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134B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三四卷.B面

初先預備,次乃至未及盜處而追,如是緩追,又須耐久。譬若全不停息,速猛而進,走至極乏,坐不能起,等同未進。」

這個很容易懂,說我們要追強盜,先看看自己的氣力:嗯,怎麼弄法。譬如說我們要去捉強盜,去的時候,看看我的氣力比強盜大不大,如果不大的話,還要找些同伴,還要手上武器等等,每一樣東西準備好。然後呢你慢慢地去追,不必猛追,要耐久。而不是說你一口氣,哇,拼命追!然後呢跑得個筋疲力盡,塌在那裡,好了,強盜逃掉了!那不行。這個煩惱啊,是亦復如是,亦復如此。

那麼說到這地方,我這兩天到台北去,台北去有個因緣,就是有這個居士,他也聽說了這個懺悔這個法的殊勝哪,他也跑得來問起那個懺悔,那麼我也特別去給他說了一下。那天這個林居士也一起去,他聽了很高興。中間有一個小小的插曲,他以前是這個念佛的,後來因為聽了這個論以後啊,他覺得:唉呀!不念佛了,念這個地藏王菩薩。嗯,他先沒告訴我,後來告訴我了,我說:「欸!這個念佛有什麼關係啊?而且我覺得末法的時候修念佛最好,你為什麼不念佛,念地藏王菩薩?」哦,後來他就告訴我。唉,我說:這錯了!這錯了!我的真正的用意不在念什麼,就是念這個的訣竅上面,念這個訣竅上面。所以如果說你覺得,你一開頭的時候覺得你願意學地藏王菩薩,那好;你一開頭的時候覺得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好的。問題不在念哪一個,而是第一個,你要正知見;第二個,在正知見過程當中,你走的正確的、如理的方法;然後呢,你能夠圓滿把握住了,你怎麼走都對。好!那麼這樣子。「啊!對、對、對、對!」以後他就改過來,又念佛,欸!他念得很好。

那麼後來這個拜三十五佛的中間哪……還沒有,這不是這一次。以前在另外一個地方,他又有個同修跟我說:「欸,那我拜三十五佛的時候,我不是可以把每一個人、每一個佛像都看成阿彌陀佛,可以嗎?」我說:「可以。」當時。實際上呢,真正說起來的話,內涵很不一樣,這個我這個地方要特別說明一下。就是對我們一般人來說,尤其是不明教理,他也不想了知教理,或者沒有能力了解的,那最好的方法你隨順著他,跟他相應的。你叫他換一個啊,哎呀,那他千辛萬苦弄了半天,瞎摸八摸,說不定到時候滿好念佛,他也念地藏王菩薩;滿好念地藏王菩薩,他也念觀世音菩薩,弄得來莫衷一是。如果你分辨得清楚的話,那時候不一樣,學哪一個法門那是沒有關係的,主要的就是說,你一定要了解這個情況。

那麼我剛才說,剛才這個回答說,啊,拜三十五佛,究竟有什麼差別?因為這個關係啊,我想起來在這個地方說一下。剛才暫止息力裡面特別說明,究竟以後,不要以此便為喜足;文字沒有講,我特別說明,我們最初第一因要完整。你能夠這樣完整的話,將來究竟圓滿的時候啊,必定是最省事、最快速。反之,因為眼前力量不夠啊,你覺得想討一個巧的話,結果是吃了大虧、上了大當。上誰的大當?不正知見,沒得話說還是自己,所以在這個地方我應該提醒大家一下。佛佛道同,沒一個例外的,十方一切佛是共同一法身,但是所現的報、化相,那是完全不一樣,尤其是化身相,為什麼?化身是應眾生根器應化之身,應你的根性,用這種方法,這樣。那麼這個說明什麼啊?眼前我這個條件,要學這個法門。假定是我只是要學羅漢,好,你解決了煩惱,可以了,停在那裡也不要動。究竟不究竟啊?不究竟啊!

