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二五卷.B面
設能損他,然亦俱害,思此過患,當一切種而正滅除。
就算你真的能夠損他的話,對不起,他固然受了損,你受的損更厲害呀!你了解了這個禍患的話,你在任何情況之下,你一定要正對著這個問題,徹底地消除它。
如云:「設怨有不喜,汝有何可樂,僅由汝希願,豈為損他因。
如果說怨家有壞事情,有不歡喜的事情發生了,你有什麼好快樂的呢?要曉得僅僅有你的這個心裡的願望,希望他這樣、這樣,對他沒有什麼損害。
縱由汝願成,他苦汝何喜,若謂滿我心,損失豈過此。彼煩惱漁夫,利鈎之所執,我於地獄鑊,定受獄卒煎。」
那麼這兩段,我們看一看哪!就是說,你心裡面的希望他……這個跟他了不相干呀!就算是因為你希望他損害,希望他得不到快樂,而真的如你所希望的,這樣地做的話,這種狀態,真正實際上的損害就是損害我自己呀!我自己的損害,沒有比這個損害更大啦!為什麼呀?因為我們現在這種心理狀態是什麼?在煩惱。這個像煩惱的個鉤子,這個鉤子就像魚鉤一樣,啊!放在這個地方,你不了解這個煩惱之鉤啊,你把它一口吞下去,就被它釣上了。這條魚吃了這個魚鉤是被它釣上了,我們現在吞下了這個煩惱鉤,眼前心裡邊是為煩惱誘惑所擾,將來下地獄去。所以你只要種這樣的因,是將來一定要受地獄的煎熬啊!
這我們想一想的話,啊!誰呀都在任何情況之下,一定把這個內心當中拿得乾乾淨淨。所以佛真巧妙極了!不是教你不瞋,要教你瞋對,瞋什麼?瞋我的煩惱!所以前面說:我現在要鬥的,跟誰鬥啊?跟我自己煩惱鬥!鬥這個東西。你千千萬萬不要忍受這個煩惱,而吞這個煩惱,吞下去,那你完了!這是我們應該的。
如是若於障礙我樂及我親樂為作非樂,并於怨家所有盛事,一向視為不可樂相,由此生憂,憂增發瞋。若能破其一向不喜,則止其憂,由憂息故,瞋則不生。
那麼現在前面的就告訴我們了,像這樣前面所說的,或者是直接障礙我的快樂、障礙我親友的快樂,而他做種種的不好的事情,那麼像這種人是怨家。怨家所有的好事情,如果我們平常看起來,都不能忍受、不歡喜,說「不可樂相」,因為這個不歡喜而生憂惱,由憂惱而發瞋恚。照著前面這個道理,你把它都破除掉了;破除掉了,這個憂惱心就沒有;憂惱心沒有了,瞋心就平息。好了,忍就成功啦!
故應以前所顯正理,於此破其一向不喜,由眾多門滅除瞋恚,以其過失最重大故。
由於這個所說的──「正理」兩個字,前面告訴我們的如理正確無垢的道理,破除了我們一向所有這些的,以及向來一直如此的錯誤的,跟煩惱相應的不歡喜的心。那麼行啦!然後呢,由各式各樣的方法──眾多門。現在我們漸漸地了解了,了解什麼?就是前面講修的時候,「破除邪執」,他怎麼說?你如果聞慧多就思慧多,思慧多、修慧多,將來你能夠斷過證德的功德也多,對不對?你了解得越多,然後呢,你使用的方便也多,處處體會,在任何情況之下,不管你怎麼想,你找到的只是法樂。假定你了解得不多的話,你用的方法只有一個的話,對不起,你只能用這一個,這樣。
所以平常啊我們總是要講修行,啊!忙得覺得好像:「哎呀,只要這樣就夠啦!」不管你是忙什麼,你是拜佛也好,然後說跑到關到山裡面去關也好,你這個辦法就是死死的這個辦法。你關在山裡可以,對不起,一出山,不行了;你關在山裡可以,到了夏天,熱了你又受不了,到了冬天,冷也受不了;叫你跑出去買菜,不方便你又受不了。唉呀!這個煩惱又來了,所以「關」不是一個辦法。好!你說:「我念佛!」然後呢,欸,你剛開始的時候念得是滿起勁,到了時候肚子餓了也不行;人家跑得來找你,事情又不行;你說你拜佛……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弄到後來是閉關也不行,是念佛也不行,是拜佛也不行。
現在這個地方,處處地方告訴我們,我們如果想圓滿修學佛法的時候,你不要著急。剛開始的時候,怎麼辦呢?你就能夠如理地聽聞,如理地思惟。是的,那麼有人就著急了,說:「唉呀!這個無常很迅速啊,到那個時候啊,生命很短促。」這個話千真萬確喔!是本論一開頭的特別重視這個,正因為無常非常迅速,所以你要趕快找到種種如理法門,對治你眼前的煩惱啊,那樣才對啊!結果你不這樣走正確的方法,你說:「喔,趕快,我關起門來。」結果關在這個門裡邊,自己生煩惱,你白白浪費了嘛!對不對呀?現在我們大家都是犯這個毛病啊!
