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一八卷.A面
於當來世,少用功力能滿布施波羅蜜多。
這句話最重要!你能夠這樣做的話,欸!眼前先不管,將來啊你不要用太大的努力,就能夠滿布施波羅蜜多。這個話哪裡啊?在經上面,佛親口講的。喏,這地方很清楚,所以前面先告訴我們,先發願,有了這個願,然後呢正行持。正行持的時候,如果說你能做到了,那麼慶幸;如果你不能做的話,那麼憂惱而懺悔,所以我們在一切時處,都是在這個上面。願,一定有信、解在裡頭,一定有正知見,下面這個行。既然是有見、有行,修學佛法沒別的,見道然後修道,見、行俱足,嗯!圓滿的果就出來了。所以既然你這一世下的這個因,這麼地正確、這麼圓滿,所以當來世自然嘛少用功力,那個自然而然那個果報就現起來了,你這個波羅蜜多就滿啦!
說到這裡,我們同樣地馬上要看看:如果我們這一世不行的話,說明我們宿生沒有努力,既然如此的話,現在趕快努力!布施如此,其他的也是如此哦!任何一件事情,凡是眼前不理想的境界現起來的時候,千萬這地方要有一個認識,說眼前為什麼不理想啊?就是我們宿生因地當中沒有如理地認識,發正願,然後呢得正見、行正行。所以現在趕快努力還來得及,將來自然有這一天。如果你沒有這個認識,然後去抱怨,然後呢在其他的次要的,乃至非理的事情上去忙的話,越走越遠哪!是不曉得錯到哪裡去啦!所以他下面緊跟著反顯,前面是正面告訴我們怎麼做,反顯就是另外一方面。
若此一切皆悉捨置,即於現法亦當恆為重過所染,於當來世心不趣入,極難趣入諸菩薩行。
假定我們不能這樣做的話,把那些所說的道理啊,「皆悉捨置」,就擺在那裡就不去管它了。前面所說的,分幾個部分,第一個呢,發這個願,發了這個願以後然後努力去學怎麼個做法,做了、學了以後呢,對治這個毛病,增長那個功德;對治的時候是如此,增長的時候如此。假定這些道理我們擺在那裡不管的話,結果呢,現法也一定會「恆」,恆是一直哦,一直為什麼?「重過」,很大的過患所染污,這個是最嚴重的事情。實際上的的確確地,我們碰見太多的情況,「唉呀!我不行啊,那是不行啊!」那不行,好了,結果呢你就不要去做。請問不做的結果,你在做什麼啊?這個馬上檢點一下就行了,我們不做的結果呢,唉呀,在染污當中啊!真是阿彌陀佛啊!
我現在所以雖然今天到了這個年齡,常常有人說:「唉呀!某人哪,你這個年紀大了啊,然後呢身體不好啊……。」我常常反過來想,正因為我年紀大了,老了啊,身體不好啊,我再不努力的話,完啦!我年輕的時候沒有好好地努力啊,現在年紀大了,我如果還在那裡,唉喲,這養老的話,那我這一生就完了。然後我正因為身體不好,隨時隨地都有兩腳一伸就走了,我趕快趁著身體還可用的時候,還要用它。我覺得佛在因地當中都是這樣的,的的確確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所以千萬不要說,唉呀,現在什麼原因而放在這裡,當然身上嘛固然是,心上也是如此。我們常常說:「唉呀,我是凡夫啊!」我自己現在想到這地方,自己覺得,嘿!我這個常敗將軍的經驗啊,我就告訴你喔!我以前一直在這上面敗,可是我正因為敗了,還肯站起來、肯鬥,所以我自己美其名曰「將軍」,我還在鬥!
我鬥的經驗,我今天告訴你們。當年我一直這樣的,我總覺得:「唉呀,我是凡夫啊!」噯,現在我完全反過來了──對呀,我是凡夫,我趕快努力呀!你們記到這個話。我總算今年鬥到五、六十歲了,這個經驗是有了。欸,是啊,儘管今天老了,身體差了,沒關係,我要鬥下去!以前年輕的時候,已經浪費掉了,我還是凡夫,你看嘛!我跟你們凡夫是一樣的,可是你們年輕力壯,遠比我來得好啊,對不對?你看看我這麼老了,身體這麼差,我還要鬥,何況你們現在年輕力壯啊!所以年輕力壯一點小病啊,我但願你們不要去管它,你趁那一口氣還在要鬥!
