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八十卷.A面
這個是什麼?後面哪,又碰到了這個境界,然後呢,引發你的跟無明相應的觸緣受,對吧?一個是你不了解嘛,一個是境界,觸、受是什麼?一個是境界,記得不記得那個觸的定義呀?觸的定義是「境界受用」,說你又觸到那個境界了。受的定義呢?生果的。觸了以後,然後你又感受上面,你又看見了,那些,這個汽車,它的確帶給我們的很多好處,於是你想:「我也去要一個。」然後呢,你開始覺得滿好,只是如此而已──愛、取。於是你下面緊跟著,為了要獲得這個東西,做種種事情,你然後去買一個汽車。
所以,當你剛開始看見那個東西的話,這個因位識,也許你看過了就丟在那個地方,它並沒有馬上叫你去買汽車耶,對不對?這眼前我們所有的所對的境界,是,所以經論上面告訴我們,「一念一輪迴」。這個是什麼?起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念頭的因位識就下去了。所以我們一生哪從出生到現在,一直在這個境界當中,不曉得造多少的這個識──因位識。那麼這個因位識怎麼感果呢?哪!就是這個,所以它叫「能引」。那麼它能引這個因位識,怎麼才會生呢?怎麼才會生呢?還要一個「能生」,使得這個能引的因位,產生它能現在這生起的力量來,這個什麼?愛、取呀!現在清楚不清楚?現在清楚不清楚?所以這個地方,你們非聽不可啊!
所以,我這個地方說一個閒話噢,前天有一位同修就一直說,哎呀,現在看了非常歡喜啊,他要把前面的補起來。是,補是要補的,因為你前面不補,現在跟不上。但是呢,這個他補了,重點都擺在補上面,這一堂課就不聽了,這個時候是一個大損失!你聽的時候,最清楚的時候;聽完了,你馬上去想一想,想得不懂,你弄清楚的話,這個概念就非常清楚了。所以我現在每一個地方解釋的時候,把前後的關聯都說得很清楚。那麼現在我們繼續說下去。
說這個能引的因,經過這個能生的這個滋潤,欸,這樣就對了。這一下這個因位當中的識,就可以生起來了,所以結果呢──生、生支。所以生的狀態呢?所生的狀態,它所生支當中所指的那個生,就是現前生起的狀態。現前生起的狀態是什麼?說現法,對吧!所以這個叫作現法苦。那我們說:「不苦嘛,滿快樂!」前面記得不記得?樂是什麼?壞苦啊,對不起!苦嘛是苦苦啊,不苦不樂嘛是行苦啊!所以一有生,這個就是現在的苦諦攝。但是那個生的過程當中是卻有什麼?名色、六入、觸、受,這幾樣東西。這個名色這個東西,無所謂苦不苦。然後呢這個六入這個東西,它本身的確沒有苦不苦。但是呢,這個生支當中,卻也包含在這個裡頭的,對不對?
所以這個我們剛才講總相、別相來說。所以每一個地方,它那個次第,現在我把這個大綱都說得清楚,那麼到這裡我們現在了解了,啊!原來這樣的。它所以能引分成三支,以及所生分成二支,以及引、生之間的大概的關係,在這個地方,有一個基本的概念,有這樣的一個基本的概念。
我們現在不妨仍舊把這個能引來說一下。是能引是無明、行、識;所引,說「何為所引」哪?就是引的那個果位識,乃至於名色、六入、觸、受,就這樣。那麼以什麼?看,我們現在看一百八十四頁,剛才講那個文,現在你們看。一百八十四頁上面,第四:
四相當知能引所引,一何為所引,謂果位識乃至其受,共四支半。二以何而引,謂依無明之行。三如何而引,
現在正講這個。
謂於因位識中熏業習氣之理。
這個怎麼引法的?就是把因位當中這個識,不斷地熏,那個習氣去熏它,這個是這樣引的。所引的呢,怎麼引法呀?
