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一三卷.B面
利益一切有情分兩方面,也同樣的是眼前是增上生,究竟決定勝,我們要求的是這個,當然別人也是如此。別的剛才說施的是,你目的幹什麼?弄了半天還是為你自己;現在他是利別人,而且是利一切有情。眼前我們普通一般的送,只是對他眼前有好處,將來也沒有好處;現在我們這個布施不但眼前有好處,將來永遠都有好處,這個無出其右的,所以這個三樣。第四,
善巧方便殊勝者,
哎呀!送的這個方法是美極了、好極了、善極了、巧極了!為什麼啊?
經說無分別智之所攝持,
嗯!他以無分別,所以施的時候啊三輪空,這不著這個事相,不會受染污。那麼「初發業」的呢,像我們剛才初心行人呢?「當以通達法無性慧之所攝持」,雖然我們並沒有真實地證得,但是啊已經了解了法無自性,這個智慧,這種心理去送。我們前面講聞思修、聞思修,這個真正的無分別智是修慧相應的;而我們現在剛開始的時候呢,聞、思相應。前面我說過幾次啊,前面都是方便說,真實的聞思慧的特質是什麼呢?慧的特質就是,沒有錯,破煩惱,可是不是說隨隨便便的枝葉上頭,它那個破煩惱啊,後面告訴我們的,一定有它的重心,從根本上面破了,枝葉自然破。但是呢一下要找到根本找不到,譬如說我們現在煩惱得不得了,你說一下要談一下細的題目你沒辦法,所以把粗的地方慢慢地弄。
所以廣義地來說啊,整個地廣義地來說,是的,對治煩惱;可是這個我們通常講毘缽舍那,那個慧的特質,並不是講我們普通的,眼前小小地吵一個架啊,說:啊,這個破除了,這個叫智慧呀!這個。這個,如果說這個講是智慧的話,應該這樣說,就像說這個是不是麥,麥是穀類,沒有錯,但是穀不一定是麥,這個辨別我們要清楚。好像說我是人,那沒有錯啊,但是呢人就是我了,除了我以外不是人,這個是錯的。這個地方我們順便講一下,因為避免大家對這個聞思修的這個定義弄含糊。那麼這個已經說過,正式的這個嚴密的定義,一直到最後那個毘缽舍那部分,他會說得很清楚,聞相應是什麼,思相應是什麼,修相應是什麼。那個地方說「無分別智攝持」,那是修相應的;而我們現在前面初發業的人呢,就是聞思相應的。記得吧?前頭說八因三緣的時候,那個三緣,就是剛開始做的時候,我們心理是什麼狀態,那就是我們現在下腳第一步開始的時候。
那麼這個是第四殊勝,所以我們送別人東西的時候啊,心裡面要懷著這個念頭:現在我送,是的,這個都是迴向無上菩提,就這樣。那個「菩提」的翻成功中文就是覺,覺些什麼?當然,這裡有兩樣東西:一個呢了解實際上的勝義諦,真實的狀態,一個了解世俗諦;那麼唯識法相上面叫如所有性、盡所有性這兩個。對於這兩個的特質,你有了這個的認識,這個正確的認識,這個叫智慧。呃,下面,五:
迴向殊勝者,迴向施善於大菩提。
平常我們做了,一定有功德的,然後呢,我現在這些功德目的為什麼?為了這個求這個,不求別的。第六:
清淨殊勝者,《攝大乘論》說,滅煩惱障及所知障。
前面東西都是染污的,現在我這樣地做這個事情的話,能夠把這個煩惱障跟所知障徹底弄乾淨,所以它的清淨,別的是染污,這個六點是它的殊勝的地方。哦!所以這個總一切施,換句話說我們布施的時候,喏,這個布施是所以成為波羅蜜,所以能夠渡這個生死大海到達彼岸的原因,根據這樣的特質。進一步,布施一度當中是
具足六種波羅蜜多者,如行法施防止聲聞獨覺作意,是名持戒。
布施本身當然是就是布施度。那麼,然後呢你行法施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是講說佛法、修持等等,防止這個聲聞、獨覺二乘作意,這個就是持的菩薩戒。
於種智法信行堪忍,
那麼對於這個無上的大菩提一切種智這個法,能夠信、能夠行、能夠忍,安住在這個上頭。我們這一點啊,說起來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昨天有一個同修曾經問起我來,說現在有很多人哪,對這個大小乘之間,有種種的不同的論點啊,就這樣。那麼我就跟他說,這個概念實在啊,你說它重要是重要極了,但是你要真的幫助別人哪,是也難極了!所以我們至少現在我們不必深談,對我們自己眼前修行,第一步這個最重要的。建立這個正知見真難哪!
