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160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六零卷.A面

剛才我們就把這個關於學密教的這個特質,我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它這個原因,因為近代啊,這個密教在這裡漸漸盛行起來了。最開始的時候人家不了解嘛排斥它,現在呢又有很多人又不懂得,也莫名其妙地跟著它,就隨便結了個緣,以為:啊!我就是個密教的根性,就在那兒學密啦!動不動,這個都是一個根本的錯誤,根本的錯誤。都不可能像我們所說的,不要說快速不成就,連它慢都慢不起來,都是結了個緣哪,在外面空轉。所以我們學了《廣論》以後,才能夠真正圓滿地了解,哪!你應該用什麼方式,這樣地如理如量、次第無誤一步一步上去,從這個基礎上面,這樣地一步一步地深入。

那麼有了這個整個的概念以後,我們再重新把這三十八個頌子,扼要地來說明一下。這個每一個頌子都有它的這個特點,那麼我們根據我們個人相應的,這樣去照它去修持,照它修持。而且每天,後面告訴我們把它唸一遍,因為我們這是最後的終極目標,眼前正要走的就從這地方步步上去。你始終這個圓滿的輪廓擺在腦筋裡不忘記了,所以你做任何情況的時候,欸,那個大目標擺在上頭,你不會弄錯,這是一個最重要的,不管你從哪裡走。平常我們很容易地犯的,就是跑到哪裡執到哪裡,因為這是無始的習氣。你不執,要什麼條件呢?圓滿成佛。可能嗎?而對我們眾生分上,由這唯一的方法,就是把這個諸佛的圓滿教授擺在這裡,讓你一直作為一個目標的話,你隨時隨地警惕自己的話,你就可以把這個圓滿的教法來策勵自己,淨化自己的執著。結果呢,一步一步地淨化,一步步地上升,達到最快速成就。

那麼現在我們看一下這個頌,前面我們不管從《廣論》上面學也好,前頭、後頭乃至於到最後,用《法華》、《華嚴》來印證也好,都了解,說這個善知識是最最重要,是最最重要!所以這個三十八個頌子當中,單單善知識一部分,占了三個頌子,從「萬善根本從師出,能生利樂如良田,依止違法善根斷,如理事師求加持。」第一、第二、第三頌都說這個善知識,那麼這個地方我也特別加以說明一下。

在這個本論告訴我們說,我們依靠善知識先應該什麼?要了解依靠善知識的殊勝的利益,以及不依止善知識的種種的過患;那麼依止的方法,那麼依止的時候修信,應該用什麼樣的,所謂九心,那麼這個分四個項目。關於這一點哪,我們現在再把它重新哪,重新來溫習一下,溫習一下。這個對我們有非常重要的一個,一個什麼?也可以說不管是在哪一個地位,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最重要的一點。你說開頭,開頭要善知識;中間,中間要善知識;後來,後來要善知識。善財童子之所以能夠這麼快地成就的根本原因,他就是一直照著這個道理,沒有離開過善知識,乃至於最後證齊諸佛以後,他還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幹什麼?還要依止這個善知識呀!這樣。所以我們現在下腳第一步,居然這個不要了,那是所以我們怎麼弄也不行的原因。

那麼現在我們既然溫習,我們仍舊照著這個《廣論》上面,請翻開來看。《廣論》上面說這個親近善知識的時候這個條件,它分幾部分,它分幾部分。我們先看第二十四頁,二十四頁上面它那個綱要,說「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所依善知識之相,能依學者之相,應該如何依師,依止勝利,未依過患,以及攝彼等義」。前面的我們不去說它了,我們先看一看能依學者之相,在二十八頁上頭。

他告訴我們說什麼?能依的需要幾個條件哪?正住、具慧、希求,加上恭敬。剛開始我們學的時候,因為不了解這個真實的內涵,雖然解釋、了解了,但是內心上面哪,很難生起相應的這個量來。現在我們重新再溫習的時候,我想對我們就有進一步的這個功效、這個價值了。所以在這個地方我不說,可是讓我們自己呀,說我們「正住」了沒有啊?所謂正住,什麼樣的條件呢?我們是不是拿我們的心情去衡量他呀?你一旦有了這個心,對不起!那個根本前面那個過都沒斷,還談得到正住嗎?這樣。那麼單單正住,還要呢「具慧」,具慧我們要能夠辨別得出來說正道善說,以及似道惡說,我們有這個本事嗎?具足了這個兩個條件,我們是不是一心「希求」佛法,是嗎?如果不對、不夠,原因在哪裡?我們這個地方一定要把它找出來,一定要找出來。

