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八十一卷.A面
造了業一定會感果的。那麼現在這個情況呢,你不曉得造了無量無邊的業,都沒感果,你說:你怎麼知道我沒感果啊?這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雖然無量劫,以前我們不知道,可是眼前的事情,我們知道得很清楚。我們一天當中,一小時當中,不曉得造多少能引之因。是,你看見這種東西,覺得:滿好啊!看見這種東西:這個真是討厭哪!是不是?我們剎那、剎那,都把這個能引的因就放在這個地方。
如果說一個因要感一個果的話,那我們的生命也是一樣,一剎那就是一個生命,一剎那就是生命。實際上我們的一個生命一百年,這個一百年當中集多少能引之因啊!不曉得多多少少,一生尚且如此。所以我們一生當中,真正感得的只有其中的一個,對不對?所以剩下來的都沒有,還積在那裡。現在我們有無量生死了,豈不是說,這個無量無邊的能引之因的這個異熟還沒有感果,它一定要感果的,對不起!但是呢有一個方法,如果你修習對治的話,就可以把它損壞,它不感果,這是唯一的方法。所以「異熟未出」,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實就是如此!這唯一的辦法要去對治。我們現在看看我們對治了沒有?說「對治未壞」,因為我們未修對治嘛!
那麼請問:怎麼是對治法呢?前面講過了,我們在講業的時候曉得了,指這個。然後呢,所以講完了以後馬上講懺悔,這個懺悔就是它的對治,所以修行第一步就是這個東西。修對治的時候什麼狀態啊?修對治的時候曉得這個東西的過患哪──起過患欲解。本來你看見這個歡喜得不得了,哎喲,錢嘛越多越好啊!這個東西嘛也越好吃越好啊!現在感覺:啊!這個是無邊的過患啊!你只要能夠塞飽肚子,那我這個修行就可以了,多下來的東西實在是累贅啊!這樣。嗯,這個是對治。在你沒有生起對治之前,為什麼沒有生起對治?這個我們現在暫時不談。在你沒有生起對治之前是什麼狀態啊?
今以愛取而為滋養,由此增上,則當漂流善趣惡趣。
以愛取而滋潤,你看見就歡喜了,滋潤它。由此增上,則當漂流生死,這個生死包括善趣、惡趣,不管你怎麼都在漂流,都在漂流。
所以現在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應該怎麼辦呢?要了解正法。你了解正法,還要如理聽聞。所以你現在……還沒講翻到下一頁,我再繼續這一段話要說完。所以你必定要如理地了解的這個法,然後呢如理去思惟,如理去行持,經過懺悔去損、壞。損是一種,壞是一種,到現在為止,我們這個懺悔是損,沒有壞,到後面,到最後的話徹底地壞。能夠損的話,它暫時就不會感果的,我們損之又損、損之又損,於是因為你不會感惡果,你生生增上,或者你到了極樂世界,那沒關係!總是你不讓那個惡的因緣增長,一直讓那善的因緣……這個善的因緣尤其是幹什麼?正對治惡的,就是這樣。所以到最後的話呢,你了解了空性,把那個種子徹底破壞,好了!
那麼那個時候我們還是有一個愛,這個愛叫什麼?善法欲。同樣的欲,欲是同樣的欲喔,可是善法欲跟世間的欲呀,這行相一樣的,方向完全相反。一個呢欲是欲:哈,越多越好!現在了解:啊,原來這個東西有這麼多過患哪!你厭離、排斥它,方向就完全相反,所以我們給它一個特別名字叫「善法欲」。因為你有了愛取,然後你造種種業;現在呢因為有善法欲,曉得這個東西厭惡,於是變成功「勤精進」,這個兩個是根本差別。你能夠以善法欲去勤精進的話,現在呢損壞──就是對治,它這個惡業,生死之業不感果了,不感果了,就這樣,這個概念就在這裡。反過來,你如果不了解,不管你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受五戒也好,菩薩戒也好,乃至於什麼……啊!說多少道理,都在這裡──該你還要漂流!現在翻過來看。
諸阿羅漢昔異生時,雖造無數能引之業,然無煩惱解脫生死,
看!阿羅漢證了果了,在「異生」就是無量劫以來,他能引之業也一樣地無量無邊,但是他已經對治,不但損、而且壞。由於這個損而壞呀,他就煩惱解脫了,沒有了!所以解脫了生死,所以解脫了生死。所以前面這句話告訴我們,我們從無量劫以來,造了無量的業,「異熟未生,對治未壞」,這兩句話我為什麼要說?異熟未生這是無可奈何的,法爾如是。我們真正應該認識的就要認識對治,現在大家了解了嗎?所以對我們這個懺悔應該感到高興。儘管現在還不懂得,心裡面至少說:哎呀,我好高興!雖然我不懂道理,我已經有機會參加了!慢慢地就把這個真實的內容要加進去。不要說:哎呀,我已經很多了,現在又要中間加這個東西啊!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啊,就排斥那個法,那個很危險喏!
