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八十二卷.A面
既然你業障很重,為什麼你不求淨障的方便呢?為什麼你不積聚資糧呢?這種東西都是最好的積聚資糧嘛,前面說得很清楚──供養三寶。然後呢,你以慈悲心去慈濟眾生,所以是「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也許你說這個人沒有病,這個人身沒有病,這個人心可有病欸,你也不妨隨順、隨順他欸!你能夠真的這樣去做的話,那是最好的淨除罪障,最好的積聚資糧。一方面事情也做了,人家也感激你,你也歡喜,資糧也積聚、也成就。這個修行的快樂,真快樂啊!真快樂啊!所以大家這樣去做的話,人,找在一起非常和合;你跑到這個寺院裡頭,啊!這個寺院弄得非常興旺,就是這樣,而且都要靠彼此之間的互相的策勵。佛法哪有不興的道理呀?這個,這個地方也順便一提,詳細的在上士道當中,會一條、一條說明它。這個才是我們該歡喜處,該歡喜處。反過來,
若由煩惱及業增上漂流生死,眾苦逼迫尚不能辦自己義利況云利他,
反過來,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根本一點都談不到。這是由於自己愚癡、無明,惑、業這個力量而漂流生死。在這個情況下「眾苦逼迫」,連他自己都不能解決,還要說幫別人。
此乃一切衰損之門,
所有的一切的壞事情的根本就在這裡啊!這一種心情,
較小乘人極應厭患極應滅除。
你不是自命為大乘嗎?是啊!小乘尚且在這個地方看見,只管自己,你現在要幫一切人解決,你能這樣嗎?所以他說嘛!如果我們自命為大乘者應該了解,不是說我們現在要做到,至少因地上面、心地上面我們要了解,怎麼樣把我們的善願要圓滿哪!
若由大悲願等增上,於三有中攝取生者,則應歡喜。
現在你了解這個道理了,前面已經說過了,然後推己及人策發大悲。然後那個時候說:「我不怕!」明明這是苦得要命,你願意代他們,要有這樣的心力啊!所以必定不是說,哎呀,碰見一點小苦,就受不了了。怎麼樣的大苦,代別人都可以!所以這個真正大乘行者,一定是非常勇悍的這種心情。那麼這樣的情況幫助別人,「則應歡喜」。
此二不同。
這兩種我們要分別得清楚喔!
若未如是分別,如前宣說,則此說者,若有菩薩律儀,〈菩薩地〉說犯一惡作,是染違犯,恐繁不錄。
這兩個當中,你一定要分別得清清楚楚。你如果分別不清楚,像前面所說的這一種──啊!前面怎麼說?這個依生死修出離心,這個是聲聞乘的事情,大乘不要的。害了,你錯了!這樣的。所以如果你受菩薩戒的人,有這種心理的話,你犯了菩薩戒。這個地方不談,不詳細說它。
故見三有一切過失,雖極厭離,然由大悲牽引意故,不斷三有者,是為希有。
這個才是真的。所以你明明白白看見三有當中,沒有一點好的,是一無是處,那個是絕端地厭離。所以你有了這個厭離而不離開,是因為什麼?因為大悲牽引。啊!說我雖然可以跳出來,但是一切的母親都在這個裡邊,你不忍心啊!所以不忍心斷除,這個才是正確的,才是稀有難得的啊!反過來,
若見三有盛事,如妙天宮,
喔唷,三有當中一切的好事,好得不得了啊!
愛未減少,
那個貪愛之心是一點都沒有少。
借利他名而云我等不捨生死,智者豈能將以為喜。
只是說:「唉呀,我在利他呀!所以我不捨生死。」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這樣的呀!
