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七十七卷.B面
那麼為什麼你不會去呢?這地方我們應該想一想。有的人看見那兩個人坐在那裡的話,哇!他腳底抹了油了;有的人看見那兩個人在這個地方的話,他脖子上套了個鐵鍊拉他去也拉不去。你們相信不相信?為什麼?那就是有的人他就是歡喜,跟他相應他就要去;有的人跟他不相應,他就不去。
為什麼相應?為什麼不相應?這個我們立刻可以檢點得出來。所以前面如果是你對他有煩惱、愛染等等,以及有它業;因為你愛染平常跟他聊天,唉呀,這個如膠如漆,到那時候腳底就抹了油了。平常你如果是修厭離心、厭患的話,你覺得:唉呀,這個毫無意義啊!這個都是善知識,我可不要去啊!到那時候,像你身上綁了個鐵鍊,拉你去也拉不去。如果說在這種狀態當中的話,你一定不去,一定不去的話,你就不會跑到那個地方去。這個地方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我們要認識的地方哦!那麼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故作感那洛迦業及增長已,謂屠羊宰雞,或販豬等,諸非律儀中有,猶如夢中,於當生處見有羊等。
那麼現在呢,前面說這個胎生的一個狀態,下面說整個的生的狀態。生為什麼會生,前面第一句話已經說明了。現在呢就是說,當你造了譬如說感得地獄的這個業,造了增長,造了增長就是順定受,換句話說,現在這個時候,中有你一定到那個地方去的。那麼舉個例子,就是說,因為你造了種種的這種惡業,這個什麼?殺豬、宰羊等等。「諸非律儀中有」,這句話什麼意思?什麼叫非律儀?非律儀它也是一種規則,換句話這種規則,它註定我們要造惡業的,註定我們造惡業的。譬如說我們現在說:啊,這個告訴你啊!現在我們為了賺錢,這個行業賺得了錢,然後你應該怎麼弄,講了個殺豬、宰羊的道理。這講起來,天經地義的,有它一套大道理,然後你照著這樣去做,這個就叫作非律儀,非律儀。
所以任何一個行業有它的行規,而這個行規,有的行規教你向上,有的行規教你向下,這個特別叫律儀。我們出家人的行規,叫作律儀戒,要告訴你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這個該做,那個該做,這樣的話讓你生天、往生極樂。殺豬、宰羊有它的行規,告訴他,你要這個樣、那個樣。然後呢這個心念當中一天到晚轉那個,造了這種惡業一定墮落。那麼因為造了這個業,他中有生起的時候,像夢當中,欸,就看見那個要生的地方,那個地方也有羊等,他也看見了,然後呢?
由先所習憙樂馳趣。
欸,因為他以前的喜樂,記得吧?中有的生起,以及結生都是這個。因為他的習性,欸,看見了他就歡喜,歡喜就去呀!所以整個的那點,說我們叫作戲論,平常我們的心理狀態都是這個,你就去啦!然後呢,因為他平常習慣了看見這個羊就宰,到那時候看見那個忍不住,他看見那個羊,殺那個心又生來了。那個心一生,
次由瞋恚生處之色,中有遂滅生有續起。
所以這個地方要說明,墮地獄,是的,有中有的,這個是這樣的過程而下去的。
如是於餘似那洛迦癭鬼等中,受生亦爾。
那麼鬼道等等都是這個樣。
若生旁生,餓鬼,人間,欲天,色天,便於生處,見己同類,可意有情。
除了這個地獄以外,餓鬼、畜生、人,乃至於天,天是指欲天跟色天,無色界天是沒中有的。同樣地,看見自己的同類,你看見了,於是你就去了。
次由於彼起欣欲故,便往其所,瞋當生處,中有遂滅,生有續起,此乃《瑜伽師地論》說。
那麼因為你看見了以後,所以那個時候,你由於這個「欣欲」,所以到那個地方去。你對眼前的這個地方產生厭惡,那麼中有滅、生有起,這個《瑜伽師地論》上面說,《瑜伽師地論》上說。