我們平常所謂謗法、謗法,不一定就形之於身口,就是你心裡一念起來的時候,你就那個時候,千萬注意喔!不要說:「唉,我在那裡睡一覺多好!我們跑得去鏗鈴匡啷磕幾個頭,在那邊磕得腰酸背痛!」這個念頭萬萬起不得!你儘管現在不懂,你說:啊!現在我既然有機會進去,雖然我不懂,我跑進去,這個就來。然後呢因為你不懂嘛,所以趕快努力把它弄懂,弄懂了然後你加進去「對治」,行了!行了!雖然我們這一生沒有機會,不一定有機會證得阿羅漢果,但是要求往生,那是保證的,這一點我們必定要了解。所以很多人,大家說我要念佛、念佛,那個道理都不懂,你怎麼個念呀!我的天啊!這個,這個地方注意哦!
那麼還有一點,我剛才告訴你們考試,考試這個是大關鍵喔!我所以要考的話,就是你們考完了,今天晚上還要溫習,不過這個課主要在明天講。我會告訴你們,這個重要的關鍵在什麼地方,然後呢務必使得這個地方弄清楚。至少在座的大部分同修的確非常精進,我非常歡喜,這一點我絕對盡我的力量幫助你們。繼續下去。
若於是理獲決定解,則於煩惱執為怨敵,於滅煩惱能發精進。
好了!你對上面這個道理了解了,還要什麼?「獲決定解」。這個我們現在已經認識了,不是說懂得了,算了,然後呢關起書本來又忘記掉了。或者懂得是懂了,但還含含糊糊。不!懂得徹徹底底,夠不夠?不夠!徹底了以後,然後呢反覆思惟,然後呢你心裡生起現行,碰到任何情況之下──喏,就是這個!碰到任何情況下,就是這個!所以這個見解是堅定不移。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那時候才可以,才會「對煩惱執為怨敵」。啊,在任何時候,平常我以為這個好就歡喜它的,是吧!貪愛的,愛取,啊,那個時候是一無是處啊!一無是處啊!你就把它看成功怨敵了。因為你把那個能夠怨敵了,所以你要對治它,那麼然後呢對於滅煩惱這個善巧方便,你能「發精進」。因為你找到了個怨家了,這個怨家要傷害你,你要想辦法跟那個怨家鬥啊!於是你要學種種的方法去跟它鬥嘛!這個精進就是鬥煩惱,那個時候才引發得起你的精進來。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前面這個道理,這麼個重要法!
