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155B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五五卷.B面

這個人是什麼人?仁達瓦。他是無量通達無量教理、辯才無礙。不但如此啊,而且能夠如理正行,都照著這個佛經祖論,而把這個裡邊的深奧究竟的意義,都能夠抉擇出來,所以能夠使得一切諸佛菩薩歡喜,這麼了不起的人,那是指這個仁達瓦。那麼以他為主,宗喀巴大師就從他那裡直接間接地學來了。所以就

頂戴彼諸尊長足塵。

他最後又總的說明表示感謝,然後呢這個是回向;前面的是啟請,現在是一方面是感念,一方面是回向。我們平常修學佛法的,都曉得前面是發的願,到最後回向,一切都回向無上菩提,回向尊長、諸佛、眾生,他也是如此。最後說出他自己,

多聞苾芻修斷行者東宗喀生,善慧名稱吉祥,

這是宗喀巴大師的真正的諱,諱就是我們中國啊,不敢直接稱呼他的名字,就是名字的意思,對於尊長的尊敬的稱呼。他真正的名字叫「善慧名稱吉祥」,這個是他的名字,叫善慧名稱。那麼他生在哪裡呢?生在東宗喀,這個是地點,就像我們現在稱我們的祖師一樣,不稱他的名,而以這個地點來尊敬他,以一個地點來尊敬他。譬如說我們五祖,稱他為東山法門,因為他在這地方;譬如我們稱六祖叫曹溪,那是地方來尊敬他,是同樣的都是這個裡邊;那麼然後呢天台智者大師,因為他在天台山。所以我們尊他為「宗喀巴」,這個「巴」是那個地方的人換句話說,這個意思是這樣。那麼他是什麼呢?多聞而修斷行者,換句話說,聞解相應的一個學者。在哪裡造的呢?

著於惹珍勝阿蘭若獅子崖下福吉祥賢書。

那個惹珍寺,那個惹珍寺這個「勝阿蘭若」,那個是什麼地方呢?那就是當年啊,這個敦巴尊者迎請阿底峽尊者到了西藏以後,建立的這個一個傳持阿底峽尊者正宗教授的根本道場。即他現在還是在這個地方,再把這個圓滿的教法,經過了一番整理,適應當時的根性而建立的。那麼本論啊到這地方,「《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十四》終」,圓滿了!圓滿了。

下面又說明這個本論是出處、來源、翻譯,那個是這個法尊法師。法尊法師,啊!這個人真了不起啊,真了不起!他圓寂沒有幾年,只有大概以今年西曆來算的話,大概五年吧,我也記不起來了。他走的時候真好啊!那個時候在大陸上面,經過什麼樣的鬥爭,啊!沒有一個人不弄垮的,欸!他就是唯一的一個。不但他能夠圓滿地保持了這一身的外服,而且裡邊也是持得絕對清淨圓滿!居然沒有被鬥,這個是一個奇蹟啊!他臨終的時候啊,就這麼一點沒什麼事情。他就像我們的慈航菩薩一樣,他是不要求啊──慈航菩薩也是一樣──他不要求往生。為什麼?這種人都是高位的再來人,他的願力在這地方,生生世世救大家。是啊,所以他的確覺得他……。

這一位尊法師啊,你們如果真正肯學的話,他有好多非常精采的那種書,一生就翻譯這個,翻譯這個。所以在我的感覺當中,近代的這個成就這翻譯的,沒有一個人能夠超得過他的。啊!臨走的時候,也是一點都沒什麼事情,那吃過了飯,然後呢就輕輕鬆鬆坐在那裡,就閉上眼睛就走啦!就這樣。沒走了幾年哪,不過因為在大陸上面,所以他們這個宗教活動是受到相當這個嚴格的控制。簡單的關於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有了一個簡單的介紹。

現在呢,我又下面要用我們中國平常所慣用的幾樣東西作為印證,來說明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本書的特質,以及其重要性。用的哪幾本書呢?不應該說書,應該說用這主要的幾個現在我們慣常用的所謂宗派,第一個是南山道宣律祖的所謂律宗,因為這是一切佛法的根本。那麼其次呢就是淨土,這是對我們現在來說最應機,而且它也含攝得最廣。再下面呢就是天台、賢首,也就是《法華經》跟《華嚴經》兩個來印證。