乃至於加上「恭敬」,為什麼我們不能恭敬?原因何在?原因何在?這個地方我也隨便說它一下。因為我們慣常遇見一個問題,尤其是我們經過了這個一個學期的修學,有很多人的確,哎!現在聽見了這個《廣論》囉,很歡喜,然後我們認真比如就懺悔,說這個懺悔的時候一定要至誠恭敬。欸,說這個理論上面說也懂了,曉得要恭敬,但是那個恭敬心就是生不起來,什麼原因呢?對呀!這個要問你自己啊!那麼這個地方呢,我也不妨告訴大家:總之說來說去,如果你真的能夠聽得懂,照著去做,那個時候必然產生我們常常說跟法相應,跟法相應;所謂相應的話,至少你要聽懂,聽懂了照著去做。那個時候,「懂」懂是什麼?懂是懂些什麼,做是做些什麼?

這地方簡單地再說一下,所謂懂的話,不是懂得文字,是懂得文字所指的義理。這個義理實際上就是指出來,我們凡夫是什麼?都在無明當中,所以儘管我們起心動念好像認識了,還在無明當中,這個算懂嗎?你要認識這個是無明,那個才是真正懂。這無明很深細的喲,但是顯出來的行相呢,我們說這個是我們的貪、這個是瞋,你能夠認識這個,然後你拿佛法來對治它,那個時候才叫什麼?慧啊!那個是你對治了這個以後,才內心產生那個法相應的喜樂啊!我們所謂喜樂,有嗎?以前一再說過的,假定你真正能夠如理如量生起了這樣的內涵的話,你會自己覺得:哎呀!我對治了這個煩惱,並沒有再被煩惱轉,像以前一樣。是啊!因為你調伏了這個煩惱,所以你內心得到清涼。因為你內心清涼,調伏了煩惱,所以解脫了煩惱的繫縛,不是嗎?這個戒的功效。所以說,一定要得到正知見,這樣去做,那個時候你歡喜了以後,你會心裡想:哎呀,真高興啊!這個是法喜。誰給你的法喜啊?哪!佛陀。啊!那個時候你想到佛陀給你的恩惠的話,你自己不知不覺當中這種恩感的心情就起來了;恩感起來的時候,恭敬心情就隨著而來。

所以我們在座的同修們,凡是能夠真正地如理如量,生起這樣的這種相應的法的內心的狀態的話,欸,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有這種經驗。欸,說以前怎麼說恭敬,說來說去啊,說是會的,做就是做不到;可是到那個時候叫你不恭敬哪,也做不到!所以這個的的確確不是一個空話呀!這是一個實在的。那麼在這地方點醒一下,如果還沒有如理做到的話,就應該回過頭來,從《廣論》的那一部分仔細追求缺點何在,這樣。那麼這個是說自己呀,能依學者之相。

那麼下面呢?我們看二十九頁,二十九頁。他是告訴我們「如是應知」,看前面那個這個科判,倒數第三行,「如是應知,曾受法恩,特於圓滿教授,導心知識,如何依止」。那麼這個依止的方法分兩部分:一個是意樂,一個是加行,這樣。那麼意樂當中又分三部分:所謂總示親近意樂、特申修信以為根本,第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就看那個第一個,「《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善知識」,這個,我們翻過來,他把那個九個心總攝為四。剛才我們前面曾經在引證這個《華嚴》的時候,提到過善財童子參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這兩位大善知識──那個都是這個十地菩薩哦,都是十地菩薩──的時候告訴他的,說應該有具幾種心。他說九種,實際上呢這個《華嚴》上面舉了二十一種,這是最主要這個九種能夠涵攝了了這個意義,而又把它九種再歸納成功四個大類。

第一個叫「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在這個《華嚴》上面只是說如孝子心、如金剛心,他並沒有說明理由;因為沒有說明理由,我們不知道這個原因何在,如何修行。現在呢本論上面雖然簡單扼要,把這個內容說出來,你照著去做的話,你可以了解,真正找到我們下手之處。所以說,這個論跟這個經一配合的話,啊!那真如虎添翼,像畫龍點睛一樣,現在我們看文。

