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九十八卷.B面
如昔於自愛樂執著,今於他所應令發起愛執之心,如云:「應執餘如我。」能發如是愛執有情,其因謂當念彼恩德,或見於自所作饒益。
那麼,像前面經過了這個修習以後,以前呢只是愛執自己的,修習了以後,現在這個愛執的心還在,愛執誰呀?愛執別人了,這樣。那麼要這個,原因是什麼呢?嘿,妙了!是「念彼恩德」,因為看見他有……我們大恩呀,看見他對我們有的好處。所以他並沒有叫你放棄好處,他恰恰相反啊,正要完成真正給你好處。所以你記住啊:真正給我們好處是這裡,並不是叫你不要好處呀!
此復猶如見諸沃田善植種子,能結眾多上妙果實便極珍愛。
就像看見一個肥沃的田,哎呀,肥得不得了!你只要能夠好好地把這個你要的種子種下去的話,那結出來的果是「眾多上妙」,啊,好極了!你自然而然會很珍惜、很寶愛。
如是若於有情福田植施等種,亦能出現時究竟一切利樂。
對於這個有情這個福田哪,你能夠好好地種下這個種子的話,就能夠得到眼前增上生、究竟決定勝以及中間一切的好處。
若獲定解,亦起愛執,故於是等應當思惟。
假定這個概念你認識了、修習了,產生決定的勝解的話,決定你呀會改過來的,一心一意地愛執他品而不是自己,自他就換過來了。關鍵在哪裡呢?就是「思惟」。所以在這一點上面呀,對於這一個道理應該思惟。
《入行論》云:
又說了:
「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
對呀!你要成佛,有情跟佛是同樣地生起佛法來的,既然你敬信佛,為什麼不敬有情?我們現在只曉得敬有情,不曉得──欸,只曉得敬佛,不曉得敬有情。佛之所以成佛的話,他不但曉得敬佛,而且曉得敬有情,所以他一切東西都布施,一切東西都為有情。然後呢,看〈常不輕菩薩品〉啊,他就說:「我不輕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他心裡面是這樣想,行為上面這樣行,結果他成了佛。我現在不是要學佛嗎?喏,佛就是這個樣!這很清楚呀!你想到了這個,眼前這種問題都解決了。同時也了解:哎呀!我愛執什麼東西呀,一天到晚心裡面纏在那個地方,哎呀,痛苦啊!說起來沒別的,就是這一個,真正害我們的就是它呀!偏偏我們現在不認識,還老想纏在這個上面,真是可憐哪!所以啊,佛也奈何不了我們。嗯,現在懂得了,好啊!
此如《令諸有情歡喜頌》說,若殺有情則能引其墮三惡趣,若救其殺能引善趣復得長壽,
嗯,就像《有情歡喜頌》上面說:你殺了人家,那麼你就墮三惡道;救了人家,不但得到善趣,而且長壽。
若於有情不與而取及施資財,發瞋恚心及修慈悲,亦能引生善趣惡趣。
也是一樣的道理。你幫別人,好處是你的,得到善趣去;害別人那麼到惡趣。瞋、悲都是如此。
特緣有情乃得發心,為利有情始修諸行,是故成佛亦須有情,要依有情施等乃滿,當審思惟。
這特別是從發心開始一直到成佛,你一定要緣有情才能夠發這個心。啊,有情苦啊!然後呢,從這個上面,看見他的苦發那個心。然後發了這個心以後,你呀進一步行種種的利益有情的行,才能夠滿你的願。所以成佛也是靠有情啊,要這一個概念要「審思惟」,好好地思惟。
《釋菩提心論》云:「世間善惡趣,其愛非愛果,皆由於有情,作利損而生。若無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人天諸資財,梵釋及猛利,護世所受用,於此三趣中,無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地獄鬼畜中,有情之所受,苦事非一種,從損有情起。飢渴互打擊,及侵害等苦,難遮無窮盡,皆損有情果。」
那上面,《菩提心論》上面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的,可愛的以及非可愛的,沒有別的,都是看你對有情做的利益,或者是做的損害。乃至於達到佛,所以成佛還要這個。下面這個就不解釋,這很清楚、很清楚!將來引生的固然是,眼前的也是,你幫了別人,別人就感激你呀;你損害了別人,別人要還報你呀,一切的都從這個上頭來啊!
