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085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八十五卷.A面

而這個小地方,卻是很容易做得到的,的的確確的。欸!像我們平常一樣,這個飲食啊,無始生死以來第一增上緣。說實在的話,說不貪,你們如何不知道,問我的話,我說告訴你不貪,我是騙你們,我看見好東西就是─啊!食指大動。怎麼辦呢?那就是平常我靠小的地方啊,處處地方起心動念,因為經常養成習慣了,所以這個心哪,經常不是說隨著境界到處亂走,心經常啊,就自己在作主當中。所以因為你作主習慣了,所以當境界現前的時候,你很容易,欸!作主提起來。因為你提起來了:啊!想到這個飲食對你有這麼大的害處啊,然後你防止了、遮止了有這麼大的好處啊!那個時候你因為有過前面這個如理思惟觀察,所以一提,提起來了,欸,擋住了!這個小小戒有這麼大的好處啊!現在我們修學佛法,「欸!這個小小戒,可捨。」結果啊,小小戒固然可捨,是大大戒啊好了不談,兩句話。

好就好在什麼?好在幸好我們現在還有一個寺院住著保護,如果沒有寺院的保護的話呢,那我們就完了!這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不要看那些大菩薩啊,那大菩薩和光混俗的境界,可不是我們的哦!維摩詰大士示現在塵勞當中,他能夠做到。所以我們不要說:欸,人家怎麼辦。哦,這個獅子跳的路線,我們這個兔子不要去學牠,這你要注意的,種種行持是這樣。反過來說呢,假定你對小小戒,能夠見怖畏敬重的話,因為這個戒本身是什麼?三世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你對它生起這一個念恭敬心的話,這個功德就不得了,不可思議。就算你做不到,你說:「啊!這是佛制的。」你無比地恭敬它的話,這就有無限的功德在,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不管你從任何一個立場理解,了解了以後啊,這個做起來的確不難哪!難是不難,就功德卻是這麼個大法!

眼前更好的啊,我們這裡有環境,不管是老和尚也好,我們同修也好,都有這樣好的現成的教授擺在這裡。所以啊,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從這地方學進去,啊!我真歡喜啊!再加上同修們這麼精進。再下面,這個叫「無穿無缺」。哪!正因為你小的地方補滿了,一點都不穿,一點都不缺,那大的就行了。所以平常我們有一句話:「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小的時候你不補的話,大就來不及了,大的時候就來不及了。最後,第六:

受學學處者,顯無顛倒尸羅清淨。

持了戒以後,還要什麼?「受學學處」,要好好地學哦!那個時候怎麼?「無顛倒」,你不努力地學,對不起,不懂得。所以真正的學戒,為什麼出了家要依止五年啊?這個真正的內涵,你的的確確要好好地去學啊!我們現在世間隨便學一樣東西的話,你非十年的功夫不行啊;現在要修學佛法,居然剃了個頭,跑得去啊,這樣啊,登了一個壇,當然不可能!這個就是給你一個資格,說你從現在開始,既然你發這個心,你可以了,然後好好地努力去學。學了以後,你才曉得如何是對、如何是錯─不顛倒。你有了這個不顛倒,然後呢,這個才能夠圓滿,這個是戒。這個六支具足的時候,這個戒就圓滿了,這個是才真正圓滿的時候。

那麼懂得了這個,我們再回過頭去想一想,這個《海龍王經》上面,就是講那個戒,這個「業決定」的時候,告訴我們正見、軌則、尸羅、清淨這個四條,也完全清楚,完全了解了。這個正見就在這個要善學「受學學處」,你才能夠正確地了解它的基本精神,基本精神。第二個,那個是定的自性,就是:

四心住者,謂四靜慮,

就是四禪。

此於現法安樂住故,名樂成就,是為心學。

就是指這個,這四樣東西─四禪,通常我們也叫作「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離喜妙樂、捨念清淨地」。那麼因為後面奢摩他是特別說這個,所以這個內容我們不講了。

最後,「四謂四諦」,那就是慧學。「各四行者」,四諦是苦、集、滅、道。那麼每一個諦當中,苦聖諦有四個行相,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也是一樣。那麼苦當中呢,是「苦中無常,苦,空,無我」,四個。集當中呢,「集中因,集,生,緣」,四個。滅當中是「滅,靜,妙,離」,四個。道當中,「道,如,行,出」,四個。