同樣地你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從這條路究竟來看,你只要走上去了,一定對。所以《法華》上面說得清清楚楚,不要你得到往生都對呀!《法華》上面說得很清楚嘛:「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你散亂心跑到廟裡面去,「哎呀,阿彌陀佛!」這麼一句話,就成佛了。真的成了佛了嗎?沒有欸!只是成佛的因種下去了,將來遇緣慢慢地策發、策發,就成就。遇這個緣,還是要經過這麼大的、長遠的時間,《法華》上面也授記說得清清楚楚──經過無量阿僧祇劫。這個無量阿僧祇劫,不是叫我們在那兒睡大覺哦,不是在那個地獄裡面,那個沒有用哦!還是在《法華》上面,你看舍利弗尊者,那些大尊者,一個一個都是這樣──你將來還要供養兩百億恆河沙數諸佛,如何、如何,然後成佛。換句話說,你還要經過這麼長時間,如理修行,然後你成佛。那個因只是種下去,然後不斷地與善法欲相應的。

現在我們哪,前面中士道的時候,這個十二因緣學過了,大家應該這個理路很清楚,對不對?這個因怎麼樣感果,靠什麼力量呀?一定是靠一個力量,什麼?如果說,生死當中的話,與無明、觸相應的「愛」來滋潤它;如果說你跳出生死輪迴的話,應該是明──智慧、正知見相應的善法欲,還是「愛」來策發它,對不對?那必然還是如此啊!所以不斷地淨化你的,一步一步地上來。那麼這個時候,它淨化的過程當中,必定什麼啊?把我們不同類型的煩惱的種子,以及現行習氣,一一淨化。它淨化過程當中,我們什麼樣類型的煩惱,他以什麼方式來對治,這個緣起不一樣。

平常我們世間來說,「生了病看醫生」,這句話千真萬確就是如此,這句話本身只有一句話,這任何病都是說「生了病看醫生」。可是你真的看醫生的時候啊,它絕對不是說,一個醫生一味藥。你生……,外科他也這個,是內科也這個醫生,這個不可以!然後呢,你傷風也這味藥,感冒傷風一味藥,然後呢癌還是這味藥,肺病也是這個藥,寒病也是這個藥,熱病也是這個藥,有這樣的道理嗎?請問有這樣的道理嗎?所以大家記住哦!所以我們因地上面哪,務必要知道這個事情,務必要知道這個事情!

所以不但是說我們凡夫,喏,看看哪,《華嚴》──圓教,為什麼他能一生圓曠劫之因,善財童子跟他的五百個同參呢?他就是找了各式各樣的善知識。因為我們修學過程當中,沒有別的,就是煩惱障、所知障,因為每一種不同的障礙,有它不同的特質,有它不同的對治;要對治它,有不同的專門的善知識,專門的醫生。你只要找對了,的的確確能很快地問題解決,靠什麼?就是因地當中。喏!這個善財童子,在沒有求證之前,他的地位叫「十信滿心」。什麼叫十信滿心啊?他那個信心已經徹底清淨,完全不在自己,繞著我轉──淨化了自己。他徹底信得過佛法,徹底信得過善知識,徹底信得過煩惱非靠善知識對治。所以對這個病找這個人,然後呢這個人解決了,再找這個人、再找那個人、再找這個人、再找這個人、再找這個人,欸,這麼最後還是……。

他這麼高了尚且如此,我們現在下腳第一步不如此,等到哪一年?或者有人說:「是嘛,他這麼高才可以呀,我們因為差不行啊!」我的感覺不是。不管是高是低,佛法一個原則──業感緣起,這個大家有沒有人不了解的?我想沒有一個人不了解的。「如此因感如此果」,你在因地當中下的什麼因,那麼將來做的,無非是把這個因慢慢地把它策發圓滿,對不對?他十信滿心,那還是就這個因感這個果,現在我們下腳第一步也是如此啊!

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的次第,一定是什麼?聞、思、修。所以善財童子在修的過程當中這樣作法。那麼修之前面還要什麼啊?還要思,思之前面還要聞,對不對?欸,聞的時候你就把這個正因種下去,然後呢根據這個正因是如理思惟,得到了以後,然後如理修證,這是所以他真正成就的原因。假定你在聽聞的時候,這個因沒種下去的話,對不起,修沒有你的份!

所以舍利弗尊者同樣地坐在這個會上面,華嚴會上,大智如舍利弗坐在那裡如聾如啞,為什麼呀?哪!因為你聞、思慧上你沒有種這個正因。這個現在很簡單,我們在那兒講,有很多人歡喜念佛的,他才聽不進呢,「你們說那些!」參禪的,他一樣聽不進,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在這裡覺得:「哎呀,這個好啊!原來告訴我這個方法,正要告訴我去念佛、去參禪哪,並不違背。」但是他聽不進,為什麼呀?對不對!道理就在這裡。所以我們務必要知道,這個「因」最重要。

