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四五卷.A面
不應誤解沉沒惛沉為一事,
沉跟惛是兩件事情哦!惛沉的時候,
惛沉雖不向餘境流散,而俱無明淨二分。
惛是什麼呢?雖然它散是不散,不會胡思亂想,但是呢明跟淨兩個東西都沒有。
沉沒則有淨分而無明分。
這個是它的差別,是它的差別。這個詳細的在《廣論》上面說得很清楚,所以你們正修的時候,關於這個地方,每一個地方一定要弄清楚,每一個地方弄清楚。
如云:「沉沒謂於所緣,心力放緩,不能明了緣取所緣。雖有淨分而無明了取境之力,即成沉沒。」
這個才是沉沒。對於你所緣的這個心的力量,慢慢地放緩了,放慢了。這個地方的放慢跟後面的捨是兩件事情哦!所以它每一個地方的行相,都是細緻得很,錯一點點你就走上錯路了。那個時候因為這樣的心放緩,對於所緣的不明了了,那時候清淨哪,好像動都不動很清淨的樣子,但是呢明了取境的力量沒有了,那個時候沉,那沉相不是惛相。
又云:「有說,心不向餘境流散,俱無明淨之惛沉為沉沒者,不應正理。」
因為有一類說,你只要心沒有散亂,那個時候明、淨兩樣東西這個都沒有,以為這個就是沉的話,這個不合理的,所以這個是辨「惛」跟「沉」。
由此亦可了知惛沉之相。
你從這個上面就了解了什麼是惛沉。
沉沒從惛沉生,有善無記二性。惛沉是癡分,是不善性或有覆無記性。
沉哪,從惛生,我怕大家誤解,所以那個沉沒單單用一個「沉」字來表示,惛沉用「惛」字來表示。為什麼?這個惛就是沉沒的因,這個我們要曉得的。那麼然後呢這裡邊有兩個,沉本身在「善、無記」兩樣當中;惛是在癡分當中,所以這個不一樣喔!所以這個沉本身是善的、無記的,這樣,這是不可記別。真正的定是啊,一定是什麼?能夠記別,一定是善。所以細微的沉相是無記性,那個時候就不對了,但是它還是善的。這個「惛沉是癡分」,一定是不善的,這個不一樣,「是不善性或有覆無記」,這我們要分清楚。
所以那個惛沉啊,或者是「不善性」,或者雖然無記,是「有覆無記」。有覆無記跟前面的無記,前面是無覆無記。為什麼叫作有覆無記?它這個無記,是不可以說明記別──就是它善是不善,那個時候心裡邊沒有力量,但是呢,一切的煩惱跟著而來的;由於這種狀態所覆,然後呢煩惱跟著來了,這個叫有覆無記。無覆無記的話,這個煩惱不會跟著來的,只是說你沒有辨別它,它這個業本身不別善、惡。譬如說你走路,規規矩矩地走路,這個走路無所謂善、無所謂惡,但是那個走路不會說煩惱跟著來的。然後你坐在那裡癡癡呆呆的話,那像胡思亂想,那妄想貪瞋癡都跟著來了。所以這兩個一個是無覆無記,一個是有覆無記,這我們要清楚的。喔,隨舉一例啦!
