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083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八十三卷.A面

此復居家於修正法,有多留難及有眾多罪惡過失,出家違此,斷生死身出家為勝,是故智者應欣出家。

哦!那我現在要修行,但是要修行,啊!這個在家身對這個修法是難哪,不曉得有多難哪!不但是要正修難,反過來呢,在家身要造罪過失,實在容易得不得了。家裡邊處處地方,一天到晚,家裡面覺得應該做的事情,都是在造罪惡。出家恰恰相反,出家恰恰相反,所以它有無量無邊的殊勝功德,無量無邊的殊勝功德。所以「斷生死身」出家是最殊勝,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欣樂出家,必定要出家!

記得前面吧?前面一再說,一再說,說幾個地方:第一個地方呢,業力門當中他特別告訴我們,說你同樣地修行,同樣的一個菩薩,一個在家菩薩跟一個出家菩薩,那個在家菩薩供養,把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最圓滿的東西去供養,結果一個出家的菩薩點一個小小的燈燭,這個功德,啊!那個出家的菩薩,不曉得要大多少倍。然後他就說,就意樂,兩個人發的心是一樣的,那地方唯一不同的呢,為什麼?一個是出了家,一個是在家。所以不僅僅是前面說的,哦!說這個家裡邊留難很多,難以修行,實際上你同樣做一件事情,就同樣地做,就因為你被了這件袈裟,代表了這個清淨梵幢,做一點事情就產生無比的功效。這我們前後舉了多少例子,這個地方再說一下。就像我們要到一個地方去一樣,用交通工具,說:「我有兩隻腳走。」可以啊!但是這兩隻腳不如腳踏車,腳踏車不如汽車,汽車不如飛機,現在又有火箭,請問你用哪一個?有很多地方腳還可以走得到,有一些地方腳根本走不到的,你說到美國去,你的腳倒走走看!這個我們務必要了解啊!所以特別說明那個出家的殊勝,出家的殊勝。

然後呢,後面又告訴我們,這個真正我們要想修道進程,得到普通的暇滿不理想,要最圓滿的這樣的一個工具。那麼這個圓滿的工具是幹什麼?要出家。他不是說近事,換句話說,不是五戒、不是八戒、不是沙彌,而是圓滿的比丘。他又特別分析,如果說你出了家以後,只是得到證得一個阿羅漢果的話,那沒有太大的意思。不是沒有意思,有意思的,沒有太大的意思。說這個阿羅漢這麼個難證法,實際上呢,你只要作一個近住,八關齋戒這樣地斷淫的話,他也可以做得到,沙彌也可以做得到。然後呢,沙彌只要持十條戒,你現在要持兩百多條戒,結果是一樣的,你何必呢?不是!這個是什麼?要修圓滿的教法。他處處地方讚歎那個出家,這個出家身之殊勝是不得了的!前面我們也說過多少功德,所以我們常常應該憶念、觀察。

若數思惟,在家過患出家功德,先已出家令意堅固,未出家者安立醒覺妙善習氣。

我們不斷地這樣思惟的話,那有什麼好處啊?哎呀,好啦!在家是種種的不如意,種種的不理想,出家是無比的功德。如果先已經出了家了,「意志堅固」,啊,歡喜啊、高興啊!欸,你不要說,就是這個歡喜高興,一方面把我們出家的意志堅固,一方面你歡喜高興本身又在隨喜功德,又在增長你的福德。所以你同樣地歡喜,在家今天歡喜,歡喜一下了,對不起!你這個隨喜這個染污,注定你在輪迴當中愈陷愈深。我同樣坐在這個地方,出了家,「哎呀,我歡喜,真高興啊!」這個隨喜功德就無量無邊。所以這是為什麼出家有這樣的殊勝意義,在任何情況之下,兩者是絕對不能比的。這個我們了解得越多,你思惟得越多,那個時候意志越堅固。又特別好的是,你思惟本身又是一個最大的功德,思惟這件事情本身,又是一個最大的功德。

比如說我們在家人,在家人想些什麼事情?唉呀,說現在這個股票又要漲、又要跌了,房子又漲了、跌了,這個生意又什麼了,那我們這個在家人的事情。這種事情在世間人順理成章,養家活口等等,無非是染污之業,所以「多有留難」,而且「多是過失」。現在我們出家人呢,即便像我們現在這樣:「唉呀,我一身都錯,還做不到!」欸,你那個心念本身已跟法相應了。你看看!所以他們在家人覺得百分之百想對的時候,都是錯到底的時候;我們覺得,唉呀,我們一無是處的時候,已經開始步上正法。你想想看怎麼能比,兩者當中!這兩者當中是完全不能比、完全不能比啊!所以這一點是我們務必要知道的,務必要知道的。

