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122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二二卷.A面

哇!這三百二十萬里深的這麼一塊,然後呢把它磨成功沙子,那麼有一粒沙子,你就得到一個什麼?轉輪聖王的這個位子。就這麼、這樣地大的功德,這不得了的功德,這功德之大呀,不得了的!

下面「乃至」,下面一個「具壽」這個具字,你們改一改,它文字上面寫一個且。具壽,平常我們說長老、長老就是這個。那個鄔波離尊者跑到世尊面前,請問世尊說:「這一個比丘,他這麼樣地禮這個塔,這麼大的善根哪,是不是有可能這個善根,做了一點不好的事情,統統能夠損壞掉了呢?」那麼佛就告訴他:「是的。」什麼狀態啊?「於同梵行」,那就是我們同道當中,而做了什麼?犯了這個過患,「瘡患」。那麼它這個地方的瘡患指什麼?就是指瞋心。所以他下面說呀:「他只要一犯了這個瘡患,一害了這個瞋心哪!我就再不看見他那些福報,沒有了。」就這樣大的善根,由於這麼一點點的這個毛病、過失,就徹底地摧毀掉了。

所以世尊就警告說:「鄔波離啊,所以乃至於枯樹,」為什麼叫枯樹啊?那個樹還有派上用場,枯掉了以後,我們就摧枯拉朽,那簡直是不要說用、用不上,燒火都沒辦法的,那個枯掉的樹,你燒起火來都沒用的。「乃至於這樣一點用場都……沒有用場的東西,你都不能起一個損惱之心,何況是對於一般人哪──有識之身。」他那個地方,並沒有說菩薩、佛子,或者是梵行者,喏!這樣,他特別說明的。真正重要的就是,不管任何情況之下,你呀不要發脾氣,不要讓那個瞋恚生起現行。

下面特別解釋一下「壞善根」,壞善根。這個壞善根的解釋之前,我先要說明:平常我們讀經等等,往往就囫圇吞棗,嘎嘎嘎……唸過去了。這個論之真正好的地方,他把每一個地方,他有一個認真的說明;不但說明,而且還很深細地抉擇,抉擇的話,就是辨別得非常清楚。所以平常我們往往讀經覺得:哎呀,很懂!等到你一讀論的話,你發現啊原來你在門外,根本他到底說些什麼,完全不知道。所以我們真正要想修行的話,請問:你完全不知道你能修行嗎?當然不能!所以說種善根則可啊,真修行的話,那是非要學它的原因在這裡。所以他下面辨別這個斷善根是什麼,壞善根,前面已經講過了,曾經講過,講到四力懺悔的時候,記得不記得?那麼現在這地方又辨明一下。

壞善根義,有諸智者作如是說,摧壞先善速疾感果之功能,令果久遠,先當出生瞋等之果,非後遇緣不自生果,以世間道皆不能斷所斷之種,定不能斷煩惱種故。

他為什麼要這麼辨呢?就是有些人會這樣說,而且這些人,還不是普通人喔──諸智者!這個情況在當年這個印度、西藏,乃至於我們中國,都是這樣。現在我們張眼一看哪,也立刻可以看得見,不要說眼前一般的人,只是做些文字功夫的;我們看我們歷代的祖師大德們,的的確確有的人哪,對這個經的文義這麼解釋,有的人對這個經的文義這麼解釋。我們這一些祖師大德,的的確確我們都很尊重、很恭敬,他也有成就,所以公認為祖師大德,這個什麼?智者。那麼這個地方也是如此,是不是很明白!如果說確定不移的話,那麼彼此之間那些祖師大德所說的話,一定沒有什麼爭議,既然彼此有爭議,他說他、你說你,這個裡邊有問題,這樣。所以說這個本論哪,它每一個地方,辨別得非常深細,讓你對於真實的內涵是了無餘遺,那個時候你去如法行持的話,你不會出毛病,這是我們必定應該知道的。所以這個智者兩個意思,這樣。

