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098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九十八卷.A面

就這樣現在我們,或者說眼前任何一樣東西,啊,這枝筆,這是我的。假定是換一換的話,換給你的話,到那時候你就會把原來你覺得不是,他的那隻筆,你就寶貝得不得了,「欸,這是我的!」假如我現在說跟你換一換──本來如果是你用的話,你根本不管它,你只管你自己的──換了一換,原來你覺得他那枝筆,到那時候你覺得自己很寶貝它了,對不對?那天下的事情都是這樣,外面的東西也是如此,裡面的身體也是如此。所以我們首先一定要認得,這個「我」這個東西啊,它不是天生來的,所以就無自性,這個緣起這個道理。而這個緣起呢是因緣,這因緣本身啊,一定是互相對比出來的,所以他說這個比喻就是如此。

故不同青色,任待於誰唯起青覺,不起餘色之覺。

他前面說啊,「猶如青黃各各類別」,這個比喻深的地方我不講了,實際上,這個裡邊有很深的涵義。他舉一個例子,青是青,黃是黃,不對!那青是青,黃是黃,這是兩樣東西顏色的確不同,但是呢這個青顏色,不管誰去看它就是青;你換一個地方去看看還是青,黃顏色還是這樣。現在那個此山、彼山不是!你換了一個方向去看的,就不一樣了,對不對?就是這樣。像那枝筆一樣,那枝筆,說我的筆、你的筆,我們對換的話,你的筆變成功我的,我的筆變成功你的了。然後不但是我看起來,別人看起來也是一樣,都換、都換,說換就換了。我們這個身體也是一樣,等到你兩腳一伸,哪個是、誰是誰的呀?嘿,根本也就不曉得是誰的,燒成功一堆灰,沒有什麼了。

所以佛經上面有這個故事,叫這個一個餓鬼鞭屍記,以及一個天人禮屍記。啊,有一個餓鬼在那裡打一個死屍,有人看見了說:「哎呀,這個已經死屍了,你還打他幹什麼!」「唉,你不知道,這就是我的前身。我前身一直為它忙,忙了個半天,結果我,我忙了半天啊,把我送下地獄去了。我現在是越想越恨、痛苦不堪,都是為了它,而它躺在那裡,躺在那裡,我還饒不過它!」這樣。那個屍體啊是又肥、又胖、又好,這樣。另外呢瘦瘦垮垮的,一個天人在那裡向它磕頭。「欸,奇怪,那個骷髏怎麼長得枯枯瘦瘦的,你這樣磕頭,磕頭幹什麼?」「啊,那個前身就是我!它呀,辛苦了半天,然後讓我生了天堂。我想想,我所以生天堂啊,就是虧了它呀!所以現在來感謝它。」你看,就是這樣的,對不對?所以我們趁早,嗯,趕快你早一點換啊!早一點換,你能夠幫助別人的話,少一點嘛生到天堂,好一點嘛到極樂世界,最好一點成佛。所以現在趁這個機會早一點換啊,你一換啊,就好囉!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如《集學論》云:「修自他平等,堅固菩提心,自他唯觀待,妄如此彼岸。彼岸自非彼,觀誰而成此,自且不成自,觀誰而成他。」

他還是說這個。不要啊只看自己,先要站在平等的地位。實際上他那個「換」的話,原因就是這樣的──不要執著自己。就像執著別人像自己一樣的這個心裡面,擴大它,你用這個方法來堅固你的大菩提心。你平常所以不能做到的原因哪,因為你妄執了這個自己,實際上你要曉得,你這個自己跟他人啊,都是互相對比出來的。因為你虛妄分別,所以看起來就像那個山一樣,是啊,這個我這個、他這個。它這個自他之間並不是天生就是的呀,只是互相對比出來的,這個你要了解啊!在這種狀態當中,自己根本談不到自己,那他也一樣的道理,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此說唯由觀所待處而假安立,全無自性。