所以說,「未出家者」由於這樣地思惟觀察「安立醒覺」,如果說自己還沒有覺醒的話呢,要想辦法透過這個,使得自己覺醒這個妙善的習氣。現在先種下這個種子,總有一天這個觸發種子,欸,很快地,最好是這一生。萬一不行的話,越早越好,你只要什麼時候這個種子起現行,你就有成就了。

此中道理當略宣說,

這一點很重要喔,所以還是說一說。

其居家者,富則守護劬勞為苦,貧則追求眾苦艱辛,於無安樂愚執為樂,應當了知是惡業果。

有錢的人呢要去守護,唉呀,這個的確千辛萬苦。唉呀!要保險箱,保險箱不行,還要保險公司,保險公司不行,還是要被人家搶掉,然後要打官司,然後要弄這個、又要忙這個,沒有一件事情……實際上這個毫無意思,無非是痛苦。那麼窮人呢?唉,窮了是沒有了,要追求的痛苦,這個裡邊是無量無邊哪!不但如此,於明明是痛苦的,還愚癡地執為安樂。所以這三件東西當中,無一不是增長我們生死輪迴的染業啊!要曉得,這是惡業之果啊!以前的因,感得現在的果;現在這樣去做,又要將來感得將來的果,是一無是處啊!

《本生論》云:「於同牢獄家,永莫思為樂,

像監牢一樣的這個家,千萬不要以為它快樂,顛倒呀!這個「家」字真是妙極了:上面一個寶蓋頭,說一個房子,這個是一點,表示:喏!你就被牽在這裡,換句話說你自己覺得這一個是你的主;下面呢,一個豬。唉!這些愚癡的人,就把這個覺得:「啊!這個可安樂處。」這就是叫家耶!所以我們千萬要認識。古來的聖人真了不起啊!真了不起啊!那我們現在看看,現在我們這一點要千萬注意,不要說:「噢!出家了、出家了。」不是!出什麼家?要心裡認得這個出家的相,不要說剃光了頭:啊,我跑得去安享其成了。那個完了,比在家人還不如!下面會告訴我們的,出家的真正的特質何在。

或富或貧乏,居家為大病。

不管你窮、有錢,這個在家這是大毛病啊!大毛病!

一因守煩惱,二追求艱辛,或富或貧乏,悉皆無安樂,

上面說過了。

於此愚歡喜,即惡果成熟。」

明明這個是錯誤的、顛倒的,你居然不知道,還要歡喜。為什麼呀?那就是你惡業的果報成熟:一個是異熟果,一個是等流果,一個是增上果,三者。你別以為現在,哎喲,現在有錢人,這個有錢──這個是異熟果報。等到你有了錢,更繼續地要有錢,這是等流因果。然後眼前的世間,覺得:「哎呀,進化啦!」這個是增上因果。都是邪惡業所產生的,所以我們現在千萬要注意呀!

是故執持眾多資具,求無喜足非出家事,若不爾者居家無別。

喏!下面來了,下面來了。說:好了,我們要出家了。出了家以後,還要「執持眾多資具」,唉呀!這個還不夠、那個不夠,這個多、這個多,越好越多。還要「求無喜足」,這個是不知出家的事情,這個跟在家人一樣。在家人憑他自己的勞力換飯吃,應該的;出家人,被了個清淨幢相的話,你憑什麼受人家?單單這個就夠你要做畜生了。然後你被了一個清淨幢相,壞了法的話,那非下地獄不可,所以這一點要特別知道啊!

所以我記得虛雲老和尚的那個公案當中,他在雲居復興的時候,住一個牛棚。到後來弄好了以後,大家請到他裡面去,「欸,我滿好!我滿好!我還是住在這裡。」那這都是古德的榜樣啊!現在我們這裡住了這麼個舒服的地方,還嫌這個不夠、那個不夠。到了夏天,最好呀電風扇不夠還要冷氣。啊!所以這一點,大家千萬注意!大陸上面那是苦得啊……吃飯呢都是一點湯,然後偶然什麼撈到一塊豆腐,大家高興。現在我們天天這麼豐富的菜,等一下還要這個營養不夠,那個營養不夠,唉呀,這個水果也沒有,那個也沒有。啊!不曉得我們忙些什麼,這是我們千萬要注意呀!