現在不管是四諦、十二因緣,你兩種當中,你能夠融會貫通的話,不管你怎麼講,講四諦,四諦清清楚楚,講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清清楚楚。譬如說,我們前面講這個四諦當中的時候,曾經談起集諦,苦諦比較容易懂,苦、空、無常嘛!實際上那個苦、空、無常還不一定那麼容易喔,還不一定!不過至少粗相我們比較容易。那個集諦當中,集諦當中,因、集、緣、生四諦,這個的確不大懂,的確不大懂。你們不妨試試看,等一下翻那個字典,我們這裡佛教大字典,然後呢這個法相大字典,你去翻,你怎麼翻哪?如果不懂這個十二因緣的內涵的話,你不了解。或者《俱舍》上面有明白的說明,道理可能很清楚。如果說他對這個概念清楚的,一說道理,懂了!否則這個道理不清楚的話,道理說得再多,你還是不了解說些什麼。這個地方我順便說一下,這個開合之間、粗細之間一一交代清楚。
那麼現在這個地方我們再停一下。他為什麼會能夠對煩惱執為怨敵啊?為什麼會對這個道理,能夠產生決定見解啊?有一個理由,而且也是唯一的理由可以說──苦!就是這樣,找快樂!也許我這一生……有很多人:「我並沒感覺,一心想修行。」那是宿生已經有修行了。初機修行的第一步,他一定是,因為初機的凡夫無非是找快樂嘛!啊,看那個苦嘛,他要去掉痛苦找快樂嘛!那個時候為了找快樂,為了去掉痛苦,那時候努力策勵他去找。不幸的是極大部分啊,他要找快樂找錯了,那世間沒有一個人例外,他都是找快樂,結果找了半天下了地獄,好可惜!我們幸運地找對了,啊!因為要這個,然後那個。找到這個地方,一步一步推進,最後呢找到了,原來根本在煩惱;然後呢滅這個煩惱有一定的方法,那個時候你才會策勵精進。策勵精進的力量還是什麼?怕苦嘛!一句話。所以記得哦!苦、集、滅、道,苦、集、滅、道,它一定是這個行相,你要把握得住的。
所以我們曉得呀,這個對「知苦」,這是激發我們發心、起行,乃至於最後繼續修行,到最後證果的整個的力量,就在這裡,就在這裡!所以你看我們這個禪宗的大德也好,念佛的祖師也好,《淨土聖賢錄》上面我看見,也不曉得是哪一個和尚,他一天到晚念佛。然後呢人家罵他,「哎呀,快要死了,我哪有功夫啊!」下面一句話是我加上去的,他根本不覺得。「哎喲,我快死了!」下面匡匡、匡匡,「阿彌陀佛!」拼命念都來不及,哪有一點閒功夫!然後呢禪宗的大德就是生死心切,我們現在打那個板也是「生死事大」,處處地方在那裡。唉,真是可惜呀!可惜的是什麼呢?把那個「生死事大」寫在板上面,那是板的事情,跟我沒關係啊!
我想起這個,我自己有一段笑話也可以說,我的笑話讓你們來笑,也是我自己很痛切,但是呢我要感激的。我說我二十幾年以前,哎喲,是滿用功啊,開始念佛,拼命念!後來因為到了蘭若,那麼然後呢又看了一點經教,哎喲,看了很警惕,然後呢自己也做不到。我在那個書上面圈哪、點哪,法師就說:「欸,不能亂喏!」所以我曉得經上面,我絕對不動,但是自己像現在這種書本上面,我就畫呀什麼,警惕自己。發現那個寫在書本裡還不夠味,我就把這個條子寫好了貼在牆上面,貼得個滿牆都是,啊,常常去看。有一天仁法師跑著來告訴我,看了一下。我心裡覺得:欸,他會讚歎我幾句!他怎麼講啊?「貼在牆上沒有用啊!你要放到心裡去啊!」嗯?這樣。後來我說:「法師啊!記不住,貼在牆上幫忙它。」他淡笑一下。
過了多少年以後,我感覺到一點都沒錯!一直到現在為止,我還受用這句話。我發現努力了多少年以後,大部分時候都是這樣:書本上畫了半天,原來生死事大書本的事情,跟我不相干!然後打板的時候,那個板上寫一個「生死事大」,那個板的事情也跟我不相干!我們都是這個毛病。然後我們去弘法了,講給別人講了一大堆,然後自己呢?有很多人的確大菩薩,啊,那了不起!可是以我來說,我往往是說了半天,說給他們聽的,那是他們的生死,我不相干。我可以說,這是我自己的犯了一個大毛病,讓你們來笑我,這是我懺悔自己的心情也可以說。
所以說「苦」、「生死」,你一定要了解,然後這個動力會推動你。然後我們看密教,噢,說這個密教很高明!是很高明。看看密勒日巴尊者,他到了後面有這樣的成就了,哪怕是他窮得這個樣,要叫他弄點吃,「唉呀,我什麼時候死都不知道!」然後呢送點衣服給他做,「唉呀,我什麼時候死都不知道,我哪有時間忙這種事情!」說來說去什麼?苦逼推動的力量,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根本在這裡。繼續:
此中樸窮瓦大善知識,專於十二緣起有支,淨修其心,
這位大善知識專門在這「有支」上面修。
思惟緣起流轉還滅,著道次第。
因為用了這個功,所以了解了,然後著那個道的次第。關於這幾句話,那麼文字很容易,你們如果懂得了這個有支,你們去用功的話,立刻相應。否則的話呢,這兩句話也沒多大意思。
此復是說,思惟惡趣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為下士類。次進思惟二善趣中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為中士類。
所以因為你曉得,原來前面的因感後面的果是這樣的,如果你想到怕惡趣的話,那麼這是單是下士類。哦,說這樣要做壞事啊──墮落,所以你要做好事,那麼這是下士。結果發現,儘管做了善事還是流轉,不行!那麼要跳出,就是中士。下面:
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經為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門漂流生死發生慈悲,為利彼故,願當成佛,學習佛道為大士類。
這後面一句話。由於自己感受到了這個苦逼啊,然後推己及人,說:「啊,我要報恩哪!」那個時候就把這一個道理要幫別人忙,你自己要跳出來,要幫別人。要跳出來還要這個呀!所以說沒有這個,談大乘那是不曉得怎麼談起。
現在把這個十二因緣的流轉的這個道理,簡單地說明了一下。實際上呢這個還滅的因,還滅的最主要的也已經點了一點,已點了一點。就是講到對治的時候,我們以愛、取去滋潤的話,那麼就生死;如果說你反過來,了解的如理的正法,如理對治的話,那麼把那個煩惱消失了。所以阿羅漢雖然有無量無邊的業,能夠解脫。同時這個地方我們立刻可以了解一下、回想一下,為什麼前面說三世兩重因果當中告訴說,這個受跟愛之間是兩重因果的,大家記得不記這句話?這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特別的原因。「受」這個東西,是前面那一重因果,因,感到現在的必然的果,這個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這個是無可奈何的事情!現在從那個受怎麼樣引發下面,卻是你現在的事情。你不了解了,無明相應之「觸」是生愛,然後明相應的這個觸是什麼啊?善法欲。就這樣地兩條路岔開了,就兩條路岔開了!這一條路流轉,這一條路還滅,這個大題目,重點現在這裡指出來。關於抉擇這個怎麼來修道在後面,我們現在繼續看文。
第四此等攝義者。如前所說,由業惑集增上力故,生起苦蘊生死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轉三有輪。於斯道理善了知已,正修習者,能壞一切衰損根本極重愚闇,
像前面告訴我們的道理,由於「業惑集增上力故」,那麼這樣的關係,平常我們說「惑、業」,它就是「業、惑」,這個你們懂不懂什麼道理?是不是顛倒了?不是顛倒!所以它這個地方,每一個地方,有的時候可能顛倒。就是說你前面造的這個業,這個業的感不感果還要靠什麼?還要靠你的惑的滋潤。惑的這個滋潤的這個力量叫作「集」,由這個的力量,所以這個四諦當中因、集、緣、生,這個次第的必然性就在這個裡面。就是十二因緣當中的,怎麼從能引因到所生支的關鍵所在──這句話裡頭,前面已經解釋得很多了,所以這裡不再提它。於是就再結生,「生起苦蘊生死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轉三有輪。」
如果你對這個道理能夠如實地了知,不但了知,而且如理地、正確地修習,那個時候有一個特別好處──壞一切愚癡,而這個愚癡是衰損的根本。所有世間的一切的壞事情,都是從愚癡上來的,你了解這個緣起的話,那麼這個愚癡就解決了。平常我們講,說五停心觀的時候,對治貪心嘛不淨觀,對治瞋心嘛是慈悲觀,然後呢對治癡心嘛是緣起觀,觀些什麼呀?什麼呀?大家說緣起嘛,喏,這個才是真正緣起呀!現在你了解了內涵,一對比就了解了。實際上可能到現在為止,有的人了解,有的人還含含糊糊。考試完了以後,我想大家就會了解得比較清楚。那個時候了解了以後有什麼好處呢?