這個自他呀,就是看你所處的地位而假名安立,這個假名安立就是你的妄識所分別出來的。我站在這裡,覺得這個是我的;你站在那裡的話,也覺得你是我的,那到底哪一個是你的呀?那就是你那個虛妄心識所安立的。譬如我站在這裡,我說:「你們在我東邊。」我跑到老和尚那裡,那我說啊:「你們在我西邊。」那東邊、西邊不是兩個完全相反嗎?不是顛倒了嗎?那麼說來說去,就是你內心虛妄執著,是假安立的啊!本來就沒有這個所謂東啊、西啊,因為你妄執著,所以現在這個自他是這樣的。而這個是,第一個就是我們自他所依兩個身,從前面這個道理告訴我們,它不是天生來的,原來就是假安立的。既然是假安立的話,你只要把那目標換一換的話,認識清楚的話,不就解決了嘛!次,進一步,說自己的快樂跟別人的痛苦,這個怎麼弄法呢?

二謂又念他之痛苦,無害於我,為除彼故不須勵力。

這個,喏,第二個,覺得別人痛苦是別人痛苦,跟我沒害嘛,我為什麼要忙這個呢?好像這個是平常我們的……欸,他有一個方法:除這個障礙啊,

除此礙者,謂若如是,則恐老時受諸苦惱,不應少年積集財物,以老時苦無害於少故。

這個比喻美極了!說就像你老的時候要受苦啊,那麼我們要防老,少年的時候積集了很多財物。其實老的是老的時候,少的是少的時候,你忙它幹什麼,跟你沒相關嘛!欸,對不起!我們偏偏要去忙欸,這樣。所以不是說,啊!現在這樣跟你不相關,不是的呀!「如是」,進一步,

如是其手亦不應除足之痛苦,以是他故。

手對足來說,這個手跟足,這個腳對那個手來說,別人嘛!腳上痛,你忙它幹什麼!你這個手不會去忙。欸,但是腳上痛了,我們這個手要去摸摸它,對不對呀?欸,是要的。他說,他同樣地說:

老時幼年,前生後生,僅是一例,

同樣的這個情況,手對腳,老跟幼,前生跟後世,就是一個例子。進一步說,

即前日後日,上午下午等皆如是知。

都是這樣。那麼有人說了:「不對呀!老跟幼是你一個相續,只是不斷地在你自己身上;手跟腳,雖然是手對腳是分開來的,這是同樣對我來說一個身體,這是沒錯呀!」

若謂老幼是一相續,其手足等是一身聚,故與自他不相同者。

有人說,對自己跟他人是兩件事情啊!

相續與身聚,是於多剎那多支分而假施設,無獨立性,自我他我亦皆於假聚相續而安立,

是的,「相續」就是前後、老小;「身聚」就是手跟腳。它這個東西怎麼來的啊?它也不是天生有它的自性,只是時間一剎那、一剎那積聚起來的,這個從小到老。還有呢,手跟腳,只是肢體啊不同的,安立起來的。然後呢自己跟別人,它還是什麼?不同的幾樣東西──時間是剎那積累的;然後呢身體是支分積累的;自他是什麼?不同的蘊所積累的,對不對?還是這個、這些東西積累的,其他的東西積累。有的東西木頭做的,有的東西鐵做的,有的東西啊木頭、鐵都混起來的,只是如此不同嘛!反正說來說去,都是這樣的這些東西混在一塊兒,湊成因緣湊成功的。所以你那個自他,跟那個老小,跟那個手足,都是一樣的──混成功的材料是不一樣,但是都是由其他的幾樣東西兜起來的,這有什麼不一樣的!

