提問 2021-04-25 00:00:00
可否幫忙總攝老師此講的最主要所詮(學習目標)是什麼?
解答法師:釋如法
提到止觀必須雙修時,我們可能會注重在不能有止無觀,但是其實只修觀而無止同樣是我們可能會陷入的問題。因此在這一講當中,老師依著大師的思路告訴我們,止的功用有多重要,尤其是要讓觀發揮真正的作用,就必定要有止的基礎。總體而言,要讓我們能對於止觀必須「雙修」 的這個「雙修」,生起定解。
提問 2021-04-25 00:00:00
上一講有講到「由止力無動,由觀故如山」,觀要有止方能真正斷除無明!止是否可以作為觀的間接因?
解答法師:釋如法
止不僅可以作為觀的間接因,在觀生起的前一刻必定有止,因此,止也可以作為觀的直接因。
提問 2021-04-25 00:00:00
什麼是無我義的義總?不像瓶子等好像會顯現一個行相,不知怎麼想。
解答法師:釋如法
我們在想著存在,虛空等常法時,都會現出一種概念式的行相在心裡,無我的義總也是如此。瞭解到所遮自性不存在的意涵時,分別心中也會現出這種概念式的行相,這就是無我的義總。
提問 2021-04-25 00:00:00
原文說:「又于未成奢摩他前,雖以觀慧觀無我義,心極動搖如風中燭,無我義總亦不明顯。」請問:原文中「無我義總」,老師解釋為無我的意涵,或無我的義共相。請問法師為什麼藏文用「義總」?
解答法師:釋如法
義總,就是義共相。翻成兩個字的時候,就翻作義總。總、共相,是相對於自相而言。以瓶子為例,當落到每一個瓶子的時候,即便這些瓶子都是同一個模子打出來的,每一個瓶子都依然有自己不共的樣子。眼識等現前識看到物品的時候,就是直接見到物體的自相。而分別心在想事物的時候,所現出來的影像,再怎麼細緻,也都只是這個物品大致共通的影像。所以稱之為義總或義共相。
提問 2021-04-25 00:00:00
請問:無我的「義總」與義共相,和前面所提到的影像,是否都是同義?
解答法師:釋如法
是的。
提問 2021-04-25 00:00:00
老師說:「在還沒有修成奢摩他以前,即使以觀察慧觀擇無我的意涵,但是內心會極度地動搖,」請問:未成奢摩他前,是在資糧道進入加行道前嗎?如是這樣,之前所說在說明止觀需雙修的概念,對象應是在資糧道進入加行道此層次之行者,對否?
解答法師:釋如法
「在還沒有修成奢摩他以前,即使以觀察慧觀擇無我的意涵,但是內心會極度地動搖」,在上品資糧道的時候,就一定會獲得證達空性的奢摩他,所以這個狀態,一定是在上品資糧道之前。
止觀應當雙修,一方面是告誡不可只修止不修觀,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告誡不可以只修觀不修止。
一個資糧道的行者,有可能沒有止,有可能有止;有可能有觀,有可能沒有觀。但是一定沒有獲得證達空性的毗缽舍那。而這裡所謂的不能只修止而不修觀,確實不是指一般的觀,而是指證達空性的毗缽舍那。而在加行道之前,確實最多只會有證達空性的奢摩他,所以一定要毗缽舍那。
提問 2021-04-25 00:00:00
未修成奢摩他之前的觀察慧在證得空性時,也是破除了所破,為何這不算清晰?
解答法師:釋如法
不清晰是因為仍為散亂所動,就像一個人在散亂的時候描述一件事,跟一個人專心的時候描述,即便都描述得出來,清晰的程度還是有差別。
提問 2021-04-25 00:00:00
老師說:「一旦修成了寂止之後,狀況就不一樣了,那個時候再進行觀擇的話,由於已經滅除了極其動搖的這個過失,所以無我的義共相就變得很清晰,這個時候就會顯現得比之前更加清晰。」請問:比量證得空性時,是否就是證得了無我義總?不算是正確地、如實地了知真實義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比量證達空性時,是透過顯現無我的義共相,而證達空性,不是證達無我的義總。這是正確地、如實地了知真實義。只是透過義共相時,仍然會有錯亂,而且也不夠清晰,力量不夠強大。
提問 2021-04-25 00:00:00
老師說:「毗缽舍那心不動搖的那一分是從無分別的奢摩他出生的,但是證得實性的那一分就不是從寂止出生的」,這裡所講的出生是指直接因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有直接因也會有間接因。
提問 2021-04-25 00:00:00
老師說:「宗大師所造的這個《止觀釋難》中說:「什麼是動搖的過失呢?在自己想要的境上安住其心的這個時候」,就是說你想要在這安住的時候,「心會不由自主地流動到所不想要的境界上。」」請問:這裡提到「動搖」的過失,是指「心不能專注在想要專注的所緣上」,這就是動搖的過失。 如果使用手機時太過於專注,而忽略身旁經過的人,或是身旁發生的事,像類似這樣子的「專注」,是否也落入散亂動搖的過失之中?弟子希望透過這個比喻,更瞭解動搖的過失在心裡的行相為何。
解答法師:釋如法
對於我們真的要緣著的善所緣而言,我們平時所耽著的事物恰好成為奪取善所緣的因緣。而要我們要成就的奢摩他本身,與貪瞋等不是相容的心所,貪著一個事物時,這樣的專注與定心所是不相關的,而且是背道而馳的。
提問 2021-04-25 00:00:00
老師說:「假如說我想要安住在這裡面,我想要安住在這裡面,可是我的心一直在周圍流散,不能專注在想要專注的這個所緣上,這就是動搖的過失。」請問:「心會不由自主地流動到所不想要的境界」,以及「我的心一直在周圍流散,不能專注在想要專注的這個所緣上」,這時後心的所緣境還在嗎?這是掉舉、散亂、還是沉?是細還是粗?執持力量是強還是弱?