諸聲聞等果報下劣,是由未能廣行利他,諸佛獲得究竟果位,是由廣利有情而生,應思此理,不應剎那貪著自利。
不但世間的,進一步,聖人。聖人當中分三乘,為什麼分三乘呀?就是,哪!聲聞他為什麼果報下劣,因為不能廣利有情。聲聞還是可以有能幫人家忙的,但是他不廣;不廣嘛,對不起,他也不行。佛之所以究竟的話,因為廣利一切有情。這個道理要思惟,不要剎那貪著自利,當你一剎那貪自利的時候,你就那個一剎那,你就傷害了自己了。誰願意傷害自己啊?那所以呀,你要想不傷害自己,唯一的辦法就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清清楚楚耶!
即前論云:「於有情離貪,如毒應棄捨,諸聲聞離貪,豈非下菩提,由不棄有情,佛證大菩提。
現在我們要貪的是貪什麼?貪著怎麼利有情。當你對有情不去利益他,所以對利益有情這一件事情,你不管了,「離貪」了,那種是毒的,應該棄捨。聲聞之所以證聲聞的話,他就只管自己,沒有執著這個利。所以這個貪也不壞呀,看你貪對了。所以呀,因為聲聞不貪著這個利人,所以他雖然證得菩提,這個菩提是「下菩提」。反過來,佛呢?佛是貪著,因為貪著,所以不棄捨有情,所以證得大菩提。
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諸果,則於剎那頃,豈有貪自利。」
你了解了,那自然一剎那也不會只管自己。
是則專住利他及菩提果,亦見是從菩提心苗之所出生,此心根本見為大悲,
那這樣的話,啊!曉得了,利他呀!你了解了這個,一心一意在利他上面,以及從那個果位上面。為什麼從果位上面?這是我們要的,快樂嘛!你要得快樂,就是推到他,利他的因上面,就是這樣。所以這個上面,你從這裡也曉得:啊,沒有錯呀!這個菩提心苗從這裡,前面的說大悲的根本在這裡,道理是一模一樣啊!
故諸佛子愛樂修習。若多修習令其堅固,則能任運趣極難行諸廣大行。
所以真正的佛子啊,他對這個了解了,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愛樂修習」的,真正愛樂修習是這一個呀!你要多修的話,這一定堅固,這個堅固了以後,再難行的事情你就難不倒你了。
所以到這裡我們了解了,喏!真正我們修行的,現在的中心是什麼?一定是大菩提心,而不是旁的。旁的是什麼?不是不修,而是兼顧。所以真正修學佛法,必定要知道:你只小乘嘛,厭離心這個最重要,不必忙別的;大乘嘛,是菩提心這個最重要。你有了這個,這個生起來,然後呢做什麼事情,一切自然而然都感果。你如果這一點做不到,你說:「哎呀,要忙這個,要打坐、念佛啊!」對不起,這個都是事倍功半哪!他能夠生的還不錯了,都是走的遠路啊!
即前論云:「悲堅為根本,菩提心苗生,專利他覺果,諸佛子應修。
這個大悲心,堅固的大悲心,這個是根本。有了這個根本,這個菩提心苗生起來了。所以專門利他得到的大覺世尊的這個最高、圓滿的果位,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佛子啊,這才是應該修的中心。
若修令堅固,諸怖他苦者,能捨靜慮樂,而趣入無間。此奇此應讚,此為勝士法。」
你只要把這個前面的努力修習生起而堅固的話,於是你呀,自己就不管了,只管別人。哎呀,看見別人痛苦啊,你就自己是:「啊!要救他,要救他!」你所怕的,只怕他人受苦,不怕自己受苦,因為你看見別人受苦,你就是自己再快樂,你就放掉。而快樂當中,最快樂的就是靜慮啊,就是色界定當中的快樂,最快樂。最快樂你能夠捨掉,他到最苦的地方去做,這個時候一定可以做得到的。這一個才是真正最難得的、最稀奇的,這個應該稱讚的。這個才是什麼?「勝士法」,哪!這個殊勝大士的方法。
今於此義,亦應用諸先賢言論而發定解,
把前面祖師的告訴我們。
如覺𡁮云:「不知修慈悲之菩薩,唯藏人能知。」
最後引這麼一個,這個阿底峽尊者有這麼一句話。他到這個西藏去的時候,西藏就有人就問他,說修那個法的很麻煩,他就有人問他:有沒有一個修方便的法門哪?這麼囉唆,他不行啊!嘿!這個阿底峽尊者怎麼說啊?「假定有的話,唉!我第一個啊,就不願意這麼麻煩,我早就修了,還何必你來問啊!何必你來問,不用你來問哪!」他下面又說:「不曉得修菩提心的那個大乘,只有你們西藏人知道,我啊,在印度這個佛根本的地方,可沒有的。」所以我常常說啊:假定真的有這個方法的話,那十方的一切諸佛菩薩,那都是一點用場都沒有了。因為十方一切菩薩,沒有一個例外的,都從這條路上走來,你居然有這個法門,你不是強過佛嗎?你還要跑來學佛,你趕來學什麼?這一點我們必定要了解的,是清楚明白不過的事情啊!就說,
若爾當如何修,
那麼要怎麼修呢?