那麼為什麼要作這樣的印證呢?我要首先加一個說明。這個我在本論一開頭的時候,曾經給大眾說過,說我剛開始因為念佛而進去,又特別偏重於持戒,可是我到後來真正地對念佛跟持戒稍微有一點體驗,還是學了《廣論》以後。那麼乃至於到以後有機會接觸了這個《法華》、《華嚴》一點點以後啊,發生了很多特別的這個矛盾都無法解決,一直等到接觸本論以後;接觸本論以後啊,也可以說大致上面,或者拿佛法的術語來說,那個總相整個地都解決了。哎呀!那個時候自己覺得歡喜啊,覺得高興啊!這樣。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以後,到哪裡這本書總歸帶在身邊,不管你在任何情況之下,凡是佛法上的問題,乃至於各宗各派彼此之間,所不能解決的這個矛盾──說得更正確一點,就是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的那個障礙啊,都透過這一本論上面告訴我們這個確實的方法以後,圓滿地指導以後才解決,不管是淨除障礙也好,集聚資糧也好。

那麼,不過在這個之前,我自己就碰見過這麼一個困擾,所以這個地方也可以說一下。通常啊,我遇見很多人,遇見很多人都有共同的,這也是我最初同樣的毛病。人家一看這個人,「啊!這是密教的啊,好了、好了!」下面他就不談了!實際上我當初的時候,也同樣地有這一種誤解,有這種誤解,不過我比較幸運,總算很快地能夠透過去了!一直等到我真正體驗到了以後,才發現本論之美,所以我在介紹諸位這樣圓滿的教法之前,關於這一點我要說明一下。不但要說明,而且所以要用剛才我們說的所謂律、淨、天台、賢首,也可以說包含了整個的我們中國所傳的這個大乘的內涵,來介紹、來印證,經、論等等。

那麼這個目前我們常常說的,談到密教,也的的確確看見這個密教有很多地方亂。首先我們要了解啊,我們所看見的亂,這個不能代表它自己本身的錯誤。譬如說,現在有很多人冒了這孔夫子的招牌,跑得去專門騙人,你說這是孔老夫子的錯嗎?當然不是!同樣的佛法裡邊也是如此,它不一定說抬著這個觀世音菩薩,乃至於我們本師釋迦世尊、阿彌陀佛,這不一定真實的這個內涵。那麼我們唯一的去判別它的是非的話,應該了解它真實的內容,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密教裡邊,像其他的世間法一樣,乃至於宗教一樣,有它好的、有它壞的,而我們現在呢就它好的一面來說,就它好的一面來說。如果說在這一個方面,我們來好的上面,我們不必另找其他的很多根據,即是就這個本論自己來說,它到後面說得很清楚,說喏!前面這個基礎啊,這是修學佛法的任何一個人的需要的。從道前基礎開始,那個時候你還沒有走上這一條路,那要一點什麼樣的準備;有了這個準備以後,然後呢所謂進入共下士道。這個共下士道內容,根本還談不到真正進入佛法,那還只是世間的一個量則,所謂人天乘法。那我們虛大師啊,就把這個整個的佛教判成五乘,第一個就是人天乘,那只是人間怎麼過得快樂一點哪!乃至於將來希望能夠增上,生到天上去啊!平常我們常常介紹的,譬如說《了凡四訓》等等,乃至於《感應篇》這一種書,都是介紹這一個。

那麼更進一層的話呢所謂共中士道,共中士道這個內涵也就是,欸,雖然你在人世間能夠一步一步地改善增上,可是這一個是暫時的,因為你終究脫離不了這個六趣的輪迴,六道的輪迴;而眼前就算你生到天上,壽命多少大劫,不過最後還要墮落。就整個的這個生死來說,從最開始無始以前,到將來無始以後,這是個無限。這個無限長的時間當中,你說短短的多少所謂劫,乃至於八萬大劫,一比的話,也等於零;或者通常我們說的無限小,這個無限小啊雖然不是零,等於零。生到了非想非非想天,八萬大劫尚且如此,而剩下來你還是要輪迴六趣當中。欸!這個不究竟,所以說進一步,要徹底解決這一個痛苦。那麼剛開始解決的只是跳出這個輪迴,並不是圓滿解決這一個痛苦,以及圓滿所有應得的功德。在本論上面,算是共中士,那麼在佛法裡邊呢?這個叫作小乘的。

當然中士當中分成兩類:有一種呢智慧比較利的,有一種比較鈍的。鈍的那一種啊我們稱他為聲聞,說如果依三乘教法來開的話呢,這個叫小乘;那麼智慧比較利的呢叫緣覺,三乘來開合的叫作中乘。現在本論當中說的共中士道,就包含了小、中這兩類、這兩類,所以你就看它的內涵來說的話,純粹是這個兩類。