解答法師:釋如法
流散之後,便是變換了所緣,所以所緣境已經換了。這時如果有貪著的成份,則多是掉舉。這一般而言都是較粗的散亂。對於原先執持的所緣,執持力不足。
提問 2021-04-25 00:00:00
請問:在定的基礎上修觀,定心所與慧心所同時作用,相輔相成,前面幾講有說過,此止觀是根本,通達根本後可遍一切定,請問我們善心所(信、進、念、定、慧)或惡心所,可同時一起作用嗎?例如:上師說用懺悔心去集資行善,可得懺悔功效。
解答法師:釋如法
「善心所」有可同時作用者,「惡心所」則不行。
提問 2021-04-25 00:00:00
請問:心一直在周圍流散的相狀為何?到底程度和持續的狀態到什麼標準才是安住?
解答法師:釋如法
能夠持續地安住在一個所緣上,而不轉換。
提問 2021-04-25 00:00:00
此段老師補充《止觀釋難》的內容是為了讓弟子更精準地瞭解動搖的過失嗎?老師為什麼要特別提這一點?
解答法師:釋如法
再再強調沒有止的止住力,單單只有慧是不足的。
提問 2021-04-25 00:00:00
「譬如燈能照色之分,是從前炷及火而生」老師說:「燭火照亮周遭事物的那一分是從燈芯與前一刻的燭火出生的」請問:「前炷及火」不是指「前一刻的燈芯」及「前一刻的燭火」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是。
提問 2021-04-25 00:00:00
這裡用「燈火不動堅固之分,則從帳幔等生。」這為什麼不說燈火不動堅固之分是因為沒有風在動?因為帳幔不動是因為沒有風在動,燈火能不動也是因為沒有風動!
解答法師:釋如法
沒有風在動是常法,而帳幔則造成了無風的環境,因此是帳幔為因而生。
提問 2021-04-25 00:00:00
宗大師所舉之喻--燈:證得實性的毗缽舍那;照色分:證得實性;堅固分:心不動搖。這樣理解可否?
解答法師:釋如法
「燈」只能是慧,穩定光亮的燈才能是毗缽舍那。「照色分」可以理解為證達實性沒有錯,「堅固分」也可以理解為心不動搖的那一分。
提問 2021-04-25 00:00:00
老師說:「但是,是所有前一刻的火都會出生後一刻的明亮的體性嗎?不是!最後要滅的前一刻的火是無法出生下一刻的火,但此處不是指最後要滅的。」請問:在此為什麼要特別提最後要滅的前一刻的火是無法出生下一刻的火呢?前面已經說它是一個續流了,為何還會產生此的理解?
解答法師:釋如法
一般而言,火會產生自己下一刻的火,但也有可能不會產生下一刻的火,這樣的火,依舊有前續流的火,但沒有直接後續流的火。特別申明一下例外。
提問 2021-04-25 00:00:00
請問:為何無法出生下一刻火就不是後一刻明亮體性?
解答法師:釋如法
老師的意思是指:要滅的火,無法生出下一刻明亮的體性。火光即當滅了,便不會生出自己的下一刻的光明。
提問 2021-04-25 00:00:00
燭火是從燈芯與前一刻的燭火出生。這是否要是用要來說明必須是要同一續流才能為因果?是指近取因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不一定要同一續流才能成因果,但一定要有前續流才能出生這個果,這種因是近取因。
提問 2021-04-25 00:00:00
老師說:「但是燭火堅固不動的那一分是從哪兒出生的?是從燈罩出生的」請問:上述原文要詮釋為何?
解答法師:釋如法
止與觀的作用不同。心能觀察照見事物,是智慧的功能,如同燈火的光明;但是心要專注於所緣而不散動,則是止的功能,就像燈罩能擋住風,讓燈火不散動。
提問 2021-04-25 00:00:00
「若慧具足心無沉掉不平等相奢摩他等引,以彼觀之,當知真實之義」。此處的「知」是否包含兩個階段,一個是比量,一個是現量證得空性?
