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您好,法師們您好
弟子想問關於老師第一講提到《然後它這個輕安還是殊勝的輕安,被殊勝的輕安所攝持》 請問輕安和殊勝的輕安這兩者有什麼差別呢? 祈請老師法師們可以再引導學習。 感恩老師感恩法師的引導。
修習九住心而在正式生起奢摩他之前,會有一個階段可以生起輕安,但是這種輕安的功用不強,甚至行者也不會很明顯地感受到。到了奢摩他時才會有令行者明顯感受到,有較強的無粗重身心調適堪能性的輕安,這才是達到奢摩他相應的殊勝輕安。
奢摩他與毘缽舍那有無共同事?
「在奢摩他的基礎上,被抉擇力引生的殊勝輕安所攝持的智慧」,這樣的智慧可以是「外境散亂,既止息已,於內所緣恆常相續任運而轉,安住歡喜輕安之心」嗎?
奢摩他與毗缽舍那二者沒有共同事。因為一者一定是定心所,一者一定是慧心所,這兩者心所相違。
「在奢摩他的基礎上,被抉擇力引生的殊勝輕安所攝持的智慧」,這樣的智慧可以是「外境散亂,既止息已,於內所緣恆常相續任運而轉,安住歡喜輕安之心」,但是光是這樣未必就是奢摩他,是奢摩他還必須是定心所才行。
頂禮老師:
在9"35前老師說我們從奢摩他開始學,也算是學習毗缽舍那一部分的內容。弟子 知道奢摩他和毗缽舍那是不一樣的,所以此處老師指的意思是說,我們學習奢摩他,也是學習毗缽舍那的前行和基礎是嗎?
感恩老師慈悲開示止觀,弟子很歡喜,想認真學習。
弟子 林可婷 虔十
一般而言,除了特殊的方便,否則在獲得勝觀之前一定要先獲得寂止,這是一個次第。勝觀要以觀擇力來引生殊勝輕安,而寂止是以止住力引生殊勝輕安。如果還不能做到以止住力引生輕安,是很難用觀擇力引生輕安的。所以學習奢摩他是學習勝觀的必要前行基礎。這點在《廣論》的止觀次第這一節有詳盡的說明。
老師在第一講告訴我們廣論第336頁所述,無論大乘、小乘,無論世間還是出世間一切功德,都是止觀之果。
然止觀之果,對於弟子來講是非常遙遠的事,所以此處所說的功德,是否僅限於修行人修學止觀而得到的果報呢?世間功德的部分只是附帶成熟?
因為弟子怎麼想都覺得,我應該宿世都沒有修習止觀成功過,所以煩惱習氣才會如此沉重,更別提目前所享受到的福報安樂,是止觀之果了...
所以,這裡是專門對利根的修行人所下的結論,而不是講凡夫所獲得的福報?還是弟子想的太狹隘了呢?
大師在《廣論》中,以及老師在《止觀初探》中,對此都有特別解釋。「一切世出世間功德皆是止觀之果」,這句經文的意涵實際上是指「一切世出世間的功德都是止觀或止觀隨順的果。」
如果不加上止觀隨順的話,就會有您所提到種種問題:「止觀之果,非常遙遠的事,所以此處所說的功德,是否僅限於修行人修學止觀而得到的果報呢?世間功德的部分只是附帶成熟?」「宿世都沒有修習止觀成功過,所以煩惱習氣才會如此沉重,更別提目前所享受到的福報安樂,是止觀之果了..」「這裡是否是專門對利根的修行人所下的結論…」等等。
先附帶一提,真正的止觀,我們並非無始以來都沒有得到過。老師在開示當中也有說到,無始以來我們任何一道都去過,我們曾經生為色界,無色界的天人,那時候一定有真正的止,而外道也有觀的修法。不過,以現在而言,我們大多數人的現況確實是沒有真正的止觀的。
所以必須加上「止觀隨順」、「止觀品類」來理解這句話。如果是止觀隨順與止觀品類,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具足的。最下的止觀隨順、止觀品類,可以理解為專注一心與分辨觀擇的那一分。我們行任何善時,都少不了要將心安在善所緣,以及分辨取捨。唯有分辨取捨之後才知道該做、要做什麼,唯有安住在善所緣上才能行持善法。而一切的功德善果,無不是因由如此行善所生,因此才會說一切世出世間的功德,都是止觀或止觀的隨順所生的果。
唯如此粗分的止觀隨順,無法成就極為殊勝的決定勝果位,甚至無法進入加行道。所以雖然我們都有止觀隨順,但是為了獲得更殊勝的妙果,就一定要去尋求真正的止觀。
三學的次第是戒生定,定生慧。現在有很多同學還沒學備覽和受戒,那應以什麼樣的意樂來學習止觀呢?