又居家者與法相違,故居家中難修正法。

那麼,前面告訴我們出家人,居家的人呢,要了解這個。

即前論云:「若作居家業,不能不妄語,於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罰。行法失家業,顧家法豈成。

你在家做在家人的事情,你不能不妄語。現在尤其是明顯,現在這個世界的的確確的,這個西方人有一句話,這個話叫「WHITE LIE」。LIE,就是妄語,白的──本來這個說謊是不應該的,現在說這個說謊是應該的,應該說的謊言。喏、喏、喏、喏!這個其實大家公開,我想我們這個事情也是如此吧!這個就是居家典型的例子。對不起!你要說了這個,那一定墮落。就是啊,它逼得你非做不可。如果有了罪,你不能不去治罰。所以你要如法去做的話,如佛法去做的話,家就顧全不到;你顧全了家的話,這個法一定不成功。

法業極寂靜,家事猛暴成,故有違法過,自愛誰住家。」

要曉得修學佛法是非常寂靜的事情,注意這個「寂靜」兩個字喔!家事是粗猛暴惡,所以兩個完全相違背的。所以真正自愛的人,他絕不貪戀這個家。

又云:「憍慢癡蛇窟,壞寂靜喜樂,家多猛苦依,如窟誰能住。」應數思惟,如是等類在家過患,發願出家。

這個我們要了解,家裡面就是這樣的──憍、慢、癡蛇的窟。這個蛇是瞋、癡、貪,一切的最糟糕惡毒的地方,在家就是這個樣,就是這個樣。總覺得每個人,現在我們平常不要說高高在上,普通人總是面子,唉呀,總覺得這個要一個門面,這個門面是什麼?無非是憍慢。下面這最起碼的、應該做的尚且如此,體面嘛,那尚且都是如此,其他的不談啦!說這些事情,「壞寂靜喜樂」,真正的喜樂,真正的喜樂,只有在這個什麼,寂靜當中,寂滅之樂才是真正的。家裡面「多猛苦」,不但苦,而且猛得不得了!啊,就像洞窟,就像蛇窟一樣,誰能夠住在這裡啊!所以我們應該不斷地思惟它的過患,然後呢,已經出了家,堅固;沒有出家的,要發願出家。那個出家功德之殊勝!是,剛開始走的時候是有一點,因為你不習慣,你換了一個新環境是不習慣。但是假定你有正確的認識的話,這個意志力引導我們,克服這個困難正是進步。等到你慢慢地相應了,那時候你會體會到:啊,這個出家之美啊!出家之美啊!

所以我也聽見好幾個人,怎麼?我自己也有這個感覺,說:假定說眼前要選一條路讓你走的話,你走什麼路?出家!假定說沒有路選擇的?我還是出家!這個在家的的確確是一無是處,你真正地能夠體會到了,自然裡邊有美不可言的事情。實際上呢,我們還是最粗淺的喔,它深入的內涵我們還沒體會到喔!假定我們也體會到,像那個羨……什麼,上一次,一下我的記性又記不住了,鞞羅羨那那個樣的話,出了一天一夜家,然後呢,七返二十一劫這樣生天。啊!然後最後啊,下來,證果。只有一天一夜啊!這個功德我們都看不見的啊!所以我們一定要從這個地方多去思惟觀察啊!這個出家真是殊勝,這個在家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怎麼弄,也絕不可能產生這樣效果的。那麼出了家,應該怎麼辦呢?哦!下面來了。

復應願以粗劣衣缽乞活知足,於遠離處淨自煩惱,為他供處,

這個是我們該做到的,要什麼?粗的、劣的,不管是穿的、是吃的、是用的。乞食,還要去討飯,「知足」,這個心理的狀態。這一句話,這是我們懸的、標榜的。我很想把這句話寫下來,貼在我們廚房裡面。要粗劣的衣缽,這個「衣」是指什麼?就是我們的觸受。我們住在這個地方,現在我們已經很好了,有一個板凳了,哎呀,還要覺得坐了過了一下,唉!不大舒服,找一個軟墊子來鋪它一鋪。