好,這一生成就與否,就靠我們現在的這個情況。這一生的一切一切,都是宿生的這個宿業所感的,如果說你保護了這一生的話,對不起,你就完了!身體保護得好好的,結果它耽擱了你。你能夠這樣去努力下去的話,到那個時候啊,你會去對那個,上了天、到了極樂世界,然後對那個骷髏頭,啊!去感謝它。我常常告訴自己,喔!千萬不要到地獄裡面去拜那個,那個養得胖胖的那個,絕對划不來、絕對划不來!在這地方我們必定要注意的!
所以說要注意,假定我們現在不理的話,產生這麼大的毛病,而這是我們最大的大毛病!通常我們的大毛病就在這裡──聽是聽見了,哎呀!懂得了很多大道理,懂得了就擺在那裡。唉,好可惜呀!不懂嘛還不信,不懂得;懂得了還擺在那裡。結果呢又養成功了什麼毛病?平常我們為什麼提不起來的原因就是這樣:不懂嘛,固然不懂了又不行;懂得了嘛,懂得了還是擺在那裡不動。結果這個串習了以後,就難改得過來。所以你沒有旁的辦法,修學佛法絕對沒有一點點可以討巧的地方,咬緊牙關就提起來,咬緊牙關就提起來!
所以譬如說在這個地方,我為什麼會很歡喜這個地方呢?我回臺北去兩天,唉呀,那天回去啊實在累,我想第二天要做這麼多的事情。我平常的時候,到了個早上幾點鐘一定起來了,然後我想:「唉!今天還要做那麼多事情,晚一點回去還要講課,好了、好了!」然後把那個鬧鐘啊,就把它這樣,結果就睡著了。我回來想想,我真懊悔,結果我睡過了以後又回來,並沒有多長幾斤肉欸!到那時也並不見得怎麼樣欸!如果說這一個,靠這一個東西而延長生命的話,那個業感緣起的道理就沒有用了,我們也不必來學佛法了。我越想越懊悔,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
所以這一點我特別說明,如果你不去真的當下去努力的話,對不起!眼前是什麼?「恆為重過所染」哪!不管是生理、心理,所以這一點我們必定要注意。如果你心裡面真正提起來的話,就算你不做,你正念擺在這地方,你剎那、剎那,什麼?增長善法,又剎那、剎那淨除惡法,沒有一刻在那兒浪費掉的。只要你這樣去做的話,自然嘛!你那個因地當中都是這樣的,到下一世來生的時候,結出來的果就這樣欸!所以這個「當來世」啊自然行。因為現在你反過來,既然不做的話,當來世你養成了習慣什麼?就是這個,到那個時候啊,你就沒辦法趣入了。
眼前有了這個機會,你都放棄掉了,將來這個惡習,越來越重、越來越重,你就有力量了嗎?眼前叫你拿個三斤,你說拿不動,擺在那裡,擺著五斤;變成十斤、五十斤,你就拿得動了嗎?我們常常有這個事情,哎呀!擺在明天,今天嘛拖一點事情擺在明天,明天嘛,又拖一點事情擺在明天,越拖越多,眼前這麼一點點事情都解決不了啦,你能解決得掉了嗎?天下任何一件都是如此啊!所以到那時候啊「絕難趣入」,你就越來越難啦!天下沒有一點點投機取巧的辦法,就在這個地方。注意!就在這個地方,所以咬緊牙關來,咬緊牙關來!
