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121B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二一卷.B面

我們翻到兩百八十七頁,我們開始講趣入方便的最後一段。我們說,哎呀!這個忍有這麼大的好處,那麼反過來的話呢,就是不能忍哪,讓瞋恚的現行造這個惡業的過患。現在繼續下去看第二行,最後,

《入行論》云:「若勵摧忿勃,此現後安樂。」若能恆常修習堪忍不失歡喜,故於現法一切時中常得安樂,於當來世破諸惡趣生妙善趣,畢竟能與決定勝樂,故於現後悉皆安樂。此等勝利皆由忍生,

那麼這個引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我們現在真正應該做的事情,什麼呢?努力,第一個。幹什麼?要摧毀那個瞋恨之心,瞋恚這個惡業。「勃」,那就是說突然之間,猝然之間一種變色,平常一個人發脾氣的時候勃然大怒,形容這個怒的這種狀態,這個我們現在應該摧毀的。這個摧毀不是說浮浮泛泛、馬馬虎虎,應該努力地,應該勵心克己,應該勵心克己。那麼關於這個「勵」字,後面有一個精進一度,到那時候詳細說明,詳細說明。總之,這個在一切善法當中,包括把惡法的消除,把善法的增長,它這個精進是資糧善當中第一善,都需要的。至少我們現在心理上面應該有這種認識,然後呢把那個心理建設起來──我要做這件事情!一定要努力,一定要努力!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這樣去做。你能夠這樣的話,現在也好,後來也好。所以說,能夠恆常不斷地修習這個事情的話,哪一個事情?忍辱波羅蜜多,因為你能夠努力、精進,勵心克己,當然是一切時處都在這個地方,那你就「不失歡喜」。

嗯,平常說起來,這個怒,一定要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才會發怒。你說那個境界沒有現起,沒有你發怒的地方,你怎麼個修法啊?這個地方是怎麼一回事情?是說要了解,你境界現起的時候,你所以能夠擋得住的原因,必定在境界沒有現起的時候,你已經有了思惟、觀察的力量,而且生起這個力量了,對不對?前面一再說,我們也都能夠體會到,雖然善法上面不一定體會得很強,但是平常一般的事情上面,我們都體會得很多;當我們不斷地習慣串習了以後,那麼那個時候這境界現起的時候,不知不覺那個習慣就起來了。我們以前習慣的都是惡法,所以境界現起的時候,不知不覺這個惡法現起。那麼現在呢,你要修忍辱,一定要事先修對治,而事先修對治的時候,那個時候是什麼狀態呢──要努力,所以說「勵」,那麼這個勵是這樣講的。

那個努力針對著什麼情況呢?就是平常我們心裡浮浮泛泛那個心。所以任何一個地方,你現在要注意到哦!這個當你平常一般狀態這種是,你一觀察自己的內心就曉得了:啊!這個心是什麼心啊?無記相應的。所以我一直好用《了凡四訓》上這幾句話──平常「只是悠悠放任」,你真正提起來的時候,內心上面有一種「戰兢惕厲景象」。譬如說我們在這兒拜三十五佛,那麼平常的時候,你就是說,哎呀!人家在那兒唸你也跟人家唸一遍。剛開始你沒唸會的時候,你還注意地去背啊、弄啊!是唸會了以後就不對囉!唸會了就隨口溜過。對了,我想起來,那天晚上講「熟、溜」兩個字就是這樣的。剛開始你不熟,那麼你要去背啊、要去記啊,熟了以後只是隨口溜過。「溜」字曉得不曉得,三點水,一個留下的留。心裡面有沒有?心裡面,嘿!意思一下,浮在那個水面上的一點點那麵粉的樣子。這個本論上面,前面上面說浮在上面一點酸酒啊,那是沒有什麼味道,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真正地一定要提起來,努力地提起來,恆常地思惟觀察跟法相應的這種狀態。那麼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那個跟法相應的如理如量的這個力量現起來了。現起來了以後,境界現起的時候,你能夠擺得很平。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喔!所以「恆常修習」,是這樣恆常修習法的。了解了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知道,我們真正平常的修行在什麼?就在思惟、觀察。所以很不幸的是我們往往說:欸,現在修行、修行了。總覺得好像修行怎麼?欸,就拜佛嘛叫修行,作早晚殿那麼修行,就打坐嘛修行;結果呢,等到我們去上早晚殿,作作也沒味道,拜佛也沒味道,做這個也沒味道,做那個也沒味道。實際上呢,根本問題,前面一再說,後面呢,到這地方真正用的時候,所以我在這裡再提醒大家一下。

