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零三卷.A面
就是說我們坐下來,然後細細地思惟,使得發心的這個對象,前面就是三寶啊等等在前面,那麼供種種的供養,這個是上面。然後呢下面呢濟度一切眾生,對眾生修慈悲,就這樣。所以平常我們從懺悔開始,觀想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自己的父母開始,推到盡法界一切有情,這是我們緣他啟發慈悲的。上面是我們本師釋迦世尊、諸大菩薩、聲聞、緣覺、龍天護法、一切法藏等等,這是我們的尊重福田,要效法的,就這樣。然後修六趟、六趟。
其儀軌者,謂
修的時候怎麼呢?
「諸佛正法眾中尊,乃至菩提我歸依,以我所修布施等,為利眾生願成佛。」每次三返。
每趟唸三遍,早三遍,晚三遍。那麼有的地方還加上這個:「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願一切眾生永離苦及苦因,願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樂,願一切眾生住平等捨。」實際上這個也是修學的時候的內容,這個是悲心來啟發跟它相應的菩提心,這個所謂是六返這樣的修法。在現在藏傳一系當中,他每天必定要唸這個要六趟,必定要唸的,早晨,然後呢晚上。如果說你非常忙,特別的話,他曉得今天一天忙不過來,早晨起來就把這個唸六遍就唸過了。然後呢到了中間有時間他還要唸,萬一沒有時間的話,今天至少這個六遍一定唸,而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以斷截的,這樣。那麼這個就是怎麼去增長它。
學心不捨有情者。
那麼怎麼學呢?這個要學的是:
《道炬論》及《發心儀軌》中說學處時,雖未說及,《道炬釋》云:「如是攝受不捨有情,於菩提心所緣及其勝利,發心軌則,共同增長及不忘故,應當守護。」爾時數之與根本文,意無乖違,故於此事,亦應修學。
那麼學不捨有情啊,它在那個《發心儀軌》當中沒有講到。這個講是沒講,那麼在《道炬論》的解釋當中它這麼說:要攝受利益有情而不捨有情,那麼一切對菩提心這個勝利,以及緣菩提心了解它的特別的、殊勝的利益,以及怎麼發心的方法,如何去增長、不忘,照著這種次第,這是我們應該去保護增長的,保護增長的。前面不是告訴我們說要每天晝三夜三六趟嗎?這個跟它的根本的意趣並沒有乖違,所以這個事情是我們應該照著去做的,應該照著去做的。換句話說,這個儀軌在他們正規的傳承當中都非常重視,一定要把那個來源追得清清楚楚。可是現在呢,既然這個發心的儀軌是阿底峽尊者傳進來的,但是阿底峽尊者的《道炬論》當中雖然沒有明顯說明,但是這個方式跟它並不違背,他特別說明這一點,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
心棄捨之量者,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為因緣,便生是念,從今終不作此義利。
那麼我們真正要學的是不捨,那麼什麼是棄捨呢?這個我們先要了解。這個了解了棄捨,那麼我們才曉得不捨是怎麼樣。所以說棄捨,就是由於做了不合理的這種事情的因緣哪,由於種種的因緣跟非理相應的因緣,那個時候使得我們心裡想說:「唉!這件事情不做也罷。啊!我不想去做,我不要去做了。」那個時候就是捨棄的時候。換句話說所謂不捨的話,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要生起這個念頭,這樣。而他前面又告訴我們依非理作意等事,或者是我們自己的非理作意,或者是外面的因緣,或者是這個外面的因緣當中包括哪幾樣呢?包括人、法,法者就是普通世間上面講的很多道理,人就是外面那些酒肉朋友等等,由於這種因緣會使得我們產生這個棄捨的,關於這件事情我們決定應該避免。
修學積集二種資糧者。從以儀軌受願心已,當日日中供三寶等勤積資糧,是能增上菩提心因。此除先覺傳說而外,雖未見有清淨根據,然有大利。
