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百卷.B面
可是比起剛剛發心的,唉,那轉輪聖王根本不算什麼,你可想而知啊!
而且妙咧!「若寢若狂或放逸時」,哪怕你睡覺,哪怕你身心損惱,神經失了常了,乃至於你放逸的時候,你心裡面沒有提起來的時候。但是注意哦,這個說什麼?這個心的心種的現行已經提起來了,只是那個時候並沒有精進哦!不是像我們現在這地方,乃至邊都沒碰到,還在煩惱現行當中,不是哦!這我們要了解得很清楚的。所以你們一定要把十二因緣當中這個有支啊,這次考試題目就在這個上頭,你一定要了解得清清楚楚,那個時候你在一切時處修行當中,就沒問題了。
現在呢,我們繼續下去。嗯,說藥叉呀,等等啊,這非人,都沒辦法來惱害你;還有,妙了!其他的咒啊,乃至於沒什麼用場的,碰到你手上的話,欸,就會有用。啊,真不可思議,真不可思議。為什麼呀?我們做任何一個業,記得吧?造業的時候啊,它有幾個條件:第一個心清淨,換句話,心的力量;第二個加行的力量;第三個田清淨,田的力量。而現在這個裡邊哪,心,你那個心,那就是跟法界相應的,最了不起的心,是一個無限大,所以你碰到,什麼東西碰到它,就什麼就產生無限的功效。這一點哪,我們一定要經常擺在腦筋裡面去思惟觀察,加深認識,產生淨信。再繼續下去。哪!不靈驗的都靈驗,何況靈驗的。
由此顯示息災等業,發心堅固則易成辦。
喏!所以呀,你發堅固心的話則容易成就。了解了這個我們才會知道,為什麼很多大乘經典當中啊,這個菩薩、這我們的佛在因地當中,乃至於其他的很多那種大乘經典那種菩薩,他發心,說:「我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大地應震動,應該怎麼樣……。」欸,他講完了,這個大地震動了。乃至於說把那身體的肉割給別人以後:「如果說我發心正確的話,這個肉就恢復如常了!」千真萬確,都是事實。因為什麼呢?哪!就是這個地方,他這個心產生了堅固的力量,而且有行的願力在這個裡頭,就這樣。
所以我們平常啊,注意呀!我們開始學的時候,為什麼我一直鼓勵你們:儘管現在,是,我條件不夠,這個條件不夠什麼?宿生的業力所感哪,是無可奈何的,但是你現在的心千千萬萬不要被它牽去呀!「唉呀,我不行啊!」那就完了!以前不行,所以已經現在不靈光到這種程度,我現在一定要努力。所以就像那個故事當中,一拳打上去,一拳打上去,一腳踢上去,兩個腳踢上去,頭上去。「你還有什麼辦法?」「欸,我的心!」我們就要這個。現在我們就像這樣的,哎呀!我們這個頭被病綁住了,這個腳啊又被病這個苦綁住了,那宿生的業力,沒關係,這我的心你綁不住我呀!這點注意哦!所以我們處處地方就──我這個心!比如我今天睡在那裡頭痛,頭痛是「你」的事情,這是以前的業,我現在的心可是要一定要這個地方去做!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沒錯,到了時候你自然而然這條直路。喏!你就向著這條路來走了。
固然啦!我們被這個身上的痛苦,不要被它綑,更重要的,還不要被煩惱所綑住。不要說人家說了你一句話,瞪了你一眼,發生了一點事情啊,嘀咕了半天。嗯,那是人家的事情,那是以前不懂得這個佛法的時候煩惱,現在不,把它一腳踢開,踢到東洋大海裡邊!就是這樣。他來罵我,欸,這個正好成就我的忍辱啊!不要說佛法啊,不要說佛法啊!昨天我們講那個〈改過之方〉當中,連世間人尚且說:「你如果懂得了道理以後啊,人家來罵你呀,豈不成就你嗎?來玉成你嗎?」這樣,所以我們哪,今天懂得了佛法以後,不管身、心兩方面──身上的苦、心上的煩惱,不要為它所動,不要為它所動。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哪,你能夠這樣的時候,哈!那就行了。說「發心堅固」,樣樣容易成辦。