「須從最初次第學習。」
欸,對了!現在我們了解了,他講──重新又告訴我們,前面一再說,一定要從這個次第修,特別強調,你只要次第上來,無有不成功者。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你呀,先要學的時候學上上,學了上上,你呀啟發要修;修的時候啊,從下下修起的。反過來,你從下下修了以後,你自己經驗嘛也增長了,淨信嘛也增長了,於是你向上慢慢地跑上去就對了,這是必然的道理,必然的次第。下面一個祖師說:
朗日塘巴云:「霞婆瓦與我,有十八種人方便,一種馬方便。
哈!實際上呢,這個人方便,就是你怎麼做了人,我們現在說暇滿的人身唯一該做的事情;馬就是畜生。要做人哪,這方便極了。
人方便者,謂發大菩提心,隨作何事,悉學利益有情。
你看哪!真正要做人的方便有十八種這麼多。畜生哪,簡單極了,一種。
馬方便者,謂菩提心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不住,不使增長者為我愛執,故特於彼盡力違害,正對有情盡力利益。」
什麼是馬方便?換句話說,什麼是畜生?什麼愚癡相就是什麼呢?說菩提心沒有生的不讓它生起來,已生的不讓它住,就這樣。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原因哪?我愛執啊!所以這個我愛執真實說起來什麼啊?畜生相啊!我們現在人家常常就:「你這個畜生都不如!」現在我們真的啊,現在才了解的原來這樣啊!是特別對這個我愛執盡力地違害,凡是一切有情利益都做。
大瑜伽師謂善知識敦巴云:
他們師兄弟兩個人,大瑜伽師就說了:
「我有風息平等轉等,如此如此三摩地。」
他修定喔,得到了定囉,得到了定囉!結果呢?要我們現在得到了定,還得了!哎呀,如果你念得稍微一點相應了,就歡喜得不得了;得到一心不亂了就不得了,何況得了定了。結果他怎麼回答呀?
