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一二卷.A面
《攝波羅蜜多論》云:「資財無常現可見,若能任運起大悲,當知布施極順理,
上面哪,經論多方面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也多方面地每一個地方去聽聞、思惟。你如果能夠抓到一個跟你相應的,馬上從這個地方深入,把它堅固起來。然後呢其他的地方,也從多門的、多門的,以這個已經產生堅固行相的,或者生起行相的為主,其他的一一緊跟著來思惟、觀察,產生這個有力的如理的布施之心,所以它前面用這麼多經論來說。下面又引這個論上面說,說我們眼前那些周圍很多東西啊,這是無常的啊!難可保任的!不要講道理,很明白、很清楚就擺在這地方,太清楚、太明白了。你誰曉得有什麼變化?不要說三年、五年以後不知道,今天突然之間一個小小的風暴,一下股票漲跌,啊!昨天這個百萬富豪,明天身無立錐之地,欠了一屁股債。反過來也是如此,天下有的是這種情形欸!眼前很明白可以啊……所以你了解了這個,啊!那絕對不會自己去攝持,那怎麼辦呢?照著如理的正法,趁得到這個暇滿人身的時候好好地努力啊!
由於前面那個次第,然後生起這個大菩提心,那個時候大悲幫助別人是任運──任運就是自然而然起心動念,要嘛不起,起來就是幫助別人──這個時候曉得:哎!這個布施太正確了、太對了!你不布施,忙了半天結果兩腳一伸,身體不是你的,卻造了業,這個業就送你下地獄去。現在呢,你努力幫助別人,最後這個身本來要捨的,它還是捨,你卻圓滿無上菩提,所以這個太正確了!
所以我們記得前面那個,一個是餓鬼鞭屍記,還有個天人禮屍記。餓鬼來打那個屍體,大家還記得嗎?旁人說:「他已經死了,這個很臭很爛的死屍,你還打它幹什麼?」「咳!這就是我的前身,我一天到晚為它忙,忙了半天哪,把它養得胖胖、好好、肥肥的,卻它現在把我送到地獄裡。我想到它呀,切齒咬牙!今天一有空,不要休息要來打它。」就這個樣。這個天人哪,尤其生到天人,一個美妙不得了的哦!跑得去,看見繞著一個骨瘦如柴的一個骷髏在禮敬它。人家說:「這個骨瘦如柴的骷髏,你禮它幹什麼?」「哎,正因為它骨瘦如柴啊!它在生前的時候一天到晚忙別人哪,所以弄得骨瘦如柴,結果我卻是靠了它呀,它就是我的前身,我生天!」前天我們講我們本師釋迦世尊的捨身故事,記得嗎?所以我們多讀經典就有這個好處。
但是我們想:哎喲,這個事情很難做吧?不要怕!記得吧?不要說修大乘行者,乃至於不要說修小乘行者,像俞淨意公他是一個世間的凡夫,他剛開始的做的時候啊,怎麼也做不到。而且一惡習,前面從十幾歲開始到四十幾歲,養成功這麼嚴重的惡習,經過這一番警策以後啊,行之三年,他下面怎麼說啊?「靜則一念不起,動則萬善相隨」,記得吧?心定下來,一念不起,他能夠不胡思亂想;只要一動念,隨便一動,萬善相隨,心裡面任運都是起的善。這說明什麼?我們哪,不修!所以前面自他換的時候就告訴我們,這個「困難不應退,皆依修力成」啊!不要說困難,沒有一個事情例外,都是你修行了以後才能夠成功的。現在我們修嘛不修,唉喲,覺得難得不得了啊!這個真正的毛病就在這裡。所以還沒有修,心理上那個障礙先在這裡:「唉呀,我不行啊!」還沒有做,打了退堂鼓了,你能做什麼?所以這個地方啊,我處處地方,用前面的這種概念來提醒我們,或者是無上的出世大法,乃至於世間的,沒有一個例外。那個時候你布施什麼?
