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156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五六卷.A面

前面我們講到北宋靈芝寺元照律師的事情,那麼自從他以後,就是南宋以後啊,這個律學慢慢、慢慢地就衰頹、式微了,衰頹、式微了。雖然清朝,譬如說見月老人、蕅益大師兩位大德一心努力地振興律宗,可是因為祖師的那個很多著作,譬如說南山道宣律祖的六大部,統統損失掉了,所以他沒有依據。再加上客觀環境使然,一直到這個清末民初,清末民初,那麼那個時候《南山三大部》又回來了。再加上那個時候的幾位大德,譬如說我們常說熟悉的弘一大師,那就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那麼所以經過弘一大師繼起重興以後,近代啊這個又有一點點大家相應,大家又開始重視起來了。現在呢,我特別將他們這個三位的遺著當中,而最主要的應該說南山道宣律祖跟靈芝元照律師,而弘一大師則是根據他們的把它編輯、摘錄,然後呢再繼續地弘廣,使我們認識這個的重要。

這個說到這個南山一宗啊,它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在這個地方說一下。第一個呢,就是戒本身是三乘的共基,而一般說起來,它只是限在這個小的部分。譬如我們現在來說,不管你將來最後完成的教育是如何,一定從小學開始,一定從小學開始,所以戒本身呢就等於說那個小學的部分。可是那個時候,因為一般人的根性的問題,所以他從小的地方就沒辦法體會到上面深遠的這個特質。那麼後來呢,經過了南山道宣律祖以《法華》、《涅槃》這個真正的精義,所謂開權顯實來融通這個律學以後,才使得這個整個的這個戒基能夠穩固下來。說,喔!原來這是三乘共基。那麼在南山的這個著作當中,這一點有很重要的說明。不但這個說明,而且啊再把所引的經義,譬如說《無量義經》啦、《勝鬘經》啦、《大集經》啦,這是佛說的;乃至於祖師說的,像《大智度論》上面的等等,來說明這個道理,說明這個道理。這個第一點,所以這個南山一宗的殊勝的地方。

當初弘一大師剛開始學的時候,他廣學各部的律,最後他發現「說一切有部」最完整,所以他很歡喜,一心想學。一直等到後來,他見到了這個南山所謂一宗的真正殊勝的地方以後啊,他才深深感覺得這個懺悔。所以他自己說啊,後來他很懺悔這個事情,而且發誓、發願生生學習、弘廣這一宗。

那麼另外一點呢,就是正知見,正知見。這個因為以律來談律,譬如說戒學來談戒學,戒學是特別重在行持的。通常我們總說這個毗尼一藏,毗尼就是戒啦,不外乎是開遮持犯,以及輕重因緣等等。而平常人是往往只從那個行相上面來判斷他的持犯,因此不大容易了解這個義解的重要,而忽視這個義解。卻不知道沒有義解,根本就談不到這個律。就以律來談律,那麼真正說起來,這個律當中真正完整地,所謂戒一定包含了這幾個重要的內涵:換句話說,完整的這個戒,一定具足法、體、行、相──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在這個弘一大師集的《南山律在家備覽》,他把這個南山歷代這個所謂祖師──也就是說道宣律祖跟元照律師──的重要的著作裡邊,一開頭特別說明這一點。必定要把這個如理如量地了解了這個,那麼這個所謂先了解這個戒的法。

因為這了解了依的法,然後呢再授受,這個必定要有夠條件的老師,所謂善知識,是具相善知識,這樣的師長的授與,那麼說明。而也同樣要有條件的經過如理如量學習,能夠肯行持的具相的學者,如法地受納於心,那個所受納的法體啊,才叫作戒體;得到了這個戒體以後,那麼然後呢依體起護。所謂戒體,就是防非止惡的這個心種,那個時候啊,怎麼樣去保護它,所謂才能夠依體起護,才能夠產生防非止惡的三業行為。由於這個三業的行為,這個行為就是我們的業行,說這個業行正是在我們生死當中的善惡的業行,將來感得上升、墮落的善惡業,乃至於念佛往生的淨業的業行,就是這個上面。這個時候才談得到說,哦,由於這樣的行,那麼行一定有相,這個才是戒相,這個才是戒相啊!