做任何佛法的聽聞與修持,都應該以一顆為利有情願成佛的意樂來進行當前的修學。為了成佛,要修成佛的因,所以必須先了解其因,師父、老師都按照廣論的引導,說要對佛法有圓滿的認識,然後從自己腳下一步開始走。所以在學習上上的次第時,更希望能把下下的次第修持圓滿。雖然還沒有受持戒律,但是最下的戒,即是修學斷除十黑業道,所以在聽聞止觀的同時,我們可以在皈依三寶的基礎上,修學業果的取捨,努力地在生活中,捨惡取善。這是止觀的資糧,也是我們當下可以把握、必須努力的。
止和觀都會得到輕安,輕安的行相是什麼?止和觀的輕安有何不同?
止與觀的輕安除了一者是以止住的力量引生輕安,一者是以觀擇的力量引生輕安,引生方式不同,除此之外,止觀的輕安的本質相同。如月格西解釋:「一般初學者在觀基礎上先有止輕安,如別解脫戒般,先受沙彌戒后再受比丘戒,戒體不會成爲兩個,而是合并為一。」
老師開示提到獲得奢摩他,漢系佛法也有獲得初禪定至四禪定的說法,這些是在廣論的哪一段呢?
《廣論》中提到:
「故心於境能任運住,若時生起身心輕安所有喜樂,此三摩地即奢摩他。」並且引述《解深密經》:「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後面《莊嚴經論》中也說:「由習無作行,次獲得圓滿,身心妙輕安,名為有作意。」《修次中篇》:「如是修習奢摩他者,若時生起身心情安,如其所欲,心於所緣獲得自在,應知爾時生奢摩他。」其後宗喀巴大師也詳盡地說道:「如影隨形有妙輕安無諸散動,與三摩地隨順而起,心踴躍性亦漸退減,心於所緣堅固而住。遠離喜動不寂靜性,乃為獲得正奢摩他。」
亦即如老師的開示,當內心堅固而自如地安住於所緣,並獲得殊勝的輕安,這樣的三摩地生起時,即是獲得奢摩他。
《廣論》中並未詳細介紹第一靜慮至第四靜慮定,而是側重於闡述最初獲得的奢摩他,亦即第一靜慮的近分定。因為若沒有證悟無我的意涵,即使獲得了最高的定,依舊會在輪迴中流轉漂泊;而如果證悟無我,縱使只靠著最初階的定,也能夠解脫生死,超離三有。《廣論》中解釋道:「求解脫者,應生能證無我真實毗缽奢那。以若得前說第一靜慮未到地定攝正奢摩他,縱未獲得以上靜慮及無色奢摩他,然即依彼修習勝觀,亦能脫離一切生死繫縛而得解脫。若未通達未能修行無我真實,僅由前說正奢摩他,及依彼所發世間毗缽舍那,斷無所有下一切現行煩惱得有頂心,然終不能脫離生死。」「如是四種靜慮、四無色定及五神通與外道共,唯得此定,非但不能脫離生死,反於生死而為繫縛。」
因此佛弟子修習止觀,應當以生起緣著無我真實義的奢摩他與毗缽舍那為目標。
大小乘一切世出世間的功德都是止觀的果,這裡所指的功德是否包括健康、財富,如果是的話,凡夫的這些功德,沒修止觀,也可得到啊?
