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五三卷.A面
那麼發了這個願心以後呢,
次當聽聞菩薩所有諸廣大行,善知進止,發生猛利樂修學欲。發此心已,當如法受行心律儀,
那麼發了這個願心以後的話呢,然後要了解:說你雖然有這個願,要想真正地成就單單這個願不夠的,還要行。以我們念佛來說,信願以後你一定行。行是什麼?那麼勤勤懇懇念。他現在學菩薩成佛果的話,要照我們所學、所了解的菩薩行去行,那麼這個行成,果才滿。所以要學習什麼?那個時候要進一步地廣聽聞,了解種種菩薩的應行、應止之處,對他發起猛利欲樂。他處處地方把這一句話,在綱要裡面還提這句話,這句話實際上有特別的意思的。做任何事情必須要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精進,而精進推動的力量是什麼啊?善法欲,所以說猛利的欲樂。在前面講到任何一個特點的時候,一個定點的時候,我們上來的時候,每一步的時候他都說明這一點,那麼乃至於到道的總體當中也特別強調。
這個從這裡也提醒我們,所以我們現在修學佛法沒有力的原因就是這樣,想是想的,但是它那個善巧方法都不知道。哎呀,都是在那兒空夢,真正要去做的時候就懶在那裡、癱在那裡,所以總是覺得找不到。怎麼會找不到呢?他這個地方次第已經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你只要肯照著次第去學的話,馬上見效!我,包括我自己的經驗,以及周圍的很多同修,以前的也好、眼前的也好,凡是照著次第修的人馬上立刻見效。啊!自己心裡面就逼不及待那種心情啊,逼不及待那個心情!
所以經常我為什麼現在忙成這個樣,原來就是這個樣,哎呀,儘管他,我一再告訴他:「唉,我實在沒氣力!」可是我下午起來拜完佛了以後,你看我這房裡總歸有人哪!你們都曉得我這個聊天實在是沒興趣的,但是他們這個問題的確是非常中肯,也可以說莫名其妙。為什麼說莫名其妙而非常中肯?那表示說他提出來的問題,正是他現在開始下腳步的緣,毛病所在;他只要這麼肯上來,也很快地嘩嘩就上來了。而且上來了以後啊,他自然而然……。我想這一個大家都看得見,我們的幾乎我們在座的諸位同修,都或多或少地,或者自己已經向前走得很多,或者看見別人。這個改善從什麼地方?就從這個上頭,因為你如法去做了,自然而然這個內心就有一種推動的力量,哎呀,然後你去做。
所以平常我們在別的地方看不到的,昨天晚上還有一個同修我們在隨便談起來,他就說:「是啊!哈!這的確確啊到處跑,居然有這麼二、三十個人共同的團體,它能夠這麼地和睦共處,處得這麼好,而且能夠產生這樣的現象,的確還不容易找到。」不是我們任何一個人有這個力量,反過來說,的的確確靠我們任何一個分子。靠的是什麼啊?為什麼這個分子到這裡產生這樣的功效?喏!就是照著這個完整的教法,就照這個次第,這一旦這個內心生起了,它自然而然就策發你向前這種。所以他處處地方要策發這個「猛利樂修學」的這種善法欲,然後呢你越做越高興、越做越歡喜。而因為你歡喜,所以做,因為你做,所以啊你的習性慢慢地培養成功,同時你的業障慢慢地淨除,然後呢你資糧積聚。所以像念書一樣、像寫字一樣,哎呀,越寫是越好,然後呢興趣也越來越高,能力也越來越高,然後走得也越來越上!
