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五九卷.A面
剛才我們這個回過頭來,再運用十二因緣當中告訴我們一個事實。這個十二因緣講前面所謂無明、行、識,那個識的種子它是不是很快地感果啊,看你是不是相應的這個助緣加強它,使它成熟。如果你沒有後面的這個緣去成熟它的這個因種啊,它將來不會感果的。那麼然後經過很久以後,它要感果的時候,還是要有這個助緣把它輔助成功。所以平常我們說種一個善法種子,那個善法種子的因,如果說你不拿跟善法相應的,繼續不斷的這種正知見、如理行去推動它的話,它永遠就停在這裡,乃至於停無量無邊劫以後。可是它種下去以後遲早會的,所以以後還是要會這個因緣啟發,還再成就。這是我們講前面為什麼有的人慢,有人快。那麼快的原因呢,就是他能夠聽從善知識正確的指導,而不照著自己無明相應的。這個地方我們也了解了說:哦!所以我們要依靠善知識,了解自己在病當中,那麼不依靠自己的這一種認識、主張、認為、習慣,這樣才能夠修學佛法。這個是說當我們得到了這個圓滿的教法以後,自己心理上應該準備的。那麼同樣我們把這個,這一個道理運用一下,我們馬上就看看,看出結果來了。
剛才這個舉的幾個經論上面的證成,說:有的人很快成就,有的人很慢成就,那麼最主要的呢就是什麼?因為大善知識。這個《法華經》上一開頭的時候就是:「欸?這個佛陀說的法我們也得到了,他為什麼還是這樣呢?」這個是什麼心理呀?佛法上面通常一個說,叫「增上慢」。什麼叫增上慢呢?「慢」就是他以為覺得對,實際上呢,實際上真的對嗎?不夠!因為這個慢心作使,他以為對。所以由於這樣的一個慢心存在的話,他好的東西再不能進入了。所以《廣論》上面,前面曾經引過敦巴尊者一句話,這個這句話也是經論上面說「我慢高山,法水不入」,只要你這個慢心一起來,像高山也就高起來啦!那個佛法的甘露水落下來,你這個蓄不住啊,就跑掉啦!就是這樣。所以我們一開頭時一定要這個。
那麼同時我們剛才引的《法華經》上面不是嗎?說像阿若憍陳如他就:「我已經得到啦!那不是……?」他心裡面自然而然覺得已經得到了嘛,覺得不願意再去進入它了。這個正是什麼?正是我們前面的「斷三過」,那個過失存在;還有呢,「具六想」,他並不覺得自己病,他覺得已經得到了嘛,他覺得已經對了嘛!他當然不願意再去找醫生去啦!通常我們說慢有兩種:有一種啊叫是增上慢,還有一種叫卑劣慢。卑劣慢又反過來,哎喲,自己覺得太差了。說來說去這個原因是什麼啊?還是有「我」,有我的話,這個我相應的這個慢就現起來了。過分了,增上慢;然後呢他自己覺得畏縮了,叫卑劣慢,他總是因為這樣的因緣沒辦法進入。
所以如果我們一開頭時就先了解了這個,哦!說我們現在這個無明大病當中啊!你自然而然會把它依法地徹底消除,一心一意接納善知識的引導的話,那不是像龍女一樣,就自然而然會像《華嚴》上面的善財一樣,以最短的方式達到最高的成就,這麼我們前面一再說過了。而實際上這個過程當中啊,確實省去太多太多的事情。結果我們是為了說找一點點的好處,結果呢不但找不到好處啊,反而遭到了大損害,遭到了大損害!現在呢我們在這個地方,就不再深入地說《法華》跟《華嚴》,只是我前面舉一個簡單地、略略地說明,將來有機會我還是願意詳細地說明。以我們南普陀來說的話,我們將來會很認真地有機會再去啊,去共同地研閱一下《法華》跟《華嚴》的這個綱要內涵,作為我們修行的指導。
那麼在這個地方呢,我現在把所有前面說的道理,再總攝地來統攝起來。這個仍舊是宗喀巴大師所寫的,他一生最重要的就是寫了所謂《菩提道次第廣論》,以及《略論》,還有這個最精要的,他把那個整個的《廣論》,就是我們修行的步驟濃縮起來,一個一個段落分三十八個頌子,那就是我們下面要講的。那麼這個頌子現在我要附在我們這個錄音帶當中,這個名字叫「總祈加持生諸功德」,那平常我們說「攝修求加持頌」。「攝」就是總攝一切修行綱要的一個頌子,那麼因為它這個三十八個頌子當中啊,每一個頌子後面祈求加持,所以這個名字叫「攝修求加持頌」。現在我們看這個文,看這個文,我第一個先把它唸一遍:
總祈加持生諸功德(誦菩提道攝頌共三十八頌)
那個括弧裡邊說,「誦菩提道攝頌共三十八頌」,下面看本文:
一、萬善根本從師出,能生利樂如良田,依止違法善根斷,如理事師求加持。
二、一切時處普攝護,諸善知識真佛身,但觀功德毋尋過,並念大恩求加持。
