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079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七十九卷.A面

後面這個叫作「能生因」,那麼果呢,叫「所生果」。前面這個所引的果,這是種子,並不苦;後面所生的這個果,是現行苦,是苦。所以這個兩個因果之間有這樣的差別。在我們的起心動念當中,到那個時候你用上了,就了解得清清楚楚。所以我們現在眼前很多東西,這明明是苦的,但是我們感受不到,然後呢拼命去集那個因,等到你感受得到就來不及啦!這個裡面有這樣的兩重輾轉關係,所以我們必定要了解說,喔!現在你這個一念哪,雖然感受不到苦,可是這個正是苦的因,使得這個苦的種子策發,將來感苦果的就是它。那麼你對這個有個正確的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你就會努力去修行了。繼續下去:

又為說明果之受生有二種因,

那麼同樣地,這個道理剛才前面已經說明了,這個果生起的時候有兩種原因。

謂能引因及此所引生起之因,故說二重因果。

果的生起有的時候,一個是「能引因」,一個是生起的因,所以說兩重因果,所以說兩重因果。那麼

如〈本地分〉云:「問:識等至受及生老死,若是雜相,何故說為二種相耶?

說,從識到受,這個就是……「及生老死」,這個就是苦相、苦相。就是我們現在分成功惑、業、苦──無明、愛、取三支是惑,是無明相;行跟有是業;然後呢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這個七支是苦相。這個苦相就是雜染的,不同的各式各樣,那麼為什麼你要把它分開來說呢?

答:為顯苦相異故,及顯引生二差別故。」

雖然同樣的是「苦相」沒有錯,可是一個是種子位的,現在不苦,前面說過了;一個呢現行位的,現在就是苦。所以它同樣雖然是苦,是雜染的,但是這個兩個行相不一樣的,第一點。還有呢它這個生果的次第,的的確確有不同的,一個是「引」,一個是「生」,先把這個辨別清楚。

又云:「問:諸支中幾苦諦攝現法為苦?答:二,謂生及老死。

這個容易。

問:幾苦諦攝當來為苦?答:識乃至受諸種子性。」

就是上面已經說過的。

是故能生之愛與發愛之受,二者非是一重緣起,發愛之受,乃是餘重緣起果位。

這個一句話,就是我們修行的根本在這裡了,修行的根本在這裡。所以這地方說「能生之愛與發愛之受」,這十二支當中,受的因緣所以愛,那麼愛哪裡來的?因為前面有了受、感受,啊!覺得個感受是可愛的,然後你就愛著;那個感受使你不舒服的,然後呢你就排斥,是乖離愛;還有一種叫捨受。這個兩樣東西彼此間有密切的關係,可以說緊緊地不相分離。欸,妙了!雖然緊緊地不相分離,「兩者非是一重緣起」。嘿嘿,這個就很有趣!它種種的因果緣起的流轉過程當中來說,它並不是在一重緣起當中,是兩重緣起當中的。

怎麼,哪兩重緣起呢?就是前面這個無明、行、識,是「能引」之因,這個因,對不對?由於這個因而引發名色、六處,然後呢觸、受,這個是「所引」的果,這是第一重緣起,到受為止,到受為止,到這一個地方為止。第二重緣起呢?是愛、取、有,為「能生」之因,能生之因。那麼引發的是什麼呢?「所生」的是什麼呢?生、老死。由於這個愛、取、有為因哪!然後引發生、老死那個果,這第二重緣起,不是一重緣起。

既然不是一重緣起的話,中間這個關鍵在什麼地方,我們找出來。喏,真正的流轉生死,就是不曉得這個關鍵。然後呢你了解了這個關鍵,切斷的地方也從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切斷,行了!所以當這個關係你了解了以後,你照著它去做的話,那麼證的果,說一個利根的小乘,叫緣覺。如果萬一我們沒有這麼聰明,那佛告訴你這個受是苦哇!實際上受呢,就是我們現法,眼前一切都是受。為什麼眼前會受啊?到現在為止我們大家都了解了,原來我以前造的種種的業呀,你造了這個業嘛當然現在感得這個東西,你有這個感受啊!這不是很清楚嗎?一重因果對不對?就是以往你造了那些,所以現在有這個感受,就如此而已!

