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158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五八卷.A面

那麼現在說這個善財童子經過了五十三參,到最後在入彌勒樓閣之前遇見兩位,一個是德生童子,一個是有德童女。那麼這個兩位善知識,把他自己所修證的內容,先一一告訴、教誡,乃至於是加持他,使善財童子如理地了解,乃至於如量地證得。那麼這個中間它有一點重要的事情,在這地方說一下,在這地方說一下。他說:像你這樣能夠發菩提心,然後行菩薩行,不計一切,經過這樣地長遠,然後呢這樣地一步一步地深入啊,那實在是非常地好。

同時呢又告訴他說:「你呀!」我引那個經文,那一段的經文在唐譯《八十華嚴.入法界品三十九》的後面第七十七卷,第七十七卷。就是善財童子參訪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那一段裡邊,說:「善男子!汝不應修一善、照一法、行一行、發一願、得一記、住一忍,生究竟想。不應以限量心,行於六度、住於十地、淨佛國土、事善知識。何以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應種無量諸善根,應集無量菩提具,應修無量菩提因」等等,一大段。那麼這個是簡單地就告訴他,說你呀不應該修很簡單的,是一善、行、一法、發一願、得一記、住一忍等等,不應為在這個地方生究竟。我們在這個地方也順便看一看哪!前面我們說我們通常得少為足,乃至於證得聲聞也不可以,乃至於修學無上菩提,然後呢說得了忍以後,這個尚且不可以。要怎麼辦呢?要不可以限量的,以無限量,在十方一切國土事善知識,這樣。說這個菩薩摩訶薩,種無量無邊的善根,集無量無邊的一切的菩提資糧。

說了這麼一大堆以後,下面他又說:「善男子!舉要言之,應普修一切菩薩行,應普化一切眾生界,應普入一切劫,應普生一切處,應普知一切世」,下面等等。那麼這幾句話,是說了前面這個道理以後,他又總攝起來說,「舉要言之」,把那個綱要,單單那個綱要我們去看一看喔!他第一個說「應普修一切菩薩行」,所有菩薩應行的,沒有一點遺漏地統統要去學,統統要去行。然後呢化眾生呢,要「普化一切眾生界」,沒有一個眾生遺漏地你都要去化。然後再學菩薩行、行菩薩道。化度一切眾生眾的時候,這個時間應該怎麼辦呢?「應普入一切劫」,所有的時間。所到的地方呢?要「普生一切處」。然後呢所對的境界是「普知一切世」,要這樣的、這樣的情況,這樣。

那麼要想得到它修,後面又說了,「應普事一切善知識」,這些等等了以後,最後呢要普遍侍候所有的善知識。下面他又說:「善男子!汝求善知識不應疲倦,見善知識勿生厭足,請問善知識勿憚勞苦,親近善知識勿懷退轉,供養善知識不應休息,受善知識教不應倒錯,學善知識行不應疑惑,聞善知識演說出離門不應猶豫,見善知識隨煩惱行勿生嫌怪,於善知識所,生深信尊敬心不應變改。何以故?善男子!菩薩因善知識聽聞一切菩薩諸行」,然後呢成就等等,這樣地又特別說明。這個地方看喔!不是一開始喔,而是經過五十三參,參訪了這麼多大善知識,最後已經到了等覺菩薩了。這些都是等覺菩薩,而是等覺,然後要進入最後關頭的時候,那兩位大善知識又告訴他這麼多話。這個裡邊有它很特別的內涵在喔!所以這地方我先把它隨便地點醒一下。

除了這個以外,他又告訴我們,要親近善知識還應該具足什麼條件呢?他下面繼續地又講說:「復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識,應發如大地心,荷負重任無疲倦故;應發如金剛心,志願堅固不可壞故;應發如鐵圍山心,一切諸苦無能動故;」下面等等,這要這樣的心、這樣心、這樣心,一口氣說了二十幾種。欸,我們在學《廣論》之前,前面曾經說過,一開始要善知識,後面又要善知識。親近善知識應該有幾個──說總括起來九種心、四個條件。他這個上面是說是都是引《華嚴經》,實際上千真萬確!《華嚴經》上面說得更詳細,一共有二十幾種,一共有二十幾種心。然後呢親近善知識的時候,他又說應該還有一個條件,說你跟他學應該怎麼辦呢?在《廣論》上面曾經說,在我們親近善知識,就前面作準備的時候,他又說:應該曉得聞法的勝利,然後去聽聞佛法,聽聞佛法之前應該斷器三過、具六種想。這個在《華嚴經》上面,主要的都在《華嚴經》上面。

