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156B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五六卷.B面

所以啊,這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引導的原則,就是把一切眾生都能夠引導到成佛,成就無上菩提。

現在我們呢就引那個《法華經》,引那個《法華經》,這裡我們沒辦法廣引那個這個兩本經典,因為兩本經典內容是非常豐富。我們只是撿它重要的內涵,有一些地方呢,只是把那個經文把它引出來,有些地方呢把它的內涵來說一下。如果諸位真正有興趣的話,可以好好地看。實際上呢,非常值得我們把《法華》跟《華嚴》同時在這個地方,好好地趁此機會,這個或者是讀誦或者是學習一下。

那個《法華經》一開頭的時候,佛先說一個叫《無量義經》,說完了以後呢,入這個無量義處三昧。然後呢,經過這個時候啊,他就放種種的光明,這個光明是非常地殊勝。那個時候有無量無邊的菩薩以及聲聞,一切世間天人、八部的大眾,在那個地方,那個地方。那個時候他放了這個光明以後,欸,大家看見這個光明是非常地殊勝,裡邊有種種的不可思議的很多的這個殊勝的現象。那麼平常碰到這種情況的話,也許人天大眾不知道,小乘的這個聖者不知道,可是那個大菩薩們都會知道的。可是那一次放的光啊,乃至於我們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他也不能太究竟。不是說他完全不知道哦!是他只是說關於這個究竟的因緣哪,他就不太清楚了。所以他看見了這個光以後啊,他自己也心裡想:嗯,有一點懷疑。可是他同時也就想:欸,下面那些人他不了解都在看我,這我也不了解,那怎麼辦呢?欸,那只有問那個文殊師利菩薩。通常啊這文殊菩薩,的確他是了解一切,那麼彌勒菩薩就問了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就說:「嗯,據我所知,佛這樣的情況啊,他要說一個這個大乘經,最了不起的!」那麼他就說起這個因緣,他就說:以前有無量無邊劫以前──通常說這個以前,那個時間是不曉得多長以前──那麼那個時候呢,有一位佛出世,那位佛是什麼佛呢?叫日月燈明佛。那麼這個日月燈明佛出世了以後,然後呢像普通一般的情況,他是轉法輪。剛開始的時候轉四諦法輪,然後呢繼續的是轉十二因緣法輪,然後為那些上根利智的菩薩嘛,說大乘六波羅蜜法門,這樣。這麼一個佛過去了,然後下面一個佛緊跟著來,也叫日月燈明,這樣的日月燈明佛,一個接著一個,有兩萬個佛。

那麼最後一個日月燈明佛,那個時候出世的時候啊,這個時候這個他有──這個日月燈明佛沒有出家的時候有八個王子,那麼這八個王子也都有名字。後來嘛他出了家,他成了佛,成了佛以後呢,然後呢也同樣地像前面一個一個轉種種的法輪。轉完了法輪以後,那麼那個時候,那個時候這個佛最後說了,說什麼呢?也像現在一樣,先說一個《無量義經》,說完了《無量義經》,然後呢就入無量義處三昧,放這個光,放完了光以後呢,下面說一部經叫大乘經。欸!那個時候,佛在這個這樣的過程啊,現在我們釋迦世尊亦復如是。先說《無量義經》,說完了以後呢入這個無量義處三昧,然後在無量義處三昧當中啊,放這樣種種的光明。哪!我以前看見的就是這樣,現在看見的,因為同樣的,所以曉得佛要說一個殊勝的大法,叫作《妙法蓮華經》。就這樣。

那麼當時呢他繼續地還說:說完了《妙法蓮華經》,佛就涅槃了,佛就涅槃了。那麼佛涅槃了以後,那個時候啊當然下面,那個時候在像法當中,他佛走了以後,那個時候有一個菩薩叫作妙光,那麼專門是弘揚這個《大乘妙法蓮華經》。這個時候他有很多弟子,說有八百個弟子,八百個弟子啊,然後都由妙光這位大菩薩來教導。教導了以後啊,現在都已經成了佛了,都已經成了佛了。其中尤其是,這個最後那一個日月燈明佛的八個王子,那個八個王子最後成佛的一個就是燃燈佛。而這個燃燈佛就是我們釋迦世尊以前授記的,兩大阿僧祇劫圓滿,授記我們本師釋迦世尊的那尊佛哦!