然後呢在這個感受上面,你又起種種貪著,告訴你呀!這是錯的。嗯,好,你到此為止,擋住了!如果說你到那時候,到此為止擋住了,不跟無明、觸相應的這個受。你認得了所以生愛是因為無明,現在你認得了,不再生起無明的話,這個愛就不生起。為什麼呀?原來這個都是業感緣起──空,就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下面你正確認識了以後,這個不再無明相應。無明是什麼?就是惑嘛!所以細的地方,或者是說,內在的是無明,因為你不認識,所以生起種種的愛著等等;那麼認識清楚了以後,那個就不生了,擋在那裡。擋在那個地方的話,它這個就不會再引發生死,這個它重要的關鍵。

所以說,如果說我們自己沒有力量能夠辨別得很清楚,信得過佛講──佛告訴你受是苦,苦的嘛固然是苦,快樂的也是苦,是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不苦不樂它還是苦。那怎麼辦哪?哦,你趕快努力啊!這個時候把生死切斷掉了,把生死切斷掉了!所以這一個地方他只是說明這個,所謂「支分略攝」的這個道理,支分略攝的這個道理。那麼下面呢,就講:

四相當知能引所引,

這個裡邊,前面我不是說嗎,引跟生,那麼引就是能引所引,能生所生。這一個裡邊先把文字唸一遍,很容易地唸一遍,唸完了一遍,我下一堂課就解釋那個流轉,生死流轉圖。

一何為所引,謂果位識乃至其受,共四支半。

上面說的是四支,實際上呢果位識也在這裡,前面已經說過了。

二以何而引,

那麼什麼東西引的呢?

謂依無明之行。

就是無明、行,就是這樣,這個是能引的。

三如何而引,謂於因位識中熏業習氣之理。

怎麼個引法呀?那麼在因位識,就是無明、行,當行的時候,就有一種力量熏習在裡頭,這個是一個因位的識,那熏業的習氣,然後呢它就引發。

四所引之義,

那麼怎麼會引的呢?怎麼會把這個能引的這個因哪,引成功呢?

謂若遇愛等能生,堪能轉成如是諸果。

所以這個能引、所引有這樣的四個狀態,我們要了解的。現在我只把那個文字說一下,文字說了一下,剛才已經說過了,那十二流轉圖你清楚了,這個完全了解。

三相當知能生所生,

在第二重因果「生」當中,有三個行相。

一以何而生,謂以愛緣取。

這個什麼樣會生的?喏,因為愛緣取,所以會。

二何為所生,

生起的是什麼?

謂生老死。

如何生哪?

三如何而生,謂由行於識,所熏業習潤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緣起經釋》中,以生一支為所生支,老死則為彼等過患。

生是「所生」;老死,生了以後的過患。

由是由愚業果無明起不善行,於識熏建惡業習氣,令其堪成三惡趣中果時之識乃至於受。

由於這一個道理,前面不了解這個業感果這一個,那麼由於這一種道理,無明哪,這個道理不明白,起了種種惡業,「不善行」就是惡業。那麼在這個識當中熏了這個惡習氣,於是就將來這個轉成功果位當中的受等等,換句話說,惡趣當中的這個果報。

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彼業習漸有勢力,於當來世惡趣之中感生老死。又由愚無我真實義無明,起欲界攝戒等福行,及上界攝奢摩他等諸不動行,於識熏習妙業習氣,令其堪成欲界善趣及上界天果位之識乃至其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其業習漸有勢力,於當來世諸善趣中,生起生等。如是十二有支,復於煩惱業苦三道,悉皆攝盡。如龍猛菩薩云:「初八九煩惱,二及十為業,餘七者是苦。」《稻稈經》說十二有支攝為四因,謂無明種者,於業田中下識種子,潤以愛水,遂於母胎生名色芽。

我在這個地方簡單地念一遍,下面一堂課,我先解釋,解釋完了以後,回過頭來再把這個一看,那就清楚了。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地看一下,仔細地看一下。這張圖有很多一部分,在我們這個書本上是沒有的,書本上是沒有的。那麼不過沒什麼關係,將來關於這個概念,這個概念你們要把它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功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

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它有三樣東西,最裡邊的核心當中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這張圖上面分成功三圈,它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牠前面咬著牠。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癡。

豬代表「癡」,癡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這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牠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牠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牠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是毒蛇,專門傷人的;雖然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喔!這個很可怕的樣子,但是呢牠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以及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癡是無明囉!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癡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牠歡喜水喔,但是呢牠不管是髒水、清淨水,牠弄不清楚,反正有水牠就去,鏗鈴匡啷就這樣來。這也不知饑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

所以這個貪瞋癡三樣東西,是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他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喏,就是這個,就這個。