故言自他皆觀待立全無自性。

所以我們要了解,自己跟他人都是相待而安立起來的,它並不是天生有這樣的東西。

然由無始串習愛執增上力故,

只是由於「無始串習愛執增上力故」啊!只是無始以來的這個無明執著,這個力量產生的。

自所生苦便不忍受,若能於他修習愛執,則於他苦亦能發生不忍之心。

因為無始的習慣,所以自己身體就不忍受,別人的啊就不管。假定你能夠修習的話,不斷地照著如理地修,你對別人一樣的也可以發生這個無法忍受的心情。

其實這個道理說起來簡單極了,就是前面講的七因果的時候,說得很清楚。假定這個自他一定是完全不能辨別的話,那麼對不起!七因果也無法建立起來了,實際上七因果是建立得起來的。雖然我們不一定,乃至於還根本沒有照著七因果修成功,可是七因果當中所說的那個道理,我們人人體會得到的。我們自己的親人,他也是個他耶,跟你了不相關呀,可是他有苦的話,唉喲,你就很擔心。唉呀,自己的父母啊,心裡就擔心了,這樣。這個他,你就擔心他;是怨家,你看見了,你就開心了。同樣的他,為什麼一個你就不忍心,一個你會他這樣呢?為什麼?就是你自己的什麼?你自己的愛執之心,對不對?很明白擺在這個地方啊!而這個愛執,無始的無明相應的。現在我們要修學,沒有別的嘛,就是了解這個無明,然後你把那個無明轉成功智慧相應的話,那不是轉過來了嗎?所以當下證明,我們確確實實這個能力是具足的,主要的原因在哪裡啊?就是我們無知,還偏偏執著這個無知不肯放,那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你現在了解了這個:哎呀!原來不是別的啊,真實害我們的不是別的,就是我這個無知啊!那個前面那個障礙都去掉了。說理論上去掉了,這個習性哪,就好辦了。修,為什麼要修啊?就是說理論了解了,錯誤的你才不採取它,照正確的理論,然後呢把那習性修改過來,這個就結果就出來了嘛,對不對?所以這個概念很重要。所以我們每一個地方啊,這個行相讓你認得得清清楚楚,這個是它最特殊的一點。然後你去修行的時候啊,你只要肯做,你做到哪裡,成功到哪裡,障礙斷掉了,功德生起來。

所以儘管經上面對現象界來說,說明這個,說:發菩提心哪,發的心、發心的人多,成就的少。原因在哪裡呢?原因就是他不了解這個真正的內涵,沒有得到正確的教授,沒有如理行持。現在我們真幸運啊!原來喏、喏、喏,這個教授這麼清楚明白。而這個教授絕對不是說,說一個高深的理論,像人造衛星。是的,這是一個高深的理論,可是卻是什麼?就像我們到摩天大廈一樣,它是下腳的第一步就已站在這個地方,你已經站在這裡,只要你肯跑,就這麼……。為什麼叫「你已經站在這個地方」呢?我們剛才說的心理不就是我們現在的心理嗎?對不對?想想看,對不對?喔,你的父親,然後你的兒子、你的親戚朋友,哎喲,你心裡面……這明明是「他」呀,但是你心裡面會覺得:唉呀,這個放不下!為什麼?喏,就是你無始的習性,所以我們是有這個本來的本能哪,只是問題在哪裡啊?無明,兩句話,兩個字,不是兩句話。好,現在我們可以繼續下去。

如是除自他換諸障礙已,正修習者。

好了,障礙拿掉了,現在呢正式去修習了。

謂由於自貪著力故,起我愛執,由此執故無始生死乃至現在,發生種種不可愛樂。

欸!這個地方就,正式修習的時候修什麼呢?由於前面這個無知──啊,人最可怕的就是這個!然後呢,明明是虛假東西啊,貪愛執著,起了我愛執。無始以來,唉,結果你貪愛它啊,一直在生死當中。不但在生死當中,而且發生了一切這種不可愛樂。