解答法師:釋如法
這裡的「知」,是指毗缽舍那這種狀態的「知」,一定是先以分別心,再現量證達。進入毗缽舍那時,很多時後是再決識,只能說以分別心證達,但未必是比量。
提問 2021-04-25 00:00:00
「若慧具足心無沉掉不平等相奢摩他等引,以彼觀之,當知真實之義」。此處之「慧」是否可以稱為等引智?
解答法師:釋如法
如果是證達空性的,可以稱為等引智。
提問 2021-04-25 00:00:00
老師說:「寂止等引的智慧」,當中的寂止與等引是同一個東西嗎?是否指奢摩他?此處的等引與第九住心一樣否?
解答法師:釋如法
要得寂止,也就是奢摩他之後,才會有等引。但等引的範圍大,如與奢摩他相應的心王,毗缽舍那,都可以是等引,但不是寂止。等引不是第九住心,第九住心未獲得等引。
提問 2021-04-25 00:00:00
「由心住定,乃能如實了知真實。」此處「如實了知」是否是指現證而非指以義共相了知的比量?
解答法師:釋如法
這裡未必就是指現證,而是指在止觀雙運的狀態中的證達。
提問 2021-04-25 00:00:00
老師在6'57"一開始說的:「這一段是說基於這個用意」,是指上文宗大師所說的:「若慧具足心無沉掉不平等相奢摩他之等引,以彼觀之,當知真實之義。」對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是的。
提問 2021-04-25 00:00:00
老師在說:「如實地了知真實義」時,老師特別加上「正確的」是為了什麼?
解答法師:釋如法
解釋如實的意思。一般而言,只要是證達都是如實了知,而依照前後的解釋,這裡應是特指以毗缽舍那證達。得到證達空性的勝觀,一般而言便進入加行道,會比較清晰地顯現空性。
提問 2021-04-25 00:00:00
正確地、如實地了知真實義與證達空性一樣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了知真實義就是證達空性,這裡說的如實,依照解釋,是以毗缽舍那證達的意思,所以不單純是證達而已。
提問 2021-04-25 00:00:00
《止觀釋難》的藏文名字是什麼?五大論書裡有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五大論叢書裡沒有,在文集裡有。ཞི་ལྷག་བཀའ་འགྲེལ།།
提問 2021-04-25 00:00:00
老師說:「所以宗大師在《止觀釋難》中也有提到:有人誤解了佛在《正攝法經》中所說的這句話,認為只要修習等引就能證達空性。」請問:《正攝法經》:「由心住定,乃能如實了知真實。」前後經文的段落中,是否也有其他的說明,是以等引的奢摩他令心安住於所緣之後,再以智慧觀察實性的話,就能生起證達空性的智慧。而不是只要修習等引就能證達空性呢?
解答法師:釋如法
這裡的「如實了知」,若解作「以勝觀證達」就能理解前後文了。
提問 2021-04-25 00:00:00
老師說:「這是要讓我們知道三摩地和智慧兩者,並不是像光明與黑暗一樣完全是反的、是不相順的,它們是極其相順的。」請問:前面說只有佛陀能同時處於等引、後得當中,菩薩與聲聞只能處在一種狀況之中。對於尚未成佛的有情而言,為何能說三摩地和智慧是相順的呢?這個相順是從什麼角度說的?
解答法師:釋如法
兩者可以合併合作,得到勝觀時,是止觀雙運,二者平等運作。後得位的狀態其實在止與觀方面都不如等引位來得強。除了佛之外,在現證空性的等引智中,無法見到世俗諸法,在後得中,又無法現證空性,是在這一點上有差別。
提問 2021-04-25 00:00:00
何謂如實地了知實相的內涵?是指現量證得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這裡不一定要現證,以勝觀證達即可,以勝觀證達空性,一般而言,即進入加行道,會比較清晰地顯現空性。
提問 2021-04-25 00:00:00
修止能遮止於善所緣散亂過失,請問散亂和作意觀察思惟的差別點為何?
解答法師:釋如法
散亂是不能專一於所緣,流散於各處。作意觀察是在一個所緣上以各種角度簡擇,或進入細分差別的簡擇。就像一個人在作研究時,針對主題找各方面的資料,這是作意觀察思惟;旁邊一直有人在播廣告、看電視、聊大天,這是散亂。
提問 2021-04-25 00:00:00
「又若成就奢摩他,非僅能遮正觀無我性慧動搖過失」是指修成之後,都不用再入定就可以專注於所緣,還是指仍要入定才可以?
解答法師:釋如法
平時必能比較專注,但要達到止觀雙運的話,還是要入定。
提問 2021-04-25 00:00:00
請問「妙觀察慧所觀察修」是指什麼?
解答法師:釋如法
用多方細致觀察的智慧而觀察。
提問 2021-04-25 00:00:00
何謂所修的善力皆極大?是指動機清淨,心力很強猛,能感得很大的果報嗎?那不是靠思惟勝利,策發善法欲就可以達到,為何沒有定就不行?