那麼再下面啊所謂上士道,那個上士道才是真正菩薩道,或者是一佛乘的內涵。從前面一開頭介紹怎麼樣進入這個上士道,以及上士道的所謂六度四攝,最後特別把止、觀兩部分,所謂奢摩他、毘缽舍那說明,這個是上士道。而本論這本書當中六百多頁,那個前面全部都只講到這裡為止。最後剩下來還有一頁了,他就說:欸!現在啊你們把前面這個共同的基礎如果都做好啦,經過道前基礎、下士、中士、上士──上士是所謂六度四攝,六度的話呢主要的是成就自己圓滿,四攝是成就利他圓滿──有了這個基礎,如果你要快速地成佛的話,那麼那個時候啊,你就進入這個金剛乘,金剛乘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密乘。

而介紹密乘它總共的只有一頁,只有一頁喔!真正說起來是一張,不是一頁,是兩頁啦!那麼難道這個兩頁就能見到金剛乘嗎?當然不是!所以他下面說,你有了這個,那麼你決定要趣入密乘了,要趣入密乘啊,好,那另外再來。所以從這個上面,我們就很明白地可以看得出來,這一本論的真正內容,完完全全只是我們現在所學的內容,對真正的密教的內容,也可以說一點都沒有碰到,一點都沒有碰到!

反過來呢,也可以說介紹了,整個地在介紹密教。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了解,這個佛法一定有它的圓滿的次第,像念書一樣,說我們現在念書啊,要把所有要學的,徹底地圓滿地究竟學好,那麼要經過幾個步驟呢?那是幼稚園哪、小學啊、中學啊、大學啊、研究所啊,研究所還有什麼碩士、博士,這樣地一步一步地上去。所以前面那個小學、中學、大學什麼等等,你也可以說它跟研究所是一點關係都沒有,可是也反過來說,你為了要真正究竟學圓滿,那麼那個時候你前面這東西,還是一點都不可以少的。所以也可以說,欸,前面這東西啊,整個地就在學研究所的準備啦!關於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對於密教裡的位次來說,也正是我們剛才說的那個。

所以在這地方我們先要了解,原來啊這個是它前面的基礎、它的共道。不過呢因為這個是一位密教的大師寫的,所以我們對於密教的不了解,加上剛才看見這個密教的很多流傳在世間,而這個世間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這個是它根本錯誤部分。究實說來,根本不是密教,不幸地你把錯誤的東西作為正確的,而排斥了那個正確的內容,這豈不是一個最大的損失嗎?這樣。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地了解。

那麼為了我們很多同修,真正容易接受、容易了解起見,我們還是啊不從本論的真實內涵開始。假定說,我們以本論的真實內涵一步步地學好了,我相信諸位有心學佛的同修們,一定都會像我一樣的,無條件地說,啊!一定覺得這本書啊,不管你學哪一個,你會高高興興地、老老實實地捧著它,依次第修。可是實際上呢,因為我們先入為主的觀念,先入為主的觀念,實際上也是我們平常的業力,那麼我們所接觸的就是啊不是這個密教的內容,說我們所接觸的是禪、淨、律等等,當然所謂這個中國所說的大乘八宗。那麼這個密教本身,那當然是密教,實際上呢我們中國的密教跟那個西藏的密教,還是有一點距離的。不過既然我們在這裡不是介紹密宗,這個我們就不談,這個我們先不談,以後如果有機會,我也略微說明一下,這個中國的密跟西藏的密的差別何在。

那麼主要的呢,是我們說過大乘的這個幾宗。大乘的八宗,如果把密拿掉的話,那麼其他的剩下來的啊,我們也可以說所謂教下三家:天台、慈恩、賢首,這樣;然後呢所謂這個戒是南山一宗,然後淨土宗,然後呢這個禪宗。那麼這個另外的這個,我想想看啊……那沒什麼關係啦!反正是加上密宗。密宗不擺在這個裡邊的話,那麼已經啊包含了實實在在、完完全全都包含了我們中國的全部。喔!還有一個是三論宗,這樣。那麼這個三論宗,實際上到後來已經是啊,可以說跟那個天台大致都融在這個裡邊了。尤其是眼前,不過,應該這麼說,當初的時候,很多人說三論跟天台很相似,不過現在呢,我們也了解三論跟天台實際上不一樣。那倒沒關係,因為三論正式宗的就是龍樹菩薩這個主要的空宗的這個三樣東西,而我們本論最主要的,還是根據這個來的。所以究實說來啊,也可以說我們把這個整個的大乘的這個幾宗的內容,都包含在裡頭。