前面修那個八苦、三苦、六苦當中,說得清清楚楚的。唉呀!那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而且越是你增長它的話,痛苦是越多。再進一步,我們從十二因緣去看的話,這個真正的痛苦所以這麼來就是這個原因,這樣。我所以要出那個題目考考你們的原因,主要的就是讓你們好好地溫習一下。然後呢一點的話,你就了解得清清楚楚:唉呀,真正的痛苦都在這裡!現在不求快樂嗎?喏、喏、喏,現在指出來告訴你了,這個痛苦、快樂的根本在這裡。現在我們所以很高興地,啊!曉得了,從這地方學進去。

欲修自利作自圓滿,行非方便經無數劫,自他二利悉無所成。非但無成,且唯受其眾苦逼惱。

是的呀!是,你未嘗不想求自己的利益,要想使得自己樣樣圓滿哪!可是不幸的,你呀所做的方法做錯了,所行的不是正確的方法。最主要的還是沒有正確的了解,所以已經經過無始以來呀,結果自己既沒有利益,別人也沒有利益啊!沒有利益還好,還要受無邊的眾苦啊!只是苦,顛倒極了!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這個道理現在聽懂了,不斷地擺在心裡想:「對呀!對呀!」你能夠想多少,於是推動你改變的力量就生起來了。而這一件事情再容易不過,為什麼?眼前就是一個苦惱,再說眼前你就是求快樂嘛,這個心理我們有的呀!你只要從這個地方一步一步追下去,不叫你放棄你自己快樂,恰恰相反地正要給你快樂呀!他不叫你不管你的痛苦,他正是要告訴你怎麼除掉你的痛苦,而主要的關鍵在哪裡?他說的「行非方便」啊,對不起!你做錯啦!現在所以我們高興:啊!現在做對了。做對了,我的快樂就可以得到了,我的痛苦就可以去掉啦!怎麼做呢?換一換。

若自利心移於利他,則早定成佛,

我們如果能夠換一換的話,早就成了佛了。成了佛以後啊,

圓滿自他一切利益。

這個很清楚,這個太清楚、太清楚!佛陀因地當中就是這樣,所以感得這個果啊!

由未如是,故經長時勞而無益。

因為沒有這樣做啊,所以無始以來,勞苦嘛勞苦得不得了,一點好處都沒有。

今乃了知第一怨敵即我愛執,

啊,現在好高興啊!了解了,喔,原來我真正的大怨家是什麼?就是這一個東西──我愛執。

應後依止念及正知,堅固決定勵力滅除。

所以以後真正應該做的是什麼呢?要、要靠這個──依止於念、知,依止這個正念跟正知,這個才是我們皈依之處。所以這個「皈」跟「依」有二個:皈就是反過來,沒有別的;然後呢依止在什麼上面?依止在正念、正知。以前我們依止在什麼?無明、無知上面。然後呢把這一個力量加強它,一定要努力去除掉它。

其未生者當令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續。

對於自利這個,還沒有生的不要讓它生起來,它「已生者」,不要讓它繼續下去。

《入行論》云:「此於生死中,百返損害我,意汝欲自利,雖經眾多劫,以此大疲勞,汝唯引生苦。」

論上面告訴我們,在那個生死當中,這個「百」啊,就是一個泛指,泛指,它不是一百。平常我們說百樣東西、泛百樣東西,一切、一切,一直在這個生死當中損害我們。說你這個「意」──就是我們現在的心念──你呀要求自利,結果呢經過無始劫來,因為這個念頭,唉!疲勞得不得了,結果只是苦啊!

