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一一卷.B面
為什麼呀?啊!你所執著的財物啊,到那個時候,雖然你想要送給別人哪,心裡覺得:嗯,有一點不大味道。乃至於你身上受一點苦惱的話,哇!到那時候,要捨那個頭目腦髓啊,這個又不行!
平常我們比如說,做任何事情,去拜佛,總覺得為什麼,要供養為什麼。啊!說這樣的啊,有福報,實際上你內心的深處還是有福報。所以平常說:「哎喲!這個很有修行哦!」你就去供養他,為什麼有修行才供養他?然後呢這個是三寶,你去供養他,一個窮人來要的話,我們不一定願意給他,為什麼?說穿了也就是,你做了這個你可以得到回報。所以它現在布施的善根,換句話說,布施完了以後,得到那個福報,它也不是我要的,也送給別人。那既然這樣的話,你管他哪一個,只要對人家有利嘛,你樣樣都送!固然是他是個佛,我也供養他,他是個窮人,我一樣地供養他,這是為了他呀!所以這個地方要了解啊,說:對自己所有的身、財、根、善,沒有一樣東西有一點點捨不得的心,要至心徹底地破除慳貪,而且從內心深處地要送給人家。
又非唯此,即諸捨報亦施有情,
就是你布施了以後,你一定有功德,對不起,這個功德也啊同樣地布施,自己沒有一點貪著。
由修此心到極圓滿,即滿布施波羅蜜多故。
那個心到圓滿的時候,那是圓滿布施波羅蜜多的時候,那個才是真正圓滿。所以呀,所謂布施波羅蜜多,到那個時候真是所謂「三輪空」了。不過,要這個三輪空,我們現在了解了,這是達到布施圓滿的時候的境相,不是一句空話。現在我們不了解這個因果的必然性,剛開頭下腳第一步就說:「哎呀!有相布施沒有用啊,你要三輪空啊!」結果啊,固然這是句最好的話,可是你沒有方便,不曉得因地上如何下手去努力的話,這句話就變成一句空話。我們因地當中,必定要怎麼樣步步地走對,才能夠達到真正三輪空的圓滿的這個境相,這個前面已經一再說明,這個地方也大家提醒自己一下。
如《入行論》云:「若除眾生貧,是施到彼岸,現有貧眾生,昔佛如何度。一切有及果,心與諸眾生,說名為施度,以是施即心。」
《入行論》上面就提出來,說:假定說你為了要解救一切眾生的苦惱、貧乏,所以要布施,這個叫布施圓滿的話,請問:現在有這麼多窮苦的眾生在那個世間,那以前那些佛,做些什麼呀?以前那一些佛不是要度他們嗎?結果呢這麼多窮苦的眾生還在這裡呀!嗯,下面告訴我們說:不是的呀!這布施的圓滿是什麼啊?是指「一切有」,你所有的一切,以及你所經過了布施的一切的果報,你那個心裡邊哪,沒有一點貪著,都捨給一切有情,這個叫作布施波羅蜜,或叫「施度」。所以這個地方說的布施波羅蜜,就是你的心相達到這樣的究竟圓滿的狀態,這個是我們要了解說,布施的自性是什麼。
故修布施波羅蜜多,現無財物可施於他,當由多門引發捨心漸令增長。
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現在就算我們沒有東西可以送給別人,那個時候啊,我們照樣可修,為什麼?修的心嘛!所以你處處地方,使得自己的捨心增長,捨心增長。這個地方,我說一個小小的故事。平常啊我們在家人,固然,在家人本身就是只為自己忙,這個我們也不必談,應該的。現在說了出了家,乃至於說大乘、說利人,請看:現在我們出了家,跑到廟宇來,不要說利人,我們說供佛,佛殿上面哪,大家肯捨棄自己時間,好好地把那個佛侍候一下的,有幾個人?碰到這嘛自己,自己的事情,哦唷,弄得乾乾淨淨;啊,公家的事情啊,不一定!