那麼所以我說我下面要用我們剛才所介紹的這個幾本經,也就是說這個四家的不同的學說,在這地方特別來會通一下,讓我們了解。讓我們了解,說原來這本論哪,實實在在、真真實實地在介紹我們所要的東西。所以當你能夠透過這樣的認識,於是在任何一個角度上面,我們的這個障礙都除掉了!而裡邊還有一個特點,更重要的一個問題,更重要的一個問題。哦,我想這個更重要的問題啊,還是不前面先去談,等到我們後面引用這個,尤其是《華嚴》、《法華》這個兩家的學說,以及這兩個經典來印證的時候,自然而然會了解這個特別的好處。

這裡呢我想首先要介紹的是關於南山道宣律祖的。這個為什要先介紹他呢?因為戒是無上菩提本,不管是哪宗、哪派,乃至於小乘開始,沒有一個例外,沒有一個例外,這個戒如果說你沒有這個基礎的話,根本沒有佛法,根本沒有佛法!不過呢,在我們中國南山道宣律祖,他是特別地精深地研究。實際上在我們整個佛法裡邊也是如此,說真正修行的時候啊,有很多人啊,對這個戒是有特別地是宿生的善根相應,所以他對這個開遮持犯是弄得清清楚楚。

那麼普通一般在印度當年,印度當年,乃至於到了傳到了我們中國來,是我們並沒有什麼專門立什麼這個律一宗,只是在各宗各派當中,大家行持的基礎是這個。那麼,而有一些人,實際上就是大部分人,這個基礎大概做穩固了以後,然後呢他上面求這個深入。在這種情況之下,普通的行持容或有很多地方不太清楚,那麼通常有懷疑的時候啊,就跑得去專門請教那個律師,請教那個律師。

那麼這個所以在印度當年,這個小乘裡邊,它本來因為是這個,就是所要學的、所要修的內涵比較來得少,所以對這個問題它不太大。那麼到後來呢,慢慢、慢慢地,這個眾生的根性慢慢地成熟了,大乘的這個教法漸漸地傳揚開去了,所以它修學的方法是越來越深、越來越廣。當然有很多,在這種情況下,一定有很多這個佛菩薩在這個世間,可是佛菩薩是方便接引,而真正修學的卻是一般上去的那些眾生。上去的眾生,在勝解行地,乃至於在這個前面還沒有正式,還沒有正式進入那個勝解行地之前,在那個基礎位上面,他是最重視要建立那個正確的知見。所以為了這個起見,他不是說全部的精神,「百一」,非常地嚴峻地在這行持上面,所以這個基本的行持就不能亂。那麼碰到這種情況之下,如果有不了解的話,那麼就會有專門專精律學的那種大師,通常我們稱他為是律師,跑得去要去請教他。所以這個是大乘教法這個弘化了以後的,一比較慢慢、慢慢的這一種趨勢。

就像現在我們這個社會也是一樣,當這個世間社會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慢慢、慢慢地這個文明越來越發展的時候,那個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細,這樣。剛開始的時候根本不需要的,到後來的時候,就非要如此深細地來分開來不可。那麼這個佛法啊,遠比世法來得深、來得廣,當然,這個特別指大乘佛法,所以這個時候也同樣地,學律的人就有他的個特殊的,在這個整個的分工合作的這個社會當中扮演那個角色。所以到了我們中國來,就有這樣的專門這個所謂律一宗。

那麼這個時候,說因為他個人這個走的深廣的路線,慢慢、慢慢地分工合作的關係,很多人就偏向於這個大乘的以後,對於這個戒,慢慢、慢慢地就鬆懈下來。上面的這種佛菩薩當然絕對不會有所遺漏;那麼跟他學的大地菩薩,原則上面他也不會,也不會。至於說勝解行地菩薩,那是難免有所偏;而前面剛開始結緣那一些,那就不對囉!那他就會弄不清楚,就亂掉了!所以在我們南山道宣律祖的,他的主要的著作裡邊,他主要的著作就是所謂南山三大部,這個南山三大部就是《刪繁補闕行事鈔》,以及這個所謂《隨機羯磨疏》,這個等等三本書當中。那個時候,他就特別地說明,說現在有很多人誇言大乘,結果不要這個戒了,不要這個戒了!那麼他然後引證很多不同的那個大經大論來說明,說明說這個是不可以,不可以!

他所引證的是什麼呢?他是特別地,我想在一般來說,這個諸位不大會注意這個問題,那麼我在這裡特別跟大家介紹一下。他在那個《行事鈔》裡邊,不但是這個《行事鈔》,那麼關於南山一宗啊,我這裡也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南山那個道宣律祖,到後來宋朝有一個元照律師……。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