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05A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五卷.A面

今天開始之前,有兩個問題先簡單地說明一下。第一個問題是說,昨天講那個整個的《南山律在家備覽》分四篇,說這個〈別行篇〉大概了解,就是我們進入的下腳第一步。這個不僅僅是在家居士,其實我們很多出家同修,對我來說,我現在回過頭來看看,說我們基礎需要的很多準備都沒準備好,所以下腳第一步基礎做好對我們很有幫助,那這個我們不談。關於前面那個〈宗體〉、〈持犯〉、〈懺悔〉,這個懺悔部分有不太清楚的,這裡我簡單地說一說。

在平常我們講的戒律當中很少說那一點,但是真正完整的要想學戒的話,那個經、律、論都要通,第一天已經說過了。經、論是學得啟發信解,然後呢,啟發我們的這個信解,立正確的認識,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那麼照所認識的行持;一個像眼睛,一個像腳,目足並運能夠到我們想去的地方,能夠離開我們不想待的地方。不想待的是娑婆痛苦之處,想去的地方──眼前極樂世界,將來究竟圓滿的佛土,這兩者之中有這樣密切的關係,所以這個經、律、論必須配合。

那麼現在我們單講律的時候,應該是前面知見已經有相當認識,這樣的狀態。目前也的確可以說,這個教法漸漸衰頹,乃至於陷入沒有完整的,所以我們不認識。一般我們修學的時候很少了解這一點,那麼這裡我就特別提出《瑜伽師地論》上面告訴我們的,來引證我們昨天說的宗體、持犯、懺悔三者的關係。說戒的自性四個功德:從他正受,善淨意樂,犯已還淨,深敬專念無有違犯。這個叫作戒性──戒的特徵在哪裡。

不過平常我們不深講它,真正深講的話,它有非常嚴密的次第、非常嚴密的組織,你從這個地方進去的話,幾乎絲毫無錯。絕對不像我們平常講的講經說法,啊,大概有個概念,就是這樣。所以說理可虛通,虛通是虛通啊,但是派用場往往不成。上根利智的人他宿生本來有,一點──透,透了就行;其次一等人,見是見到了,可是行不夠。那麼這一類人,譬如禪宗的祖師,雖然見了道,他但是下面還要「生生若得不退,佛階必定可期」。為什麼要這樣?根據他所見的,然後所消融無始的習氣。這個習氣這個,我們昨天講的業,大家還記得吧?這個非拿戒來衡量不可,拿戒做為衡準的標準,否則講得是頭頭是道,造的業是照樣的一片無明當中所產生的這個業,依舊輪迴!這個是中上等的人,如果中下等的人,那就──好囉,聽完了以後一點用場都沒有!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兩樣東西配合──見跟行,因此要想了解這個的話,說我們要學了經、論以後,一定要學律;反過來,要想學律的話,一定要經、論配合。

剛才這另外一個題目,他也是這樣問,說:「研讀《在家備覽》,要不要其他的論籍來配合?」要!如果種一點善根,大家聽一聽就可以,如果真正行持,非要配合不可!那麼現在我這個地方,黑板上已經寫好了,給大家說一下。菩薩戒的叫自性,它的特徵在什麼地方?他告訴我們就四個特點:第一個叫「從他正受」,這個戒一定「從他」,就是這是善知識。「從他」裡邊還有它特別的條件在噢!今天、明天我們就說下去,這個是為什麼戒有這麼殊勝的功德,為什麼說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一日一夜的沙彌戒能夠往生的根本理由,都從這個地方開出來的。第二個叫「善淨意樂」,意樂就是我們的心理狀態,昨天已經簡單地介紹過,造業的根本的主宰者,那是個人的意樂。

第三叫「犯已還淨」,萬一有所違犯的話,怎麼透過這個方法能夠恢復清淨的戒體。因為這個戒正是我們初機的人走上去,既然初機的走上去,不可能一下做得好。我們往往說:「嗯!這個應該可以做得好。」這個話是錯誤的。舉一個好簡單的比喻,你能希望這個小學生,告訴他這個字怎麼寫,就一筆寫出來的是龍飛鳳舞嗎?這不是顛倒嗎?我們修學佛法亦是如此,遠比世俗的學問難,居然講一點道理告訴你,老師寫告訴你怎麼橫、怎麼豎,你就寫出來跟老師一樣,有這樣道理嗎?那這個就是平常我們對戒並沒有認真探索,往往產生這種誤解。所以正受以後,是常常有違犯,違犯了怎麼辦呢?它有它還淨的方法,這樣。而且我們也不能疏忽哦!最後,「深敬專念無有違犯」。