你能夠經常這樣去的話,就是「不失歡喜」,眼前雖然境界沒現起,你在思惟這個佛法,哎呀!你越想越歡喜,越想越得意。平常心裡面就浮浮泛泛,欸,看見一個人跑得來,大家就聊聊天,今天天氣哈哈哈,就是這個樣,這種狀態,這毫無意思。然後你思惟法的時候,裡邊覺得:哎呀!這個裡邊趣味無窮。當境界現起的時候,更是使得你立刻感受到:啊!以前隨煩惱去的這個熱惱之火,這被三業,在惡業當中燃燒相;現在呢卻是以淨法淨化了以後,得到那個調伏清涼相,就這樣啊!所以這個地方要告訴我們恆常修習這個的話,你就不失歡喜。

因為你能這樣,現在呢,「常得安樂」。喔,這個這麼清楚、這麼明白,這樣。上午我們剛才講的,乃至於人家罵你,不但你沒有受傷,反而變成功讚歎你的最好的微妙花欸!不但如此,而且「當來世破諸惡趣生妙善趣」啊!嗯,當然啦!現在你不瞋,無瞋嘛,無貪、無瞋、無癡,你能夠如法相應的話,不但無瞋,而且無癡欸!它所以在這個裡邊你能夠無瞋、無癡的原因,你進一步說的話,一定還有一個無貪在。那說:欸,怎麼這個地方你不發脾氣怎麼還有無貪?你為什麼發脾氣啊?你有什麼地方被傷害了,對不對?就是說,你對你傷害這個東西貪著難捨,然後那個地方覺得被人家傷害了。譬如說你有個好的東西被人家拿走了,或者你的名氣被人家損害了,於是你在那兒發瞋哪!當你不瞋的時候,欸,同樣地你所對你顧惜這個東西,它就有不再執著它的力量在。你所以能夠做到這個的話,又是有個無癡在,多美啊!

所以這個地方的修習,我們要了解哦!前面對這個法的認識。這世間上面人家說,這個人老成持重,這個人是不動聲色。是!這個有修養的,是有修養的。可是萬一弄得不好的話,他雖然不動聲色,他下面一句話,他不一定是代表了跟法相應的修養。世間的,說不定人家說:這個人哪,府城甚深喔!下面他不一定講,但是如果講的話,說不定是說老奸巨滑,或者說笑裡藏刀。現在呢,完全不是,完全不是,完全不是!完全是跟法相應的,這個情況我們要了解。所以說當然你眼前安樂,將來修了這個善法嘛,一定感生善趣。然後呢,這樣的生生增上啊,還必定「畢竟能與決定的勝樂」,到最後圓滿的是究竟勝。眼前增上生,他是最後是究竟決定勝,都從這上面,「故於現後都安樂」。這種殊勝的利益,嗨,都在這上面生起的呀!那麼前面這個道理告訴我們了,告訴了我們以後,下面有一句話,再點醒我們一下。

於此因果關係乃至未得堅固猛利定解之時,當勤修學。

哪,前面這樣的一個必然的關係,他處處地方提醒我們──因果。欸,我們現在要求的注意喔!目的是求的果,你要求果的時候,你因地上面就應該時時刻刻、心心念念,這樣。這個彼此間的關係,你經過了聽聞以後,如理思惟產生正確的認識以後,使它堅固,使它猛利!在你還沒有得到之前,所以說「乃至未得」之前,要努力去,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候。所以我剛才特別解釋它那個「勤」字喔!而這個勤字,現在你們慢慢地體會了,你們務必要去體會到它。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平常真正地修習,就在什麼?就在這個時候。固然你坐下來的時候,你在早晚課的時候,你在拜佛的時候固然是,而更重要的在我現在的感覺,尤其是初機──卻是離開了佛堂以後。所以你這個前面這個加行沒有準備的話,換句話說,你前面沒有準備工作,你匆匆忙忙跑到這地方的話,你心裡什麼狀態,請問?心裡什麼狀態?跟煩惱相應的。欸,本來那邊你沒有準備,跟煩惱相應的,覺得:啊,悠哉悠哉滿歡喜。今天叫你跑到那個佛堂裡去,你心裡還那兒:唉呀!這真麻煩。雖然這個心裡面沒有明確的概念,可是這個習性帶在這裡喔!