如是沉沒起時,若相微薄,僅起少次,則可策心堅持所緣而修。
如果沉沒生起的時候,如果很輕微的,或者是偶然來的話,那麼你只要心裡面一提,那就行了。
若沉沒厚,或數數起,則應暫置所修法而修對治。
如果說這個沉沒厲害,而且不斷地來的話,那你停止,下座,不要再繼續坐在這裡,一定要修對治法!前面已經說過了,如果你對這個不修對治就讓它去,你還坐得很好的話,那以後養成習慣,那很難改、很難改。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千萬注意!不要練那個腿,要先練那個心。而且真正有的完整的教授都很清楚,你心練好了,那個腿不要練,它自己來。當然,現在譬如一般來說,禪堂裡面照著規矩,它練腿也有它的特別的好處的。那個時候你咬緊牙關,那個腿痛得要命,可是心裡面跟那個腿鬥,心裡不在那兒睡,那個好,很好!先把那個心對那個腿,對完了以後,那個心本身哪,然後呢還在那兒活活潑潑的,那個時候次調心。那個時候倒是一個很好的辦法,這種次第我們要弄得清楚。
其對治法,如《中觀心論》云:「退弱應寬廣,修廣大所緣。」又云:「退弱應策舉,觀精進勝利。」
那個就是對於這個「退弱」,就是沉沒的一種相狀,那麼應該怎麼辦呢?把你所緣的廣大,或者是精進,精進提起來。為什麼要這樣呢?
退弱沉沒之因,謂心太向內攝,或由放緩取境之力,心漸低降,或由睡眠惛沉等因,心覺黑闇。
因為「退弱沉沒之因」,是「心太向內攝」,你收得太緊了。所以你「由放緩取境之力」,或者是放緩了,或者你取境的力量啊,或者是太緊或者太鬆。太緊的時候也會,太鬆的時候「心漸低降」,乃至於「睡眠惛沉等因,心覺黑闇」。那麼這個地方的對治,就是說太向內攝的時候怎麼辦呢?
初之對治,當以觀慧觀察所緣令心廣大。
這是第一種。第二個呢就是你放得太慢了,唉呀,好像一個調琴一個調得太急,一個調得太緩。第二個呢,調得太緩的時候,怎麼辦呢?
第二對治,應當思維三寶功德菩提心之勝利,人身義大等功德,令心策舉。
那個時候你就想:哎呀,這個三寶的功德。因為心緩的話,唉,你就覺得提不起來,這個味道。那個時候你就想:哎呀!三寶有殊勝功德。當有想到那個好處的時候,那個心自然而然它會推動你。「人身義大等」就是暇滿等,這個時候使得我們心裡面策舉。
那個時候我們要懂得哦,想、行兩樣的心所的不一樣,我們五蘊當中啊,是想心所跟行心所的不一樣。不是你去想三寶,而是說一定要修習以後,跟行心所相應的這個功德,它有一種推動的力量;想心所沒有這個力量的,因為沒有這個力量,它沒有策勵你、推動你的心舉起來的力量。所以像這種地方,我們每一個地方,必定要把這個了解得清清楚楚。注意哦!這個地方再說一遍,這了解的絕對不是文字,你如果了解的文字的話,變成功你諍論是非的寶貝,然後把你送下惡道去。這個時候你要正確認識它確實所指的內在的行相、心理狀態,那個是你修行的最佳的寶貝。那可以讓你小則超昇人天,大則成佛作祖。那麼繼續下去。
第三對治,亦應令心策舉,及作意日光等光明相,或以水洗面,或經行等。
乃至於這個,這個是沉。
掉舉者,若心將現親友等可意境,即是微細掉舉。
喏,這個。如果心裡面將要現起這種「親友等」,等字就是說,反正你歡喜的那種現起來的時候,那是細微的,細微的掉舉。
若忽生貪相,即粗分掉舉。
「若忽生貪相」,就是粗分。對於這個可意的,只是覺得:嗯,這個滿好。當那個滿好的東西你對它有個貪著,很歡喜的時候,那是粗的。
《集論》云:「云何掉舉,淨相隨轉,貪分所攝心不靜相,障止為業。」
就特別告訴我們這個掉舉什麼呢?就是可愛,「淨」是清淨可愛相,這個相生起來了──「轉」就是生起來了,那個是屬於貪分的。那個時候因為心裡面跟這個一相應啊,心裡面就不能保持那個寧靜,因為不能寧靜的話,它就不能安住一處。所以這個掉舉的行相能夠障礙我們得止,這個「業」就是它的作用,這個掉舉的作用這樣。
微細掉舉之對治,謂心於境將流動時,即應遮止繫於所緣。
那個細微的掉舉容易,它心要動的時候因為你有正知去觀察,欸,覺得要動了,馬上把它收回來,然後呢安住在、繫在這個所緣的對象上面。粗分的對治呢?怎麼辦呢?