那這個每一個有它的原因,每一個有它的原因。因為你這個是必定要從他這個善知識那裡,正式如理如量、毫無錯誤地接受,不是說「唉呀,受戒了!」那跑得去嘛,是應一下場面,沒有用!現在也許大家說:這個受戒,一定要這個授戒的這個戒師戒體清淨。不一定行,你自己了解了認真去做,都有問題,何況每一個地方都不太清楚!所以「正」這個字有它的特別的意義,正確無誤的。包括授給我們的這個「師」,以及我們去接受的「資」──就是弟子,對於這個法每一部分了解得清楚;師已經得了體,受的人了解這個法,如理如量地做到,那個時候才可以得到。這裡不講細講這個。

第二個呢,「善淨意樂」,你為什麼要去受?這非常重要的!現在我們往往說:「欸,受戒了,好嘛!」好在哪裡?為什麼好?我們照樣地不知道,這個我們將來都會說。因為你是從別人的地方受,因此如果做得不對的話,你會看見那些人的話就慚愧:欸……。就這樣。好像我們做一件事情,大家都曉得了以後,如果你這個行為跟你所說的不一樣的話,我們心裡面覺得不好意思,這個就是慚愧。慚愧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慚跟愧細說起來不一樣的,細說起來有它的不一樣的地方。這個唯識法相上面告訴我們,就是說做了不好的怕人家笑,這個叫愧;自己內心上面希望做到這樣的,做不到叫慚。那麼第二個叫善淨意樂,這是我一心一意曉得這個法,並不是人家強迫我的,而是我體會到有這樣的殊勝的好處──自他的利益,所以我去追求的,這是我的目標。因此做不到的時候,自己覺得:唉呀,我怎麼做不到!這個心情叫作慚。所以一個愧、一個慚。

那麼第三個,萬一到那時候你剛剛做的時候,由於宿生的習氣非常重,往往到那個時候你雖然想努力去做,做不到,有所違犯,那怎麼辦呢?它有還淨的方法。而最主要的,平常我們受了戒以後要一心「深敬專念」,那麼你保持這樣,這個戒體才能夠確定只有增長不會損害。關於這個道理在後面繼續講下去,他每一個地方會說得很正確的。

因此這個宗體、持犯兩樣東西說明什麼?喏,就告訴我們戒是什麼,它有什麼殊勝的利益,不受有什麼大的損害,以及如何受法,它的特徵等等。從說明了解那個叫作「法」;了解了以後你如法地去受,說領納在心,得到的一個「體」;得到了這個體以後,如何去護持它,以及護持產生的功效,這個叫「行」;那麼下面有個「相」,這個都是在宗體當中。至於說行持保護使它不出毛病,而只有增長功德,那在持犯當中。所以整個的這兩點就說明了,這樣做對、這樣做不對,那麼不對的話,這個不對的程度重、輕,前兩者;萬一犯了怎麼恢復原來的戒體,繼續增上,那第三個,所以懺悔。那麼今天就把這個原來沒有說明的交代清楚,關於這個是出在《瑜伽師地論》上頭,《瑜伽師地論》上頭。

第二個問題,他說《南山律在家備覽》配……。要配的!剛才已經說過。本來在這個介紹,前面那這個介紹的序言當中要多說一些,可是既然是說,我前面說的只是我們很簡略、扼要的解釋,所以沒有說清楚。律一共有五部或者六部,傳到我們中國來的那個律本一共有四部傳過來的,有一部沒有傳過來,這個前兩天已經簡單介紹過的。那麼同樣呢,還有傳過來除了律以外還有論,這個論都是解釋那個律的。譬如說我們現在,我們這個中文系的《大藏經》當中,所保留的關於律的論是哪幾部呢?我這個地方也說一說。《善見論》、《毗尼母論》這兩部論是專門解釋四分的,《四分律》;另外《薩婆多毘尼毗婆沙論》、《薩婆多摩得勒伽》、《五百問論》那是解釋《十誦律》的;還有一個叫《明了論》,那是解釋正量部的。真正地對學律來說,如果今天在座的主要的是出家的同修的話,那我也要告訴大家,說「四律」是哪四部,「六論」是哪一個。

那麼至於說《在家備覽》上面是另外開出來,它分成三宗:第一個實法宗,所用的論是《薩婆多論》、《俱舍論》。第二個是假名宗,就是《四分律》,那用的論是《成實論》。第三個圓教宗,依據《法華》、《涅槃》開權顯實的道理,把戒的根本意趣說全部地圓滿地交代出來,而不是前面的權巧方便說不清楚的;那麼論呢,《成唯識論》,這兩樣配合才能夠正確地認識。現在在這裡我講的時候,引用的論是《菩提道次第廣論》。昨天多多少少介紹,今天繼續地講下去,你們會發現,你學了論以後再學這個《南山在家備覽》的話,你如虎添翼;反過來,那個戒律如果有了這個論的解釋的話,一樣的。你要用這個,用到哪裡,哪裡就對,你要得到人天果報一定得,要求往生一定生,求佛果都可以得到啊,何況是求往生跟人天果報!