所以乃至於現在的有人說:「哎呀!這個早晚課是徒具於形式啊,是不如不要啊!」我一聽這個話,我就曉得原因何在。為什麼呀?因為我自己犯的毛病就是這個,多少年來就是這個樣。所以我們現在講修行、講道理,講了個半天,大部分人都是這樣說的。那麼,是,徒具形式;內容呢?好,沒有了,內容就沒有囉!大家如果說不了解這個特質,然後呢這個文章作了一大堆,啊!這個什麼樣的三藏十二部都看過,請問這是內容嗎?這一點我們在這個地方務必要知道。那個是講道理固然如此,現在你念佛呢?現在你持戒呢?難道就是這個衣服穿得整整齊齊,喔唷!這個條子,喔唷!他那個怎麼樣,他那個怎麼樣,然後一點細節的地方,我們這個爭論不休。可是真正的關鍵在哪裡呢?等到爭論完了以後,剩下來心裡面懶懶癱癱。所以爭論的時候在增長瞋心,懶懶癱癱增長癡心,請問修行嗎?持戒嗎?念佛亦復如是,這是我們必定應該了解的。所以這個地方才是、才是。

現在我們繼續下去。那前面哪,是它的殊勝的利益,現在呢如果你不能忍,隨著這個瞋毒而轉,那個害處分兩部分──一個是現在看得見的,一個是現在看不見,所以「不現見之過患者」,先引論上面說明,說:

瞋恚過患中,不現見之過患者,《入行論》云:「千劫所集施,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

經過一千劫布施等等集聚的那些──供養善逝等。啊!那是不得了的,親自供養佛。我們曉得佛法當中,我們佛教當中,有一個很有名的一個人物,阿育王。阿育王,喔唷,了不起哦!在印度那是真是了不起。阿育王這個人家叫Asoka,在印度什麼地方,最有名、最好的東西拿這個……印度那個鈔票上面,印的那個東西就是阿育王那個標誌,三隻獅子。所以在他們的感受當中,這個阿育王在印度是無出其右的,無出其右的一個人物,在我們中國還很難找到這麼一個人欸!為什麼呀?他的文史、武功、德行三方面,都是足以為千古的人所景仰的。我們現在譬如說漢武帝、唐太宗,哎喲,武功很盛,但是他的德行也不一定特別怎麼樣,當然這種人的話有他的非常了不起的地方。這是我,實際上呢我也並沒有研究歷史,不敢隨便地衡量,可是我的感覺的的確確,喔!這印度的地位是無出其右的。

他為什麼感得這個果報?佛在世的時候,供他那麼什麼?一個沙,對不對?就在那個地方,哎呀,看見佛來了,造的那個什麼東西,好像……我記不住了,好像是捧了一捧沙不曉得怎麼樣,去供了這個佛一下,就感得這麼大的果報。現在呢,不是什麼開玩笑,不是捧一下哦!經過一千劫的時間,然後呢你所集的「供養善逝等」,供養佛陀等等,「此一切善行」,這麼大的功德,你只要發一次脾氣,摧壞掉了!啊,這麼嚴重法!

此是如其聖勇所說錄於《入行》,《曼殊室利遊戲經》說,摧壞百劫所積眾善。

哪!這樣。那個是上面這一位祖師說了錄在裡邊的。還有下面,這個是論,論下面還一個經,經上面怎麼說呀?喏!你這麼一發一次瞋心,就「百劫所積眾善」,這個裡邊所有積的各式各樣的善,就是發一次脾氣,那就摧毀掉了。經論上面都這麼說,又引:

《入中論》亦說:「由起剎那忿恚意樂,能摧百劫修習施戒波羅蜜多所集諸善。」

剎那還是一下喔!生起這樣的這個瞋念來,就把百劫當中所修習的──看喔!下面這個非常嚴重哦!施、戒波羅蜜多,不是說普通的布施喔!他是修習的布施波羅蜜多,換句話說,他這個百劫當中修的是什麼?是菩薩行喔!我們請問現在我們這種布施、我們這持戒,有沒有跟菩提心相應?跟大菩提心相應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哦,他經過了一百劫這樣去修習,所集的「諸善」喔!這麼發剎那的瞋恚心──破壞掉了。這一點我們千萬不要把這文字唸過哦!一定要把它深刻地記在心裡面。

當你了解了這個概念了以後,現在我們不但應該注意不要發脾氣,而且應該注意到,瞋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喔!所以平常我們見解特別強的人,動不動好歡喜跟人家爭論的人,千萬注意啊!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不一定是發脾氣瞋的,但是就因為那個見解擺在那地方,梗在那裡,動不動積在那裡,等一下,一下就發起來了。一發,害了!這麼個嚴重法哦!所以我們必定要深深地找到這個因所在,深深地找到這個因所在。那麼這個是講它這個壞善根這麼個厲害法,不過這下面有一個特別說明,說這麼個嚴重的摧毀的這個善根,這個瞋,是要瞋什麼樣的對象呢?所以

須瞋何境者,或說菩薩或說總境,前者與《入中論》所說符合,

說那麼這樣地嚴重的壞善根,發這個脾氣,是不是一般發一個脾氣就算呢?還是這個發的脾氣的對象有特定的呢?所以說,他瞋什麼樣的對象,那個「境」哪,就是所瞋的這個境界。嗯,有的嘛,說所瞋的這個對象一定是個菩薩;有的是說,不管,你只要發了脾氣,對任何人,這樣。那麼這個兩者當中,說前者,說瞋恚菩薩那個,是跟《入中論》說的符合的。

如云:「由瞋諸佛子,百劫施戒善,剎那能摧壞。」

因為在這個《入中論》上面有這麼一個說明,由於你瞋恚諸佛子──佛子的話一定是指菩薩──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你百劫所修的這個施、戒之善,那麼一剎那,一剎那瞋恚一個菩薩的話就害了,就害了!實際上面呢,我們最近在讀《大寶積經》,《大寶積經》上面也特別指出這件事情來。所以最後那個迦葉尊者怎麼說:「對啊!這個事情這麼嚴重啊!但是誰是菩薩我也不知道,那麼為了這樣的起見哪,那不管是哪一個,我是絕對不能發脾氣。」他後面等一下還說:「這個境界不管你知道不知道。」那就下面馬上就有了。所以我們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以!同時我們了解,它忍辱波羅蜜的圓滿,它在什麼?在調伏我們自心,既然調伏我們自心的,我們管他對方是菩薩不是菩薩,對不對?修學佛法的,我們目的一定要把握得住。這個地方所以強調這一點是說,萬一是個菩薩的話,唉!這麼個嚴重法。所以真正重要的話,不是在乎你避免那個過失啊!你一定要圓滿這個波羅蜜。所以我們必定要在這一點認識了以後,這個境界不管是哪一個,不管是哪一個都不能瞋。那麼繼續下去,

生恚之身者,

那個剛才說你瞋的對象。現在呢,你自己本身是什麼個狀態,就是說發脾氣的這個人哪。

《入中論釋》說:「菩薩生瞋且壞善根,況非菩薩而瞋菩薩。」

喏!就是說對象是這個,然後呢發脾氣這個人的話呢?它這《入中論》上面解釋,說這個菩薩生了這個瞋尚且如此,何況是不是菩薩。前面已經說過了,百劫修集的什麼──施、戒波羅蜜多等喔!這個修施、戒等波羅蜜多一定是一個菩薩,不是普通人哦!對一個菩薩積了百劫,然後瞋恚一個菩薩的話,都壞掉了,何況我們現在呢!對這一點是特別注意呀,特別注意!如果說我們不在這裡,不住在這裡,那我們不談這個,本來是凡夫,本來我們就忙的,就是忙下地獄的事情,本來就是忙的六道輪迴的事情。現在我們有了覺醒,跑到這地方來,然後一觀照,啊!說菩薩都在那邊拼命地努力,我還是個凡夫,更要不曉得努力多少倍啊!這是我們平常經常應該策勵的。就算你沒有正式地修,你這個心當時提起來的話,那個就對了,那個就對了!然後呢把這個心繼續不斷地,時時刻刻把它增長、擴大它。