粗分掉舉之對治,謂生已即當了知,攝錄其心令住所緣。
一生起,還是第一個一定要先了解:嗯!生起來了,然後呢你把那個心,又把它收回來,讓它安住。如果這個辦法行不通,那麼怎麼辦呢?
若此不能治者,則應暫停所修法,思維無常與惡趣苦等,收攝其心。
就是不要再繼續地觀下去,另外換一個──思維無常。為什麼要念無常?因為這個掉舉是貪分所攝的不寂靜相,你一想到無常,一想到很快死,一想到這是苦,死了以後要墮落惡趣,還有什麼好貪的。啊!那自然而然心就收了。不過這個地方所講的無常、苦,不是懂個道理哦!一定要照著前面這個次第修過。如果你修過的話,到了這個地方,它那個掉相一起的話,你隨便一提它馬上現起啦!
所以記得前面講那個正修的道理吧?說得清清楚楚,講了除了正修以外,破除邪執等等說得很清楚、很清楚。我們不要忙著說:「啊!我要去修行了。」等到你兩腿一盤啊,不是惛沉就是掉舉。如果是你沒有這個惛沉、掉舉的對治的話,對不起,你坐一百年也沒有用,一直在這個地方轉。你雖然很想把住,這個心這個東西可不像一個猴子一樣,你用手可以把得住哦!那個心這個東西還要心來把住的哦,心的把住有它一定對治的方法。所以懂得了個道理沒有用的,你一定要如理去修習。所以關於這個道理前面一再地、特別地詳細地斥破,就是這個原因,就這個原因。
所以這個地方有它的特別的好處,每一個地方讓你了解了以後啊,你才談得到。我們現在不要望空啊,啊呀,那個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萬萬使不得。看見它的高,你應該怎麼辦呢?我們眼睛要看得高哦!絕對要看得高,要看得像佛一樣。真正重要的,看高了以後,你了解到那個地方去的必然的因果次第,然後呢,從你現在該下腳的那個地方,一步一步地上升。繼續下去:
待掉舉滅已,復修前事。
噢!那麼一直等到把掉舉滅了。繼續下去:
又《速道論》云:「沉掉之對治當修風心與虛空相合之教授,及強斷掉舉之教授。」
喏!這個上面又特別告訴我們這個方法。
初者,
那麼,就特別說怎麼「風心與虛空相合」。
謂想自身臍間有一白點量如雀卵,從頂踊出,與虛空相合,即於彼上令心安住。
這是「想自身臍間」,臍間就是我們平常所謂的丹田,有一個白點,那個白的像什麼?像「雀卵」,像個小小的卵一樣。那麼這個卵哪,從我們的這個丹田裡邊一直向上,從我們的頂門梵穴一直向上到虛空,跟虛空合。那麼那個時候,使得這個心在這個上面安住。它為什麼沉的時候要這樣調呢?沉是心向下,向下低的時候,現在你這樣一來的話,先是緣一個可緣的對象,說把心安住在這一個白的這個白點上面,這個卵一樣的,平常我們稱為是一個點。平常說「明點」,明點是另外一樣東西哦,可是明點有廣義、狹義的,這個地方也不妨說得廣義。廣義地來說,就是很清楚地你觀了一個點;狹義的,那是一個另外特別的東西,這裡我們不提。然後呢,你使它在裡面升起來,到虛空當中,所以心即安住,又把那個安住的心向上提策、策舉,那就是對治沉的一個好辦法。這個是前面。
第二謂一呼一吸合為一息,於五息中持心不散而修。次修十息,十五息,二十五息等,漸漸增長,持心不散。