那麼除了這個以外,還有這個妙光菩薩教這個八百弟子當中啊,現在其中有一個人叫作求名。為什麼叫求名呢?因為他這個對世俗的利養放不下,對這個真正重要的該學的東西常常學不好,他因為這樣所以叫他求名。就是這樣,現在這個所謂當初的那個求名,八百弟子當中的求名現在也要成佛囉,雖然還沒成佛。那麼當初的因緣,他就說出來了:「那個時候這個求名就是你啊,彌勒;那麼妙光呢就是我。那麼以前的這個因緣是這樣的,所以我現在看見了,一想:嗯,我們釋迦世尊也要說這個《妙法蓮華經》。」

那麼再繼續下去之前哪,有一點事情我隨便一提,避免大家誤會。我們不要看了這個經,啊!說彌勒菩薩是個求名啊,這個是千千萬萬不可以!萬萬不可以!當年我以前哪,就在這個上面自己害了很大的錯誤,害了很大的錯誤。我們不管是哪一個佛菩薩,對他要無比地恭敬,我們必定要時時反照我們自己,反照我們自己。我們不要看那個佛的因地當中,這樣,我們只有觀照我們自己。這個是隨便一提的啊!避免我們學了佛法得不到好處,反而產生反效果。

那麼這個序以後呢,下面緊跟著正式地,佛就從那個無量義處三昧當中就起來了。起來了以後呢,那個時候他不是直截了當地就說,就是說什麼呀?欸,他就讚歎這個諸佛的甚深無量法門。所以佛從那個這個三昧當中起來了以後,就告訴我們的大智舍利弗尊者,說怎麼說呀?他說:哎呀,這個諸佛的智慧真了不起啊!深妙是無量啊!再任何人所沒辦法解決、了解的啊!他一再地說。然後說:哎呀,這個佛深妙到極點,也是沒好說的,好了,啊,這樣地難說啊!哎,也不必講啦!這樣。他自己這個舍利弗也覺這奇怪啦:「嗯……這個佛為什麼一再這樣地讚歎這個,這樣的深奧的內容,而又說,哎呀,這個佛陀的大法是這麼深奧地難懂呀!」他自己懷疑。

然後另外呢,同樣地因為在座的是有人天百萬大眾,以及諸大弟子,乃至於大菩薩眾。那個時候在大眾當中──也是經上面說啦,這個在這個〈方便品〉當中說:這些大眾當中有很多那個大阿羅漢,譬如說像阿若憍陳如等一千二百個常隨眾。大家都心裡面就是想:嗯,那個我們世尊,為什麼這樣地認真、認真地一再讚歎,說這個佛法這麼深奧難懂,要是說出來沒人懂啊!它不是我們一樣地也了解了佛法,乃至於照這個佛法得到了解脫,已經得到了涅槃嗎?這到底什麼意思呢?這個並不是這麼難呀!他始終覺得不了解這一點,而這樣地一再地說明、一再地說明。

那麼,所以這個這樣一來的話呢,他舍利弗尊者就再向佛請問。但是佛不說,說:「啊,你不必說啦,不必說啦!這樣深奧的,說也沒有用啦!」那麼舍利弗尊者呢一再地請,這樣地殷勤地佛自己的讚歎,舍利弗嘛這樣地認真地、殷勤地,去啟請佛陀他老人家說。說三趟請,前面兩趟都說:「啊!不、不、不、不,這個跟你們講了也沒有用。不、不,跟你們講了沒用。」最後啊,一直經過了這樣地認真地勸請以後,佛就說了:「欸,你已經一再地殷勤地勸請啊,我也不能不說囉!」

這個時候,妙咧!這個前面我們說,先哪,佛講的時候大家不懂,乃至於阿若憍陳如也覺得:嗯,這個佛講的這個,我們不但懂,而且也證得了,他為什麼這樣呢?他們雖然證得了,還只是自己只是懷疑,確實那個時候,所謂有五千退席。他自己──這個五千人怎麼退席呢?嗯,他自己也是這樣想:「嗯,這個?」通常我們來說的,好像他這麼說這麼多重要的,賣什麼關子?「這個東西我們也懂啊!」就退席了,退席了。那時候佛就說了:「好啦,這五千人退也好啊!他們就是條件不夠,都是增上慢人啊!根本沒有得到,自以為得到啦!現在剩下來那個,都是條件具足的啊!好了、好了,現在跟你們講。」這個裡邊有一個特別的關鍵所在哦!我後面慢慢地來說明,他為什麼說佛一再讚歎,然後呢,大家這個會中有這樣的一個關鍵,這也是個事實。

那麼那個時候,就佛就開始說了:唔!你要曉得呀,佛出現在世間只有一個最最重要的目標,最最重要的目標──所謂「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個地方不單單是我們釋迦世尊哦!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他在這個世間出現只有一件事情,只有一件重大的事情,也只有這樣的重大的因緣才出現在世間。那麼這是什麼呢?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啊!就把成佛的這個完整的內容和盤托出。