三、殷重敬信為意樂,身命財物如教修,殊勝供養作加行,唯令師喜求加持。
這個是關於善知識一部分的。下面有了善知識,自己修行的時候,就勸取心要。那麼下面那個說:
四、八難既離十圓滿,小大顯密總能修,後恐此身難再得,願受心要求加持。
這個就是道前基礎的暇滿這一段的。那麼有了道前基礎,正入修學的時候,那麼這個是共下士的時候開始,說下面:
五、死仇決定終須到,容或今日便降臨,死時世事均當捨,速修妙法求加持。
這個就是念死。再下面:
六、無始所集不善業,死墮惡趣不自由,若墮當受寒熱等,思苦難忍求加持。
這就是念死以後啊,由死而推進到念苦的。再下面:
七、能除眾怖作依怙,真實不虛無他方,虔皈三寶受學處,總別遵行求加持。
這個是由於受了苦以後啊,然後呢就緊跟著找到皈依之處的,以及皈依以後應該學,應行的這個部分。再下面:
八、黑白業感苦樂果,個別應受勤止作,別於無始所集罪,四力對治求加持。
那麼這個就是共下士道最後,由於皈依了以後,那麼從皈依佛而最後找到皈依法。皈依法嘛,法最主要的就是說明這個業感。說明了業感以後呢,又特別告訴我們叫四力對治。到此為止這個是共下士,再下去呢是共中士了進入。
九、此生勤修白業因,一得人天賢善身,自性之苦不能越,願出輪迴求加持。
十、有海漂流不自由,作此惡劇是惑業,業復依於煩惱起,誓誅惑仇求加持。
十一、業惑增上成流轉,結生相續繫縛堅,離此當得無漏樂,勤希解脫求加持。
十二、為脫有苦依三學,出家身德佛所稱,生生願持解脫戒,如護眼珠求加持。
十三、但求解脫雖可得,惜於自利且未圓,願修能滿二利行,入大乘道求加持。
到此為止,這個是所謂共中士的,共中士的。那麼共中士那一部分最主要的,就說明一個──出離心,這個是整個佛法的下腳第一步,三乘的共基。正式開始進入佛法,這個是個最重要的,沒有出離心就沒有佛法。不過出離心對究竟佛法來說,是一個基礎,不是圓滿的,我們更要從這個出離心上面策發菩提心。所以他下面呢,進入菩提心,那就是上士部分。那個菩提心又分兩部分:一個是阿底峽尊者傳的,這個所謂金洲大師的這個「七因果法」或者是「六因一果法」,知母、念母……。還有一個呢,寂天菩薩所傳的「自他相換法」。先看那個七因果:
十四、恩怨中庸今雖現,思量各各無決定,不應虛妄分愛憎,勤修捨心求加持。
那個是在七因果之前,我們先要做的準備的。所以先要「等捨」,心裡面把怨親、是非,把它調柔,那個時候才可以進一步修這個七因果法。下面正式進入,就從知母、念母開始。
十五、生死流轉無其始,入胎受生亦無初,故知有情皆是母,願生斯見求加持。
十六、今生愛我母為最,眾母愛護亦如是,思此厚恩未能報,憶念母恩求加持。
十七、若知有恩猶捨棄,似我下劣更有誰,是故圖報當拔苦,並與勝樂求加持。
十八、有恩母等乏安樂,我以身財善根施,願諸有情皆得樂,一切圓具求加持。
十九、母等眾生苦所逼,苦因苦果願盡離,縱有餘殃我代受,勤修悲心求加持。
二十、一切世間諸有情,獲無漏樂斷苦根,我應決定如是作,願速堪能求加持。
二十一、任運成辦自他利,世尊而外更有誰,以此為利有情事,願速成佛求加持。
那就是七因果當中從知母,然後呢念母恩,然後呢報恩開始,一直到這個增上心,由增上心而發成佛的這個願心──大菩提心,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就是自他換那個,下面依寂天菩薩所修的、所傳的修菩提心法:
二十二、自他於苦皆不欲,願得安樂此心同,他之求樂亦如我,自他等視求加持。
二十三、愛自即成眾苦因,愛他則是萬善根,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相換求加持。
二十四、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餘,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二十五、為令發心長不退,念其勝利日六修,斷四黑法依白法,如理勤行求加持。
這個一個頌子是已經在發了心以後,那個時候念念增上這個菩提願心的,所以這一個頌子通於上面的二者。有了這個菩提願心以後呢,下面就是進入行心的。那個行心啊就是受菩薩戒,那就是下面那個:
二十六、成就利他發弘誓,為速圓滿此誓願,進受大戒起大行,勤勇修學求加持。
