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七十九卷.B面
大家想想:欸,也有道理呀!好、好,那就說還報。派一個大臣跟著來的,就問他,說:「你說這個很珍重的,但是我們收到這個禮物,看了半天,也看不懂這個什麼一回事情啊!」那麼,然後呢他就跟他解釋,就跟他解釋那個圖上面的那個道理,他說:「那個你既然要了解,他不是派一個和尚去嗎?你就去問那個和尚就得了。」「好,好,好,那就問那個。」既然要了解,然後問那個和尚。那個和尚就把那個十二因緣這個流轉的這個內容,從頭至尾詳詳細細地解釋一下,詳詳細細地解釋一下。解釋了一下,那個國王越聽越有味道,越聽越有味道。聽完了以後啊就想,開悟了,大徹大悟了,「啊,一點都沒錯!好好,這國家也不要了,給兒子。」就去做和尚去了,就這張圖。後面哪,我們書本上有的,說這個仙道大王,然後弄了個十二因緣貼在門上面,看了以後,欸,開悟了,就是這樣。你可想而知這個圖的真正的意義,而且這個開悟的話,那個真是什麼開悟啊?那是緣覺哦,緣這樣的。所以我先把這個因緣給大家看,說一說。
我很早以前就聽說過十二因緣,然後呢什麼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這麼大家都背得起來,到底說些什麼呀?啊!就是不知道。然後再聰明一點,講得很多道理。這個說憑良心話,後來我也跟人家講,也覺得把那個什麼能引、所引說了一大堆。一直到最後,我聽見我的老師跟我講了一遍,啊,那我才發現原來這麼個美!後來回過頭來,再看前面的很多概念都非常清楚,都非常清楚了,這樣。所以我了解,今天你們聽完了以後,這張圖容或了解了,可是你們要的的確確在這個地方非要努力不可,非要努力不可!你努力把前面後面的連貫起來,那個時候,那我以前告訴你們的道理去修行的概念,說為什麼前面說異熟、等流等等,當下的一念──業,這個概念都融貫起來了。
我們要曉得大乘佛法之大乘,主要的還是這個。不同的就是你把這個內涵,能夠推廣使一切眾生了解了去解決,這個不同的地方;它解決的根本,還在這個上頭。所以佛在菩提迦耶菩提樹下,哦,發現了什麼?緣起,就是流轉順逆之間關係,就把這個結打開了。當然這個是非常深細、非常深細的部分,可是粗顯的地方,就從這個地方進去的。那麼現在呢把這張圖,順著這個次第,來解釋一下,來解釋一下。
第一個,我們曉得,這個圖上面就是從無明開始,實際上真正是不是從無明,不一定從無明開始哦,這個裡面有它的個原因的;可是呢真正的細相,從無明開始。無明我們已經說過了,就是因為你對真實的狀態不了解,不了解,因為這個不了解,所以那個時候,對於沒有實在的東西,你執著的實在的。大家還記得吧?是「無明如非親實等」,第一個非實,不是實在的東西,然後呢你執著以為實有的;然後呢這個東西又明明是我們生死冤家,你就把它看成功親愛的東西。那麼這個說明了什麼呢?本來這個是五蘊,這個五蘊彼此間也是緣起之法,並不實在,你就在這個上面看成一個實體。而對這個實體,對我們自己個人來說,你又把它看成功「我」,或者親愛的;而偏偏這個我,我們生死冤家,就是這個,這樣。所以它分成功兩派的說明,一派呢是說你不了解真實,一派呢說執這個東西,執這個我,薩迦耶見。大家記得無明跟實之間的兩派判別嗎?
那不管你怎麼,主要的原因,就在這裡。因為你不了解,所以你就造錯誤,這個圖上什麼?瞎子。瞎子當然嘛,就是一無所見。欸,但是你一無所見,老老實實還好,瞎子一樣地動嘛,他還拿了一個棒點點觸觸動,到處這樣。我們現在在長夜生死當中,儘管你知道得很多,可是真實的狀態一無所知。明明不實在的,你把它看成實在的;明明我們的冤家,你把它看成功我、我、我、我,這就受了這個害啊!