所以平常我們往往不了解,所以在這個南山《行事鈔》以及《資持記》當中啊,特別重要地說,很多地方說:現在很多學的人,說是學戒,實際上呢他並不了解這個的內容。等到臨時上壇的時候,老師嘛就照著文唸一遍,學生也跟著唸一遍,到底說些什麼,所謂受的戒,戒是什麼都不知道,一生就往往空過啊!所以究實說來,你為什麼要出家,為什麼要受戒,戒是什麼,一一應該很具體明白地了解呀!結果呢,由於現在我們不了解這個道理,所以往往就是雖然作了這個行相,得不到真正的這個好處啊!這個是很容易、很容易犯的這個一種狀態,一種狀態。

那麼所以在這個地方,我也隨便地摘錄出來,在這個《資持記》當中的一段話呀!這個在《南山律在家備覽》當中,剛開始的就說啦,他說這個「所以別解脫戒,人並受之」,所以說這個別解脫戒很多人去受。「及論明識,止可三五」,真正談到了解而認識所受的內涵的,那只是三個、五個啊!原因呢,他就說「皆由先無通敏,不廣咨詢。致令正受多昏體相,」都是因為先頭並沒有真正地如理地學,然後呢了解這個內涵;也不去廣泛地、多方面地去參訪、咨詢,因此受的時候啊,不曉得受些什麼。所以他講,下面說「盲夢心中緣成而已」,第一個「盲」就是瞎眼的盲眼,第二個「夢」就在做夢當中,或者像根本眼睛瞎的一樣,或者夢當中一樣,那只是結一點緣哪!

及論得否,渺同河漢」,至於真正說是不是得到求戒、受戒應有的戒體啊,他根本不曉得說些什麼。於是他下面說,「故於隨相之首,諸門示現。準知己身得戒成否,然後持犯方可修離。」所以真正說起來,在你剛開始的時候,一定要多方面地說明、認識,那麼才曉得自己受戒的時候得到了這個戒體與否。得到了,那麼然後呢根據這個才談修持。這樣才說,啊!戒、定、慧。

現在前面這個基礎也沒有,哦,所以現在的人往往說:哎呀,五年學戒。要學的這個才是很重要的一點哪!平常我們一般人根本不談,就算是有少數人,哦!說這個佛法一定要依照那個戒定慧的次序來學,他也很重視,可是往往也不明白這個意思,還在戒相上面,耽在戒相。戒相不是不重要,但一定要由得戒體以後;那麼得戒體一定要了解這個戒法,而這個戒法本身的話,那就是完整的佛法,所以要這樣的根本原因,就這樣。

那麼這個裡邊我們通常說起來啊,以戒來說的話,佛說的法有它的一個特別的分類方法:所謂化教、制教。化教是一般的,制教是特別講律。那個化教應該是說什麼呢?就說明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是因啊!你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然後你如法行持的時候,那個時候你要進一步照著它的次第去做,那個就是制教。所以它前面一定有它的一個次第的,這樣的因,那麼進一步呢,進一步達到這樣的一個原則。所以前面這個如果你沒有正確的認識的話,後面那個也就沒辦法完整地、真正地這個實踐,真正地實踐。

說到這裡我再引一段弘一大師的話,弘一大師在《含註戒本隨講別錄》當中,有這麼一段,有這麼一段。他是一開頭,一開頭就特別指出這個正知見的重要,為了避免人家有這個誤解,上面說的。那麼他怎麼說呢?他是自設問答,自設問答,就是由一問一答的方式來說明,遣除人家不了解乃至於懷疑。他這個問答怎麼說呢?「問:常人皆謂學律者應偏重行持,未審然否?」意思是說,普通人大家都說:學律的人只要努力行嘛就好啦,這個道理不必啊,是不是對呢?「」,他下面就答說:「解如目,行如足。行持固重,而不知解義為尤要焉。」他的回答當中說:「了解啊像眼睛一樣,行持呢像腳一樣,你眼睛如果看不見你怎麼走呢?」所以他下面說:「行持是固然重要,因為你不走的話,單單看見也沒用啊!但是啊,不曉得了解這個內涵是尤其重要啊!」

他下面繼續地說,說:「若於律義未能十分了解,而以臆見率爾行之,執非為是,謗是為非。他人不知,群起倣效。壞亂正法,其罪極大。古人謂惡紫奪朱,即此意也。」那個意思是說:假定你對這個律學的這個道理,不十分清楚的話──這個十分清楚一定要有傳承,如理地學習,如理地學習。否則你單單憑這個條文,以自己的這種「臆見」,所謂依文解義,乃至於自己的妄加測度啊,隨隨便便照著去做。那個時候你沒有辨別得清楚,辨別清楚它真正的是非、內涵,於是往往會產生所謂「執非為是」。實際上它那個不一定對,欸,你就把它看成對的了;乃至於呢它是對的,你看錯了,你以為這個不對。

