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八十一卷.B面
前面有過這個故事,難陀這個故事,阿難那兩個侄兒那個故事都是。他出了家以後不樂梵行,交給他們兩個,他們兩個帶去一來,啊,馬上解決!就這樣。
大師見此問阿難陀,啟白其事,佛曰:一切時處,不能徧有如第一雙,
然後呢,「大師」就是佛啦,看見他們兩個做得好,那麼就問阿難。阿難尊者就把這個事情告訴說:「噢,本來啊他們兩個,他們那些人不好好的,結果呢,讓那個舍利弗跟目犍連尊者給他一教化,都成就了!」佛就說:「好是好呀,但是一切時處,不能徧有如第一雙。」這個當然,你不可能啊,他們兩個只有兩個人,你不可能任何地方就去叫他們哪!「現在我另外告訴你一個方法」,怎麼辦哪?
應於門房畫生死輪,分為五分,周圍當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其次乃興畫生死輪。
他說這樣,在你們的房門上面,換句話說,你在起居的隨時看看,那生死輪迴這個樣的,「分為五分」,就是昨天那個圖,記得不記得?從最裡邊,一層、兩層、三層、四層、五層,就是這個!畫在那裡。那麼周圍呢,最外面畫一個十二緣起流轉。其次「興生死輪」,畫這個生死六道當中,中陰中間,外面被這個閻羅王包住,這樣的五個層次。那麼另外呢,
又為仙道大王寄佛像時,於下繪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而為寄之。大王受已,至天曉時,結跏趺坐,端正其身,住對面念,善觀緣起二種道理而證聖果。
就是昨天講的那個故事。就把它寄給他,一看,然後呢他看了以後,就了脫生死了。但願我們現在也看了它一下呀,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不過我們現在不要單單為自己,這個地方要為一切眾生解決,這個是我們說共中士。
第二,前面就是先把這個十二緣起的這個第一個一點說明──不是,這一個是整個的共中士道。共中士道它分幾部分,分幾部分,我們就看看這個什麼,看那個科判在什麼地方,在一百……這個共中士道,思惟苦諦,希求解脫方便……在一百五十三頁。中士道修心分四個,正修意樂,那麼正修意樂當中分成功有這個四諦、十二因緣的修法,那麼現在這兩個都說完了。所以我們了解了,那中士道的意樂講些什麼內容,怎麼修法,質本身已經明白地了解了。那麼量呢?所以現在這個第二,彼生起之量。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如是由於苦集二諦及其十二緣起支門,詳細了知生死體相,欲捨生死,欲彼寂滅及欲證得。雖纔生此,亦是出離意樂,
第一個,像前面我們關於這個正修中士道的意樂分兩個,分兩類來說:第一個是苦集滅道的四諦,苦、集;十二緣起。了解了生死的體相以後,那個時候心裡覺得真是一無意思啊!原來這個我們認以為快樂的事情是一無是處,不要說苦啊!然後呢找到那個苦是原來有這個原因哪!那是既然有這個原因可以消除掉了,誰願意苦呢?那麼於是就要想得到那個去掉痛苦的寂滅等等。「雖纔生此,亦是出離意樂」,你只要生起一點來,這個也是出離意樂。
這個話到現在為止,對我們就變得很重要了。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了解了,你任何一個識,因位識,你只要有這個因位識,它將來只要有因緣再去滋潤它的話,它就能夠感果的,感果的第一個就是這個。不過以無始以來是無明、行、識,現在呢由於正法的了解了以後,跟「明」相應的「行」,所生下來的這個「識」,就是這個。所以哪怕才生起,這個意樂,這個就是識心,就對了,我們就要這個!但是夠不夠?不夠!
然唯爾許猶非止足,
不夠的,因為這是因位嘛!我們現在要感得的果位,因位當中不能解決問題,要感果了以後,才得到這個圓滿的。
如《六十正理論釋》云:「處於無常熾然大火三地之中,如入火宅決欲超出。」
而那個心要怎麼樣才對呢?就像我們處在這個大火,什麼大火呀?無常大火。這個大火啊燒得非常猛烈,所以「熾然的大火」。在這種情況之下,任何人是拼命地一定要超出。喏,我們要生的量要這樣的,那麼就對了,一定要對了!所以我們每天晚上一定念,一定念什麼?念什麼?普賢警眾四句,普賢「如救頭燃」,啊!就像這樣啊,那趕快努力啊!