答云:「汝修縱能耳邊擊鼓不可破壞,若無慈悲及菩提心,猶當生於晝夜應悔之地。」
對不起!就算是你耳朵旁邊敲大鼓,你不能動──那是很深的定哦!假定你沒有依照著這個次第修菩提心的話,你早晚還要懊悔的。這千真萬確的事實,鬱頭藍弗生到非想非非想天,結果完了以後,墮到畜生道當中去,早晚要懊悔的。
此中意趣似說,當成能生無暇無色等處,異生之因。
所以我們現在第一個根本因一定要把握得住,千萬不要說:「哎呀,你要學定呀,要學什麼啊!」要學厭離心、菩提心!然後把其他的輔助,其他的你這樣做的話,學什麼都對。
康壠巴云:「我等於覺𡁮有情顛倒行事,有情於我等亦當如是行。」
換句話說,我們對那些一切有情呀──這個「覺𡁮」並不是指阿底峽尊者,就是平常我們說對人家說「菩薩啊,菩薩」──我們對那些佛菩薩顛倒行事。為什麼叫他菩薩?他是使我成佛的嘛,對不對?所以他們也對我顛倒。怎麼顛倒啊?我只管我自己,他們也只管自己,我們彼此間如是。都做錯了,我們要改過來,我們要改過來。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二百三十頁。關於如何發菩提心,以及菩提心的重要,那麼已經大概講過了,大概講過了。所以到這裡,我們曉得整個佛法的中心是大菩提心。所以他昨天講的最後一段,以大瑜伽師這麼了不起的人,這麼了不起的成就者,他說:「我現在啊,學定哪,學到這個樣啊!」要我們現在看起來的話,哇,那是何等了不起的事情啊!我們總是學定。結果呢?敦巴尊者怎麼說啊?說:「你呀,就算修到這樣的話,如果是你不以大慈悲跟大菩提心作為中心修學的話,雖然你得到這個定,你早晚你要懊悔的呀!」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不要說欲界的天子生了天,下地獄,得到了非想非非想天還要墮落。而拿這個無常相來看的話,實際上啊,這個情形千真萬確,你得到了定,連他小乘都不如啊!所以真正佛法的中心的話,那是大菩提心,我們必定要知道的,必定要知道的。
那麼修大菩提心,不是說別的不要,而是說以這一個大菩提心為根本因,然後呢,我們在這個上面再具足這個圓滿因,那就對了。現在我們把握不住這一點,本末倒置,忙了個半天,所以不一定……乃至於出錯路的根本原因,就是問題都在這個上頭。自修,自修得不到好處;利人,也同樣地帶著人家是一盲引眾盲啊,這一點我們特別要了解。
所以這地方一開頭的時候,就告訴我們說:喏,你只要看看阿底峽尊者那個傳記的故事嘛,你就很清楚、很了解了。以他這樣的老人家的這一個成就,遇見這麼多了不起的大善知識。那些大善知識啊,也可以說都是這麼高明的人,都是這麼高明的人,其中不乏地上菩薩,至少的都是加行位以上的菩薩,結果呢,他卻把金洲大師作為老師當中最尊重的。他每次說到金洲大師、聽見金洲大師,他馬上手掌擺在頂上面,就像我們現在這樣,那是最恭敬的,感念、恭敬他的老師。別的老師他沒有這樣的,為什麼呢?這因為金洲大師傳了他完整的大菩提心的教授。而現在我們了解這個大菩提心,是啟發的因緣有很多種,可是這個裡邊,悲──就是前面所說的,七因果的策發那個悲心,這一個是最殊勝、最有力、最堅固的。因為這樣,所以這個是從金洲大師傳來,那麼所以以阿底峽尊者這樣的人,很明顯的,他是一個高位的菩薩,是高位的再來人,卻也這麼尊重。
那麼再說,我們前面曾經講過,這個悲,在大菩提這個整個的修道的過程當中,第一步要它,中間要它,後來要它。不是說,啊!你開頭懂得一點名字啊,懂得一點名字,連它碰都沒碰到邊,不曉得真正內容。就算你照著這個次第,如理如量地生起來了以後,真實行的時候,又因為眾生數量無邊,而要行的又那麼難行啊,往往又中間退卻。那個時候最好的保持你上進的,仍舊是需要大悲心。由於這樣地從初到終繼續不斷,才能夠達到圓滿的佛果。所以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一開始的時候就建立起來。然後呢,我們自然把握住這個中心做。如果一開始建立不起來,你先摸別的枝末,養成功了習慣啊,這個習性之難改,是難改極了!不要說世間的習性難改,修學佛法的習性一樣地難改。