要以前我們這種,想是想了半天,是停在那裡是原地踏步;現在不但想,而且照著次第去走,是越走越高。這不知不覺當中,到那個時候,欸,大家當初共同發心要到極樂世界,到了半天,他還在娑婆世界流落,我就高居上品。乃至於到最後,像我們釋迦世尊也是一樣,釋迦世尊說:「欸!我跟阿難兩個人在空王劫的同時發心,我現在已經成了佛果了,他小果啊尚且還安住學地。」這個差別在什麼地方?就在這裡!當然這個裡邊,阿難他有他的特別的意義,說內密菩薩行啊,是外現聲聞果。但是他儘管如此,一定有他的緣起的因由在裡頭,也就是告訴我們:喏!這樣的因就是感得這樣的果。所以不是說我在那兒坐在那兒聽見了,哎呀,歡喜,這個還是不夠。所以你一定要照著這個東西如理思惟,策發這種內心的這種力量,然後呢努力地上進,那時候才會感得這個的果報。所以說「行心」,那麼這個行包括些什麼呢?六度四攝。
學習六度成熟自身,學四攝等成熟有情,尤當勤猛捨命防範諸根本罪,
這六度是成熟自身,學習四攝是成熟有情。這個當中「尤當勤猛」,「勤」是勤勤懇懇,「猛」是勇悍猛利。幹什麼?乃至於捨命也要「防範諸根本罪」。喔,這個戒在任何情況之下,小乘固然,是大乘是更重要,命可以不要,這個戒是絕對不能一點侵犯!
所以現在我們總是說的:「哎呀,學了大乘了,這個是小乘的!」那是根本上你就完全對佛法產生了誤解。當然是有一種大菩薩,他為了利人,是,在他那個戒條上面不犯的。他為了利人,以大菩提心為基礎救人,乃至於殺人都可以,這個是外現的凡夫相,內密菩薩行,像我們佛在世的時候維摩詰大士一樣。所以上面所說的話,這是策勵我們自己,千萬不要拿這個作為藉口。對於別人的話,我們總是注意:喔,那些都是大菩薩!這因為有時候大菩薩示現,他已經有這個本事能夠「在染不染」,而我可沒有這個本事啊!所以你越是看見這種情況啊,你越是自己警惕,如果你沒有這個認識的話,一天這到晚邪妄分別,那就錯掉啦!
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明:這是對自己的,我們不要看別人。如果你力量夠了你可以看別人,正因為看到別人,別人如果是比你好,你趕快上去;別人在那兒亂來,你就說:喔唷,他是個大菩薩呀!那比我更高,要高不曉得多少,你更要努力啊!這樣一來的話,就算你跟不上,我們的心卻是什麼?不斷在提升。所以外境不管如何,你真正善巧了以後,你總歸上進,這個是它根本的重要的問題。假定你得不到這個這種正確的認識的話,喔!自己懂了一點沒有去做,結果呢自己沒做,看看別人都不對。實際上呢自己既然沒有做嘛,你也得不到好處,看看別人不對嘛,你又在這兒煩惱當中,懂得這個道理反而害掉你自己。所以本論上面一開頭就告訴我們,如果你不善修學是如天成魔。不善修學的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剛才懂得了這個道理,不曉得怎麼弄的話,他本來是幫忙你得到好處的,這天是專門引你上去的,魔是專門害你的呀,你懂得了這個道理沒有用啊!那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這根本罪是固然如此,
中下纏犯及諸惡作,亦當勤防莫令有染。
喔唷!乃至於中、下也勤勤懇懇。那麼這個道理以前說過了,真正我們下手的卻是什麼?在中、下的地方。你能夠小的地方努力防護,那個時候才有談得到大的,你小的地方馬虎慣了以後,大的就擋得住了嗎?就像說叫你拿一斤的東西,你說「拿不動不想拿,我要擔一百斤」,那都是空話呀!所以你平常練慣了以後,戰兢惕厲的話,自然大事情上面來的時候,你才能夠動搖不了啊!再下面,
若有誤犯,應勤還出。
