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0003 發起精進已,意當住禪定-課程問答

W** L** 2020-11-08 06:19:34 (l*****8@g***l.***)

凡夫可以通過修奢摩他獲得神通嗎?如果有可能,要具備什麼資糧呢?


解答法師:釋性華

無論是內道的凡夫還是外道的凡夫,都可以透過修奢摩他,更進一步獲得神通,修奢摩他獲得神通未必是聖者。

以內道而言,宗大師在《廣論》p346,依據《修次中篇》,列舉了六種資糧,分別為:住隨順處、少欲、知足、斷諸雜務、清淨尸羅、斷除貪欲等諸惡尋思。老師在廣論止觀初探0002中也有開示這六種資糧。另外,在《聲聞地》中也列舉了十三種奢摩他的資糧。

喻〇〇 2020-11-05 21:21:18 (w*******8@y***o.***.**)

在6分56秒下面,上師說:「外道也是會修止觀的。」請問要如何理解?因為我之前一直以為,外道只有修止,止觀雙運是不共外道的。


解答法師:釋性華

《廣論》p390說:「外道瑜伽師一切得如前說奢摩他者,然於無我無觀察慧觀擇而修,彼於無我不信解故,或唯修此無分別止,或更進修粗靜行相毘缽舍那,故唯能往世間之道。」《廣論》p553說:「此復初得毘缽舍那即得雙運。」

外道也會修止觀,而且能夠獲得止觀雙運,止觀雙運是內外道都會修持的。然而外道只修持世間道的止觀雙運,內道則能修持世出世間的止觀雙運,因此,出世間道的止觀雙運才是不共外道的。

釋〇〇 2020-11-02 23:30:50 (h******k@a***f.***)

《解深密經》:「慈氏,若諸聲聞,若諸菩薩,若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應知皆是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所得之果。」這裡說所有一切的功德,都是止觀的果。

《入行論》:「其餘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菩提心樹恆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這裡說菩提心的利益的快樂的果實是沒有窮盡的。

結合兩段經文思考,請問《解深密經》中的所指的止觀,是否是特指有菩提心攝持下的止觀?因為如果不是這樣理解的話,外道修持的止,也能出生所有功德這一點應當是不合理的。


解答法師:釋如法

所有的功德,都是止觀以及止觀隨順、止觀品類的果,然而並不是任何一種止觀都能出生一切的果,所以不會有外道止觀能生一切功德的問題。這裡只能說,任何功德,都有止觀或止觀品類的作用參與其中才能產生。因此《解深密經》中所說的止觀或止觀隨順,不能完全解為菩提心所攝的止觀。《解深密經》這段話主要的所詮,是指任何補特伽羅相續中的任何功德,都有其相續中的止觀或其品類的功用參與其中才能產生。

而如果有菩提心作為攝持的話,那麼這樣的止觀將會產生更大的功德。因為菩提心本身的功德就超勝了外道、小乘等諸多功德,而在發心的攝持下,又具足止觀,就更會因為止觀強大的持心與觀察的作用,令所行善更具強猛的力量。所以菩提心所攝持的止觀,自然是尤為殊勝的。

釋〇〇 2020-11-02 23:29:55 (h******k@a***f.***)

止觀是與外道與小乘共的,那他們所獲得的是真實奢摩他與真實毗缽舍那嗎?


解答法師:釋如密

是的,外道獲得的止觀也是真實的止觀。

關於止觀的定義,真如老師提到「寂滅沉掉,專一安住於所緣境上,並且被殊勝的輕安所攝持的三摩地,就是奢摩他了」。「在奢摩他的基礎上,被抉擇力引生的殊勝輕安所攝持的智慧,就是毘缽舍那。」

止觀並未限定所緣只能是內道的法類,而這樣的三摩地和智慧,外道也能獲得。但是,從對解脫生死是否有意義的角度來說,則外道獲得的止觀,便非真如老師所引《功德之本頌》:「於顛倒境散亂能止息,且於正義如理起尋思,由是引發止觀雙運道,速疾相續生起求加持」一文希求生起的止觀。

釋〇〇 2020-11-02 23:29:19 (h******k@a***f.***)

光修止還不夠,還要修觀,才能止觀雙運,想請問老師這之間的度在哪裏?


解答法師:釋性忠

當透過九住心獲得寂止時,尚未獲得勝觀,單純依靠此時的寂止,並不能降伏煩惱,出離生死;其後還要依靠四種作意修持勝觀,當獲得勝觀,亦即透過觀擇的力量即能引生輕安時,便同時獲得了止觀雙運。透過止觀雙運的修持,才能真正降伏煩惱,從輪迴解脫。

釋〇〇 2020-11-02 23:27:06 (h******k@a***f.***)

老師説:「外道透過修學奢摩他,能夠對欲界離欲喔!就是能夠離開欲界喔,他的心。甚至他可以層層增上,獲得四禪八定,連最高天的有頂定都能夠獲得。」修奢摩他時可以獲得離欲的快樂! 內道在修奢摩他時如何能接著修毗婆舍那,而不會只在禪定之樂中深著不捨呢?