所以有的這些,這個祖師們他這麼說:什麼叫摧壞善根哪?就是說把你很快感果的功能,暫時不能感果。實際上呢造了這個以前的這個善業,這個業還在,只是說眼前先感得什麼?先感那個瞋恚之果,所以說「先當出生瞋等之果」,這個先出生。而善根那個果呢?原來那個善根果只是「令果久遠」,不是說後面不生。所以他說非後面遇了緣──它還是會生的──不是後面遇了這個善緣不生果。他有理由的哦!下面說:「以世間道」,因為普通的世間道,是不能斷這個一切的有漏種子。所以這個有漏的這個煩惱種啊,它不能斷除,不能斷除,他是根據這個。既然世間有漏之法不能斷除那個種子,那個種子的話相當於現在我們說,造了一個善業有一個善種子,造了惡業有惡種子,所以這個瞋恚是個世間道,世間道是不能斷那個種子的。可是因為你瞋恚了以後,所以你那個瞋的果先生起,而本來所積的這個善根、這個種子啊,是暫時生不起來,只是使得這個果報久遠以後才起,這種說法。欸!現在呢,大師在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

然此理不定,

他倒不一定馬上否定它,說不對或者對,而是說不一定,不一定!我們看看哦!他一定要辨別得很深細以後,然後如理地抉擇哪一個才是。

如諸異生,以四對治力,淨治不善所獲清淨,雖非斷種,然後遇緣其異熟果定不生故。

根據什麼?根據這個。就好像我們凡夫一樣,說反過來說吧!我們修善行──懺悔,懺悔的時候以所謂說四力去對治它。用四個對治的力量,把以前所積的種種的不善之業都懺悔乾淨,淨治了,那個時候獲得了清淨了。清淨是清淨了,對不起,這個種沒有斷哦,如果說斷了種的話,你就證聖果囉,對不對?所以沒有,沒有證聖果。只是說你淨治了罪障以後,然後呢你可以如理修行,然後呢一步一步上去──從集資、加行而證道,然後呢先證的話是見、修,然後呢到佛果,是這樣的哦!所以它那個種的確沒有斷哦!

但是它雖然種沒有斷,因為你經過了四力對治以後,以後雖然遇緣的話,那個時候雖然遇到緣哪,你那個惡法它不會感果的。既然惡法不一定感果的話,請問善法當然也不一定感果。至於說到底感不感,他沒有說這個、這個……哦!這地方已經說明了,前面在這地方,四力對治當中已經很明白地說明。假定你的四力圓滿地能夠對治的話,它一定不感果,對不對?所以這地方說,你如果說能夠以四力對治獲得「清淨」,這兩個字很重要哦!獲得清淨的時候,那個時候你的惡業啊,將來雖然遇緣的話,「其異熟果定不生故」,確定不會再生起的!

又已感異熟善不善業,雖非斷種,然後遇緣亦定不生異熟果故。

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我們造了這個業以後,造完了業以後一定感果的。那麼等到你在感完,感了那個果以後──善業感善果,不善業感惡果──那個時候感了這個業以後,這個種還在哦,「雖非斷種」,然後再遇緣的話,它也不一定生。第三個,

又加行道得頂忍時,未斷邪見及惡趣因不善種子,然遇緣時,亦定不起邪見及惡趣故。

他一層一層深入。除了上面這個情況以外,還有修習的加行位上面,加行位有四個,所謂煖、頂、忍、世第一地。世第一地後面的話,那就見道了,見道了當然把那不善的種子啊,整個地就斷除掉了。所以在這個頂位跟忍位的時候,它那個「邪見」、「惡趣因」的這個種子啊,對不起,它沒斷掉;雖然沒斷掉,但是你只要得到這個位,它以後雖然遇緣,它也不會生起邪見以及去到惡趣,它也不會的。從這地方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前面他──那個諸位智者,前面那些祖師們說這個話不對。前面祖師們說的根據是什麼?他根據是說因為世間道不能斷種子。那麼現在,喏!就告訴你了:欸,這個種子還在,對不起,它不感果,不感果!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在這個地方,一定要分別得清楚。