諸共成就,若有此心亦得速成。
共同成就也是這樣。平常我們「三人同心,其利斷金」,啊,那個三個人同樣的這個心能夠合作的話,這個無往不利啊!所以這個僧團為什麼有這麼堅固的力量。你看佛世的時候有這麼多大菩薩,佛把那個法不交給那些人,他交給僧團,為什麼?就是這個意思,你能夠共同,力量是不得了的。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地方,有幾十個人哪,真難得啊!所以我是歡喜得不得了,我是越來越歡喜。所以真正修行的話,他的的確確要靠這個力量啊!那個地方大家注意呀,你每一個人只要向前跨一步,成功了!怕就怕每一個人呢,在那個地方退一步,乃至於還扯後腿,還要後退,那就完了!千萬不要說:「哎喲,那是人家的事情。」那是我的事情!你每一個人跑得去跨一步,這個事情就成功了,這個就是共業。
現在所以我們動不動責備說:「唉呀,這個不理想!」為什麼不理想啊?你的共業,非常簡單。你只要在這個地方,你能夠為它盡一分心力,將來感的果自然有你的一分在裡頭。所以呀,我們以前不懂得道理總覺得:哎呀,退在後面,占了便宜了。現在我懂得啊,你倒吃了大虧了,你吃了大虧了。在那個時候,你能夠哪怕多走一步,那個一步啊,你賺回來的是不曉得多多少少啊!就這麼個好法呀!說:
諸共成就,若有此心亦得速成。隨所居處,於中所有恐怖鬥諍,飢饉過失非人損惱,未起不起設起尋滅,轉受餘生少病無病,不為長時重病所觸,常為眾生宣說正法,身無極倦念無忘失心無勞損。
你看!這麼多好處,這麼多好處!在我們現在的環境當中,隨便哪裡呀這種事情都慢慢地在減少,我們為什麼有這個?一則我們自己煩惱,一則我們共業。所以現在我們不是要求快樂嗎?那就從這個地方轉呀!所以尤其這個地方哪,不管你身上的病也好,心裡的煩惱也好,真正地要想解除的最好的醫生、最好的藥都在這裡了。這個是莫可奈何,以前積累的,我們呢還是要多多少少要保護它,因為要靠它修行哪!所以千萬不要被它騙過,被它騙過了以後,到那個時候啊,你到了地獄裡邊,有機會出來你還來打它一下,這千萬不要做這個事情。那我們要做什麼呢?「天人讚屍記」,就算這一生弄得垮垮的、瘦瘦的,然後短命而死;欸!到了生了天了,到那時候你就來讚歎它,向它磕頭:「哎呀,當年辛苦了你啦!我現在到了極樂世界呀,生了天啦!」這個才是我們該學的。何況現在你到了極樂世界不是個下品,還是上品哪,何況你還成佛啊,救一切眾生哪!要注意呀,都從這個地方學起。再下去:
菩薩安住種性之時,由其自性粗重微薄,既發心已,身心粗重轉復薄弱。
那麼,由於像前面這樣來啊,「菩薩安住種性之時」,這個種性就是我們說出身。現在我們是,不是凡夫了,是什麼?出身在佛家庭當中,當你正發願心的那個時候開始,你就是佛子了。那麼這個種性詳細分起來的時候啊,我們傳統有說,說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也就是說,所謂住、行、向、地──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等。這個沒關係,這個只是說你慢慢地修行以後。而我們剛才開始發願心的是什麼?在這個習種性之前,所謂信位菩薩。因為你信得過這個三寶──淨化,所以那個自性的粗重啊,慢慢地、慢慢地微薄了;一發了心以後啊,它這個就「轉復微薄」。因為這樣的話,
