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126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二六卷.A面

然後這種呢,天上掉下來也不管,佛台上面滿是灰塵也不理,覺得修行。不是的呀!錯了!這個我們要正確地認識,要正確地認識。

所以你正確地理解了以後啊,一再說,當然了,這個拜佛哪有不好的?是最好的事情!念佛,再沒有比念佛更好的!但是除了這個正行以外,最重要的這個正行的中心把握住,這第一點。這個時候是什麼啊?就是你苦苦地修行,這是件苦事情喔,你是在積這個樂因喔!除了這個正行以外,然後呢那個從早晨齋堂裡邊,所謂大寮,就是燒飯;然後呢淨頭就是打掃廁所,從最下賤的地方;乃至於跑到佛殿上面是香燈,伺候佛,沒有一樣東西例外,都是最好的修行。怎麼講呢?積樂因,積樂因啊!這個我們必定要認識的啊!

若不爾者,

假定你對這個不認識的話,欸,下面來了。

如《集學論》說,或生瞋恚或於修道而生怯弱,即能障礙修善行故。

你對這個不了解的話,欸,這個就論上面,菩薩們告訴我們哪,說到那個時候你就受不了了,哎呀,這個修行還要這麼苦啊,唉!你說:「我修行跑來修行了,怎麼跑到這地方,還要叫我燒飯,跑到這地方還要叫我打掃廁所,啊,還要叫我做香燈,還要做這個!」好像都是人家,都要應該供養你那個樣的,這樣。嗯,錯了!錯了!這樣。乃至於說,被了這件衣服,好像人家,乃至於跑得來不向你拜一下,你覺得被了這件衣服,該受人家拜的一樣,錯了!

我現在的了解,一被了這件衣服,我就戰戰兢兢──啊!我這個心裡面跟這件衣服相應嗎?所以我常常說,一看見人家拜,我不是覺得他在拜我耶!我覺得他是個大善知識,提醒我,欸,說:「法師啊,你現在撐那個清淨幢相,你的心裡面跟那個清淨幢相相應嗎?」哎呀!我警惕得不得了,這是個佛陀來警告我。啊!戰戰兢兢啊!這樣。然後我跑到這個廚房裡去的時候,我不但要去做一下,哎呀!人家居士們辛辛苦苦,他省吃儉用送到這個地方來,這樣啊!那我趕快呀,當然做,不但我自己去做,壞的我自己吃,填飽肚子趕快去修行。然後呢下來以後馬上去打掃廁所,弄好了以後啊,馬上香燈。處處地方淨除我的以往的惡習,然後這個助行來增長我的功德。你就不會在那兒,總覺得:哎呀,這個不對勁,那個不如理!你沒有這種心情的話,這個瞋恚就生不起來了,這第一個。

還有呢,這樣狀態當中的話,你對這個修道的話,就覺得:啊!打起精神來,這個都是為我啊,積聚資糧,淨除這個啊!你就不會怯弱了。要不然的話,做一點小事情,哎呀,這個不行,是那個不行。你所以不行的原因是為什麼?是的,容或你體力不足;還有呢,就是你認識不夠──認識不夠,那沒辦法好想了。所以前面說最佳對治,無知的對治──要學,如果這個不認識的話,那跟佛法是絕緣的,沒有緣的。你努力去學,了解了以後,那時候才曉得:啊!沒有錯,你唯一的辦法,必定要如理地了解,如理地了解,如法行持。那個時候你就發現:原來啊,我在這裡花一點小本錢哪,是賺大利益!是,本錢一定要花的,但是賺回來這個利益是不得了的。你一看見這一點哪,就像做生意人一樣,這生意越忙他越開心哪,越高興!我們現在不了解的話,哎呀,做了一點事情啊,就是這個「怯弱」現起來了。所以下面說,你對這個如果不了解的話,不能以苦為道的話,對於這個修道,就產生這樣,那障礙種種善行,說「即能障礙修善行故」。