這個同樣的,萬一不小心,實際上呢因為我們無始的習氣很重,的的確確,道理是懂得,要做是的確還差一截,那個時候啊要勤勤懇懇地懺悔。所以我們現在為什麼早晨也有,中午也有,乃至於晚上還要,就怕這個。所以我當初學的時候,我的老師告訴我:「你最後臨上床之前哪,要修一個什麼──懺悔法。」我現在想想真有道理,這個罪過絕對不要讓它留到明天,懺悔乾淨完了以後,然後你帶著這個佛號睡覺,啊!妙不可言,我告訴你們。再下面,
次當特學最後二度,故當善巧修靜慮法引發正定。又於相續當生清淨遠離斷常二無我見,得彼見已,應住見上善知清淨修法而修,
那麼這個六度當中,特別是最後兩樣東西,那個就是奢摩他跟毗缽舍那。因為這樣,這個兩樣東西真正說起來是一樣,要雙運,而這個次第必定是從奢摩他上去的,所以要善巧這個靜慮。他所以說善巧的話,不但對靜慮的本身善巧,還要了解學靜慮之所以為學靜慮。所以我們剛才在講那個道的總體之前,特別翻開前面那個話說一下的原因是這樣,說:啊,原來我們學定的目的是這一個!如果你能夠這一個了解了以後啊,一方面把定學好,一方面把定也派上用場,是必然會走到最高圓滿這條路上去的。
那麼這個學好了以後,然後呢繼續地在相續當中生起清淨的什麼?正見,這個正見一定是遠離斷、常二邊,這個就是無我正見。那麼得到了這個見以後,得到了這個見在我們中國叫什麼?大開圓解,就是這樣,或者是那是大徹大悟。然後呢在這個見上面,「善知清淨修法而修」,那個時候才去修。為什麼?雖然你有了菩提心,但是你這個菩提心啊──世俗的,雖然有心救度,但是自己為罪染、無明所覆。無明所覆的話,你自己都救不了,所以到了那個時候啊,然後才學無我正見,以慧來攝持這個方便,那麼那個時候就圓滿解決。反過來說,要方便攝持慧。而這個次第為什麼這樣安排?前面已經詳細說明,所以前面這個次第是一步都不能亂,不能哪,不但是這個裡邊的本質要不錯,量要圓滿,而且這個次第本身不能錯。錯了以後啊,那個質本身也弄不純,這個量也絕對達不到!
即於如是靜慮般若立止觀名,非離後二波羅蜜多,而為別有。
所以這個止觀,實際上呢就在這個六度當中,不過因為它的特別的重要性,所以另外說明。
故是正受菩薩律儀,學彼應學從中分出。
所以啊,受了菩薩戒以後,從裡邊分出來的。通常這個地方的菩薩戒,他是講《瑜伽戒本》,《瑜伽戒本》上面它那個菩薩戒的確,就順著我們六度四攝那個次第,清楚明白地一步一步上去。然後呢你照著這個次第學上去的話,到應該齊什麼?達到什麼程度?那個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那麼總共呢以上面這樣的幾個,幾個大的段落。幾個段落我們總攝起來又可以分為兩支,一個是外、內二支這種分法,二分法,這樣。還有一個呢,三分法,說什麼?說下士、中士、上士。然後呢再細分的話,一步一步地不同,不過,整個的圓滿的,我們又有特別的一個方法來說。總攝這個全部的主要的大乘道體,分成三樣東西:第一個,出離心,了知生死過患,所以呢一定要跳出生死輪迴;就算生天,把天道看成像地獄一樣的恐怖,對它絕對地厭惡,這個是佛法不共的第一個基礎。由於這個上面呢,引發大菩提心,這是第二個主要的。得到了菩提心又要圓滿得的話,這要一定要得到空正見。所以這個三個,又稱為說整個這個菩提道次第的三個主要的綱要。所以我們大師先寫《廣論》;後來又把那個《廣論》,因為太廣了,又節略成功一個《略論》;那麼最後呢又對一個弟子,特別把那一個論當中的三個主要的特別的內涵,節略為剛才所說的──厭離心、菩提心跟空正見,這樣的三部分。那這個是,現在關於這個道的整體,內涵說明了。
此復若能修習下下,漸於上上增欲得心,聽聞上上而於下下漸欲修行,是最切要。
這句話!這句話一開頭的時候就說過,今天我們學圓滿了再重新溫習一下。要曉得假定我們學的時候,真正學習的時候啊,你能夠從最下面的開始,下下是最基礎的地方開始,你自然而然對上面的,漸漸增加你的欲得心。這個「欲得」很重要喔!一切根本是欲,染污之法沒有欲行不通,聖人之法沒有欲是做不到。所以染污之法叫貪欲,你沒有貪欲,你沒有這個,一點胃口都沒有,再好的東西放在這裡引不動你;善法你沒有善法欲,說得再好你也不會去肯做。
