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0016 依照經論認識止觀的體性(四)-課程問答

提問 2021-03-26 00:00:00
老師說:「『勝』有殊勝、增上的意思,」請問:在此加上「勝」字,比起一般的觀有什麼殊勝、增上之處呢?

解答法師:釋如吉
是指超勝於止
提問 2021-03-26 00:00:00
請問老師此講的最主要所詮「學習目標」是什麼?

解答法師:釋如吉
一、止觀非從所緣、有無明分力來區分,是從作用區分;二、要依清淨傳承來認識止觀自性。
提問 2021-03-26 00:00:00
止及觀的所緣不同,是否在轉換時會有相違的狀況出現?

解答法師:釋如吉
止觀的所緣相同,只是緣著所緣的方式不同。
提問 2021-03-26 00:00:00
此處的《集論》是指哪一本?

解答法師:釋如吉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提問 2021-03-26 00:00:00
老師說:「那麼解釋一下,就是由於《集論》提到了『事邊際』這個所緣,事邊際這個所緣有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兩種。」請問:事邊際的範圍有包括所有存在的法嗎?

解答法師:釋如吉
有。
提問 2021-03-26 00:00:00
若舉例通達空性之止:已證得真實止觀者心中的止。不達空性之觀:外道所證達之觀。這樣可以嗎?

解答法師:釋如吉
前者不行,後者可以。已證得真實止觀者心中的止,不一定通達空性,比如證得真實止觀的外道心中的止,並未通達空性。
提問 2021-03-26 00:00:00
什麼是「通達空性之止」?是說在定中證空性嗎?還是在生起止之前已證空性?

解答法師:釋如吉
有兩種情況:一是先以比量證空性,再修止,再以止通達空性;二是先修止,再抉擇空性、通達空性(此時止未現行),再以止通達空性。
提問 2021-03-26 00:00:00
有「通達空性之止,亦有不達空性之觀」,所謂的止、觀是否是內道的止觀?

解答法師:釋如吉
止觀不一定要是內道的止觀,外道也有。
提問 2021-03-26 00:00:00
之前提到奢摩他,都提到必須生起身輕安及心輕安,這裡為何只強調「止心於外境轉,住內所緣」?

解答法師:釋如吉
是在有輕安的前提下而說。
提問 2021-03-26 00:00:00
老師說:「『止心於外境轉,住內所緣』這個轉就是一直隨著外境這樣跟著、跟著這樣繞」請問可否舉一些例子說明「轉」的行相?

解答法師:釋如吉
課誦時攀緣其他事務、聽法時仍延續對他人的觀過。
提問 2021-03-26 00:00:00
止是止息了內心奔馳於外境的這個力,那「觀」時,也是否有止息外境的力量,而在心上觀察?

解答法師:釋如吉
是。
提問 2021-03-26 00:00:00
何謂「向內安住所緣」?

解答法師:釋如吉
收攝內心,安住於先前所決定的所緣上。
提問 2021-03-09 00:00:00
《深密》密意,如雲:「世尊,幾是奢摩他所緣?告曰:一種,謂無分別影像。幾是毘缽舍那所緣?告曰:一種,謂有分別影像…」請問這裡的「所緣」要怎麼解釋?記得0012講時有提過,止觀的所緣是相同的?止的所緣和觀的所緣是是等遍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止觀所緣相同,從能緣心的角度安立兩種影像。
提問 2021-03-09 00:00:00
老師說:「關於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還有事邊際、所作成辦這四個所緣,《廣論》的後面講到奢摩他的所緣的時候會詳細地解釋 」請問在《廣論》的後面第幾頁第幾行?

解答法師:釋性華
見《廣論》350頁倒數第4行。
提問 2021-03-09 00:00:00
老師說:「關於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還有事邊際、所作成辦這四個所緣」請問:去探索這四種所緣的不同,對我們修行上的意義為何?

解答法師:釋性華
了解修止的所緣,才不會自己隨意找到一個所緣就開始修,後面有詳細解釋四種所緣。
提問 2021-03-09 00:00:00
有沒有「無分別心的有分別影像」?瑜伽現量是不是可以有「無分別心的有分別影像」?

解答法師:釋性華
影像理解為義共相,一般而言,沒有「無分別心的有分別影像」。
提問 2021-03-09 00:00:00
心可以思惟、辨別,還可以顯現影像,到底這其中如何運作而顯現影像?