如果說,你現在能夠這樣地如理,找到一個辦法,所以他一定告訴我們:如理、如量、次第等等,圓滿無缺。然後你能夠這樣的話,不管你拜佛也好,念佛也好,閉關也好,坐在那裡也好,做什麼事情也好,你一直在那兒增長善法。是!無常是過去了,增長善法的結果,什麼?你到了極樂世界,你還愁什麼嘛!就算你不到極樂世界,你的善法這樣增長的話,我們了解這個道理的話,它那個增上生,眼前你造的一切的因,都是這個善因。下一次你碰見的,比現在越來越好、越來越好、越來越好……。你到這個環境當中的話,這麼個好啊!你周圍那些人也跟他在一起,然後你的環境也在一起。然後呢就是個惡人,因為你宿生因地當中,當這個惡的事情現起的時候,你如法相應的,都是成就你的功德;跑到下一生,還是這樣地策勵你向上,所以就算你不往生,你都不怕呀!
更深一層說,菩薩之所以不怕的真正原因就在這,他已經牢牢地把握得住,一生比一生增上,這種情況耶!這個道理我們務必要知道。那麼這個道理靠什麼?要了解得多,然後呢思惟得多。思惟得多的話,你現在造這個善淨之業,都是這個善淨之業,你怕什麼啊?佛法不是講因果?因果我們現在積的什麼?業因嘛!你現在積的完全是善淨之業,你還要怕?修學佛法的人,連它這一個都不了解,還修些什麼啊?所以我們真正重心在這個地方,要把握得住啊!這個地方不是叫我們說:「啊,你不要說修啊!」不是!恰恰相反,我們要這樣修。也不是不要拜佛、不要閉關,恰恰相反,你要去做。這個地方的重點你要注意啊!要把握住這個重點,到那時候好了,你是閉關也好,拜佛也好,念佛也好,做什麼也好!這個要分別得很清楚。再下面,
能滅教授亦即上說佛子正理,要與煩惱而興駁難,向內摧壞第一仇敵瞋恚之理。
說由於眾多門當中,觀察思惟滅除瞋恚,因為為什麼要這樣努力呢?因為它的過失是非常地嚴重;它的反過來,利益是非常地殊勝。那麼,現在呢你要滅除它,上面所說的這個道理,就是能夠針對著這個毛病,來消除它的最如理完整的教授,這個豈不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該修學的!然後呢,我們眼前應該幹什麼?跟煩惱駁難。他不用「鬥」,而用「駁難」,這個駁就是辯駁,難就是問難。換句話說,我們在討論問題的時候,來往地推敲──喏,就是這樣!你一再地思惟觀察。前面告訴我們,都是這個:對呀!他們來傷害你,然後你這樣去思惟觀察,而這樣的話對不對;那樣的話是對不對?所以你內心當中,的的確確在分別這個事情──如理分別。所以的的確確,這個修行最佳的是如理分別,現在我們不懂得,不懂得這個道理,常常說:「唉呀,你不要分別了!」結果把最好的法寶損失掉了,真可惜!真可惜!所以眼前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這樣地去反覆推敲,然後內在呀,把這個煩惱的怨敵把它摧毀!