那麼這個發了心以後,也要好積集兩種資糧,怎麼學呢?就是說從受了這個願心以後──當然你受了行心的話,受了菩薩戒,那馬上都是積集兩種資糧──現在你今受願心還沒有受行心之前,那個時候就應該這樣做,應該日日中供養三寶等等,這個是增上菩提心的因,增上菩提心的因。那麼像前面皈依,皈依完了以後就告訴我們,皈依完了以後你應該學這些事情,結果現在呢說發大菩提心以後它倒沒有詳細的說明。所以呀,如果說要找清淨的根據,說經論上面,它的確經論上面好像沒有這個根據。但是呢,這個前面的祖師們都是這樣說的,這樣說的,實際上這個裡邊有大的利益。換句話說,它雖然並沒有完整的這個傳承根據,但是的的確確做的時候應該這樣做的,他告訴我們這一點。
究實說來,究實說來,他所謂的「先覺」,像阿底峽尊者,那宗喀巴大師,就是那些人的話,它已經足夠分量,絕對足夠分量作為我們的依據了,作為我們的依據了。為什麼要這樣說呢?眼前我們大部分的依據不一定是根據佛經的,往往是說:「啊,哪一個法師講的。」哪一個法師講的就是好像令箭一樣了。如果說哪一個祖師講的,哦,說是虛雲老和尚講的、印光大師講的、太虛大師講的,那覺得是啊就是他的了,乃至於佛經怎麼講的,跟佛經違背都不管了,對不對?我們常常有這個現象。
所以從這地方我們也看得出來,當年印度這種真正了不起的菩薩祖師們,以他這樣高的這種位次,他明明在實際上的這個理路上面,有這樣地正確的、完整的義理擺在這個地方。他還是要說明:「喏,我這個傳承、我這個依據。」一點都不會亂來。所以對我們真正想修學佛法、弘揚佛法的人,以後這是我們一個最好的警策。我們千萬不要說:啊!哪一個人這麼做的,哪一個廟怎麼弄的,哪一個人怎麼說的。對不起!看看哪!哦,看看,這一個地方所以雖然一個小地方,對我們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去體會。那個是今生怎麼樣能夠增長不捨,第二呢?
第二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分二:
因為菩提心從現在開始乃至於證得菩提,所以不但現生,而且將來一直向後,一直要增長,不可以讓它失壞的。下面說,緊跟著以後怎麼辦,怎麼樣使得這個心能夠不捨棄。
一斷除能失四種黑法,二受行不失四種白法。 今初
有四個惡法,如果造了以後餘生就會失去,反過來有四個善法、白法,造了以後自然能夠增長,這個就出在《大寶積經》。現在我們上的那個《大寶積經》,主要的就是講這個。那個《大寶積經》我想大家都聽過了,一開頭那個世尊跟迦葉菩薩提起的就是這件事情,就是提起這件事情。不過這個文稍微有一點點差別,這沒關係,這是因為兩個翻譯,經過了不同的翻譯,在文字上面有一點差別,意義上面並沒有出入。現在我們看:
《大寶積經‧迦葉問品》說成就四法,於餘生中忘失發心,或不現行。
說如果說你做了這四樣事情,那麼將來你會忘失,失掉了,或者那個菩提心不再現行。說到這個忘失或者不再現行,也許我們會說:「前生的事情,那我們這一生好像都記不得嘛!也沒有現行嘛!」實際上我們現在的很多習慣什麼等等,都是前生的習慣這一生帶來的。有的人聰明一點,有的人是笨一點,有的人哪,欸,他寫文章或者什麼碰見一點飛花落葉,啊,這個情緒,這個潮思啊是潮湧而來,寫出來文筆很美,可是你要他碰到算術的話,他就頭痛得要命,表示他腦筋不好啊,但是他一加一加出來就叫他困難。有很多人哪,他對那個數理啊他非常清楚,可是你叫他寫文章,啊,他覺得這個非常困擾。為什麼?前面說的這種情況,並不是他腦筋不好,但是有的人就偏向那個、有的人偏向這裡,為什麼呀?現在這個現行,也就是說他前一生這麼帶來了。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如果你這一生造了這種業了,「他世現行猶如夢」,還記得這句話吧?到下一生他生起現行的時候像夢一樣,你自己不曉得為什麼來,它就這麼來了欸!就是這樣。
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我們這一生難得地獲得這樣殊勝的寶貝,你這一生雖然努力了,但是如果說你繼續做對的話,下一世自然它又現起來了。就像我們剛才一樣,這一生有很多人哪,就說這個天才;現在你這個天才就是跟菩提心相應,那何等地好啊!反過來說,你如果做得不對的話,這一生辛辛苦苦學會了話,對不起,下一生就沒有了。何況這個菩提心,一直從現在開始要憑著它作為根本,圓滿佛道,這麼珍貴、這麼可貴的東西!所以這個兩點啊──黑法,我們眼前就要斷除;白法,要努力!
