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078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七十八卷.A面

……分成功我跟你,分成功我、你、他,只是如此,這東西並沒有我們一向誤解的這個「我」在。這個就是對治的,我們真正的修學佛法的中心就要明瞭這個,就要明瞭這個。

此相違者,謂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

那麼反過來,它──「明」所對治的,換句話說「無明」是什麼呢?跟它相違的是什麼呢?就是在這個補特伽羅上頭──補特伽羅是什麼?就是這個五蘊,就是這個東西──不了解的就把它看成有「我」。然後呢這個無明是什麼?因為無明就不認識它,把它看成功有一個東西,叫薩迦耶見。「薩迦耶見」我們平常翻成功我、我所見。哦!看見這個,明明是個五蘊哪,就看成功我、我所。前面已經解釋過了,在這個四諦當中,煩惱第六個,薩迦耶見當中,說「壞聚見」,這個。

此乃法稱論師所許。

上面這個說法是法稱論師說的。

無著論師兄弟,則許倒執實義蒙昧實義二中後者,

那麼另外一派呢?就是無著菩薩,「無著論師兄弟」,就是無著菩薩跟世親論師所說的。他們觀點不一樣,什麼?「倒執實義,蒙昧實義」,說真實義當中,前面有一個倒執,你把它執著、顛倒了;還有一派呢,說對這個實際上的意義啊,你不了解。那麼無著菩薩所認以為的,這個無明是什麼?對真實的意義你不了解,不了解它。因為不了解,產生了誤解;產生了誤解,所以你有執著。所以這是兩者喔!那麼法稱論師呢,就對於這個「執著」那一點上來解釋無明;然後,無著菩薩呢,就對於你「不了解」那一點上面解釋這個無明。

所以它現在呢,本論就把不管哪一家,把這個無明的行相,統統說得清清楚楚。前面在這個四諦當中,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說許有無明跟薩迦耶見是兩個的那麼怎麼辦,如果不許是兩個的怎麼辦,這個地方也說得明白。所以你兩者都清楚了以後,那對這個行相就完全了解,是一點不會含糊,一點不迷糊。正確地認識了,那麼那個時候的對治、修習的方法,自然也百分之百地正確。

總謂邪解未解二心之中,為未解心,

總之的話,或者是錯誤的,或者是不了解,喏,這地方就指說不了解它。

然此相違能治上首,則同許為覺無我慧。

儘管對無明的本身解釋有兩派不同,它好在什麼呢?能對治它,恰恰相反的,主要的──就是「上首」,就是根本──他,共同他,這個論點、這個說法共同的,什麼?「覺無我慧」。不管你前面的認以為這個補特伽羅上面,是不真實地了解它,或者是補特伽羅上執有什麼,但是針對著前面這個無明,對治它的方法上面,同樣地一樣。這兩派說:哦,原來我了解,這個裡邊哪,並沒有一個我所以為的「我」在,這個是兩派共同的;因為這樣,所以修的道也是共同的。

那麼為什麼這個地方要引用呢?實際上就是當年印度各主要的傳承當中,這法相宗是解釋得最清楚,而這個無著論師跟法稱論師都是法相宗的大師,這樣,所以他把法相宗的最主要的內涵都說出來。實際上從這地方我們也了解,如果說我們以後真正要想修學談論的以外,也絕對不能離開這個題目來談。離開這個題目來談的話,你就跑到錯路上去了,跑到錯路上去了。

又此愚蒙,《集論》中說略分二種,謂業果愚及真實義愚,初能招集墮惡趣行,後能招集往樂趣行。

關於對前面所說的這個「愚蒙」、不了解,或者由於不了解所產生的邪執著,那麼這個《集論》當中說,這個錯誤不了解,還分成功兩個類型。這個愚癡分成功兩個,一個叫「業果愚」,一個叫「真實義愚」。前面我曾經談過,現在來了吧!就是這個。這個對於這個無明的行相,我們不了解有兩種:一個呢,怎麼樣由於無明錯誤地執著了,造業感果的這個道理不了解;還有一個呢,那除了這個造業感果,它為什麼這個樣,那麼真正的內涵是如何呢,這個不了解。第一種,你因為不了解由業感果,所以他要求快樂,不曉得由樂因感得樂果,他就妄求;因為妄求,造錯了,造了種種惡業,所以墮落,這一種。那麼進一步呢,他,儘管是你了解了,但是真實義還是不了解;因為了解了業感果的道理,所以他造種種善業,於是他往樂趣、得人天,但是是不是跳出輪迴,還是沒有。這個地方我們應該認識的,這是我們應該認識的。那麼這是第一個,是無明支,無明支,這個就是我們平常的認識,也可以說見解,見解。

