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1)各個法類是不是都一定要透過止觀,而且還要雙修,才能真正證得?(2)那我現在“專注”的讀廣論,努力的“思惟”其中的意理,是不是只是隨順的學習?(3)佛七是不是就是在練習止觀,而且用止觀的方式學習法類?
感恩!
1並非所有法類都一止要透過止觀乃至雙運才能證達。聞思也能證達。證達有分很多層次,有思所成的證達,修所成的證達。止觀是到了修所成的證達,而修所成的證達也是得經過之前聞思的證達才能達到的。2現在專注地學習,是止觀的隨順。3佛七較於一般的學習,有更長的時間專注於一所緣,可以說是更趨近於止觀的修習。而真正的止觀正修,會再更加嚴格。
頂禮老師:
感恩大寶恩師,真的講得好清楚。
弟子有一個問題是,只修定不修觀無法解脫生死這一點是很好理解的。只是弟子完全無法想像會有"有了一個明了無我的正見,卻缺乏專注的禪定"的情形耶。在弟子的觀念裡會覺得空性很難懂,如果沒有定力根本不可能有空正見,因為心不明晰的緣故,就別提分別觀察了。
所以這裡是否可以理解成想要產生一個明了無我的正見,也學了正確的教法,但是因為沒有定力的緣故,所以想證得空性,卻無法證得?
非常感恩老師耐心的教導,弟子駑鈍,希望這個問題不會太幼稚才好,老師您費心了。
祈願老師法體安康,弟子學得好歡喜呀!
弟子 林可婷 虔十
對任何一個事物的認知,都可以粗略地分成聞所成、思所成、修所成的認知狀態。聞所成依他力而成,思所成由自力思維而成,修所成則進一步以寂止的力量來深刻理解。空性雖然甚深,但也是分成這三個階段的認知。最初必是最淺的聞所成的認知,其次是思所成,到思所成時,已經是證達了,但未到修所成。要達到修所成,必須另外成就寂止。因此,空性依然可以用思所成證達沒有問題。
證空性就是修成無自性的定,是嗎?
證達空性有很多層次,未必是修成無自性的定。在思所成慧時,以比量證達無自性,這時的證無自性慧就不是修所成的定。
老師說「其實《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哪一個法類的次第都需要這兩個條件」,「哪」是否應為為「每」的意思?
是的,這裡的「哪」是「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