四所引之義,謂若遇愛等能生,
哦,就這樣。這個因位識當中熏習,遇見這個能生的這個,就是那個能生的這個愛、取等等,就有一種引發的大的力量,所以就把這個因位識,
堪能轉成如是諸果。
就把前面本來這個因識,這是在因位當中,轉成功當中的果,結了果了。現在了解了沒有?那個,那一段話很清楚了,對吧?下面呢,
三相當知能生所生,
那第二重因果當中的這個:
一以何而生,謂以愛緣取。二何為所生,謂生老死。
這個就是你為什麼前面這因當中,現在要生起來的呢?喏,就是這個因位當中,本來潛在這個裡頭的,它有一天哪,它這個已經引發的果一現起的時候,當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本身──譬如說,你眼睛看見一個東西,這個無所謂苦不苦啊,的確是。但是呢,的的確確是感得的,前面這個感得的果,所以「觸、受」這個受用兩樣東西圓滿了以後,那個時候,你又由「愛、取」引發滋潤,這個是「以何而生」。由於這個,「所生」的呢?「生、老死」。然後他下面說如何生呀?這個道理怎麼樣的?
三如何而生,謂由行於識,所熏業習潤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
還是這句話,還是這句話。由於你現在這個愛、取以後的造的行為,然後呢,這個行為把這個因位當中的識不斷地熏,熏就是就好像我們用火來烤一樣,不斷地去做,把這個力量增長它。就像一個種子種在那個地上,把那個太陽啊、水啊,不斷地再滋潤它,於是它就有一個力量生起來了,生起來了,那就是這個引、生兩樣東西。於是在整個的生死輪迴當中輾轉地轉,你這樣輾轉地轉的結果是什麼?等到你一生下來,對不起,生完了以後他下面,背上就揹一個死屍。一生,好了!註定就是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好走了。一生下來是揹一個死屍,乃至於聖者,聖者他最後還要死,就是告訴我們這件事情。他那個東西,生下來的那個東西,還是要丟掉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就這樣。
如果這樣的話呢,最後既然要死的話,對不起,就是這個東西──閻羅王,就注定啊被他所吞食。而且這個閻羅王很有意思,你看看那個圖,啊,他這個這麼可怕!三隻眼睛,然後睜得個圓圓地;這個兩個牙齒,前面在吞食;兩隻手、下面兩隻腳,把你整個的抱得死死地,沒有一個地方可以透脫出來,逃不出去,這就是。所以這個十二緣起,這個圖現在清楚了,然後呢,心理的行相清楚了。
在進一步說明之前,現在我們不要看書,也不要看那個圖。我們這個地方仔細地檢查一下,前前後後我們所了解的,一生當中都是什麼?喏,由於生了以後,這生的過程當中,它是個總相。那麼生的過程當中呢一定什麼?觸、受。我們目前所遇見的一切事情,都是觸、受──眼睛看,根對著境生的識;好看的起貪,所謂不離愛;你討厭的,排斥,所以說是乖離愛。否則的話呢,捨受,就是還是一種狀態,就是無記心。這個無記這個東西不是引業,卻也是滿業的因。這個就是觸,觸了以後受,我們一生當中,無非在這個上頭。
所以他前面,我們翻到前面,看,在一百八十二頁當中,愛那一支。看說:「愛者,謂於樂受起不離愛,於諸苦惱起乖離愛。說『由受緣生愛』者,是從無明和合觸緣,所生之受而能生愛。」這幾句話,剛才已經簡單地說過了。現在清楚不清楚?為什麼受緣生愛呀?那個受,觸了以後是一定受。那麼觸跟受之間的兩個受用的不同,我們現在也了解了。因為你雖然,這個是前面一重因果,但是當這個因到感果的時候,你如果了解了──到此為止,斷掉了;如果是不了解,對不起,你又來了。所以它一定是無明和合的觸緣而生的受,那個時候,又愛來了,又愛來了。
這個是為什麼佛就告訴我們「觀受是苦」啊!現在我們這裡真正要努力的,努力在這上面哪!因為這樣的關係,我們不要說:「哎呀,這個營養呀!哎喲,這個醫生怎麼講、這個怎麼講;這個少不了、那個少不了,這個……。」沒有一個少不了的,實際上呢,沒有一個真需要的。忙了個半天哪,到最後燒起來還得多花一點油,真可惜!讓人家多哭幾場、多耗一點錢,實在沒有意思啊!實在沒意思啊!我們要從這個地方痛切地認識,佛法是這樣啊,這個才是佛法啊!