我記得我到印度去那個時候的話,他們那個哪有什麼,大家「蹦、蹦、蹦」出去了,重要的上了課,然後到外面有一些,那個論辯的課到外面。隨便跑到哪裡,跑到哪裡就坐到哪裡。然後看見那個地下髒,弄點樹葉子,好、好,把那個髒就弄好了,以後這樣。我們大家覺得:「唉呀,這個地方滿苦的。」校長跑得來就把大家喝斥一頓,那個校長真了不起啊!「我們在學校裡的時候,我在學校裡整整學了十幾年,我襪子都沒穿過。」然後他那個地方是什麼地方啊?你們曉得西藏那個高山,不要說冬天,在夏天我們都受不了。我們現在一點點哪,唉,我自己現在想一想,真是覺得慚愧啊!剛開始的是冷,它外面也沒有像我們現在,哪裡說是地板,哪裡說是水泥,就是那個石頭高一塊、低一塊,然後這樣的。這個老師講完了,下面就「叭!」馬上出去,跑到後來那個腳底下,那個冷熱根本就不知道了。這個樣啊!每一個人都是這樣,那個腳凍得紅紅的、黑黑的乃至於,「那沒關係,這個不是問題。」所以他們為什麼真的有成就,就在這個上頭啊!說我們現在的心,一天到晚不曉得忙些什麼,這是我們應該深深警惕的。

「於遠離處淨自煩惱」,那麼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呢?實際上我們這種心裡面都是煩惱。所以我們了解了這個出家的好處,出家的目的幹什麼?淨除我們的煩惱。你能夠淨除煩惱,那個時候是「為他供處」,為他供處。所以我當年我出家的時候,就有了一個誤解,現在我一直在懊悔當中。我總覺得:欸,出了家了,該受人家禮拜,該受人家供養。人家跑得來的話,好像,唉,要該他端飯給你,端水給你吃,你做一點事情好像委屈,還要指揮他們,現在我深深為這個事情感到痛苦而懺悔。我淨除了煩惱,那個時候──為他的供處,我現在滿身煩惱啊!所以佛經上說得清清楚楚:如果說你跟這個不相應的話,那個不行啊!

不過這裡有一點:不是叫我們馬上一下相應,我們應該了解了努力,向這個相應走的路上去做,這個就對了。所以我們初機走的路子,要有了正知見,你曉得現在錯了走上去,這是我們現在該走的,這是該走的。這個概念要弄清楚,不是說一下要做到它。我之所以強調的話,就是我們對這個實際上並不了解,只以為剃了一個頭就跑得去的話,喔!就是儼然是一個比丘自居。然後出家人跑得來──你應該向我磕頭,應該供養我。這個觀念就錯了,這個觀念就錯了,這個當下本身就是跟煩惱相應之法。

所以我們始終要了解,前面一步一步過來,它有一個特質,它有一個特點,指出來什麼?喏,到這裡,你真正要做的──破煩惱。你為什麼要出家?為了破煩惱而出家,所以你那個出家的宗旨在那裡。現在你出了家以後還在煩惱上轉,相應嗎?這個才是。所以你把握住了這一點,就算你煩惱還沒有除掉,那沒關係。假定我已經煩惱已經除掉了,那出家不出家沒關係啦,我所以出家的是要除煩惱啊,這很明白。所以它真正的,是有煩惱的,只是我認得了,正除煩惱,這個就是我們現在出家人該做的事情。那麼關鍵在哪裡呢?就是知見上頭,了解嗎?而這個知見不是講一個道理,就是拿這個道理來衡準自心。所以常常想:「啊,我錯了!」是,那個時候我們也不必著急,這個錯的心就推動我們向上,這就對啦!

《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九十二頁,第二段。昨天我們已經講到,哦,現在要修什麼道,曉得要修道的時候需要什麼呢,要修道需要具要一個條件──要暇滿的人身,這是唯一可以修行的。而這個暇滿的人身當中,單單得到人身還不夠,還要是啊具足種種圓滿的德相,而這個德相唯有出家才有,所以出家殊勝的功德,處處地方讚歎,處處地方讚歎。我們講如果你平常了解這個,你隨時思惟、隨時觀察,一方面固然體會到出家的特別的好處,就那個思惟觀察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功德,這現在我們也了解了。為什麼呢?業主要的是什麼?思。業的最主要的主體就是思,你那個思惟觀察本身就是在增長功德。然後你想想:「哎呀,這個出家功德有這麼好!」你就歡喜,那是隨喜功德,而這個本身的的確確有它不得了的功德在裡頭啊!

