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六零卷.B面
那麼再下面呢,這個第二個頌子說完了以後,我們曉得怎麼樣這個對於這個善知識,是說「但觀功德毋尋過,並念大恩求加持」。我們了解了這一點以後,下面這個容易做啦!
下面怎麼說呢?第三個頌子說:「殷重敬信為意樂,身命財物如教修,殊勝供養作加行,唯令師喜求加持。」像前面這個,我是只非常簡單地,你如果真實了解了以後,你才發現:啊!原來一切都是靠著善知識。那個時候自然而然你會至誠恭敬,高高興興地、滿心歡喜地去做,做得非常認真。所以呀,說殷重的敬信,那個意樂就是這樣。那個時候外而一切的財產,內而生命哪,無不照著他去做,一切都是供養。那麼這供養當中呢,叫「殊勝供養」,這個殊勝供養特別地說明什麼?如法如理地行持。這個如法如理地行持,不是說我閉上眼睛在那地方叫,不是,做任何一件事情。平常的時候,也許你給他伺候,跑得去端一個飯或者什麼等等,就把那一放,心裡面不相應。現在不是,你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是這個意樂內心當中,以法相應的無比的淨信、恩感,這樣地去做!
說到這裡,我們同樣地要提起一件事情來。在這個學六度當中,他告訴我們,我們在任何情況之下要記住:我們的目的何在?所以做任何事情啊,說以六種殊勝,他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不忘那個菩提心,那個總意樂。所以這種情況叫什麼?就是殊勝的,最殊勝的。在這個《廣論》哪,比如說我們前面說歸依了以後供養,供養的時候又這麼事行上面怎麼供養、意樂怎麼供養。這個意樂並不是離開那個事行,就是說當我們供養的時候以什麼心情,這個心情如果說跟法相應的話,那麼這個就比較殊勝。這個法又有高低不同,最徹底圓滿的這種心情,所以他前面是殷重的淨信為意樂,這個不僅僅殷重的淨信,而且要跟徹底圓滿的教法相應的這種心情,去行持的話,這個就是如理完整的這個供養,這叫殊勝供養。那麼那個時候你去做,這就對了!
所以關於這個三個頌子,我在這個地方特別解釋一下,通常啊,假定我們能夠下手的時候,把這一件事情做對的話,下面的事情就好辦了,下面的事情就好辦了!那麼這個其次的話,我也一般來說的話,把每一個頌子都大概說一下,大概說一下。
關於這個第四個頌子,說「八難既離十圓滿,小大顯密總能修」,那個是在道前基礎,所謂暇滿人身。我們這本書有個特別好處,這本書上面,它那個旁邊,它有個小小的標明,你看那個暇滿人身在什麼地方呢?在第五十九頁,第五十九頁。說依止了善知識以後怎麼修行呢?他在正式修之前又告訴我們,說第一個先勸哪,對我們有暇身,自己勸自己呀!怎麼個勸法呢?這個文字已經詳細告訴我們,他把這個文字也總攝成功。
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修的時候,要怎麼辦的呢?你必定先把這個內涵,照著這個《廣論》的次第,每一個部分、每一個部分,有一個圓滿的認識。這個認識經過這樣的兩個步驟:第一個呢就是聽善知識的講說,聞相應,了解善知識所說的內容是什麼;聽懂了以後呢,要經過自己思惟、稱量、觀察,有疑問的地方再去諮詢、抉擇。然後沒有疑問的地方呢,一步一步地深入地思惟,對內心當中產生不但如理而且如量的這種覺受。那個時候你隨便一提,啊!這種心情就起來了。然後呢有了這個,再一步一步地深入,它每一個部分都是如此的。那麼等到你找到了善知識,又提醒了自己,然後正式進入這個修行次第的時候──所以說對這個「有暇身勸取心要」以後,然後呢正說「攝取心要」的時候,那這個文我們就不必一步一步地說下去,這就是說攝取心要了。