除遣妄執內外諸行從無因生,及邪因生一切邪見,
你正確地了解了事情從因到果的必然性,而並不是天生來的,所以叫作空緣起、緣起空。那個時候不管是執著內在、執著外在──內在是我們的身心,外在的山河大地──說一切、一切無因生,你就不會。平常我們世間的這種想法就是「無因生」,當年稱為順世外道,現在我們通常大部分的見解都是這個!所謂「啊!這個世間嘛就是這樣嘛,生嘛就生起來了。」「那倒好像是哦!這個都是物質的流轉,跟這個沒關係。」就這套,這個就是無因,這個是錯誤的。「及邪因生一切邪見」,其實無因本身也是個邪因哪,也是個邪見。他所以說「邪因」的話,就是說他是講有因的,但是他講這個因,他弄錯了,是這樣,這種都是邪見。一切的衰損、一切的罪惡都從這個上頭來的,你現在了解了都排除它。所以這
增盛佛語寶藏珍財,如實了知生死體相,
那個時候
便能發起猛利厭離,
那個時候你就能夠發起猛利厭離了。
於解脫道策發其意。是能醒覺諸先修者,能得聖位微妙習氣最勝方便。
既然你對生死體相認識了,發起了厭離,而且猛利地厭離的話,當然你一心一意要求厭離的方法。得到了方法,於是你拼命去努力。這樣的作法,那是所有那些大祖師們──那些祖師們都是已經什麼?覺醒,不再迷癡了,就是啊或者大徹大悟有成就者──以及得到聖位的,這種微妙習氣。平常我們現在的習氣染污的,既不微又不妙,是粗劣啊!可怕極了,他這個才是好的!這樣的好處的,最殊勝的方便、善巧,就是講上面這個。那麼下面就講經上面的證明。
如是亦如《妙臂請問經》云:「於愚癡者,以緣起道。」
說我們五停心觀就從這個上頭來的。
《稻稈經》說:「善見緣起,則能遮除緣前後際,及緣現在一切惡見。」
如果你對緣起的這個道理能夠善巧、正確地如實了解了以後,那麼對於從前到現在,從現在到後在,種種過程當中的錯誤的這種概念、惡見,一切都排除、遮住、遮止掉了。
龍猛菩薩云:
佛經上這麼說,菩薩論上面也這麼說。
「此緣起甚深,是佛語藏寶。」
這個緣起這個道理呀,甚深、最甚深啊!的的確確,佛整個講的就是緣起,我們現在了解的,那個只是一個概念。而我們現在這個概念實際上呢,就是進入這個甚深緣起的下腳第一步,非常重要!你有了這個認識走進去的話,你可以走到究竟、無餘圓滿地步。
毘奈耶教中說第一雙(即舍利弗與目犍連)所有現行,謂時時中遊觀五趣,遊觀之後還贍部洲,為諸四眾宣說彼等所有眾苦。
這個第一雙就是佛弟子,他們一對啊那真是了不起!為什麼讚歎他們「第一雙」啊?就是幫助我們釋迦世尊弘揚教法最好的一對,稱他「第一雙」。他們的現行,他們忙些什麼?看看!這是我們值得我們學習的。於「時時中遊觀五趣」,他們也去遊喔!欸,他遊了以後,還來「為四眾宣說彼等所有眾苦」,小乘尚且如此!所以菩薩,這常遊畢竟空,說「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他也遊戲呀!他這個遊戲呀,唯恐你不去遊戲,我們這個遊戲呀就唯恐我們去,差別何在?這我們要了解,一個是正知見相應步步上昇,一個是無明覆蓋當中愚癡雜染。
諸有共住近住弟子,不樂梵行,即便引彼付第一雙,請為教誨。
那麼如果說跟佛的那些共住、近住弟子,說這個「共住」的話,也就是出家的,共同的;「近住」這是淨人們,現在我們譬如說在僧團當中,有很多或者受五戒的,或者受八關齋戒的,本來近住是指八關齋戒的這個特別的,那麼現在包括範圍廣一點。反過來說,就是在這個僧團當中的在家、出家的弟子。他所以到僧團來當然學佛,但是進來了以後就「不樂梵行」。唉!來是來了,心裡面就放不下,你怎麼辦呢?「付第一雙,請為教誨。」
二人受已教誨彼等,得教授已,愛樂梵行便能證得殊勝上德。
就這樣。那麼把那些不樂梵行的人交給他們兩個,他們兩個就給他去教誨了以後,他就能夠愛樂。然後呢,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