下面緊跟著又說,下面緊跟著又說:要曉得呀,這個佛,一切十方三世諸佛,「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只有為了這個,「若二若三」,根本沒有其他的二乘、三乘。所以這個文上面啦,在〈方便品〉上面特別說,說:「﹙佛告﹚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這個在〈方便品〉上面,如果你們有《法華經》可以翻開來看,《法華經卷一.方便品第二》。我現在繼續地把這個文哪,這個我們的經文唸一下。說:「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哪!總之,說:「不但我呀,」這個經文這一段文意思就是這樣: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以種種的方式給一切眾生說。不管說的什麼樣的內容,所謂種種的譬喻、言辭,種種的因緣,他的究竟的目標,都是這個──一佛乘。那麼那些眾生不管他聽見的什麼,什麼樣的因緣,他就聽見什麼樣的內容,但是究竟呢,他都從這個上面引導而得到所謂「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那麼他為什麼要說這麼多種種不同的法門呢?那是因為那個眾生不同的根性,眾生不同的根性。所以它經上面又說啦,說因為知道眾生種種的欲──種種的欲望,就是根性啦,種種的知見,而偏偏你又非常執著。所以啊隨著個人的根性、個人的好樂,那至少在先要配他的味口。那麼這樣的話,跟他一步一步地引導上來,所以,只是隨宜說法,隨宜說法。

它這個裡邊哪,這個裡邊,下面我把那個〈方便品〉裡邊的這個偈子啊,稍微引一點、引一點,引一點。所謂:「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十方三世一切佛啊,真正說起來只有一乘大法,沒有什麼二乘、三乘。只有一個例外,什麼呢?佛方便說法,只是接引不同眾生隨宜所用的方法,是有差別的。那個時候啊就是一個,假借一個名字引導眾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真正出現的目的就是這一個。

為什麼要這樣呢?他下面又說:「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那要曉得呀,我當年所以成佛,這個成佛是果,因地當中是什麼呢?我發大願,所謂大菩提願心。不但我們釋迦世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菩提願心是一樣的。而且沒有菩提大願作為因,然後根據這個因而行這個菩薩的大行,不可能感果,沒有一個例外。既然如此的話呢,現在由於這個心,而按照著他發的菩提心而行菩薩行,現在呢滿願了,行成了,證得果了,怎麼可能不把這個圓滿的教法來教導眾生,使得眾生成佛呢?假如不這樣的話,他怎麼算是佛呢?這個道理不是很明白、很清楚嗎?這樣。但是他為什麼一開頭的時候不說呢?那是因為啊眾生的根性、種種的樂著。

所以,佛在菩提樹下證了果以後,他就有這麼一段公案:唉呀,說這個佛法深奧廣大呀!假定要想給那些現在一般眾生,又這麼愚癡、又這麼執著,給他講啊,根本是對牛彈琴,唉,你根本沒辦法講啊,無從講起!唉,他就覺得:這無從講起,只好涅槃囉!那時候大梵天王以及很多諸天就勸請啦,說:「佛陀呀!您老人家不是無量無邊難行苦行,您的目的為什麼呀?無非是發了這個大願要救度眾生。現在您成就了,您正好救度眾生,您怎麼可以不救度呢?」那麼那個時候啊,經過了這個勸請以後,佛才開始救度。但是他既然曉得一切眾生條件不足,不可能一口氣說最圓滿的,所以才一步一步地說三乘的教法,這個在經典上面是很明白交代的。

所以,在這個〈方便品〉上面他又說啦,說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總括起來說三乘,實際上真正說的內容是無量無邊。乃至於我們平常,常常說的,說佛四十九年說的不曉得多少經典。可是佛自己怎麼說啊?「我已經說的經典哪,少得一點點欸!少得一點點。沒有說的還多得很欸!」有這麼一次,他曾經對著阿難,對那阿難尊者,他在地上用指甲挑一點土,他問阿難:「欸,你看哪!這個我爪上,指甲上那個土,比之於大地的土,哪一個多呀?」阿難尊者說:「噢,世尊啊!那個指甲上那麼一點點,怎麼能跟大地比啊!」世尊就說:「我已經說的經法呀,這個數量就像指甲上面一點點,而沒有說的還剩下來沒有講的,像大地這麼多!」換句話說,他有不曉得無量無邊的教法,那麼這個教法呢是適應種種不同的根性、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內涵。那麼在這個地方呢,有深有淺。深的,那麼告訴他深的,淺的,告訴他淺的。乃至於呀,說你只要以任何方式,跟佛法有一個緣結種下來了以後,最後,終因這個因緣而成就的。