又如《攝波羅蜜多論》云:「布施根本菩提心,勿棄如此能施欲,世間具此能施欲,佛說此為施中尊。」
布施的根本是什麼?這個地方的布施是布施波羅蜜多!它的根本在菩提心,這個布施的根本在菩提心,這個心千千萬萬不要輕輕地棄捨。這個心就是什麼?能布施的這個好樂之心,如果說你能夠有這個好樂之心的話,這個是布施當中最尊貴的。世間做任何事情,拿這個菩提心相應的話,就是任何事情當中最尊貴的,實際上呢,也是唯一尊貴的。
此說應當憶念修習菩提心,為諸行所依,
那麼總括起來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憶念,這個我們現在要行的真正的重心什麼?菩提心。而菩提心是啊,是我們現在一切行持的根本依據。所以這個地方就用得上這句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現在了解得清清楚楚。一切時處,我們真正重要的就是這個啊!實際上,現在你們慢慢地、慢慢地會注意,你只要肯去做,你會發現真正得到好處的,就是還是為你自己,還是為你自己。一旦你忘掉了以後,唉呀,那時候煩惱叢生,你還自己覺得很有道理呢,真是顛倒啊,真是顛倒啊!表示。下面說:
願證菩提即是一切能捨根本,是為一切能捨之尊,
因為你依止的這個菩提心,所以這個菩提心的特質是什麼?說「為利有情願成佛」,乃至於不管是自他二利,究竟圓滿之處是唯有這個,所以你發這個心,一心要這樣。為了你要滿這個願,那個就是策動你做一切事情的根本。現在這地方是布施,這也就是布施的根本,那麼這個也就是最尊貴的。
故於此心應勵力學,此即總攝《妙手問經》勝扼要義。
這個是把《妙手請問經》上面,最殊勝的重要的經義呀,總括地來說。前面這個地方是「此等略義」,所以這個略義是好重要、好重要的一點!前面大概地以及仔細地,總、略地說明了以後,最後又這綱要提起來,這麼重要!這布施如此,其他的一切都是如此。總之這一句話,大家千萬注意──發願,然後呢如實地正學習,努力地行持。行持的時候,正面的應該怎麼做,反面的應該怎麼做,這樣。正面的是說,啊!能修慶幸,不能修應該如何,這個是屬於這一方面的。然後呢,如果說我們不能做的時候,要了解它的個大的禍患,兩個這樣地一對比的話,那自然而然!這樣。
平常我們真正空閒的時候啊,如果要自己坐在那裡思惟,就應該思惟這個;開起口來討論,就應該討論這個;然後呢站起來的行為,行為就要這個。你能夠這樣做,就好了。否則的話,儘管你講得太多的道理,等到真正行持的時候,他總在那地方為自己的煩惱找藉口,總在那找煩惱的藉口。所以啊,我自己以前也是這樣,唉呀!你做什麼事情啊,做得很起勁,但是呢,對不起,就是那個修行的時候啊,它有種種的理由的,種種的理由的,這個就是跟法不相應。如果說你能夠把上面所說的這種道理,建立起了正知見以後,然後呢這個正知見不是說建立起一下就算了哦!你要不斷地把它堅固,不斷地薰習;隨時隨地讓那個正知見引導你的話,你那個行持得一點不會有難關,什麼東西都衝破了。為什麼呀?因為你平常的時候,你沒有養成功這個薰習,所以它起心動念一定都是什麼?無始的妄習,顛倒的錯誤概念。你還沒動,心覺得:「唉呀!今天這個不行啊,這樣。今天那個不行啊,今天又這個不行啊!」(師笑)
所以那個菩薩八進八退之法上面那一段話,我現在想起來,覺得也可以說很好笑,也可以說很有意思。他說:吃飽啦說覺得,唉呀!吃得太飽了,身體覺得疲倦;然後呢,肚子餓了啊,又覺得肚子餓了太虛,就這樣。這個吃飽又不好啊,這肚子餓又不好。反過來的話,吃飽了,哦!吃飽了那麼正好努力啊,就這樣;然後呢,然後肚子空了,空了嘛正好嘛,現在輕利呀!就這樣。啊,他又說等下跑完了以後呢,跑完了以後,覺得累了也不行,就這樣,就這樣,他總是處處地方;反過來他是這樣講:唉喲,我今天跑了一天啦!耽擱了這個事情,趕快停下來努力去做啊!生病了嘛,生病了又不好,老了嘛老了又不行;他反過來又說:唉喲,病是死因啊!趕快正因為生病,趕快努力啊!老了啊,時日無多啊,趕快努力!那個進退之間,就差這麼一點點。所以絕對不在這個事相上頭,處處地方注意啊!處處地方能夠注意,就是你怎麼樣自己去心理建設,處處地方注意心理建設。
