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二一卷.A面
到臨終的時候,沒有悔。為什麼沒有悔啊?這個地方倒是可以簡單地說明一下,簡單地說明一下。說平常我們一生忙完了以後,到你臨終的時候,什麼境相?這個我們沒有感受得到,因為誰還沒到死的時候。欸,但是我們卻有一個經驗,什麼經驗啊?當你或者病,或者一個突然的突變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心裡面有一種狀態產生了。這個當年輕的時候,病了以後趕快要求好;如果說年紀大一點的,病的話,喏,就怕死!然後呢這個擔心,哎呀!這個事情還沒有成,這個事情還沒有,那個事情還沒有……這心裡一大堆事情擺在這地方都現起來了,對不對?這個經驗我們有。還有什麼叫突變呢?譬如說現在我們這裡住得滿好的,安安穩穩,忽然之間,有一個突然的變故產生了,我們被迫要改變一個環境,遷離一個環境。於是,哎呀,這個事情不曉得怎麼辦,那個事情也不曉得怎麼辦!是不是這樣來啦?然後呢這一種情況之下,有很多不如理的事情,如果以前做得不恰當,不如理的話,唉呀!到那個時候你就不曉得怎麼辦。所以這個是什麼?前面我們說過了──業,業就是這樣來的。嗯!業就是這樣來的。
現在呢,你如果說照著佛法去做,這個忍辱波羅蜜一定跟佛法相應。所以到那個時候,你碰見這種情況的時候,你感覺得什麼?唉!你感覺得:「啊!我一生忙就忙這些,現在忙完了以後,要等待這個安樂果來啦!」你會不會感覺到後悔啊?不後悔!不但不後悔,我們現在就拿剛才這個比喻來說,生病也好,或者被迫遷離也好──生病是就我們的身體來說;被迫遷離,對我們外面的這個器世間、受用來說。我們不了解這個事實的真相之前,一天到晚為這個而忙,是忙了半天萬一生了病的話,哎呀!失去了,該怎麼辦?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真相以後,就發現了:唉!原來這個生死根本就在這個上面,什麼?壞聚見。這是根本啊!那本來就沒有我在,只是五蘊,這個五樣東西,它是無常要壞的,因為你顛倒而執著。所以你認識了這個一直在修行當中,安住在這個善法當中。
所以你經過每一個步驟,在修行過程當中,種下每一步的善、淨之業,然後呢,到這一生快走的時候,你覺得:現在我等在那兒啊,結果了,等在那兒結果了。以我們現在來說,我們一生祈求念佛往生,然後呢到那個時候的話,只覺得:「是啊!這個娑婆世界是受夠了苦,我本來一直在求它,現在病囉,快要死囉,啊,那美不可言!」你會憂嗎?會悔嗎?嗯,自己的身體是如此,外面我們所受用的器世間同樣的道理。平常我們不了解,哎呀!忙這個、忙這個、忙那個,這樣。現在我們了解了以後怎麼辦呢?說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要修行,還非藉它不可啊!所以這個房子,這個房子有得住就好了嘛!這樣。吃、用,欸,只要能夠維持就好了嘛!
所以我當年剛出家的時候,老師就說:「現在我們這個地方,一個小茅篷遮遮風啊、遮遮雨啊!」我現在真越想是越美、越想越好。你看,我們古代的這個大德蓮池大師,他跑到那地方,他並沒有先跑得去,喔唷!造一個大廟,然後這樣,沒有欸!他先跑到那地方去住在那裡;有人來了,好、好、好,有人送東西來那我們就造一個,就這樣,始終這種狀態。所以,如果到那個時候,現在這個環境說要變化了,要被遷離了,假定你不了解這一點的話,你若有所失,因為你所認識的只是這個。你了解了以後,要你遷,遷到哪裡去?遷到極樂世界去,哎!那歡喜得不得了,求之不得嘛!欸,就是這樣。
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你對於這個法有了認識,能夠有了「法思勝解」以後,一生當中,我們前面的能夠修這個,感得這個果報是將來的,那麼眼前呢,啊!當然不會憂悔。因為這樣,所以你身壞命終以後,「當生善趣天世界當中」,一定到好的地方去,一定到好的地方去。這個善趣,包括整個的從人以上。然後呢這個天有兩種,這個天有兩種。一般的世間的來說,就是我們的所謂欲天、色天、乃至無色天;實際上這個裡邊還包括第一義天,第一義天。通常在教理的正規講起來,這個第一義天當中,那是說的是平常說「方便有餘土」開始;就像這個裡面特別的,我們目前學淨土法門的,這個──那的的確確是這個都是在前面所說的善趣天世界當中。你想嘛!剛才說的身壞了以後,到那個地方去的話,喔,那多好啊!