說「如孝子心者,謂如孝子自於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顏,隨父自在,依教而行。」這個文我們前面說過,今天我們同樣地學完了以後,重新來回味、溫習一下。為什麼要把自己要自由自在的,要棄捨掉,而要跟隨著所尊重的善知識像孝子一樣,一天到晚看,欸,他父親要什麼,想盡辦法討父親的好,依他父親的教誡去做?平常我們儘管道理懂,真正自己去做的時候,不容易。乃至有人說:「嗯!他又不是佛,我跟他幹什麼?如果真地跟著佛,我一定能夠做得到!」這種話都是不懂道理的,不懂道理的。真的等到佛來呀,對不起,我們的煩惱重得不得了啊!一點用場都沒有啊!你連它幼稚園都沒有,你說一開口說:哦,要學學個大學,要學學個博士。有這個可能嗎?這是荒唐到絕頂的事情啊!那麼現在這地方我把那個道理簡單地說一下。

善知識之所以為善知識的特質是什麼?說他已經能夠圓滿具足,解決掉了他的煩惱,他的惑跟業,而他一切一切無非都是要解救一切眾生,像他一樣地究竟圓滿無上菩提,這是他內心所期望的。究實說來,這不是我們正要所期望的嗎?對呀!一模一樣啊!那麼為什麼要捨掉我們自己,要跟他學呢?你呀,換句話說我們自己雖然也同樣地願望,要求同樣的目的,可不幸的是:願望是沒有錯,可是這個願望要自己如理行持,要如理行持要有正確的認識。我們現在整個地在無明大愚癡當中,照著我們自己的行持的話,只有造惡業流轉生死,哪有可能?不要說成佛,乃至於得報人天都不可能,行嗎?所以同樣地前面說,為什麼要知己身於病,為什麼要捨自自在,這個同一個理由啊!就這樣。

那麼以前我們沒有辦法衡量,現在我們學了這個,就衡量出來:哦,現在我們比如說要暇滿人身,我們真的懂嗎?我們要念死,要知苦,像這個行相了解嗎?發菩提心夠嗎?不夠!沒有一樣有。而我們起心動念整個地在貪瞋癡的煩惱當中。所以在這地方我們就了解,哦!立刻策發我們的警覺。是!你不想修則已,如果想修的話,第一件事情,千千萬萬不能再讓我們的煩惱繼續現行。如果繼續現行的話,嘿!不要說救人哪,自己呀都自身難保啊!所以你真的認識了這個以後,你不捨自己做得到嗎?正因為要使我們自己得到好處,你發現唯一得到好處的辦法,必須把我們自己內心上頭,這一種壘壘塊塊的這種髒垢、這種煩惱徹底地拿掉。而要想拿掉的唯一辦法呢,只有依靠善知識!所以你有了這個認識,回過頭來去再看這一點的話,啊!那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我們剛開始的時候,總是心裡想想:哎呀!這個好像嗯……道理是這樣,做起來很難。實際上呢我們根本沒真的懂這個道理,沒真正懂這個道理。可是我們懂得啦,去做的時候,對不起,這個時候說的時候容易呀,做的時候由於自己無始以來的習氣,哎呀,稍微碰見這個又不行,碰見那個又不行,再加上平常所說的話又不行。你呀很容易隨順著自己的情見──見還是知見,情就是平常的貪愛等等──而去。所以依靠善知識單單這樣的不夠,一定還要什麼?要確定不能動,所以他第二個就說「如金剛心」。

這個金剛心是什麼?這個金剛能破一切,而不被一切所破。這個親近善知識也是如此,你呀靠著善知識的力量,能夠摧伏一切煩惱,絕不為一切煩惱摧伏你,讓你離開這個善知識。所以他說「誰亦不能離其親愛」,你那個時候唯一的最親近依靠的就是善知識,在任何情況之下,一定哪想盡辦法捨掉你自己,就像孝子一樣地親近供養諸大善知識。不管起任何的難的事情,乃至於人家說什麼,欸!他不能破壞你親近善知識的心,絕不離開這個善知識。絕不可以說,哎呀,一下好,一下不好,這些東西絕不可以!