又云:「如囚欲脫獄」等。如前所引,
這個前面都已經說過了。
謂如誤入熾然火宅及墮牢獄,不樂彼處,能生幾許欲脫之心,即當發生如彼心量,次後更須令漸增長。
你心裡面有多少生起來的話,就對了,你就應該像這樣的這個量,繼續不斷地增長、增長。這個現在我們修行、修行,沒有別的,就是這個!沒有別的,更沒有別的了。不管是禪、淨、律、密的根本在此。
又此意樂如霞惹瓦說,若僅口面漂浮少許,如酸酒上所擲粉麵,則於集諦生死之因,見不可欲亦僅爾許。
有一個祖師說得很有趣,雖然很有趣啊,這個裡邊還很痛切!就像一些祖師說的話:「我這個笑,笑中有痛。」雖然這個很有趣,好像滿好玩的,但是心裡面就很痛,痛切的感覺。上面所說的那些道理啊,只是口面上面,是嘴巴上面講講的,漂浮在像酸酒上面,那個酒還發了酸哪,那是一無是處啊!然後呢還漂一點麵粉。通常我們看見那個很多東西上面浮一點點,就這麼一點點,那意思啊,一點用場都沒有!
如果你講的這個道理這樣的話,「則於集諦生死之因,見不可欲亦僅爾許。」因為你對這個道理並不了解嘛,既然你不感到苦,當然你也不會求出離;不會求出離,你也不會找出離的因跟道。就算你懂得了,也沒有用!嘴巴上面講講啊,心裡面就生不起來。那一定要你正確地思惟、觀察,然後對那個痛苦產生深切的厭離,然後呢找到這個痛苦的因,那個時候你覺得:「哎呀,這個是一無可取啊!」「見不可欲」是這樣來的。所以常常有人問我,我當年自己也是這樣說:「哎呀,這個貪心,明明曉得這個貪不好,經上說得明明白白,好像懂了,為什麼去不掉呀?」就是這樣。你沒找到因,你沒找到因。所以沒找到因,你還覺得這個東西可欲,啊,好得很欸!你找到了因,認識了清楚,那時候你就感覺到:哎呀,一無是處啊!一無是處啊!那個時候你就排斥它,那個厭離心就生起來了呀!
若如是者,則於滅除苦集之滅,求解脫心亦復同爾,
既然你對苦也不怕苦,不怕!然後呢造集苦的因,當然你也不了解這是集苦的,你還覺得快樂得很欸!既然是快樂的話,當然啦,這個滅除這苦的這個滅,你把它苦當成快樂,現在要滅除它,當然不願意嘛!當然不願意,所以說,「滅除苦集之滅」啊,是你也不想。既然不想的話,得到這個苦滅的求解脫這個心也是這樣。
故欲正修解脫道心,亦唯虛言。
所以說修道都是空話,都是空話!我們因為了解了這一個──苦,找到了苦的因,啊!曉得要從這個地方斷起。斷了以後得到這個滅諦,那真是樂!然後要去修道。要修道,然後要出家也好,然後要持戒、學定、修慧,然後要念佛、要參禪,然後要學教、要學密。然後自己不忍哪,再進一步才去弘法,這個次第是這樣的,必然的。所以下面說:
見他有情漂流生死,所受眾苦不忍之悲,亦無從起,
因為你自己看見這個生死的行相那麼痛苦啊,所以要跳出來,而推己及人,看見:哎呀,不忍他們苦啊!因為你不忍,所以那個悲。既然你現在前面這個沒有,你說悲,哪裡生起啊?所以現在有很多人總覺得,唉呀,看見別人苦,他覺得:啊,很不忍哪!他自己苦懂不懂啊?自己苦一點都不懂!既然自己苦的一點不懂的話,怎麼所以說對人家的苦不忍呢?這個是問題喔,這個是問題喔!這個是我們要檢點的。但是這個並不是說,我們沒有世間這種,是的,看見世間這個人生了病,很痛苦啊!對!我們倒是好的,這個是好心。可是單單這個夠不夠?不夠!修學佛法不是這樣的,修學佛法不是這樣的!它有它特別的內涵在,這個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