由其成就堪忍柔和,能忍他惱不惱於他,見他相惱深生悲惱,忿嫉諂覆等多不現行,設暫現起亦無彊力,不能久住速能遠離。難生惡趣,設有生時速得解脫,即於惡趣受小苦受,即由此緣深厭生死,於彼有情起大悲心。
這一段簡單地說一下。因為你粗重慢慢地、慢慢地會輕了,所謂「粗重」就是煩惱嘛,煩惱慢慢、慢慢地輕了,那個時候心就調柔了,就調柔。於是你那麼調和啦,就是能夠「忍他惱」,欸!別人來惱你,你能夠安忍,而你能夠不惱於他。反過來他來惱的時候,平常的時候別人惱我的話,我要惱他,兩個人就對起來了,到那時候你不但不惱,還要悲憫他,悲憫他。因為你以前是跟煩惱相應的,現在呢不是,跟覺心、菩提心相應的;你心裡還是有憂惱,你的憂惱是為了悲憫:「哎呀,這個人多可憐哪!」欸,你能這樣想的話,你的善法欲增長,然後呢這個忿恨瞋心當然沒有了,嫉妒當然沒有了。
為什麼瞋心啊?欸,他來惱你。現在他來惱你的話,你覺得:欸,他是可憐,他成就你的忍辱,你就不瞋恨了。為什麼嫉妒啊?你看見別人好了以後啊,你喔唷,覺得他好了;現在呢,你要處處地方為別人好,看見別人好正高興嘛!本來你要給別人的,現在他自己得到了,省了你氣力了,那不是更高興嗎?那嫉妒也就沒有了。然後呢「諂覆」等等,「諂」是處處地方為了自己呀!哎呀,心裡面不好意思啊,故意彎彎曲曲的,這種事情都不要了。因為你了解了真正的生死當中第一大怨敵是「我」啊,你絕對不會忙這個東西去啦!所以自然根本已經拔除,那個諂哪裡開始啊!「覆」沒有了!所以這種東西都沒有了,「多不現行」。就算因為習性在的暫時現起來的話,它力量也不會強的,不會老是停在這個煩惱當中,很快就遠離這個種種。因為你一直造的這個善淨之業,當然你不會生到惡趣去。就是由於往業的關係,有時會生到那裡來,很快地就脫離。那麼就在受那個小小的苦受的時候,苦趣的時候啊,就因為這個感到了苦啊,就更加深你的厭患生死,而同時呢對這個有情更生起大悲之心。啊,這個種種的好處!
實際上你好好地體驗,你真正的將來對那個菩提心哪,不要說發,就是你理解到、領解到了以後啊,你拿這個理解的菩提心對眼前的一切任何事情的話,那個煩惱就是會一點都找不到,你絕不可能找到任何煩惱。妙極了!這個還是個理論,你只要把那個理論不斷地在心裡轉的話,境界現起的時候,因為你正在這個理論上轉哪,這個煩惱就生不起來,千真萬確的事實。就是生起來了以後啊,你一下就悟到:欸,喏、喏、喏、喏!原來以前就是這個東西。正好用了這個正確的理論對治那個煩惱,把你那個煩惱就對治掉了,它有這麼了不起的力量啊!
現在我們一切時候啊,哎呀!苦苦惱惱啊!那為什麼呢?就主要的就在這裡,還說修行、修行。所以我常常說:修些什麼呀?真可憐!它這麼好的辦法擺在這裡,大家就不學,然後呢就去修,就越修越苦啊!你正確得到了這個東西呀,修行是真快樂極了,是越修越快樂。不要說已經發了堅固的願心,乃至於心都沒發,只是這個道理正確地認識,你用在心裡面的話,它就有這樣了不起的力量耶,就有這樣了不起的力量啊!啊,那個快樂真是啊,而且這個快樂──法樂,不會壞的!平常那種快樂,有快樂了以後,樂極生悲,這個東西是越來越樂。
菩提心福若有色形,雖太虛空亦難容受,
啊!那這個不得了,假定它有可以衡量的話,那太虛空沒辦法容納。前面說皈依的福如果有色的話,三界──只是我們的三界哦,這個三界比這個太虛空的話,那又是九牛一毛;拿我們的三千大千世界,擺在那個太虛空當中哪,找都找不到的小小的一點點。所以你看,那發菩提心的福──單單發這個心哦!