那麼親近了善知識,善知識的目的不僅僅是告訴你個道理,還要你如法行持,如法行持才行啊!所以下面緊跟著,說善知識所告訴我們的一切的行為沒有別的,只有兩件事情:淨除罪障,集聚資糧,這個卻是要花很大的努力去做的。而善知識整個他自己做的,要人做的,也是如此,就這樣。所以這個下面說,「荷擔尊重一切事業擔」,因為善知識的事業是什麼?無非是這個,是教化眾生啊!你能夠擔起來,這不等於就是你在教化一切眾生嗎?這就是最好的集聚福德資糧啦!你自己力量不夠,你自己做的時候認識又不夠,做出來都是有錯的,雖然可能有一點功德,可是因為你自己的知見不對呀,所以往往得到了三分功德,卻造了十分的過錯。現在如果你能夠完完全全依靠著善知識,做一分功德就是一分,絕對沒有一點點過錯。

所以在這個地方要以孝子心去親近,要以金剛心堅固,然後呢要負擔起他所有的真正的事業。這個負擔的力量要什麼樣呀?像「大地心」,這大地是無所不載,要以這種心情。大地絕對不會說:「哎喲,我累了休息一下!」沒有這件事情。所以他說要像這樣的心情,要沒有一點點懈怠。那麼那個時候呢,他下面告訴我們有個概念,我們必定有個認識,說我們真正地有幸遇見這個大善知識的話,這是我們最大、最大的福氣啊!這絕對不是我們的負擔,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啊!所以就像善財童子那樣,善財童子之所以能夠一生取辦,圓曠劫之因的根本意趣在哪裡?就在這個地方,就在這地方!所以我們到了這裡再回過頭來想:啊,原來在這個地方啊!那麼荷擔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那下面就說如輪圍山啦、如僕使啦、如除穢心啦、如乘心啦、如犬心啦這些東西,那個我們就很清楚、很明白了!

同時,那時候我們再看那個頌子,說「萬善根本從師出」,為什麼原因從師出?那因為一切的善法,一定從正知見開始,而這個正知見非要從老師那地方指出來不可。他告訴你這個道理,再給你機會讓你這樣去行持,這個就像什麼?像良田一樣。這個一切的好處,所以古代,現在我們說當然工業呀,或者什麼等等,究實說來,最基礎的這個,最原始的都從地上來的呀!所以他「能生利樂」像良田一樣,最好的田,所有的一切的好處,一切的快樂都從這個上頭來的。既然都從這個上頭來的話,你對這件事情是不能一點錯呀!所以依止善知識,它一定有它的正確的方法,如果說你弄錯了話,「善根斷」,對不對?對不起,這個是你的根本哦,你的根本就斷掉了,你就絕不可能。所以我們第一件事情哪,修學佛法之前要什麼?「如理事師」,連它事善知識這件事情,還要祈求善知識來加持我們哪!因為我們能夠這樣去做的話,那自然而然就得到了這個好處,得到了這個好處!這個是它絕端重要的第一個概念,第一個概念。

那麼所以我們重新把這個了解一下,了解一下。唸一下:「萬善根本從師出,能生利樂如良田,依止違法善根斷,如理事師求加持。」這個「如理」跟「違法」兩個字很重要、很重要哦!這個佛經當中,有一本特別的經典,叫《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有一天阿難尊者就想:嗯?佛說一切都靠善知識,但是有很多人依靠了善知識,卻沒有得到。當然是大部分有很多人,是因為依靠了善知識、依靠佛了得到種種好處,那為什麼有一些人得不到呢?他就奇怪,他就懷疑,他就去問那個佛陀。佛陀就告訴他:沒錯呀!佛陀就像這個良田一樣呀,但是你要懂得怎麼去侍候、去親近他呀!如果你去親近是違反的話,這不但得不到好處,而且得到的是壞處呀!