所以真正的大乘不是說,唉呀,看見他生了病了,然後呢就是這樣地要去救他呀,不在這個上頭。你要找它這個根本在什麼地方,於是了解前面這個道理,然後呢從根拔起,那個時候才談得到弘法。有了悲心,所以要圓滿悲心,那個時候要教「上求佛道」。因為你要想圓滿悲心,一定要知道方法,那個時候要學大智,這樣,這個才是大菩提心。既然現在這個悲心也沒有生起的話,
亦不能生有大勢力策發心意無上真菩提心,
這個很明白啊!這個悲心是根本,你現在的根本都沒有的話,你說策發無上大菩提心,
故云大乘,亦唯隨言知名而已。
哦!跟著這個名字是講講而已,說這個大乘好,每一個人都耽著這個「我」,我總歸最好的,大乘最好嘛,我當然也是個大乘囉!大乘的內容是什麼,那就不去管它了!這樣。這個,那就差就差在這裡,差就差在這裡。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點,要好好地努力。但是我們不要管別人噢,哦,這個前面道理一再說──管我們自己的。
反過來說,我們因為是要學大乘,自己一方面努力,看見別人哪:「我要救他!」偏偏我現在也沒有能力救他。他只嘴巴上面講講,欸,我還高興耶!因為什麼?我要救他,現在沒有這個能力。他現在嘴巴上面講一講,至少講了一個嘴巴上,落了一個影子進去。他那個影子種下去的話,將來我成就了,我還憑他現在的因位識救他呀!所以別人嘴巴上講講,我都非常隨喜、非常歡喜,可是我自己絕不讓它擺在嘴巴上面講。了解不了解?為什麼我特別要講這句話呢?現在我們很多煩惱都是從這個上頭來的,懂得這個道理,不看自己就看別人:「你這傢伙講了個半天,說空話!」你是不是大乘行者?大乘行者。如果是個大乘行者的話,在我現在的了解當中,他只要肯嘴巴上面講講,我歡喜得不得了,就是這個道理。清楚不清楚這個話?所以處處地方實際上幫助我們,不管你是大乘、小乘,我們每一個地方要把握住它的根本在什麼地方,然後在這個上面增長、淨化自己。
故當取此中士法類,以為教授之中心而善修習。
哦!現在我們懂了,所以它前面為什麼要下士道、中士道這個次第的必然性。如果說你沒有這個,說大乘的話,那的的確確是空中樓閣,所以說高不可攀,其因在此。這是發生的量。
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別者。
有很多人弄錯了,弄錯了!那麼這個錯誤在這個地方要辨別一下,要不然你忙了半天,那真是盲修瞎鍊,可惜!
若作是云,
有的人這樣的講法。
若於生死修習厭患,令心出離,則如聲聞墮寂滅邊,於生死中不樂安住,故修厭患,於小乘中可名為妙,然諸菩薩不應修此。
有的人這麼說,他說:你到現在為止前面講的啊,都是講厭離心,講出離心。是!經過前面這個修習了以後,產生厭患,生起那個出離心,這一個情況對於聲聞二乘的人,對的!「墮寂滅邊」,因為他有了厭離心,是不樂安住在這個生死當中,所以對這個小乘人來說,這是好極了!但是菩薩不可以,不應該修此。有的人說這樣的說法:菩薩要救人,你厭離的話,誰來救啊!現在很普遍有這種誤解,大師在這個地方特別加以說明。看喏!大師不是憑空講喔,他都引經、引論,換句話說,這是諸佛菩薩如理的、無垢的說法,都是這個樣的。這個經上怎麼講呀?