所以《華嚴》上面就說得很清楚啊,「發心究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初心難。」我想在座的有的同修曉得這句話,《華嚴》上面說得非常清楚。發起這個心,發什麼?菩提心,跟這個究竟圓滿菩提心,圓滿菩提心什麼啊?圓教佛──這個究竟啊,兩樣東西沒有差別,一點都沒有差別!「如是二心」,這個兩樣當中啊,「初心難」。嘿嘿,不是成佛難欸,就是你下這個因難哦!為什麼?你只要這個因對,果一定對,眼前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我燒一個飯,你只要燒的飯嘛要用米,燒的菜嘛要用菜,然後拿回來,每一個步驟做對了,你不要問他飯好不好、熟不熟,一定好!你如果這個因弄錯了,不管你怎麼忙,一定不對!對不對?現在《華嚴》上面所講的,這個兩個是指「修」這個位次來說的,修這個來說就修證。所以說,當初見道的時候,見道的這個,跟這個究竟圓滿的,這兩樣東西啊,說「初心難」。

但是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了解了,這個修之前要有什麼基礎啊?要有思。思之前要有什麼?要有聞。聞之前要靠善知識。但是他不說善知識的原因,是為什麼啊?就是說自他兩個力量,不能欠缺,他力外面善知識,自力就是聞、思、修。所以真正重要的,這句話徹底圓滿地來解釋、來認識的話,卻不是等到善財童子十信滿心啊,到了那個時候已經來不及了,而是在我們現在下腳第一步啊!

所以有的人已經走了一段路了,那是莫奈何了,那是的確。所以佛絕不是說:「哦!我這個《華嚴》最圓滿。」不是的。是,他在《華嚴》會上說,然後呢對其他的人也是這個圓滿、那個圓滿,因為佛只有一個目的,怎麼樣應你們的根性,把你們救渡出來。你們已經走了這個路,那麼走了這個路就這個路走上去囉,這個千真萬確事實啊!所以究實說來,哪一個法門、哪一條路,最極來說──究竟成佛!所以《法華》上面說得清清楚楚。但是對我們如果想走直截快速的路子,這個是這條路,這個是這條路。

所以已經進入了,那我們讚歎:「好、好、好!你參禪,好!念佛,好!持戒,好!沒有一個不好。」然後如果對我來說,我的的確確在現在這個圓滿的教法上面,初心下第一步的話,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先把前面這種錯誤的這種因,統統把它洗除乾淨,從頭開始,所以要懺悔。那個時候懺悔的時候啊,不要說:「啊,我只拜阿彌陀佛!」如果是只拜阿彌陀佛,說實在的,這個《廣論》也可以不必學,只要你好好地去這樣去一心念佛就行,而且也不必出家,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到了極樂世界,決定有你的份,慢一點沒關係嘛,這千真萬確的。懂不懂這個道理?

這個概念哪,所以最主要的,所以現在也不是急著大家說,哦,聽懂了馬上做到它,不是!第一個要了解它,了解它整個的重要的概念在什麼地方;了解了以後呢要認得它,它所指的內涵是什麼;找到自己下腳的地方。凡是這個東西最主要的,所以一定要對這個教理的基礎建立得非常穩固。你有了這個教理的基礎,穩固的基礎以後啊,然後你能夠簡別是非,什麼情況來都不怕,什麼情況來都不怕。在我們修行過程當中你真正做的時候啊,一定有各式各樣的不同的情況出現。情況出現,假定你了解了這個完整的認識以後啊,好的當然好的,壞的也是好的;反過來的話呢,壞的固然是壞的,好的也不一定好,是壞的。這話怎麼講?這個要說一下。

當然剛才說,如果你不認識這個道理,壞的,壞的來了你又受不了啦,不曉得怎麼辦哪,被它障礙住!然後乃至因為你不認識啊,平常說,人家來對你有不利或者什麼,哎呀,你生煩惱,輾轉地,那當然是壞囉!好的呢?這好了你就歡喜啦,哎呀,覺得好、好、好、好!最壞的,不是,應該最小的損害是什麼啊?你覺得好、好,停在那裡啊也就不前進了。所以,既然不前進的,好嗎?也不好嘛,所以好的都是壞的。而弄得不好的話,因為你覺得好了就歡喜耽著啊,所以種種問題引發,人家說著魔等等都是從這上面。哎喲!你覺得好得很啊,你沒有能力去判別它,下面緊跟著壞的就來了。