那麼這個地方為止呢是發菩提心,發菩提的由願心而進入行心。進入行心以後呢,就是就行六波羅蜜的菩薩行。所以下面這幾個頌子,頭上六個是六度,自成熟的;第七個頌子是四攝,他成熟的。現在我們依著文把它唸下去。
二十七、身命資具三世善,各隨所願施有情,從心變現以布施,捨心增廣求加持。
那個就是布施波羅蜜。
二十八、別解脫等諸律儀,捨命不犯眾惡行,若遮若性微細罪,羞恥防護求加持。
這是持戒波羅蜜。再下面是忍辱波羅蜜,看這個頌:
二十九、人及非人四大種,所作損惱多相逼,斷除瞋恚不與較,觀業忍受求加持。
再下面是精進波羅蜜,看頌:
三十、既為利他求菩提,無量艱辛經劫海,於諸難行無怯倦,著精進鎧求加持。
再下面是這個禪定波羅蜜,看:
三十一、念知堅固除沈掉,心緣一境生輕安,身心於善有堪能,隨意得止求加持。
這個地方說一下,這個頌子啊,整個地就把那個奢摩他那一章說明。不過這一次我們講奢摩他的時候講《略論》的,沒有講《廣論》的。這是因為我們在基礎當中,基礎沒有建穩固的話,學《廣論》的止,可能不一定懂,然後談修行更談不到。那麼這個頌裡邊說「念知堅固」是什麼呢?就是真正學止的時候,最大的兩個毛病是掉舉、昏沉。而要想淨除它的最主要的靠什麼啊?靠正念、正知,正念、正知,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明。大概的內容呢,我們仍舊衡準一下我們前面所學的這個,這個《略論》當中的止那一部分。再下面是觀那個:
三十二、以分別智觀法性,即由觀力引輕安,復從輕安發深觀,願生此慧求加持。
那麼這個就是毗缽舍那,這一次我們講的也只是《略論》部分。關於止觀的詳細的內容啊,一直要等到我們將來有完整的基礎,建立穩固了以後。原則上面在我們這個地方呢,希望能夠在第三個學年,最後那個時候,就再詳細講那個止觀部分。那麼以上這六個頌子都是屬於六度,屬於自成熟的。下面那個頌子的話呢,就是成熟他的,屬於攝有情戒裡邊的。
三十三、由施攝眾成眷屬,說如法語示利行,以身作則現同事,四攝利他求加持。
那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個四攝。上面所有的這個,就是我們學大乘行者應該學的,再下面這個就進入金剛乘。那麼在《廣論》上面,那個金剛乘那一部分他並沒有說,只是說當你有了前面這個共道,能夠在身心上面善加積集資糧,調柔身心,那個時候要想正式地成就,很快成就的話,就這個路。實際上,下面這幾點,也正是我們剛才引的《法華》、《華嚴》當中,前者是龍女,後者是善財,他為什麼能夠一生圓曠劫之因,真正的內在的特質、密意,在這個裡邊說明。我們現在看那個頌子,說:
三十四、已修共道成法器,當求具德阿闍黎,為入秘密勝上乘,受四灌頂求加持。
前面我們已經修了這個共道,這個地方共道分兩部分:一個呢是共下、共中,作為上士的這個共同的基礎,就是這樣。還有一個呢,上士部分的話,它對中、下來說是不共的,但是對於上士的兩種走法,一種是普通的顯教,那麼《廣論》上面叫波羅蜜多大乘,還有一種呢是特別的金剛乘,不管是這兩類當中哪一個,從發菩提心開始,到六度四攝這一段為止啊,這個兩類當中,不管哪一個都要學,在《廣論》一開頭的時候就特別說明。所以說現在假定你把前面這個共同要修的,已經修習了成就了以後,成就自己是個法器。那個時候啊,如果你要快速成就的話,欸,那要重新來。怎麼呢?求具德的阿闍黎。這個阿闍黎是就是我們的善知識,而這個阿闍黎前面特別說明「具德」,要具足圓滿德相的。那麼求了阿闍黎幹什麼呢?你要真正進入,這個是秘密當中最秘密的殊勝的大乘法門,那時候就要求這個四灌頂,求這個四灌頂。
剛才我們曾經簡單地說這個《法華》的龍女、這個《華嚴》的善財,表面上面我們看不出來,實際上裡邊它有深刻的內涵在。那麼這個內涵呢,真正說起來,現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介紹我們這個裡邊,都屬於在那個金剛乘裡頭。金剛乘裡頭,等一下我們回頭啊,會簡單地說明一下。那麼關於金剛乘裡邊有什麼樣的呢?看下面啊!就是這餘下來幾個頌子。說你現在受了四灌頂了,那麼應該怎麼辦呢?看:
三十五、所受真言諸密戒,若善守護易成就,不守決當墮地獄,捨命珍護求加持。