結果你能夠努力了白法,欸,到下一世不要努力它自然現起了,這個多省力啊!這個多省力啊!就像我們常常說的那個比喻一樣,說現在如果你要做一個老闆的話,然後呢做一個小販,大街上揹了個箱子賣枝仔冰賣起,要賣成功一個大老闆的話,那不曉得做到那一天哪!但是如果說你從小生在一個大老闆、董事長家裡的話,那什麼都不要,對吧?你什麼都不懂的時候,你就是個小老闆,就是在這樣。哪!現在我們就是這樣,這個這一生你能夠稍花一點氣力的話,下一生你生生世世就是那個什麼?佛的佛子,連他世間的國王的王子我都不要幹,有這麼大的好處哦!所以下面這兩點不要輕視它,現在我們學一下,看下去:
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證菩提中間不忘菩提之心,
這是好的。
或能現行,此即願心學處。
真正我們學了願心,該學的,那個是有憑有據的,這個就出在這個《大寶積經》上面。
四黑法中,
那個「四」,先說四個黑法,總示先要避免的哪一個。
欺誑親教及阿闍黎,尊重,福田者。
這是第一條。在《大寶積經》上是這樣的:欺誑師長,已受經法而不恭敬。不曉得你們記得不記得?這個《大寶積經》這樣說這個,最主要的,人、法它都擺在這個地方。現在這地方只講人,所以他所以欺誑師長的原因還是不敬重法,你如果真的敬重法的話,他不會欺誑師長的,這我們要了解的。我們下面解釋一下,這個概念就很清楚了。
當以二事了知,
關於這個問題分兩方面:
一境,二師易知,
第一個呢就是,我們分兩方面來說,第一個你所欺誑的對象,就是這個「境」。欺誑的對象是什麼?「二師」,就是欺誑親教及阿闍黎尊重。
言尊重者謂欲為饒益,言福田者謂非師數,然具功德,此是《迦葉問品釋論》所說。
這樣。這個「二師」,他前面就是說親教或者阿闍黎。這個親教,平常我們說和尚,譬如說我們現在出家了,那麼剃度了,有一個是叫親教師,然後一個是軌範師,換句話這個地方就兩個──親教及阿闍黎。那麼「尊重」呢?就不一定是你的和尚,不一定你的阿闍黎,而是什麼?「謂欲為饒益」,他的的確確對你有好處的那些善知識。「言福田者謂非師數」,除了上面這一些,還有講福田的,這不一定是老師,但是呢這個地方是具有功德的那些。哪一些?譬如說自己的父母,他不一定是自己的老師,但是絕對是一個大功德田!那麼這個就是在這個境,《釋論》上面,那麼這第一件事情。二,第二件事呢?
二即於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
對於這個對象,你做了、造了什麼事情就是算惡法、算罪惡呢?
謂於此等隨一之境,故知欺誑則成黑法。
換句話說,你欺騙他──心裡面是這樣的,明明這樣的,而你欺騙他,那個不可以。
欺誑道理者,
他還很詳細地說明,什麼是欺誑?