《中觀心論》亦云:
那麼然後引經論上面證明。
「見過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利他具禁行,而安住三有。」
因為你見到三有當中的種種過患──見到了,不是見不到哦!這見到了以後,你一定是產生大厭患哦!所以你呀,實際上你的心裡面不是「有」,這個「有」就是十二支中的「有」,十二支中的有是跟什麼?跟愛染無明相應的,他不會有。但是他為什麼不跳出去呢?是「悲不住涅槃」,欸,他因為有悲心,所以才不住在涅槃。那個時候他為了「利他,具禁行」,因為了要利益別人,所以有這樣的禁行。什麼叫「禁行」?為了你自利,這個不可以做的;但是你要利他,你要去做,這樣。這個就是也可以說,對小乘不應該做的事情,菩薩開許,也就是這個「禁行」就是菩薩戒應該有的行為,在這種狀態是「安住三有」。
所以《瑜伽師地》上菩薩戒說得清清楚楚:只求自了的聲聞乘人,少事、少業、少希望住。菩薩一樣地厭離,大厭離,而且遠超過他,但是要為了利益別人,所以明明自己看見這個東西可怕、厭惡,但是為了別人起見,他也擔起來了!所以這個菩薩基於這種心情,「少事、少業、少希望住,不名為妙」,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又〈菩薩地〉說百一十苦,是於一切有情,發大悲之因。
喏、喏、喏!〈菩薩地〉呀,這完全講菩薩,不是不講苦欸!它恰恰相反欸!我們前面只講八苦、三苦等等,六苦,哈,〈菩薩地〉上居然說百一十種苦,不曉得多多少少苦。然後自己看見那個苦,產生絕大的恐怖,絕大的厭離。欸,他從這個厭離上面推己及人,變成功他「大悲之因」。所以不是不見,不是不厭離。
由見如是無邊眾苦,心生恆常猛利不忍,而云於生死不稍厭患,極為相違。
看哦!看見這樣的無邊的眾苦,所以他心裡邊發生什麼?恆常而且猛利。對這個苦的厭患是非常猛利,而且「恆」是什麼?從不斷絕的,就這樣,這樣對這個生死厭患。為了自己尚且厭患,覺得這個東西又這麼可怕,又這麼難斷,可想而知,厭患到絕點啊!現在你要幫一切人的話,那更是厭患到無比地厭患,這個是我們可想而知的。現在說對於生死不厭患,這個完全錯啦,完全錯啦!所以「極相違背」,菩薩絕對不是這個樣的。
若於生死心善出離,次見有情皆自親屬,為利他故入三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薩觀行四百論》之意趣。
他真正的狀態是什麼?哪!你已經見到生死的過患,而且呢善巧了,已經能夠出離。但是你所以不出離的原因為什麼?因為看見一切有情無非都是自己的父母、親屬,所以那時候明明是苦,你跳下去救他們哪!是為了利益別人哪!這個才是。「此道次第亦是《菩薩觀行四百論》的意趣」,所有的大經大論都這麼說的。
月稱論師於彼釋中亦詳明之,
那麼月稱菩薩解釋這個,也詳細地下面這麼說。
如云:「由其宣說生死過患,令意怖畏求解脫者,為令決定趣大乘故,世尊告曰,諸苾芻有情類中,不易可得少數有情,經於長夜流轉生死,不為汝等若父若母兒女親族,隨一處所。」
下面引,說現在了解生死當中,啊!一無是處,種種的過患,然後呢,我們產生大怖畏,一心求解脫。欸,但是為了策發你的大乘心,你一解脫,完了,只解決你自己啊!所以那個時候世尊就告訴我們:「諸比丘啊!各位啊!在這個有情當中,你要想找到極少數乃至一個、兩個,說沒有做過你父親、母親、親屬的,你找不到。整個的在這個法界有情當中,所有的有情,都是你的父母、親屬等等;不是你父母、親屬等等,找一個、兩個都找不到。」當你想到這樣的話,哎呀!對啊!既然這樣的話,我要報答他們、要救他們。那個時候不能單單求自利,所以這個是策發大乘之因,現在這個概念很清楚了。