不過對諸位來說,我也了解,這個百忙當中,任何我們前面介紹的那種書,任何一本你去翻開來去看的話,都是天書,這個是比較對我們來說眼前的困擾。因此諸位聽了《在家備覽》,如果覺得有興趣,願意,那麼我建議你們:能看得懂,你們自己去看;看不懂,我們這裡這個教育基金委員會,多多少少提供了諸位很多的方便,你可以借這裡。這裡我們這裡有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在借的,你可以好好地借來聽一下。特別是業的部分,以及共中士的這四諦、十二因緣部分,那個你如果了解了以後,回過頭來你一看那個戒的話,那一目了然,如虎添翼。這是我對這兩個問題簡單地說一下。還有其他的問題,萬一有人問出來跟戒不相關的,我這裡不回答,我也說一說。

現在請翻開《南山在家備覽》,這個翻到第二頁第一行,昨天已經說到《資持》云:「問:所以唯四,不多少者?答:攝修始終,無闕賸故。隨成一行,四義整足。言有次第,行不前後。」那這個昨天最後已經簡單地說了一說,這裡還要解釋,他為什麼說要問答,那個已經說過了。「攝修始終,無闕賸故」,這個對我們非常重要!如果今天我們在這裡講經、講論,也許可以不需要,講律非要不可!原因:律是講行持的,我舉一個比喻,還是前天那個老比喻,我講一個機械原理,隨便黑板上面畫一個圖,說這個叫汽缸,然後這個叫活塞,大也好、小也好、方也好、圓也好,反正你懂了就可以。今天我告訴你我畫一個藍圖,你拿這個照這個藍圖要去造這部汽車來的,不要說方圓不可以,錯了這個車身錯一點點,你拿這個車身去做,你能做得出來嗎?做不出來!浪費時間事情小,精力等等白花下去沒有收穫。律本身它的特別的功效我們也應該了解的,你必定要照著去認真去做的,這不是空口說白話,所以他交代任何一件事情的話不能少,少了就欠缺,不圓滿還勉強可以,如果錯了,那絕對不可以,所以它一定不能缺。

還有呢,不要「賸」!我們這個在三界之內唯一可以修行的就是人身,得到了人身要忙碌這麼多事情,如果你還在枝末上面亂轉,不能把握住根本的話,短短的幾十年一刻一下光陰就過去掉了。所以真正講修行的時候,不但是要集中火力,這個是為什麼佛陀一再告訴我們說:「火燒頭燃,尚可暫置,無常盛火,應速除滅!」頭上著了火了可以暫時停一下,因為還有更要緊的事情,什麼是更要緊的事情?無常盛火!這樣啊!這個戒是站在這個基礎上看的,哪允許我們:唉呀!隨便馬馬虎虎,反正十九不離八啦!這樣,差一點也好,差兩點也好了,差得十萬八千里也沒關係。在戒裡邊不允許,所以它不能多。

立了這樣四樣東西的話,對於你要修的法門來說,換句話說,從凡夫一直到成佛這個法門來說,說從始到終下腳第一步就是這些,到最後還是這些啊!這是說明的內容,既沒有闕、也不會賸,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真正的嚴密的這個經、論、律,它都有這樣的完整的體系在裡頭,一字都不能多,一字不可以少。我說這個字的字義噢!也許文字上面的話稍微錯一點點。同時我們在昨天談過分析過的時候,你有沒有注意到?反而無關緊要的一個事情,這個它組織得非常嚴密,我們平常寫的文章當中就是看起文字差不多,內涵來說差得十萬八千里。十萬八千里還可以比耶,它根本不能比耶!