解答法師:釋如法
不是指動機清淨的部分,是力量強猛。
提問 2021-04-25 00:00:00
老師說:「所修眾善力皆極大;未得止前多是散于其餘所緣,故所修善皆悉微劣。」又說:「還沒獲得寂止以前是什麼樣呢?多半會散到其他所緣,這個心跳來跳去、跳來跳去,所以一切行善的力量都是非常微弱的。」請問:我們需要先修寂止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依宗大師教的次第,要先明瞭道次第的所緣,再專門以止觀加強力量。
提問 2021-04-25 00:00:00
請問:在還沒有得止前,我們如何能避免散亂,正確地依道次第法類層層深進?
解答法師:釋如法
在修每一個所緣上,以正知偵察沉掉,一再地從其它境界中拉回來。
提問 2021-04-25 00:00:00
所修眾善力皆極大;未得止前多是散於其餘所緣,故所修善皆悉微劣,是從哪個角度的區分大小?
解答法師:釋如法
力量的強弱。
提問 2021-04-25 00:00:00
在得奢摩他前,思惟道次第法類之力量微劣,是否在得定之前的觀察修,只是為了成就奢摩他,之後才算真正的修行?
解答法師:釋如法
成就奢摩他也算修行,但奢摩他後才是修所成。
提問 2021-04-25 00:00:00
得到緣一種所緣的奢摩他後,是否即能容易趣入其他所緣的奢摩他?
解答法師:釋如法
是的。
提問 2021-04-25 00:00:00
《入行論》云:「雖經長時修,念誦苦行等,心散亂所作,佛說無義利。」以自己目前的程度,絕大部分的修行都是沒有意義的,不會得到所要的結果,那要如何步步增上呢?
解答法師:釋如法
明瞭道次第的所緣之後,進一步專修止觀。
提問 2021-04-25 00:00:00
在沒有修定之前的持戒和聞思等,應該是定的因,不是沒意義,所以入行論是否主要遮的是散逸的修苦行,而不是沒有生起定力前所行的善行?
解答法師:釋如法
是的。老師也說有意義,只是力量不強,要再透過修止觀增強。
提問 2021-04-25 00:00:00
既然沒有修定,內心散亂就隨時會被煩惱殲滅,那為何聞思修的次第,不早一點安排修定,令心堪能再去聞思正法,是否更有效率?
解答法師:釋如法
沒有正確的意樂,在修定過程中有很多歧途,反而會成為解脫的障礙。般若經中也說,有菩薩不善巧般若而修定,因而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
提問 2021-04-25 00:00:00
五欲是什麼?散逸於五欲為什麼無義利?
解答法師:釋如法
五根所愛著之境。
提問 2021-04-25 00:00:00
內心散逸的苦行,會沒有成果,是指連善果都沒有,還是有特指的果位?
解答法師:釋如法
一定有果,但不會有太好的成果。
提問 2021-04-25 00:00:00
老師說:「「比丘們,內心散逸於五欲的苦行以及念誦等,將會沒有成果。」」請問:內心散逸於五欲的苦行和念誦是什麼行相?這麼努力專注了為何沒成果?
解答法師:釋如法
口誦而不緣於所誦唸的內容,想著其他事。或許心不相應、不強猛。
提問 2021-04-25 00:00:00
老師說:「如果散亂的話,即使多長時間修行,其實都沒有意義。」那我們是否應該要以修起止為修行目標?
解答法師:釋如法
應當先熟悉道次第的所緣行相,在意樂上合順於趣向菩提的意樂,再以止觀加強力度。
提問 2021-04-25 00:00:00
老師說:「這句話很重喔!也很重要!」請問:成就奢摩他的勝利這麼大,內心散亂的過患這麼大,眼前下手處為何?是發願希求就好?還是眼前可以怎樣練止住修?
解答法師:釋如法
修習道次第的所緣時,先努力在修習的過程中專致而不陷於沉掉,能在出離與菩提心的意樂上生起覺受之後,以此攝持而修止觀,才不會走錯路。
H**** T** 2021-03-06 00:20:56
那我们现在所作的善行,因为是在散乱心中做的,所以是没有佛所要我们得到的成果?那会有什么其他的意义?因为要学到止观的程度,目前不太可能。
解答法師:釋如法
我們在行善時,雖然沒真正的止觀,但也一定會有相應的止住與觀察,但隨著止住與觀察的力量越來越強,就能夠增強力量。
雅〇〇 2021-03-06 00:20:55
恭敬頂禮老師: 請問廣論337頁第五行,言粗重者,謂心相續中所有習氣,增長內心顛倒堪能,相者謂於外境前後所生顛倒習氣。請問法師,相者謂於外境"前後",這個前後是指什麼?所生顛倒習氣有哪些?感恩老師
解答法師:釋如行
依據如月格西解釋,此處的「前後」有「再再」、「反覆」的意思,「習氣」指「粗重」。此句即指反覆串習對顛倒境的貪著,進而滋長粗重。
莊〇〇 2021-03-06 00:20:51
所以行善前要先提前止,是提正念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行善的前中後都可以練習專注於善所緣上而不散亂。
岑〇 2021-03-06 00:18:46
是否應該在造善之前先學止?前行緣念可以算是隨順的止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在前行時,將散動於雜事的心收攝回來,也是一種專注於所緣的練習。
s********* 2021-03-06 00:18:28
在修習時,一定要專注所緣才有利益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修行時還無法專注所緣也會有利益,但如果能專注所緣的話,利益會更大。
上〇〇〇 2021-03-06 00:18:13
後得是止觀後出定,還是止後未觀修即出?