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薩為以大乘道筏,度脫無始流轉生死,為父母等諸親眷屬,無依無怙諸眾生故,安忍躍入。
就是這樣。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佛告訴我們的這個道理以後,學佛的那個菩薩行者,不是修小乘道,而是以大乘的這一個道,這個像一個船一樣,要把所有的父母,無依無靠的、沈淪在生死的那一些人救出來。所以安心忍受這個眾苦,跳到這個生死大海當中。
無上密咒亦須此理,
顯教大乘是這樣,密教大乘也是這樣,這是大乘共通的,在本論一開頭已經說過了。顯密兩個根本絕對沒有一點差別,一定是這個──意樂是大菩提心,就是大慈悲心,行的是六度、菩薩戒、萬行等。
如聖天《攝行炬論》云:「以此次第,應當趣入極無戲論行。其次第者,謂修行者最初當念,無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樂,徧捨一切猥雜,下至王位自在,亦當修苦想。」
這個是前面告訴我們的次第,很清楚。第一個嘛對生死的行相了解,然後呢推己及人,就這樣,這個是次第。那麼現在呢?我們了解了這個次第以後,「應當趣入」,真正地開始去走進去的話,「極無戲論行」。這個「戲論」兩個字要解釋一下,就是跟這個法義不相應的一切,都是戲論。儘管你今天嘴巴裡面講法講得頭頭是道,可是如果講完了以後,心裡面不相應,這個叫戲論。所以它叫「極無戲論行」,一點都不能差的。那麼現在這個次第是什麼呢?修行的人,看哪!最初第一步,當念「無始生死所有的大苦」,這是我們應該的。無始生死以來,哎呀,不得了地苦啊!這唯一的要求的「求涅槃樂」,要求的求涅槃樂。那麼那個時候怎麼辦呢?「遍捨一切猥雜」,於是在世間所有的一切雜染的,「猥」是猥穢,就是下劣的。當然現在叫我們作乞丐,欸,這個下劣的,那我要做一個上等的人。現在拿佛法來看哪,那個王位也是下等的,也是雜染的,乃至於到天上面也是。「當修苦想」啊!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啊,了解這個道理啊!
所以當年我自己出家的時候,有人就這麼說我,當時我不容易回答,現在完全了解了。人家怎麼問哪?很可能人家會問你:「欸,你們不是說學大乘行什麼等等嗎?可是你們總覺得要厭患、厭離,離開這個東西,好像太消極啦!」對!從表面上面來去看,的的確確是這樣,的的確確是這樣,但是更深一層的意義來說的話,那就完全不同、完全不同。所以儒家有一句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你沒有這個遠大的目標的話,對不起!你眼前的透不過去;反過來,你有了遠大的目標,眼前就動搖不了你。所以我們拿一個最簡單的譬喻,這個譬喻是常常說的,今天再說一遍。我們如果要論賺錢,哦,小孩子十幾歲,現在這個地方到處缺工人,你跑得去馬上就可以賺錢了。欸,但是一般的家長稍微有能力、有頭腦的,絕對不讓那個小孩子馬上去賺錢。不但不讓他賺錢,還要貼錢,幹什麼?送到學校裡去念書,對不對?拿我們的眼睛觀起來:欸,你這個人真顛倒啊!別人要賺錢,你怎麼不要錢的?結果呢,欸,他卻是真的賺了大錢。