那麼這個我們前面一再說過,今天呢就特別指出來。我們在根本上面要認識一樣事情──我們在無明當中。我們所以做對,是因為我們了解了無明,不再信賴自己,一切照著佛陀指示我們去做,那必定得到好處!反過來,我們以我們的想法,在《廣論》一開頭的時候,我常常提醒大家,我們以為在學佛,實際上在學我耶!我們常見的這種狀態就是這樣。在門外固然不談,進來了以後,啊!直覺得學佛了,實際上呢?在學我。然後你看了經典,真的學嗎?它不是,「依文解義」,這產生的效果是「三世佛冤」,這樣。儘管嘴巴上面講的是好像佛法的道理,也看在拜佛,可是對不起,你沒有弄對呀,你沒有如法地依止呀!那善根根本斷掉了,你還談什麼呢?所以這是第一件事情哦!

那麼這個裡邊特別地又告訴我們,依止善知識的時候什麼啊?「一切時處普攝護,諸善知識真佛身,但觀功德毋尋過,並念大恩求加持。」這個要特別說一下。尤其是說「但觀功德毋尋過」,這個對我們初行人往往很難做到,往往很難做到。往往說:「他明明有過錯。」欸!要曉得啊,真正的事情的好壞,尤其是我們學過了《廣論》以後已經了解,往往不在事情上面可以判斷出來好壞來,就是你對這件事情的認識,那個你所站的角度。所以我們所判斷的,往往只是我們自心內心認識,透過這件事情上反應出來的。換句話說,我們的內心投射在這件事情上頭的這種狀態,所以不是真的這件事情哪!我們往往是自己的過錯不曉得,然後呢看成功人家的過錯,這是它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所在。

關於這一點我在這裡不特別談它,現在我再引用另外一樣東西。我們在前面說過,那個十二因緣當中,說這個是佛法的整個的中心,容或大家有不太了解的地方,那麼那個時候一定要好好地把它善巧地辨別得清楚,這地方呢我引用到這裡。這個十二因緣當中說,任何一個法,從它的因開始到感果,最快是兩生,最慢三生。那麼我們以前不懂得,說:這怎麼可能呢?好像無量無邊生。欸,為什麼無量無邊生哪?就是說當這個因,這個因之感果,中間所以經過無量無邊生的原因是為什麼?因為你這個因並沒有正式地去有緣來助成它,觸發它成長感果,而是其他的因在感果當中,這個因停在那裡。真正的這個因的感果還是什麼?等到你有緣去成就它的時候。欸!只要有緣成就它,一定感果。所以就這個因來說,感果最慢是三生。

那麼這個在我們這裡怎麼個用法呢?那我就說一下。這個不管是你怎麼樣,你看他過失的時候,我們現在了解了,對不起,我們看他過失,對你來說有什麼好處啊?我想我們都了解,就算你百分之百地看對了,你百分之百地錯了!我們不細講,以前我們已經了解過、回憶過,我們說善知識有三種:一個是尊長善知識,一個是同行善知識,一個是外護善知識。尊長善知識把那個道理告訴你;同行善知識,在這個互相錯誤切磋琢磨當中增上;外護善知識是護持你。如果你能夠把它了解了以後,那時候發現什麼?很多這種十惡不赦之徒,也是我們的善知識,為什麼呀?因為只有經過這些人,然後才成就你的布施,成就你的持戒,成就你的忍辱,成就你的精進,他是成就你的成佛的,怎麼不是善知識呢?

所以佛陀在因地當中說得非常清楚,提婆達多專門害他,欸,可是他看起來什麼?他覺得這是善知識。欸!今天有這麼個大善知識送上門來,成就他的布施,要他頭,他覺得:欸,成就他的布施波羅蜜啊!然後呢種種的非理橫加的時候,他覺得:哦!這個善知識。成就他的忍辱波羅蜜呀!看,這個地方,以這樣的橫逆加上來都是善知識,而是真實的善知識,你居然看成過,你成嗎?

所以這個上面很明白地告訴我們哪,你真正地了解這個內涵以後的話,你必定是什麼?嘿!所以看他的功德的一面──就是你照著去做,做對了,這個叫功德呀!那麼這些尚且如此,何況是你的尊長善知識呢?這些人之所以看成功功德的,因為什麼?因為你如理如量地認識。假定你不認識,你就看成過失。所以同樣地,不管是哪一類的善知識,你如果不如理、不如量去認識,照著去做的話,你看見他,他就是過錯。所以從這個上面我們了解:哦,原來是這樣哦!這個時候你才會感覺到:啊!一點都沒錯啊,他對我們是有無量無邊的大恩啊!那麼你才了解這個偈子的特別意義。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