所以下面告訴我們「隨成一行」,你真正行的時候,那任何一個行為當中都具足這四個──法、體、行、相。那麼這個「行」講什麼?就是我們的:狹的來說戒行,可以說專門持戒,廣義的來說,就是了解了佛法以後,有了眼睛以後,你怎麼去走到──這個行!這是兩個一而二,二而一。

下面有兩句話叫「言有次第,行不前後」,在說的時候它有次第的,做的時候無前無後。這不僅僅是這麼解釋一下哦!這裡還有特別的一個關鍵在,「言」是言教,「行」是行證,言教是因,啟發我們的信解,我們可以說「信、解、行、證」這四個來判它,那沒關係。總之,在我們不認識的時候,求認識要通過這個言教,然後領會內涵,領會了以後,如我們所領會的去思惟,確定得到勝解,按照這個勝解行持,於是成因感果,彼此間有它的必然的因果關係。因此言教一定有次第,作為因,行持本身沒有先後。有了前面這個因,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曉得從何下手。然後到下手正式進去的時候、開始行的時候,那沒有前後,同時「隨成一行,四義整足」。所以平常我們講的那些道理,從這地方一一都是很具體地告訴我們有些什麼內涵在,否則的話,我們談經說教說了半天那是戲論。

不過我們不要輕易地排斥人家,真的修行都是管自己不管人家的,告訴自己不要戲論,對人家來說不管他,這是善知識告訴我們這樣,我們應該自己了解。對人家應該怎麼態度呢?說:哎!他在那兒種一點種子,我隨喜他。你隨喜他,這個隨喜功德對你來說。這個是個閒話但是也隨便一提,在這種狀態當中不會你是我非,而自己時刻增長善淨之法,這是對我們絕端重要的一件事情!下面第二行:

《資持》云:「問:法之與體,同異云何?

那麼又另設一個問答,要辨別法、體,那內涵說到底是同是不同呢?

答:《業疏》云:體者戒法所依之本。是則法為能依,體是所依,不可云同。又云:戒體者,所謂納聖法於心胸,即法是所納之戒體。據此不可云異。應知言法未必是體,言體其必是法。不即不離,非同非異。」

那麼首先這個文字解釋一下。《資持記》本來就是解釋《行事鈔》的,說這個問題他還是舉《業疏》,《業疏》就是《隨機羯磨疏》。這個地方又顯出來凡是古代的祖師,真正有成就的人,他絕對不會別出心裁想一套,如果說佛、菩薩、祖師已經說的,他一定引證他的,萬一說了以後很深奧,他再加以解釋。那麼現在呢,說這個南山道宣律祖已經關於這個問題,已經在《隨機羯磨疏》上面說過了,所以引證一下。

他說「體」是什麼?這個體是戒法所依的根本,所以兩者當中有個關係,一個是能依,一個是所依,法是能依,體是所依。這個「能、所」也許有的人不太清楚,那麼我這裡很簡單地說一下。大家看看我手上有個東西,一個盤,盤裡面盛一樣什麼?毛巾!那麼這個地方呢,這個盤叫作「能盛」,能夠承擔、能夠容納這個毛巾的;這個毛巾是「所」,是吧?就是盛放進去,這兩樣是兩個東西,是兩個東西。所以法體之間這樣的關係,由於有這個法體所以才講那個道理嘛!譬如說有這個汽車實在的東西,所以就告訴你這個汽車的功效是什麼,汽車的結構是如何,告訴你這個汽車的原則,這個就是說這個道理。這個道理一定是根據這個實體而講的,所以說這個體是所依的根本,那麼所以這個法是能依,因此彼此間有個能所關係,它不可以說它同。

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點我們要了解,佛說的這個法門,它有個特質叫作「從禪出教」,告訴我們。換句話說,這佛說的所有法門都是他內證的經驗,證些什麼?解決了一切苦,圓滿了一切的功德,然後這個就是他的體呀!你現在不是要這個嗎?對嘛!我要解決一切苦,我要圓滿的功德;那我是這樣過來的,把這個道理說出來。所以這個道理叫法,這個法一定有它的根據,這個根據正是我們希望的目標。這個意思就是告訴我這個,所以這不是、不能說它一樣。

但是你說它不一樣嗎?嘿!又不對!說「戒體者,所謂納聖法於心胸」,戒體是什麼呀?就是你把聽懂的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是聖法噢,這個道理不是講汽車那個車法,而是要成就聖人的這個方法,你把聽懂的道理,如他所說的,把它安住在你自己的身心上面。所以這個體,就是這個法具體事實的一個表現,因此也不能說它是異,說明這個。所以實際上也可以說不即不離、非同非異。

平常我們對這個不即不離、非同非異,往往說像這個詭辯一樣,越弄越糊塗,我這裡不想深講。如果諸位對這個佛法的中心思想──空緣起,有了了解的話,那這個都不是問題。佛法的中心思想講空,並不是空無所有的空,空故緣起,緣起故空!那麼這個龍樹菩薩在《中論》上面特別說,所謂:「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