達此十六有十六相,是為慧學。

對這個十六樣東西完全認識呢,那是智慧,這個認識從聞、思、修這麼一步一步上去。到現在為止,苦、集兩個簡單地介紹了,關於滅、道二諦,這裡沒有說。因為本論是經過下士、中士引導到上士道去,在上士道裡邊啊,把這個滅、道二諦有更圓滿徹底地說明;既然更圓滿徹底地說明的話,這個淺近的暫時擱在那裡,就像定也是一樣。

關於苦、集二諦,只要回過頭來想一想前面的,共下士當中特別講的三惡道苦,以及共中士道當中講的六苦、八苦、三苦,以及我們講的念無常這些道理,那麼苦、無常兩樣東西啊,就有一個基本認識了。看了這個十二因緣,對這個空、無我也有一個基本概念了。至於說真正的這個空、無我的特例,那是到後面,就是止觀,「觀」那一章的時候,會有很圓滿的解釋。那麼集諦當中因、集、生、緣哪,也就是十二因緣當中,以及四諦當中,大家再回想一下,都已經交代清楚。滅、道二諦剛才說留在後頭。

若導尋常中士道者,此應廣釋於三學中引導之理,

下面就說,假定我們這個地方只講中士的話,那麼我們會詳細地講。

然非如是,

這裡不是這個樣的。

故修止觀心慧二學,於上士時茲當廣釋,今不繁述。

所以心、慧二學,這個在止觀後面會詳細說明,那個時候再說,這裡就不說它了。那麼這裡說什麼呢?戒啊!特別地講一講,故

當略宣說學戒之理。

還是略說,為什麼略說呢?就是說我們現在第一個重要的─增上生,至少戒的基本精神要把握得住。把握住了以後,然後呢如果受戒的話,戒相,然後戒行哪!你了解了戒的基本精神,受戒可以得戒體;得到了戒體的話,戒行就有,有行啊必具相,那個時候,行了!所以這個特質這地方先說一下。

此中最初當數思惟尸羅勝利,令其至心增長歡喜,

這第一重要的,第一重要的,你特別要多思惟,說這一個戒有什麼樣的殊勝的利益。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說過很多。道理是懂了,但是啊,進一步還要什麼?要思惟,如理思惟。我們人最好的法寶,最寶貴的東西,就是能思惟這個腦筋。千萬不要把那個思惟這個腦筋,用在這個垃圾上頭去啊!唉,東去妄想,西去妄想,得到了這個寶貝,丟掉了太可惜啊!

要照著這個地方去看,啊!說戒有什麼樣的殊勝的好處。那你思惟的時候啊,把現在的現行煩惱切斷掉了,然後呢,你現在的增長的這個時候,欸,如理思惟,眼前就得到快樂,將來得到好報,這麼地好法呀!你越想啊是越歡喜,越想越歡喜,令我們的心裡面,是「至心增長歡喜」。這個就是增長業嘛!它現在增長的什麼?歡喜,「哎呀,這個戒這麼好!」這第一個。為什麼要做這樣呀?因為你對它產生了這樣的功效,你就好樂之心。就好像現在說:「哎呀,美國多好!」你聽見了,了不動心。然後告訴你,哎呀!這個告訴你美國的好,越聽越好、越聽越好……想想:「啊!這裡是一無是處,美國簡直是好得不得了!」到了那時候,你就無法忍耐了,啊!那拼命只想求去了。

那眼前無不都是如此,所以啊,現在我們學任何東西,同樣地。不過世間這個叫貪欲,現在我們叫「善法欲」:哦,這個真的好的喲!這個方法哦!得到種種好處的喲!所以透過這一個,引發你的強有力的善法欲,所以「信為欲依,欲為勤依」啊!然後呢精勤就來了,你有了精進的話,什麼事情都做得成功。而精進的根本是什麼?就在這裡,所謂「勝解」嘛,前面告訴我們的,這個就靠如理思惟。經上面說:

如《大涅槃經》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猶如地是樹等根本。戒是一切善法前導,如大商主是為一切商人前導。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釋幢。戒畢竟斷一切罪惡及惡趣道。戒如藥樹治療一切罪惡病故。戒是險惡三有道糧。戒是甲劍能摧煩惱諸怨敵故。戒是明咒能除煩惱諸毒蛇故。戒是橋梁度罪河故。」