猶如他物寄自舍。若施由此無恐怖,置於自家生怖畏,無足共他恆須護。若施無此諸過失,由施能生他世樂,不施現法亦生苦,人間諸財如流星,定無不捨諸財物。
嗯,妙極了!這布施這個東西就像什麼?本來就是別人的嘛!這個就是他寄在我這裡啊,他要來拿,欸!那來拿正好嘛,送給你嘛!為什麼就是本來是別人寄在我那裡?請問這個東西是我的嗎?本來不是我耶!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是業啊!這身體本身是什麼?自己的業,加上父母的遺體,本來沒有一樣東西是你的。我們不了解,唉,然後忙了半天,忙了半天是別人的。現在我了解了,這本來就是別人的嘛,就這樣,他寄在我家裡。好、好、好,好、好,那麼你拿去、你拿去,本來我還代你保管咧!現在你拿去了,我就好了嘛!所以由施啊,「若施由此無恐怖」,啊,不要!平常我們世間人忙守護、忙爭取,現在這個都不要了,你擺在自己家裡面,生種種的恐怖。
第一個「無足」,這個貪這東西永遠不得滿足。還有呢,說五家所共,我們的財物是五家所共的:水、火、子孫、兵難等等,對不對?你儘管有保險櫃擺在這裡,一把火來了以後,保險櫃沒有用,等一下你保險櫃拿開來看看啊也是灰。水來了,也沒有用,強盜、盜賊、子孫都能夠把你敗得乾乾淨淨,所以「共他」呀!還要擺在這裡一天到晚要去忙去守護,哎呀,種種過患!你送,送出去了,哎,好囉!這種問題都沒有了。
而且送出去結果呢?嘿!眼前送一點小小的,他世得到大果報。現在我們眼前要想賺一點點,喔唷,花了一個十萬、八萬,賺它個三千、五千覺得很高興。你能夠布施的話,布施一點點,賺回來的是不曉得多多少少呀!不要說他世,眼前不施也生苦啊!這很明白啊,你要去守護它,就是你守護得好好的,還是把握不住啊!所以這個人間的財像流星,無定得、快速得不得了呀!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啊!所以絕對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夠保得穩,能夠不捨棄的,沒有這樣的事情啊!
諸未施財無常滅,由施反成有財庫,饒利有情所惠施,諸財無堅亦有實。
這個你沒送給人家,對不起,無常很迅速,或者這個東西壞掉,或者啊東西雖然不壞,你死掉了。對不起,不捨也要捨!反過來呢,你布施了以後,「反成有財庫」,它變成功你的庫藏,藏在那裡真堅固。是啊!所以你真正地能夠懂得這個道理,為了利益有情而布施眾生的話,那個時候啊,這個不堅實的財物倒真正變成功堅實了,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
若能惠施智者讚,此諸愚夫樂集財,攝持終無不離散,由施恆感諸盛事。
你真的布施,啊,那智者稱讚!實際上,真正有智慧才能夠布施,同時呢智者也稱讚,換句話說,凡是有智慧的人都這樣做的!而只有愚夫,愚癡的人啊樂集財物,為什麼呀?哪!你不管你怎麼,最後一定是離散,所以忙了半天還是離散,你忙它幹什麼呢?這是愚癡到極點呀!你布施了以後呀,嘿,妙咧!種種的好事由此而來。
由捨不起染污執,慳非聖道生煩惱,若施即是道中尊,聖呵餘者為惡道。」
那麼進一步,這個說你由於布施的關係,心裡面不會染污、不會執著。而不布施是什麼呢?慳貪哪,這個不是聖者應走的正道,是生起的煩惱。而這個實際上,慳執、貪著,無非是煩惱。如果能夠布施的話,那個是修行這條路當中最殊勝、最珍貴的!這個執著,這個煩惱,這是聖者所呵。其他的呢,對不起,你因為這樣的關係呀,走惡道當中在輪轉。想想看,下面這樣地詳細地一再說明:啊!這個執持的過患,布施的殊勝的利益。所以,
隨修大小一切善根,至心迴向成辦有情,現前究竟廣大利樂而行布施,則由依於一一有情得爾許福,速當圓滿福德資糧。
不但是前面的,所謂外面的外財,裡面的身財──外財是資財啦,什麼等等啊,那就是身體、一切東西──布施。布施了以後啊,所有的善根,這個善根也迴向,說我這個布施的這個善根也迴向給有情,為了利益別人,這樣。那麼你能夠這樣的「現前、究竟廣大利樂」,不管是現前的、是究竟的,能夠這樣地利樂一切有情而行那個布施。這樣的做法,因為你布施的時候一定先發菩提心,由於菩提心以後,然後呢到那個時候了解布施的特質,然後呢修這個布施的方便,然後呢那個時候去布施。你布施的對象是什麼?法界一切有情。所以你能夠這樣做的話,很快地把你自己的福德資糧圓滿了,很快地把我們的福德資糧圓滿了!