解答法師:釋如行

在《廣論》347頁R6說:「修如前說加行六法,尤應久修大菩提心,又應淨修共中下士所緣自體。」善知識引導每一個道次第時,都是要我們朝向成佛的目標,來進行當前的次第。大師為此也說要久修菩提心,所以修定的動機非常重要。而且必須堅固下下次第的基礎,進修上道,才不會耽著禪定之樂,忘了輪迴苦性、崇高必墮落的真相。要知道為什麽修行奢摩他,就是為了成佛、解決自他輪迴的痛苦,我必須生起證空的止觀雙運道,所以先需生起奢摩他。

 

釋〇〇 2020-11-02 23:26:15 (h******k@a***f.***)

憶師恩法會早上,如淨和尚開示《明燈續》的內容: 「修施捨、修忍、持戒、修精進、修定、 修智慧八萬四千年的功德, 比不上觀想相好莊嚴佛身一剎那的功德, 觀想八萬四千年相好莊嚴佛身, 不如思念上師一剎那的功德。 為什麼?因為思念上師可以即身成佛。」 那麼修奢摩他時緣上師、思念上師,緣上師身語意像是否更好呢?


解答法師:釋性柏

什麼是修奢摩他最好的所緣?應該是能適應行者本身根器的所緣就是最好的所緣,所以佛陀依著不同的根性宣說了眾多所緣。

以格魯派來講,是以依止法作為修道的命根來修習所有的道次第,因此在以佛像作為所緣修習奢摩他時,也是將所緣的佛陀視為上師的體性作修習,並非上師體性外另外有佛陀作為所緣。

這樣修習可以在成辦奢摩他的同時,累積難以思議的資糧,迅速成就究竟的果位!

釋〇〇 2020-11-02 23:25:27 (h******k@a***f.***)

修三摩地需要有一個善所緣的形相。廣論裡面有講到說:緣佛像修三摩地。修次下編裡面有講到說:「如來身像黃如金色,相好莊嚴,處眾會中,種種方便利益有情,於佛功德發生願樂,息滅昏沉掉舉等過失,乃至明見如住面前,應於爾時勤修靜慮!」而且緣佛像可以累積廣大資糧!  

想要請問是否可以緣上師形像來修三摩地?因為這樣累積資糧更快速!會比緣佛像累積更大的資糧?如果可以的話,為什麼廣論不直接寫緣善知識的形象呢?(性夆法師)


解答法師:釋性柏

《廣論》上是依照《瑜伽師地論》、《修次三篇》等論典來講述初業行者如何修行奢摩他,並在在眾多所緣中提出,與上師無二的佛陀是最能累積廣大資糧的所緣,因此宗喀巴大師才希望格魯派的弟子們能以善知識的本來面目--佛陀來作為修習奢摩他的所緣,並非善知識外再另尋佛陀作為所緣。

內地〇〇 2020-11-02 14:04:18 (h******k@a***f.***)

老師開示中有說,「雖然外道也是會修止觀的,聲聞乘還有獨覺乘也修止觀,所以止觀是與外道、與小乘共的。」請問外道也有毗缽舍那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止觀是內外道所共的。外道不僅能修成奢摩他,也能修成毗缽舍那,唯證達空性的止觀是內道所不共的。《廣論》中說:「毘缽舍那又有二種:一、內外、大小乘所共,能暫伏煩惱現行,粗靜行相毘缽舍那;二、唯佛弟子內道別法,畢竟斷除煩惱種子,修習無我真實行相毘缽舍那。」又說:「外道瑜伽師一切得如前說奢摩他者,然於無我無觀察慧觀擇而修,彼於無我不信解故,或唯修此無分別止,或更進修粗靜行相毘缽舍那,故唯能往世間之道。」這都是外道能修成世間道毗缽舍那的依據。

邹〇〇 2020-10-31 10:47:09 (c****y@y***o.***)

在 《廣論止觀初探0002》裡,請問可以以日常師父作為善所緣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師父是我們的上師,以上師作為所緣,並勝解與本尊三寶同一體性,功德尤大。許多修法中都有這樣的引導。

邹〇〇 2020-10-31 08:35:21 (c****y@y***o.***)

在 《廣論止觀初探003》裡,老師说,要把心「安」在善所緣上。

我的問題是:為什麼不能講「抓」住善所緣呢?