所以我說這個十二因緣,不是把它乒乒乓乓背一遍哪!你當下要認得它,起心動念之間在什麼境界當中,這樣。所以的的確確的一定要這樣,可是呢,「現在我們雖然懂得了這個道理啦,我們大家懂是懂啦,但是做不到怎麼辦哪?」對!這個是個問題。所以記得昨天晚上,我們講那個溫習的時候吧!欸,也正講到這裡。這個俞先生聽見那個竈神講了以後,說心裡「哎喲,很警惕啊!」這第二天,大年初一,所以在佛菩薩前面磕頭,說:「我一定要改過,從此以後發誓要改過!」然後呢,改名叫「淨意道人」。我自己想起來,當年也是這樣,那個貪心這麼重,我就跑出去跟我師父講:「師父啊!我吃一餐,早晨不吃。」我師父就說:「唉呀,你不必啦,實際上你試試看哪!」這樣。我現在也發現,有的人是自己禁不住說閒話,他跑得來跟我說:「哎呀!師父啊,我要禁語。」我也笑笑,啊,我笑笑──最好不要禁。
實際上呢,佛在《四十二章經》上面告訴我們清楚明白,你不在形相上面,你要認得的根本在什麼地方。所以我曉得,我們每一個人未嘗不想向上努力,但是為什麼不能努力?這是我們現在要真正注意的地方啊,真正注意的地方啊!所以以我們現在的地方,這個環境來看,我的的確確是越來越歡喜,大家每一個人都的的確確都在進步當中。不過有的人哪,的確是顯得太慢了一點。有的人哪,啊!實在讚歎,我都不如他。你只要肯向上,自然見效。
那麼,向上的關鍵在什麼地方呢?(時間得注意一下。)向上的關鍵在哪裡呢?第一個正知見,這個地方已經告訴我們了,正知見。還有呢,正精進,這最重要的!你沒有精進不行。精進是什麼?如理地行持。而把這個正知見──要獲得正知見到正精進,中間有一樣東西,必定什麼?如理作意,就是思。所以你平常一定要深入地思,這是為什麼我一直告訴你們,大家現在這個地方真正用功的,你不要說我要學打坐,我一天要坐多少,我要拜多少拜,我要念多少佛。這種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你一定要先懂得,怎麼去坐、怎麼去拜、怎麼去念,怎麼樣轉,這關鍵、功曹在什麼地方?這樣。那個時候,就先要如理作意。而眼前最重要的如理作意,必須要把空下來這個腦筋,不要讓它放逸,這最重要啊!放逸,最重要,這個是所以我策勵你們。慢慢地在溫習當中,我會特別注意的,不久、很快就要告訴大家,在這個地方閒話不准說,這是放逸之門,這是放逸之門。那麼我想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到這個地方為止。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八十四頁,一百八十四頁。那麼昨天已經把十二因緣流轉的這張圖解釋了一下,當你們把這張圖的內涵,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了以後,那麼現在我們這地方講的那個文字的本身,也就很容易懂了,很容易懂了。否則的話,你單單看那個文字,真是個看個天書啊!我自己是這樣,幾位同修也是這樣,你們沒有看的人不曉得這個困苦。真正看的人,我摸索了這個東西,摸索了十幾年,始終不曉得它說什麼!所以這一點我特別提醒大家,要珍惜這個教法。這個教法不是天上掉下來,還是你們宿生自己的善業培得的,所以很快就能得到這樣,得到那樣。
現在我們重新把一百八十四頁,第二段「四相當知」那一段,唸一下那大家概念就很清楚了。這個在唸的之前先說,這個十二支當中,總共對半、對半地分──六支是因,六支是果。哪六支是因呢?無明、行、識,愛、取、有,這個六支是因。然後果呢?是名色、六入(或者是六處)、觸、受,生、老死,這個六支是果支。一共這樣的十二支,分六因、六果。那麼單從這個因到果是這樣,可是這個因有兩重,一個是引,一個是生。那麼現在我們就把這個文重唸一遍。把唸過的文,跟昨天所了解的一對證,那你馬上,文字也了解了;然後這個文字所指的內容,這個內容就是我們心理的行相、相狀,乃至於為什麼我們在生死當中流轉的這個原因,就有個概念。現在看文:
四相當知能引所引,
這個引,「能、所」當中一共有四個行相。
一何為所引,
什麼是所引的?