所以我當年哪,的的確確剛出家的時候,我始終感念我的老師。他告訴我,說:「私財如土,公財如命。」對自己的東西啊,像土一樣,公家的東西啊,像命一樣。這一句話,在別人嘴裡也聽見,雖然少,但是還是聽得見,可是從他嘴巴裡聽見了,產生了絕大的力量!咦,我發現他是在那兒去做。所以我們剛去的時候,他也……人少,有的時候自己也來忙。哎喲!他做常住的事情做得很起勁,可他跑到他房間裡面哪,它髒得個不得了!哦,有的時候去幫他忙,「欸,不要!這個我自己的。」那個時候問他:「你別的地方都弄得乾淨,這地方髒得……」「哪有時間哪!」一點都沒錯!他實在用功得不得了!他房間裡面啊,弄得這麼髒了他不管;可是外面的事情,哦!他做起來是非常認真。
這一種地方啊,所以我真正覺得那個善知識的重要,他不是個道理,他處處地方,會使得你策發你。比如昨天來說,我在那兒啊,在洗澡間裡面正在洗腳,旁邊有一個同學弄弄啊,「哎呀!這煤氣沒有了!」就這樣,他就是講話。馬上有個同修出來,他正在忙啊,出來就問:「沒有啦?啊,來幫忙。」我聽了真感動,這真善知識跑到這裡來。因為太多地方啊,「反正別人的事情,我自己要忙,我自己的看書要緊,管他!管他幹什麼!」所以我隨便一提,提這種事情啊,說是、為什麼要提呢?就是我們現在學這個道理呀,不要把它看成一個道理,總要把這個道理啊,認識道理所指的是什麼,就是我們內心的心理的行相,總要不斷地在那個內心當中,去改善它去,改善它去。
所以我們這個晚自習,為什麼要講,像《了凡四訓》這一類的書,這個你們漸漸就了解了。昨天晚上我們剛做到──哪!他的的確確,不管事情大小,只要對人有利,他總歸努力去做;就算做不到,心裡也要圓滿:「哎呀!我要去做,我怎麼做不到的?」而這個東西必定要靠什麼?靠如理地認識,然後呢作意地對治。否則的話,你不知不覺的習慣哪,總覺得……現在有太多的人哪,都是這樣:「喔唷!來修行囉!」所以他自己呀,說不定很認真,他會早晨幾點鐘起來,然後呢要唸多少卷經,要拜多少拜,哎呀,別的事情,誰都不管!然後呢,自己好像覺得修了行了,該人家送給你吃的。他為什麼自己不修行,要送給你吃啊?就是送給你吃了,你就這樣地什麼事情不管,這個就叫修行啊?我當年我也犯這個毛病啊,總覺得好像人家送給我是應該的那樣,人家還要向你磕頭,他是好像求他的福。現在我了解,錯了!不是這樣,尤其是學大乘佛法,的的確確不是這個樣。
這種道理啊,我們首先要認識,認識了以後,還要自己作意辨別,那個時候你才慢慢慢慢地,真正地能夠碰得見大乘的邊,然後呢,不要停在這裡,步步上升。所以如果我們能夠起心動念,隨時這樣的話,那才能夠相應。不要說:「哎喲!我在這兒修行,我一天拜多少拜佛,啊!我能夠看多少經。」所以古德告訴我們:你呀看了很多經啊,不解它的意思;解它的意思,不照著它的去做的話,不對!也沒有多大意義。
所以在這地方說,喏!現在我們修,前面是總說。總說的時候,是,你要學這個東西啊,就算你沒財物,那時候內心當中要告訴自己:「對呀,我一定要去做到它!我一定要去做到它!」所以任何一方面都要策發這個心,千萬不要打退堂鼓!下面:
第二者,
第二是什麼呢?轉趣發起布施的方便。欸,現在我們曉得要布施,曉得布施的特質是什麼;但是呢,策發我們布施,它還有一定的一個正確的方法。有了這個方法,才能夠有一種……照著這個方法修學,會產生一種力量,所以不斷地會推動你要去這樣去做、要去這樣去做!才能夠對治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啊,自己停在那裡,只管自己。沒有這個後面推動你做的力量的話,你這個習性改不過來。儘管說布施、要布施,嘴巴上面講,講了半天,坐在這個地方的話,哦唷,要忙到你的話,趕快縮在後頭,然後呢,讓人家找不到。就是這個心情自然而然──你不一定想欸,它就會到那地方啊毛病又現起來了。好事在這個地方的話,哦唷,耳朵豎得很大,哦唷!不要人家來,不要人家來通知,你總歸跑在第一個!所以這個地方啊,他進一步告訴我們,怎麼樣有一個正確的方法,來策發我們、推動我們,去做這一件事情,所以這個是進一步講的。
