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五七卷.A面
前面我們是說,舍利弗尊者親自在佛前得到了授記。他就說:「是啊,我現在親自從佛得到授記,那麼這個對它是毫無懷疑。可是,眼前啊有其他的跟我一樣的跟佛學的,那個很多這個聲聞弟子等等,嗯!也是一樣啊,總覺得以前得到了涅槃,現在佛又說不是,這個情況啊,大家就懷疑了。就希望你老人家呀,給大家這麼解釋一下吧!」這樣。所以,好!因為這樣的請求以後,佛就告訴了,說:「不是嗎?以前哪!我不是跟你們說很多,怕你們不懂說因緣譬喻,譬喻給你們聽嗎?現在我仍舊這樣,給你們說一個譬喻來說明這個事情。」
那麼那個時候他就說了,說:譬如有一個大富長者,那個大富長者是非常有錢,財富無量,家裡不曉得多多少少的人。那麼他家裡有很多孩子,那麼那個孩子,欸!出去玩哪,跑到一個老的、一個朽敗的一個老宅裡邊,那個宅大得不得了,大得不得了。結果進去以後玩得很痛快,那些小孩子也不知道,偏偏那個大宅呀只有一個門,只有一個門。那麼然後那些小孩子進去玩了以後,裡邊起起火來了。唉呀!起起火來了以後啊,那時候大家就是匡鎯鎯,非常地驚慌啦!驚慌以後,那個大富長者一看,哇!說他那些小孩子都在這個大宅當中,又燒火,不得了!跑得去要叫他們出來。結果是那些小孩子一看見那個父親來了很高興,啊,只覺得跟他逗得玩一樣,逗得玩一樣。外面啊,他一點都不曉得那個火的恐怖,儘管他父親告訴他:「你出去啊,出去啊!」他還以為那個父親跟他兩個一起好玩,就是不出去。
結果他老人家自己就著急起來了,萬一勉強這麼弄得話,說不定要有人受傷。所以他就跟那個孩子們說:「欸!那你們不是平常就歡喜玩那個什麼車嗎?譬如說羊車啊、鹿車啊、牛車啊!現在這個門口啊,我已經準備了很多很多那各式各樣的車,擺在門口,都等著你們去呀,你們趕快去拿啊!」先頭啊,那個小孩子都不肯出去,結果一聽見那個父親說,外面門外等著,大家就爭先恐後奪門而出,就這樣。結果跑到外面去一看,是不是羊車、鹿車,牛車都有啊?沒有,只有一種車叫大白牛車,大白牛車。
這個,這個公案,我想我們平常修學佛法的佛弟子都耳熟能詳。這說明什麼呢?說普通的人這個愛好執著,不曉得這個三界像個火宅一樣地可怕,儘管佛一再地說明哪,嘿,大家不一定真正能夠接受。那麼這個時候啊,這個佛陀──也就是在這個譬喻當中那個大富長者,他這個大富長者就像我們的佛陀一樣,疼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像自己最痛心的兒子一樣,眼看著他們為這個輪迴生死、無常大火所燒,要想最圓滿的方法告訴他們,你不聽。那麼就各就他們所好啊,就說外面有這些好玩的東西,讓他們引出來。結果出來了以後,原來,嗯!只有一樣東西。那這個比喻當中也就是說,真正要接引你們的,不是那些羊車、鹿車,而是大白牛車。羊車很小的,就裝一個人,鹿車比較大一點,只有牛車啊最高廣。以我們現在來說當然不是這個車,可是古代的交通工具的話,牛車最大。換句話說,佛也是一樣,以最大的方法來濟度一切。這樣的因緣。