以諸財寶供養諸佛,尚不能及此福一分。
前面已經太多地方舉那個比喻:你呀,把不管無量無邊地供養一切諸佛,對不起,這個根本就沒辦法與發菩提心相比。
《勇授問經》云:「菩提心福德,假設若有色,徧滿虛空界,福尤過於彼。若人以諸寶,徧滿恆沙數,諸佛剎土中,供養世間依。若有敬合掌,心敬禮菩提,此供最殊勝,此福無邊際。」
哪!馬上引那個經上面證明、說明,說菩提心有福德,菩提心的福德如果可以衡量的話,拿那個太虛空都沒辦法容納,還要超過。假定那個財寶,以恆河沙數的佛剎當中去供養,「供養世間依」就是供養世尊。啊,這個福不得了啊!另外一方面呢,你呀以恭敬心合掌敬禮那個菩提,說:哎呀,這個大菩提這樣啊!你一心恭敬哪,欸,這個福德要超過供養恆河沙數一切諸佛的供養。這種校量都絕對不是比喻,絕對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傳說覺𡁮繞金剛座時,心作是念:「當修何事而能速證正等菩提?」時諸小像起立請問諸大像曰:「欲速成佛當修何法?」答曰:「當學菩提心。」
這個《阿底峽尊者傳》上面說得很清楚,喏!阿底峽尊者繞金剛座,金剛座就是菩提迦耶,佛證道那個地方。這個金剛座有特別的意義的哦!千佛出世,一定坐在那個金剛座上的。啊,這個是無比莊嚴的這一個地方,所以它有無比的功德。繞,然後他就想:「哎,要快點成佛!」我們不是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想嗎?快點得到最好的好處,換句話說,要怎麼樣得到最好的好處最快呢?欸!繞佛的時候那個小像,因為感應哪,就問那個大的佛像。怎麼回答?「修菩提心。」你們好好地去看它,處處地方都是這樣。所以他前面這個本論完整的教授一直告訴我們,這個最重要的中心是什麼?菩提心、菩提心!從十方一切諸佛完整的,不管那一系──性、相的傳承,都是告訴我們,決定不移的道理。
又見寺上虛空之中,有一少女問一老婦,亦如前答。
這個少女、老婦啊,都是佛菩薩化現。
由聞是已,於菩提心,心極決定。
因為他聽見了這個以後啊,心裡面就決定了,說:「啊,原來是如此,原來是如此!」現在呢,我們自己雖然沒有像他那樣的能夠完整地修學,可是我們確確實實信得過這樣的完整傳承,高成就的大祖師們,這種大祖師、大菩薩告訴我們的,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由是能攝大乘教授一切扼要,
所有大乘的綱要就在這裡。
一切成就大寶庫藏,超出二乘大乘特法,策發菩薩行廣大行,最勝依止,應知即是菩提之心。
總結起來就在這個地方,總結起來就在這個地方。
於修此心當漸增長勇悍歡喜,如渴聞水,乃至多劫以希有智,最極深細觀察諸道,諸佛菩薩唯見此是速能成佛勝方便故。如《入行論》云:「能仁多劫善觀察,唯見此能利世間。」
那麼這一個文我不詳細解釋,留到下一堂,因為這個文是值得我們深細地探討。至少我們眼前加深這個印象,那麼將來呀,這個成就也比較快速。
呃,上一次啊,我有一個題目,說就是講到十二因緣當中,本來這個十二因緣從這個能生支切斷,所謂受緣愛,因為受是前面一重因果。那麼能引到所引,這個能引的因所以感果,是經過這個愛、取、有三支引發以後才會結生,才會感得下一期的生死,所以從一般來說起來,從愛斷起。那麼,而現在那個第一百八十六頁上面說:「樸窮瓦大善知識,專於十二緣起有支,淨修其心,」欸,他就妙咧!他修的時候啊,從有支上面修,而不從愛、取上面斷,那是什麼原因?而且他照著這個思惟緣起流轉的道理,及還滅的道理,寫了一個道的次第;換句話說,這位大善知識這樣做的。那麼現在更有意思的是,宗喀巴大師引它來這個地方,所以實際上呢,換句話說,宗喀巴大師也是這樣做的。以這麼兩位大善知識,他一定有他的道理。我跟大家說,你們想想看什麼原因?