上面告訴我們,我們現在得到了這個修學佛法完整的教授,是對治這個煩惱的教授。那麼現在呢,就拿這個如理的教授跟這個煩惱,這兩樣東西互相地來給它辯駁。這個「難」,普通我們就是說所謂問難、質難,換句話說你針對這個問題,要去深入地探討、思惟。現在經過上面這樣的深入地探討的思惟,結果你在任何情況之下,找不到一點點你不能忍的理由,找不到一點點你瞋恚的理由,所以自然而然那個忍辱就成就了。妙咧!當你破除這個瞋心的時候,那個貪也拿掉了,那個癡也拿掉了。
所以雖然這地方,主要的是講破瞋恚,因為這個損害最大,是第一大怨敵。但是前面告訴我們「而興駁難」這幾個字,注意喔!這就是我們平常正確用功的方法,不要小小把這幾個字隨便漏掉。這兩個字,你懂得了以後,然後經常擺在你心裡邊,這樣地反覆思惟、觀察,修──就修這個。你拿這個概念擺在心頭上面的話,持戒,戒持好;念佛,佛念好;拜佛,佛拜好;閉關,對了!然後你把這個內心當中調柔了以後,兩腿一盤,那個定很快啊!這個我們一定應該正確地認識的。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要與煩惱而興駁難。好!
是故若能以觀察慧善為思擇,以多正理而正破除,則能遮止多類瞋恚,
喏!所以說呀,假定你能夠「觀察慧」,現在這三個字同樣的。這個智慧怎麼來的?就是思惟、觀察、抉擇,而這個智慧是破煩惱的根本的正對治。而煩惱是什麼?我們生死的根本。現在我們常常說:「哎,你幹什麼要修行?」為什麼要修行?要了脫生死。結果了脫生死,修行的最正確的唯一的工具──這個智慧,要得到這個智慧,要這樣地如理觀察思惟,你不用,請問你修些什麼?所以說,哎,要拿這個,還要呢「善為思擇」。拿到了以後啊,要拿了這個東西,很善巧地多多思惟觀察。如理的、正確無誤的,然後呢正對著這個煩惱,把它一一摧毀,一一摧毀!「則能遮止多類瞋恚」呀,他把各式各樣的,哪一種、哪一類的不如理的這個瞋恚,都把它去掉了,淨除掉了,遮止住了!
由眾多門發生堪忍,
欸,忍就成功啦!忍就成功啦!
能得堅固微妙習氣,以是由其無垢正理,於正教義獲定解故。有捨觀慧思擇修者,即捨此等菩薩一切廣大妙行,當知即是自他暇身受取心要無上障礙,猶如毒蛇應當遠離。
那麼關於忍辱那一點,簡單地說完了以後,他那個地方又特別提醒一件事情。就是要善巧地運用這個我們得到暇滿人身的最殊勝,六道當中也唯一只有這個暇滿人身得到的,什麼?就是我們思惟、觀察這個能力。實際上呢,破除煩惱,要想透脫生死,也唯一的這個東西,這個地方最後特別說一下。
所以上面的所以能夠遮煩惱,由眾多門能夠啊,特別是瞋恚而發起這個「忍」──堪忍、忍辱能力的,在這種狀態中,能得堅固微妙的習氣。平常我們也是無始以來積累什麼?染、雜、惡、垢的習氣,這個習氣堅固得不得了,怎麼弄也拿它莫奈何!那麼經過了上面這個如理思惟、觀察以後,欸,這個微妙的這個習氣起來了,而且堅固!