那麼經過了這樣地說法了以後啊,那麼其他的這個聲聞等等,也一一了解了。剛開始的時候,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了解了,那麼因為他請求,佛這麼一說,其他的人大家都了解了。於是,啊!下面大家了解的那個時候,下面像以大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這些人帶著頭,他自己也說:啊,聽了這個好高興哦!自己就跑到佛前面,跑到佛前面,嗯!說:「哎呀,我現在真正地聽見了這個事情,先是看見舍利弗尊者得到授記,現在呢又聽見佛說明這個道理。這以前哪,我們年事嘛居高,然後呢,總是在那個所謂眾中的上座,所謂大長老們,自己覺得已經得到了涅槃了。不管佛再怎麼說,說這個無上菩提等等啊,我們根本沒有興趣,自己安住在自己的這個解脫法門當中。那今天聽見這麼佛這麼一講的話,欸!了解了。」哦!說:「自己呀,所以我也想起一個……」願意把他自己的領解在佛前面說。那麼那個時候也就說什麼呢?說這個「糞子喻」。這個公案我就不詳細說明了,總之,因為那個那些其他的聲聞弟子,透過了佛說了這個譬喻以後,他也了解了,那麼佛也給他們一一授記。
那麼那個授記呢,在《法華經》的〈授記品〉當中,他從舍利弗尊者第一個開始,下面緊跟著再授記迦葉尊者,然後呢再授記須菩提尊者,再授記目犍連尊者,一個一個大尊者,一一授記,他們一一成佛。然後呢,授記迦葉尊者成佛的時候,怎麼說呢?他說:我這個弟子摩訶迦葉,在將來還要繼續地供養三百萬億諸佛世尊,恭敬供養等等,廣修無量法門以後,然後成佛囉!成如此如此,像平常一般的那個正規完整的授記一樣。下面須菩提呢,也是一樣,也同樣地要再奉覲供養三百萬,喔,還要多,三百萬億那由他諸佛,然後成佛。那麼,其他的一個一個雖然大家都成佛呀,但是呢,他還要經過很長很長一段時候,很長很長一段時候,他最後都是成佛的,都是成佛的。
那麼這個裡邊哪,我們要說明一個事情了。雖然佛出世,最究竟的意趣無非指向一個目標,什麼目標呢?成佛,使令一切眾生,最後走上這條成佛之路。但是成佛的快速,以及所經過的時間哪,這個裡邊就有了很大的差別了。欸,譬如說我們前面已經說的,在《法華經》上面從舍利弗尊者開始,然後呢,這個大迦葉尊者,然後呢須菩提、大目犍連,所有的這樣的──佛。乃至於佛在《法華經》上面最後授記學人,換句話沒有證阿羅漢果的,乃至於他最後說,隨便地念一聲佛等等啊,都最後會成佛。可是這個時間卻是很久遠、很久遠,很久遠、很久遠!就這樣。
所以在這個裡邊,這是我們真正重要的,假如說這個久遠的時間哪,說反正你在那個地方只是等著,慢慢、慢慢安安心心地以後,到那個時候那麼,好囉!自然而然佛果掉在你頭上來了。那倒說不定啊大家還有人說:「唉,真正去修行很辛苦的,那我就慢慢地來吧!」實際上你經過那段時候的話,要很努力的,要很努力的。同樣的一樣的成佛,一個要經過這麼長的時候而成,另外一種就可以很快速地成佛。那麼這個時候的話,當然我們一定會選快速的。那麼這快速的怎麼講呢?快速的那就是《華嚴》上面。《華嚴》上面佛出世,剛開始的時候就說《華嚴》大經,《華嚴》大經。那個時候,他在這個裡邊說的是最圓滿的教法,結果這個成佛的,卻不是像我們現在《法華經》上面,還要經過這麼樣長遠的時間,而是什麼?很快速的,很快速的。這個在《華嚴》上面哪,我們就可以找到實際上的一個經文來作為證明。
《華嚴》在最後〈入法界品〉那一品當中,說善財童子最後成佛的時候,它這麼有這麼一段話。這個是在唐譯的《八十華嚴》,大概第七十九卷或者是八十卷,那個我記不住了,沒什麼關係,將來諸位你們認真地去看的話,一看就了解。他說,不但是這個比起聲聞來要快這麼多,而且他這個善財童子最後成佛的時候,在普賢菩薩告訴他,就說:「你現在這樣啊,能夠以很快速的方式成佛,比之於很多菩薩,很多極大部分的菩薩要經過很長的時候,無量阿僧祇劫修習善法而成就。現在呢,你在很短短的時間之內,一生當中就能夠圓滿地證得。所證的內涵哪,跟那些菩薩是無二無別,跟我也一樣(我就是普賢菩薩自己),那個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證德。」這樣哦!他也成了佛了,他也成了佛。所以《法華》、《華嚴》兩個究竟一樣地成佛,可是兩個時間卻是差得天差地遠哦!那麼這個關鍵在哪裡?這個關鍵在哪裡?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