《釋論》解云:「謂彼諸境以悲愍心舉發所犯,以虛妄語而蒙迷之。」
就是這樣。真正的老師,我們現在曉得尤其是大乘的老師,他隨時隨地只有一個目的,無非是希望你向上。你有不對了,他就指出來告訴你,那麼然後呢告訴你怎麼策勵你。所以看見你不對了,告訴你:「某人哪,你不對了。」碰見這種情況,我們為過失而遮蓋,就這樣,乃至於找一個藉口,這種東西是非常嚴重、非常糟糕!老師之所以為老師,在什麼地方?就告訴你:「喏,錯了!你改過來。」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正知見,最難得的──正知見,而且最根本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呢?我們在無明當中,並不知道我們錯誤!那麼這個時候一定要靠什麼?靠一個明眼人。那這個明眼人告訴你:「某人哪,你錯誤了。」你不但不接受,還要欺騙,還要這樣的話,你為你自己的黑暗保護。換句話說,當下你增長的是什麼?增長了惡業。既然你增長了惡業,下一世現行的就是惡業,而這個惡業偏偏又是善業的正對治,這個很清楚。如果這個地方要想把它弄明亮的話,那點燈,點燈黑暗就沒有了;你把那個燈拿掉了以後,自然只有剩下黑暗,這很清楚、很明白的!所以我們中文譯本當中還有一個「受了經法而不恭敬」,經法上面告訴我們的什麼?就是這些道理,而這個善知識告訴我們的就是經法,這樣。假定你真正尊重經法、恭敬經法的話,自己不曉得,師長告訴你,哎呀!高興得不得了,感激得不得了,馬上改,你會欺誑他嗎?當然不會!對吧?所以這個內涵非常重要!
這一個事說到這裡,我就想起一件事情來。我以前就是在,那時候還是小的時候,先父有的時候正在告訴我一件事情。那時候我們,那時候的情況遠比現在好,我們那時候家裡面的家長說,很少是敢對這個尊長去回嘴的。這有的時候不小心,如果說了你什麼啊,自己也講一點道理辯論,我父親就呵斥我,呵斥我,這樣。說:「古人哪,古人哪!很重要的就是要照什麼呢?不是說……。真正重要的,聖賢都是靠什麼?努力改過而來。現在所以別人告訴你過錯,你呀求之不得,歡喜都來不及,何況是尊長?所以就算人家說錯了,要曉得,那個時候你如果說否定或者辯的話,下次缺少一個再提醒的機會,你懂嗎?」那個時候我不大懂,我現在了解了。
我們常常有這種情況,我自己也是一樣。剛出家的時候看見周圍的那些,不但是自己的尊長、同修,常常告訴他:「哎呀,我現在混身缺點哪,希望你告訴我。」但是就很少有人告訴我。我當時也不懂得什麼道理,後來慢慢、慢慢地了解了,人家不是不告訴你,有的時候偶然告訴你了以後,告訴你這個不對,你總是覺得:欸,對的、對的,我沒有錯!人家第一次講的時候滿好心地告訴你,你既然對的,誰願意第二次再告訴你呀?我們平常都是犯這個毛病。所以不知不覺之間,叫人家來勸告你、幫助你的路,自己已把它砍得乾乾淨淨,下次人家看見你就算了,「好了,還有什麼好跟他講?」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就算人家說錯了,你還是很歡喜地感激,他至少──他吃飽了飯能夠來管你的事情,不是對你的幫助嗎?
所以古人有「千金市骨」這一個典故。他要求千里馬,買不到,結果有人說:「欸,以前倒有過一匹千里馬,可惜死掉了。」「欸,沒關係!」死掉了他也去買,出多少?一千兩金子。這個千金也許不是一千兩金子,一千塊錢。現在一千塊錢不值錢哦,以前是不得了的啊!那個錢是不得了的!我小的時候,我聽說這個雞蛋啊,這個一個銅錢一個,所以一塊錢可以買雞蛋買三百個。哦,你想想看那一千塊錢要值多少錢啊?那個馬已經死掉了,根本就沒有用的骨頭,他花了一千塊錢去買──拿我們現在來說啦,花了一千萬買一個死馬骨頭。結果真正有馬的人,一聽見說:「欸,這個人倒真是愛馬的。」就馬上馬賣給他了。換句話說,你有沒有這個誠心,所以這一點我們的的確確要懂得這個道理呀!