此復有苦是由他起。亦有諸苦,無論於道若修不修由宿業起。

這個苦有兩類:或者由別人生起;或者有很多苦啊,這個不管你修道、不修道,對不起,你宿生造了這個苦因,它總歸要來的。

又有一類如下所說,由修善行始得發起,若不修善則不發生。

另外有一類苦啊,則是就修行才有的,不修行哪,它不會發生,不修行不會發生。譬如說,以我們現在來說,我們現在要修行了,跑到廟裡了,喔喲!早晨三點多鐘要打板,這麼冬天哪,你啊,又不能讓你說,「哎呀!我多睡一會。」打了板就得起來,就是這樣。平常的時候,覺得累了跑去躺一下,不行!然後呢做任何事情,的的確確這種事情啊,如果說你不修行,不會有這個。平常的時候,我要想吃什麼,要想玩什麼,就是稱我的心意,而現在樣樣都不行。頭髮嘛剃得光光的,身上的花花綠綠的東西都剝掉,你要看電視也不行,看那個,那個東西,沒有一樣東西,然後還要去做這個,這個都是修行來的。

如是若由宿業及現前緣增上力故決定起者,此等暫時無能遮止,起已必須安然忍受。若不能忍則反於此原有苦上,由自分別更生心苦極難堪忍。若能安忍雖根本苦未能即退,然不緣此更生內心憂慮等苦。若於此上更持餘苦助道方便,則苦極微而能堪忍,是故引發安受苦忍極為切要。

第一個,說明為什麼要必須受這個安受苦忍的道理,這個道理我們必定要認識。這一點哪,尤其是我們在座的諸位,決心想修學佛法的,這個概念必定要了解!更深一層說,更推廣一點來說,任何一位真正想修學佛法的人,這一點必定要了解。你如果不了解,你不能安受這個的話,佛法不談,修佛法不談。

現在我們再看一下,說就像上面所說的,或者由於宿生的業力,這個教我們要必須淨化的;或者「現前緣增上力故」,眼前種種因緣。為什麼?你要修行啊!修行嘛所以要衝破你以往的無明、宿習,是啊,所以必定要針對的這個。像病一樣,如果生在瘡,要動那個刀來割,如果在裡邊要吃藥,哎呀,那個東西,沒有一樣東西例外的;心病亦復如是。由這樣的緣故增上而生的,是你要去求它,這樣去努力,這個決定要來的,絕對沒有方法遮止它的!所以這種情況之下它生起來的時候,你必須要忍受,而且要什麼?「安然忍受」。實際上我們誰也都在忍,哼呀、哈呀、叫冤哪,那個不行,那個不行!要心裡安然,不但安然忍受,安然忍受還要安然忍受的條件喔!條件下面講。

現在說,假定你不能在這個上面安忍的話,那個本來原來的苦,因為這個苦你不了解,然後非理分別、非理作意,結果啊這個苦本來是無法避免的,加上你現在非理作意,心裡面更苦,哎呀!那是痛苦不堪。現在我們不妨拿一些事實來說明一下,我們常有這個感覺,你本來好端端的,然後呢你心裡面動了一個非理作意,哎呀,自己覺得啊,想得這個……煩惱當中去盤煩惱,就是腦筋裡面這個。結果啊你越想越煩惱,越想越煩惱,對不對?我想我們人人都有這個經驗吧!所以我們常常說一個小小的譬喻,譬如說我跟某人吵架了,然後吵過嘛就算了,等一下我跑過去一看,欸!這個人在旁邊說話。他本來好端端地無關緊要,你也在好端端的,你就心裡:咦,這傢伙又在那兒說我壞話了!然後你想:欸,他一定是!你越想啊心裡面是火氣越大,對不對?欸!就這個樣。

再不然的話呢,沒人,你也不跟人家吵架,你好好地在做事情,你滿好地做事情,你覺得:唉!我本來在那兒好端端的,跑在那邊修行!像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修行的本質沒摸清楚,他以為:喔!修行嘛,就是好像離開了家,跑到這兒安樂的,我結果跑到這兒還在受苦!結果啊心裡面又在那兒嘀咕嘀咕,事情已經做完了,他還在那兒嘀咕不已,哎呀,坐在那裡愁眉苦臉。我想我們有這個經驗吧!再不然的話,你在那兒忙,看見別人在那兒好像閒:嗯,他那個偷懶!這種都是非理作意。這個苦本來就是無法避免的,結果偏偏你啊在火上加油,心裡面再增加一個,害了,害了!

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能夠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你反過來,你不走這個非理作意,這個就是邪分別。說平常我們說「你不要分別」──不要非理分別,邪妄分別,這個不要;然後呢你如理分別,去安然忍受它。那個時候怎麼辦呢?它那個苦還在,並不是說安然忍受這個苦沒有了,它沒有退。但是呢,你能夠不非理作意,因此這個外面那個苦,它不會引生你內心上頭的剛才這種非理作意憂惱,第一個。好了,這個苦最多只有這樣!