解答法師:釋性華
只獲得止而沒有獲得觀的修行人出定時會進入後得,獲得止觀雙運的修行人出定時也進入後得。
陳〇〇 2021-03-06 00:18:01
後得是初定,但觀時不是也有身心輕安 止,那也就是說初定也可以是止?
解答法師:釋性華
如果是一位已經獲得止觀雙運的修行者出定時進入後得的階段,當時雖然沒有入定,但是那位修行者心中還是有止觀,也具有殊勝的身心輕安,只是不一定會現行。
t******* y*** 2021-03-06 00:17:54
做善的意義是以增上生決定勝來看的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可以從這兩點來總攝行善的意義。
Y******* L* 2021-03-06 00:17:29
那為什麼宗大師要把止的次第寫在這裡呢?既然心這麼不穩,行善的力量會這麼微弱?
解答法師:釋如法
要行善,首善要明白善的所緣行相是什麼,不先學先前的次第,連善所緣是什麼都不知道,即便有奢摩他也無大義。而懂得先前的所緣,再修止,則是在善的基礎上,加強力量。
Y* L***** 2021-03-06 00:17:26
此處所謂的不散亂的修行,有沒有機會從「聽聞軌理」、乃至「如對聖言」開始努力起呢?
解答法師:釋如法
我們行任何善,都可以練習隨順的止觀,如在聽聞時,專注不散亂地聽,便是在練習隨順的止。
多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3-06 00:17:22
感恩法师解答,现在学习奢摩他了,是否应该先修奢摩他,再修其他法类呢?
解答法師:釋性華
現在學習奢摩他是幫助我們對於修奢摩他建立正知見,實修時還是要從第一個道次第開始起修。
黃〇〇 2021-03-06 00:17:17
等引心是什麼狀態
解答法師:釋如法
簡單而言,是一種入定的狀態。
J**** P* 2021-03-06 00:17:09
可是我们都在散乱中,那这么才能减少散乱呢?
解答法師:釋如法
最初一定要先有一個繫注內心的所緣,練習在這個所緣上安住而不要流散,即便有流散也要一次次地拉回來。這就是九住心中最基礎的練習。
李〇〇 2021-03-06 00:17:06
現今社會步調快,很容易散亂,對諸道次難生專注學習,難生功德,可以先學習有隨順或共世間的奢摩他做為正學止觀前的輔助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任何道次第中,必定都有包涵相順於止觀的修持。對於任何法類的抉擇,以及專注於其上,這都是在練習止觀的隨順。
童〇〇 2021-03-06 00:16:58
可以說修奢摩他是算環境條件?修毗缽舍那才是主體?(同一本質)
解答法師:釋如法
這二者的本質不一樣。是兩個不同的心所。奢摩他最主要的功能是令心安住,而觀則是深入觀察。
L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3-06 00:16:51
那弟子现在都没有得止的话,自己做的这些善行都没有意义吗?
解答師長:真如
沒有止的話,做善有意義,但力量微弱。
陳〇〇 2021-03-06 00:16:38
請問 老師。什麼是後得?是出定嗎?
解答法師:釋如群
除了佛陀以外,後得是出定的狀態。
i*** w*** 2021-03-06 00:16:18
現在在未修奢麼他前, 弟子可以怎樣做準備串習不散亂呢? 有下手處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在聞思行善的時候,就練習不要離開當下的所緣,專注於其上,發現散時一次次拉回來,便是在熟習止的前行。
C******** W*** 2021-03-06 00:15:34
若平常對境時,若無專注與正理觀察,是絕對沒法真實看對人事物而有正確取捨的,那會積到清淨的資糧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行善時必定都會有相應的專注與正理觀察,只是強弱有別而已,我們雖然沒有得到真正的止觀,但是一定有其隨順,但是為了讓善的質量更加提昇,應該要學習生起真正的止觀。
張〇〇 2021-03-06 00:15:15
就是廣論341倒數幾行説的菩薩慧力強,定力劣故,雖能見但不明顯?