唯盡破除身財慳悋,猶非布施波羅蜜多。慳是貪分,小乘羅漢并其種子無餘斷故,故非唯除慳執施障,須由至心發心施他一切所有。
這個才是。說不僅僅是你對自己本身,以及你所有的資財等等的捨不得,「慳、悋」這兩樣東西啊,就是說你自己有的東西,捨不得!說,你能夠把自己的這些東西捨不得,統統不在乎:「啊,我根本不在乎!」這個還不是。為什麼呀?因為這個「慳」,自己捨不得啊,那個是貪煩惱,貪分所攝。用不著大乘哪,大乘裡邊去講,小乘這個阿羅漢,都能夠把這個貪,現行、種子都斷除,都斷除。所以單單除掉這個慳吝這一件事情啊,這個障礙拿掉,不是布施波羅蜜多。還要什麼?還要「至心發起」,說你一心一意啊,要布施別人一切所有,你自己所有的一切,要送給別人,這個才是,這個才是!所以你先要認得:喏!內心的心理的行相是什麼。那麼怎麼樣才能夠產生這樣的一種力量呢?
此須修習攝持過患,惠施勝利,故當宣說。
那個地方啊,有一樣方便先要好好地學。說你呀「攝持」──自己有了這麼多的東西啊,有多大的害處。平常啊我們總是這個也捨不得,那個也捨不得,自己有的嘛捨不得,沒有的還要去貪著,想辦法弄得來。現在他告訴我們哪:「唉!這個東西呀,種種的禍患,這是不曉得有多少害處!」不但是這個害處,還要進一步告訴你,現在你送給別人以後的話,嘿,有多大的利益。當你了解了這一點,心理上面的的確確生起來這個,你有了這個東西的害處,送給別人的好處的話,那個時候你才肯努力去做。就像平常我們自己一向經驗到的:好東西,哎呀!叫你捨啊就捨不得,看見別人的是羨慕;反過來,壞東西,啊!叫你存哪,你也不願意存!誰都不願意把那個髒東西,乃至大糞,擺在自己的房間裡面。只要有一點點,你就忍不住,一定想盡辦法把它清除出去。為什麼?因為這種東西擺在這裡,有種種的過失,種種的麻煩,然後把它清除出去了以後,啊,有大好處!他現在也是這樣啊!所以這個方便善巧,的的確確是重要極了!他現在就告訴我們這個。
《月燈經》云:
下面就告訴我們,你只要把這個道理能夠思惟、修習,生起來了以後啊,那個時候你才能做得到。否則的話呢,儘管嘴巴上面講,懂得了道理,可是心裡面哪,始終是被這無始的習氣,就在那個地方,哎呀,這樣……。我們不要說這個布施吧!比如說,平常我們哪,小乘,或不要說小乘,實際上呢,是三乘的共基,三乘的共基,不過呢小乘特別重視。真正說起來,要上去的話,這個基礎一定要的,剛開始叫「五停心觀」。為什麼要修五停心觀呢?就是因為我們一向無始以來的散亂、惡習,這個心裡邊隨煩惱轉的行相非常粗猛,如果說那個粗猛的煩惱,沒有把它降伏的話,沒有辦法深細地進入。
那麼那個粗猛的煩惱,有不同的人、不同的根性哪,現出來的行相不一樣;有很多人貪特別煩惱,貪特別重,有很多人,瞋特別重,所謂貪、瞋、癡、慢、疑,這力量非常強。那麼怎麼辦呢?他修──貪的眾生哪,修不淨觀。那個貪有幾種,比如說:對身體的執著,那麼怎麼修法;對於男女、飲食的執著怎麼修法,它一定的。比如說對於這個男女、飲食的執著修不淨觀。平常你看見這個東西,好得不得了,美得不得了!哎呀!種種好處。就修這個大不淨觀以後啊,那個你一向所歡喜的東西啊,就變得臭惡不堪。它不是個道理,不是個道理,這樣。它有一套完整的修法,等到你如理如量修起來了以後啊,不管是你一向男女上面的,或者是飲食上面的,你一看見哪,那個是又臭又髒!不但是心理上的感受,乃至於你鼻子上面的聞到,心裡面反胃,你要吐啊,就受不了!會這樣啊!這千真萬確的。所以啊,他就告訴我們,哎呀,說攝持的過患!你要幹什麼?要修習這個東西。這個要修的哦,不是空講。然後呢?還要把它清除出去,你把它排開掉了以後啊,哎呀,渾身清涼!