那麼你學的人是這樣,別人不曉得的呢也跟著你走,這個結果是「壞亂正法」啊!就因為你這麼一來啊,把那個正法就敗壞了,罪過非常大、非常大!所以我們中國古代有一句話「惡紫」,紫顏色啊,所謂紫能亂朱。別的顏色不會,可是那個紫顏色看起來好像是跟那個紅顏色一樣,以為它對,實際上呢它那個錯掉了。所以佛在世的時候也說:佛法真正損害的,不是外道、天魔能破,而是什麼呢?說一個佛弟子說相似法,前面這個是這一類。你說他不懂嘛,他好像很認真,你說他懂嘛,那就上面這個。那這個是非常壞、非常壞的!這個前面一段就說明了這個,那不了解內涵不可以。

反過來呢,下面說:「若於律義果能十分了解,雖行不足,亦可對眾宣揚,續佛慧命。以正知正見,接引後學。彼雖不行,而其學者或能行也。」下面是說:反過來,假定你對戒律的這個內涵、意義,果然能夠了解得十分清楚,只是你的行持不夠。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行持不夠啊,你還是可以給大家去講。而這樣的說法,確是在續佛慧命,能夠把佛法真正地弘揚開來。為什麼呢?他因為啊,你拿正知、正見來接引那些後學,雖然自己不能做,但是人家學的人,因為學到的是正確的知見,沒有錯,他或者能行啊!這樣地輾轉地弘傳開來,只要聽見的人肯學,都對啊!

這個他下面又舉個例子啦!說以前這個鳩摩羅什大師,他為他那個時候的姚秦那個王所逼啊!逼著他,啊,說因為──這個也是一個很有趣的公案。鳩摩羅什大師很了不起的聰明人,那個時候那個南北朝,乃至說於北朝的那些這個君王,那都是這個出身哪,所謂不一定是有很高水準的人。欸,他說,哦,這麼聰明的人哪,要把一個種留下來,所以強逼他要收那很多美女。那麼鳩摩羅什大師為了弘揚佛法呀,他就接受下來了。結果呢他就是給那些當時的很多大德,他自己怎麼說呀?他說一個比喻,譬如說污泥當中出蓮花啦,你們只要看那個蓮花不要看那個污泥啦!他特別說:是「依法不依人」哪!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結果下面弘一大師有一個結論,說:「由是觀之。解義而行持不足,猶可弘護正法。」由上面這個說明跟那個例子來看,你了解了正確的內涵,在這種狀態當中,你有正知見,雖然自己的行持不夠啊,你還是可以弘法的,還是可以弘法的。「雖行而解義未徹,不免誤入歧途。故曰解義為尤要也。」下面呢,就是說雖然你去行,好像看起來啊很認真地做,但是你意義、內涵不徹底的話,不免反而走到錯路上面,乃至於一盲引盲啊,這個很糟糕!所以他特別說這個解義是尤其重要,這個是說明這個正知見的重要。不過這裡順便一提哦!欸,我們也不要說:「啊,那我得到正知見了,這個不管了!」那完全錯了。這個正知見兩個字不容易啊!在這個本論前面所一再強調說明,我這個地方只是說明了以律言律,我們一定要把握得住這樣的這個重心。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你能夠這樣地一步一步地深入的話,自行化他等等,都會產生正面的功效,這個地方呢就特別說明。

那麼前面那個關於第一段文,說南山它這個開權顯實這一點,這個內涵來說,因為下面回頭我們還要講《法華》、《華嚴》這個開權顯實跟本論的關係,所以這一點留在下面與《法華》、《華嚴》融通的時候再來講。所以這個以上這個兩點,以上這個兩點啊,《廣論》當中都有圓滿、詳細的說明,這個我想我這裡也不多講,不多講。如果諸位仔細地一回味的話,那個時候自然會曉得:啊!就是這樣。以我個人來說也是如此,當年我剛開始的時候,學律也是好認真、好認真,我在前面曾經說過了。實際上呢真的了解嗎,說實在不了解。就是以《南山律在家備覽》來說,我剛開始就得到這樣的一本,很認真地看,看了半天也不懂。一直等到後來把《廣論》有一個基礎大概的認識以後,回過頭來再去看那個《在家備覽》,哇!那時候看得非常高興。它這個妙義,真正的內涵哪,一一都了解,一一都了解了。

所以這個精義,換句話說這個就是正知見這個義解你了解,然後你運用這個義解的話,要深就深、要淺就淺,在行持方面等等的話,都能夠把握這個原則,把握這個原則。所以說,如果在學律的時候,如果你能夠跟這個本論配合的話,那時候真是如虎添翼呀,真是如虎添翼!上面所說的這種隔礙,或者是偏重於行持,或者是偏重於義解而忽視行持啊,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迎刃而解。乃至於這個律典當中許多隔礙的地方,以及它的精神重要的地方,你都能夠了解。因為你對這個了解了,所以你能夠如理行持;因為你能夠如理行持了,那個時候啊,那你所要求的是無往不利,是無往不利。平常我們來說,這個持戒,那個是最好的保持,所謂人身也好、要求得什麼東西也好。所以啊你要求人天,一定得到人天,然後呢學淨土的話,那是肯定往生,肯定往生。