解答法師:釋如法
這裡所說的並非特指菩薩的慧力,而是專指未得止前,處在思所成階段的智慧,雖然能證達事物,但是沒有修所成的定力攝持,會散動得很勵害,無法清晰地觀見。菩薩的智慧,很多都已超越這個階段。菩薩的慧力定力都比聲聞高超,但之所以說慧力強而定力弱,是專指菩薩雖然現證空性,但是無法達到永遠都處在現證空性的定中,還是得入定出定,而佛陀則能等引後得同位。相對於此,而說菩薩定力劣。
c***** k** 2021-03-06 00:14:45
為什麼沒有止也可以有一點點觀?不是要有止才有觀嗎
解答法師:釋如群
沒有奢摩他,也可以看到一點空性,但很不清楚的。如思所成慧的比量也能證得空性,但不會像修所成的止觀那麼穩定,清楚。
J**** B** 2021-03-06 00:14:28
後得和"觀"有關係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後得與止並沒有直接關係,只要獲得了等引、奢摩他,從等引出時,即是後得位。同理,獲得毗缽舍那,從勝觀中出,也是後得位。
M*** C***** 2021-03-06 00:14:27
弟子練習前一週先念誦或背誦原文段落,很希望能在大課時學習得更順利。可否希求若有原文改譯的部分,能提前一週公布呢?
解答法師:釋如法
改譯的文,以後會更提早公佈。
楊〇〇 2021-03-06 00:13:55
這段文中所言的動搖與散亂,是同一個本質(散亂)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是屬於同一種類別。
T**** V**** 2021-03-06 00:13:37
止觀要雙運時,是住在止中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止觀雙運時,是安住在止中,也同時安住在觀中。
多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3-06 00:13:28
奢摩他可以帮助修其他法类,那为什么大师没有先讲奢摩他?
解答法師:釋如法
如果沒有先學習其他的法類,了解所修正法的所緣行相,光有奢摩他無法成就大義。緣著一顆石頭,也能得奢摩他。但要正確地緣取道次第的所緣才有真正的意義。
趙〇〇 2021-03-06 00:12:56
定是燈芯,智慧是燈罩,空性是火,是這樣理解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燈罩比喻止,觀比喻火,空性比喻被燈火照亮的圖畫。
D***** J**** 2021-03-06 00:12:45
密乘,不用修奢摩他,可以直接修毘缽舍那?
解答法師:釋如法
密法當中有這樣的極其特例得方便,但主要都是由止而後得觀。
官〇〇 2021-03-06 00:12:26
如何入定
解答法師:釋如法
入定的次第,廣論第十六卷中有提到九住心的次第,可以參閱。
Y* L***** 2021-03-06 00:12:26
前一剎那的燈火產生了燈能照色一分,是相對於燈罩「遮風」的那一分嗎?
解答法師:釋如群
是的。
陳〇〇 2021-03-06 00:12:04
極其相順的意思?
解答法師:釋如法
從定義上來說,止觀是相違的,是不同的兩個事物。但說是相違的,不意味著就像水火一般違害,或者是沒有關聯,這二者是相互協助的,所以說極為相順。
林〇〇 2021-03-06 00:11:49
所以次第是等引》安住〉後得?
解答法師:釋如法
等引時必定已經獲得奢摩他,從等引出來時才是後得的狀態。
多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3-06 00:11:37
等引和奢摩他是同义吗?
解答法師:釋性忠
不是,奢摩他是一種定心所,等引則涵蓋與止觀相應的其他心心所在內。
莫〇〇 2021-03-06 00:11:28
什麽是等引?
解答法師:釋如群
等引是入定的心識。
J** C*** 2021-03-06 00:10:54
火摇摇晃晃的时候,还是有点光亮儿的。所以没有奢摩他,也可以看到点儿空性的义共相?
解答法師:釋如法
可以,但是不隱定。奢摩他是修所成的階段,但是在最初證得空性,一定是在前面的思所成的階段證得的。
卓〇〇 2021-03-06 00:10:25
"那一分"是藏文用語? 中文要怎麼理解好
解答法師:釋如群
那一分,中文就是「那一部分」。
陳〇〇 2021-03-06 00:10:09
為什麼要指出前一刻的火?
解答法師:釋如法
後一刻的火是一前一刻的火延續過來的。
L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3-06 00:09:45
那不是最后一刻产生,是从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解答法師:釋如法
老師此處要談的是,一般而言,每一刻的燈火都會產生下一刻的燈火,由此而成為一個續流。但是也有例外,最後一刻的燈火不會出生下一刻的燈火。
林〇〇 2021-03-06 00:09:43
所以之後的光明是前一刻的光明產生的是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是的,前光明與後光明是同一續流。在攝類學中稱之為近取因與近取果的關係。
黃〇〇 2021-03-06 00:08:38
為什麼是從燈罩出生?
解答法師:釋如法
這裡是指心於所緣上安住不動的那一分,這一分是由於止而出生的,就像風中的燈炷,之所以能不閃動,是因為有燈罩讓燈火不會被吹動,這個燈罩比喻的就是能讓我們不散亂的止。
S****** S*** 2021-03-06 00:08:37
燈罩比喻什麼?
解答法師:釋如法
燈罩比喻止,有了止就像燈有了燈罩一樣,讓智慧光明的燈火不會被散亂的風所吹動。
L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3-06 00:08:21
为什么老师刚刚要强调不是从最后一刻的火出生呢?