在我們受灌頂的時候,密教當中第一個,一定要受這個三昧耶戒,這個三昧耶戒就是金剛乘的這個戒。在任何受一個灌頂,學一個真言乘的這個金剛乘的特別的法門之前,它都有它的相關的這個戒。所以說所受這個金剛乘的密戒,是非守不可的,如果你能夠很精細、善巧地守護這個戒的話,那麼這個成就就很容易。反之,如果是你不能守的話,不但自己學的不得成就,而且一定墮地獄。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寧捨身命一定要非常珍重、珍惜地護持。
因為你捨命,儘管你生命送掉了,最多喪失一生的生命,但是一墮地獄的話,那不得了的!修行的沒有成就,不但沒有成就,而且受無量無邊的大痛苦。你現在由於護戒了成就,於是你……這個戒的特質,它能夠保護你,下一世馬上有得到如理可以修學的人身,而且是暇滿的人身,又可以得到善知識的攝持,所以這一點啊特別重要!那麼你把這個密戒持好了以後,下面應該做的呢,從這個上頭,才可以修這個真言乘的特別的──這個地方就是指無上密的噢!無上密的最重要的中心是什麼呢?下面說:
三十六、密部肝心二次第,達精要已起勇進,一日四座無間斷,依師教修求加持。
這個無上密,在密教當中最中心是無上密。無上密當中的特質是什麼呢?所以它「肝心」,就是它的中心部分,就是「二次第」。哪兩個次第呢?一個就是生起次第,一個是圓滿次第。這地方我們不特別地介紹,因為我們條件不夠,我們只要認識一個常識就夠了。關於這兩樣東西,他說,你正確地得到了灌頂,得到了它這個重要的內涵,修行的時候要真正勇猛精進。那個時候才是真正修行,修行的時候一天有四座。這個四座我以前也簡單地說過,這個四座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間斷。而且這個不間斷有兩種,不是說這個四座斷斷續續哦!還有啊,上座既然不可以馬虎,下座還在繼續當中。這個在《廣論》一開頭的時候啊,我曾經說明過。總之無時無刻都繼續努力,精進地,叫「依師教修求加持」。
關於這個地方的「依師教修」,依照著師長真善知識的教誡。大家回頭來想一想看,我們前面所說的,善財童子去參善知識的時候,文殊菩薩怎麼告訴他?說一定要依靠善知識的教誡的隨順,一點都不可以馬虎。這個是,看見沒有?所以說我們了解:噢!原來文殊師利菩薩在《華嚴經》當中,教善財童子的這個特質,在這個我們《廣論》上面,到這裡才圓滿地派上用場。前面要不要?要,當然絕對要!不過前面要的話,所謂作的基礎,現在的話究竟結果了,還是同樣地需要這個,同樣地說這個。那《華嚴》上面也是,一開頭的時候,前面固然要善知識,到後來信解行證要修證的部分,進入的又要善知識。進入的第一個善知識,固然他給他說明這些道理;最後啊在開彌勒樓閣之前,德生、有德童女又特別提醒他,說:「哦!對善知識要怎麼、怎麼……」這個地方有它特別意義哦!所以我先簡單地說明一下。那麼再下面說:
三十七、示茲妙道善知識,如理薰修同行人,願持正法久住世,內外災息求加持。
那個自己的願望。
三十八、願我生生遇明師,飽餐妙法甘露味,十地五道功德滿,速疾證得金剛持。
這個最後一個願。最後一個願妙極了!說怎麼呀?願我生生遇明師哦!嗯,為什麼原因啊?因為我們整個的修行,必定要依靠這個大善知識,如果沒有大善知識,你根本不可能成就。剛才我們在重新溫習這個道前基礎當中,在《廣論》的所謂初開的主要的科目,第三,甲三那一科,如何說、聽這個相應正法之前,說生六種想,自己在病想當中,是特別說明什麼?特別說明:欸,我們在無明當中哦!唯一的真正能夠引導我們的,一定要在得到了智慧的明眼人哦!所以從一開頭就說「萬善根本從師出」,而最後歸結的時候又說。所以我們要了解這一個特質,這一個的重要,那個是總攝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綱要。最後又說:
此頌自「萬善根本從師出」至「速疾證得金剛持」,共三十八頌。如能全誦,至誠請求加持,尤為圓滿,倘行者萬分不暇,亦聽其便。
這是集這個三十八個頌子的一位善知識,特別加以說明的。那麼現在我這個頌從哪裡來呢?那個是尊法師,就是法尊法師啊,在實際地在收集的這個裡邊,就引證出來的一段的內涵。那麼下面呢我再把這個三十八個頌子,再約略地一一說明一下,把它個內涵,再回歸到我們前面所學的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