到這個地方要稍微停一下,停一下。平常我們學佛法,主要的叫正知見,正知見,那麼正知見最主要的中心根本問題就在這個地方。前面我們曾經說過,有很多人啊現在講修學佛法,啊!講空,一點都沒錯,空故緣起,緣起故空。說有很多人講了「空」啊,大家都是「都是空的啊,你不要執著啊!」好、好、好!不要執著了,這樣。對,一點都沒錯啊!結果他不要執著是什麼呢?戒啊也不要執著,修啊也不要執著,上殿也不要執著,過堂也不要執著;那睡覺,放不下!他歡喜的卻放不下,這個不曉得他……。這個一種,往往我們就是錯路而不知道,往往是錯路而不知道。所以經論上面處處地方都告訴我們,凡是我們真正地了解真實義,換句話說了解了空的話,絕不會不了解這個業感緣起的因果道理,而且越了解得透徹,他在因果的行相上面越注重,就是這樣。

但是呢實際上這個道理的確是比較深細,我們不是一下容易認識。所以這個祖師等等,一再地告訴我們,我們摸進去的時候,不先一開始講空,而講什麼呢?講因果緣起的法則,讓你產生很深刻的印象,然後你戰戰兢兢啊不造惡業,那個時候淨化了你的罪業。當你慢慢地淨化了惡業,然後呢積聚的資糧,心識漸漸明利了,那個時候你才深入地認識,你才有機會去認識,不會產生剛才這種誤解,這是我們要特別認識的一點。

所以我在這地方,一再鼓勵大家,目前配合本論,你們一定要多看這種關於因果輪迴實錄的,乃至於《賢愚因緣經》等等。把這個因果業感的道理配合,然後使得我們行持步步地遠離罪障,然後步步地積聚資糧,這樣。一方面使得我們保持人身,乃至於往生有修行的機會,一方面趁這個機會漸漸深入,這個是我們的知見上面,必定應該把握得住的一個原則。我想下面這個我們就「行」那件事情,就再擺在明天再講,今天就到這個地方為止。

今天請翻到一八一,一百八十一頁。昨天我們已經把「無明」,十二緣起當中的無明一支解釋了,那麼今天呢講「行」。我們把一支一支的這個內容、定義,先把它說清楚,然後再整個地連貫起來,說這個怎麼從前一支,引生到後一支,怎麼樣地輾轉,輾轉地流轉,輾轉地流轉。

行即是業,

「行」就是什麼呢?就是業,就是業。實際上這個通常這「行」是指它的動作的狀態來說,「業」就是留下這個影響,它會影響,實際上這是一樣東西。平常說我們造業、造業,就是我們造作的時候,那個就是,所以也可以說是一種行為,那麼留下來這個影響力量。

此有非福業能引惡趣,及能引善趣業。

那麼這個裡邊分成功兩種:一種呢非福業,就是惡業,這個惡業嘛,引我們到惡趣去的;還有呢善業,善業是引到善趣去的。

後復有二,謂能引欲界善趣之福業,及能引上界善趣之不動業。

這個後者這個善業當中,又分成功兩部分:一部分是欲界的「福業」,欲界的福業──人、天,這樣;還有呢上界的,就是色界、無色界的「不動業」。這個不管是人天,以及色、無色界,這個是善業,這個就是行。第三支,

識者,經說六識身,然此中主要,如許阿賴耶者,則為阿賴耶,如不許者,則為意識。

「識」,經上說是叫六識身,那麼這個六樣東西當中,最主要的是什麼呢?如果說大乘唯識許有阿賴耶的,就是阿賴耶識;那麼小乘它沒有這個概念,那麼或者不接受這阿賴耶者,那就是意識,六識當中的意識。

此復若愚,從不善業起苦苦果,造作增長諸不善業,此業習氣所熏,現法之識者,是因位識。

這個「因位識」跟「果位識」分開來講,那麼這個是怎麼一回事情呢?這是說,我們不了解這個識是什麼東西,實際上這個是從無明一路上面來的,那麼因為我們不了解,所以有「行」。當你真正行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造種種業的時候,那個一切的行為啊,就留在這個心識當中,留下一個影響力量。那麼,所以這個東西,這個習氣啊,所謂留下來這個影響力量,留下來這個習氣,或者留下來這個種子,那個東西就是因位識。