那麼還有一種呢,就是如果你掉的時候,心裡面換句話說散動的時候,你怎麼辦呢?那個時候就是數息,一呼一吸叫作「一息」,或者是「五息持心」,就是,或者十息持心。什麼叫五息呢?我們不是說一、二、三……一直數下去數到一百、一千三百五十六、一萬三千七百多,這不是!那不曉得數到哪裡去了。它數得很簡單,數幾個,從頭來起。所以天台止觀很精采,就告訴你數十,它有它的很重要的理由的,很重要的理由的。總之它真正的目的要把你的心收攝起來,數一個單位的數字最容易數,一、二、三、四……。然後呢,十幾、一百四十幾,那個心哪,不是更增加你的散嗎?所以它的理由。所以這個真正完整的教授啊,我們了解了道理固然最好,不了解了道理,千萬不要以自己的心,你聽見了一點點以後,什麼──唉呀,那我這樣弄怎麼辦哪!這個心啊千萬使不得,千萬使不得。你能弄懂了一定會跟著它去,萬一不弄懂的話,最好放掉自己的見解就跟著它。再下面,
或想上風白色,由鼻孔入,漸向下壓。下風黃色漸向上提。於臍間相合,修瓶相風。
或者想上面有白顏色的,從鼻孔進去,這樣吸進去,通常它有一定方法,然後向下;下面再向上提,在那個丹田那個地方相合,這叫「瓶氣」。我們不要看了以後就要去修喔,這個沒有用的喔!凡是這種法門都有它完整的教授的喔!就算那個瓶氣的話,那個在修氣這個方法當中,是非常重要的個教授,那個瓶氣它都有各式各樣的──柔和瓶氣、剛猛瓶氣,然後呢各式各樣的方法,你弄錯一點都會出毛病喔,這是我隨便一提。
所以說這個地方只是一個大綱,你正規修裡邊的法門的時候啊,的的確確一定要有個善知識引導。我們自己看那個書修的話,你有宿生善根的話,是可以修得起來,那是千真萬確。就好像平常我們說:「啊,昨天哪、前天我已經在銀行裡面積了多少錢了。」今天你早晨醒來的時候,欸!你只要跑到銀行去開一張支票,錢就來了。你一個窮小子,你也看見他張開眼睛,跑到銀行去開一張支票取錢,你也跑著去,對不起,沒有用啊!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這我們要了解的。
僅能了解沉掉之義猶非完足,要修定時以正知力,常時伺察沉掉,為起未起。
單單了解不夠,要真的修的時候要有什麼?要有「正知力」。他下面加個「力」,所以這個正知,平常我們說懂得了,沒有力的。你要如理地修學以外,它不但是正知,那個正知自然有……欸,到那個時候會起來了。否則的話,講可以、聽得滿懂,坐在上面的時候一點用場都沒有,就是這個原因。你經過了練習以後的話,你會到那個時候,「欸,來了!」其實這個境界我們人人都有欸,哎呀,說啊:「這個世間的苦都是貪瞋癡,不要貪哪!」啊,人人會講,但是到了那個時候啊,一點都用不上!我們也說不要執著,欸!但是到那個時候執著得要命哪,乃至於根本不曉得自己在那個裡邊欸!所以這個概念我們務必要知道。你有了這個東西以後,然後呢正修的時候,時時去「伺察」,那個伺察是很細緻的哦,很細緻地觀察它起了沒有起。
生此正知之方便因,
那麼能夠有了這個正知,了解了隨時可以提醒、對治、改善。那麼怎麼樣才能夠生起這個正知呢?生起這個正知的原因啊,說
謂不忘所緣之修正念法,及正念堅固之中常時偵察,心散未散,任持其心。
那個修正知的方法有兩個:第一個呢,要使得自己不忘失所緣的正念,這第一個;第二個呢,在正念當中不斷地去常常去觀察,說本來在正念當中,你觀察一下心散跟不散。咦,有人說問:「你已經正念了,你那個腦筋去觀察它,它不是會打動你嗎?」欸,不怕,不怕。所以這個《廣論》上面有很詳細的說明,就像平常啊,比如說我們正在注意集中心力看書的時候。我們看的時候啊,你隨時看的時候,在那個心力很強的心力,在看書的過程當中,這個心力沒有緩散的時候,你眼睛可以隨便地什麼,放輕鬆了瞟一下外頭。這個對你看書並不影響,可是外面的境況你注意到了,對不對?