所以〈方便品〉上面說啦,說:「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乃至於像小孩子趴在地上弄那個沙呀!噢,說這個做一個廟,像小孩子扮家家酒一樣的,這樣一個因緣,他最後也成佛道。或者說:「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這樣等等的話,到最後也成佛道。平常我們最常引用的,也是在〈方便品〉上的一個偈子,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是我們最常見的。你到隨便的寺廟當中去啦,心裡面就這麼浮浮散散的,「哎呀!阿彌陀佛。」「啊,南無本師釋迦尼佛!」隨便你這麼稱一下,這個因緣,最後也成佛。總之,佛陀他以種種方便法門,引導我們走上這條路去。這個是說佛陀說法的方便,這是依個人的根性,而這樣的次第,方便地接引他這樣走上去。

那麼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個主要的原因哪,說來說去就是這個原則的,就是啊由於眾生的執著、根性的暗鈍、智慧的狹小。所以〈方便品〉上也有一個偈子說:「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就因為一般人的根性不夠、智慧狹小,又在行相上面執著,再加上了自己的憍慢之心,所以深廣的大法呀沒辦法信,所以只好慢慢地一點一點地來。而現在呢,經過了我們世尊四十九年說法教化,大家的善根條件成熟了,所以呀今天有機會把最究竟圓滿的說出來。

所以剛才這個偈子,下面就緊跟著又說:「今我喜無畏,於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我到現在,噢,好歡喜啊!不再有所擔心,是擔心他們條件不夠啊!說怕不能接受啊!而在這些已經成熟的大眾當中,不再用委曲婉轉的方法,而是能夠直截了當,把我要說的內涵,能夠如實地一一表達出來。而你要曉得這樣的方式,那是什麼呢?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所以最後他又說:「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祕要。」哪!這樣的說法的方式,以及他最後教化,那個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使用的精要的法門,精要的法門。那麼這個說明什麼呢?說明說,哦!原來我們釋迦世尊真正說法的要講的什麼啊?原來是圓滿一乘的大法,前面只是接引我們的方便。

那麼到這裡,我們就有一個問題了,說這一段文字跟我們《廣論》有什麼關係呢?欸,對!關係就在這個地方了,而且這個關係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譬如說以我們先再看一看《法華》的內容,《法華》它下面繼續說的,無非是把剛才這個話,再把它推展深廣一步一步地說下去。下面是說,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後來那些舍利弗嘛也授記成佛,那個也授記成佛,那個也授記成佛,就這樣。這個關於授記成佛那一點,我也簡單地說明一下,最後來總共地說明它為什麼原因,以及這個跟我們《廣論》兩者之間的關係何在。

經過了前面這個佛陀這樣地一個說明、對答以後,欸,舍利弗第一個了解了,啊!心裡好歡喜。他說:「哎呀,以前我聽佛說法的時候,那個時候因為我已經證了這個阿羅漢果了,所以儘管佛又在那兒講大乘法門,授記菩薩,可是,嗯,我總覺得心裡面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味道。唉!覺得:這個為什麼佛不把這個最完整的法門教我們呢?讓我們只證那個小果呢?啊!我現在了解,不是佛不濟度我們哪!而是我們自己條件不夠,很著急,不能一步一步地能夠等待著佛這個說法的次第,急急地忙著去取證啦!最後呢,佛原來還是會把這個最圓滿的法門告訴我們的。」這個在《法華經.譬喻品第三》當中,他就說明這個事情。他說:「我到今天才了解,啊!原來我也是一樣地能夠究竟成就這個佛道,到這個無上法門當中去的。」那麼,佛也這樣說:「一點都沒錯!何況你已經跟了我多生多劫了,無始以來我就教你這個法門。可是因為你這個志趣啊就是這樣,又著急,又不能那樣地那個發廣大的心思。所以總是急急忙忙,哎喲,聽見了這個,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急急忙忙地求證哪!所以取這個滅度啊!現在我正式地告訴你,最後你也會成佛。」而且給他授記,而且給他授記。

那麼這個在這個〈譬喻品〉當中,最後說授記舍利弗:「你在將來,再經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然後呢供養若干千萬億佛以後,最後呢具行菩薩道,成佛叫作華光如來。」那個時候啊就像平常一般授記的,說:哦,他這個佛嘛,這個國土嘛是什麼,然後呢說法的狀態嘛又是如何,然後呢正法、像法,然後呢最後下面,下面一個佛嘛又是誰,就像最正規的授記那樣地授記他。啊!那舍利弗就高興得不得了,高興得不得了!於是啊,那個時候同時除了舍利弗尊者,其他的人大家覺得:啊!那真是不可思議,平常授記,一向都是授記這個大乘行者,這一次居然一個小乘的這個羅漢得到了授記了!啊!那大家說不出來的高興,說不出來的高興,這樣。

那麼那個時候舍利弗尊者當然授了這個記以後,覺得非常高興囉!但是這個地方啊,他就有一點問題了,他怎麼說呢?他說,舍利弗尊者就跟佛說啦,說:「世尊啊!我今天親自從您老人家前面得到了授記,當然心裡面一點懷疑都沒有……。」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