所以對於上面所說的,一點都沒有錯誤的、正確的、如法的這個正理,要獲得定解。而這個正理是什麼?佛出世最完整正確地告訴我們的「教義」,這個「教」就是告訴我們的,告訴我們的真實的內涵哪!這個真實的內涵,要獲「定解」!定解兩個字就是勝解。不是說:啊!聽懂了、聽懂了。沒有用!的的確確──你要用,聽懂是第一步,聽不懂你還談什麼呢?但是單單聽懂而擱在那裡書本一闔,對不起,在書本裡頭。
所以我們必定要不斷地思惟、觀察。這個地方大家還想得起來吧?前面告訴我們「修」,修是什麼?於善所緣數數思惟、稱量、觀察,對不對?喏!就是「善所緣」。平常我們心所緣的是什麼?對不起,都是惡的。不在明顯的貪境、瞋境當中嘛,就是不明顯的癡境當中,自己還覺得很好,就是這樣,這個都不是善。現在呢,如理地稱量觀察,這個就是善所緣的。然後呢不斷地──數數是不斷地──去思惟、觀察、思擇,那麼經過了這樣的話,對這個東西產生決定不疑的認識,那個時候你起心動念就是它。所以平常我們遇見任何一件事情:欸,我覺得這件事情這樣,我看這件事情這樣。這就是什麼?我們一般人說的見解。這個就是我們一向的定解,可是這個一向的定解都是什麼?跟煩惱相應的。現在這個地方,我們真正要努力的,要對這個如理的正教的意義,經過這樣思惟而得到這個。
所以下面反過來說,有的人哪,唉,真是可惜啊!捨棄掉了這個「觀慧思擇修者」,說他要修行,結果呢,那個修行的最佳工具,就是思惟、觀察的這個觀察慧不要,他說修行,這個叫作修行。要曉得這樣的修行,是捨棄「菩薩一切廣大妙行」啊!真正修菩薩道的,它菩薩道真正殊勝的地方在什麼?大家記得不記得?入大乘之門的根本因是什麼?菩提心。這個菩提心……主要的方便跟慧,而方便是菩提心不共之因,慧是三乘的共因,大家記得不記得?所以現在你捨棄掉了這個方便,然後說要去修行。這個方便是什麼?就是思惟、觀察。你要思惟、觀察,一定要多聽聞哪!請問在這種狀態之下,你怎麼修這個菩薩的大行?所以我們說:「哎呀!我發菩提心,我要學菩薩行。」結果你的行為是背道而馳,南轅北轍啊!
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必定要了解啊,這個是在我們可以說是最大的大障礙。我們現在得到了最難得的這個暇滿的人身,而且拿這個暇滿的人身來去修行無上的心要,所以「受取心要」,這個是中心的綱要。你現在不要它了,捨棄它了,所以這是個障礙。因為這個東西本身最主要的、最根本的,所以這個障礙是最大的、無上的。這一件事情像什麼?像毒蛇一樣,啊!你不要說跟牠玩哪,老遠看見牠,哇!那趕快躲開都來不及。所以,這個地方就順便一提。
我們哪,現在不善學,往往不了解這個經論上面的真實的意趣,在前面,前面這個第十卷當中,辯得特別詳細。也是有很多人哪,說:「哎呀,不要分別的。哎呀,你不要分別啊!」說:「如如不動啊!」是!這個是什麼?果!一定要經過前面這個因位當中如理思惟、觀察、修習所得到的。經過了這樣的如理思惟、觀察、修習以後,證得是一點都沒有錯,所以這樣的因感得這樣的果。現在你在凡夫地,渾身心都在煩惱當中,居然你呀顛倒了說──坐在這個地方啊,在癡心當中說──這個叫「如如不動」,捨棄掉了,不要這個觀察慧,真是一個大錯誤啊!
前面大家重新再溫習一下,如果了解了,那我們繼續下去;如果不了解的,務必把最一開頭的時候,關於正修跟破除邪執這個概念要辨得清楚。所以前面曾經一次、兩次、三次,一而再、再而三地說明這個道理,那麼這裡又說一遍。好,上面就是關於生忍那一部分,就是對於人家來傷害你,怎麼樣對治它。第二個呢?