我為什麼說幫助別人很難呢?我們不必從理論上,這個理論長篇大論,不曉得說到哪一天。佛在世的時候啊,他就是處處地方希望把最圓滿的教法帶到世間來,但是真正接受他的人卻不多,可是,至少是有人接受了。還有一些人,佛的這個公案當中有十四無記,大家曉得什麼叫十四無記啊?這個十四種情況佛不回答。佛為什麼不回答?佛說明一個理由,就是啊,佛雖然具有不可思議的無窮妙辯,四無所畏,十力、四無所畏,他沒有一點畏,在任何情況之下,了解一切事情,但是碰見這種事情他就不開口。對這種事情啊,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佛都莫奈何他,說憑我們現在就有力量能夠說服人家了嗎?所以在這個地方我隨便一說。
這真正重要的這個地方,我們眼前對我們真正重要,真要幫別人,還非自己對這個東西有正確的了解,絕不動搖,信得過,然後照著去做,能夠堪忍。要不然的話,自己啊弄得心動搖,懷懷疑疑、動動搖搖,那你自己都站不穩腳跟,你怎麼能幫別人呢?所以這個對法的。然後呢,你要行布施的時候,對不起,你雖然去幫別人的忙,可是有的時候啊,別人就不一定領情欸,我想這件事情我們大家都感受得到的。喔唷,你不做嘛,躲在後頭,倒也沒關係;你去忙了半天哪,這個人覺得要你這樣做,那個人覺得要你這樣做。哎呀,你覺得我不做沒關係,做了以後啊,這個人這樣、那個人這樣,你弄個暈頭腦脹,這樣。
忍恕他罵,
他們現在人家還沒罵我,嘀咕幾下我們就受不了了。這個什麼啊?忍哪!所以布施,你真正地要想做到的話,一定裡邊具足了忍辱波羅蜜。還有呢,你要這樣去做,
為令法施倍復增長,發起欲樂是名精進。
儘管這樣,我還努力去做,這個就是精進啊!
心專一趣不雜小乘,迴向此善於大菩提,是名靜慮。
你專心一志不為其他的動搖,不夾雜其他的,這個是靜慮。
了知能施所施受者悉如幻化,是名般若。
這個布施所以成波羅蜜的,就是由於這個前面所說的了解,你送給人家不是為了你自己;為什麼為了別人,平常我們做不到的,現在了解了原來這個本身就是虛假的啊!噢,對於這個正確的了解,這個智慧的特質,了解一切世間的萬事萬物的真實的特質是什麼──性空所顯的緣起的相,所以它是如幻如化的相,它正代表沒有它的特質。你了解了這樣,然後呢行為上面儘管去自然行施,心情上面是了無執著,那個就是慧所攝持的方便,方便所攝持的慧。所以說,應無所住了,行於布施,那個就是布施度當中所含攝的般若。六度具足!所以「具足六種力最強大」,那麼這個是「《八千頌廣釋》所說」。八千頌的廣釋就是《般若》,《大般若》的解釋的,說得很清楚。這個是總一切──總括地來說。
第二者,
第二呢,「別依」,這個別依就是說,我們所依的身。修菩薩道的初業行者,都是我們人。
總之經說在家菩薩應修財施,出家菩薩應行法布施。
個別地來說,那麼因為你所依的修行的這個身不一樣,所以布施的方法也不一樣,在家人應修的是財施,出家人應該行的法施。所以菩薩戒上面說:
「舍利子,若有在家菩薩,
如果修菩薩的人在家人,那麼「以七珍寶充滿殑伽沙數」,殑伽沙就是恒河沙,恒河沙數「諸佛國土,供養如來應正等覺」。那麼這個是在家菩薩所應該的,他上面說供養恒河沙佛,實際上是廣利一切。
舍利子,若有出家菩薩,
那麼出家人怎麼辦呢?