說到這裡又停一下,我們又要想一下「欣、厭」兩個字。他最後死了,結生的時候,還是不外乎兩樣東西──因為「欣」,對它歡喜的東西就去了;因為「厭」,排斥那個東西,他就進去了。所以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你自然了解:噢!三界之內,乃至於跳出三界的,我們這念佛的,還是這個道理。那麼這個靠什麼?靠你的業,這個業是平常的心心念念、時時刻刻。所以我們現在說要修行、要修行,喏,道理很簡單,你如果這個地方不認識……現在了解了吧!所以為什麼告訴我們如果這個地方不談,談修行,那是我們在這個地方還在戲論當中,現在有了根據了,對吧!很清楚,就是這個。所以一切時處都在這個上頭,都是這個時候,我們繼續下去。
若非宰雞及販豬等,不律儀者,生那洛迦,理同後說。
那麼前面說墮落這個,是指非律儀的殺雞、宰羊,如果其他的生那洛迦那不一定,像後面說。後面說的什麼呢?就是說,你跟同類那個地方看見了你就,欸,覺得歡喜的,總是又令你歡喜的,令你歡喜的你就去了,令你歡喜的你就去了。這個地方我也要特別地要說一下,因為這個地方,這個論上面並沒有說明。譬如說投餓鬼趣,我們會想:「對呀!誰我們都是貪心的。餓鬼的人是貪心特別重,他應該一天到晚想吃。他為什麼到那時候吃不到呢?」餓鬼是這樣的,他因為一天到晚想吃,所以他那個中有現起來的時候,他吃得太多了,那個時候肚子塞得飽飽的,他就看見那個人已經塞得飽飽的,你就把它再吃,到那個時候,他心裡面忿恨說:「我已經吃得這麼飽了,我吃不下!」這個一念瞋心一來,好!那個中有就消失掉了,就這樣。所以他那個時候排斥的一念心,就進入那個餓鬼道,從此以後他永遠也吃不到。
所以他生每一道當中,他都有這個力量,就是一個是欣的心,一個是厭的心,這個是強烈的這種狀態。而這個結生的時候是如此,實際上呢,這個業就是我們在生的時候,一直相繼續的。所以為什麼說引業跟滿業之間,引業是一定什麼?就是這種善業或者不善業,就是你這個強有力的這種心念,所以整個的生死輪迴當中。那麼我們現在了解了,哦!所以講繫縛就是這個,所以講解脫也是這個,現在這個內涵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了。
《俱舍論》云:「餘求香宅舍。」謂濕生欲香,化生求舍,而受生也。
那麼說胎、卵、濕、化四樣當中,每一個地方的生法,那個《俱舍論》上面就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濕生牠所求的呢,求到要香,聞香。化生呢,要求住的地方,那個同樣地要求那個,然後呢他找到所住的地方也是要去了。譬如說到地獄的眾生,前面已經說過了,他不是要求到地獄去,那是他妄業的顛倒啊!譬如說:到這個熱地獄的眾生,他是怎麼去的呢?到寒地獄的眾生,他是怎麼去的呢?那時候他覺得冷哪,他就要找熱,欸,那個地方覺得很暖和,他就去了,一去了,那個地方原來是熱地獄;寒冰地獄,恰恰相反,就是要求去的地方,就是這種狀態而去的。那麼現在關於這個結生的道理,我們有了一個正確的了解。把下面最後一段話也說一下:
復如釋說,若是當生熱那洛迦,希求煖熱,
哦,這個地方就講了。
生寒地獄,希求清涼,中有遂往。諸卵生者,《俱舍論》說亦同胎生。死沒及結生之理,無特外者,皆如〈本地分〉說。