前面哪,到這個地方我們不妨再停一下,「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生」,你只要去修,啊!一點都不困難。我們也可以想一下,以前一再說的吃辣椒的公案:哎喲!第一次嚐到辣得不得了,吐啊吐了個半天,哭啊、鬧啊、弄了水呀!到後來啊非辣不可,哎呀,沒有辣今天就沒有味道了!欸!事情就這麼、就這麼。所以現在我們哪,往往覺得:哎呀,這個難哪!你不要想到難,要從另外一個方向去看:是,你難如果退,結果什麼呢?如果你這樣一想的話,什麼事情也難不倒你了。說你為了一點小難,退的結果啊是大難,無窮的大苦等在後面;反過來,你向前的話呢,克服了以後啊,欸!雖然眼前一點小難小苦啊,無邊的大利益等在那地方!這個是他非常殊勝的善巧。
如《寶鬘論》云:「如所說福德,假說有色相,盡殑伽沙數,世界難容納。此是世尊說,正因亦現成,有情界無量,欲利亦復然。」
那麼這個,把論上面告訴我們,說前面所說的布施的福德啦,假定有形相可以看得見,可以衡量的話,盡恆河沙數的世界──我們前面說皈依是什麼?三千大千世界,現在盡恆河沙數的這個世界都容不下啊!不得了,那是無法想像地大!你看看有這麼大的殊勝的利益,這個是世尊親口說的啊!親口說的。這個是什麼呢?就是成就利樂一切自利利他的正因,這個是正因,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不但是自利利他,無不在這個上頭,無不在這個上頭。
又能障礙捨心增長,增長慳貪能令捨心未生不生,已生退失,所有眷屬及諸資財,先已有者不應攝持,若他施與亦不應受。
除了上面所說的那些道理以外,這個是從正面來說,另外呢,還有一方面防止。這萬一──我們現在要修的是捨心啊,萬一有一些事情能夠障礙你這個捨心的話,這種障礙能夠使你的捨心退失,而能夠增長你慳貪。這種情況如果說有的話,你要怎麼辦呢?不要接受它。所以說「障礙捨心增長」的,而反過來增長你慳貪的,能夠使你的捨心沒有生、生不起來,已生起退失的所有的這些事情。譬如你眼前放不下的,哎呀,這些啊、這些啊,那個東西趕快把它送掉,擺在這個地方的話,增長你的過患。你已經有的都不可以,如果說別人來送你的啊,更不應受。這個一方面這個理論了解,一方面事實上面也在策勵我們,處處地方啊我們先把那個布施的心,把它策發起來。
《菩提道次第廣論》兩百六十五頁,那麼關於怎麼樣啟發那個布施,這個布施的方法。換句話說,說我們一步一步,已經正式進到開始學習六度。那麼在正式行持的時候,第一件事情,了解所謂的六度當中,這個布施度的特質是什麼。這個「布施度」,跟我們平常的布施有絕大的差別。同樣的布施,你同樣地把你的東西送給別人,形相上是一樣的,但是現在這個地方所說的布施,不但使我們能夠度脫生死輪迴的苦海,而且可以幫助別人,凡是受者都得到這個好處,輾轉地影響,功德是無量無邊。如果這一點沒有,不認識的話,那麼你雖然布施,錢、財乃至於身體送給別人,為別人而忙,結果呢他得到的是什麼?三世怨!這個第一個我們必定要認得很清楚的,這個裡邊的差別就是認識正知見。
你想你同樣地花了好大的努力,送了別人東西卻得到這個果報,那根本完全不能比啊!我們現在世間常常說那個比喻,那個是無法比喻的。說一個人做了半天賺一點,好像賺一點哪,小賺大虧;一個人賺了個百千萬,這個是總歸可以比的。實際上呢,現在這個地方根本不能比!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要說你這個小賺大虧,就是賺到了不虧都無法比啊,何況是你還要虧!所以這一點哪,這個布施「度」這個字指的特質,「波羅蜜多」的這個特點我們第一個要認識。然後呢曉得這個好處,怎麼樣策發我們布施的這個內心動力,這個第二,現在我們正講這一部分。第二行,這一頁的第二行,我們繼續下去。
《攝波羅蜜多論》云:「由何增長慳悋過,或能不令捨心增,虛誑攝持為障礙,菩薩應當盡斷除。
說現在既然你要布施,而布施的障礙啊,它根本障礙是自己的慳、悋,有的東西捨不得,這個是第一個。樣樣東西不但自己沒有一點的捨不得,還要至心地捨給別人,所以凡是任何一樣東西能夠增長你那個慳吝心的,這個東西要破除它。這個東西把我們的捨心會損害的,消極的是損害我的捨心,積極的是不能增長我的捨,捨就是布施。這種東西,由於我們不了解它的真相,為無明所覆,所以明明是虛假的來欺誑我們,由於這種虛誑的這個概念,換句話說無明哪,由這個的關係啊,我們牢牢地不捨,把它攝持著。這種障礙,這種障礙啊,我們修學菩薩的人一定要徹底地斷除,徹底地斷除。