解答法師:釋如法
廣論中說這一刻的燈火是從上一刻的燈生產生的,是以是從前一刻產生後一刻的燈火。但是老師特別說明,不是所有燈火都能產生下一刻的燈火,如最後一刻的燈火就要滅了,產生不了下一刻的燈火,以此簡別,大師在此講的能產生下一刻燈火的,是指非要熄滅的燈火。
林〇〇 2021-03-06 00:08:21
最後要滅的火產生不了下一刻的明亮是指什麼意思呢?
解答法師:釋如群
最後一刻的火就將要熄滅了,所以不會再產生之後的光明。
張〇〇 2021-03-06 00:08:14
還是很難想像「無我」的義共相長怎樣? 很想知道
解答法師:釋如法
所有分別心都是通過義共相而認知事物。任何事物都有義共相,而義共相的樣也跟該事物非常相像,但卻不是同一個事物。無我的義共相也是如此,與無我非常相似,但非同一個事物。分別心是透過義共相來了解事物的,但同時也會將義共相與該事物混淆在一起,因此所有分別心都在這一點上會產生錯亂。
i*** w*** 2021-03-06 00:07:56
怎樣可以遮止心動搖的過失?
解答法師:釋如法
首先要有一個所安住的所緣,將心繫在這個所緣之上,先不要變改,心流散他處時,一次次拉回來。先從短暫的專注開始,漸漸拉長。
E******** 2021-03-06 00:07:42
灯心和前一刻的火,用来比喻什么呢?
解答法師:釋如法
燈火是比喻智慧光明,而燈心前一刻的火,是比喻此刻的智慧光明的前續流的智慧。
J**** B** 2021-03-06 00:07:30
為什要說明前一刻?
解答法師:釋如法
這裡要談的是燈火的因,而因必定在先前出生,講前一刻就是在標明前因的時間點。
卓〇〇 2021-03-06 00:07:26
前炷是指燈心? 特別說”前”炷,與後炷的差別?(般若經中有讀到前.後炷)
解答法師:釋如法
前炷是指前一剎那的燈芯,前後是時間的差別。此處是在談這刻的的燈火的因為何?而因一定是在先前的發生的事物,這一刻的燈火的因,包含著前一刻的燈火與燈芯。
i*** w*** 2021-03-06 00:07:19
怎樣可以遮止心動搖的過失?
解答法師:釋如法
心安止於一境,當其散逸時,一再地拉回來原本安止的境,這是最初去除散動的方式。
J**** B** 2021-03-06 00:05:25
義總=義共相?
解答法師:釋如法
義總等於義共相,是不同的譯法。
D***** J**** 2021-03-06 00:05:23
无我也有异共相吗?那会是什么样的呀?
解答法師:釋如法
任何法都有其義共相。分別心在緣取任何法時,都要透過顯現該境的義共相而緣取。這是在我們分別心中顯現的境相,與無我相似,但又不即是無我。
黃〇〇 2021-03-06 00:05:15
什麼是無我義共相?
解答法師:釋性華
緣著無我的分別心,將不是與無我為一,顯現為與無我是一的增益分,即是無我的義共相。簡言之,分別心緣著無我時所顯現的影像,即是義共相。
E******** 2021-03-06 00:04:57
达实义不是从止生。那是从哪里生呢?
解答法師:釋如法
是從觀慧而生。
卓〇〇 2021-03-06 00:04:31
無我義”總”,請問”總”字有特別意思嗎?是無我總義嗎?這是藏、中語序不同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無我義總,就是無我的義共相。義總是義共相的另一種譯法。
方〇〇 2021-03-06 00:04:24
為何強調「無分別」?
解答法師:釋如法
無分別有多種意涵,在此說到的無分別是在奢摩他的一種特點,不會散亂到當下所緣境以外的境界,就這一點而立名為無分別。
林〇〇 2021-03-06 00:03:06
如何廣大發心,積聚廣大資糧?
解答法師:釋如法
發心殊勝是能行廣大善的關鍵,此外,對三寶殊勝境,持恆地行持,這都是能成廣大資糧的因。
湯〇〇 2021-03-06 00:02:16
止觀成為同一體性和止觀雙運 哪裡不一樣 後者是先後生起 前者是同時?
解答法師:釋如法
止觀是不同的心所,不會成為同一體性,唯等引與後得,在佛位的時候才會成為同一體性。而得到勝觀的同時,就會得到止觀雙運了。這點外道也能做到。
湯〇〇 2021-03-06 00:00:36
頂禮老師 法師 請問止觀雙運和止觀等的差別 界線? 謝謝老師法師
解答法師:釋性華
透過止住修的力量獲得殊勝輕安的時候,就獲得了止。在此之上,更進一步透過觀察修獲得殊勝輕安時,就獲得了觀,獲得觀的時候也同時獲得止觀雙運。止是被殊勝輕安所攝持的定心所,觀是被抉擇力引生的殊勝輕安所攝持的慧心所。
陳〇〇 2021-03-05 23:58:44
弟子想請問,怎麼樣會錯路
解答法師:釋如法
未能以聞思清淨教授了解修道的過程,就如同不了解地圖一般,就容易走到錯路。雖然知道而不願依教授而行,依自意樂,也會走上錯路。
黃〇〇 2021-03-05 23:57:33
粗重用觀所斷,相用止所斷,對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是的。這是依《解深密經》而說的,可參見前文。
多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3-05 23:57:02
义总是义共相的意思吗?