所以,我們也不妨在這個地方啊,用《十六觀經》上頭的一段話說一下。《十六觀經》開出往生淨土的所謂「三輩九品」。那上品主要的是要發菩提心的,還要發了心以後,還要如理如量地行持。那個中品哪,中品的上生,中品的中生,都是說你只要持戒,乃至於一日一夜,然後以這個持戒的功德去回向的話,就可以得到中品中生。在這一點上面哪,我們也不妨說,現在有這麼多人持戒,為什麼念了半天,到後來這個到底能不能去都不知道。哎呀,還要人助念,還要人什麼樣,啊!而這個《觀經》上面說,只要持一日一夜就能中品中生,這個道理在什麼地方呢?

就是上面說過的,上面說過的,我們根本並沒有了解這個戒的特質,只是說依樣畫葫蘆,這個老師嘛上面唸一遍,我們後面跟著也如此這般地學一遍,自己以為得到了,這樣。實際上呢,沒有得到這個真實的內涵。那麼假定我們現在以《廣論》配合得把這個道理這麼一一融貫的話,那的的確確,你再繼續下去的話,這個兩個問題呀,整個地都可以解決,整個地都可以解決。那麼這一部分呢,就是特別說明了我們這個跟律當中的這個內涵。

那麼再下面呢,我要特別地說一下,它跟《法華》、《華嚴》兩個的關係。嗯,首先我們來說,通常我們一般來說,在我們國內,在我們中國,所謂這個大乘教法弘傳的時候啊,這是經過祖師們的這個多少年代、多少的心血地弘傳以後啊,大概有一個共識。哦,這個佛的這個說的那麼多經典,乃至於菩薩、祖師的造的論典,千差萬別。但是它有一個原則可循,什麼呢?就是隨順各個根性不同,所以判為它或者是剛開始的根基上頭一步一步上來,乃至於經過中間,達到最後圓滿的程度,所以或者是判三時,或者是判四教,或者五教。而我們目前的狀態當中,經常一般採用的,而也流傳最廣的,是莫過於天台、賢首。

天台所謂有藏、通、別、圓四教之分,那麼賢首呢有小、始、終、頓、圓。它就能夠把整個的佛法,根據這個不同的根性,依著層次來這樣地分類,使得我們學的人哪,對這個內涵,次第不紊。不會說:啊,到底這個上頭是說些什麼呀!好像他說他的,你說你的。那時候我們曉得清楚:不是的,它有它的必然的層次的。就像學校一樣,雖然同樣的學校,欸,可是呢對那些初機來說,說這是幼稚園,然後上面嘛小學,然後中學、大學,乃至於研究所等等。正因為有這樣的完完整整的次第,所以才能夠把一個小孩子,從無知無識,教育到最徹底圓滿豐富的,能夠產生最大功效。那麼佛法也是如此,一個凡夫啊從一無所知開始,一直到圓滿成佛。

那麼在這個裡邊呢,特別我們通常說,說有兩部經是最高明。哪兩部呢?所謂《法華》跟《華嚴》。而佛自己也在這個經裡邊說,在《法華經》當中,佛一再說,說:這個我以往所說的經典當中,比較起來,這一本經是最好。欸,假定說《法華》是說在很早的話,那麼後面還有很多繼續說的,那個好就不一定了,而《法華》是到佛臨涅槃那個時候才說的。所以,這個地方說的「我所說的」,換句話說「我」就是佛啦,佛所說的這個最好的話,的的確確是包含了佛所有的。那麼在這個裡邊哪,我們現在也不妨引用《法華》的內容──當然《法華》跟《華嚴》我們摻雜了,大家在這個地方比較一下,比較一下。

這個先說一個大概,這裡先說一個大概。先說大概是指什麼呢?《法華》,平常我們說它最好,「純圓獨妙」,它妙在哪裡呢?妙在哪裡呢?在這個上頭,說「開權顯實」。他──我們釋迦世尊前面說法說了所謂四十九年,說的種種那個都是權巧方便,由於各個根性的不同,適應他們起見,以他們的適應的條件而說的。關於佛出世真正的內涵,他想要說明的完整的內容,卻始終沒辦法說明。一直等到最後說《法華經》的時候,說出來了!說出來什麼啊?說:啊!原來你們最後都成佛的,這不但是你們在這個地方的,將來任何一個人,只要接觸到佛法,最後也是。那麼為什麼呢?說佛他出世的中心目標是什麼?就是引導一切眾生成佛。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