又如前引「諸業於生死隨重」,隨先熟一善不善業,暫遮餘業成熟之位,僅以此義不能立為壞善不善,亦未說故。

嗯,這地方進一層地再說,我們除了這個以外,另外就是業感果的這一個,原則上面前面已經說過了──諸業於生死,說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這個業,以往造的業感果的次第是怎麼樣呢?我們曉得:隨重、近、串習,然後呢在最前的先感果,對不對?所以說,它當一個業感果的時候,其他的業啊,好,停在那裡。所以它只要感一個,而感的次第是隨重、近、串習、先後這樣來的。當這個感了果,其他都是「暫遮餘業成熟之位」,其他的造的業暫時被遮止了,它就停在那裡不動。

所以單單說這一個,如果說就這樣叫作壞善根的話,那是不合理的。它並沒有說,啊,那以後這樣。因為前面那個諸智者怎麼講?他說那眼前先讓那個瞋的惡果先生起,說這個善根以後。結果呢?我們造了種種的業,下一生真正感果的,除了這個以外,其他的下一生,欸,跟著來啊,它並沒有說,因為這一個果、這一個業先成熟了,下面那些業斷掉啊、壞掉啊,並沒有啊!同樣的道理,我們這地方就了解了,所以這個前面這些人說的這個話不合理。

又異熟暫遠,不能立為壞善根義,

要曉得這個異熟是暫時不感果啊,這個絕對不能從這一個概念上面來說這個叫作壞善根,這個不可以的。

若不爾者,

假定是,不是這樣,反過來說,假定說這個異熟暫時不感果,就叫作壞善根的話,那下面這個毛病就來了。下面什麼毛病?

應說一切有力不善業,皆壞善根故。

應該說不管你做什麼,凡是造的惡業的話都會壞善根,為什麼?你造了這個惡業以後,它一定感惡果嘛!假定說這個令那個善業暫時不感果,先讓那個惡業感果這一點上面,就算作壞善根的話,那豈不是所有的這個有力的惡業,它一定先感果,那麼這個善根,都不是都壞掉了嗎?實際上不是。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地方的壞善根,是特別指說,你一旦造了這個業以後,儘管將來遇見那個善緣的話,它就再起不來了,這麼個嚴重法哦,這麼個嚴重法哦!

平常我們造了一點惡業,如果善根沒有壞的話,我們也有善業、也有惡業,如果惡業重的話,你先墮落,墮落完了以後啊,它這個善根又來啦,又成就囉!是啊,就比如說,我們說我們修習過程當中,正見、軌則、尸羅、淨命,萬一你不能做得圓滿,那麼那個時候你只要正見未壞,然後呢其他的地方做得稍微一點不大對的話呢,那個時候,你第一個可以不墮落這個地獄等等,墮龍當中。等到下一世,那麼賢劫千佛當中,看你的這個業的輕重,起來的時候,欸!它那個善根還在啊,遇見那個緣它就成就囉,就這樣,就成就了。這一種情況是什麼,就是惡業先成熟,惡業先成熟,它那個善業啊,等到前面的惡業成熟了以後,那個善業的力量還在,它會感果的。

現在這地方壞善根是:不是!儘管這個惡業成熟了,等到惡業完了以後,它那個外面的外緣再來的時候,你那個善根沒有感果的力量的,懂不懂啊?清楚不清楚?這個概念,你們一定要辨別得很清楚哦!所以了解了這個它的嚴重性,那個時候才會策勵我們,這是我們所以在這地方要深辨的原因,否則的話,我們修行都是始終馬馬虎虎、浮浮泛泛。常常有人說:「法師啊,他們都是這樣做的嘛!」所以在這一點,我為什麼要特別說明。我們往往看見好像別人這樣做,我也不至於這麼壞吧,我也跟著去做。所以你一定要了解,他怎麼做,他是智者,還是愚者。你跟著智者他怎麼做的話,你大概錯也錯不到哪裡去;如果你跟著愚者,那個時候你就完了!所以我們真正修行的人,一定要把聖教的真正的內涵辨別得非常清楚,辨別得非常清楚,那個時候你不要管他怎麼做,你自己曉得的怎麼是如理如法的,這樣才對。我們繼續下去。