更進一步,如果你在這個上面能夠「持餘苦助道方便」,把這個苦反過來能夠幫助你的話,那這個苦就變得很小,你就很容易忍受。這個還是說一個比喻,就像剛才說的那個作生意,這最現實不過的事情。作生意省力嗎?不省力耶!苦得很耶!但是因為你心裡邊有一個感覺,覺得:這是賺錢哪,這是你該做的啊!所以你不但不把它看成苦事,而且策勵你,這幫助你去推動你去作這個生意。換句話說,推動你找這件事情做,如果這件事情辛苦的話,推動你去辛苦,對不對?現在我們跑到這裡來,也是作生意,作什麼生意啊?賺的是佛法的法財,就把那個煩惱要換出去,把那個正法要把它換進來。世間的人把那個商品換出去,把那個錢換回來,我們也是一樣的呀!我們對這個東西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後,然後我們一天到晚是忙,還就找它去咧!所以在這個上面哪,把這個苦作為助道的方便,就像作生意人去忙一樣,結果是你越忙是越起勁,越忙是越快樂。有沒有苦?有的,那時候你感覺的苦,欸,變得很小了,變得很小了!這是我們人人有的經驗。

所以我們不妨還運用一個常提的一個故事:喔!這個小孩子牙齒痛了,哎喲,痛得……一看見一個糖,眼睛瞪得大大的。過了一陣子他要吃糖,欸,不讓他吃啊,他還不行咧!到那時候他雖然牙齒痛,還吃得個起勁,就是這樣啊!我們現在也是這樣,對的,要苦的,但是呢你的的確確要體會到裡邊的樂,這種狀態當中的話,那一點的小苦擋不住你。「是故引發安受苦忍」,所以這地方就告訴我們哪,我們用什麼方法去策發它,這個事情是絕對重要!絕對重要!

現在道理有了,說是的,我們必須要受。這個概念很重要哦!我們往往弄得後頭,哎呀!覺得不對就退心了。現在想想看:退心的結果是什麼?後面在精進上面會詳細告訴我們。這地方不妨提前來說,你退心的結果啊,安樂並沒有增加;安樂沒有增加,結果呢,大苦是大大地增加。所以我們在這地方,必定要把這個道理如理如法地反覆思惟、觀察,在內心當中生起如理,還有如量,如量就是定解。到那個時候的話,你自然而然什麼苦都不怕,不會退怯,然後呢精進自然提起來。這兩樣東西有了,佛法在你手上!現在我們下面看:

第二引發方便分二:

欸,對了,那麼怎麼樣引發那個忍辱、忍波羅蜜的,忍受這個,安受苦忍的這個方法呢?它有兩點:

有苦生時破除專一執為不喜,顯示其苦理應忍受。 今初

第一個,當苦生起的時候,你一向把它不能忍受、不歡喜,這種執著、這種心理狀態破除。進一步,說這個苦啊,不但是不歡喜它,而且還應該忍受,還要歡喜它。下面我們看,第一個:

若已生苦有可治者,是則其意無須不喜,若不可治縱不歡喜亦無利益,非但無益且有過患。

嗯!他一步一步地來,第一個先看,這個苦能不能對治它,換句話說,能不能把它消除掉。假定可以消除,那你不必不歡喜啊!你只要照著方法去消除掉,這就行啦!你何必在這地方不歡喜呢?對不對?所以我們說,臨淵羨魚啊是不如退而結網,你跑到河邊看見人家撈魚,你不要去羨慕,你趕快去撈;我們現在要求善果,可以求得到的,你趕快在因地上面去努力,不要等在那兒乾著急。說,反過來,快樂的事情是這樣,苦的事情也是一樣,它可以對治的,那麼你也不必說苦,你去找到了這個對治的方法對治它,你應該歡喜呀!說好像生了病一樣,哎呀,這個病痛苦得不得了!欸,現在居然找到了一個好醫生,這個好醫生一定能夠,哎呀,好歡喜喲!趕快去找醫生去。現在對這個煩惱心病亦然。

反過來呢,說這個苦是沒辦法治的,既然沒辦法治的,你不歡喜,不歡喜有用嗎?也沒有用啊!不但沒有用啊,而且有過患。前面已經說過了,它本來就是苦的,身已經苦了,你心裡面如果是避開它還好一點,結果你心裡面這個苦上加苦,你不是自找麻煩嗎?實際上這個自找麻煩,就眼前講還是小的喔!真正的在這個裡邊、心裡邊這樣的話,影響是輾轉無窮輪迴的大苦喔,這個大的過患喔!所以在這地方就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怎麼辦哪?欸,拿起力量來!