所以我始終記得這一句話,「當知善知識,如寶不可捨。」這個善知識啊,是最寶貝的東西,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能捨棄。這個善知識有兩種:人跟法。當然實際上呢都是人,就是這個佛,我們最大的善知識,他現在把這個他教誡的給我們,現在我們旁邊的人也是這樣;反過來就是惡知識。所以這個真正的世間的來說,我們一定要注意到的,一定要注意到的──人,彼此間在這個團體當中,應該以法共同策勵,怎麼樣使得彼此之間,互相成為善知識。從心理建設開始,到行持上面的步步增上,千萬不要被這個顛倒的錯誤,這種走這個八退之法,在任何情況之下,要走那個八進之法。
那麼上面這一點呢,就是關於這個布施,關於這個布施。再下面嘛,尸羅就是持戒。呃,在這個地方他持戒那一點,他並沒有說得很多,並沒有說得很多,不過這地方要特別了解一點,一點特質。這個「戒」,我們平常用四個概念去了解它:所謂戒法、戒體、戒行、戒相,說法、體、行、相。所以這地方他不詳細地說明的話,他有一個最大的理由,這地方我們真正要把握住它的中心的根本問題所在,根本問題所在。那麼這個根本問題什麼呢?就是大菩提心,大菩提心。所以你能夠把握住這一個,認識了這一個,然後能夠跟這個相應的話,那個時候我們所謂得到的這個叫戒體,這個概念是我們第一重要的那一點。所以在正式講那個文的之前,我希望諸位把它事先把它好好地看一遍,把它事先好好地看一遍。
尤其是在這個環境之下,我們現在是以出家為主的,戒是我們的根本,實際上整個的修學佛法過程當中,能不能成就一切都是靠這個戒。我之所以在這地方特別說的話,現在大部分人,是啊,很難得地難能可貴,了解這個戒的重要。大家總是說:「唉呀,這個戒是最重要啊!」然後說出家五年一定要通戒啊,這已經是好難得、好難得,好難能可貴了。可是他往往不了解,戒的真正的精神在什麼地方,他始終這一個概念上面弄不清楚。假定你能夠自己曉得說我是個凡夫,我無條件地尊敬這戒法,那個你這個尊敬心,將來遲早它會很快地結果。這個還好!
又有目前尤其是有一類,常常這樣學說:「唉呀!這個佛當初制戒的原因是這樣啊,現在時代不同啦!」他覺得要怎麼、怎麼樣啦!這個話裡邊就有兩種不同了,他假定說真正地了解了戒法,得到戒體,像古代我們中國的大祖師那樣做,那的的確確適應時代,有他很了不起的地方。他那時候一定產生什麼現象呢?「心平何勞持戒。」那心平兩個字已經說過了,他平到什麼程度啊?像六祖那樣,一把刀在他脖子上面砍過去,他頭沒動。嗯!就這個樣。然後呢人家罵你一句,乃至於人家砍你一刀,你心裡面是了不動心──對了、對了!或者你還沒達到那個果位,你全部的精神,你一心一意地參個念佛是誰,或者一句阿彌陀佛,天塌下來你不管,那,不錯!那是因為你現在全部精神這樣做哦!如果是你沒有這個,拿了這個做為藉口的話,那你就完全錯誤、完全錯了!完全錯、完全錯了!
所以說我們正規學戒的人哪,一定應該了解,它戒的特質為什麼?從哪裡戒起?為什麼制戒?這個簡單地說一下,我們要修學佛法,所以要制戒,修學佛法的目的是除痛苦、破煩惱,而破煩惱的根本在這地方。所以戒是從煩惱上面說起的,這一點你們要把握得住,那個時候啊下面的都對了;如果說這一點認不清楚的話,對不起,你都錯了!所以如果這一點弄不清楚的話,我們拿這個戒相,大家去諍論,你說這樣、我說那樣,結果是越諍哪,這個煩惱越大,唉,大家還覺得講的持戒……。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二百八十一頁。那麼上面講完了布施一度,這個布施一度最後,「第四此等略義」,這一點我特別地強調,所以你們關於這個概念,要很認真地體會一下。我們不妨溫習一下,在我們前面講到業的時候,大家還注意到沒有,還回憶起來沒有?講業的四種現象的時候,業決定一切,業會增長廣大,曾經有這麼幾句話。他說很多人哪,「諸人由修善不善諸業」,這個修就是我們平常的行持啦,這個所謂修行、修行,善業是修行,惡業不要修行的。那麼也可以說,就是我們平常的起心動念的心裡的行為,就這個樣。你們不必寫啊,在前面一百一十九頁上面,我可以指給你們看那一段話在哪裡,你們重新溫習一下,所以溫故知新就曉得了。