現在這個地方,勝利是遠超過前面所說的,同樣地,這過患是遠比前面所說來得大。你如果對這一個先能夠修習的話,它有一股非常強有的力量,自然而然會叫你去布施。那個時候啊,那個無始以來的習性慳貪等等,擋不住你了。所以在正修之前又告訴我們,喏!你怎麼樣能夠發起布施,他有一個正確的方法,就這個!經上面怎麼說啊?
「此腐爛色身,命亦動無主,如夢如幻化。愚夫由貪此,造極重惡業,而隨罪惡轉,不智被死乘,當往那洛迦。」
先引經上面,然後下面解說。
此說身不潔淨,命常動搖如懸岩水,身命俱是隨業自在,無我主宰,觀其虛妄猶如夢幻滅除貪著。
說「此身不清淨」,哎呀!髒得啊,非常地髒啊!而且這個命哪,「動搖如懸岩水」啊!這個命無常迅速,剎那剎那在那裡啊,而這個「身命」都是什麼?「隨業自在」,我們根本沒有辦法主宰啊!我們總覺得:「我!我!我!」完全錯啦!完全被業啊,說你了解了這個,深入地觀察,曉得它是完全是虛妄的欺誑啊,就像夢當中,就像如幻如化的啊!你了解了這個:一,無主的,根本沒有你在;二,這個東西又這麼無常迅速;而第三又這麼不清淨、骯髒,啊!又造種種的惡業。這樣你了解了,你就對它沒有什麼貪著了,沒有什麼貪著了。
貪若未除則隨貪轉,
反過來,如果說你不能把那個貪除掉的話,你就是跟著它轉!這個貪這個東西前面說過,實際上呢,我們自己也了解,永無滿足之時。不但沒有滿足,而且是越貪越烈、越貪越厲害!平常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很多的小事情,第一次你看見了,也不覺得什麼,啊!隨便一下。比如說,吃一點隨便東西吧!平常我們咖啡啊,乃至於普通的酒啊,很多嗜好,剛開始的時候,不覺得非吃不可欸!你隨便吃吃。到後來覺得慢慢地上了癮,到後來是越吃,你越吃到後來是越厲害。如果它沒有副作用,產生痛苦的話,我們根本擋不住它!這個貪的特別的。所以啊由於這樣,不但永遠沒滿足,反而不斷地加深,而加深的結果啊,造極大的惡行。造了惡行啊,得到一點眼前的小好處,將來受絕大的苦果啊!所以啊,
造大惡行而往惡趣。
啊!這樣地嚴重法!我們對這個道理啊,要努力地了解,認真地修習。如果說了解、修習了,那個時候才能夠對治。下面,另外一個經。
《修無邊門陀羅尼經》云:「諸有情鬥諍,根本為攝持,故於境斷愛,斷愛得總持。」
我們三界之內,一切有情的真正的爭吵的根本,在什麼地方?就是貪著,捨不得。所以你對於所貪愛的境界,了解了真實狀態,知道它的過患,斷除的殊勝利益,照著它如法地修習,斷除它的這個無明相應的貪愛的話,那麼那個時候「得總持」,總持就是持一切法,對了!
《集學論》云:「如是我身心,一一剎那滅,若以無常身,垢穢常流注,得常淨菩提,豈非獲無價。」
平常我們對那個身心不了解啊,所以貪著難捨啊!現在我們正確地了解,這個東西啊,是一無可取!既是不淨,又是動搖無常,而且也作不了主,反而是為貪它而造種種惡業啊!這個是一切罪垢髒垢聚集之處,而一直在這地方流轉當中。可是它有一個好處啊!唯一的好處是什麼?欸!修學佛法,還呀非此莫屬!就是這樣,非此莫屬。所以我們現在了解了,啊,那好啊!就把這個身心,以前一直顛倒的身心轉過來了以後修習的話,嘿!也就可以得到無常消滅、不淨消滅,最主要的原因啊,於愚癡迷惑解決,所以「常淨菩提」,常淨菩提。所以啊,苦、空、無常,變成功「常、樂、我、淨」,豈不是獲得無價之寶嗎?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大大地認識,深刻地策勵自己啊,猛省回頭!