謂果位識乃至其受,共四支半。
不過在前面這個,平常我們一般說的這個半支不算,只算四支,名色,這個有個原因的。因為實際上啊那個果位識,出現是怎麼狀態?一直到攝持這個名色那個時候一剎那開始,那是果位識,前面這個都是因位。前面因是無明、行、識這個因位,經過了愛、取、有的滋潤,然後它現起中陰。那麼究實說來,那個中陰身本身已經進入果位識了,但是還沒有結生。所以他結生的時候是什麼?就是看見這個父、母交合的時候那個精血。實際上這個精血,就是由於他的業力的原因,那麼他的執著、愛著,所以這個時候,他有一種執取的力量。就像平常我們對我們所歡喜的,啊,我們歡喜吃的,全部精神,嘎嘎貫注在這上面。那個時候我們自己不覺得,但是這個力量非常強盛,這個力量。雖然你不覺得,卻有個強盛的力量。
有一個很善巧的方便,你可以感覺得到,你最歡喜吃的東西,人家把你拿走了,那個時候啊你簡直無法忍耐。那我想我們體會得到的,在這個裡面都是這樣的。你最疼愛的、最心愛的東西,忽然之間被人家拿走了,或者你要失去了,那個時候你這個心理這種狀態,那才可以顯得出來,這個強盛的這種力量。所以說,這是一種非常堅強的攝持、執取的力量。所以這個識就是依靠著這個──這個識、第一個識,就是心識的「識」──依靠著這個顏色的「色」,這個物質的這個東西,執著它,也緣它,這兩樣東西呀就像撐起來一樣。兩根筷子綁在一塊兒,你綁著我,我綁著你,結果兩根筷子就撐起來了。鋼筋跟水泥兩個緊緊地捆在一塊兒,這個柱子就行了!我們一切的都是如此。所以當它那個進入果位的時候這個狀態,就是變成功這個名色當中的這個「名」了。
所以通常我們這個,細分的時候,就曉得怎麼是因位、怎麼是果位。那麼果位的狀態,我這地方也提一下。什麼是所引呢?那就是這個從果位識,當他結生的一剎那開始,名色,然後呢,六入或者是六處,觸、受。那以何所引,拿什麼東西來引的呢?「無明之行」,就是業,最主要的是惑,由於惑而造的業,由於造了業,業有一個力量,這個力量會推動你的,以這個來推動,現在是拉,拉跟推是同樣一個力量。如何引發呢?怎麼會引的呢?是「因位識中熏業習氣之理」,這個昨天講過了。所引的呢,怎麼會引發起來的呢?「若遇愛等能生,堪能轉成如是諸果。」哦,這個我們現在了解了。
那麼還有呢,生那一方面。那個生那一方面是能生跟所生,能生跟所生一共有三個行相。「以何而生」,拿什麼東西才能夠生起來?這靠什麼力量呢?就是愛、取,靠愛、取的這個滋潤──以何為生。生些什麼呢?生、老死。「如何而生,謂由行於識,所熏業習潤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由於愛、取的關係,然後呢,你呀,這個愛、取就是一種煩惱,一種惑,由於這個惑,然後呢自然而然你就造業,這個業就不斷地熏那個識。你做任何一件事情,那個識田當中就留下影響力量。以前留下來影響力量是因位,現在呢,你繼續努力地把這個因位留下來的識就感果了,就這樣。這個為什麼會感果呢?因為它繼續地熏習的話,這個力量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強大,強大到那個時候,它就產生了現行,這樣。那麼現在這個道理清楚了!