我們有很多人說:「怕!」是!出家是出得不好是非常可怕,千真萬確的事實。那是什麼呢?不得善巧,尤其重要的善巧當中──正知見。如果你得到了正知見的話,那個事情是方便極了,你就坐在這個地方想想的話,那就增長功德,就是這樣啊!平常那是在家要忙這個,要忙……這個不要你忙的,你就坐在那個地方能夠如理地思惟,這個都在增長功德。然後呢,你如法去做的話,你真是吃、住統統不要憂愁,這是千真萬確。可是反過來,假定你說:「啊!出了家以後,反正樣樣人家供養的。」你就是貪現成,那就完了!這個不是從行相上面著眼的,這我們絕對應該了解的一個事實,絕對應該了解的事實。

那出家目的幹什麼呢?就是要得到究竟圓滿的快樂,徹底解決一切痛苦,所以眼前本身就要一點點努力,要有一點代價。只是說這樣的一點代價,得到的這個回報,那世間任何情況,在任何情況之下,沒有辦法比的,這一點才是我們事先要了解的。所以剛開始出家的時候,的的確確你對這個概念認識了,以後還要如法行持。所以他說「復應願以粗劣衣缽乞活知足,於遠離處淨自煩惱」,哦,這樣才「為他供處」。在外面的形相上面這樣,不管是衣、食、住、行──粗劣,那是最粗糙的、最下劣的,卻感覺得非常滿足。然後內心呢,於寂靜處是淨自煩惱,這就是我們真正要做的事情。你如果了解了,得到了正知見的話,那你的的確確是越想越歡喜。

就不要說我們怎麼樣的正知見,就眼前我們常常說的太多事實來比喻、來說的話,現在那個鬧市上面的種種東西,的的確確是一無是處啊!一無是處啊!好像一點點小小的快樂,這個都欺誑之處。你看,現在我們坐在這個地方,多舒服、多安樂啊!那真好啊!我們從來用不著說:「哎呀!我這件衣服要值多少錢,我這件衣服要怎麼樣。」髒了嘛,洗;破了嘛,補,就這麼簡單哪!你丟在這裡,小偷都不要你。既不要忙著去守護,又不要為了追求而痛苦,這些事情對我們都不要,我們一樣穿得暖、吃得飽,這多好啊,你看!而且有無量無邊的功德,雖然說這個地方眼前好像是小小的苦,實際上你仔細觀察起來,這個不是苦,這是快樂欸!那些人把黃金做的枷鎖套在脖子上,重得喘不過氣來,我們現在把它拿掉了,輕鬆無比,哪有痛苦的事情?所以這一點,主要的都在我們的知見上頭。

因為你在世間要求名利,所以看見別人是打躬作揖。固然你的上司、你的老闆,你也去打躬作揖;反過來,你看又現在是民主時代,你要想競選一官半職嘛,你也看見任何人,要跑得去跟他說好話,給他笑面孔,要不然他不投你票,你拿他沒辦法欸!就是這樣的狀態。可是我們在這裡誰都不求,這個就不是我要的!你看,多自在、多安樂啊!所以凡是這種地方,我們一定要了解。當你邪見增上,前面還記得不記得,講業的時候,這個邪見增上的時候,就是我們錯誤的見解當中,就會把痛苦的事情看為快樂,而快樂的真相就會看不見,這個叫可憐中的可憐哪!這真是無明啊!

那麼現在呢,雖然我們道理是了解了,習慣還在,所以的的確確,克服這個習慣是要一點努力的。所以我們不要單想快樂那一面,真正出家,那我們一定要了解:出家,是!要下功夫的。在沒有出家的事前,我們用種種的這個出家的殊勝,跟在家的過患來對比,策發我們那個出家的心。可是正出家的時候我們了解,說正出家的時候,你要得到這個好處的話,你要努力,這個努力才有功德啊!天下沒有一件事情,是坐在那兒掉下來的,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它的生活的內涵,前面先把它指出來,下面就引那個經論上面,來說明這件事情。

如《七童女因緣論》云:「願剃除髮已,守持糞掃衣,樂住阿蘭若,何時能如是。目視軛木許,手執瓦缽器,何時無譏毀,於家家行乞。何時能不貪,利養及恭敬,淨煩惱刺泥,為村供施處。」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