《本生論》云:「無我易壞無堅身,眾苦無恩恆不淨,此身若能饒利他,不生歡喜非聰叡。」
欸!《本生論》上面告訴我們,我們現在說這個我、這個身體啊,什麼?這個身體什麼?叫作壞聚見,或者叫有身見,或者叫我身見、我見等等,我所見等等。有真的有嗎?沒有啊,沒有啊!這個是不堅實的、容易壞的,無常迅速,剎那剎那消滅。不但如此啊,而且是眾苦的根本,眾苦所依。不但是眾苦的根本,眾苦所依,而且造種種苦,而且永遠在苦海當中輪轉,都是這個!這個東西對我們實在一點好處都沒有,而且是這麼髒。為什麼原因哪?你把它看錯了,看錯了。假定我現在正確地了解,覺悟了,能夠利用它來幫忙別人的話,欸,自他俱利啊!所以,居然把上面這樣一無可取的,這一個虛假的東西,能夠透過正確的方法利益別人,結果自他俱利的話,啊!這個何等好的事情啊!所以呀,聰明有智慧的人,都非常高興歡喜地做這個事情;反之,愚癡的人哪,對這個就不了解了,所以說「不生歡喜」呀,這個「非聰叡」。
雖勤守護無堅實身,然定須捨,
喏!這個很明白。唉,不管你怎麼努力,所以實際上我們世間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一天到晚忙的,就是忙這個東西。哎喲!這個身體啊,要錢財積聚,衣、食、住、行,無非忙這個東西。現在我們要講種種的飲食,種種的口味,種種的什麼,然後呢衣、食、住、行的安樂,無非是為這個。但是啊,對不起!不管你怎麼努力啊,這個身體本身並不堅實啊,它最後一定還要捨掉它。你忙了它半天,它到那時候不理你,反倒是你忙了半天哪,它卻是把你送到地獄裡面去,真划不來啊!現在,我們了解了,
若思施他能辦眾多自他義利,
假定你現在反過來,不為自己忙,趁現在這個得到暇滿人身的時候努力。像佛所說的,把一切啊能夠幫助他們,送給他們的話,一切的好處──自己的、別人的,都得到啦!
未能如是淨修其心,當自思擇我誠愚癡,故當發心施他身等。
而現在我們對於這個道理啊,居然不懂;或者懂得了以後,居然不能好好地修;修習而居然沒有產生清淨的行相。什麼叫清淨的行相?換句話說,經過了這個修習以後啊,你心裡面再也找不到一點點為自利的,一天到晚只為別人忙,那個時候利他之心清淨了。而現在假定說,我沒有能做到這樣的話,想想看:「唉!我這個人真是愚癡,真是愚癡極了!」這個才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應該策勵的。就像一個大糞一樣,明明是這麼髒、這麼臭啊,要拼命拿出去,不可以啊!你還寶貝得要命,喔唷!把它保護起來,放在你這個房間裡面,這樣去弄,沾到哪裡啊,就害到哪裡啊!所以「故當發心施他身」,所以啊,那個時候內心當中就策發了:欸!要送給別人,要送給別人。這第一件事情就是這個,你有了這個,然後呢慢慢慢慢地去做,這才是。
《入行論》云:「捨一切涅槃,我心修滅度,一切終頓捨,施諸有為勝。」
說,上面這些東西啊,對不起,無堅實,你本來怎麼弄它,它都沒有用,都要捨你去。現在呢我懂得了,啊!把那些東西啊一切統統捨掉,然後呢,我能夠安住在這個上面,這個何等好呀!這個何等地好呀!所以呀「一切終頓捨」,你了解了,樣樣東西一股腦兒地,哈!心裡面什麼都排開它!所有的世間的這些,一切有為的,都送出去,這個才是真正對的,才是真正殊勝的。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哪,我們要修習布施的殊勝的利益,了解囉!
《攝波羅蜜多論》云:「資財無常現可見,若能任運起大悲,當知布施極順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