開示宣說一四句頌,此所生福極多於彼。舍利子,如來未許出家菩薩修諸財施。」
這個裡邊是講戒,特別地是告訴我們,我們真正的修行,圓滿的身相──出家人,剛開始的尤其是。所以這個戒上面真正說,說這個菩薩戒,在家人是這樣的;然後呢他這個地方是鼓勵強調法布施。那麼所以出家人那個法布施的功德,這麼個殊勝──在家菩薩有這麼大的供養啊,不如出家菩薩說一四句偈他的福多。下面一句話很重要哦!說出家人哪,如來並沒有教我們修財施哦!所以我們現在出了家以後,哎呀,忙這麼多事情啊,對不起,這不一定是我們該做的,不是不要做哦──不一定。那麼什麼東西來判斷呢?在下面,下面哪,
《集學論》說,此中密意
這個裡面有一個內涵的,什麼內涵啊?
障礙聞等,謂遮出家特集財寶而行布施,
因為你真正修學的內涵,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正知見,那個東西一定要靠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現在我們真正努力要的,要忙就是忙這個東西。假定說你現在說,哎呀,修布施一天到晚忙別的事情,這個不管的話,那麼對我們正確的修行的這一條路是一個大障礙,所以這個不可以,遮止的,這個遮止的。說,所以說你特別忙了去弄了財,然後自己去布施,這個不可以,這個不可以!而另外一種狀態,
若無妨害自善所作,由宿福力多所獲得,當行財施。
你自己並沒有忙這個,但是因為那宿生的福德因緣,自然而然那個財就來了,來了以後這個東西你要送出去的,送出去的。譬如像我們老和尚一樣,他,我最佩服他的,他從來不忙這個事情。那個時候在這裡辦學,沒得飯吃,「沒得飯吃嘛,我們出家人該幹什麼?討飯嘛!」拿了缽到馬路上去討。這樣啊,這真了不起!欸,但是他現在,喔唷,現在那個是財源滾滾而來。這是他什麼?他這是修持,他從來沒求過,從來沒求過,這個好了不起!然後呢他一點都沒錯嘛,他只要看見什麼人家,哦,那個財拼命地送出去,對,就這樣,我們出家人要做的這樣地做,那就對啦!這個兩點啊,分得非常清楚、非常清楚。
所以說我們不要說:哎呀,我們好像做了很多功德啊!要曉得那個功德的特質在什麼地方,所以根本因一定要把握得住,不要在那個差別因,其他的上面弄。這一點分清楚啊,好重要、好重要!
霞惹瓦云:「我不為汝說施功德,我是宣說攝持過患。」
嘿!那個祖師就告訴我們這一點,避免,那他們都是出家人哪,避免他們忙這些事情,要告訴你攝持的過患,你了解了去除它。
是於出家辛勤追求,集積財寶而行布施,令其淨戒多生瘡尤不喜之語。
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就是說你出了家以後,你出家人的真正的特質要弘法嘛,要弘法你先要去了解,了解就如法,這個才是。結果你忙了半天,你自己都不如法了,請問你還談什麼?不管行財施、行法施,都是如此;財施固然不可以,法施也是如此啊!現在我們很多人哪,大家去弘法,我常常感覺得:哎呀,這個實在是,也有一點哪……我不曉得怎麼說。所以很多人來勸我,哎呀,說你老人家怎麼不出來啊?說種種道理,好像你不去法施啊!我自己曉得我當然願意法施,可是我自己對佛法沒有懂欸!我不去施,至少我沒有害人家。
我自己對佛法沒有,弄錯了,根本已經弄錯了,然後你告訴別人家,人家覺得……。如果是個在家人,如果是個天主教徒,我去跟人家講佛法,那沒關係啊,人家說起來──他根本就是天主教徒──亂講,不聽他的。那個在家人他信仰了佛法了,覺得:喔!那些法師們了解這道理;結果我一開口說錯了,結果呢,他們聽了,把那個錯的當作對的。當這種情況產生了,他自己覺得這個就是法,先入為主的概念,正確的辦法他就聽不進了,法就這樣衰了。我自己深深地感覺到這點,所以我非常害怕!這真正講起來,我真慚愧啊,財施固然做不到,法施也做不到。可是你們說我不做嘛,欸,我正在做,因為我為了要幫忙別人,我至少自己要弄清楚呀,然後弄清楚了你才有機會幫忙呀!這不是很清楚嗎?