除了說明這個理由以外,還有現在我們這裡的根據,都是《瑜伽師地論》上面的〈本地分〉,這個地方說得清清楚楚。那麼現在到這裡為止呢,有關於由苦集諦當中說的這個流轉的道理,我們已經有了一個清楚的概念。不但是前面這個理路,而且理路所指的行相,而這個行相,就是我們當下的一念。怎麼樣從我們當下的一念,由於自己的惑、無明,或者是煩惱而造業;造了業以後,這個業繼續地怎麼增長;然後呢,到死的時候怎麼現起中有;然後從中有當中怎麼再結生,有一個大概的概念。這個是從四諦上面來講,四諦上面來講,那麼下面就講十二因緣。
這個十二因緣實際上說起來,還是這個內容的開合不同,不過這個開合他講得更細緻。如果前面這個概念有不清楚的話,等到把後面的十二因緣一清楚的話,那這個概念就完全清楚、完全明白。今天我們把十二緣起的十二支的行相先介紹一下,至於說它流轉過程當中,明天我還有張圖會帶來。所以明天上課的時候,提醒我一下,我會把那張圖告訴你們,這個解釋一下,解釋一下。今天我們繼續下去。看卷七:
第二由十二緣起門中思惟分四:一支分差別,二支分略攝,三幾世圓滿,四此等攝義。
一共分十二緣起就是十二支。那麼這個十二支,每一支的內容是指什麼,第一個我們要認得它。那麼這個十二支當中分幾個大類,「略攝」就分成功幾個大類。為什麼要講十二支呢?就是生死流轉,在那個生死流轉當中,它的行相,它的功能,彼此前後的關係,所以在這個第二個略攝當中。然後呢這個十二支流轉生死當中,怎麼樣從前一世推展到後一世,這個經過的時間說明。最後,由最後的說明補充前面幾項沒有圓滿的。這個在這個地方現在解釋一下,解釋一下。我們看:
今初
先是看那個支分差別。
十二緣起支中,初無明者,
第一個講「無明」。平常我們對無明兩個字可以說耳熟能詳,常說的無明、無明大家都知道,可是無明的真實內容啊,我們對它不一定認識得很正確。尤其是我們傳統的佛法裡邊講起來,說見惑、思惑、塵沙、無明,講到無明,好像這個無明細得不得了,「哎呀,這我們凡夫不可能認識的!」因為我們不可能認識,所以你沒拿它一點莫奈何它。實際上呢,不!細的無明,是的的確確我們沒辦法認識的,粗的無明就在眼前,就這樣。而是我們必定要從粗的無明上面下手,由這個因漸漸地淨化,然後一步一步地如此因感如此的果。你粗的一步一步地淨化的話,你才能夠最後找到最細的地方,連根拔起。所以現在我們把這個概念,在這個地方要認得很清楚、很清楚。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我們前面很多誤解都可以拿掉。誤解拿掉了以後,產生了一個正解,這個正解就是我們修行的根本。
談到這裡,在沒有說正文之前,有一句話要說一下的,有一句話要說一下的。我們常常聽祖師們說:「寧願千年不悟,不要一日錯路。」就是你寧願你一千年不開悟,不要一天走錯。這個話怎麼講呢?就是說,如果你走錯了以後,那個非常危險、非常危險!你在這兒慢慢地做對了,慢慢地摸進去,哪怕一千年,你只要做,總有開悟的時候,總有解決的時候;萬一你走錯了,那永遠摸不到!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好像跟我們了不相干,實際上這句話真正的意思,就是我們眼前每一個人都犯了這個毛病。因為我們在識心的這個控制之下──識心的特質是什麼?它就是識就是能執,執所執的,當你緣所緣的,緣到了以後,你自自然然產生不知不覺的執著,你就覺得這個樣。於是這個執著分兩方面,一個是理智的見煩惱,一個是情緒的思煩惱,你死死地死在這個裡邊。我們平時總覺得我很有道理,總覺得很有什麼,很哪……那個都是在這個概念上。所以這是無始以來無可奈何的事情。