見勝利已自能堪忍,勸他行忍,讚忍功德,見能行忍補特伽羅慰意慶喜。」
就是說,噢!原來修忍辱啊,有這麼大的殊勝利益啊!所以眼前吃一點小苦,你得到這麼大的大利益,啊!那美不堪言。這是為什麼我們必定要正確地認識,如理地思惟的。要不然大家沒有正確的這個認識,總把修行看成功什麼?好像現修,現買現賣一樣,對這個因果概念都弄不清楚,那個就錯了,那完全錯了!因為你因果概念弄不清楚,所以總覺得修行好像跑得來,這是一件應該快樂的事情嘛,跑得來要坐享其成,天下哪有這樣的事情!絕不可能,自然而然你就不可能──小苦都忍不住,何況是大苦啊,前面這個整個的談不到啦!
所以不但自己做,還要「勸他行忍」。那不但是勸他,然後呢,從內心深處深深地體會到,一開口、一行為──開口就讚歎,然後呢你行持就是跟它相應,自然而然。然後呢不但自己如此,看見別人能夠行忍的補特伽羅啊,「慰意慶喜」,好啊,歡喜啊!是讚歎啊!這個是〈菩薩地〉說的。下面,
《攝波羅蜜多論》云:「若有棄捨利他意,佛說忍為勝方便,世間圓滿諸善事,由忍救護忿過失。是具力者妙莊嚴,是難行者最勝力,能息害心野火雨,現後眾害由忍除。諸勝丈夫堪忍鎧,惡人粗語箭難透,反成讚歎微妙華,名稱花鬘極悅意。」又云:「忍為巧處成色身,功德端嚴相好飾。」
這個是《攝波羅蜜多論》上面的。這不管是前面的〈菩薩地〉也好、這個論也好,都是說學大乘行者的內容,那麼這部分是講忍辱。這個括弧裡面引的,下面的解釋就是這個,所以我們只要看下面的文哪,那麼就會了解上面引的那段話的意義。
謂有情邪行不退利他,從能摧壞眾多善根忿恚怨敵而為救護,下劣為害亦能堪忍,是極悅意莊嚴之具。諸難行者破煩惱逼惱最勝之力,能滅害心大火之水,諸暴惡人以邪行箭不能透鎧,微妙色身具金色相,奪諸眾生眼觀意思,是能造此黠慧巧師,以如此等眾多勝利而為讚歎。
我們仍舊在括弧裡邊《攝波羅蜜多論》這個地方,看這個一段話,前面是引論,下面是解釋。是說我們不是要學菩薩乘嗎?學佛乘嗎?然後呢學佛乘是行菩薩行嗎?那是要廣利盡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嗎?但是現在那個有情都在顛倒、愚癡、大邪見當中,他的行為是非常地暴惡,你現在要去幫他忙、救度他,哎呀,這困難無比啊!那個時候就感覺到了:不行啊!不行啊!所以就自己覺得:哎呀!我不行啊!這個力量就怯弱了。力量自己覺得不夠,所以對於這個利他的事業,就產生了退卻了,所以說「棄捨利他意」。那個時候怎麼辦呢?欸,他有一個非常善巧的方法,什麼?忍。所以說,佛說忍啊這個是最最殊勝的方法,能夠使得學大乘的行者不退菩薩行,最殊勝的方法是忍,是忍!是這樣,這是第一句、第二句。
因為你能夠忍,然後呢你就能夠不退你的菩薩行;不退你的菩薩行,於是呢你能夠步步向上。反之,你如果說不能忍耐而退心的話,那個時候怎麼辦啊?於是你的善根所以就到此為止,萬一你還發了脾氣什麼等等的話,那整個的善根就被它摧毀掉了,所以說「能摧壞眾多善根的忿恨怨敵」。這個真正的善根最大的這個大怨家就是瞋恚,後面會告訴我們。這一個瞋恚這個嚴重,這個瞋恚的禍患之大呀,不得了!只有一個方法──忍,能夠從這個摧毀善根的這個怨敵當中救護出來的,就是它,所以佛說這是殊勝方便。
不但如此,那「世間圓滿諸善事」,也都是由忍救護的喲,都是由忍辱救護的哦!實際上呢,這個地方的說世間圓滿,我們要了解,它不是指我們輪迴世間的這個,應該這麼說,不是單單指,所以前面叫共下士,這個「共」字有它的特別意義的。對下士來說,他要求的世間圓滿,對中士、對上士來說,說我們要求共世間圓滿。這個話怎麼講?你世間圓滿是增上生,到最後圓滿的時候是什麼──決定勝,就是佛的報身、報土,這個靠什麼呢?靠忍來救護的。所以大家還記得吧!前面在還沒有開始講大乘的真正的內涵之前,他就抉擇,換句話來說,來辨明大乘應該學的內容,說要兩樣東西──一個是智慧,一個是方便,隨缺一種不成,大家還記得不記得?所以他引了很多經論,說這個菩薩如果厭惡有為的話,不行。但是呢,你要在有為當中轉,你要有真實的本事哦!要不然你在有為當中轉轉你又轉掉了,欸,所以要慧來攝持。那麼現在這個地方所行的,從布施、持戒、忍辱開始,這種是什麼,這都是方便所攝的,就是世間圓滿,這個都靠這個忍辱救護。