故於此中清辯論師如前所說,以四種力淨治不善,及由邪見損害之心摧壞善根,俱如敗種,雖遇助緣而不發芽,後雖遇緣亦不能生果。

那麼前面這個裡邊,清辯論師特別把這一件事情,說壞善根的意義,去反顯──就像拿四力淨治不善以後,那麼這個惡業就不會再感得惡果了。反過來說,你種了善根,雖然種了善根,「由邪見損害之心」,摧壞了善根,那麼那個時候,這個善業也不能感善果了。不管它是惡也好、是壞也好,那個種子就像什麼,就像「敗種」,那個種已經損壞掉了。就像一個稻子一樣,你把那個稻子火裡面烤一烤,然後呢把那個稻子水裡面泡了發發霉,對不起,到那個時候,雖然到了春天來了以後,擺在土裡邊,然後呢曬了太陽、加了肥料,這種助緣加上去啊,它不會發芽的!所以我們種的善根也好,或者惡業也好,同樣的道理,如果說摧壞了以後那就不能生果的,這個才是對斷善根的真義。

又如前說,雖以四力淨所造罪而得清淨,而與發生上道遲緩無相違義。

這個是除了這個以外,又順便說明一下。前面曾經說過,我們四力懺悔了以後,得到清淨了以後,是的,這個惡果是不感了,惡果是不會感的。但是並不是說,這個惡業沒有影響哦!什麼影響啊?是影響是這樣:你去修行的時候,要想很快證果啊,對不起,那慢了!那要慢很久、很久,這樣。所以他下面特別說明這個差別:

故有一類,雖壞布施護戒之果圓滿身財,然不能壞修習能捨及能斷心作用等流,後仍易起施戒善根。

它那個破壞,就是我們的善業,這個善業,有很多人造了惡業以後,就把布施、持戒這種感得圓滿身財的這個果報,異熟果斷掉了。異熟是斷掉了,但是呢他那個等流,欸,妙咧!下一次遇緣的時候,他不一定會很有錢,為什麼呀?他布施那個異熟的因,當時造了壞事破壞掉了,這個異熟因。但是呢他破壞的時候,這個因是破壞了,異熟的因是破壞了,這個等流因沒有破壞。所以他第二世窮得要命,窮得要命;窮雖然窮,欸,他這個布施心卻猶在。所以他不能斷「修習能捨」,這個就布施來說;「能斷」就是持戒,他那個持戒心還在,所以這個我們要……。「後仍易起施戒善根」,那一種情況之下,他對於布施持戒的善根哪,還是容易生起來的。另外一類呢,

又有一類,雖壞施戒作用等流同類相續,然未能壞發生圓滿身資財等。

欸!反過來有一種叫妙咧!他做了壞事,破壞了這個善的事情以後,他下一生啊……就看他破壞是怎麼個破壞法。有一類他「作用等流」,那個等流心破壞了。以前是布施的,可是這一生哪,碰見這個因緣的話,他布施不能布施,持戒也不能持戒,但是卻是感得圓滿的財位,乃至於這個「身」,身相什麼?我們持戒能夠得到人天的果報。

也許這裡大家就奇怪了,這怎麼可能?對呀!那現在我們眼前仔細觀察一下,就對了,眼前觀察一下就對了。比如說,我們現在布施啊、持戒啊,這樣;到那個時候,你心裡面生起了邪見了:嗯,這個東西沒有什麼意思!生起了大邪見,但是呢你這個行為本身,並沒有做特別的惡的行為。所以那個時候因地當中,什麼?就是你把你那個心因破壞掉了。因為你沒有行為上面造很大的惡績,所以到下一世,你外面的行為上面這東西沒破壞,這個異熟還感果,可是你心理上面不對;以及眼前我們譬如說布施等等也是這樣。所以他為什麼講,不管是布施、持戒、忍辱等等,一定以意樂為先的原因就是這樣。我們眼前也看得見很多人,喔唷,他那個錢啊多得不得了,但是他那個心哪,那縮成一團!不要說布施不肯布施,自己用是都捨不得用,就是這種狀態。所以我們每一個地方辨別得很清楚了以後,自然對這種行相,我們就了解得清清楚楚。