其實你說《法華》真的是一定這樣走得這麼長遠嗎?不!實際上並不如此,並不如此。就是以《法華》來講《法華》,這個《法華》前面除了授那個弟子等等一品一品下去的時候,下面還有一個很有趣的事情。那個提婆達多啊,提婆達多我們曉得,就是生生專門跟佛作對的,專門跟佛作對要害他的,他最後也得到佛陀的授記。在《法華經》上面〈提婆達多〉一品當中,佛陀就授記他說:欸,我以前因為得到了這個提婆達多的好處啊!提婆達多,我那時候我要求那個大乘經典,那麼那個時候啊,就有一個阿私陀仙(就是說,印度當年的所謂說外道婆羅門啦!)那麼就供給他那個《妙法蓮華經》。但是呢,不是無條件的哦!這個釋迦世尊也是用種種的方法,恭敬供養那個婆羅門,然後呢,這個婆羅門阿私陀仙,就把這個《妙法蓮華經》給了我們釋迦世尊。因為這樣的關係啊,所以釋迦世尊說,因為提婆達多往昔的這個善知識的因緣使他成佛啊,所以他非常感激。同樣呢,他提婆達多將來也成佛,過了什麼什麼多少時候,他會成佛的。
這個裡邊,除了這個裡邊,下面還有這麼一段很有趣的公案──龍女成佛。這個龍女成佛啊,卻沒那麼、沒有這樣像前面所說那個羅漢轉了一個大圈子哦,她卻是很快速地這樣成佛的哦!所以這個裡邊就說明了,佛出世最究竟的意趣是引導一切眾生成佛,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兩類:有一種呢,要經過很長遠的時間;有一類卻很快速的。所以善財、龍女是通常代表了快速的,那麼其他的呢,代表了比較慢的一類。這個慢的程度啊,不要說一個凡夫,譬如說我們經常說,佛的那些常隨眾當中,舍利弗尊者是智慧第一,最了不起的;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最了不起的;而大迦葉尊者的話,不但是頭陀第一,而且又是傳付法藏的,所謂這個第一。處處他們每一位大尊者有這麼高的條件,結果還要經過供養不曉得多多少少的,動不動說三百萬億──舍利弗尊者嘛,說要無量無數的;大迦葉尊者嘛,說要三百萬億;而須菩提尊者嘛,要三百萬億恆河沙的等等的這麼多佛。還要經過這麼長遠的一段時候,那麼這個中間的關鍵在什麼地方?這個在《法華經》當中單獨看的話,我們不容易了解,不容易了解。而假定說,我們能夠透過這個《廣論》的說明,然後在這個裡邊一體會的話,懂得了!
這個佛說法都有一定的次第,一定的次第,從這個次第上面一步一步接引,帶我們這麼走上去,帶我們走上去。假定說我們能夠一開頭的時候,能夠聽信佛陀的這樣的指授,而依此那麼按部就班地、這樣地從基礎上面,一步一步地走上去的話呢,我們就會走這條快速的路子;否則的話呢,就不一定,就不一定。那麼這個道理,在我們《廣論》的前面也簡單說過。因為《廣論》當中前面曾經把那個次第,說前面是共下士,中間嘛經過共中士,到最後嘛進入上士,所以不共。進入上士以後呢,還最後又分出來,如果你條件真正夠,把那個上士基礎建立穩固了以後呢,最後要想快速成佛嘛,還要進入最後的所謂密乘;如果你條件不夠嘛,就從這個地方就到此為止。而這個彼此間哪,前後有一定的關係,這個關係前面已經說得很清楚、很清楚。如果我們現在仔細地回憶一下,那時候你就了解了,那時候了解了。