那麼就在這一段上面,前面說了這個親近善知識以後,他下面又說,這個文我們也唸一唸。還是在《華嚴經》,《八十華嚴》第七十七卷當中緊跟著上面,所謂緊跟著還是又經過了很長一段裡邊的內容喔!他下面又說:「善男子!汝應於自身生病苦想,於善知識生醫王想,於所說法生良藥想,於所修行生除病想」,這個四個,這個四個《廣論》上面都有。下面又說:「又應於自身生遠行想,於善知識生導師想」,這一些我們就沒有了,像這樣的一個一個想法,一共有多少?一共有四十幾種,四十幾種。在我們《廣論》上面一共則僅聚集起來,就說了六種。不過在這個上面,只是說把那個「想」的原則提出來,而《廣論》上面為什麼要這樣想的這個內涵也說明,這是兩個的差別,這是兩個的差別。

然後呢,說了這麼多以後,他下面最後又說,說一切菩薩,說諸行、諸波羅蜜什麼等等,「一切菩薩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識力,以善知識而為根本,依善知識生,依善知識出,依善知識長」等等,他又說了這麼個一大堆的話。下面我就不再一一地再繼續地引證下去,只是把這個道理現在在這個地方我來說明一下、來說明一下。那麼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特別見到一個事實:嗯!說這個善財童子啊,他之所以能夠快速成佛的原因,第一點點出來的,他就是由於聽從善知識的指導,而他不隨順自己的習氣,能夠以善知識的引導為引導而不知滿足,不斷地進步,不斷地進步。

那麼最後呢聽了這個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兩位指導以後,他就去見彌勒菩薩。然後在正見到彌勒菩薩之前,首先跑到那個地方,所謂彌勒菩薩的這個毘盧遮那的樓閣以外。以外還沒進去之前,欸!彌勒菩薩從別的地方來了,來了以後呢他也一樣地這樣去至心地懇切地請求,那麼彌勒菩薩先給他一個開示。那個開示之前又特別說明,說這個修學大乘佛法的基礎是菩提心。啊!說這個發菩提心,真正地非常殊勝,但是這個菩提心有什麼多少的好處呢?那個單單說關於菩提心的好處那一方面,說了一大堆,那麼說了這個以後……。這一點我也是贊成,也建議我們諸位同修,值得我們好好地把它看一看,好好地把它看一看。那麼濃縮起來,這個重點呢,在我們《廣論》上面,都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他也引用了諸大經論,而主要地都是引用那個《華嚴》上頭的。

那麼說:「你發了這個菩提心以後,然後呢緊跟著還要行菩薩行,否則雖然你發了心,如果不行還是不對。」那麼行菩薩行應該什麼道理,彌勒菩薩就沒有給他仔細地講,說:「你呀,進到那個樓閣去,你自己去看就曉得了。」所以那個彌勒菩薩就彈指開彌勒樓閣,讓他進去。當然,然後他進去了以後,這個地方有幾個重要的。善財童子在進去之前,他一再地反省,說聽見了善知識這麼多的指導,然後呢他自己回想,以前無量劫來,哎呀!無非都是錯的。那時候深深對以前的錯誤的懺悔,然後深深對於善知識的引導生大恭敬、大努力,勤勤策勵自己所謂努力照著去做。以後就進入這個彌勒樓閣,然後在這個裡邊,又見到是不曉得多多少少是美好的東西,最後有一段交代說明,這個也說一下。

由於這樣的幾個內涵,他就把是啊彌勒菩薩所有學的東西,當然前面每一位菩薩沒有例外的,所學的內容他──地了知,乃至──地證得。最後呢,離開了這個彌勒樓閣以外,彌勒菩薩還告訴他:「喏、喏、喏!你這個所有前面一切的,你要曉得都是什麼?都是文殊師利菩薩指引,也是文殊師利菩薩攝受,也是文殊師利菩薩示現。換句話說,總歸一句話:都是依靠著善知識。那麼現在你再下去的話怎麼辦呢?應該去再見那個普賢菩薩。」所以他最後啊,又再去回過頭來找普賢菩薩,最後又找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也一樣的,這樣地把他所真正的修證的內涵,如理地教導,然後加持他。這個文很長遠,我不能,在這個地方不能一一細說,我把那個綱要只說一下。

最後在這個是七十九卷裡邊,大概七十九或者八十卷,這個沒有什麼太多關係,你自己去一找就找到了。說最後啊他所證得的跟普賢菩薩齊,也就是跟諸佛相等。那個時候普賢菩薩就告訴他,說:「善男子啊!你現在所學的,你能夠證得這樣,你要曉得這個是好不容易、好不容易啊!十方一切諸大菩薩,要達到現在你所修證的這個程度,要經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喔!而你現在卻在短短的一生之內,都能夠圓滿地證得,你曉得這是什麼原因啊?」就告訴他,這個實際上的什麼?就是他能夠去,一開頭的時候找善知識,依止善知識,以善知識之見作為他自己的見,然後呢努力照著善知識的行持,去隨順善知識的行。就像前面所說的,每一位善知識告訴他,他一點都不違逆;不但不違逆,而且不惜一切,以生命那個代價,全部精神,所以他很快地能夠證得。而把這個普通一般修大乘行者,要經過無量阿僧祇劫才能夠圓滿成就的,在短短的這樣地經過五十三參之以後圓滿了。