你不能做這個事情的話,處處地方怯弱,哎呀!碰到一點事情就不行啊!現在你有了這個,就能夠勇往直前,真正能夠圓滿無上大菩提。佛陀世尊我們稱他為叫大雄、大力,一點都沒有錯,靠什麼?靠這個。所以「是具力者妙莊嚴」哪!他真正的這個大雄、大力,什麼地方開始的?就在這裡,這個才是真正菩薩乘的最殊勝的、最奧妙的莊嚴。能夠使種種難行的能夠行的,最殊勝的力量就靠這個。實際上呢要兩樣東西──忍、進,忍是消極的防範,然後呢從這個上面你有了這個本事,能夠擋得住一切,才能夠談向前猛進。你擋都擋不住,那還談什麼進呢?所以這個是他最殊勝的力量,最殊勝的力量。那麼「能息害心野火雨」啊!這樣。這平常最真正地損害我們身心的這個「野火」,這個野火,為什麼講野火呢?平常這個室內的火小小的,小小的,這個野火是原野一片,哎呀!這個火是不得了,哦,不得了!這個大火也靠這個忍辱之雨來熄滅,來熄滅。那麼「現後眾害由忍除」,不管眼前的、不管後來的,一切的這種大禍害,都靠這個東西,都靠這個東西。
這個是殊勝的人哪,欸,最妙的所謂「堪忍鎧」,不管你任何情況之下,欸,我可以擋得住!因為擋住了,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不管它多難都能夠行,這個才是真正的力。平常我們碰見一點小事情,自己就暴跳如雷,這是最差勁,一點用場都沒有的。真正的大丈夫在什麼地方?就在這個地方,他能夠克服自己的煩惱,不為一切任何境界所轉,那個時候你才能夠有力量轉那個境界呀!這個才是真正的力量,這個叫作大雄大力。否則的話,自己都是煩惱的奴隸,碰到一點情況被它弄得個團團轉,哎呀!自己纏在那個煩惱當中多少時候都轉不出來。所以前面他特別地說,說這個世間的敵人,再大的勇士沒有用,因為你別以為這戰勝了很多敵人,你不去殺他,所有的世間的人沒有一個例外的,到最後都是死,你不殺他也還是死啊!只有一樣東西,那就是什麼──煩惱。欸!對不起,這個東西它永遠存在的。你真正有本事的,要把這個克服了,對啦!所以這個殊勝,殊勝。
那麼你有了這種力量的話,他不管外面的境界也好、人也好,這個「惡人粗語」啊,換句話說,種種的邪、不如理想的這種傷害你的事情──這個為什麼叫「箭」呢?平常我們曉得,我們說這個嘴巴,啊!那個嘴巴像利刃一樣,那個最容易傷人的,而且一句話出來的話,你就沒辦法可想,這樣。平常我們常常彼此之間談話也是一樣,所謂舌鋒、舌鋒,那個舌頭像一把利劍一樣,一出來就把他傷人──欸,你有忍辱的話,對不起,它沒有辦法你,莫奈何你,莫奈何你。
不但是你沒辦法傷害他,欸,妙咧,「反成讚歎微妙華」哦!這個我們就不大懂了,明明人家來罵你,怎麼是變成功讚歎的微妙華呢?現在我們哪,心平氣和進一層來看看。我們眼前馬上舉一個例子,兩個人對面對吵起架來啦,吵起架來啦。啊!兩個人大家是爭得個面紅耳赤,乃至於打了個半天,不管你有多大的力量,你有多大的道理。平常我們情況之下都是這樣的,自己總覺得有道理,就算自己輸掉了,不服氣:你有道理,我也不服氣你,就這個樣!欸,人家看起來,「唉!這個人啊,反正是一個,不說他畜生嘛,也是個蠻子。好啦、好啦、好啦,就讓你。」人人怕你,你說你真的勝了沒有?你發了半天脾氣,只是人人厭惡你,表面看起來,欸,這個傢伙,你給他笑面孔,最好如此;心裡面擺得遠遠的,對不對?是不是這個樣?大家想想看。喏,我想我們應該每一個人都有這個經驗吧!