現在呢,修學佛法的目的幹什麼?就是幫助我們擊破它、淨除它,所以佛法是唯一的能夠淨除這個的一個寶貝。萬一你學了佛法,一步開始走錯了,害了!因為說佛法是淨化它的,現在你學了,結果你佛法也學錯了,你已經學錯了,走上了更糟糕的一條路上去了。因為你前面不了解,還有機會說:「哎,這個世間的啊!現在學了佛法可以把你淨化。」現在你自己覺得學了佛法了,其實你學對了沒有?學錯了!於是你牢牢執著這個就是解決你的問題。於是這個執著,把你本來可以解脫的這個機會去除掉了,切斷掉了。什麼東西切斷哪?就是你的執著,你覺得對嘛!因為你覺得對,所以你才不接受其他的,這個力量非常厲害。如果說你們自己檢查一下的話,我想我們很容易可以體會得到,很容易體會得到,有很多東西你總覺得:啊,很懂!就這樣。
我啊,昨天也是那位同修跑得來跟我談這個問題,哎呀,他就談得好歡喜,我也非常歡喜、非常讚歎。有兩個理由:歡喜的,他現在走上了正路;讚歎的,我看見他走上了,我也沾了這個光,隨喜功德,無比地歡喜!他就跟我說,他那個剛開始聽的時候,是為什麼聽不進,現在聽得是越來越歡喜。我說:「是呀!我當初也是這個樣的。」然後呢,我進一步說為什麼原因。說實在的,當初為什麼聽不進啊?我們不妨在這個地方每一個人自己檢查一下,什麼力量在這個地方。
你就是說,自己有一個自己的慣性、習慣,有一種慣性平常我們說,你對外來的東西,你就是你覺得這個滿好嘛,這世間的東西,就是這樣。這個就是所以叫你,譬如說坐在這裡,叫你站起來,你覺得坐得滿舒服,叫你站起來,你真不願意!除非是坐的地方不舒服,那個時候你自己要求,否則的話,你坐在那裡一定不願意動的。這個是什麼?情緒上的。還有一種呢,見解上頭的,如果你自己已經覺得你對了,如果你覺得對的話,外面東西你自然而然有排斥的力量,就這樣。就這個力量擺在這個地方的話,不管人家講的什麼東西,自然而然你自己覺得對。
所以說剛才說的這個東西,佛法本來就是幫忙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不幸萬一我們一開始走錯的話……所以說,哪怕你一天走錯路,你以為走對了,結果呢唯一真正走對的這個路是你摸錯了,你還以為對,於是你把唯一救你的這條生路一刀斬斷了,請問你有沒有機會跳出來?所以龍樹菩薩在《中論》上面告訴我們:佛為什麼要說這個道理呀?為了要解決你的諸見。今天你對這個道理你的執著,實際上執著是錯的,那個時候諸佛也沒有莫奈何你,諸佛也沒辦法救我們。所以我們一開頭時候,我要特別說明一下,我們正式修學佛法之前,哪怕你已經懂了,還是要記著:我還是個瞎子,就算摸到象了,我還是摸到象的一部分哦!你那個時候能夠這樣地認識,所以你還自己覺得我還在病當中,然後你還要努力,那個時候有機會;如果說你這個心情生不起來,自己覺得很懂的話,那對不起,那就害了!
所以到這裡,我們重提一下,前面「道前基礎」告訴我們的準備,我們把這個準備今天重提一下,把這個我們的障礙拿掉了以後,然後我們再學下去。我為什麼在這個地方提這個,有個原因。你要真正進入佛法,前面講的是人天乘法,這是個基礎,這是個基礎,是共的,由這個基礎上面真正地深入,到這個地方才是真正跳出輪迴的開始。前面已經講了一半了──四諦,如果在這個四諦上面你萬一把握不住,現在還有更好的──十二因緣。如果你這兩個都把握不住的話,那對不起,這一生就沒有因緣了。
所以在這裡務必先要好好地把自己的宿習──這個宿習有幾種:一種知見上自以為了解的習慣,就是見煩惱;還有一種自己的思煩惱,哎呀,覺得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哎呀,又覺得這個不配胃口、那個也不配胃口,就是這個習性上的。這個兩點一定要拿掉!打起精神來,好好地學!這是以前無始以來的錯誤拿掉了以後,然後呢我們從這地方進入去。現在開始我們看一下,先看那個無明支。無明是什麼?