那麼最後呢,所以再以十大願王總結起來,把前面所有的這個菩薩的無量的行願,還歸納成功縮成、總結成十個大項目,以這個十個大項目,最後所謂迴向導歸極樂,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它《華嚴》上面的特質。

那麼這個裡邊,我先首先就是說一下。喏!前面說的,《法華》上面說成佛的情況,現在同樣這個地方的成佛的情況啊,就是對比出來兩個之間的差別有多麼地大。而這個裡邊我們剛才說的,要找出它兩者之間,為什麼是一個是這麼快速,一個是經過這麼地久遠呢?當然這個裡邊的原因是非常多,真正說起來,佛法一定是因、緣等等兩個主要的大綱,而這個裡邊一一細分,就有很多很多。不過這個地方特別我們應該了解的是什麼?就是善知識,要「真善知識」,所謂真善知識所以為真善知識,他有最圓滿的指導。那麼在《廣論》上面我們已經很清楚了解,現在的問題不在善知識的有無,而是說我們是不是已經淨除了我們的障礙,能夠去接受這個善知識的指導。

這個話我們在這兒重新再提一遍。《廣論》上面已經說得很詳細,那麼在《法華經》上面一開頭佛就說:「我呀在因地當中發什麼心啊?發無上大菩提心,無非要救度十方三世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圓成無上佛道,所以這樣地努力,現在成了佛了。」既然成了佛,佛有這樣的悲心,而這個悲心又圓滿的時候,智慧圓滿,所謂智慧,他曉得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當他圓滿的時候有無上的大威神力,有這個力量能夠去做,他會不救我們嗎?當然絕不可能!而且他必定一直就忙這件事情。那麼為什麼我們偏偏還流落在生死?這個好簡單的一個理由──這還是我們哪!尤其是經過《廣論》的說明,更是清楚明白,這也是可以說是《廣論》的真正的殊勝的地方。

平常我們常常說:「哎喲,現在末法囉,也找不到善知識,找不到圓滿的佛法啊!」在這個地方我們想,我們就很清楚明白。剛開始的時候,是,對他這個初機來說,如果你一開頭告訴他:「這個毛病都在你身上。」說不定他掉頭而去。可是我們現在真正地能夠淨化了煩惱,把自己這種執著多多少少拿掉一點,我們就看清楚了,問題在我們自己啊!這個地方我們好好地要反省哪!那麼我們繼續下去,把這個重點先找到了,認得了這個條件,然後去行持。我們仍舊提醒我們自己一下,說並不是一開頭叫我們做到,而是最重要的要我們認識,有了這個正知見。然後呢,根據這個正知見漸漸地上去,淨除罪障、積聚資糧,這樣地一步一步上去。所以我們繼續地說,關於對這個兩點的真正的重要的關鍵,怎麼樣啊然後對我們引發我們一個正確的認識而走上去。

在這個《法華經》當中有這一段公案,然後呢《華嚴經》上面有這一段公案,那麼這兩段公案當中啊,總結起來了說明瞭了:噢!說佛雖然有這個心,但是因為我們眾生的種種的欲著、樂著,根性的不同,所以前面《法華》上面那一段話就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了!大家還記得我們剛才引的,舍利弗尊者第一個說,哎呀,他說:「這個不是佛陀老人家的錯誤呀!這個都是毛病在我自己。為什麼呀?假定我能夠耐心地好好地等待,佛出世的原因究竟圓滿告訴我們,再去做的話,我們就不會很早取證啦!」乃至於後面大迦葉尊者得到了這個了解了以後,在〈信解品〉當中他自己說,哎呀,說這個什麼啊?所謂除糞人哪,這個同樣的道理,同樣的道理啊!那麼所以經過這個地方,我們就是應該正確地認識一個事實,這個問題是在,關鍵在這個上頭。

剛才我們提《法華經》有一段沒有提到的,提到的什麼呢?就是〈化城喻品〉當中,〈化城喻品〉是在前面的,所謂這個弟子們一個個授記完了以後。他下面又說:佛出世啊,都是同樣地把他最圓滿的教法,這個就是所謂甘露法雨啊,普遍一切地方來濟度一切眾生。可是因為各各根性不同,他自己有他自己的想法、有他的愛好。所以那個比喻當中就說什麼呢?就像那個春天哪,說這個下那個時雨,所謂甘霖一樣啦!但是雖然那個天上面下的甘霖是一樣的,那個龍王下的甘霖是一樣的,可是下面由於不同的,說小草根小,就得到一點的小的好處;那麼上面的中根是,然後呢得到中間好處;大草的話得到大好處;小樹得到小好處;大樹得到大好處。所以《法華.藥草喻品》當中所謂「三草二木」,這個比喻由於不同的情況得到。