那麼下面緊跟著,這個頌子上面馬上就說是,「死仇決定終須到」,下面念死。可是在《廣論》上面,它在這個念死之前哪,不!還有一樣東西,這個今天也重新再提一下,請翻到《廣論》卷三,第六十六頁。六十六頁怎麼說呀?看這個科判,說「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第一個,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又分兩部分。那麼這裡呢,先把那個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又說「初中分二:一、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關於這部分以前講過了,今天這地方特別還要重提一下。
我不按照這個文字來說,我們只是根據剛才我們前面引這個《華嚴》、《法華》兩部經,以及《廣論》上面告訴我們的道理,重新再想一想看。那時候我們就得到一個正確的認識,說他所以走得快,以及為什麼走得慢的兩個真正的原因,在什麼上面呢?固然善知識是最重要,那麼為什麼得不到善知識呢?因為他不了解善知識的重要!這樣。那麼善知識重要在什麼地方呢?剛才我們已經不同的角度大概說明了一些,這樣。這地方我們現在再從這個角度來說一說,來說一說。說假定啊,我們一開頭能夠對整個的圓滿的次第,有一個正確地圓滿了以後,那個時候我們這麼樣一步一步走上去的時候,那就有千穩百當之感。
所以我們平常往往說:哎呀!碰到了,莽莽撞撞地趕快撞進去,往往不一定好。就算你做對了,因為你並不了解整個的那個次第,那個構架,所以你忙著那一部分。像我們剛才那個比喻當中,這個比喻以前一再說過的,說你今天進到一個大公司去做,自然而然地無始以來的習氣──說以我們今生來說,眼前的習性,誰願意說跑到那公司裡去,啊!做了剛剛做熟了,馬上叫你換一個。你重新去換的話,又是辛苦得不得了,等到你摸熟,又不曉得花多少時間。等到你摸熟了,又換一個,誰願意?誰也不願意。但是呢,你另外一個角度,你了解了整個的情況,噢!原來你不是在這地方作一個伙計,而是要將來接任那個董事長,你必定要這樣的話,欸!那時候你心情就完全不一樣了。那麼這個策發我們這個認識,能夠啟發這個原因在哪裡呀?就是一定先把這個真實的內涵了解,整個的它目標何在;達到這個目標,整個的次第何在。
所以說,在我現在的了解,這個《廣論》的次第的構架,是絕端、絕端地重要!絕端地重要!同時我剛開始講的時候,也曾經一再地說,那個阿底峽尊者一生,有許多了不起的大上師──他的善知識,這些善知識當中都有絕高成就的。但是在這個善知識當中,他卻把那個金洲大師,看為所有善知識當中最重要的理由何在?這個金洲大師給了他兩樣東西:第一個呢,說把道的總共的那個次第、綱要告訴他;第二個呢,把這個總共次第當中這個中心──菩提心告訴他,這樣!他就把那個金洲大師看成功啊,所有善知識當中無上、無比的原因。我想到這裡大家都了解了吧!如果不了解,那個時候,你就自己好好地再去回過頭去反覆地溫習一下。這個是決定我們成就這個快速的,至少說不停滯的真正的原因何在。所以這是我在這地方要特別提醒大家的。
當我們唸那個頌子的時候,我們很容易「這……」唸過去了,而不能把握住這個三十八個頌子所構成功的,這個圓滿的構架,這樣。所以在這地方,把這一點提出來。提出來了以後,當我們看到那三十八個頌子的時候,也把那三十八個頌子的構架看清楚了。反過來說,你從那個圓滿的構架上面,再看說構成功這樣的一個圓滿的整體的,需要這樣。那麼這個時候,這個三十八個頌子,一部、一部分就變成功它絕端重要的,絕端重要的!