如果說你所造的是不善業,為什麼呢?因為你不了解一切事情由業感果的這個因果緣起的法則,所以說「此復若愚」。那麼你雖然要求樂,可是不了解什麼是樂因,所以你造的結果卻是苦果。「造作、增長」,這我們都了解了。然後造了這個業以後,這個習氣,造的時候它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潛伏在我們的心識當中。這個潛伏在心識當中的力量,將來可以引發生死流轉的,這個就是因位識,因位識。在唯識上面我們稱它為種子,所謂異熟種子、名言種子之類。

由依此識,未來世中於惡趣處結生之識者,是果位識。

那麼因為這個當初造的時候留下一個種子,這個是因位識;由於這個,然後它將來如果有特別的因緣又把它策發,策發了以後,將來能夠結果的,這個叫「果位識」。所以實際上這個識分二個半支,前面的半支是因位的,後面的半支是果位的。那麼怎麼情況之下,從因位轉變到果位呢?這個在十二因緣的流轉圖當中,會有詳細說明,詳細說明。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了解了,原來就是在我們平常起心動念之間,就根據我們平常說,以前、前面說等流心識,當境界現起的時候,我們以什麼心識對,造什麼,然後呢這個時候就會把因位識變為果位識,這個道理隨後再講。

如是由於無我真實義愚增上力故,未如實知善趣真苦,妄執為樂,即便造集福不動業,爾時之識是因位識。由依於此遂於欲界上界善趣結生之識,是果位識。

這個同樣的道理。前面是由於業果不了解,造的惡業;現在呢,他業果是了解了,但是「業感緣起」的這個緣起的究竟的意義,真實意義,這個平常我們說「空性」,這個道理他不了解。由於對於無我的這個真實義,換句話說,勝義諦當中講的空性,這個裡邊並沒有真實的我,於這一點事情不了解。由於這個愚癡無明的力量,那麼他雖然了解了業感緣起的道理,雖然了解了業感因果的道理,造種種的善業,但是並不了解這個善業感得的這個樂趣,真實來說還是苦的,所以他妄執為樂。那個時候他造的什麼?或者造福業,或者造不動業,那就是人、欲界天、色、無色界。那個時候同樣地,當現世造的是因位識,將來根據這個會結果的是果位識,這個是第三支。第四支呢,

名色中名者,謂受想行識非色四蘊。色者若生無色,唯有色種而無實色,除此餘位羯羅藍等色,如應當知。

什麼是「名色」,名色一支呢?受、想、行、識,這個不是色。這個是顏色,顏色就是「有對」。平常所謂「對」的話,它有特別的,眼可見、耳可聽,然後呢舌可嘗、身可觸,像這一種東西,那麼這個可以表示的,這個有質礙的,像這一種東西,那我們了解的。所以換句話說心法以外的,這一個世間的那些有漏的東西,那就是色。那麼說「名者」是這個心法;「色者」,那麼就是我們的色法──色、聲、香、味、觸。如果生在無色界的話,並沒有實在的色,而只有色的種子。除了這個以外,所以除了無色界以外,其他的……所謂「羯羅藍」是什麼呢?就是當我們在生死流轉當中,新生命剛剛開始的那個時候結出的這個,叫羯羅藍等,從此以後慢慢地發展長大,有六根,然後變成完全的一個身體,這個叫作色,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當結生相續的時候第一剎那,一直等到六根生起以前,那段時候叫名色,名色。那麼這個「六處」呢?

六處者,若是胎生,由其最初識入精血,為羯羅藍,與名俱增,成眼等四處,身與意處,於羯羅藍位而有。

這個「六處」呢,就是從前面這個名色的羯羅藍開始,胎生,那麼就是最初這個識入精血,那個時候結生的一剎那,成功這個羯羅藍。羯羅藍另外叫「凝滑」,一團,一個肉團,這滑滑的一個肉團,只是如此而已。那個時候這個肉團,實際上這個色,這個是「與名」,就是心「俱增」。因為由於這個業力的推動,它繼續地在增長,繼續增長的話,慢慢地就成什麼?「成眼等四處,身與意處」,換句話說,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樣東西,那個時候在羯羅藍位上面慢慢地生起了,慢慢地生起了。