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地方,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牠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最下面就是地獄。這個六道當中,每一道的這個右上角都有佛陀在那裡,儘管在六道當中,可是這個佛菩薩都在這個地方接引我們。但是他並不在混在這個地方一起,而是站在那個上角上面,他一直在啊,「來啊!」非常慈悲地告訴我們:「你們趕快要跳出來啊!你們趕快要努力啊!」喏,就是這個。

那麼最外面一圈,最外面一圈就一共十二個圖。那個十二個圖我已經寫在黑板上了。第一個圖是一個瞎子,是一個瞎子,那個瞎子就是「無明」,我先把那個內容講一下。第二個陶,一個陶工,什麼是陶工?就是做瓷器的那個工人哪,就是那個本來是個泥巴,本來也沒有什麼,挖一點泥巴、弄一點水,鏗鈴匡啷對一對,然後你做成什麼,就做成什麼。實際上也不一定陶工啦!就是以那一個時候佛陀時代的,現在我們任何一個人,欸!你捏捏,就像做糖葫蘆的那一個人,用一點麥芽糖,捏捏捏捏,捏成功一個什麼,捏成功個雞,捏成功個狗,捏成功喇叭,捏成功什麼,你做什麼就做成功什麼,這樣。實際上呢就是我們的「行」,由於我們的這個無明的行,你造了什麼業,就造出什麼樣子來,就這樣。然後呢這個時候下面一隻猴子,猴子就是「心識」。你造了以後落下來,這個像猴子一樣,從那個地方跑到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從這個房子跑到那個地方,這個是猴子。

猴子下面呢,是「名色」,名色是一個大海當中一個小船。欸!這個妙了,小船上面你也迷迷糊糊好像有一些人在那裡,但是他的確已經生命已經存在了,這樣的一個狀態就是。再下面呢,就是一座空房子,那個空房子有六個窗子,這個就是「六入」、六入。六入下面的話那就是觸,「觸」就是一個男女在一起,在睡在那個地方的這個狀態。然後呢下面是觸,觸是什麼?一枝箭射在眼睛裡面,哦,不是,我想想看哦!觸是那個,六入、觸、受,對!觸是男女的這個在一起,「受」就是那個一枝箭射在眼睛裡面。那麼下面是愛,「愛」就是那個酒鬼。酒鬼下面,然後再下面取啊,「取」是一隻猴子爬在樹上摘那個果子,摘那個果子。然後呢再下面,就是有,「有」就是個孕婦,懷孕的一個女人,到了十月滿胎的時候就有。「生」那就是生產的時候。最後呢,「老死」的話,一個人身上揹了個死屍,就是這個十二個緣起流轉。

那麼再外面一圈呢,有一位很恐怖的樣子,這個是什麼人呢?閻羅王,閻羅王就是死主,換句話說。它反正是,喏,對不起,你只要在這個裡邊哪,就跳不出這樣的一個關係,就在這個輾轉當中跳不出這麼一個關係。這個圖的最外面的右上角,那個時候佛陀在那裡,佛陀啊,指得一個月亮,佛陀指得一個月亮,這個月亮。佛陀是什麼?就是個覺者,他已經跳出這個生死輪迴,他告訴我們的,指的就是所指的法,這個是你們在輪迴當中熱惱、痛苦無比啊,這個月亮是才是真正的──月亮代表什麼?兩樣東西,第一個呢,清涼、不熱惱,第二個是光明、非無明。哦,是這一個,這個是十二因緣的。

那麼這個左上角,這一張圖上面,這個好像是度母還不知道誰,我不知道。我老師告訴我的,這個都有傳承的,每一個都有它特別傳承的。我老師告訴的,這個左上角那個地方,是一個法輪,是轉的法輪。當初本來我在台北講了以後,他們就要印,我說因為我是個師承老師告訴我的這個,但是呢現在這個左上角這個圖,我既然沒聽說,我不敢肯定。也要去找那個法輪沒找到,這沒關係,這樣,我們大概了解這個圖的真正的大概的意思。

那麼現在呢,我就把這一個這個圖的內涵,來給大家解釋一下。我想在這個解釋這個圖之前,不妨先講個故事,這個故事後面這個書上面也有的,你們現在也不必看那個書。這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故事:

說佛世的時候有兩個大國,一個大國在菩提迦耶,一個大國在南方。那麼這兩個大國,國王都非常好,平常他們彼此之間,經常互相禮尚往來。那麼有一次,這個南方那個大國的那個國王,送了一樣東西,送給那個北方的菩提迦耶那個大王。送的什麼?一幅這個刺繡,那個時候刺繡是非常珍貴、非常珍貴。我曉得我們中國古代是以刺繡出名,這幅刺繡是不是中國去,我倒不知道了,反正是精采極了,他們印度平常是找不到的,是一個絕對的珍品。啊!看了很歡喜,他就派一個大臣作為最名貴的禮物,去送給那個北方那個大王。

送了以後那個北方大王一看,哎呀!那這個東西這麼珍貴,怎麼報答他呢?想來想去,想不出什麼報答他的辦法來。他自己又覺得我是一個大國,平常總是,送他的東西,因為我大嘛,總要比他更大一點。今天哪,他送了我這麼好東西,我怎麼回報他?那麼請那個大臣商量,那個大臣當然誰也想不出來,說:「欸,佛陀是一個最了不起的一切智者,我們何不問問佛陀呢?」說「好啊!」那有人跑得去問佛陀了,佛陀就叫人畫了那麼一張這個圖,就畫這個圖。那麼畫了這個圖,然後呢叫他說這個最珍貴。因為他們是信佛的,所以非常高興就拿了這張圖,送給那個南方的這個國王,送給那個南方的國王。

還沒有送去之前,就派一個大臣先去說,說:「哎呀!我們這裡承蒙你送給我們這樣珍貴的禮物,真難得之至。所以我們要想報答你,不曉得如何報答,用了種種的方法,結果找到一個無比珍貴的東西呀!現在呢你們好好等待著準備迎接。」所以那個南方的國王聽見了這個,平常就送嘛就送來,哪有那麼慎重,這樣慎重,可想這個禮物的重要啊!那麼後來他這張圖畫好了,然後呢派一個大臣,送得去的除了這個圖以外,還有一個和尚,親自捧了這份圖而去。這個南方那個國王,他沒有接觸過佛法,雖然聽說過,也不了解佛法是什麼,就要來接收。一看哪,一個大臣,欸!另外呢一個和尚,捧一張圖。他想,哎呀!這個東西一定是珍貴無比,所以他們用最恭敬的方式,最歡喜的心情去迎接。然後拆開來一看哪──一張圖,那個圖就是這個莫名其妙的不曉得什麼東西。嗯?這什麼啊?他當時心裡面就有被愚弄之感,就有被愚弄之感。

這個也許你們大家不一定能夠體會得到,可能有人體會得到。我記得我們那個時候,有很多這個娛樂的這個什麼,或者晚會啊什麼大家好玩,有一種開玩笑性質的。他用一個非常好的一個禮物包包,然後呢包得外面那個裝潢非常好,然後呢通常叫你拆開來,然後你去拆,拆了一層又一層,拆了一層又一層,拆到最後的話,嗨,裡邊或者一句笑話,或者一個什麼東西。那換句話說,你當時就覺得啼笑皆非,因為是被愚弄了嘛!這是那我所感受到。

所以那個國王當時他不了解這張圖的特別因緣,心裡面第一個念頭,他就覺得愚弄了,哼!就這樣。那麼,結果那個很多大臣看見了這個國王這樣的話,也覺得奇怪。「那來來來來!你們來看,這算什麼名堂?」大家來看了以後,因為由於國王這個一個表示,大家先入為主,大家覺得:哎呀,這是什麼名堂嘛!他事先就說得這麼慎重法,結果跑得來嘛派這個人又怪怪的,他又不知道和尚是什麼,然後呢這張圖又是莫名其妙,心裡面大家覺得不是味道,好、好、好,也沒辦法。

然後呢這國王越想越氣,越想越氣,說我平常很尊重他,結果他這樣,他總處處地方托大,他以為來輕視我,這一下要報復。這平常的人報復也報復了,這個國王往往一個報復,那就大動干戈,是這樣這下要跟他打,這樣。於是,那當然要真正打仗也不那麼輕易啦!所以召集那些大臣大家商量。說起來兩國是差不多,雖然究實說來,的的確確是菩提迦耶對方那個國王比他強一點。正在那商量的時候,那時有一個大臣說:「欸,不!我想這個國王一向我們彼此互相親善,從來沒有這種事情發生過。那這件事情,最好先把它弄弄清楚,不妨何不先派個人去問問呢?萬一他有特別意義,那我們這樣的話,豈不顯得太冒昧,而且無知。冒昧無知,而且又冒這個險,這個種種划不來。」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