所以為什麼《廣論》當中說把這個人天乘法,以及中間的這個聲聞、緣覺的中士道,在很短的一個幾個章當中,大概是幾章?七章還是八章啊,是,一共有七章,到七章為止──呃,不是七章,七卷。七卷為止啊,那個是包含了前面的道前基礎、共下,然後呢共中。而這個總共七卷的文字,包含了佛前面所說的所謂《阿含》等等,說的很多的那個經典的內容統統包含在裡面。那麼這個原則是前面已經說過了,就是說他先把這個重要的內涵哪,指出一個這是一步一步走上去必要的過程。
那麼在修學過程當中,假定說我們能夠把握住這個幾個原則,或者你已經對佛法有整個的圓滿了解,對這個整個的綱要有一個了解,你曉得:哦!從什麼地方一步一步上去,這是一種方式。還有一種方式,你完全信得過善知識的引導,說他只要引導你怎麼,你全心全意聽他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在走前面的這個路子的時候啊,大概走到什麼時候,要繼續地深入了,繼續地一步一步地深入了,那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很快的,不會有很多的停滯。反過來,假定我們沒有這個認識的話,我們自然會碰到哪裡執到哪裡,執到哪裡就停在哪裡,這樣,所以這樣地走上去就比較辛苦,比較慢了。
在我以前講《廣論》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個比喻,大家還記得。就像我們現在說一般世間的人哪,大家要找一個比較理想的職業,說最後呢找到一個大的企業部門去,這樣。那麼找到大的企業部門去,這個時候啊,譬如說平常一般人的話,都是:哎呀,進到那個大企業部門去的時候啊,進到一個部門覺得做得得心應手,他越做越是就停在那裡了。你要叫他換一個,啊!他實在是不願意,實在是不願意。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可以在那一部分當中,作為一個很專門的一個技術人員,但是他不可能把握得住,這個全部的這個細節的真正的這個企業王國,我這個比喻是這樣說的。
而現在我們修學佛法的內容是什麼呢?這我們曉得,同樣的道理,就是說我們將來真正究竟圓滿達到的,不是說得到了一點點小小的好處。要想你徹底圓滿解決的話,應真該要得到的話,應該是什麼?一個圓滿的,說佛的報身報土。那個時候就相當於這個事業王國的全部。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你在一部門當中做得圓圓滿滿,到那時候你發現:欸,你所要的不是,你重新在另外一個地方換。等到你摸熟了以後,你到那時候又習性所使,你又在這個地方又停在那裡,那個地方停在那裡。所以你一步一步摸過來,是不曉得摸到什麼時候。
那麼另外一個呢,譬如說,我們這個比喻當中來說,有一個就是董事長的兒子。他一開始就曉得:欸,原來我將來要接掌那個董事長的位子,換句話說,這個就是我的整個的事業王國。他同樣地對於各部門當中都應該有圓滿的了解,可是他進入的次第方式不會像前者一樣。他只是曉得從我整個的事業,從哪裡開始,怎麼一步一步上來,他在每一部分大概一個了解,了解了馬上上去,了解了馬上上去。這樣地一步一步地上去的話,結果他每一個部分的運作有一個基本的概念,怎麼配合,最後呢很快地就跟到了,跟到那個董事長身邊,等到那個董事長下來了,交給他,他就行了!那麼這個兩種情況啊,就是在《廣論》當中我特別說明,所謂它《廣論》的究竟意趣在什麼地方?引導我們走上最究竟圓滿這個路。那麼但是中間要經過什麼樣的次第步驟,是這樣地來。這個基本的概念哪,跟《法華》上面是完全一樣。那麼不同的呢?不同的在哪裡呢?