所以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必定要知道,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的的確確,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在求苦的脫離,求樂的圓滿。換句話說,把苦一切徹底地淨除,不像世間人,哎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種人短視、無明!所以對這種人看起來,他的確看不見你的究竟的意趣,究竟的意趣。所以我們古代,不要說佛法裡邊的,世間的那些一般的賢人,他都是這麼說。這個《莊子》上面就有一段話,說這個藩籬之雀,那像普通那個小麻雀,牠不知道鴻鵠之志,就是那個大鵬鳥。那個大鵬鳥是「一拍!」是扶搖直升幾萬里,這樣的心力,那個小麻雀飛了個半天哪,一點點,牠不了解這個心情的。的的確確我們眼前一般人都是短視,這一點我們的確要了解的。從世間而進入佛法,然後進入佛法要一層比一層深,一層比一層深,這個概念我們必定要知道。
所以不管人家怎麼說,嗯,沒關係!我自己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所以一開頭最重要的,正知見最重要。你能夠把那個正知見認得了,然後你這麼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話,最後,欸,人家還是要佩服你。不但佩服你,你還可以把人家救出來,所以我們千千萬萬不要看眼前的小事情。我們常常有的時候說:哎喲,好像人家做得很熱鬧啊!沒關係,人家熱鬧他們的。我也很熱鬧,我怎麼熱鬧法?我關起門來做,下我的因,因種當中是「極無戲論行」,極無戲論行!這是絕對重要、絕對重要的!是啊!你要弘法嘛!法從哪裡弘起啊?你先要認得法,如法去做,那個時候你才能夠弘啊!現在這個清楚、很明白。所以那個因地當中只要真正做對的話,那個才是我們真正的極無戲論行。用不著目前忙著跟人家唱對台戲,這個一點很清楚、很明白,這是我們必然要知道的事情,必然要知道的事情。
但是我處處地方要提醒哦!處處地方要提醒,我們這一個概念,主要的是什麼?就是因為我們回觀我們自己,也曉得我們自己就是個初心行人。說外面這些人,你怎麼曉得他不是菩薩來的?這個千真萬確,對不對?所以我們看歷史上面有各式各樣的菩薩,這寒山、拾得兩位這麼了不起的人,他現一個乞丐相。這乞丐都是菩薩,何況那些人呢?他能夠做出這麼大的事業來,那真是菩薩。前天我還向老和尚請教那個事情,他就談起當年慈航菩薩的一段因緣,啊!我聽了真是感動得不得了。以前我還沒聽說過咧,這地方我跟你們說一下。
你曉得當代慈航菩薩,那是人人曉得,他的弟子律航菩薩,那這個也好了不起,他走的時候那個淨相之美,他是念佛而走的。早幾天他已經曉得了,然後臨走的時候,那個吉相──早晨哪念佛,念了半天要叫他送,到最後說:「啊,不去了。」為什麼?說他的弟子當中,他說老么還沒有來,還要等。然後呢等到中午來了,「來了,那下午可以走了。」然後洗完了澡,說說笑笑,他還告訴大家:你看,你只要這樣去做嘛!「身無病苦」什麼,說完了,眼睛一閉,走了。這個這是他老人家親自……那些人看的周圍哦!所以他自己的修行固然好,他也覺得淨土好,他勸他的師父,他一心要勸他的師父──慈航菩薩──勸他要修淨土。慈航菩薩說:「你修你的淨土,我可不要。」這個是真是個再來菩薩,他見生死當中有大利益,他不去。然後他那個弟子一直勸他,他「好!你要勸我去,我就去!」這樣好好地就兩腿一盤,一坐,沒氣了,就走了。有這個本事欸!