那麼這個時候,他佛又說啦!說:欸,在因地當中是怎麼一回事情啊?那又說到一些很久很久以前,在無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個佛出世叫大通智勝如來。那麼這個大通智勝如來,在沒出家之前是一個大國王,他有十六個兒子。那麼後來出了家了,出了家了以後,然後證了佛果了。證了佛果了以後,然後這個十六個王子曉得他的父親證了佛了,也一一懇求他的祖父也出家,跟著這個佛陀──啊這個大通智勝如來去修學。那麼經過了請轉法輪以後啊,於是剛開始佛──諸佛都是這樣,先轉四諦法輪,後來轉十二因緣法輪,一趟轉、一趟轉,每一次轉法輪的時候,就有很多、多少億的這個眾生證得了聖果,所謂聲聞果啊、緣覺啊等等。

那麼這個大通智勝如來那個時候,請法的上座就是他這個十六王子,儘管經過前面一次、二次、三次、四次,經過四次轉這樣的四諦、十二因緣法輪,有這麼多少億的人證得果了。欸!這十六個王子啊,卻始終沒有去學這個、行這個法門,他也了解,但是不取證。到最後等到經過這樣的幾個次第以後,那個時候他才請求那個佛陀,也是他的父王啦!說:「現在您轉的那些法輪啊,您現在還要轉究竟的無上的大法呀!」那麼那個時候佛陀就給他們說《法華經》。那麼那個十六王子嘛就聽了這個《法華經》,是專門修學這個《法華經》。於是這個十六個王子啊,因為學了這個東西,最後一一皆成佛。那麼這十六個佛是哪呢?佛就說了:東方阿閦毘佛,哪一個佛、哪一個佛,包括西方的阿彌陀佛,最後東北方有兩個佛,一個是雲自在王佛,還有一個就是我,換句話說就是釋迦牟尼佛。那麼那個時候,那個十六王子在大通智勝如來法會之下,也受了這個大通智勝佛的教化,他廣傳、廣弘法的很多,喏!現在就是你們在座的那麼很多人。

這個裡邊有兩件事情喔!第一件事情啊,是,儘管佛同樣地轉法輪,有很多人很快地取證了,這個就像舍利弗、很多大阿羅漢都是這樣,所以他陷在這個小乘當中。不是說人人聽了就很快地取了,有很多人卻不一定要能夠……欸,先了解了究竟圓滿的道理,然後在這個裡邊呢選取最好的路線,然後這樣地順理成章地一步一步走上去。他就行持上面來說雖然慢一點,可是因為他認識得正確,最後啊,叫慢行而先到。所以在這個時候,在大通智勝佛那個時候啊,很多聽他們十六王子說法的,現在還剛剛證得這個聲聞果者有之,乃至於還在凡夫地的有之,而這幾個人都成了佛了!就這樣。那麼這個裡邊說明了,告訴我們哪,我們應該修學的這個方式大概有一個。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去除幾個特點,那麼這個通常是什麼呢?就是憍慢之心,然後呢執著之心,自以為是之心。你能夠把這個拿掉了以後,一心能夠聽從善知識的教誡,保證我們只佔便宜決不吃虧。

所以剛才我們說,應該這樣說哦!剛才我們引證這個《華嚴》,究實說來,不是說《法華》上面同樣有嗎?對呀!《法華》上面同樣有。那前面是說的,像這個大通智勝如來法會下面的這個十六個沙彌,十六個王子,他們沒有像前面那些人取證。乃至於後面還有另外一個人,那個誰呢?就是龍女,這個因緣我也把它簡單地說一下。

那麼這個釋迦世尊啊,一一授記,也說明諸佛出世的究竟的目的,在說這個《法華經》。那麼這個時候說完了以後啊,在正說的時候,忽然之間那個出現了一個大寶塔。啊,那個大寶塔大得不得了!大家就覺得非常奇怪,說這個大寶塔這麼莊嚴,哪來的呀?那麼釋迦世尊就給大家說:「這個是久遠不曉得過去無量無邊劫以前,久已滅度的有一個如來叫多寶如來,他呀在生的時候就發願,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要說《法華經》的話,他即使涅槃了,他那個塔它會現身在那地方證明。那麼現在這個塔呢,就是那位多寶如來的塔。」那麼大家就請求說:「欸!那何不我們希望他要開這個塔,來見見這個多寶如來,因為他的這個全身舍利就在裡頭啊!」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