又云:「若汝從往昔,能作如是業,除佛圓滿樂,定無如斯時。」

假定你早一點覺醒,能夠做現在這樣的話,那麼早就成了佛了。而得到的,除了這個佛的圓滿的快樂以外啊,那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現在這樣地受種種的苦,絕對沒有了。

如是不執自言,不護自品,當數修心,將自身財及諸善根,悉無顧慮惠施有情。

好囉!這麼一來就行了。也不執著自己的,不保護自己的種種,拿這個東西來修行,把自己的身、財,乃至修的善根,毫無餘遺地惠施有情,這樣。所以這個啊,現在我們講布施、布施,不要先講布施,你這一點做到了,叫你不布施也不行。因為你曉得得很清楚嘛,你,這個東西就是你的生死大怨家,有了唯恐不送出去;送出去的話,那就對了嘛,你自己得到利益了嘛!所以這一個自然有它的必然的次第,必然的道理在。

又施彼已即應利彼,不應於彼而行邪行,故於身等應當滅除自利之心。

是的,現在你布施給別人,送給別人。當送給別人以後啊,不要「於彼行邪行」。這個「行」就是心理行為,這個邪行指什麼呢?就是啊平常我們送給別人,好像,哎呀,結了個好朋友,然後我送給別人啊,要有求於他。現在世間的人都是這樣的,賄賂固然不談,送他一份禮物,嗯,有求於他,都是這個樣的。然後呢處處地方是為了討好別人,自己欲有所求,而這個都是錯誤的,完全錯誤的。所以布施,結果沒有一點點餘遺地,目的在哪裡?利他,就是這個,沒有一點點餘遺地要消除這個我愛執。那這樣的話呢,你這個菩提的果就可以得到,因為因地當中做對了。

如云:「意汝定應知,自為他自在,除利諸有情,汝今莫想餘。

說,「意」──這個是現在我們以正知見告訴我們自己,說:「某人哪,你應該知道啊,現在這個我是一定送給別人啦!完全是他,看、跟他轉的啊!現在要做的除了利益別人以外,你千萬不要莫名其妙地瞎打妄想啊,除了利益別人以外,不要想到你自己。」

他自在眼等,不應作自利,眼等於利他,不應作邪行。」

意思──他的東西你千萬不要說:「哎呀,為了你自己!」所以我們現在說,哎呀,心裡面啊欲有求於他了,然後你就討好他,這種事情萬萬做不得;有求於他了,布施送給他,萬萬做不得。凡是他的,他的就是他的;我的,我的也是他的。現在世間的人,我的固然是我的,他的也是我的。就因為這樣啊,所以是越弄越苦啊!永遠在這個輪迴當中。看見好的,是越多越好;看見壞的,就把它推出去。結果注定你將來啊,你長得肥肥胖胖,等到你作了鬼要來打它,那個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早一點哪,早一點那個時候就對啦!是。

若見身等棄捨利他攀緣自利,或身語意而反於他作損害緣,應作是念而正遮止,

假定你一旦發現「棄捨利他」,不幫人家忙,只想到自利,而你的身語的行為以及起心動念,做的都是這個損害別人的時候,不利益人的時候。你馬上起正念:欸,遮止它,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

此於往昔,亦曾令受無邊眾苦,現今若於相似利益而生錯誤,隨彼轉者當生大苦。

下面這個就是我們應該正念的。要曉得我們無始以來啊,一直做這種事情,做這種事情,得到的一點好像相似的利益。所以眼前自利──不是沒有利益喔!但這個利益相似的,好像是有一點利益,但是真正說起來這是個錯誤啊,這是個錯誤啊!所以它叫「相似的利益」。對這個利益不認識,所以錯誤了才去忙這個東西。如果說你現在還是跟著它轉,忙這個相似的利益的話,將來一定生大苦啊!這個念頭啊,經常保持著。

如云:「汝昔傷害我,已往可不諫,我見汝何逃,應摧汝憍慢。

你以前一直傷害我,那以前的事情不管了,我們也不去管它了。但是我現在認得了,欸,你還逃到哪裡去啊!一定要摧你的憍慢。什麼叫「憍慢」?憍就是對自己好的東西啊沾沾自喜,這個叫憍:慢呢,對比他,總歸比別人高。換句話說,你一天到晚忙著自己,今天一定要摧毀你!