所以普通的人來規勸你呀,我們也都應該感謝他,所以叫「子路聞過則喜」。子路之所以為聖人的原因,人家告訴他錯了,他「哎呀,歡喜啊、感激呀!」我們現在人家告訴你錯了,心裡面找了半天的藉口,「我總歸是對的」,就是這樣,那你還有什麼希望改過啊?所以這個地方千萬注意呀!這個地方非常重要!我們修學佛法特別重要的第一點,特別重要的第一點。
那麼何況你還是欺誑的心裡面,你不曉得,那個時候你就應該進一步找老師,這個尊長告訴我,他總有原因在。所以前面一開始學的時候特別說,我們在長夜無明當中啊,不是貪、就是瞋、就是癡啊!有人提醒我,我總要想辦法先去找到他那個話。你先不要還沒有講,或者一講的時候,你把你一大堆理由講的啊,他說了一句話,你已經說了一百句還要停不住,那還談什麼?就算說一句,你不懂,你還追問說:「欸,對不起,我沒弄清楚。」總歸有道理,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到,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學的。何況現在進一步還有欺誑心,你還明知還要這個樣,那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這個地方,
總之凡以欺誑之心,作蒙蔽師長等方便,一切皆是。
就是這個。
然諂誑非妄者,如下當說,
欺誑跟諂誑不一樣,下面另外一個諂誑。
此須虛妄,以《集學論》說斷除黑法即是白法。
反過來就是白法了。
能治此者,即四白法中第一法故。
它的正對治是什麼呢?就是剛才那個。反正黑白兩樣東西就是這樣,有了它就沒有我,有了我就沒有它,兩者當中。
若於尊重啟白餘事,而於屏處另議餘事,說善知識已正聽許,亦是弟子欺蒙師長。
這個地方是另外一種,說當面在這個善知識身邊這樣講,跑到另外地方說另外的,說這個善知識已經聽許了,這也是欺誑。這種事情我們有的時候容易犯,就是對這個善知識上面先避重就輕說一點點,然後跑到別的地方去強調這件事情,這個不可以,這個不可以。總之下面還有個叫直心。必定要了解我們這個心裡面無始以來積累的那個髒垢,你要盡最大的力量,不允許它一點點有這個東西在,一點點有這個都是損害自己的。第一是上面說過的,下面第二:
於他無悔令生追悔。其中亦二,境者,謂他補特伽羅修諸善事,不具追悔。
那麼這個「境」就是對象,這個對象就是別人。別人哪,那些人做的好事,他對的、正確的,不應該追悔的。
於境作何事者,謂以令起憂悔意樂,於非悔處令生憂悔。
那麼對這個境界、對這個對象,你造了什麼事情算犯了呢?就是說他本來做對的,現在你以不正確的方法或者以不正確的觀點,讓他產生疑悔,產生疑悔,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就害了。他本來做對的,然後經過你這麼一說,他心裡面動搖起來了,這個第二個。
《釋論》中說,同梵行者正住學處,以諂誑心令於學處而生蒙昧。此上二法能不能欺,生不生悔皆同犯罪,《釋論》亦同,然《釋論》中於第二罪作已蒙昧。
那麼這個特別解釋一下。就是說在這個追悔,它不是別的,而特別是善法,惡法就怕他不追悔,追悔了以後可以改善嘛!這善法明明是正確的,你讓他懷疑了的話,他那個善法就打了折扣,乃至於不做了。所以說這「同梵行」,大家一起修學的人,他正在認真地如理去學,那個時候你「以諂誑心」,這個諂誑心下面會告訴我們的。實際上這一個地方我們很容易犯、很容易犯,非常糟糕、非常糟糕!那麼以這種情況,令他對於所學的那個內容生蒙昧。往往由於我們自己的自利或者為了我們自己的好處,這件事情啊,我們就用一種好像說起來滿甜的、滿好的話解說、曲解了這個概念,於是他那個心裡上面就產生了一些問題了,產生了一些問題了。這個地方我想等到我們以後溫習的時候,我再提一些實際上的例子,我們隨時都可以找得到這種例子。
那麼這個兩樣東西,他說能不能悔呀,有一個地方說皆同犯,還有一個地方呢要作了蒙昧以後才算。不過實際上呢,總之就是說若從你的心跡來說,只要你的心跡有這樣的話,那就是,已經出了毛病了。如果因為你的心跡透過你的語言來產生那是更糟糕!因為大乘特質,是就我們自己內心的心跡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