解答法師:釋如法

在經論中,也會用到類似於抓這樣的詞——「執取」,所以心抓住所緣也是可以的。但在經論中,用執、取這個詞的時候,偏向於顯現、認知、認定等意涵。如所取境、執取相境、能取所取。而「安」則是側重於安住、止住,有穩定止住於境上的意味。可以用心抓住所緣,但其意與奢摩他當中所要強調的持續穩定專心安住的特點不一樣。

黄〇〇 2020-10-30 01:23:15 (y******3@g***l.***)

請問法師要修奢摩他必須先止息煩惱離欲,還是透過修奢摩他入定就能止息煩惱離欲?次第是哪一個先後?


解答法師:釋性景

兩者都不是。

要想離欲,必須在奢摩他的基礎上,修習毗缽舍那。能達到離欲的毗缽舍那,略有兩種行相:四諦行相、粗靜行相。

如果就粗靜行相這種世間道來說,所達到的止息煩惱離欲界欲,要辨明「止息欲界粗分煩惱達到離欲」。並非所有煩惱都能透由修習粗靜行相而止息,比如薩迦耶見,就只能透過出世間道止觀雙運才能斷除。

《廣論.奢摩他》p395引用《聲聞地》說:「為離欲界欲勤修觀行,諸瑜伽師由七作意,方能獲得離欲界欲。」要想離欲,必須先修起奢摩他,然後依著七種作意的次第,依次對九種欲界煩惱離欲,最終獲得初禪根本定,同時也才達到止息欲界粗分煩惱之離欲。所以答案是先修奢摩他入定後,還要經過修習毗缽舍那等過程,然後才能達到最初的離欲。

周〇〇 2020-10-29 11:41:43 (t*******7@g***l.***)

心,一次只能緣一個善所緣嗎?

 


解答法師:釋性景

一個心識可以緣多個所緣,修定時也是可以有廣大的所緣,但是對於初修業者,祖師們都説要先專注在一個所緣,等到得到奢摩他後,再漸漸緣多個所緣。重點是除了預設好的那個善所緣以外,不要隨便更換其他所緣。這部分可以參考《廣論・奢摩他》p.358頁。

周〇〇 2020-10-29 11:41:43 (t*******7@g***l.***)

佛菩薩怎麼做到心緣一切眾生、傾聽一切眾生的苦、回答一切眾生的苦?太了不起了!


解答法師:釋性景

佛菩薩心續中有遍緣一切有情的菩提心,一切有情就是菩提心的所緣。但這需要依循次第,在七因果教授中,平等捨時先緣中庸,次緣親友,後緣怨敵,然後遍緣一切而修平等捨。到了修悲心時,先緣親友,次緣中庸,後緣怨敵,漸漸就能於一切有情都生起大悲。只緣總體而不緣別別有情而修,無法發起真實的菩提心。如《廣論・菩提心次第》p.220中:「若不別分,初緣總修似能生起時,各各思維悉皆未生。若於各各皆生前説變意感覺,漸次增多,後緣總修隨總隨別,清淨生故。」

只有佛陀能做到同一時間當中,隨緣赴感靡不周。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佛陀斷除了所知障,也就是最細微的二顯習氣、分別心都斷除了,可以做到同時現證二諦。在完全沒有任何分別心造作的情況下,能示現不同身體利益眾生。由於佛陀從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成佛,都是一心為了利益有情,所以當果位圓滿時,方便分的作用就呈現為佛的報身與色身,用以度化有情。就像千江映月,只要澄澈,就能含納月光。月亮並沒有利益不利益誰的分別等起,而是隨緣呈現。只要眾生的心與佛陀相應,絕對會得到佛陀的饒益。

I** L** 2020-10-29 11:06:53 (l*********y@g***l.***)

奢摩他就是心念都緣在善所緣,不被任何境影響,是嗎?

毘缽舍那就是能如理觀察任何的緣起,是嗎?

所以行菩薩道的佛菩薩,一直在止觀雙運中,是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正入奢摩他的行者,必定專一於所緣,而不散亂於外境。但是並非任何外境都不會影響行者。如佛陀也會以方便令入定的八地菩薩出定,有一些方式也能讓入定的行者出定。

毗缽舍那是以觀擇力引生勝輕安的修所成慧,外道也可以修成毗缽舍那,毗缽舍那的所緣通一切法,所以毗缽舍那不一定都能如理觀察任何緣起。而內道修習止觀,確實是以證達無我作為最主要的目的。

在所有智慧當中,毗缽舍那是力量最強最穩定的智慧,但是這種智慧未必以緣起性空作為所證達的境。所以要先聞思緣起性空,得到定解,再進一步修成止觀,才能在毗缽舍那中如理觀察緣起性空,這就是為何宗喀巴大師在毗缽舍那章中先抉擇空性的緣故。

佛陀永恆地處在止觀當中,而菩薩則未必。菩薩都仍會分入定與出定、等引與後得的狀態,在出定、後得的階段,則不在止觀的狀態中。

總共 15 則課程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