第二引發安受苦忍分三:
這是卷十二。說受苦的這種狀態當中,你是安然忍受它。它這個地方,不是從外面來說的,是從你自己本身所受的苦。那個所受的苦,也許可能是外面來的,也許可能是從內發的,乃至於你自己去找的。你說自己怎麼會找呢?下面會告訴我們,現在我們看:
一必須安受苦之理,二引發此之方便,三處門廣釋。
第一個,說安然受苦,它為什麼一定要去受呢?如果不一定要去受的話,那我們不必找這個麻煩。所以他第一步是說,為什麼一定要受?懂得了,既然必須要去受,他不馬上叫你受,要找這個方法。而在找這個方法之前,他也特別地,是引發這個找這個方法的一個方法。找這個方法的方法,我們前面一再說,就是推動你、策勵你,精進想學的這個心。有了這個推動你一心一意想學的心,然後你去學,對了!如果沒有這個心,平常我們說:「哎呀!這個也忙得少不了,這個也忙得少不了。這好像是,嗯!沒關係,慢慢地來。」它現在經過了這樣的話,你就一心一意地全部精神急著要去找,那個時候旁的事情都丟掉了,你才真正有進入修行的可能。所以它每一個地方那個次第,這樣地完美!現在我們看下面怎麼解釋。
今初 如《入行論》云:「樂因唯少許,苦因極繁多。」我等恆有眾苦隨逐,故以苦為道不可不知,
論上面告訴我們,快樂的因由很少,苦因非常多。注意這個「因」字喔,他不講苦、樂,而就苦因及樂因。是的!我們現在要求的是求快樂,你要求快樂,先要啊看因上面。是的!我們要去苦,你要去苦啊,先看因地上怎麼去法。這個說真正找找的話,哎呀!這個樂因是很少,一點點,苦因是到處都是。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我們動不動是造了苦因,因為造了苦因啊,所以一直被這個苦纏在這個地方。既然在這種情況之下,被苦所纏著,現在我們要修道,你必定拿我們現在的身,以及我們現在的環境,在這個裡邊去修。所以,你如果說不能針對著這個環境,拿我們現在這個條件來,請問你怎麼修啊?既然如此,所以你必定要對於我們眼前這個苦啊,要有正確的方法,要對治它。所以啊,說不能不以苦為道,所以「故以苦為道是不可不知」啊!我們必定要曉得的,我們真正修行,就是眼前這個是苦上頭,了解怎麼對治它。
所以現在這一點,有太多的修行人,事前聽人家:「哎呀,這個修學佛法好呀!」「對呀!」「這個世間真苦啊!」「欸,對啊!」然後他就修啦!因為這個道理沒有正確地認識,他是沒有錯,感到世間的苦,但是因為這個道理沒弄清楚──這個道理講的什麼,就是如此因感如此果──這個因果的必然關係沒有弄清楚。他聽見人家說修行這是個好事情,他就以為說:「好!把家裡一拋,跑到廟裡就快樂了。」有這樣的事情嗎?沒有!我們必定要知道:是,我們真正要得到快樂,必定要去修;而要修的話,在那個家裡是一定修不成,所以才要跑到專門修行的環境,那個是我們到廟裡去的真正的原因。不是說你到了廟裡是,啊!就快樂了,那完全錯了!
到了這個地方,然後你修,修什麼?修快樂之因。而眼前這個痛苦這是以往之果,正要如法地拿出你的正確的認識、意志,然後呢去修行。這個修行是一個苦事情喔!這我們必定要認識哦!你認識了這個,就沒問題了。就因為我們現在種種的誤解,產生了這個。所以一跑到廟裡,總覺得好像在那個地方袖手旁觀,看人家燒飯,看人家樣樣弄好了。然後呢我跑得來,張開口吃完飯,跑到佛堂裡去拜幾拜;然後早晨念它幾卷經;喔唷!我早晨幾點鐘起來,我打坐可以打多少時候,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