解答法師:釋如法
義總就是義共相。分別心中所現起的該境的行相,即義共相。
林〇〇 2021-03-05 23:56:55
親愛的上師:何謂資糧?在法人所做的工作事項就是資糧嗎?如果在法人所做的工作事項就是資糧,有別於在外面所做的工作事項嗎?一樣都是工作事項在法人所做的就叫資糧?
解答法師:釋如法
真正的資糧只有在入菩薩道的行者當中才會有。但是經論中,也會將在來生的路上給與善樂的善業,說為資糧。在法人工作,主要是因為對境多是三寶境、加行多是承事教法眾生,在這之上若更有善的意樂,就能成就廣大善業。並非外面工作的事項,一定不是善業,但是對境與加行上,未必能那麼容易造善。然在造善的核心還是在意樂,要積聚廣大資糧,應在該意樂上努力提昇。
張〇〇 2021-03-05 23:56:20
老師 弟子想問 散亂心 所做的善行 實際上 都無意義嗎? 懇請老師教導。
解答師長:真如
沒有得到止的話,大多會處在散亂心中,所行的善還是有意義,但力量微弱。所以要努力得到止。
K**** C**** 2021-03-05 23:55:06
聲聞與菩薩的定 都一樣厲害嗎? 都是等引後得交替的
解答法師:釋性華
聲聞與菩薩的定同樣都是等引後得交替的,唯有佛陀能做到等引後得不用交替,融為一體。總體來說,菩薩會修持無量無邊的定,所以菩薩的定比聲聞獨覺的定更加超勝。
林〇〇 2021-03-05 23:54:44
修奢摩他也要作意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修習奢摩他也要作意。此處的作意,依照妙音笑大師的解釋,是指讓心投注於所緣上。
林〇〇 2021-03-05 23:51:38
三摩地是心所,奢摩他是什麽呢?
解答法師:釋如群
三摩地是心所,人人皆可有,但要將它修到很強烈的程度,也就是被殊勝輕安所攝持的時候,這種三摩地心所,才叫作奢摩他。依著廣論接下來所說的九住心的次第而上去修習,到了第十個位階時就是奢摩他了。
劉〇〇 2021-03-05 23:51:01
不同种性的聖者, 所証得的空性是一样的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依照四部宗義中最究竟的應成派的見解,不同種性的聖者所證得的空一樣的。
1******* b* 2021-03-05 23:50:06
恭敬頂禮老師! 老師...老師...想念您! 提問: (1) 學道次第教授沒有修習止觀所作善可得善因之後感樂果,未來世會感得三世冤的可能嗎? (2) 請問是開始修習止觀時 或 是要修成就止觀雙運,而所作善才可獲得功德? (3) 請問修行止觀的凡夫身可以獲得功德嗎? 當修行人往生後所獲功德會壞滅嗎?弟子妙恩虔求老師的指導,無限感恩頂禮
解答法師:釋如法
1是否成為三世冤的關鍵不在於是否已經獲得止觀,而在於是否有發起厭離輪迴之心,有了出離心,才不會造了善感樂果,因而耽著輪迴樂,既而又造惡墮落。2我們雖然未獲得止觀,但是仍有相順的止觀,造任何善時也都一定要有止觀隨順品才能造善。只是有力量強弱之別,但都有功德。要得到真實止觀,就是為了讓修善的力量更強。3修習止觀的凡夫仍有功德,即便死歿之後,仍有功德。功德是否壞滅,關鍵在於是否有被邪見、瞋心等破壞,而不是是否經過太長的時間。
1******* b* 2021-03-05 23:49:17
恭敬頂禮老師! 老師...老師...想念您! 提問: (1) 每一個法類要得勝解,是需要有修止修觀的修行方法,是嗎? (2) 如沒有修止修觀而所作一切善是沒有功德,是嗎? 弟子妙恩虔求老師的指導,無限感恩頂禮
解答法師:釋如群
是的,所有共不共的功德,雖然不一定要有真實止觀為基礎,但是一定要有「修習止觀」為前行所謂修習止觀,就是要專注於我們的目標和所修的善所緣,並且如理抉擇,兩者齊備,才能做好任何事!即使世間的事尚且如此,何況佛法乎?
舒〇〇 2021-03-05 23:38:37
顶礼老吉祥,您辛苦了,感恩您为弟子守候🌻🌻🌻🐚🐚🐚请问老师~这是什么状态啊?~无我的义共相就变得很清晰。
解答法師:釋性華
獲得奢摩他之後,緣著無我的時候所顯現的無我的義共相,會顯現得比還沒獲得奢摩他之前更加清晰。
總共 119 則課程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