比如說我們現在說一個房子吧!如果說這是一棟完整的大樓,那一定由這個地方,那個下面的基礎,然後呢下面這麼一步一步上來,說這個大廳,這個是會議室,這個什麼、這個什麼,一步一步,一部、一部分。你能夠在這個上面有了認識了以後,它每一部分正好湊成功你這樣的一個大廈,必不可少的!如果你不認識的話,那這個東西就有支離破碎之感,這樣。所以把這個地方,我也特別重新地提一下。
那麼,然後呢你有了這個認識的話,下面這個就比較好辦啦!說怎麼念死,由於念死了以後的話,不是說停在這個念死,覺得:喔唷,念了死就很害怕喲!那麼念死了以後,把這個念死作為推動我們修持的一個最大的動力,使得我們不陷於懈怠、墮落這條路上去。然後呢正規地進去的話,我們就要什麼?念死了以後怎麼辦?說念苦,還要加深。由於這樣地知道世間的真相以後的啊,就找到自己可歸投之處,於是下面就求皈依,這樣地一步一步地上去。所以呀,就從念死,而到念苦,念苦而找皈依,由皈依而進入再下面這個業。那麼這個業,這個是佛法的第一個中心。所以到這個地方為止啊,我們要停一下。
在修學過程當中,所以從第一個頌子到第八個頌子,換句話說,這個所包含的內容,我們一定要很認真地,從頭至尾把它把握得住,從頭至尾把它把握住。這個也是什麼呢?說列為共下士道,從道前基礎開始,作為列為共下士道的原因。那麼在這個基礎上面,有一個根本建立起來了,或者說這個基礎穩固了,由此再深入,絕對不可以停在這裡,一停在這裡你就只有走慢路了,那麼再繼續地深入。而我們現在不是叫我們真正地修行,就教我們有正確的認識。
再下面的話呢,就開始進入第九個頌子的話,就說,哦!雖然我懂得了前面這個道理,不再作壞事,而且努力地懺悔。但是啊,雖然你修了善淨之法呀,你還在三界輪迴當中,不行啊!所以緊跟著就進入中士。那是下面這五個頌子,就是說明這個中士的內涵,中士的內涵。這個下面我就不一步一步解釋了,因為這個《廣論》上面也說得很清楚。從中士而進入上士,那麼上士呢是菩提心,菩提心這是整個的佛法的綱要,佛法的綱要。在這點上面,我們絕對不可以輕易地馬虎,說啊!簡簡單單地隨便說。在知見上面第一個要弄清楚;弄清楚了以後,然後呢由願心而進入行心,集聚資糧,然後集聚資糧了以後,這個叫世俗菩提心。怎麼樣真正地能夠滿菩提心的願心的話,這個要後面與空正見相應,那個時候才能夠從世俗菩提心哪,提升到所謂勝義菩提心,這樣。有了這個基礎的認識以後,你如果真正要走快速的道路的話,那麼進入密乘當中。
這個就是它這個三十八個頌子,整個含攝《菩提道次第廣論》,而《菩提道次第廣論》又整個把三藏十二部教典,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心要,究竟圓滿地攝持在這個地方。從這地方來說的話,我們就想到:哎呀!我們這是何等地不容易,何等地慶幸啊!雖然生在末法之時,卻能遇見這樣究竟圓滿的無上大法,這是何等了不起啊!這一個地方才是我們真正應該策勵自己,應該感覺自慶自幸的。
你有了這個圓滿的認識,然後呢自行、化他。如果說自己的力量夠,那麼多做一點,力量不夠,那麼少做一點。至少有一件事情很重要的──不管做得多、做得少,我們在因地當中,就認識得正正確確、圓圓滿滿!所以因地當中一定要說:我一定要究竟圓滿,一定要做到這個地方!這個很重要哦!當我們心理上面不斷地有這種想法,如果策勵繼續下去的話,就算你做不到,等到下一世再來的時候,這個心裡面的種子策發出來,很快走上這條直路了。否則的話,你沒有這個認識的話,前面還沒做,先已經打了退堂鼓了,在心理上面已經畏縮的種子不斷地種下去,將來成熟的什麼?自然而然這個感果。所以注定我們一定不可能走快速的路子,乃至於在輪迴當中,不曉得轉到什麼地方去。而整個的這個概念,整個的這個關鍵,現在在這個上面已經指出來了。