若太嬌愛,雖於微苦亦極難忍,若不嬌愛,其苦雖大亦能忍故。

結:說一個總則,如果我們太嬌嫩,哎呀,太愛惜的話,一點點小的都受不了;如果說你不這樣的話,再大的苦也不怕。我們現在啊常常這樣的,稍微碰破了一點皮啊,針上刺破了,喔唷,在這上面小孩子一樣哭得個要命。不要說那樣,乃至於我們老遠就有人怕,老遠看見一隻蟑螂,哎喲,就害怕地在那兒跳,我也看見這種事情。那的確是太嬌了、太嬌了!這種情況之下,那是一點事情都不行。現在我們居然在那兒修行,要自己解脫,還要把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解決苦惱,把這個擔子承擔過來;自己碰得一點事情,哎呀,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哪,沒用的!

如云:「若有可治者,有何可不喜,若已無可治,不喜有何益。」

對呀!如果說可以對治的,那去對治嘛;如果不能對治的,你在那兒不喜有什麼用場啊?

又云:「寒熱及風雨,病縛捶打等,我不應太嬌,若嬌苦反增。」

碰見這種情況之下啊,不管什麼,自然的寒熱、風雨、生病,乃至於別人傷害你、綁你、打你等等,不要太嬌嫩啊!如果你太嬌嫩的話,這是反而增加,沒有用啊!現在是我們哪,尤其是出家的同修們,是為了要想離苦而跑到這個地方來,如果在這個地方還要嬌嫩的話,的的確確趕快脫下這件衣服回家去。退一步說,在家人,說你要想修學佛法的話,那同樣的道理,假定碰見這種情況你透不過的話,你不必說:哎呀,我在修學佛法。那個時候說:哎喲,好好地把它努力哦!好好地把它努力!先把正確的認識心裡建設起來,欸,一定可以!

第二顯示其苦理應忍受分三:

那麼他告訴我們,如理地去思惟的話,這種苦我們應該忍受的。它分成三項,第一個:

思惟苦之功德,

欸,說這個苦啊有大好處耶!

思惟能忍眾苦難行之功德,

不但是苦,對於這個,不但苦的功德,現在對這個苦你能夠忍受,而行種種難行的這個功德。第一個是苦的功德,第二個是忍受苦,行難行的功德。第三呢,

從微漸修無難之理。 今初

然後呢,說要去修嘛,怎麼辦呢?他告訴你啊,你只要漸漸地修,你能夠漸漸地修的話,天下無難事。這個概念很重要!所以我們常常講,你注意因,然後注意了因,現在眼前一念下因。我們往往這一點不認識,總歸一口氣說,聽見人家念佛好,「欸,我也要去念佛!」然後說念佛得到一心不亂,「我也要一心不亂。」然後一天到晚在這兒,望這個一心不亂,望了個半天哪,一直在亂,就這樣。想什麼事情都是這樣的,這麼簡單的事情,你都必須要一滴一滴地積累,一滴一滴地積累。

所以我們古代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一個公案,李太白,所謂李白,小說上面現在說李太白,這是中國非常有名的「太白詩人」。他據說幼年的時候逃學,不歡喜念書。有一天哪,看見一個老婆婆,拿了一個鐵桿,在石頭上咕嚕咕嚕在這兒磨。「欸,老太太呀!你在這兒幹什麼啊?」「我要磨一根繡花針。」「什麼?拿一個鐵桿去磨成一個繡花針哪!」要我們想的話,的確我們沒有一個人會做,欸,這個老太太就這麼磨。這個李白一想:啊,她這個老婆婆,年紀這麼老了,她能夠努力,我這麼年輕人,你不在這個上面……啊,努力回去發憤!所以終於成為中國最了不起的一個大詩人。世間法喔!這世間法,現在出世法,現在我們還又為法界一切有情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該怎麼辦哪?要修!怎麼修啊?你還是從這個地方開始,還是從這個地方,你只要這樣地一滴一滴。所以記住喔,始終記住這個話:你只要跨一步!但是你必須記住,任何時候你要跨一步;就是跟你眼前現在如理如量相應的那一步,你要跨出去。然後呢?一直在跨那一步,等到你最後等覺後心,也是跨一步,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我們要注意的,精進就從這上面講的。