所以我們平常真正修行的時候啊,它一定要從基本上面去認真地去學。你能夠這樣去學的話,漸漸對上面的,欸,增長這個欲得的之心,這個善法欲就增長。為什麼呢?因為你所以上不去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就是你的罪業障礙在這裡,如果說你開始的時候不淨除那個障礙,那個障礙在這裡當然你根本就跨不開。所以一開頭的時候,他下士最重要的地方就告訴我們什麼?懺悔淨除業障。還有呢,因為業障淨除了,資糧集聚,你能力增強。當你資糧集聚、能力增強的,自然而然跟他相應的這個法理啊,在你內心當上面展現開去,你就增長你的淨信心。以前是從他聽聞、思惟,到那時候你如理地去行持以後啊,淨除掉這個染污,這個信心就清淨了,所以增長淨信。
現在淨信既增長,能力又增加,自然而然你好樂心就慢慢、慢慢、慢慢地來了。障礙既減少,好樂心既增長,能力又增長嘛,自然啊對上面的話越想修行。這是所以為什麼你一定要真實地去行持的。否則的話呢,我們總歸,哎呀,聽在那裡覺得好。有太多人一聽見,哎喲,趕快恨不得一口氣成佛;再不然的話,聽見了說:「哦,馬上給我一個辦法,我最好七天當中念得個一心不亂。」哦,就這樣。可是呢你教他照這個次第慢慢地來,哎喲,他覺得我這個不行啊!這毛病都犯在這裡,所以這種狀態當中,那注定我們只有失敗。
那麼既然說這樣的,下下嘛你這麼慢慢地下面就開始了,你何必聽這麼多道理呢?欸,妙咧!「聽聞上上而於下下漸欲修行」。欸,你為什麼要聽聞上上?假定你聽聞的道理說,弄了個半天只有那麼一點好處,唉!辛苦了半天只有一點好處,你忙它幹什麼呢?你就不想。現在呢,講那個究竟圓滿有這麼大的大好處在!所以啊你了解了這個無上的勝利以後,你只要付出一點代價──哦,有這麼大的好處啊!於是這個時候,就策發我們想修行的心情。喏,它這個必然的構架就在這個上頭。
所以現在我們往往說:「哎呀,我們只要這樣就好了,你何必講這麼多道理啊!」喏,這個地方呢,很善巧地告訴我們。就譬如說,哎喲,現在叫你辛苦了半天,然後呢賺來五毛錢。「唉!我幹什麼嘛,我在這裡就算餓一下,我這個五毛錢對我也少不了嘛,我實在不想動。」現在就告訴你,你在那忙了一下的話,一賺賺個十億!啊呀,你一生食用不盡,你什麼樣的問題都解決了,那再困難我也要去做!這樣。何況你真的下去去做,從眼前第一步做,欸,並不太困難。他因為並不是叫你一口氣把那十億賺進來啊,你卻是從你眼前的下下,眼前可走的地方走啊!所以這一個關鍵是最切要。現在就把那個首尾整個圓滿起來了,現在我們了解了,這麼清楚、這麼明白!
所以啊,說就算我們自己不修,至少在我現在的話,我是的的確確現在教我修,是,有很多困難,但是我逢人必說、處處地方讚歎。為什麼?我曉得讚歎然後呢隨喜,這個正是集聚我的資糧。以前我一向覺得:哎呀,你不要學這個;哎,不要馬虎那個!這個是最大的謗法之罪,現在唯一的就是靠這個來淨化。
所以我常常想起世親菩薩這個公案,喔唷,他前半生毀謗那個大乘,那聽見了這個大乘佛法以後,他想:哎呀,害了、害了、害了!我以前一直就毀謗,現在要自己割掉舌頭。他哥哥說他,他的哥哥無著菩薩說:「欸,老弟呀,你割掉舌頭沒有用欸!既然前面你拿舌頭來毀謗,現在還唯一的辦法拿舌頭來讚歎哪!」嗯,一想,沒有錯啊!然後呢他這後半生,是拼命去讚歎。因為他前半生是毀謗,但是呢他……不是!他不一定是重點在毀謗,他是造的小乘,後半生呢弘的是大乘,所以時間容或相等,這個究竟什麼我們不知道啊,但是呢大小的力量畢竟不一樣。所以呀,這個如果說反過來的話,那罪一定抵不掉;因為它大所以不但抵掉了,而且他最後往生兜率內院,對不對?喔,這樣的好處啊,這樣的好處啊!