所以最後再特別地說一下:說我們學這個,不是說一口氣要我們做到,而最重要的,我們要怎麼辦?要把正知見能夠建立起來,建立了個正知見以後,然後呢照著這個,盡我們現在有的能力,這樣地去一步一步地這樣地走上去。那麼關於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部分呢,說到這地方告一個暫時的段落。
那麼,然後呢這個地方要重新提一下,關於這個三十八個頌子啊,應該跟那個《廣論》,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五百五十五頁第四行起,說「道之總義」,那個下面的一段配合著研習,配合著研習。還有呢各頌的相關部分,都要跟它相應的,就是從那個本論的前面每一個地方,鉤玄提要地想辦法作一個綱要,列在這個每一個頌的頌文之下。那麼你這樣的話呢,當你唸那個頌子的時候,那麼你就可以體會到本論的全部的綱要。一面唸,一面思惟、觀察、修習,以後在正式修習的時候,你就會從這個三十八個頌子當中,把握住整個的這個《廣論》的精要。那麼作為我們每天,或者是早晨一趟,或者是早晚兩趟,你唸的時候,那個概念就很清楚。自己在哪一部分修,那麼前面相關的,後面怎麼次第地上去,整個的這個道的總體,就把握住這樣的一個脈絡,這樣的一個脈絡。
最後有一點,我要在這地方的說明。這一次我們講的時候,這個本論的這個止、觀兩部分並沒有用,前面已經說過了。實際上呢,這個卻是本論的精華,所以沒說是因為這個兩部分是比較深奧,是比較深奧,如果說基礎沒有建立,那樣的話呢,聽起來不容易懂,聽起來不容易懂,這樣。如果說事前沒有做好,隨隨便便這樣地聽一下的話呢,這個反而失去它重大的利益。所以我們先把前面那個修學,然後呢照著這樣去次第著一步一步地上去,慢慢地障礙呢慢慢地減除、清除,資糧慢慢地增長,然後到那時候再學。我們準備在第三個這個學年的時候,那時候再給大家好好地講。
那麼另外呢,這個地方有一點我要特別地說明一下,特別地說明一下。這次我們從頭至尾,認真地把那個《廣論》的綱要全部學了一下,大家都感覺到,都了解這個這一部書整個的內容的精要,不但是說,說明了這個說哪一部、哪一系,實際上說,這三藏十二部的整個的精要全在裡頭,全在裡頭。那麼這次因為我自己,我自己的條件哪,限於自己的條件。雖然我總算能夠找到傳承的老師,可是我一開始也給大家介紹過,我自己跟我老師學,只是學一個粗略的綱要,不是細部很認真地去學,所以在這個內容方面哪,有很多精要的部分自己也沒學好。
那麼在我剛開始講的不久,因為同學的好樂之心,我那時候也經常跟我的這個老師,向他報告。他就來信跟我說呀,他說:你有什麼問題呀,把這個問題寫信去。他再詳細地給我回答。可是實際上呢,不要說這一封信,我印度一封信的來往,經常總是要二十多天,二十多天。就算是你能寫信的話,因為這個像這種精要的問題呀,不是當面反覆推敲討論,不大容易把握得住這個內涵。所以這個寫信是有它很大的困難,很大的困難!那麼他還說,如果再不然的話呢,叫我到那邊去,他還再劃出一部分,特別地騰出時間來跟我講。可是這樣的話,又要耽擱下上課,還有其他種種的條件,所以這件事情始終沒辦法做,沒辦法做。