反過來,你了解了以後,說好的,好的嘛當然好的,為什麼壞的也是好的呢?你假定說究竟圓滿了,還要修行嗎?不要修行。所以說,既然是你不了解,當然處處地方都是缺陷、都是壞的。現在你認得了曉得:哎呀,這個壞的,正是我了解了,我可以了解了去改善了!這個不是我們修行正是最重要的這件事情嗎?所以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啊,就壞的也是好的,無往不利!對不對?所以這個地方呢,特別地這一件事情上面,跟大家提醒一下,跟大家提醒一下。

所以前面這一個順緣,下面最後補充一個,這一次順緣我們再記一記,哪幾個順緣啊?勝解力、堅固力、歡喜力、暫止息力。尤其是這個暫止息力的特徵是什麼?你了解了剛才這個道理,才曉得那個暫止息力的特徵。大的地方來說,善財童子參了一位善知識,他絕對不會說:「哎喲,好囉、好囉!」絕對不會像我們說:「啊,我現在得到了,這個參禪了,啊,那大徹大悟了!好了,安然睡覺。」不是,祖師說得清清楚楚,大徹大悟時候啊正是如喪考妣,趕快再向前哪!念佛的得到了一心不亂,趕快就是努力上進啊!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如此,所以我們能夠很快地達到這個高深圓滿的境界。現在我們再翻過來,看卷十三:

如是了知精進三種違緣,修習對治。其未生修持,能令生起之順緣,謂勝解力。若已生者能令不退之因,謂堅固力。修彼業時不欲斷絕者,謂歡喜力。更以息捨力勤發精進。若於此理已得善巧,則於精進當發欣樂之力,茲當宣釋。

現在我們了解了,所以我們不能精進哪,由三種因緣障礙我們,跟這個精進相違背的,那麼去對治它,去對治它,對治的方法前面已經告訴我們。那麼然後呢,你真實去學的時候,「未生修持」的時候,要想策發我們的這個精進力,第一個「勝解力」。生起了這個勝解力,要想去做而使得我們不退的,要「堅固力」。而這個堅固力的維持,繼續向上不斷絕的是「歡喜力」。最後還要一個「暫止息力」,才能夠究竟圓滿。那麼對於這一個道理得到了善巧。得到了善巧以後呢,欸,然後怎麼個精進法,怎麼個欣樂法,他下面來說明。運用前面告訴我們這種方法,換句話說,現在工具啊,欸,每一樣工具,這個工具的特質是什麼?就像看病,說藥,藥的特質是什麼?你了解了,怎麼去吃?欸,這個還要有它一番道理,這個道理在下面。

第三發勤精進斷所斷時,

在這個科判上面,就「由此身心堪能之理」。換句話說,由於前面這個對治了違緣,得到了順緣,那麼然後呢發精進,使得我們身心都能夠如理如量,要做到我們想做的,這個道理在這個地方說明。

如云:「如與慣戰敵,鬥劍於陣前,當避煩惱劍,返擊煩惱敵。」

我們真正來精進的時候,就像一個什麼啊?「慣戰」,這個慣戰就不是個初出茅廬了,這個敵人,呵!這個敵人哪,卻是一個有經驗的,有經驗的──這個經驗的敵人就是我們的煩惱。說實在這個煩惱跟著我們無始劫來,哎呀,這個煩惱啊,這真是一個沙場老將。像這一種人在對陣的時候,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呢,不要被他刺。現在這個敵人什麼?煩惱。所以這個煩惱的劍啊,你不要被它傷害,要避開它。單單避開不行,一味地逃不行,你還要反擊,要反擊它。這個很明白,我們打仗的時候都是一樣,不被他打,要打中他。

如慣戰智者與諸怨敵鬥劍等時,不應專謀害他,當善二事,謂須善避他來擊刺,及返害他。

說真正的,能征善戰的這種戰士啊,不是一味地專門想傷對方,實際上要做兩件事情。哪兩件事情啊?要善於不讓他打中,避開他對你的進襲;還要進一步,第二件事情啊,要去能夠把他打倒。現在我們修行也是一樣,說:

行者亦爾,與煩惱鬥時,一須善防避煩惱來傷自心,二須依止對治更進害他。

要做兩件事情:要善巧地防備,不要來讓那個煩惱來傷我們。因為我們真正的目的要對治它,結果你被煩惱傷,避不開來,你還鬥什麼!進一步呢,單單避不行,還要對治它,把它降伏,乃至於徹底地連根拔除。