所謂的大小乘一切世出世間的功德都是止觀的果,大師在《廣論・中士道》及《廣論・止觀章》中,都解釋到,這句經文必須理解為一切功德都是止觀,或止觀隨順、止觀品類的果。妙音笑大師也在《色無色等至廣論》中提到,一切功德不能說是修止觀的果,但卻是行持止觀的果。所謂的止觀隨順、止觀品類、或行持止觀,最下的邊際可以理解為對於善所緣專注的那一分,或觀擇的那一分。任何善果,都是由善而生的,而任何善法,都離不開專注與觀擇。沒有任何觀擇就無法分辨善惡之後受取善法,沒有專注分一樣無法行善。而這樣的專注與觀擇,是凡夫也具足的。大師就是從這個角度開示經中所說的「大小乘一切世出世間功德皆是止觀之果」的意涵。
一定要透過打坐,才能修奢摩他嗎?可以透過不斷地聽聞而獲得奢摩他嗎?
獲得奢摩他之前,一定要先了解修奢摩他的方法及次第,單純聽聞並了解修奢摩他的方法,是無法獲得奢摩他的,初修業者一定要透過上座實修,透過九住心、六種力、四種作意而獲得奢摩他。
燭火觀壁畫之喻,燭光比喻為毗缽舍那,風大燈晃比喻無奢摩他,那麼燈光如豆大是比喻奢摩他的「沈」相?風大喻「掉」相,還是燈光如豆大比喻毗婆舍那的不足呢?
燈光如豆大,是指燈光很小,不明亮的意思,就像《廣論》341頁說:「若僅具有心不散亂無分別定,然無通達實性妙慧,是離能見真實之眼」提到的,是形容慧力弱--毘婆舍那不足,不是指沉相重,沒有明分的意思。
風大是結合《廣論》同一頁說「然無正定,令心專一堅固安住,則無自在,為分別風之所動搖」,讓心不能正定而專注所緣的沉掉,都應是此處的「風」。在《廣論》366頁說「由昏沉及睡眠力令心沉沒,名內散動故」,也將沉相形容為散動。
奢摩他可以解釋為對於境界能安住,觀察境不起煩惱心,可謂為禪定?
毘婆舍那可以解釋為安住在境上不起煩惱的情況下,更進一步去觀察事項的本質,如是因感如是果的這樣的思維產生的決擇的智慧可視為空性嗎?
奢摩他的確是於境界能安住,對境不起煩惱,但如真如老師強調:「一定要緣著善所緣」,而且安住也有清晰的標準,必須要「止息沉掉,被殊勝的輕安所攝持」,異於我們一般人的狀態很多,因為輕安是一種特別的喜樂,真如老師之後會為我們解釋。
毘婆舍那則是在奢摩它基礎上,透過觀察抉擇的力量引生輕安的智慧。
也可以緣著如是因感如是果的法義,但最主要應該是緣著空性的道理做串習,才可以斬斷無明我執,這才是主要目的。
請問老師宣講止觀時,會如同師父消文,亦或略說?
老師宣講止觀時,會慈悲地為我們逐字逐句消文《廣論》原文,並且解釋其中的義理。
修止觀就是達空性之路,證達空性後就進入了法界,進入法界就可跟諸菩薩溝通了嗎?
修止觀是可以達到現證空性的路,這點是正確的。
法界一詞,在各宗派各個地方有很多用法跟理解,《般若經》為主的很多大乘經典中法界跟空性意思是一樣的。
所以證得法界由於福德很大,很可能感得能親見佛菩薩,得到祂們的指導,但不一定可以隨時溝通。
- 修成奢摩他之後,是一切時處都在此狀態嗎?還是有「出定」、「入定」的說法?修成後會退轉嗎? 如果會的話什麼是退轉的因?
- 生活中有例子能體會到奢摩他隨順的狀態嗎?或是目前沒辦法體會?
- 修成奢摩他之後,不是一切時候都處於奢摩他的狀態中,還是會有入定、出定的狀態。修成奢摩他之後,還是有可能會退失的。例如,一個人先透過降伏欲界粗分煩惱而獲得初禪根本定,之後欲界粗分煩惱強猛現行時,就有可能會退失之前修成的奢摩他。
- 必須獲得殊勝的輕安才能獲得奢摩他,輕安的最大特色就是「遠離粗重、不堪能性」,這是還未獲得奢摩他的人難以體會到的;奢摩他的另一個特點是遠離沈掉,專注於所緣境上。在修九住心時,可以體會到隨順的專注。
請問老師:「三摩地,就是奢摩他。」
- 兩者是因梵語系與巴利語系翻譯的譯音不同,那麼在各自的語系,內涵不知有無差別?比如說「無所住三摩地」我可以說「無所住奢摩它」嗎?