一百一十九頁倒數第四行最後一個字,他前面是告訴我們,不管大小,小的善也好、小的惡也好,一點點、一點點,集到最後集得大得不得了。這個地方是最後一個字,「由修善不善諸業」,這個修就是我們的行持,善當然要修,就是不善還要修嗎?換句話說,那不管你的行為是做些什麼,「諸人即成慣習性」,他養成功了習慣了。養成功了習慣以後呢,這一世固然習慣,「如是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他這樣的話,雖然不特別地去努力什麼,到下一世生起那個現行啊,就像夢中一樣。那麼你到這個地方,跟現在我們這個一對比就曉得了,他這地方告訴我們啊,說假定我們布施這一度不馬上修的話,將來啊你沒有機會!而你現在雖然做不到,努力這樣去做的話,你能夠這樣去努力做,他世少用功力就能夠圓滿。為什麼呢?現在我們了解了,你以前養成功這個習慣,善業也是這樣,不善業也是這樣,那麼到這一生自然而然現行了。
這一點以外,然後我們還記得不記得,前面講那個因果的時候啊,講業感,就是說,在一百一十九頁那地方,不是講業嗎?講業啊,然後你再向後翻幾頁,翻到一百三十五頁,一百三十五頁,他那地方講的是異熟、等流、增上諸果,昨天晚上我們溫習也是溫習這個。講等流果的時候,這個等流果當中,有一種叫造作等流,這個造作等流什麼呢?叫「愛樂殺生等事」,換句話說,他碰見這種情況之下,它又來了。他遇境逢緣,他自然而然起心動念,就是這種念頭很自然而然來了。那麼前面的,從這個整個的前後的因果關係說,現在那個等流因果的話,就是從果上面說。當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我們起心動念為什麼起這種心念呢?換句話說,它因地當中就是這樣的,到那時它就現起來就是這個,大家注意到沒有?就這樣。所以他平常如果一向這樣的話,他起心動念碰見事情,想的就是這個樣,就這樣;除非是你自己啊,深入地去思惟觀察。
譬如說我們現在在這兒講很多道理,為什麼我平常特別強調,說這個單單道理沒有用啊,單單道理沒有用啊!這個道理是幫助我們修行最好的,但是所謂「單單」道理兩個字,注意哦!你不能把這個道理所指出來的內涵、真實的意義,換句話說我們現在這裡告訴我們,就是心理的行相。假定你不能認識這一個話所指的心理的行相是什麼的話,你不曉得真正的心行在怎麼轉,都在文字上面轉哪,這個都不相應。而你心裡的養成功的,還是這種習慣性,這個習慣性,的確沒有什麼用場、沒什麼用場。就是這地方我們了解,所以啊我們不談修行則已,談修行的話,我們必定要把它所說的內涵指出來的,在自己的身心上要反省去找到。那個時候你才可以找到它的特質是什麼,找到它的一個特質是什麼。
所以我們現在再回憶一下,我們常用的這個幾個祖師的比喻,那有很多人哪,他一小看見了,他就要去出家。譬如我們常講的這個密勒日巴尊者那個故事,欸,他很有意思啊!他遇見這麼大的挫折,人家對他這麼大的不合理,但他起心動念之間什麼?他只是總覺得:哎呀,我這個業障很重啊!我這個業障很重啊!這個地方也說明一個什麼?他宿生修這個善,修這個淨信心,所以不管這個老師怎麼挫折他,他有沒有一點點這一種說跟法不相應的,有沒有?為什麼原因他沒有?我們大家看過那個傳記,一點都沒有,一點都沒有,他為什麼能夠一點都沒有呢?那就是以前已經修行過了,他假定有一點的話,他一定是覺得:啊!第一個,受不了。受不了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會走;就算不走,在這地方,他一天到晚大家這個啊,你說的我不相信、我說的你不對頭。那這種情況就跟法不相應,結果造成的是損害,對不對?所以為什麼叫淨信心、淨信心,就是這個,淨信心、淨信心就是這個。
而且這種地方啊,你一定還非自己親身體驗不可,否則的話,你看別人看不見,譬如佛陀來說,佛陀他任何情況之下,他看見人家,人家怎麼傷害他,他只有悲憫、憐憫心。這是當然我們現在信得過佛的人:啊!信得過佛,但是他究竟什麼樣的憐憫心呢?那我們可不了解,除非有一天你自己跟他相應了。反過來說,像提婆達多,還有善星比丘,還有好幾個,就是侍候他的人乃至於。他一天到晚跟在佛的身邊,佛明明說遇見碰見這種事情,他就是憐憫、什麼東西,但是那一些人哪,他聽不進,他總覺得佛在那兒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