解答法師:釋性華
分別心顯現義共相即是顯現影像。
提問 2021-03-09 00:00:00
7'50"~8'30" 段落,請問:巴梭尊者解釋說,「沒有用分別觀察的智慧去分別,這樣的心所顯現的義共相」,就是「無分別影像」。「用分別觀察的智慧去分別,這樣的心所顯現的義共相」,就是「有分別影像」。這樣字面上看起來會覺得止和觀的所緣是兩個不同的義共相,是不同的所緣,該如何理解?

解答法師:釋性華
從能緣心的角度說有兩種影像,但可以緣著同一個所緣境。
提問 2021-03-09 00:00:00
描述心所顯現境是無分別影像或有分別影像時,為何要用「影像」這個詞來詮說?影像和義共相是同義嗎?影像這個詞似乎只能說是一個外表,但義共像卻是可以表達到內涵?請問「影像」有其定義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顯現影像是似是而非真實的事物,所以用影像來說明義共相。
提問 2021-03-09 00:00:00
老師說:「在《四家合註》裡邊,巴梭尊者有解釋說:無分別的影像,就是指心中現起『沒有用分別觀察的智慧去分別的義共相的這個影像』。那麼換一句話說,就是心中現起一種義共相,這個義共相其實就是影像。」請問:「沒有用分別觀察」與錯誤修法中的「不作意」「不思惟」差別在於哪裡呢?

解答法師:釋性華
「沒有用分別觀察」是指專注安住,沒有多作觀察。「不作意」「不思惟」是指讓自己的心放空,不緣任何善所緣,會越修越笨。
提問 2021-03-09 00:00:00
原文說:「幾是俱所緣」請問:如果照前面的文,是指既是無分別影像,也是有分別影像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是止觀二者的所緣。
提問 2021-03-09 00:00:00
什麼是根識與意識的無分別心與有分別心?根識一定都不是分別心?意識一定都是分別心?此處的意識是指心王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根識一定不是分別心,看見瓶子的眼識不是分別心,意識與分別心三句型,意識與心王四句型。
提問 2021-03-09 00:00:00
是否是透過《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講止觀的所緣,來說明止觀的體性?

解答法師:釋性華
是。主要強調止觀不同的作用,止是不分別而安住,觀是思擇觀察。
提問 2021-03-09 00:00:00
為何這一講般若般羅密多教授論裡面所提的止所緣和觀所緣鎖定在無分別(影像)、有分別(影像),都是指影像,而沒有提到現量的部分?觀所緣是如所有性的話是否也可以包含現量的部分?

解答法師:釋性華
影像解釋為義共相,所以雖然止觀有分別心與現前識兩類,但此處是從分別心的角度解釋。
提問 2021-03-09 00:00:00
為何此處般羅密多教授論講到止所緣和觀所緣分別是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的無分別及有分別影像?為何不說是一切法的有分別及無分別影像?世俗諦和勝義諦是指一切法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盡所有性、如所有性包含一切法,讓我們了知二諦的差別,世俗諦和勝義諦也包含一切法。
提問 2021-03-09 00:00:00
分別觀察的智慧是指怎麼樣的智慧?跟我們平常講的智慧有什麼差別?

解答法師:釋性華
善擇法是智性的性相,智慧的特徵就是觀察抉擇,這裡提到分別觀察的智慧,是指特別去觀察思惟的智慧,例如思惟上師具有種種功德,這樣的智慧就是分別觀察的智慧。
提問 2021-03-09 00:00:00
老師說:「無論是對於如所有性還是盡所有性,沒有用分別觀察的智慧去分別,就是這裡所說的『無分別』,那麼這樣的心所顯現的義共相,就是『無分別影像』。」請問:無分別影像既然沒有用智慧去觀察,那為什麼心還會有所緣呢?他的所緣是甚麼?

解答法師:釋性華
所有的心識都會緣著所緣,緣著所緣的時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觀察,一種是不觀察,無論哪一種,都會緣著所緣。沒有分別觀察的時候,還是可以安住於所緣,專注不散。
提問 2021-03-09 00:00:00
「分別觀察的智慧」是我們具有的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我們具有分別觀察的智慧,只是層次不夠。
提問 2021-03-09 00:00:00
愛惡親疏的分別心是不是都有義共相?