同樣地一樣,當你學定的時候,那個定還沒散。在那個正念維持的時候,你那個心看一下,說那個念還在不在,不要跟著那個念走掉,這個就是正知,這非常重要的一樣東西!你平常經常練習慣了以後啊,它這個時候養成習慣了,它隨時這個心,這個正知力就冒出來一下、冒出來一下。因為它冒出來,冒出來有了這個正知,才能夠觀察你這個正念在不在。如果不在,它隨時會提醒你,如果在,它自己又回復。如果你沒有這個力量的話,你已經啊那個正念不曉得跑到哪裡去,它根本不知道。然後呢在那個地方剛開始的時候「緩」,到後來慢慢地「沉」,到後來呢睡,到後來呢不曉得成什麼樣了。啊!他然後睡了三個鐘頭,「哎,坐一下真舒服啊!」就是這個樣。有太多的人,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所以我們往往自己在錯誤的教授當中不知道,嗯!坐了以後自己覺得心還滿寧靜。當然你睡完了起來了以後,早晨也滿寧靜嘛,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嘛!
這個一點哪,所以我們這沒有善知識的教授,或者是沒有完整教授啊,唉!自己……實在這裡瞎摸啊,這是一個最大的損失,最大的損失!但願大家看了這個論以後,快一點的,快一點醒過來;慢一點嘛,至少有一個標準擺在那裡,然後再去撞吧!那撞到什麼時候,他已經有了一個東西,想想:「哎呀,對呀!我不妨回過頭來找找。」那個時候你還來得及。如果你沒有這個完整的教授啊,那你撞得不曉得撞到哪裡去了,你越撞越遠。所以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就是說好馬呀,見到那個鞭影一動,欸,牠馬上!這是好馬;然後呢,那個普通一般的馬的話,那個鞭碰到身上了,牠就來了;這個悷馬已經打得鞭出血來,牠還、還、還,還是不行!總之一句話,說來說去受用還是我們,受用還是我們。在這個地方,正是我們要注意一下的地方。
《入行論》云:「住念護意門,爾時生正知。」
喏,就告訴我們怎麼樣保護。
又說第二因云:
第二個因就是伺察。第一個因就是不忘念,這樣。然後呢第二因,就是在正念當中,不斷地去常常去觀察一下。怎麼說呢?
「數數審觀察,身心諸分位,總應知彼彼,即護正知相。」
就是說你不斷地去觀察,觀察那個「身心的分位」,換句話說,這個現在的那個狀態。這個「分位」就是細緻的各種相狀,你應該曉得所有的那些相狀,它是對呀、是錯啊,那個就是修正知的一個方法,那個修正知的行相也是這樣。
沉掉之因,論說共因謂不護根門,食不知量,不修初夜後夜覺寤瑜伽,不正知住。
這個沉掉的兩個原因,論上面告訴我們有四樣東西,這個四樣東西啊,就是前面本論道前基礎一開頭的時候說的四種資糧。喏!現在派上用場了,看見沒有?這個四種資糧啊,正式修行的時候,從一開頭的戒,尤其到定、慧,那是絕不可少的。你能夠把這個四種資糧真正地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的話,那絕對沒問題!你要學戒,戒一定持得清淨,因為這個清淨了,再說四種資糧也熟練了,要得定的話,那是的的確確是囊中探物。從這個地方,我們又可以記一記,為什麼祖師們告訴我們這個話──低處修時是高處到,是慢慢修時快快到。你基礎建穩了,後面是必定有,好高騖遠是必定自己損害自己。當然另外一種自己心裡面他退弱的話,那更不談!