究實說起來,世間的習性比修學佛法的習性容易改,為什麼?因為世間的習性當你接觸了佛法以後,你就了解:啊!原來這個東西啊,就是把我們死死地綁在生死當中,跳不出來的可怕的怨家對頭,那麼現在找到了最好的方法──佛法。所以你在這種情況之下,一旦碰到了佛法,你肯全心全力地去對治它,策勵你自己來去掉這個根本,淨除這個習性。可是現在呢,你就碰到了佛法,偏偏這個佛法又不是它的根本,而是它的枝末周圍,你自己覺得:「哎呀,對了!我已經遇到了佛法了,這個就是拿來對治我的習性。」然後你在這個上面執著了以後啊,你別的佛法聽不進,總覺得我自己懂了。對了沒有?對,但是走了遠路,走了遠路。
所以本論一開頭的時候特別提出來,說成佛究竟來說的話,沒有一個眾生例外的,但是其中的快慢,以及走的路線的迂曲與否,那完全不能比。這個概念就在這裡,這個概念就在這裡。所以呀,在我現在來說,我寧願一開頭沒有碰到佛法,要一碰到就碰見這一條路。否則一旦在佛法上面養成功習慣,自己覺得很滿意走這個路的話,你要改的話,那是改不過來。
這個道理很清楚,事實呢?喏,我們不妨拿事實來看。佛,那是最究竟圓滿的人,他哪有不想把最完整的佛法來教給別人的,絕不會。他有這個悲心,也有這個力量,結果教出來的絕大部分的人,卻不是直走菩薩道,而是走聲聞乘,為什麼?正因為佛是佛,他看得很清楚,養成功了習性以後,佛也奈何不了你,那只好啊讓你走這條遠路去了,對不對?你看看佛出世以後,度的那個聲聞種子都不曉得多少,但是真正能夠走菩薩直路的人沒有幾個。所以《華嚴》上面會這麼說,《華嚴》上面說得清清楚楚,最圓滿的佛法,「魚子菴樹果,菩薩發大心」,這三樣東西啊,「三事因中多」,因地當中很多,「結果者甚少」,真正能夠得到果的很少。道理在哪裡?就是這個。所以理論是如此,實際也是如此,種種經上的證明。
所以我現在感覺到我自己……同時因為我自己的經驗啊,我也策勵、建議諸位,如果諸位的習性已深,那你走你的路子,那扭不過來了,你注定你只有走這一條遠路。如果現在覺得這個習性還不深,換句話說,你還提得起來的話,一定要把以前那個老習慣啊,真正重要的懺悔。不僅僅世俗的那要懺悔,就是以前我們覺得這個老習慣,一定要把它淨除掉,不要留一點點。
所以昨天晚上談那個〈改過之方〉啊,實際上,真正講起來這個內容對我們太重要、太重要了!你對這個毒啊,絕對不能留一點點留在這地方,你一定要以最迅速的態度,以最大的決心一刀斬斷!你別看那個毒蛇咬你一口,咬到手指頭上,你讓它去,哎呀,覺得怎麼樣啊!沒有多久,鑽到你心臟、鑽到你腦子,你就無藥可救。現在我們的容許這個毒都是這樣的,哎呀,總覺得馬馬虎虎啊,什麼懶懶癱癱哪,一直跟著它走不知道,這一生就這麼輕輕易易過去了。然後呢,習慣下一生又這樣,再下一生又是這樣。這是所以為什麼,雖然有這麼多的人聽佛說最完整的教法是這個,走不上去的根本原因。那一步一步,等到這個講完了以後,我才會告訴他每一個重點在什麼地方。你們對這個認識了,然後呢,要痛下決心努力去做,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可以改得過來。這一點哪,在這個地方要特別說一下。
所以修學佛法,自始至終一句話──正知見最重要,不是說隨便碰到了一點點哪,大家就對了。那昨天晚上談那個問題,哎呀,我聽了以後,我真是覺得心裡面真難過極了。這個,那位同修非常好,他能夠提出來,其實這個話,我當年我一直懷疑,後來聽多少人也這麼懷疑。現在有很多人也提出這個問題,那不是一般的在家人喔,那是跟真正肯修行人,他同樣地說:「對呀,那麼你現在這樣的話,念了佛,到了極樂世界去的話,那麼這個因果這筆帳怎麼算呢?」大家都說:「好了,你去了以後啊,你直到成佛,你就不用怕了。」大家現在的想法:去了以後,那好了,這個因果就不要了。哪有這樣的事情啊?那這樣的話,這個因果,佛說在這個地方的這個因果,就是個問題。佛說的千真萬確地,這個如是因感如是果,是絕對逃不了的。現在你居然念了幾聲佛到了極樂世界,「好了、好了,一切的就不要感果了!」那這個話怎麼講呢?如果說是前面講對了,那麼後面錯了;後面對了,前面錯了。佛講出這種矛盾的話來的,那還算佛嗎?這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