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就像以前我們這個做壞事,或者做得不小心啊虧損了一點。虧損的什麼?以前我們在這裡虧損的,譬如說虧損的台幣,現在我們賺的,賺的英鎊。喔唷,一塊台幣要換多少英鎊啊?我弄不清楚,大概一百塊吧,這樣。所以這個兩個量不一樣。實際呢,是大乘、小乘這個比例還不止此喔!所以他後半生能夠廣弘大乘的話,換句話說,哇!以前賠的本啊、虧的錢啊,只是虧它十萬、八萬,現在他賺進來的話,上億地賺進來,那這個就是。所以我現在的了解的,就算我做不到,我必定要努力地去做。
實際上而更重要的還有一個原因,我常常說的,喏,現在我的因地心下對了,時時刻刻把那個圓滿的因行,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啊,我們就把那個圓滿的心從現在開始,然後呢處處地方,雖然我行持啊,哎呀,是老病相尋啊!欸,可是對不起,這沒關係啊,這個身體可以病,那個嘴巴可不病啊!所以我盡我的氣力、盡我努力,啊!我在那兒講、在那兒讚歎,你們在那兒問,就是這樣,原因就是這樣。喔,自己也歡喜啊、高興啊!道理就在這個地方。所以我一再鼓勵大家同學啊,你們也好好地趁年輕的時候,勤勤懇懇就努力,然後呢大家共同地讚歎、共同地發揚、共同地修學。
若於前者全無所有,專修心住專樂見解,難至宗要,故須對於圓滿道體引生定解。
假定你對於前面所說的那個圓滿道的次第沒有,根本沒有這個完整的認識,一心想修心住,說我得的定啊,或者乃至於就像這樣的,哎呀,心不要散亂哪!沒有用!或者的話呢,啊!你說那麼因為這樣的話,你要懂得很多道理呀,然後是廣學去了,於是專門在那文字見解上面轉,這兩樣東西都沒有用。所以本論一開始就這麼說,本論一開始怎麼說啊?說現在「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故離智者歡喜道」,大家還記得這一句話吧?喏!現在有很多人要講修行的,那修行的人他不要聽道理的。不懂得,沒有去聽,不懂得修行的道理,修些什麼?
所以我以往的痛苦的經驗,修了半天是修的我。哎喲,我是忙了個半天,哎呀,找了很多書去看,然後呢自己覺得懂了。所以我發現哪,我啊,假定是我要去做這件事情的話,就像那個日本人發表那個論文一樣,喔唷,他是忙了個半天,他自己以為是發表了論文,結果啊完了以後誰也不懂他說些什麼。當然對外面人,人家不懂沒關係啊,對我們這裡邊,結果是毫無功德可言哪,所以說這個叫學我啊,那是最大損失是莫過於此啊!所以你真正要修行的話,你一定要把那個修習的內涵是如理地、正確地認識,那個時候非要多聞,而多聞一定要靠善知識的引導。所以他前面也告訴我們,說勤瑜伽多寡聞哪,當時就是這樣,而於今為烈,現在是越來越厲害了。那我們真應該慶幸:雖然在末法當中,雖然這個法運是越來越衰,我們居然能夠聽聞圓滿的教法;我們要如何地珍惜自己的暇滿人身,宿生沒有善巧修行得不到啊,然後呢千萬要從上面努力啊!
哦!結果呢,你呀,說既然要修行多聽聞吧!欸,對不起,他因為無始的執著,聽見了覺得:懂了、懂了!又不去修。是啊!所以廣聞的人又不善於修要,見解上面空轉,然後呢還大家講我這個對、你這個不對,就是這樣。昨天中午我們還有一個同修大家那兒討論,說看見現在有很多人,他歡喜某一宗、某一派,他用種種的理由說這一宗最好、這一宗最好,讚了半天、捧了半天,他修了沒有?沒有。啊!這個實在是,喏、喏、喏、喏,就是這種味道。所以他前面一開頭說,我們現在到處看見別人,「哎喲,這個好、這個好!就是這個、就是這個!」好了半天,完了以後呢,他回去覺得好了,他已經做了事情了,在那兒睡大覺。這個是什麼?又是犯了這個毛病,所謂專樂見聞這一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