因為你不了解,所以你去盲做,你一盲,因為你一盲,做嘛就做錯了。這個像什麼?像陶工一樣,就像剛才說的。欸,本來這些東西這是泥土啊、水呀、或者什麼其他的因緣,就捏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這個什麼?叫作「行」。說無明哪,所以就行,無明所以行。因為這個行的關係,這個業,業本身叫薰習業種力量,當行的當下,這個力量就存在的,這個業的習氣,這個是什麼?就「因位識」,這個就是因位識。
那麼說到這個地方呢,我們現在馬上可以感受一下:平常啊,我們眼前是不是真實地了解世間的一切真相?我們並不了解。我們平常常常說的,一個對境境界來了,可愛的你就貪,不可愛的你就瞋。我們了解了,那為什麼他要來跟你吵啊,原來前面有它的因緣在,而我們不會了解的,對吧?種種這種事情不了解,因為你不了解,所以造種種的業。當你造業的當下,當下本身,那個心識當中,留下來這個影響的力量,做任何事情,做任何事情。可是造完了以後呢,它是不是增長?前面說這個業感不感果,叫「作已」──造完了以後還要增長。怎麼增長法呢?現在就看下去。
那個時候,一下從那個第三支識,一跳跳到後面第八支愛,第八支愛,那麼這個情況,我要說一下。那個「愛」是什麼?這個圖上面畫的,一個吃酒的酒鬼,那個酒鬼啊他平常沒得酒喝,哎呀!心裡一天到晚想酒,等到那個有酒以後,喝得個不停。這個酒鬼從來不知道醉的,不曉得你們碰見過沒有,我想你們可能碰見過。在我以前沒有出家之前,我也不會喝酒的,只有一次的因緣,不曉得什麼因緣,偶然地喝了,喝了以後,人家說我喝醉了,我說沒有、沒有,我自己覺得腦筋清清楚楚嘛!實際上,實際上那個醉,不是說你倒地上一動都不動。的確地,只是你那個受了這個酒精的刺激以後,那時候心裡面一種興奮狀態,說話也是,愛說得不得了,是語無倫次,然後呢喝得是越喝越起勁。這我沒酒癮的,尚且如此,所以我曉得那個酒鬼的話,哎呀,那再多他也不怕。喝醉了,明天,明天再來!就這樣,所以這個愛的狀態,就是這樣的。
那麼他為什麼會有這個狀態呢?你說無緣無故一個人會不會去喝啊?他不會。他前面一定有他一個什麼?有他的原因,他前面已經有這個習慣了,對不對?我們做任何事情,你沒有這個習慣,從來碰不到那個東西,你不會歡喜;你所以歡喜這東西,就是你前面喜好的東西。前面的喜好是什麼?就是你前面的行所積累這個習氣,你所歡喜的。那個歡喜的,如果遇見了這個外境,再引發它的話,前面所做的行為,留下來這個影響力量,當碰見了個境界你又觸發了,然後呢又來了。來了以後,這個像酒鬼一樣,你不會嫌少的。所以這個愛的力量,就是,啊,看見了就歡喜,這種狀態。
那麼另外一種圖上面,它不是一個酒鬼,另外這個十二因緣圖上面,是畫一個要人。這個要人平常我們說國王,他處處地方顯得他很重要那個樣子,喔唷,他有很多事情要做。然後呢我們看哪,或者是大的企業家,或者是什麼,啊,他是忙得不得了!為什麼?這個也少不了,那個也少不了,這個也要,那個也要,就這樣。處處地方少不了他,是名也要,是利也要,是樣樣也要,錢也要,美人也要,沒有一樣東西少得了的。那國王,啊!有了這個,還要那個,有了這個,還要一個,他樣樣有了還要長生不老,就是這樣,所以這個愛的特質。
那麼愛了進一步呢,他要取。「取」這個東西,就像猴子一樣,那我們看見那猴子爬在那個樹上面,真是有意思!那個猴子摘那個果,摘了一個放下一個來,摘了一個放下來,摘了一個放下來,摘了一個放下一個來。牠不停地這樣去摘的,就是那個取的特質,換句話說我們心理的狀態,就是這樣。
然後呢當你取的時候,那個時候下面是產生什麼個狀態呢?取了以後,那個就非常強有力的這種心理狀態就生起來了,非常強有力的心理狀態生起來了。平常我們眼前說剎那的也好,說一生的也好,譬如說我們歡喜的東西──吃,哎呀,到那時候你看起來,這好吃的東西,你坐在這個地方一看。第一個,這個是什麼?就是你看見了。當你看見的時候,那個時候,如果說你以前有這個影響力量,有這個習性,跟無明相應的這個觸,看起來;欸,然後你就歡喜它,愛;愛了進一步你就取;取了以後,然後呢你就吃啊,什麼弄,那個越吃越起勁!當我們吃得起勁的東西,真是欲罷不能。如果我們那個肚子不是橡皮做的,如果我們這個肚子像個房子一樣的話,或者像個海一樣,你多少東西吃下去,都是不會打回票的。就單單這個東西,就有這麼一個很大的力量,這是我們剎那的,剎那的。