啊!他用種種不同的比喻,世間、出世間,從淺到深。第一個,向上爬,像梯子一樣。第二個,建立任何東西,像「根本」一樣。然後呢第三個,你要得「善法」,善法,是你的引導。這個做生意人的「大商主」,以前叫大商主,現在呢就是,哪!你要做生意一定要資訊,他把那個資訊調查得清清楚楚,他是個內行,他樣樣知道,你跟著他做,沒錯。然後呢,戒是「法幢」,啊!撐起來,就是這樣。「帝釋幢」,它所建立之處,那代表了這個。我們哪,帝釋幢怎麼樣我們沒見過,可是國旗我曉得,豎起來,哦,這個代表國家,這樣的威德。

「戒畢竟斷一切罪惡及惡趣道」,要想斷一切的惡,就從這個地方。然後呢不但是如此,而且是「藥樹」,治「罪惡病」。平常的藥是治身病,這個還治心病,心病一治,身病也徹底解決啊!這種種的好處啊!而這個根本在什麼上面呢?根本。在這個惡道,險惡道當中,三有險惡道就靠這個資糧。而三有之所以在三有當中,主要的是煩惱,摧煩惱也是它。防煩惱是「甲」,摧煩惱是「劍」,所以不但是防止煩惱如盔甲,而且破壞煩惱是如劍!如「明咒能除煩惱諸毒蛇故」,有的時候鬼神等等,欸,你有這個。「度罪河」,這是容易了解的。

龍猛菩薩亦云:

那麼佛經,佛是這麼說,而祖師、菩薩又怎麼說呢?

「戒是一切德依處,如動不動依於地。」

什麼樣都靠戒。

《妙臂請問經》云:「一切稼穡依於地,無諸災患而生長,如是依戒勝白法,悲水灌澆而生長。」

那個《妙臂請問經》上面說:任何一切的收穫都從地上長出來的。而且這個東西啊,長出來沒有災患,只有種種的好處。所以啊,這個一切的白法,一切的勝法都是靠戒,靠戒。不過這個戒還要進一層,不但是小乘,一切的都是用悲水去灌溉,這個就更深一層了。不但要自己解決,還要解決一切人,都從這個地方。

應如思惟。

哦!戒有這麼多的好處。反過來,

若受不護過患極重,

你受了以後不去守護的話,這個害處很重哦!這個前面說過了,這兩面我們同樣地要了解。就像一把利劍一樣,它可以做各式各樣的好處,摧毀敵人,但是你弄得不好的話,那非常嚴重。雖然說這個火箭是最快的工具,你不會駕駛的話,你爬進去就弄得暈頭腦脹,飛出去,一定是粉身骨碎。哦!這樣,它有這麼好處,欸,弄得不好的話,也有這麼多害處。

如《苾芻珍愛經》云:「或有戒為樂,或有戒為苦,具戒則安樂,毀戒則成苦。」此說受學通於勝利過患二品,是故亦應善思過患,敬重學處。

那個經上面告訴我們,有的人有了戒而樂,有的人有了戒而苦,為什麼呀?喏,你照著它去做的話,就安樂;如果你毀壞了就受苦。所以啊,這個我們受戒,它兩方面我們都顧慮到哦!這個地方有的人想:「哎喲,想到就害怕了!」它的目的不是害怕,你想到了會犯的恐怖,後面就推你啊:哎喲!不可以後退。想到了勝利啊,前面的拉你,你拼命上前。後面有拼命推你的力量,前面有這麼有力拉你的力量,那就成了嘛!這個是我們要懂得它的善巧,懂得它的善巧。

如何修學之理者。

那麼戒怎麼修呢?欸,它不講正面,先講四樣東西,叫

四犯因中,

看見沒有?它先防,漏洞先防止。換句話說,你先把它弄乾淨,弄乾淨了以後,再上面好的東西弄上去。現在我們看,為什麼我們在犯罪?它主要的有四樣東西─無知、放逸、不敬、煩惱盛四樣,那我們一樣一樣說。

無知對治者,

第一個是無知,對這個戒沒有正確地了知。那麼怎麼對治它呢?對治就是說正對著它,能夠治療它的。

謂當聽聞,了知學處。

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受學學處啊!我們真正的要想不犯戒,要想持戒,最重要的要對正確的了解。所以現在很多人出了家不要學的,我不曉得出家幹什麼?啊!所以大家常常記牢這個公案,你不要說:「哎呀!這個老婆婆念佛就行。」你不要說:「那麼六祖大師啊,就這麼開悟。」我已經一再說了,你們要學這些,你太沒出息了!你們應該學佛,跑到那個地方,抬頭一看,啊!證了果了,假如你們從這個上面去看的話。你們必定要懂─如此因如此果,你觀察你的自心。如果說你現在就覺得生下來的時候,你已經自己曉得了清清楚楚,啊,跑上七步,「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是的,你這一些東西可以不必。你有嗎?那檢查一下自己,不要說學這個,金山活佛那樣,我們自己檢查一下。