若不爾者,雖以對治滅除一分煩惱作用,然餘煩惱,則又劫奪一分善法,或令心中起一大罪,損利平均,則諸善行極難生故。

「若不」,假設不這樣的話,雖然對治一分的煩惱了,但是呢你這個防了,那一個煩惱又生起來了,把我們的善法又傷害掉了。乃至於使得我們心當中,生起更大的這個罪惡來,結果兩者當中一對的話,對不起!往往抵銷掉,乃至於反而虧本哪!這樣你要想賺錢,賺那個善法、法財啊,你生不起來,生不起來。就是我們現在也是一樣,我們現在啊說:「哎呀,要懂得嘛,要學教理!」結果學得教理了以後,說不定不小心啊,又為教理所騙。然後我們講說:「哎呀,教理說要修行!」結果啊,又為修行所騙。我想我們的的確確,每一個人都是這樣。

譬如說我們現在說,修學佛法要出家,哎呀,結果發現,跑到出家這個環境當中,這個也不理想、那個也不理想!出了家跑到這個道場,欸,這個道場不行;跑換到那個,那個地方又不行;又換,換那個地方,又不行,是弄來弄去,「一生善行是終成過失」。然後這種習慣養成功惡習啊,生生世世在那兒轉,一直在這個習性當中轉,就透不過來。所以我們必定要善巧兩件事情──第一個不要被煩惱來傷害你;進一步在這個情況之下,才來對治煩惱,來對治煩惱。

所以,以我們現在目前來說,譬如說我們在這個地方講戒,或者不要說戒吧,就是我們常住來講規矩。妙咧!這個規矩的特質是幹什麼啊?調伏我們的煩惱的。結果啊,我發現我們大家啊,為了這個規矩,它原意是調伏煩惱的,結果呢?大家抬槓子,爭得個面紅耳赤,你覺得你的規矩對,他覺得他的規矩對。說了半天哪,兩個人吵到閻羅王那裡去,閻羅王眼睛一瞪:「好,下油鍋!」這個是規矩是這樣的嗎?不是欸!不是欸!所以我們必定要了解這一點,你必定要把握住這個特質是什麼。如果說這一個法,不能真正對治你內心煩惱的話,說什麼都是開玩笑、都是戲論;反過來真正能對治你煩惱,睡覺也是對的。然後呢,所以為什麼經上面叫「殺無明父」,這個父是──哦!那我們殺父的話是五逆十惡啊,嘿嘿,但是你殺對了!殺的什麼啊?無明父。就是我們生死都是從無明而來的,這是根本,你有本事把它殺掉,對啊!沒有錯啊!這個我們要弄對這一點哪,這個是最最重要的啊!下面緊跟下去,

喻如欲修法者,覺以先知為要,唯於了解執為堅實極力尋求,此以多聞雖能除遣無知之愚,若不防慎諸餘煩惱,即於爾時染多惡行,致令身心極不調順。

欸,妙咧,就在這個地方你看!就譬如說,先拿我們現實來說吧,我們說修行,修行呀,說你要曉得怎麼修才對呀,你不曉得怎麼修沒有用啊!欸,那麼所以啊,說這個時候要去了解的話,然後呢就廣學經論、廣求善知識。結果啊在這個時候,「了解執為堅實極力尋求」,多聞是能夠把我們的無知的這個愚癡是拿掉的,但是啊,對不起哦!你也這個時候不知不覺其他的煩惱跟著來了。

什麼煩惱?我們往往了解了很多以後,自己覺得這個也知道、那個也知道,喔唷,自己的知見比誰都多。哦,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這個也不對,就是我對!唉!這個煩惱的根本是「我」欸,結果知道的時候本來是對治煩惱,結果你知道了,把這個我是增長得這個「我慢幢高如天」,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餘煩惱」沒對治,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說,那個時候又被其他的這個煩惱侵染進來了,結果呢「身心極不調柔」。所以我剛才說的那個道理就是這樣,我說我常見的這個情況就是這樣:哎呀,大家講規矩,結果弄得規矩吵吵鬧鬧吵了半天,假定佛曉得這個立的規矩是這樣的話,唉呀,佛在那裡真要會哭了!反過來呢,又有一種,

又如念云:調伏身心要於多聞,若專重其修不防愚敵,不聞不學正法,即自所受律儀進止之處,亦極愚蒙,則亦恆為眾罪侵害。

又念,說:我想調伏這個身心要多聞,單單修,能夠不能防止這個愚癡的敵人?這愚癡什麼啊?就是你不知道怎麼修呀!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