那麼然後呢,還有一種狀態,那麼你一生積了這東西以後,譬如說我們現在人來說吧!現在世間人沒有一個人例外的,我們眼前一天的生活,說起來只要十塊、二十塊錢就解決了問題。喔,但是他偏偏不行,要積哪;不但要十塊、二十塊不行,要一百、一千、一萬、十萬,乃至於更多啊!他積,積在那裡存了銀行,然後呢輾轉地來,一生一直在這個上面忙,一直在這個上面忙。那麼等到他慢慢地、慢慢地忙完了以後,他心裡面就一直造這個業,心裡上留下來非常大、非常大的影響力量,非常大、非常大影響力量。通常情況之下,到結束了以後,那個時候他腦筋裡,譬如說,我們譬如說一個人生病了。哎呀,然後生病了以後,他通常有兩種心情:第一個呢趕快找醫生,他要保護自己的生命;還有一個,萬一有問題的話,哎呀,他也覺得這個事情還沒辦、這個事情還沒辦,哎呀,這個遺囑沒交代清楚、這個錢該怎麼辦、如何處理,他腦筋裡都是這些事情擺在這上頭。所以他那個時候,這個力量是非常強有力量,他一生忙那些事情,他在這地方近近地、近近地現起了。
所以記得不記得,當人死有的時候,善心死或者惡心死,他那個是什麼?喏,就是他如果一生忙這個力量,他這忙,他為什麼忙啊?前面經過這個愛跟取,對不對?清楚不清楚?因為我們每一個地方那個心相,那個時候這個就有這麼絕大的力量。平常我們只要自己隨便你想一下的話,平常也是如此。重要的任何關鍵,假如有重要的事情擺在這地方的話,譬如說我正在做,做了一半我要離開了,喔唷,對不起,這一件事情一定要交代得清楚。一定是這一個事情就占在你心裡面,這個叫作什麼?最重的業。再不然的話,就是你要走了話,有人提醒你「欸,某人哪,還有一件事情沒解決」。「欸,對、對、對!」凡是這種事情都是什麼?都是前面經過了你一個識的種子,經過了現在的很多愛、取,而造了「有」,所謂有的話就是業嘛,這個存在這個力量。再不然的話呢,你的習慣,想起來要走了,「哎呀,哦,想起來了。」就是凡是這種情況,都是這樣。
這個力量,由於這個力量,然後呢前面這一生的緣盡了,前面一生的緣捨。所以這個我們四諦當中,叫因、集、緣、生,因、集、緣、生。「因」就是那個種子,那個種子位,就是無明、行、識的那個識的那個種子。「集」的話呢,就是經過那愛、取的滋潤以後。這個集包括什麼?所有的這個惑跟業兩樣東西。經過這個愛、取的強烈的惑,然後呢造了種種的業,這個叫集。集了以後,然後呢下面會引生一個力量,引導你下一生的,而這一生的生命死掉了、捨掉了,這個就是下一生結生的「緣」,然後呢下一生,「生」起來了。
那麼現在在這個地方呢,也是如此,由於前面這個愛、取,所以造種種業,造了這個業,這個業的力量是非常強。前面你無明、行,譬如說,因為無明看見這個東西,看了,然後呢做了一趟,留下一個影子,只是留下一個影子。這個影子,它不一定馬上結果的,通常就是你做了以後,就留在這個地方;可是假定經過後面的這個愛、取的滋潤的話,慢慢、慢慢這個力量越來越強,越來越強,越來越強。這個大家感受得到吧?這個很清楚、很明白的。所以當譬如我們剛才說的,今天你要離開的時候,要想交代或者什麼的,那就是這個什麼?這「有」的力量。當我們一生結束的時候,那也就是這個力量現起來了,所以那個就是會引導你到下一生,於是呢下一生開始生了,所以結生。
那麼結生的時候怎麼個生法的呢?結生的時候就是這樣,結生的時候這個道理我們已經……先就是你離開的時候,當這一生的緣盡了,說死了。然後呢,因為你由於無明,不認識事實的真相來愛著,你覺得:「哎呀,這個失去了!」這個無始以來的惑,以及你造種種業的推動你的力量,這種心理的狀態,這個就是識的狀態,又繼續地……生命前一世的業所感得的生命是到此為止,可是這個心識本身,卻有這個力量推動,就是那個時候,這個時候中有現起,這個中有就現起了。
中有現起來了呢,還是由於這個業。前面我們說過,當你造這個業的時候,除了你自己以外,還有跟你相應的;然後呢,欸,對不起,自己造的業,以及相應的境界現起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又會在這個裡邊轉,然後呢結生。那個結生的時候,前面已經說過了,我們很清楚、很明白,說如果是──以胎生為一個例子來說明的話,就看見那個男女的交合。那麼因為你的這個業的關係,所以別的人跟你沒這個業,你看不見的;有業的話,不管千里萬里,你就去了,看見很清楚。然後呢當這個,《瑜伽師地論》上面說的,跟其他的,一個是男女的交合,一個是只見二根,乃至於最後只見那個精血,都是這個。就是你的心一貫注在這個裡頭的時候,只見這個!