所以我們第一個了解:我們內心認識得如何。如果現在自己不知道的話,不要害怕,好好地去學呀!對呀,現在作世間一般的人尚且努力,現在我們要得到這樣殊勝的好處,說不學,有這個事情嗎?第一個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應當學。學的話還要善知識,否則的話,他說他的,你說你的,萬一你學錯了以後,你完了!萬一你學錯了,你就完了!為什麼呀?你曉得的是錯的,因地當中你一直忙這個東西,請問:你有好的結果嗎?這個第一個重要。那麼第二個呢,雖然你知道了,但是你不認真去做,沒用,所以第二個叫放逸。不可以放逸,要戰戰兢兢。

放逸對治者,謂於取捨所緣行相,不忘憶念及以正知,率爾率爾觀察三門,了知轉趣若善若惡,

那麼你了解了,學了以後了解了以後啊,那麼說什麼是該做的,要取;什麼是不該做的,要捨。對於你心裡面應該捨的、應該取的這種「所緣」,就是說這個心理狀態,以及你身、口的行為。要保持一樣東西,什麼?「憶念正知」。大家記得四種資糧當中,密護根門第一個,以委重,什麼?憶念正知,大家還記得吧,「以何防護」。換句話說,你拿什麼東西防護?就是說要很殷切地、恆常地─正念正知,那就這個。現在你了解了,然後把那正念正知提起來。「率爾、率爾」,率爾、率爾就是剎那、剎那,觀察我們自己的身、口、意,要了解我們的身、口、意,欸,現在怎麼個動法。

所以我剛才說啊,當小小戒要注意的,已經講過了。我們現在不觀察還覺得滿好,一觀察,我們發現我們剎那、剎那在幹什麼?無記當中浪費生命,只有一句話。而這個是什麼?就是無始以來的染污習氣養成功的等流心識。如果是不作意對治的話,它永遠沒有希望解脫,注定這個就是「行」,這個就是啊,真正我們要了解的五蘊,正對治的中心。所以現在要想學,下腳第一步─戒!第一個應該認識的,認識這個。認識了以後,努力地,所以不要放逸,那個時候叫率爾、率爾─你起心動念看見沒有?所以這個學啊,的的確確這地方說得清清楚楚啊!不,絕對不是浮浮泛泛哪!不要以為說:「唉呀,我現在啊一天就拜幾下拜。」拜佛的時候啊,頭又縮著個脖子裡邊,這樣。然後拜完了以後,唉呀,覺得拜得很累,就休息一下。我不是說你不要休息哦!當然要休息。欸!你拜的時候,拿起精神來─全部;拜完了以後,你心裡說:「啊!好,我現在精進了,要休息。」你心裡這樣作的話,你還在精進,這就對了!

這主要的就是你的心裡邊的行相,這個我們要把握得住的。了解我們現在的心裡面,是什麼個狀態?「若善若惡」。他前面已經告訴我們的,我們一切時處使得我們的心緣「善、無記」,只有兩樣東西。什麼叫無記啊?這是無覆無記哦,就是你走路的時候,規規矩矩;坐的時候端端正正,這個是無記狀態,可以的。否則的話呢,你心裡面就善心,「啊!我要努力。」哪怕你要睡覺,「努力了半天哪,等一下這個後力不濟啊!所以我要睡覺。」你這個念頭,哪怕你想的睡覺,這也是善念,你睡在那兒還在善,還在善法增長。靠什麼?就靠這個,哪!憶念、正知,率爾、率爾呀是觀察自己。我們真的能夠這樣做,一定做得到;反之,你不能這樣做的話,對不起,那一定犯。犯了以後啊,具了這個戒啊,就注定你倒楣。那麼這種情況還要─這是內在的,還有呢,整個我們行持的時候啊,