《緣起經釋》中,以生一支為所生支,老死則為彼等過患。
那麼解釋。這個生是所生,老死為彼過患。前面我們說,所生是生、老死,那麼他為什麼要在這個地方分開來呢?他有一個原因的,他有一個原因的。就是說,他為什麼要講那個經──佛?他所有的一切都有一個目的,要讓我們正確了解生死的行相,然後呢,從這個地方跳出生死輪迴。假定你不了解這個生死的真實行相,痛苦的原因,以及這個實際上的過患、禍害的話,你不會生起厭離心。欸,你覺得還快樂得很欸!還好得很欸!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不要說世間上的放不下,修學了佛法,還是覺得,哎呀!這個道場要弄這個……。那真的為了弘法,那是很了不起,但是偏偏自己的心裡面放不下。對不起,那個沒有用啊,那個沒有用啊!
所以他告訴你,一旦生起來了以後,這個禍患無窮,痛苦無比啊!所以他把所生的那個生、老死,那一個分開來。生是很簡單,就生;生完了以後剩下來的,一生就註定你揹了個死,那個死一直在變化,一直在痛苦當中。所以說,老死就是所有的「彼等」──生完了以後的一切,一切都是過患,唉,沒有一點是可以愛樂的地方。我們必定要對這個有所了解了,那個時候,你由於苦的逼切,才會追求,要想找這個苦的解脫。那麼你才看看,那個苦是不是能解脫呢?你會找,欸,說有原因,只要因地上面滅除就可以。所以整個的前面已經說過了,佛說的時候,一定先說苦諦的原因在這地方。所以佛在這個《緣起經》解釋當中,特別說明這一點,這個他的理由所在。換句話說,我們真正要想修行的話,必定要從這個地方下手。
這個,到這裡我們了解,佛講的經典,你千萬不要單單看那個理論。不要「單單」看成哦!注意哦!這是一個理論,沒錯,可是這個理論呢,有它絕端重要的一個實質的內容在。如果你把握不住的話,那就變成功說空話,那個所謂學教的話,那教了個半天是戲論。現在說它的理論就是它實質上的內容的,在這種狀態之下,如果你不修行則罷,要想修行的話,這個理論不通,請問你如何修法?所以短短的一句話,這個裡面有這種含意,隨時提醒我們。我們繼續下去,
由是由愚業果無明起不善行,於識熏建惡業習氣,令其堪成三惡趣中果時之識乃至於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彼業習漸有勢力,於當來世惡趣之中感生老死。
這個道理前面說過,這個是對於業果不明白,但是呢我們不明白──這真實的意義的不明白有兩重吧!一種就是因果的關係不明白,還有呢,就真實意義不了解。所以對因果不了解的人哪,他就造惡業,因為不了解如是因感如是果,他要找快樂,不曉得快樂的因在哪裡,就亂搞,這樣。那麼有一種人呢,了解這個因果的關係,說你要找快樂,要找到快樂的因呀!要去掉痛苦,要從根上面切斷哪!那時候他就不會造惡業了,然後呢他可以得到人天善趣,可是並不了解究竟意義。所謂這個因果的究竟的法則如何,對它真實意義不了解,他雖然造善事,但是還在人天當中。所以說
又由愚無我真實義無明,
由於這個不了解,無明的話就是對真實的意義不了解。那麼於是造了善業,
起欲界攝戒等福行,
這個「戒等福行」很有意思!平常我們一般都是講世間的世法,它這個善法當中,把戒開始,這個說明什麼?說明哪你單單持戒,而不了解這個真實無我的意義的話,對不起,這個戒只是人天有漏之福,不究竟的,還在輪轉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