解答法師:釋性華
都是分別心,所以都會顯現義共相。
提問 2021-03-09 00:00:00
老師說:「這裡邊說到了『有分別影像』和『無分別影像』。」請問:有分別影像與無分別影像是同一所緣還是不同所緣?

解答法師:釋性華
有分別影像和無分別影像是從能緣心的角度來安立,所以同一個影像,對止而言,是無分別影像,對觀而言,是有分別影像。見《廣論》頁350。
提問 2021-03-09 00:00:00
「修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的所緣以義共相為主」,請問此處的所緣是指「方式」還是「所緣境」?

解答法師:釋性華
用分別心修止觀,緣著佛像時,會顯現佛像的義共相或影像,佛像與佛像的義共相都是所緣。
提問 2021-03-09 00:00:00
老師說:「意識去修學奢摩他和毘缽舍那的時候,所緣的影像——注意哦——是以義共相為主。」請問:這裡為何強調是「意識」去修學奢摩他和毘缽舍那?

解答法師:釋性華
因為眾生的根識無法修學止觀,而初修業者一定是從分別心趣入。
提問 2021-03-09 00:00:00
為什麼宗大師在講止觀的自性這一科時如此廣引經論,還有一些他宗與自宗的辨析?在止觀的勝利時卻沒有這麼廣講?

解答法師:釋性華
因為對止觀勝利的部分沒有爭議,但是對於止觀自性產生過許多誤解,所以宗大師才會廣引經論辨析。
提問 2021-03-09 00:00:00
老師說:「那麼第二種,根識與意識的無分別心與有分別心,這種分別心並不需要斷除」是全部的這種分別心都不要斷除嗎?為什麼?

解答法師:釋性華
如果與第一種有重疊的部分也要斷除,例如愛疏親疏的意識分別心,就是要斷除的。但一般而言,根識與意識未必都是所斷。
提問 2021-03-09 00:00:00
老師有提到意識的分別心並不需要斷除,和成佛時已經沒有分別心這二者如何匯通呢?

解答法師:釋性華
有些意識的分別心不需要斷除,但是要透過修行不斷昇華,讓它變成現量,透過聞思修、五道十地的過程,從分別心轉成現前識,到佛地時沒有任何分別心。
提問 2021-03-09 00:00:00
老師說:「同樣的『分別』兩個字,內涵卻是不一樣的」這不一樣是指第一種與第二種的分別?

解答法師:釋性華
三種分別理解的角度不一樣,第一種是所斷類,第二種只是與無分別心相對的分類,第三種主要是從作用的角度安立。
提問 2021-03-09 00:00:00
第三種「分別」是否和止觀13中的周遍「尋思」的「尋思」解為「分別」,二者同指一內涵?

解答法師:釋性華
不同,此處的分別是指觀察,包含粗細兩個部分,尋思只是粗分觀察。
提問 2021-03-09 00:00:00
「有觀察作用」可以理解等於「有分別」嗎?「沒有觀察作用」可以理解等於「無分別」嗎?還是必須加上「有分別影像」?

解答法師:釋性華
不需加上作用,此處可以這樣理解。
提問 2021-03-09 00:00:00
用分別心對境時可以做到無分別嗎?為什麼?那樣的狀態中還叫分別心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影像有無分別是指有無觀察,用分別心對境時,可以不多作觀察抉擇,只是專一安住,此時即是用分別心緣著無分別影像,但前後兩個分別理解不同。
提問 2021-03-09 00:00:00
有分別影像和無分別影像二者是相違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不相違。
提問 2021-03-09 00:00:00
老師說:「那麼有觀察的影像是有分別影像,沒有觀察的影像就是無分別影像。」請問:所謂「無分別影像」就是沒有用分別觀察的智慧去分別如所有性或盡所有性,這樣的心所顯現的義共相,而這本身也是在「有分別心」的狀態嗎?所謂「有分別影像」就是有用分別觀察的智慧去分別如所有性或盡所有性,這樣的心所顯現的義共相,而這本身也是在「有分別心」的狀態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顯現義共相就是分別心,無論有沒有用分別觀察的智慧去觀察。
提問 2021-03-09 00:00:00
如果是觀修佛像,無分別影像跟有分別影像差在哪裡?

解答法師:釋性華
專一安住在佛像上,不多作思擇,即是無分別;如果仔細思惟佛功德,即是有分別。
總共 42 則課程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