依自或法增上力故,羞恥作惡是為知慚,恐他譏毀羞恥為愧,及由怖畏惡行異熟,懷恐懼等,當如是學。

那麼你這個心裡面,這個憶念正知觀察,若善、若惡,那個時候就靠你自己的心力提起來,或者以法的力量。所以你平常了解了,哦!你呀現在起心動念造業,造了善業嘛,是得到了好報;造了惡業嘛,得到了惡報。哎呀!那個時候啊,這是自己努力,自己如法,這個就是自力增上、法力增上。啊!說:「我這樣的一個人,居然還做這種事情!啊,不值得、不值得,我要努力!」然後呢自己就慚愧。然後你看看別人,「哦!別人這麼好,我這麼差!」你知愧。所以「慚」心情的行相是相同的,但是由於自己內發而引起的,這個叫慚;同樣的行相,由於外在的對境界,別人看見的引起的叫愧。所以經上面說慚、愧兩個是最佳的白法,你時時懷著這個心念,處處覺得不對,你就努力增上了。而且害怕惡行的這個感得異熟的恐怖啊!那你這樣的話,你努力學了,這個是第二。第三,

不敬對治者,

不恭敬。

謂於大師,師所制立,同梵行所,應修恭敬。

那麼第三個,不恭敬的對治。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哦!非常重要的!對不恭敬,一定要致力這個恭敬這件事情。這個不恭敬哪,有很大的禍害,有很大的禍害。就是說不管是,「大師」就是佛;佛所、「師所制立」就是法;「同梵行所」就是僧。就是佛、法、僧三寶一定要恭敬,那麼跟它相順相應的,一切時處都是恭敬。所以我們同學當中,我常常提的有一位同學啊,他進步特別快。我現在慢慢地曉得了,他就是說,他還沒來的之前,以前很早以前聽見人家說,哎呀,跑過任何地方,只要有三寶之所,他一定要敬禮磕頭。欸!我心裡就馬上警惕,我自己覺得真慚愧啊!我講那個道理,我就做不到,所以我現在也是一樣。其實論上面,前面告訴我們清清楚楚啊!所以這樣。

所以不但你對佛,對經、對僧也是如此,你真正地能夠提起來的話,啊,自己是增長無比的功德,然後那個團體啊也是和樂無比。因為我們的同學都是僧,你不會看到「喔!這個人不好,那個人不好。」你怎麼會看到他呢?「喔喲!這個人把清淨幢相被起來了!」你對他無比地恭敬。然後呢,你曉得你恭敬他,得到你的好處。幸好他撐起來了,你對他感激無比啊!自然而然哪,你又恭敬、又感激、又得到好處。是的,他也許行為不好,他下了地獄,你更感激啊!他不惜下地獄的這樣的代價,讓你得到生天的果報,讓你得到淨土的果報,讓你得到成佛的果報,你還要說他是非嗎?你這個人有心、無心?你想到這地方,你說談人家是非這個問題,還有嗎?所以現在往往說:「哎喲,不要說是非,這個道理是懂啊,做起來真難啊!」喏、喏、喏、喏,這麼個簡單法呀!所以你只要得到了正知見哪,妙極了!美極了!現在問題在哪裡啊?你聽見了這個法,要去如理思惟。最後一個,

煩惱熾盛對治者,

如果煩惱盛,怎麼樣呢?這第一個:

應觀自心,何煩惱盛,勵修對治。

的確有的人啊,因為無始以來習氣非常厲害,那個時候,你應該觀察自己的內心哪一個盛,你要努力對治。所以我們初心修學的要「五停心觀」,為什麼?就是說,這一個特別強盛的煩惱在哪裡?你只要把這個制伏了,以下的問題就根本解決了。

若不如是策勵修學,思違越此,許其罪輕微,於諸佛制放縱而轉,當獲純苦。

這句話,如果你不自己這樣努力地策發、努力地修學,覺得:「哎,沒關係啦!這個呀,一點點啦!」那時候你心裡面一樣的,這樣的一個「輕微」,把佛所制的放縱的話,對不起,你只有一條路─純苦。這個「純苦」有兩種解釋,可以說:這個純苦,只有苦沒有好的;然後呢,只有一個地方純苦啊,什麼地方?地獄。人間不是純苦,畜生不是純苦,餓鬼不是純苦哦!所以心裡面不要覺得,唉呀,浮浮泛泛,啊,覺得大概沒關係!其實我們倒不會想大概沒關係,就無始以來的習氣啊,它不會提起這個警惕來的。這一點哪,我們必定要認識!那麼今天就到這裡。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