- 在 《大般若經 善現品》中唸誦到好多別別的三摩地(普超一切、決判一切、散猶豫、無所住等等36種三摩地)請問「奢摩它」與「三摩地」有總別的概念嗎?
- 佛語詞彙中常聽到「三昧」,是否也是「止」的內涵?
老師的開示原文為「被殊勝的輕安所攝持、修所成的——注意——三摩地,就是奢摩他。」因此是指被殊勝的輕安所攝持的修所成三摩地,就是奢摩他,並非三摩地就是奢摩他。
無論是巴利語或梵語當中,奢摩他與三摩地都是不同的字。三摩地的範圍較廣,而奢摩他泛圍較狹。凡是一心專注的心所都是三摩地,也都是定、三昧、等持,這幾者是同義而不同的譯名。任何人都具有一心專注的心所,也就是三摩地,但是並非人人都有奢摩他,奢摩他要達到引生殊勝輕安的修所成階段,這種三摩地才算奢摩他。
所以奢摩他與三摩地是總別的關係,三摩地是總,奢摩他是別。三昧與三摩地同義,止為奢摩他的簡稱,因此三昧未必是這裡的止,同樣的三摩地與奢摩他也不應直接對換名稱而稱呼。
如何訓練在止住修時,更加明了善所緣,並且更專注、有力?以觀慧思擇法義時,如何才能更清晰的抉擇?
如同《廣論》所說,「若能修習下下,漸於上上增欲得心,聽聞上上而於下下漸欲修行,是最切要。若於前者全無所有,專修心住專樂見解,難至宗要,故需對於圓滿道體引生定解。」
所以有想修止觀的心,代表已經符合《廣論》講的「若能修習下下,漸於上上增欲得心」。接下來就是要依照老師為我們講解的止觀,行持「聽聞上上而於下下漸欲修行」。然後透過對下下法類的修持,善巧修心的方便,完成戒學的修持,進而修止觀,即可速疾生起止觀。反之不重視前面道次第的修持,就會「若於前者全無所有,專修心住專樂見解,難至宗要。」因此在聞思止觀的過程中,也努力完備前面的道次,然後依照大師所指示的,努力具備止觀資糧,依循止觀的次第進行修持。如此就是能讓我們在止住修時,對善所緣明了、堅固、有力。在觀慧思擇法義時,也能夠更清晰的觀察。
《廣論》第344頁第5行中提到:「此說觀前先修止者,非說引生正見通達無我須先修止。雖無止者,亦能生正見故。又此正見內生強力之感覺,亦不須以止為先。以無止者,僅以觀慧數數思擇,此亦能生強力感覺,無所違故。」
次第上應先求止再求觀,是從實修的角度來安立的,而且也應當要先完成道次第前面法類的實修之後才適合開始修止觀,若僅僅只是了解空性的道理(亦即空正見),不一定需要先學習奢摩他,甚至於可以不先學習前面共下共中的法類。對於絕大多數的廣論學員來說,距離能夠開始實修止觀還有非常遙遠的過程,因此不需拘泥於要先學奢摩他再學空正見,所以此時老師直接開講空正見是否才是對於學員們更為有利益的選擇?
一般而言,不一定要先生起止觀才能證得空性,有的修行人先證得空性之後才修持止觀,但是在深入學習空性之前,一定要有前面親近善知識、業果等法類的基礎,並非不用先學共下共中的法類,就適合直接深入學習空性。
宗大師在《廣論》中引導的次第,是在上士道毗缽舍那的章節才廣講空性,而學習毗缽舍那之前應先學習奢摩他,所以老師依循善知識的教誨,以及《廣論》引導的次第,先為我們宣講奢摩他,有了前面的基礙,更進一步學習毗缽舍那時,再深入學習空性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