這個《法華經》,像我們剛才看,哦,說這是《法華》短短的一部經;究實說來,我們應該從一個圓滿的立場去看這件事情。所謂的圓滿的立場,曉得是什麼?就是佛出世開始,從他證果那一天,在鹿野苑度五比丘開始,一直到最後臨涅槃,整個的說這個過程當中,作為一個完整的綱要。在那個上頭的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到最後指出這個《法華》來,這樣的。那麼,所以他前面所有講的那些道理什麼等等啊,完整地來說,都是含攝在這個《法華》裡面,而──不應該說《法華》啦,用另外一個方式也許大家更容易了解這個意趣。就是說佛說的整個的內涵,說完了整個的內涵以後,他才說:哦!我出世的目的何在?是引導你們最後成佛的。既然這樣的話,當然他前面所有的這些,無非都是引導我們成佛的方便。所以必然是從鹿野苑,為五比丘轉四諦法輪開始的內容,真正說起來,這樣的一個廣博的一個內容,那麼到那個時候呢,說最後指向《法華》。
所以《法華》它裡邊,並沒有說怎麼修行的內涵那個細部一步一步,它不講。不是它沒有講,它是講了,可是在這個上面我們了解這個意趣,那麼才知道這個必然的特質,必然的特質。所以我們單單從那個《法華》上面去看的話,嗯,它前面那個道理好像沒有講。實際上呢,這個道理是這樣地說明的:哦!從佛開始轉四諦法輪,到最後的圓滿的,都含攝在這個《法華》裡頭,而這個裡邊他只要提綱挈領指出來,「我告訴你們的究竟意趣何在」,就這樣。
那麼,所以在這個情況當中啊,《菩提道次第廣論》就把佛說的整個的三藏十二部教典,把每一部分哪,就是按照著佛陀的真實的意趣,它最重要的內涵抉擇出來,分成幾個必然的次第步驟。從大的地方來說,最前面是最基礎應該怎麼樣;有了這個基礎進去的時候,這第一步應該做些什麼,那是共下士。平常我們相當於說:哦,這個基礎啊,就是幼稚園啦,先對於上學這件事情產生一個好感。那麼了解怎麼去,這樣地有了事先的準備,那麼到學校裡去的時候啊,就去開始學的時候啊,就高高興興地能夠學。如果你前面沒有一個準備,一開始到學校裡的話,哦,他不曉得怎麼辦,說不定會哭啊、鬧啊,儘管老師教他,他不一定能接受,諸如此類這樣的。
所以,當然這是個比喻啦,來說明讓我們了解,這個叫道前基礎。那麼進去了以後呢?所謂是共下士,說我們比喻當中不妨說,這是小學吧!然後共中士,那麼是中學;然後呢上士,就是不共了,那是大學。大學的時候,才是把我們真正修學的內涵來告訴我們。那麼大學,然後呢,這個裡邊如果你還要特別的,還有它的不同的內涵,就是這樣。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從這個上面我們才了解,原來它把整個的圓滿的這個佛法的內涵分成這樣,那麼使得我們從凡夫第一步,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然後你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話,很快地就通過我們必須要走的這個次第。
關於這個次第,我想在這個地方我們不必再談。但是在前面我們學習《廣論》的時候,已經有一個非常清楚的認識。我這地方隨便提一個吧!譬如中士、中士,它正規地說起來,這個中士講的什麼啊?就是引導一般人,說你前面已經有了下士嘛,下士是告訴我們說你得到這個快樂,雖然暫時好像快樂,生了天啊,但是最後天福盡了以後要墮落,還是不究竟啊,所以要得到解脫啊!欸,對啊!那麼要解脫。那麼要解脫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它有一個特別的,說先要發像出離心,這個出離心三乘所共的,這個才是佛出世最重要的起步的地方。那麼你要得到那個出離的果的話,應該要學的所謂三無漏學是戒、定、慧。
所以正規地來說,那個中士的內容應該說戒、定、慧的三學,可是在中士當中只說了一個戒,而戒也是大概的綱要,定、慧它沒有學。它為什麼不學呢?書裡面說了:這個本身也只是作為一個引導的過程,它真正的目的,不是讓你真正感得一個聲聞果,脫離生死就了的呀!所以這個過程當中,你要一步一步上去,為了保持你一步一步上去的增上生,那麼這個是重要的,所以這個戒學在那個地方說一下。因為你如果不持戒的話,儘管說你有很高的目標,想一步一步走上去,你的目標是不錯,如果行持不相應的話,到那時候的話,你人身都得不到,乃至於墮落,你怎麼能修行呢?
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很明白地清楚看得出來:哦!原來《廣論》正是把《法華經》當中,佛出世究竟圓滿引導我們的次第啊,那這樣地一步一步地說得清清楚楚。所以如果我們單單看《法華經》的話,是不大能夠了解。儘管佛說一個、一個眾生都最後成佛,可是怎麼成法呢?這個道理可是沒有呀!欸,那麼現在我們學了《廣論》以後的話,對整個的這個道理也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所以你從這個眼光去一看的話,那你才發現:哦!原來《菩提道次第廣論》真正的內容,卻實實在在就是《法華》、《華嚴》的精神。剛才我們引的都是《法華》的,為什麼這個《華嚴》的精神又在裡頭呢?這個等一下下面我們再來說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