昨天我們就談過了,如果我們仔細地觀察一下的話,我們也很清楚。剛開始的時候見到這個,然後呢你剛開始跑到廚房,看見廚房做菜;到後來的話,你歡喜的;到最後的話,除了這個你歡喜吃的,其他的什麼都看不見。那就是我們就這麼現實的一個心理狀態。然後你那個「識」,那個時候識,由於你一向的習慣,你就歡喜這個東西,所以它這個時候有種非常強有力的力量。本來只是你這個心的業力所緣的,但是因為強有的力量,你把它攝持、把持著這個東西。那個時候,這個精血本身,那個精血本身哪,這個就是這個名色當中的「色」;而另外這個「名」就是什麼?就是你的心識。那個心識所緣的對象,就偏偏有強有力這個「有」的力量,就把它把住,就像黏住一樣。
如果沒有這個強有的力量的話,你不會投生,你不會鑽進去的。就因為有這個強有的力量,這個強有的力量就是有支,就是「有」。就是我們以前無始以來所造的這個,經過愛、取滋潤的這個力量,一下沾上去了,一下沾上去了,這個就是名色。所以名色兩樣東西,它都互為相、相什麼?名依賴於色,色依賴於名,就是這個時候。那麼,這個名色這個東西,為什麼像海中一個小船呢?這有是有這個東西,有這個生命,可是呢它那個大海中動不了,就陷在這個裡邊,欸,就這麼、就這麼,你遠遠看看的就這麼一堆,就是如此而已。這個裡邊卻有兩樣東西,一個是物的方面,什麼?船。船上面,還有呢識的部分,一個人,就是這個,就如此而已。
那麼由於這個業的繼續不斷地推動,雖然在這個地方呢繼續不斷地推動,然後那個時候就六根開始發展了。這六根,這個是六根雖然發展了,但是這個根本身並沒有認識作用,就像一棟空房子一樣。那個空房子就是他的自體,六識就是六個窗子,所以它下面這個圖,是一個空房子有六個窗子,就是空空洞洞的,他有了六個根。這是這個胎位當中,乃至於到後來,他那個六根本身,根是具足了,但是那個根的作用,還不顯出來,根的作用還不顯出來。
那麼再下一步,這個業的推動,然後呢出生了以後,那個時候這個就是「觸」,感觸了,就是根、境、識,「三事和合觸」緣生。那個感觸是非常敏感的一樣事情,所以這個圖上面是一個男女交合,它並沒有現那個交歡,就是男女睡在一個床上,那個就是觸,那是一種非常強烈地一種狀態,那是非常強烈地狀態。平常那個感觸,我們也可以也可以感受得到,當你正觸的時候,那個時候譬如說:你一下坐得一個軟軟的,你坐上去,第一個念頭;或者你隨便,或者是如果說好的,啊!你快樂的感覺,其他的所謂苦、樂什麼等等。剛開始那個接觸的時候,你並沒有能夠體會得出來歡喜不歡喜,可是那,欸,一下,你就有一個感觸,這樣。
那個感觸本身卻是很靈敏的,由於這個靈敏的感觸,所以下面就生起那個「受」,生起那個受,那個受就非常強烈、非常強烈。所以那個圖上畫的什麼?像一支箭射在你眼睛裡。哇,這個眼睛這個東西敏感得不得了!你稍微吹一點風,啊,它那個眼睛就難受得不得了,稍微有一點垃圾進去就不得了,就是這樣。所以你隨便一點點東西的話,不管是身、心兩方面的這種東西,就會這麼個強烈法。
實際上呢我們眼前也是的,這兩天天氣冷了,哎呀,那一下冷了,那我們這裡覺得:啊,這地方,這個不行。喔唷,早晨起來,是第一個起不來。然後呢起來了,跑到大殿,平常的時候,進去就進去了,喔,一進去的話,踩到那地上冷得不得了。那我們這裡還比較好,如果你跑到大街上去一看的話,哇!那各式各樣的時髦的衣服統統出來了。天氣稍微熱一點哪,那個東西統統拿掉了,都是這個樣。然後呢你稍微吃東西味道,哎呀,今天差了一點點也覺得不對,不管是任何東西,這麼個敏感法,這樣。那個就是受,就是受。