境為菩薩隨知不知,見可瞋相隨實不實,悉如前說能壞善根。

這個,他就說明了。這個對象啊,是菩薩,不管你知道是不知道,你知道固然不可以,不知道,不行,一樣的。實際上呢,我們拿一個眼前說一個譬喻吧!譬如說,我丟掉一個東西,把那個東西丟掉了,或者是燒掉了,燒掉了就是燒掉了,絕不會說:「啊!我不知道。」不知道了,火裡邊還會這燒掉了以後它又現起來,會不會?當然不會。假定你隨便燒掉一樣東西沒關係,燒掉這張鈔票,哦,是一百萬鎊的英鎊,對不起,你雖然不知道了,那就是沒有了,那這是我們必定要知道的。所以這個菩薩,是不是菩薩你知不知,不管!

還有呢,「見可瞋相隨實不實」,你看見他可瞋之相,不管它是實在的、不實在的。這話怎麼講?這話怎麼講,這個地方要特別地說一下。我們眼前常常有這種事情,有的時候自己心裡面的不對,看見那個境界是莫名其妙地自己就發脾氣,那換句話說,這可瞋相實際上並不實在,並不實在。這是我們剛才前面引的那個:喔!他有一位同修,他自己心裡面自己,他又自己不高興,隨隨便便就怪別人,怪這個、瞋這個,所以是不實在的。反過來,就是他真實狀態,他也不可以,因為菩薩要修的什麼?要修忍嘛!對不對?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實的都不可以瞋,何況是不實的呢?那不管實不實,你只要瞋,那個時候你的內心現起這個狀態,害了!害到什麼程度呢,就是說「壞善根」。

總其能壞善根,非是定須瞋恚菩薩。《集學論》云:

那麼上面說菩薩,實際上呢「總」──整個地來說,不一定一定要瞋菩薩,他也有根據的。下面這個論上面,

「聖說一切有教中亦云,諸苾芻,見此苾芻以一切支禮髮爪塔,發淨心否?如是,大德。諸苾芻,隨此覆地下過八萬四千踰繕那乃至金輪,盡其中間所有沙數,則此苾芻應受千倍爾許轉輪王位。」乃至「具壽鄔波離來世尊所,恭敬合掌安住一面,白世尊言,世尊說此苾芻善根如是廣大,世尊,如此善根何能微薄銷滅永盡?鄔波離,若於同梵行所而為瘡患,為瘡患已我則不見有如是福,鄔波離,此大善根由彼微薄銷滅永盡。鄔波離,故於枯樹且不應起損害之心,況於有識之身。」

下面就引證這麼一段,在那個戒經上面有這麼一件事情。說這個佛帶了大家,說:「諸位苾芻,諸苾芻啊!你們看見沒有啊?」那個時候有一個苾芻在禮這個塔,禮這個塔。所以他「以一切支禮」那換句話說,這不是普通的一個小小的合掌、低頭,是五體投地的這樣,而是以清淨心這個地方禮。「你們看見嗎?」那麼說:「看見了,看見了。」於是世尊就說:「諸位啊,你看哪!他這樣的清淨心禮這個塔,他隨他所禮的這個……。」譬如說我們現在拜下去,拜下去的這麼一塊地,你拜的那個面積有多大,從你這個地方開始一直向下,一直向下八萬四千深度,表示這麼深,一直到金輪。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我們這個地什麼?下面是一個什麼,風輪、水輪、地輪、金輪,一個一個撐托起來。說從我們這裡下去,一直深到那個地方去,有這麼大的一塊土。這個不得了欸!譬如說我們現在這麼大一塊的面積,我們身體用大禮拜那種,像那個金山活佛那大禮拜,整個地「趴!」一下,五體撲在那個地下的,那多大?我們不要說這麼大,大禮拜,就像平常我們五體投地的拜的話,也這麼方方有幾尺嘛!然後那個幾尺的深度,哇!那個八萬四千踰繕那的話,我們算算看,它有三種,對吧!就四十里這個算的話,八萬乘一個四十,那麼八萬,八十萬,四、八,三百二十萬。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