又有一類如前所說,若不瞋恚授記菩薩,一劫所能圓滿道證,由起瞋心自相續中已有之道,雖不棄捨,然一劫中進道遲緩。

還有一類,像前面所說的,發了瞋心以後。他下面特別有一句話,「若不瞋恚授記菩薩」,你發了這個瞋心以後,假定你所瞋的對象,是一個已授記的菩薩的話,那這個罪過就完了!那你要想懺悔,懺得乾淨的可能性太少太少了,簡直太少太少了!下面有一個證據的,說萬一這是一個菩薩,而且是授記的菩薩,通常這個授記有一個標準的喔,這不是普普通通的菩薩。說你一旦對這個授記的菩薩瞋恚的話,對不起!你要想懺乾淨啊,很難!

那麼現在呢他倒瞋恚並不是瞋恚這個授記的菩薩,是普通的,那麼那個時候這種瞋心,你可以淨除的。雖然經過四力懺悔了、淨除了,但是淨除是淨除了,你要想在這一個短時候之內,能夠修行證道的話,對不起,不行!為什麼呀?因為,由「自相續」當中,前面已經積累的這一個善根,被這一下的瞋心破壞掉了,破壞掉了!所以這個感果的這個是不會有啦!懺悔了,這個瞋心、這個惡業經過懺悔以後,把它清除掉了,可是積累的這個資糧本身,就被這一個瞋念統統摧毀掉了!這個有這麼個嚴重法。

總之如淨不善,非須盡淨一切作用,故壞善根亦非壞盡一切作用,此極重要。

這個地方是特別辨明,特別辨明。對善的事情做了以後壞善根,以及做了壞的事情,經過如理的懺悔修持以後,淨除這個壞的,我們一定要辨別得清楚。「作用」的話,就是感果的異熟方面的功能,是善根,也是特別的,這個我們要了解,這個概念前面……。所以他引有很多啊,有很多這個布施、持戒這個果在,但是呢等流沒有了。還有一種呢,他果雖然沒有了,布施、持戒的果雖然沒有了,下一生感得的很窮,但是呢,欸!他就是布施的施心還在。這個地方我們要辨別得非常清楚。

唯應依止佛陀聖教,及依教之正理而善思擇,故當善閱經教而善思擇。

這一個地方,他特別下一個結論。因為前面剛開始的時候,他為什麼要這樣辨?因為有的那些智者,換句話說拿我們來說,有的那些祖師們這樣說。那個就牽涉到我們現在目前真正實用的,啊!說這個祖師這麼說、那個祖師這麼說,大家的概念莫衷一是;更進一步,現在我們眼前更是啊,不要說祖師,那更是百家競鳴,各說各的。那麼我們怎麼辦呢?我們一定要「依止佛陀的聖教」,然後呢,佛陀的聖教還要經過細辨──「正理而善思擇」,所以一定要根據大經大論。

那麼本論還有一個特別的好處,什麼好處啊?你就是個大經大論,各家各派的說法又有不同,本論之真正殊勝的地方就在這裡了。經過他這樣地抉擇以後,你曉得:哦!原來啊!龍樹菩薩性宗一系解釋的意趣在哪裡;然後無著菩薩相宗一系解釋的意趣在哪裡,彼此之間絕對沒有矛盾衝突。只有什麼?只有深淺程度的不一樣,乃至於針對的對象差別這一個。你對這一個完全了解了以後的話,那就對了!所以一定要告訴我們「善思擇」,既然你要這樣的話,那要「善閱經教」。這個閱這個經教,不是單單多看哦!我們現在看,看是看得很多啊,但是不善閱,這個很重要,這個很重要!要善閱這是善於聞,「善思擇」要善思,那個要把握住這個真正的正義,那就對了。

如是能引極非可愛粗猛異熟,及能滅除餘業所引最極可愛無量異熟,是為非現見之過患。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