以後呢,我們就想起來了,說這個《廣論》將來呀,還重新把它以白話註解來寫成功書。我覺得這是個非常好的辦法,非常好的辦法。那麼這樣一來呢,不但能夠把上面我們所感覺到這個幾個缺陷,譬如說有不夠的地方,那麼還有呢講的時候,因為這個講說的時候,往往就是它上課的時候,大家隨便說過也就算了。很多細部的地方也許是沒交代清楚,乃至於有的時候,不知不覺當中說錯了。我自己常常就有個感覺,這個年紀大了,往往有很多地方,自己要說的這個說錯了。中間好幾個地方,曾經同學指出來,當時他又問我,對呀!我自己回過頭來一看,我真正要說的不是那個,結果不曉得怎麼會講出來講錯了。將來出書的時候,這個情況就完全可以避免,完全可以避免。那麼因此所以上面關於這個兩部分,我們就可以在後面那個出書的時候,把這個問題整個地解決,整個地解決。這個是一個,呃,這地方的特別說明一下。
那麼關於出書的時候,是不是把這個《廣論》的,最後的止觀兩部分一起出呢?這個不!因為我自己了解,以我學的經驗來說,有很多精要的地方,從文字上面不大容易交代得清楚。那麼學的人也是一樣,不經過這樣地反覆地推敲,這也是一個問題。所以我想將來我們還是用這兩個方式,已經講過的部分,那麼將來呀要會寫書,出成書。第一部分就把它那個整個的大概就把它這個錄出來,寫出來;寫出來了以後呢,然後再經過修改,修改。那時候我還要請我的老師把那個重要的內涵哪,希望他能夠給我們校對一下。不一定像我們現在一步一步啦,至少我會到那個時候再去請教他,那個重要的原則怎麼樣。這是一部分。
關於那個止觀那一部分的話,剛才說的,原則上面我還是先這樣地這個講,講完了以後呢,然後看那個時候的情形,再進一步說出書與否。這個大概的情況呢,在這一次就到此為止。因為將來還要出書,所以我原始、開始的時候曾經說,所謂這個整個的內涵,應該有一個圓滿的一個這個綱要,譬如說我們說剛開始的時候一個玄義啦,什麼這個內容啦!那麼因為上面所說的理由,既然我們後面還有這樣的一個重要的、圓滿的補充,所以這一部分哪,到現在統統都省略掉了;省略掉了,就是擺著等到那個時候一起去做。我想我們關於這一次的這個整個的《廣論》的部分,就到這地方為止。
那麼下面嘛還有一點點時間,還有一點時間哪,這個就是已經跟這個本論沒有什麼,應該這麼說啦!就是說關於跟那個文字方面,已經不是很重要的問題,但是在修習上面哪,卻是很重要的。就是前兩堂曾經特別地引用《華嚴》、《法華》這個兩部分,來介紹、證成本論的特質。這個因為在座的大部分的這個同學們哪,對這個兩部經都不一定很熟悉。那麼《法華》還比較容易一點,一共只有七卷,《華嚴》有這麼多,有這麼多,所以沒辦法很詳細地交代說明。我倒是希望諸位有機會的時候,把這個《法華》,尤其是《法華》,好好地把它念誦幾遍,念誦幾遍。那麼念誦幾遍了以後呢,以後我在這個出書的時候,我會就把這個問題在那個書上面寫出來,寫出來。那麼到那個時候的話,你們一對比的話,就有很深刻的一個印象。哦!了解說這個《法華》的基本精神,跟《華嚴》的基本精神,為什麼透過這個本論的介紹以後,才能夠充分地顯發出來,充分地顯發出來。
而像我們平常這樣的話,單那個經文上面平舖直白唸,儘管聽起來說,哦!這個最上乘,這個最了不起,對我們就好像是什麼?是人造衛星,哎呀,覺得好啊!羨慕得不得了。可是你只有看它,它在天上,你在這個地方。那麼,而本論是什麼呢?就是你透過了這樣的介紹的話,你才發現:哦!原來這個是造這個人造衛星的這個工廠,而你卻是這個裡邊的工程人員。一方面固然你可以欣賞它這個人造衛星,這麼樣地有使你一種仰望,換句話說,它有這麼精采的特質,而你也曉得,怎麼照著它一步一步走上去。這個是我在最後順便跟大家特別提一下。那麼現在呢,我們大家一起合掌: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