欸,然後呢,兩個人碰見這種情況的時候,你能夠忍,儘管對方面罵你,旁邊人看起來的話,這個是非我們每一個人還是……就是不要說深的,世間的常理,一看,儘管這個人他,好、好、好,這樣,但是人家說:「欸,這個人有功夫,這個人有修養,這個人懂道理。」如果修學佛法的話,「哎呀!這個是真功夫,這個真本事。」結果啊,他罵你,要平常我們是暴跳如雷;你發現啊,你能夠不暴跳如雷得到的,結果他罵你,就一點傷不了你,不但傷不了你,倒反而變成功你的最佳的讚歎,對不對?乃至於對方罵你的人,弄完了以後半天他想一想:嗯……。如果你跟他吵了,往往啊!不一定,大家都不一定有道理,如果你跟他對吵的話,他就算有一點理虧,他吵完了以後,他一定想:我沒有錯!如果你能夠忍的話,他完了以後,想想:「哎呀……。」總歸他反省的時候,覺得「我理虧了,哎呀!真是對不起。」唉,你呀,不要說旁觀者在讚歎你,這個對方跟你吵架的人,他都會讚歎你,對不對?
所以我們人哪,都是近視極了,我們都被煩惱自己綑死了,自己還覺得:我對!那實在是愚癡、顛倒莫甚於此啊!那這是淺近的,深的我們不談。這已經說過了,你能夠真正體會到淺近的,如果深入的話,你才有機會談得到深的。現在如果淺的地方都談不到,你講深的有什麼用啊!這個地方我特別說明一下。大家了解了,說你真的能這樣的話,那個壞人來傷害你,他不但不能傷害你,反而變成功最妙的讚歎──這個「微妙華」,這不是普通世間的哦,是千真萬確地莊嚴我們的報身、報土。「名稱花鬘極悅意」,啊,美極啦!
下面有一句話,「忍為巧處成色身,功德端嚴相好飾」。下面的解釋當中,這解釋在二百八十七頁,第一行的下面,說「微妙色身具金色」,佛的三十二相的根本因,是什麼你們知道不知道?「忍」這一個字。不過佛的這個忍,不是像我們普通地說:「哎呀!這個人哪,很有功夫,這個人老成持重。」不從這個地方忍起的。他當然剛開始的時候也是一樣,從外面的生忍、法忍,可是根本的是無生法忍──他能夠深深地體會到一切法,原來根本真相是如此,這樣。所以他圓滿色身的根本因是個「忍」字,這我們要了解的。反過來說,我們世間的人長相的美好等等的話,有幾種原因,根本因還是忍字。所以平常我們常常說,如果你供佛啊什麼花、什麼等等,會長得美,沒有錯。我們現在不妨去看人家的面孔,有很多人──美、秀、雅,這個不太一樣哦!欸,你可以長得非常美,但是呢,他雖然美,你看起來,你不一定歡喜他;有很多人的話呢,不一定太美,但是你,教你看起來你就會歡喜。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對不對?他長得很美你不一定歡喜的話,他那個時候根本因是在什麼呢?就是他是供養這種美麗的花呀什麼,這樣而來的,這個;欸,你看了使你歡喜的,那是忍辱功夫當中來的,這個不一樣哦!