《不可思議秘密經》云:「諸菩薩者,為欲成熟攝受有情,於生死中見大勝利,非於涅槃見如是利。」
說這個菩薩為了推己及人,要幫助一切有情使他成熟,所以去攝受他。為了要幫忙他,他必定呀要在生死輪迴當中,才能夠做得到。他在這一點上面,見到這樣地在生死當中救人,有絕大的殊勝的利益在。不是在涅槃當中,如果說你證得了涅槃以後,你就沒有辦法救人了,沒有這個利益。
又云:「若諸菩薩,於生死行境生怖畏者,墮非行境。」
那麼進一步又說,真正的菩薩行者對這個生死的行境,你呀恐怖,唉呀,說:「這個生死當中很恐怖啊!」欸,那個你錯了。這句話,單單從這句話斷章取義來看的話,好像說菩薩對這個生死不應厭離呀!但是前後文義連貫的話,你了解這句話的意思。
又云:「薄伽梵,聲聞怖畏生死行境,菩薩返應周徧攝受無量生死。」
這個同樣的經上面說,這個「薄伽梵」,那個是有人跟佛來論這個事情的時候說:聲聞怖畏生死的,怕!唉呀,一心跳出來。而「菩薩返應周遍攝受無量生死」,他在任何一切處「周」而「遍」,沒有一點遺漏地攝受生死,他要在生死當中。不過,看這兩個字,他是「攝受」生死喔!攝受生死,在生死當中,並不是說生死可愛喔!所以一字之差,就差得十萬八千里喔!他還是看見它的不可愛,但是偏偏要攝受,為什麼呀?因為在生死當中,有大的殊勝的利益,幹什麼?喏,幫忙人家解決。所以如果這一點看不見的話,他弄錯了,於是覺得:唉呀,菩薩不應該厭離啊!所以下面說,這種情況
此是倒執經義成大錯謬。
錯啦!
經說不應厭離生死,此義非顯由於惑業增上力故,漂流三有生老病死,是等諸苦不應厭離。
不是這個意思!經上面說的「不厭生死」,不是說由於我們的惑業力──就是我們在煩惱當中,自己沒有辦法主宰,所以才漂流在生死當中受苦,對這個苦不應該厭離,不是這個意思!那麼應該什麼呢?
是顯菩薩為利眾生,乃至生死最後邊際,擐披誓甲學菩薩行,雖總眾生一切大苦,一一剎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厭離怖畏,於廣大行勤發精進,於生死中不應厭離。
那個是菩薩的真正心情。菩薩對於這個惑業這個東西,深深感覺得可怕!然後呢自己感覺得可怕,才推己及人;然後自己有力量能夠斷除,但是不徹底斷除,還要在生死輪迴當中,把他自己了解的告訴別人、幫助別人,所以他的目的是為利益有情。他這個心,「乃至生死最後邊際」,最後身的菩薩一直是什麼?「擐披誓甲」,這個就是他誓願。這個精進當中第一個叫擐甲精進,他為什麼能夠精進?就是要發心度盡無量無邊的眾生,學菩薩行。他這種心情什麼?「總眾生一切大苦」,把所有眾生的一切大苦統統擺在他身上。那麼,一一剎那降到自己身上,他都不怕,這個發大精進哪!在這種狀態當中,生死當中不應厭離,是這個道理。所以
如是月稱論師亦云:「眾生眾苦無餘盡至,盡生死邊,剎那剎那種種異相損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
喔!這個菩薩發的心,真了不起啊!眾生所有的一切的苦,沒有一點點餘剩的,統統來。那時間上面,「盡生死邊」,就是從現在開始,一直到生死最後邊際,沒有一刻停止地都損惱自己的身心,而不恐怖,「我要發這個大精進!」現在我們雖然做不到,但是我們因地當中一定要起這個心。不要做一點小事情:「唉呀!唉呀!」這個千萬不可以。所以當我們想到這一點的話,現在生一點小病,我常常很高興:哎呀,小病好啊!真好!我這個小病可以忍受,那個大病才能忍受;小苦,小苦忍受,這大苦可以忍受啊!任何一點小小的事情,你如果說縮在那個地方的話,你就沒有用。小的地方挺起來,那你這心情慢慢、慢慢地一步一步增強,你就力量增大。其實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所以念書一定也是小學、中學、大學,這個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眾生眾苦一時頓至,盡生死際發大勇進,剎那剎那悉能生起,一切眾生一切種智無量無邊珍寶資糧,知此因已,應當更受百千諸有。」為證此故,引彼諸經。
說他要代一切眾生受一切苦,然後呢發大勇猛,幹什麼?啊!要救一切眾生,使得一切眾生都得到一切種智,這個是無量無邊的珍寶,他集那個資糧。而要想集那個資糧,還一定要在這個地方去做啊!所以看見這個有非常了不起的殊勝的利益在,因為這樣,他再苦,願意去做。為了這樣,所以說明菩薩不厭,不厭的道理是在這個上頭。真正的關於不厭,我們一定要到共上士──不是,不共上士,就是不共的,上士道發精進的時候,那個時候你才曉得,真的發精進是快樂的,不是痛苦的。現在我們不懂這個道理之前,唉喲,叫你做一點就苦不堪言哪!這個的確發不起來。所以說真正最重要的什麼呢?正知見。你得到了正知見,叫你不發都不可能!