是啊,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啊,我們眼前的的確確生活當中,在任何一點一滴上面。所以的的確確我們不要說這是助行喔!從以前的來說,覺得這是助行,如果你正確地了解,這個才是正行喔!上殿、過堂、走路,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幹什麼?跨那一步嘛!你必須任何一個時候,一刻不離,剎那、剎那,你能夠真的這樣去做,眼前當下的一念把握住的話,剎那、剎那生善滅惡。如果你把這個把握住了,求世間的,得到世間的;求出世的,得到出世的。出世的當中,求自己解脫,這是羅漢跟緣覺;求佛果,菩薩,都在這個上面,都在這個上頭。所以說「從微漸修」。現在看,第一個,苦的功德。

功德有五,謂若無苦,則於苦事不希出離,故有驅意解脫功德。

第一個,苦──前面已經說過了,苦有五德,現在把那個五德解釋。說沒有苦的話,你不會求出離,很快樂嘛,對不對?所以為什麼六道當中,只有我們現在這個人身才可以修,天上不能修,天上太快樂了,地獄是純苦也不行,現在是恰到好處。雖然恰到好處啊,推動我們向上的,的的確確是苦!沒有一個苦的,你就不想出離,不想出離,別的不談,所以這第一個功德。

由苦逼迫壞諸高慢,故有除遣傲慢功德。

因為苦的話,你就會遣除憍慢。平常的時候,我們自己覺得,有了好事情覺得很得意,這個得意的時候啊,不是憍、就是慢。「慢」是我比你高,「憍」是對自己得意的事情,哎!自己沾沾自喜;現在有了苦,這個就沒有了。憍、慢兩樣東西是煩惱,尤其是慢,它永遠跟著我相在轉的。這個地方講慢,倒不是說破那個我相,要曉得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恭敬,而最大的障礙就是慢心。那個慢心一在啊,是「慢如高山,法水不入」。當你一苦的話,你自己覺得:唉呀,我這是一無是處,身是病老牽連,心是煩惱纏綿,是一無是處。到那時候你自己一心一意,生病嘛求醫生,心苦嘛求佛法。最後發現哪,不管身心之苦啊,一心一意求佛法。求佛法,你要求嘛,對法及師就生起恭敬來了。你能這樣的話,對了!

所以這個地方的憍慢,最重要的中心功效在這個地方。最中心功效,不是說其他的不管喔!這個很重要、很重要的,這個苦,第二有這麼大的功德。第一個,它推動你要出離,可是出離了以後怎麼辦呢?你要得努力地學啊!學法的時候最大的一個障礙是慢──欸,它又因為這個苦,把你拿掉了!這是第二個。

若受猛利大苦受時,則知其苦從不善生,不愛其果,須止其因,故有羞恥作惡功德。

那麼第三個,說當你受了這個大苦的時候,你就曉得:哎呀,這個苦為什麼啊?因為造了種種不善。既然你現在怕苦,曉得這個苦是什麼──苦果啊,這必定有它的苦因啊!唉,那你趕快這個因地當中努力啊,不要造苦果啊!所以對自己造種種的惡業,你自己覺得:哎呀,我怎麼這麼差呀!羞恥,不願意作惡的這個功德。對自己來說是一種心情,對別人來說是一種心情,所以慚、愧,換句話說就是羞恥,羞是見不得人,恥是恥辱,對自己的事情,你正確地了解了就是這樣。

前面說,欸!從慢哪,使得你進一步認識修學佛法,正式你修學佛法的時候,那怎麼辦呢?還是,你要修的時候就曉得了:哦,要修怎麼修啊?就從這個地方修。那麼要你修的時候,到那時候如果說沒有苦的推動的話,你覺得要修是修,停在那裡。結果啊,那個苦逼在那個上面,唉呀!你就進一步。所以他一方面講那個、數那個苦的功德,一方面這個苦的功德的次第,有它的修行的關鍵在喔!了解嗎?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