如《俱舍》云:
他引《俱舍》的,在我們這邊說我們講大乘的,他為什麼引《俱舍》啊?要曉得,這個特質本身,大小三乘所共。現在我們剛剛進去,如果說基礎的地方不認識的話,你深細的地方也不可能認識。反過來,如果說你基礎不認識,先把大的弄得了以後,我們變成功什麼?哎,講起來,說,哇!人造衛星樣樣都懂,銀河、太空都懂,實際上呢我們眼前的是一無所知。你眼前的一無所知,你就能夠到太空去了嗎?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道理。不要說人造衛星,眼前那個腳踏車你也不會造,乃至不會騎,你就說我居然能夠造太空火箭,那不是很荒唐嗎?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麼這個很深的大論當中,它處處地方引這個。這個地方有個重要的原則,如果是對的話,不管是初、中、後,質一定對;下手的地方你做對了,拿這個因步步上升,你才能夠達到最高的地方去。現在我們看《俱舍》怎麼說。
「無明如非親實等。」
這個是我們將來修行的最主要的關鍵,這個概念我們務必要弄清楚。這個「無明」不是我們當中:「哎呀!這個無明這是菩薩才能夠破,才能夠認識啊!」就是我們眼前凡夫就應該認識的。這是什麼?非親非實,還有個「等」字,下面要解釋。
此亦如說怨敵虛誑,非唯遮無親友諦實,及異親實,是說親友實語相違所對治品。
就這麼簡單的幾句話,這是我們眼前最重要,必須應該認識的。他說「如」,如者好像,是說「如說怨敵虛誑」。前面說「親」,親是親愛嘛,說「非親」,非親是什麼?不親愛的,是說「怨敵」,說怨家對頭。還有呢?「實」是實在的,現在呢「非實」是什麼?虛誑的。所以它這個地方,他不說怨敵、虛誑,而說非親、實,是意思什麼?說「非唯遮無親友諦實,及異親實」,不但是遮止這一個。記得不記得我前面告訴你們,說我們共同在這裡表決一樣東西的時候,說贊成甲的請舉手,贊成乙的請舉手,舉完了半天還有很多人有問題的。現在不是,贊成的請舉手,不舉手的就是反對的,就這兩樣,那就沒有遺漏了。所以在這個地方也告訴我們,他所以用這個「非」、所以用這個「遮」的原因何在,是這樣──就是凡是不親愛的、不實在的,與這個所有跟親、實相違的,這個就是我們要對治的,這個都包含在無明當中。
用這樣的一個歸類方法、分類方法,就把這個無明的特質可以完全地說得明白,一無遺漏。你在因地當中,能夠一無遺漏地認識,然後呢道位上面告訴你們是一無遺漏的對治的方法,你照著去修的話,產生的結果是一無遺漏圓滿的結果。了解嗎?所以說在這個地方,不管是念佛、參禪也好,假定你懂得了一無遺漏的,然後你去修這個法門的時候,為什麼你同樣地做,結果就不一樣的根本原因就在這裡。所以修,那沒關係,它的的確確是有各種不同的方法的。繼續:
如是無明亦非僅遮能對之明及明所餘,是明相違所對治品。
那麼同樣地,說「無明」是什麼呢?也是遮沒有明,不是遮「能對之明及明所餘」,「是明相違所對治」,跟明恰恰相反的。這兩個,什麼叫「對治」啊?就是說有你就無我,有我就無你,就這樣。所以這兩個一定是不但敵體相反,而且是互相有了你的話,我一定把你消滅;有了你的話,你一定把我消滅。所以這個明跟無明之間是兩個,在這種狀態當中。所以如果是無明存在,對不起,你一定是無明、不覺;如果你把握住了重點修它那個覺道的話,你覺了、明了,這個無明是一定可以克服,一定可以淨除!
噢!那麼現在這個地方我們了解了,所以原則上面,哦!原來這個這樣,它就是不實在的。而不實在的東西,這個東西是我們真正的生死怨家,我們就把它看錯了,明明是虛誑的以為實在的。然後呢,這個因為它不實在的、虛誑的怨家,我們把它看成實在的,恰恰相反的,這樣。所以無明是不認得這個而產生的錯誤;明呢,就要認得它,產生正面的功效,就這些。那麼現在正對治:
此中能治明者,
那麼正對治這個無明的「明」是什麼?這個也是我們從根本上面把握要了解的。這個定義,我們首先要認識,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地把握得住。下面看:
謂正明了補特伽羅無我之義,
喏,就是正確地、如實地、一點都沒有錯誤地明白了解,了解這個東西,整個的佛法所要了解的就是這個,這個是中心。你了解了這個根本,然後再從根本上面擴大的話,只要跟它相應的都是佛法,如果跟它不相應的都錯了,就這樣──補特伽羅這個上頭無「我」。補特伽羅平常我們翻成「數取趣」,因為數數地、不斷地,這個數不是一趟兩趟,永遠地在那個六趣當中輪轉,捨了這個又取那個,捨了這個又取那個。我們通常叫作「有情」,也就是人,就是我、你、他,都是在這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