啊!然後很多弟子在那地方,大家都埋怨他:「你看、你看,那個、那個,你現在怎麼樣?」結果這個律老就,唉呀!害怕起來了,就在那兒磕頭,求啊、哭啊、鬧啊,一直在那兒就仆倒:「哎呀!師父你不能走啊!大家的確,現在大家都要依靠你呀!」他也不理,就是沒氣,就是死了;搞了個半天,他張開眼睛來了。是嘛!欸,你們有這個本事嗎?所以我們不要看別人哦,千萬不要看別人。這個菩薩的的確確在世間上面哪,你看不見他的,所以我們儘可能地看見別人都是菩薩。那個時候有什麼好處啊?喏,我自己趕快努力跟他學。所以關於前面這個道理,務必正確知道,有百利無一害。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九十頁,這個共中士道分四個部分:第一個「正修意樂」,是中士的內涵是什麼,這是第一個。第二呢,「彼生起之量」。正修的內涵,就是講它的質要正確;第二個要達到什麼樣的量,量要足夠。第三個「除遣此邪執分別」,有很多人對於這個道理不清楚,乃至於錯誤的執著,產生種種流弊,這個把它清除,把它清除。關於第三點對我們是特別重要,我們一定要把錯誤的拿掉了以後,那個時候才能夠把正確的樹立起來,樹立起來。這個本論上面是特別說明的一點,是很多人把厭離心誤解以為單獨小乘的,說大乘不應該,這個概念是絕大的錯誤,根本上就錯誤了。因為它本論究竟目標,實際上就是佛陀出世的真正的原因,是引導我們走上究竟這條道路,究竟這條道路。
那麼同時也順便一提的話,反過來我們也不要停在單單這個厭離心,策發了厭離心,還要進一步怎麼樣昇華這個厭離心。由於自己的厭離心,進一步要解決一切眾生的問題。實際上呢,卻同樣地也真正解決了自己的問題,這個是留在下面講。所以在我們初心行人,最後有一段話,就是一百九十頁上面第一行。最初修行的人,最重要的,我們務必要了解無始生死以來的這個痛苦,然後呢一心要求這個解脫大苦的涅槃之樂。要了解世間一切無非是苦,無非是苦。不要說世間一錢不值,乃至於王位,王位那都不值得我們流連。不但不值得,而且這是痛苦的根本,這是我們初心行人應該第一步認識的。有了這個,那麼整個的佛法才能建立起來。
那麼上面有了這個條件,我們進一步就問了:是的,現在我們對於解脫的內容曉得了,應該達到什麼程度也了解了,錯誤的概念也排除掉了,那麼現在呢,說一心要想修,應該修什麼個方法?所以,
第四決擇能趣解脫道性者。
那麼這個地方就來說明一下,什麼是我們該走的路,走這條路達到最後解脫這個目的。
如室利勝逝友云:「沈溺三有流,苦海無邊底,喜掉無厭畏,何物在我心。貧難求護壞,離及病老衰,入恆熾然火,覺樂寧非狂。」
他說,先提醒我們一下,說我們現在是怎麼個狀態呢?在「沉溺」,就是溺在那個水當中、大海當中。那個大海什麼?「三有」!三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不但是欲界一無可取,人間、天上,乃至於色界、無色界天,這麼大快樂,實際上這個還在輪迴當中,這個還是苦海。既無邊、也無底,說明它的深跟廣都是無法測量的,換句話,這個苦是無窮無盡的。在這樣的大苦的無窮無盡的這個環境之下,我們不了解、不厭惡,居然還去歡喜它。「掉」,掉是通常說掉舉或者掉散,就算是我現在學習了,心裡面還是散散亂亂,不認真地努力。對於這一個「世間真相無非是苦」不認識,也不怕、也不厭。唉!是什麼東西在我心裡面把我蒙蔽了呀?這樣。第一說明這個。
下面呢告訴我們,這個三有當中貧乏,實在是要求的都難得到呀!所以「難求」。你沒有什麼東西真正來保護你,處處地方、樣樣東西來失壞。「離」就是最後,它三有一切的根本體性,就是別離自性,最後總歸要死。死了之前病哪、老啊、衰呀,無非是這種大苦。這個大苦說從來不停的,所以「熾然大火」。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居然覺得快樂,唉!這個豈不是我們顛倒了、瘋啦,我們真是這個樣啊!
又云:「噫,世具眼盲,雖現前常見,後仍不略思,汝心豈金剛。」
世間人,雖然我們有眼睛,但是我們像瞎子,我們是開眼瞎子,開眼瞎子。為什麼這樣說呢?說上面這種大苦的道理呀,眼前經常出現,這事實明明擺在這裡,但是我們居然不去用功地思惟、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