其實如果你們真正了解了以後,你們也可以判斷的。前面呢講業的時候,大家還記得不記得,異熟、等流、士用、增上,這幾個因,這幾個果,記得不記得?異熟是什麼?哪,你供花呀這些東西,當然忍辱也包括在裡頭。但是同樣還有一個什麼?等流。這個等流當中一個叫領受,一個叫造作,對不對?欸,你看見了他,你為什麼歡喜啊?你這個地方仔細想一想,你就曉得我剛才那句話的意思。
所以現在佛學的這個忍,卻不是我們普通的哦!哇!那最究竟、最圓滿的。所以他得到的也是最究竟、最圓滿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實際上仔細說起來是,哎呀,無量無邊!這佛的這個功德,要我們去讚歎的話,不要說我們凡夫沒辦法讚歎哪,那個佛都沒辦法讚歎──不是沒辦法,就是要說給我們聽,我們根本要經過無量無邊的時劫來說,我們還是沒辦法聽圓滿它。這樣欸!這地方我們不必廣說。
下面一句話,「奪諸眾生眼觀意思」,他這個佛身的相好,在任何情況之下,你一看,啊!自然而然就把我們全部的人的精神就吸引去了。我們世間的人,哪幾種狀態?有一種人,一個醜八怪,你一看,喔唷!你不要再去看他了,對不對?還有一種剛才說,有很多人你看了以後,不但美呀,而且看了你很歡喜的,那是什麼?而佛呢,不管任何人,你只要一看見他的話,你就不知不覺就好像看見最美的東西,你的「意思」就完全被他吸引去。根本因在這裡!當然,注意哦!根本因,還要圓滿因噢!啊,這麼個好法!當我們想到這樣的話,自然而然內心當中,不知不覺之間就油然生起──我要學,我要學!這個就是他所以說告訴我們,趣入修忍的方便,現在還沒正式講修忍哦!說讚歎那個忍的功德,說明這個忍的殊勝的利益。
「是能造此黠慧巧師」,噢,說你所以有這樣的微妙的身相,啊!所以能夠產生這樣的功效。就是剛才說,什麼功效?什麼樣的人一看見,啊!被他全部吸引去了。這個結果,怎麼來的?哪!就是這個東西造成功的。是能夠造出這樣的微妙色身、金色相的這個最了不起的這個技師,就是他啊!誰啊?忍辱。是「以如此等」,這些、這些……那實際上的,下面是無量無邊的殊勝的利益讚歎。
假定我們現在修學的時候,對這一點覺得特別需要的話,你就用多方面的,找種種的殊勝的利益。眼前哪,注意一件事情,我也常常特別說明,我們所以發脾氣為什麼?還是為了利害。欸,所以貪著難捨,為什麼?還是為了利害。假定我們了解了佛法以後,他教你說:「哎呀!你這個利害放掉了。」那的確教我們說來,不要說你們不願意學,我第一個就不願意學。欸,佛法恰恰相反耶!而說這個利害,這個利益不但不教你放掉,還教你認識了真正得到這個利益哦!不過不同的是,我們見到的是因為我們愚癡、顛倒,只看見眼前小小的利益。結果忙了半天,辛苦了半天,哎喲!要想賺到那個是苦不堪言。忙完了半天,把我們送到地獄邊裡去,啊!受無量苦。現在佛法告訴我們:你真正要得到利益嗎?哎,你不要被它騙啊!然後你眼前稍微一點努力的話,得到這麼大的好處啊!先不必說要一點點辛苦,他反過來先告訴你,你要得到的利益──哎,這些小的,沒有意思啊!有這麼大的好的好處啊!就策發我們。
所以在這個地方,這一點我們特別應該深入思惟、觀察。你能夠了解了這一點,我相信,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人人都只有一條路好走,幹什麼?學佛!幹什麼?出家!幹什麼?不但是形出家,而且會精進努力,忍耐種種的痛苦──欸,得到這個大利益!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怎麼樣地用種種的殊勝的利益來讚歎它,策發我們自己的好樂之心,把這個力量提得非常強烈。那個時候不是忙著去修哦!你還不曉得怎麼修咧!只是把我們要修的這個心提起來,然後呢,那個時候好好地去學,好好地去學。時間到了,那我們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