今汝應棄捨,思我有自利,我於餘賣汝,莫厭應盡力。

現在你要曉得啊,你要棄捨這個自私自利之心。我已經把你賣給別人了;你現在啊要努力做這個事情,不要厭患。那個文字滿有趣,但是意義本身啊,就是說用很有趣味的,策勵我們內心這個正法相應的認識。

放逸不將汝,惠施諸有情,汝則定將我,授與諸獄卒。

啊!這句話是值得我們哪,擺在心裡牢牢記住啊!說我們儘管懂得了道理了,但是呢如果你不努力,去放逸的話,那懂得了道理也沒有用。所以,儘管你懂得了道理啊,你還不努力去做的話,不把我們努力去這個「惠施有情」,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一定又把我送到地獄裡面。「獄卒」就是地獄獄卒,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所以如果我們現在趁得到暇滿的人身,你放逸、馬馬虎虎的話,對不起,它這個東西──「我」這個東西啊,一定把我又送到地獄去啊!

如是汝長時,捨我令久苦,今念諸怨恨,摧汝自利心。」

所以經過長時,你呀讓我受大苦啊!現在想到就恨哪!所以一定的摧毀這個,摧毀這個。所以這個密教當中,畫那個畫──大瞋相,它有道理的。前面記得吧!當煩惱一起來,要把它鬥,鬥什麼?敵人嘛!所以你咬緊牙關,那個煩惱一點都不容許,再輕微的地方,我一定要把你,咬緊牙關要把你徹底地消滅掉,這樣。

如是數思愛他勝利,當由至心發生勇悍,棄他之心未生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續,於他令發可愛可樂可意之相。

就這樣地、不斷地數數地思惟。這個「數思」兩個字,現在始終都是關鍵問題,我們懂得了道理,能不能轉就靠這個。當然你不懂道理,數思也沒有用啊;懂得了道理啊,如果你不數思,那就放逸當中。如果你精進的話,一定是思這個東西。你不斷地思惟的話,那麼到那個時候,內心當中發起那個「至心」,這個心裡面的的確確地──勇悍!這不是浮浮泛泛,哎呀,要幫人一點,就是這樣。非常強有力的,這個「勇」;「悍」的話,一切都不顧,什麼困難都擋不住你。如果說平常以前這一種心真正能夠改過來的話,那麼自然整個地就不一樣了。平常啊只管自己不管別人,現在呢不是囉!所以你能夠這樣做到的話,「棄他之心」──不管別人的心,如果還沒有生,不要讓它生起;已經生起來的,把它到此為止,不要繼續下去。

總歸處處地方發心,欸,令他可愛、可樂、可意之相。實際上也不是別的,就是要現在求快樂,你想到你的快樂哪來的?喏,一聽,都是靠他呀!就是這個樣。平常我們世間人常常說拍馬屁,為什麼要拍馬屁啊?然後呢處處地方奉承人家,實際上那還不是為了別人,為什麼?還是為了你自己嘛!對不對?哎喲,這個上司啊有錢,提拔你,然後呢這個老闆可以多給你錢,哎呀,你拼命地在那兒奉承他,為什麼?為了我快樂嘛!現在不叫你做別的,還是為了這個呀!這個上司就是什麼呢?一切有情,你只要能夠奉承他,你所有的快樂都來了。

你想到這地方的話,你用種種的方法幫忙他,結果呢,欸,你的好處也得到了。不過這個地方,我們所以不用世間的,因為世間是染污的,它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善法,叫善淨之法。而我們心裡是,喏,隨時你一看,很清楚,確實這個能力是有的,只是方向弄錯,方向弄錯。像一把寶刀一樣,本來這一把寶刀啊去殺敵人的,結果你弄錯了,傷了自己了。現在我懂得了,欸,把敵人傷害,自己啊就得到安樂了。

如昔於自愛樂執著,今於他所應令發起愛執之心,如云:「應執餘如我。」能發如是愛執有情,其因謂當念彼恩德,或見於自所作饒益。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