所以不但是佛法如此,世間沒有一個如此,世間所有的人說:啊!小孩子長大了以後,將來希望他發大財,有高的名位。那個時候啊,不但是他沒有賺到錢,還送到學校裡邊去,還要在身上賠錢,對不對?欸,你說你養了這個兒子,希望他將來賺錢的,你怎麼還賠他錢哪?正因為將來要賺錢,所以你得培養他,這道理不很明白!然後你送到小學,這個叫小學一年級最低,正因為你將來希望他爬得很高嘛!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弄得清楚,弄得明白啊!
我們談佛法,佛法靠什麼啊?如理如量的正確內容。所以這個地方辨別得清楚啊──是,在家的忙些什麼,出家的該做的如何,這個一定要辨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下面,
施性差別有三,
施性差別,這第三樣。那個布施自性它有不同的,哪一個?財、法、無畏。那麼這個法施跟無畏施簡單,所以先說,財施比較內容廣泛,所以擺在最後。平常我們說的時候,是財施擺在前頭的。所以現在看:
法施者,謂無顛倒開示正法,
喏,第一句話就說得清楚的,你那個法施是什麼?無顛倒啊!要沒有一點點錯誤地,把正確的方法開示。說,剛才我說的,我為什麼我不敢出去,因為我出了家以後,啊!聽見的五花八門各說各的,是大乘、小乘、性宗、相宗,然後呢這個是淨土、這個禪、這個什麼……唉!各說各的你不曉得怎麼辦。很清楚、很明白,這個裡邊是有了問題了。如果說你聽見了,隨便拿一點拿出去的話,這是在這個紛亂當中增加紛亂。現在他告訴我們的法施是「無顛倒」,正確如理的;結果你不施還好,為什麼?垃圾少一點,你越施的時候,垃圾是越多,叫人家是根本沒辦法解決,所以一句話說得這麼清楚!
前面已經告訴我們,我們尤其修學大乘佛法的,對那個大乘應該信、應該解,還要堪忍,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動搖!那個忍兩個字不容易喔!要具足兩個條件:第一個如理的認識,然後呢如理的思惟。一切得到了正解,勝解以後,譬如說在天台講大開圓解,到那個時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動搖了,那個時候,對了!不管人家怎麼說,天塌下來你心裡邊了不動搖,這樣哦!
現在這個是談不到,我自己本人來說,由於得到善知識的攝持指示,至少有一點我自己覺得滿高興的。不管外面說得天花亂墜,哎呀,大家懷疑,我也沒有力量幫助人家解答,說服人家,可是我至少我內心當中,的的確確沒有,再沒有什麼疑問。不是說我開了圓解,不是,只是因為啊碰見這種問題,欸,這個善知識都告訴我了,我這個只是說起碼的有一點點。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如果大開圓解哪,那我已經可以出去弘法了,現在沒有、沒有。所以我把握得住這一點,所以自己安住在裡邊,自己修行,把穩了不敢動。否則的話,連它修行不敢動這點做不到,喔唷,你也不曉得怎麼辦是好,哎呀,又要得去動啊、盪啊、西啊、弄啊,一生空過。所以這個地方啊,尤其是做為我們同修們,出家的同修、準備出家的同修,這點很重要!
那麼菩薩不但是對於這個法,菩薩是要廣通五明,還要對世間的其他的,「如理教誨工巧等明,世間無罪事業邊際,令受學處。」廣學五明,凡是世間所有東西都要相應的,這世間法也要無罪的喔,要正確的喔!嗯,所有的事情,那麼特別是受該菩薩所學的,這個是法施。
無畏施者,謂從王賊等人間怖畏,獅虎鯨等非人怖畏,水及火等大種怖畏救護有情。
這個容易。這個無畏施,使人家能夠得到不恐怖,這樣。我們就是分這幾部分,那麼現在那個布施本身三相當中,法施、無畏施,以及第三個財施。因為財施要詳細地說,所以現在呢,緊跟著下面說財施。
財施分二:一實捨財施,二唯意樂施。 初中分三:一捨財道理,二若不能捨當如何行,三習近對治布施障礙。 初中分四:一惠施何田,二何心惠施,三如何行施,四施何等物。 今初
這個財施部分就分成功兩部分,第一個,「實捨財施」,實際上東西送;第二個「唯意樂施」,單單心裡。下面這個廣辨,啊,真妙!我們看,「初中分三:捨財道理,若不能捨當如何行,習近對治布施障礙。」第一個就說布施,他有布施的正確方法的哦!還有呢,如果我們不能捨的時候,那麼應該怎麼辦?欸,他有……因為實際上你要捨嘛,有的時候碰見一些事情,的的確確你不能做,那麼再怎麼辦,他有一個正確的方法。還有呢,萬一有障礙的時候,你怎麼對治這個布施的障礙,一項、一項。
第一個呢,就「捨財道理」,這個送──實際上的布施財物的時候分:惠施何田、何心惠施、如何行施、施何等物。你布施的對象是什麼;布施的時候心理是什麼,應該以什麼樣的心理去布施;以及,然後呢以這一種心理,拿了這個東西去送給別人的時候,怎麼個送法;以及送所送的東西,什麼東西是可送不可送。他每一個地方都有很明確的說明,如理不如理,欸,這樣!
