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0002 止觀修持次第概要-課程問答

柯〇〇 2020-12-14 00:27:03 (y*****e@g***l.***)

宗喀巴大師特別強調修奢摩他的時候,一定要緣著善所緣。請問緣著善所緣可以是緣念佛號嗎?例如緣念阿彌陀佛。


解答法師:釋性善

宗大師在《廣論》357頁第3行強調了緣著佛身修持奢摩他有「餘諸勝事兼能獲得」的好處,比如可以練習安置資糧田做為歸依境,幫助我們歸依法類,以及做為以後趣入密法生起次第的殊勝前行等種種好處,因為一舉數得,所以廣說緣著佛身修持奢摩他的教授。

但也可以緣著佛號,在《廣論》356頁第9行說可以緣著「佛身語」,這邊的佛語是佛說的經典,包含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

陈 (TAN)*********** 2020-10-25 04:58:46 (m*********n@g***l.***)

Disciple learned that the time it takes from a human who developed the aspiration of Bodichitta till he/she attained Buddhahood is extremely long which require Three Asamkhyeya Kalpas, and also the teaching of Vajrayana could shorten the time to within one/few lifetimes. Since gaining Insight is paramount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Emptiness and then lead to Enlightenment, can we achieve Buddhahood faster or we still need to go into Vajrayana? And how do we do that?

(弟子學習到一個人從發心到成佛的時間極度漫長,要三大阿僧祇劫,而金剛乘法可以讓這個時間縮短到一生或幾生。既然獲得勝觀,對於了解空性直至成佛是至關重要,我們可以更快地成就佛果嗎?還是依然需要趣入密教?以及要怎麼做?釋清修 譯)


解答法師:釋如行

成佛的快慢不是用顯乘、密乘來分。宗大師說:「如果沒有相乘道(顯乘道)的扼要,密乘不共所化機還比相乘所化機低劣,因為他僅依密乘道,根本不能成佛,反而相乘所化機會成佛故。」在《華嚴經》、《法華經》中,善財童子及龍女卻是一生取辦,《般若經》中,常啼菩薩也是從大乘資糧道當生證得八地。

所以關鍵所在,師父說:「我們真正要想學佛,應該一開頭的時候,先心平氣和,耐下心來,把佛要告訴我們的,正確圓滿的教法認識了,然後你開始去一口氣走的話,這個就是一生取辦。」對於一個有圓滿認識的人,按部就班走上去時,每一步都是快速的。在此基礎上,證得空性的止觀雙運,肯定會幫助我們快速成佛,因為這也是必經的一步;同樣的,當具足共道的基礎後,有條件進一步修學密法的話,也會幫助我們快速成佛。反之,不具前前的基礎,比如沒有修學菩提心,無論是單修空性的止觀或是密法,最好只會成就小乘果位,反而多數還會墮落,並不會快速成佛。這是祖師一再提醒我們的。

所以我們應該如同《廣論》所說,以及善知識們的引導,如法正確地了解這個完整的內容,確立目標,依次修行。

M*** Y* 2020-10-23 23:11:53 (m*********4@g***l.***)

請問修定的時候可以觀想上師嗎?這樣是否可以累積到比觀想佛像更多的福德?但是宗大師在廣論裡沒有寫,所以想確定一下!


解答法師:釋性柏

修定的時候可以觀想上師,格魯派的傳規在修任何道次第時都會觀想自己的上師並認真祈求加持,這都是最重要的行持。

在《菩提道次第心傳錄》提到:「十萬劫數年觀想佛本尊的功德,不如思念上師一剎那的功德殊勝。《明燈續》中說:修施捨、修忍、持戒、修精進、修定、修智慧八萬四千年的功德,比不上觀想相好莊嚴佛身一剎那的功德;觀想八萬四千年相好莊嚴佛身的功德,不如思念上師一剎那的功德。」

在許多教授中都講到,將所觀修的佛菩薩視為上師的體性作修持是最殊勝的行持,所以在修定或是修任何道次第的所緣時,能善巧以親近善知識法為根基來修持,是最能累積無量福德的修持!

陳〇〇 2020-10-22 03:06:34 (f*******7@g***l.***)

修奢摩他的資糧,第五個要持守清淨的戒律,第六個斷除貪欲等惡的尋思,這二者有何不同?戒律不是調伏煩惱的嗎?而煩惱不是總攝為三毒?


解答法師:釋如法

戒律確實是調伏煩惱,然而別解脫戒最主要的行持還是以身口造作為基準,第六個修止的資糧是更進一步遮止心念中不好的尋思,這二者還是略有區別的。

如月格西解釋:第六個斷除貪欲等惡的尋思,是指「於貪欲等當修殺縛等現法過患,及墮惡趣等當來過患。」第五與第六資糧,這二者可以放四句型。戒律清淨但煩惱仍重,如剛受戒或剛做完懺悔法的人;修煩惱過患遮止惡尋思,但仍犯戒律的,如奔公甲到施主家偷茶葉,醒悟時自己大喊抓賊。二者的面向略有不同,所以二者都強調一下。

J*** C**** 2020-10-22 02:12:48 (j***********5@g***l.***)

老師說: 如果緣著佛像來修的話,是特別特別好的,因為在訓練我們的心專注在所緣上的同時,天天觀想佛像,這樣的話,我們同時在訓練專注的時候,訓練心專注所緣的時候,其實可以累積到不可思議的福德。請問我們要開始練習觀想佛像,要觀想哪一尊?有特定嗎?是不是每天要先練習先專注看某一尊佛像,這樣比較容易關想起來?


解答法師:釋如法

奢摩他的特點為專一境性,必須要在一個境上止住。因此修習奢摩他的時候,不宜變動所緣。《廣論》中特別教誡說:「尤為要者謂如下說乃至未得如欲定時不可多遷異類所緣修三摩地若換眾多異類所緣修三摩地反成修止最大障碍

而一開始所觀修的佛像,主要以經論中所說的佛陀身像為主。《廣論》中說:「當以何等如來之像為所緣耶修次下編:「諸瑜伽師先當如自所所聞如來形像安住其心修奢摩他當常思惟如來身像黃如金色相好莊嚴處眾會種種方便利益有情於佛功德發生願樂息滅惛沉掉舉等失乃至明見如住面前於爾時勤修靜慮。」《三摩地王經:「佛身如金色相好最端嚴菩薩應緣彼心轉修正。」而在取相時,可以選擇一尊莊嚴的佛像而取其相。如《廣論》中說的:「先求持心所緣處者,謂先當求一若畫、若鑄極其善妙大師之像,數數觀視,善取其相,數數修習,令現於心」。

至於應取哪一尊佛為所緣,可依各自的因緣,一般而言我們可以釋尊做為修習的所緣。

總共 5 則課程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