所以剛才我們說,我們不是從無明、行、識,然後呢,這個三支是什麼?能引支對不對?為什麼叫能引?喏、喏,它能引發你的,但是因位當中哦!它能引的支,怎麼會引發生起的,還要一個條件,什麼條件?愛、取。這個因位的識,是在這個地方,但是這個因位的識,感不感果啊?不一定,要看你有沒有愛、取的滋潤。當有了這個愛、取的滋潤,不斷地滋潤的話,所謂「作已增長」;那麼不斷地作,就同樣一件事情,不斷地作,不斷地增長的話,這個力量非常強、非常強,到後來的話,它前面這個緣盡的時候,它這個力量就生起來了。然後呢生的時候怎麼辦呢?生的時候那就是這樣的次第,這樣的次第,所以到最後到受。現在我們一生,從結生開始到老死,一直在這個受的當中,一直在受的當中。對不對?
而我們現在境界,碰見那個境界,這個分三部分:前面告訴我們的,那我們那個果報分成三部分:一個是異熟果,一個是等流果,一個是主上或者是增上果。什麼是異熟果啊?喏,就是這個這些,從名色什麼等等,這主要的指這個報體為主的,這是識所攝持的這個。然後呢完了以後,在境界任何一個現起的時候,你這個上面有個感受,而那個感受的當下,它卻有一個另外一樣東西──等流,心裡面也會跟著生起來了,但是這個是果哦,這樣。還有呢外面的境界的話,外境這個所依,就是我們有情所依的叫作增上果,外境所依的。我們一生就在這個受當中。
當你隨便有一個受一樣東西的話,那個時候你就會有一個,一直在這個境界當中轉;有了一個受,那個時候你自然而然會根據那個受,而引發我們內心當中的一種狀態。那個引發的內心狀態是什麼?等流因果,如果是凡夫的話。現在我們了解了佛法以後呢,欸,不一樣了,不一樣了。說為什麼現在有這個感受的?啊,由於前面這樣地一路上來這個因緣哪,所以你看見了這個東西,你又歡喜了,因為以前積下來這個貪愛相應的。反過來呢,你看見了這種東西,又起瞋心了,那是因為跟這個相應的,總之這個在癡當中。嗯,不對、不對!如果你了解了不對,你就不會作這個,那就是還滅。這個我們現在暫時不談,這樣。
所以不懂得道理的之前,你一定在這個裡面轉,在這個裡面轉,然後你講種種世間道理。以世間來說,對呀!你有百分之百的道理,欸,我們嘛當然要去享受啊、當然要求營養啊、當然要求舒服啊、當然要講道理呀,你這個有道理,我這個沒道理呀!這種事情都來了,對不起,這個都是什麼?等流因果。然後在這地方呢繼續又造業,而所以這樣的話,就是對這個這一世所以感得這個果報的原因不清楚,對不對?無明──又來,從頭再轉!然後呢,由於不明白,所以你產生了下面的愛、取等等。這到這地方我們要了解了──哦!所以他剛才告訴我們,這個能生愛,發愛的這個「受」,跟這個受所生的這個愛是兩重因果。清楚不清楚現在?第一個我先把這個前面講的。
還有一個呢,無明、行、識,這個是能引支的因,這是個因位識擺在這個地方。就像平常我們說,欸,我們外面去跑一趟,或者我們坐在這個地方看一個電視,譬如說我們舉一個比喻吧!常常說的:你看電視看得正起勁的時候,忽然來了一個廣告──哎,看了正起勁來了個廣告幹什麼!你討厭它,是啊,討厭它,幸好它只有半分鐘過去掉了。對不起!那個識落在那個腦筋裡是個因位識,它並沒起現行哦!欸,過了一些時候,你碰碰碰碰碰到,忽然之間,以前廣告當中它是說:啊,這個汽車怎麼好、這個汽車怎麼好……。那個時候你有了錢了,又跑出去看看,你想到:哎呀,對呀!我那個汽車裡面想到有這樣東西。然後你就忙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