略有十種,一諸親友於自有恩,二諸怨敵謂作損害,三中庸者俱無恩怨,四有德者謂具戒等,五有過者謂戒犯等,六劣於己,七與自等,八勝於自,九者富樂,十者貧苦。
現在看,第一個惠施何田。「略有十種」,這個比較容易。「於諸親友於自有恩」,這個。「於諸怨敵謂作損害」,第二個。「三中庸者俱無恩怨」,平常我們送啊,自己好的啊就送,怨家不但不送,還送的害他,中庸的無關緊要。他現在真正布施的,三者一律平等。「四有德者謂具戒」,「五謂戒犯的」,反過來。哦,你看!六是「劣於己」,七是「自相等」,八是「勝於己」,它不管任何。九是「富樂」,十是「貧苦」。
從這個裡邊看,它是包含了一切對象,不管是從你的感情上面來說,從他德行上來說,從他的富樂來說,從他的地位、名聞來說,嗯,一切,這樣,都是我們布施的對象。這個就是田,這個就是我們成佛的資糧田。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哪,說我們恭敬佛是為什麼?因為佛能夠使得我們究竟離苦得樂。但是真正究竟離苦得樂,你要廣行六度萬行欸,現在那些人就是能夠成就你究竟離苦得樂,你為什麼不敬他呢?正是我們要恭敬的呀!
所以眼前我們平常要多觀察、多思惟這個道理,尤其是我們出家的同修。這個地方我也說,眼前我們這個團體真正和樂的原因,是,任何一個團體它一定是龍蛇混雜。在普通世間上面哪,三個人在一塊的話,大家就不行了,所以人家說,一個嘛去擔水吃,兩個嘛是扛水吃,三個啦就沒得吃了。欸,現在我們不,人卻是越多越好。我自己有力幫助別人,他沒有力──欸,這是我的資糧田啊!他懶惰──啊,成就我成佛的功德啊,我是越做越高興啊!就這樣。就是我現在力量不足的時候,心裡邊:我們跑到這裡來學什麼?學這個嘛!
就算你做了辛苦了,回頭想想:「哎呀,好得幸!好的是他呀!他現在,就是我雖然多做一點點,可是至少我從他身上面,曉得我以前的心裡啊是如何地顛倒。看見他了是大家嫉妒、障礙,他現在提醒我──你看,我這個心裡面啊,就什麼?慳貪哪,這麼厲害呀!」所以不會放人家不下,第一個。所以這裡說明了,萬一碰見這種情況,自己放不下人家的時候,那時候自己學──我跑得這裡來幹什麼的呀?你去問它一下,問題就解決了,問題就馬上解決。如果不解決,趕快到佛堂裡面,好好地多磕幾個頭。啊!說真正我們為什麼要懺悔,就是這個,就是這個。這樣一來的話,自然而然就算是不會做得很好,至少這個裡邊哪,大家沒有什麼諍論,對吧?從這個基礎上面,所以一定是消極的防範,才有積極的增上,根本的意趣就在這裡。那麼現在呢,這個我們了解了,進一步他說,施的時候心是什麼樣。
意樂分二。
這個意樂就是,你實際上面把那個東西財物送給別人的時候,你的心理狀態。剛才那個大科裡邊是啊,沒有東西的時候的如何修心,這個兩個的不同,這個我們要辨別清楚。
初當具足何等意樂者,緣所為事謂作是念,當依此故圓滿無上菩提資糧,圓滿布施波羅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