沉沒別因
那麼特別的是什麼?
謂重睡眠,
有很多人哪,這個「重睡眠」有兩個哦:有一個呢就是惛沉特別重,有很多人呢特別愛多睡覺。所以真正修行的時候,多睡實在不是一件好事情,有很多人養成功了習慣了,那個非常壞!不過要說明哦,如果這個病體很虛弱的話,那是沒辦法可想的事情。所以真正學定哪,的的確確一定是要年輕力壯的時候,身強力壯,它有種種的原因在。我們千萬不要看學定,好像,哎呀,慢慢的呀,好像坐在那兒很輕鬆啊!所以有很多人說:「哎喲,現在要忙一些事情啊!然後呢等我兒子嘛媳婦娶了;然後呢女兒嘛嫁了,配人家;賺了錢,銀行積了一筆錢;造了一個房子住在那個地方;老了修行、修行。」這一點用場都沒有,這是必須年輕力壯的時候。所以年輕的時候,如果說混身是病都沒有用,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所以從這個地方,你們必定要事先好好地認識,要趁那個暇滿的人身。所以說真正年紀到了大了,的的確確的,六個字已經足足有餘。不過呢念法是什麼?這個心力我們要了解哦,因為無始生死相續,儘管念是只念六個字,心力還是要以什麼?以最高的心力!那這樣的話,你下一生自然而然,到了極樂世界去很快上去,萬一不去的話,下一生一定從頭開始很快,這是隨便一提。這個所謂關於「重睡眠」的這個內涵。
心於所緣力太緩放,止觀不均偏修寂止,心相黑闇,不樂緣境。
這個是沉沒的特別的原因。關於這個裡邊,心所修「力太緩放」,關於這種事情都不能等到你臨修的時候,那時候沒有用哦!這是為什麼平常的時候啊,我跟大家常常建議,你不要看一個小地方哦,你覺得很多小地方是馬馬虎虎、懶懶癱癱,養成功了習慣的話,到那個時候就是這來了。就是你這麼這個心裡面,唉呀,就這麼輕輕鬆鬆。所以你一開頭的時候,的的確確別以為現在做了吃虧了,你做了,你做的業就是你佔的便宜,別人是一點搶不走,這千真萬確!所以哪怕做一點很小的事情,我在這地方當了香燈,擦桌子,拿起精神來幹!跑到廚房裡,拿起精神來幹。別以為別人看不見,這個偷一點懶,對不起,偷一點懶,對你一點都沒有用場。你處處地方偷懶,然後你學打坐的時候,那個習氣跑得來了,喔,眼睛一閉,就呼呼大睡。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處處地方。就算我們身體不好的時候,心裡面一定要為什麼提起來的真正的原因,現在你們了解了沒有?
所以學定的一定前面是什麼?戒上面開始。戒一定不在形相上面;不是不在形相上面,戒的重點一定在正知見上面,然後呢這個正知見用在事相上頭,那個事相就是形相,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到了這個情況之下的話,你做,前面這是一切戒,現在我們做一切的常住的事情,也可以說淨治我們的罪障,就是我們以前的這個習性都改掉。平常我們做的事情,總覺得:唉呀,好想偷偷懶。你心裡面這種想法、這個習性,要想學定的話一無是處,了解嗎?
所以這個心力的太緩哪,等到你臨時坐的時候,你怎麼提也提不起來。我想大家凡是稍有一點經驗的人都曉得:啊,叫你去,儘管你想你要很用功地去拜,但是呢拜了半天哪,你就是個提不起來,為什麼?就平常你養成功了習慣了,在這種習性、業習性之下,這種業因之下,你怎麼可以感得這個果嘛!這很清楚、很明白啊!所以這「止觀不均」等等,那麼「偏修」那一方面,還有因為你偏這個「寂」,所以那個心啊「黑闇」。注意哦!這地方每一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以及「不樂緣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