在這個地方啊,對我們來說,平常有太多的機會,隨時隨地可以體驗這個東西:我好歡喜的東西把它藏起來,人家來要的,啊!覺得心裡面真是……你立刻就感受到你的心裡的行相,就是這個。這個是一種──財。然後呢更另外一種,就是說我們的內身,這個是更難捨。其實這個裡面最重要的──見,我們的見解。當我們跟人家談論問題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根據我們的知見作為出發,衡量的標準。外面的財固然是難捨,這個無量劫來的習氣,無始以來的習氣,而這個根本還在什麼?見上面。你這個立了個正知見,從根拔除的,下面就可以做得到,這順便一提。那麼像這種事情啊,我們修學菩薩的人要破除,怎麼破除?第一個重要的要認得!要認得,必定要把以前遮蓋我們的這個錯誤的無明要拿掉,拿掉了以後你才曉得這個是虛假的,這是欺誑的。
若諸能障惠施心,及障真正菩提道,如是財寶或王位,皆非菩薩所應取。」
任何一樣東西,能夠障礙我們這個布施心的,這個東西啊,一定就是障礙我們真正的菩提道。凡是在這種情況之下,任何財寶、地位、名譽等等,都不是修學菩薩的人所應該的。那麼這個地方要注意啊!我們要修學菩薩一定要增上生,要增上生哪,這些東西都要的!前面講要圓滿的身德這個東西啊,不但是自己要有種種的暇滿的人身,跟它相應的財位、眷屬等等,沒有一樣東西少得了。但是要那些東西的目的幹什麼?目的是求無上菩提。現在你以這個東西障礙你的菩提,對不對?錯了!所以在這個地方,任何一個地方,我們必定要把握住一個原則──目的,這個就是正知見,你有了這個正知見那就對。
反過來,我們往往啊在這個地方,又產生種種諍論:有人說啊,這個都不要的!不要對不對?不可以。修學小乘只求解脫的話,趕快解決問題,是不要;大乘行者需要,少了還不行!但是要了這個東西,絕對不是為了自己,這樣。所以這個時候,真實地、徹底地了解,「我」這個東西啊,什麼?我們無始以來,第一生死大怨家,就這個!絕對不是為了「我」,這個對它有一個徹底的了解、認識,這個叫──覺。而現在這個覺,不僅僅是局限在個小範圍之內,要大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要求這樣的一個果位,所以在因地當中,要行這樣的布施。
所以假定你要這樣去做的話,一定要有這些圓滿:財寶、王位,所以這個辨別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必須要了解,這個東西目的幹什麼?是為了要成就這個果,所以要布施。結果你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啊,障礙你的布施心,那萬萬不可以!這個就是菩薩戒的根本所在。所以小乘戒,這絕對不可以碰的;那麼在這個大乘戒當中說得很清楚,你要受。可是要受的時候,注意喔!這個菩薩戒的真正難持的地方,行相騙人家、騙自己都容易,但是業這個一點都不能錯、一點都不能錯。繼續下去:
如是行時,若由慳心貪著資具,應念能仁捨一切有而證菩提,我亦誓願隨佛學習。
當我們布施的時候,照前面這樣去做的時候,如果說生起了這個慳貪之心,對自己的,哎呀,心裡捨不得,好的也放不下。然後呢,對於種種的這種資生之具啊,如果心裡面生起這樣的障礙來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隨時應該努力提起正念。說,我們佛陀,他怎麼做的?他捨一切:外捨財,內捨心,然後呢把捨的果也一切捨掉。捨得硬是一點都不剩、一點都不剩,這個才是圓滿的果位。那麼現在我既然了解了,發願而且立誓,守這個菩薩戒,學這個菩薩行,怎麼可以這樣做呢?我現在怎麼樣呢,
我將身財一切善根,於有情所先已惠施,若我今者仍貪資財而受用者,如同諸象為日所逼,入水洗沐至乾岸已,於地滾倒,見土沾身仍下水洗次復如前,如是思已當修無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