又於三有見為勝利之理者,即彼經說菩薩精勤義利有情,如於此事所發精進,如是其心而獲安樂。
喏!他下面繼續地又說,他怎麼會對這個三有見到殊勝利益呢?那麼因為菩薩看見真正努力去利益有情,有很特別的好處,所以對這個事情發精進。而對這樣的作法,哎,可以得到安樂,這不是痛苦的喲,嗯!
故不厭患三有之義,是於生死,義利有情不應厭患,當於此事而發歡喜。
所以此事「不厭三有」,大乘的不厭三有是什麼?對於在生死當中,靠了這個了而能夠利益一切有情,對於這件事情不應厭患,對這件事情應該歡喜。到這裡我們不妨停一下:菩薩心啊,是專門幫別人忙,對這個事情歡喜,那麼現在我們學菩薩,應該在因地上面就要努力。所以現在有的時候,往往別人叫你為我做一點什麼事情,唉呀,心裡總覺得麻煩、討厭。「唉呀,你這個……」排拒別人,錯了!學大乘行者不是!學大乘行者的確地方,從因地當中處處地方廣行方便。萬一做不到,怎麼辦哪?昨天晚上我們剛學過,至少你做不到,意樂要圓滿:「哎呀,我怎麼這麼差,做不到啊!我一定要努力,要幫忙他,要幫忙他!」這個才是我們剛開始修行第一步。學大乘的行者,幫人忙是固然如此,侍候佛、供養三寶,你從這地方慢慢地、慢慢地薰習起,就行了!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如果我們真能這樣做,跟法相應的話,這個是佛法無有不興。
為什麼現在佛法這麼衰頹啊?就是這樣嘛!講麼講大乘,一天到晚把自己顧得個牢得不能再牢,稍微幫人家一點忙,對你一點小小的損失啊又不行。不要說人哪,佛菩薩,喔,應該恭敬的對象吧!結果跑得去,如果到這個廟堂裡,叫你為常住服務一點事情,唉呀,覺得這個不行,好像損害修行了。真正的修行不從這個地方修行,你修什麼啊?如果你說:「我是個小乘。」欸,我贊成,好!小乘行者什麼態度啊?那我們不妨看看他。他的的確確那拿了一個鉢跑出去討飯,鹹的也好、淡的也好、甜的也好、酸的也好,吃飽了;討不到,討了七家,餓肚子也沒關係,全部精神擺在這裡。是,其他是不要嘛!所以現在我們看這個泰國,泰國有它好的好處哦,但是,是不是這個精神完全具足?這個裡邊還是值得我們應該注意的喔!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把是非辨別得很清楚喔!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叫你:「你一切都不要管哪!」所以他真正佛在世的──讚歎頭陀,乃至於房子都是多餘的,什麼都是多餘的。人全部的精神就貫注在上面,這個生死啊,乃至火燒,頭上著了火,沒關係,等一下!我這個事情要忙。你要忙這個,那個就對。那個時候,是!你什麼都不要管,這個我們要清楚明白的。所以在這個地方,也隨時隨地體會一下。反過來說,你了解了這個道理,不要說啊,這個才是我們修行欸!所以我們不能上去的原因是什麼?我們說:「唉呀,我業障很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