當然這我了解的話,這個的的確確不要說你們,就我現在來說,我也並不能夠很了解,不過把我所體會到的告訴你們一下,那麼你們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所以前後我們真正整個的重要的修行的次第呀,從前面一直到現在共上士,雖然說上士的不共的地方在他發的菩提心,但是修習的內容啊,真正關於滅除生死的方便來說,重點還在這個地方,這個我們要知道的,這個我們要知道的。所以今天晚上啊,就關於這個道理補充說明一下。在說明這個道理以前,請你們翻到一百八十五頁。一百八十五頁前次也曾經說過,也考過。那麼今天呢,我不妨在這地方就一起說明了,一起說明了。因為你們認真看過了以後,那個時候就對於概念更清楚。
這個一百八十五頁倒數第六行,看啊!倒數第六行。他前面是說,這個從因感果快的是兩世圓滿,慢的呢三世;換句話說,最快兩世,最慢三世。那麼實際上呢,快兩世我們已經懂得了,那最慢怎麼會三世呢?實際上一個因擺在這地方,經過無量無邊劫才感果,怎麼會三世呢?這個道理今天重說一下。就是由於無明而行,當你有這個行的時候,任何一個行,行就是業,它這個業一定什麼?薰那個識,一定會薰那個識。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定這個影響力量會落在我們的識田當中,落在我們識田當中,那麼這個專門名字叫「薰」。
比如說你看一樣東西,你看過了,你就──「嗯,看了一樣東西。」你就有個認識,這樣,雖然事情過去掉了;或者隨便跟人家做一件小的事情,大的、小的任何一件事情,這個專門名字叫「薰」。就好像我們在這個地方點了一根香,然後呢上面一個東西紙在那裡,那自然而然,欸,這一張紙上面這根香的煙薰在那裡一樣,這樣。那麼我們做任何一個身口意的,或者你腦筋裡動一個腦筋想了一下什麼,腦筋裡面就有個影響力量落在這個識田當中,看見的也好,講話也好,身口意任何一個。
可是影響了以後,它這個是不是下面緊跟著會感不感果,還要看什麼?有了這個影響以後,是不是不斷地把這個影響力量再加強它,這個以前講過的。現在再簡單地說一下:它下一生怎麼樣,那我們不知道,但是下一念如何,那我們人人感受得到,下一生跟下一念之間的差別在哪裡呢?每一念是剎那的生滅,前一念滅,後一念生;前一念滅,後面一念生,就是這個是剎那的生滅。我們現在一期的生滅呢,把那個剎那的生滅總結起來,到那時候結一個總帳,就一期的生滅。你把這個同樣地從前到後能夠擴大,就變成功剎那的擴大到一期的生滅。
那現在這個道理說一下:譬如說我們眼前哪,在這裡大家做一件事情──上課、聽課,所以自然而然在這個地方啊,你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做這個事情,這是沒有錯。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啊,說我們這是現在進行當中。等到課上完了,然後聽完了下了課,你繼續下面一步要做什麼事情啊?下面有的人聽完了、做完了以後出去了,他還是把這個腦筋擺在這個地方記。有的人呢不是的,他完了以後,他說現在要做下面一步事情。
那下面一步事情,怎麼會讓你做下面一步事情?說前面一件事情結束了以後,下面一件事情要繼續做的原因,我們很容易找得到。假定說有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擺在那個地方,絕對重要的事情對你來說;你呀,做完了這件事情以後,放下來,一定馬上去忙這個事情,對不對?譬如說,啊!明天對你有一個非常絕端重要的一件什麼事情,假如世間的人來說啦,做一筆交易,而這個裡邊哪,或者要賺大錢,或者要虧大本,乃至於性命交關的事情。而眼前卻是你非要做不可的,就是我們做這個事情;做完了,你一定下了課以後,馬上忙那個事情去。
還有一種呢,就是倒沒有這個事情,沒有這個事情,那麼下了課以後,到臨下課的時候你就想:「欸,下面一件事情,要幹什麼事情要做了!」所以自然而然在臨下課的時候,那個概念如果先現起來,你想起了:哎呀,對啊!哦,我下面一件事情要幹什麼去做了;你自然而然哪,下了課就做那件事情。如果第二個條件也沒有的話,下了課以後幹什麼?習慣性地下了課你幹什麼,你就去做什麼去。然後呢,最後連這個都沒有的話,你照著一般的次第,以前一向的習慣,一般的次第,就照著去做。
我為什麼要說這個話?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諸業於生死」,這個業呀,前面這個業,在生死當中感發的次第,叫「隨重、近、串習」,記得不記得這個?《俱舍論》上面。在這個業在生死當中,哪一個先引發?第一個,重業一定最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