實際上這個裡邊很有意思,所以這個名色我們已經談到,在前面依四諦流轉當中談到,說投胎進去的一剎那中,一剎那那個時候,他那個色的特質,是什麼呢?叫所緣,還有呢所依,實際上呢所執。識緣的地方,就是他所執的地方,譬如說我們眼睛看,嗯!看一個東西,那我們所看的這個境,就是我們所緣的,所緣的;不過那個執的話,就是這個緣哪,而有一種強有力執取的力量,否則的話你就說我們只是執,執持所謂。

當我們真正投胎的時候,那一個時候,就是那個心識,由於強有力的執取,那個時候的這種狀態。因為有他這樣執取的狀態,所以啊那個父母的精血,本來他所緣的,變成功他的由貪愛而執取。於是那個時候他前面那個心識,就心識本身,永遠在剎那剎那地向前推衍,滅了,後面的心識起來了。而後面的心識起來的時候,那個就依他所執的那個精血,那個就是色的部分,羯羅藍位,羯羅藍位。

所以這個時候產生那個名、色這兩者當中,很有意思,這個羯羅藍跟他那個心識,就兩個,所以叫「俱有依」識,這個名色當中,色跟名兩個東西,是互相──識,這個心識,去緣、去執另外那個色,那個色就是精血;然後呢,同時他這個精血,又變成他識所依的地方,於是就產生了一個新的生命,這樣。那麼同樣地,還是由於這個業力的推衍的話,那個新的生命慢慢、慢慢地發展了,於是成功這個六處。

若是化生,結生之時,諸根頓起,無此漸次。

如果說化生的話,那麼當他結生的時候,一剎那都起來了,他不會有這個一步一步地發展,像胎生,經過十個月。那麼不一定,人是這樣,有其他的動物哦,不一定。

卵生濕生唯除住胎,餘者悉同。

還有卵生跟濕生,這個發展過程當中也是一樣的。化生是一下頓起的,其他的胎、卵、濕是漸次而來。不過胎生呢,這個漸次來的時候在母胎當中;卵生跟濕生不在,在卵當中,這樣的,實際上那個濕生,還是有牠的一個膜包在外頭的。牠這個進行過程當中,還是這樣的,先是這個兩個名、色,然後業力的增長了,而那個六根漸漸生起,這樣。所以說除了住胎,其他的發展過程當中,也都是這個樣。

是〈本地分〉所說。

那個是在《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上。

由是因緣,成就名色得身自體,成就六處成身差別,是為成就能受用者,五有色處者,於無色中無。

那麼下面這個什麼呢?由於這樣的原因,所以名色這個東西啊,就是我們自己的本身,換句話說我們平常說色心、色心,就是這個東西。平常我們講的我,也可以說單獨的一個我,實際上呢「我」這個東西,就是色跟心,再分開來叫作五蘊,那麼就是他自己的本體。那麼這個本質這個東西,如果說細細地分開來說的話,那又分成功眼、耳、鼻、舌、身,這樣的不同的幾個,所以說六處是成就身的差別。總相、別相,總別之相。

所謂總別之相,我們譬如隨便說吧!說這個教室,好囉,這個教室是個總相,總共地統統包括在裡邊。然後我們在教室的時候,哦,這個叫講台,然後這個叫門窗,這個叫我們坐的椅子,這個叫什麼牆壁,這個就是什麼?這個教室的別相。所以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我們說這個寺院,那麼這個就是它的總相;然後呢,這個寺院裡面,這個是大殿,這個是寮房,這個是大寮,這個是什麼,那就是它的別相。

所以這個地方的名色跟這個六處,是他的一個是自體的總相,一個是別相。雖然前面、後面,從它的成就過程來說有前後的差別,實際上呢,這個名色跟六處結了以後,一直到你這一生,一直連續下去的,一直連續下去的。所以平常我們經上面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這個一直到這一生,從開始結生一剎那,到本有消失死有開始,都是這個狀態。所以他的本體來說就是名色,他的差別來說就是六處。那麼再下面呢,「觸」:

觸者,謂由根,境,識三種和合,取諸可意,非可意,中庸三境,說「六處緣」者,亦表境識。

「觸」,那麼再下面一支。什麼是觸呢?由於「根」跟「境」跟「識」三樣東西,碰在一塊兒了,那個時候碰在一塊了以後所產生的那個一種感觸。那個感觸本身還並沒有辨別的能力,說辨別這個好壞,但是,欸,他感覺到了,感覺到了。那麼這個感覺的,這個能感覺的這個,這一種心理叫作觸。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