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067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六十七卷.A面

佛就問他:「你幹什麼在那兒哭哭啼啼呀?」他就告訴他這個因緣,「那好、好!你來出家。」就這樣,那麼就出了家了。出了家以後,任何人有他的緣的,他一看那個緣,他跟目犍連尊者有緣,他就告訴他說:「儘管舍利弗尊者,那些人都說……可是你要曉得,真正對事情的了解只有佛,佛無量阿僧祇劫所積累的功德,那些沒有一個羅漢具足,所以他們不可能了解你的情形,你有善根的。」「跟誰呀?」「跟目犍連尊者。」那麼叫他交給目犍連尊者,目犍連尊者就帶著他了。

目犍連尊者一想:唉,這個老頭子他什麼事情都不能做,但是世尊說的,那一定沒有問題,好啦!好啦!那你跟,那就跟著吧!那麼他剃度了以後,然後他就跟著大家一起。跟著大家一起,雖然跟著大家一起,他畢竟是一個老頭子啊!什麼事都做不來,所以有個年少這個比丘啊,大家都好作弄他。哎呀!他自己覺得:我這個在家裡面已經苦惱,覺得出家可以解除苦惱,結果出了家又更苦惱。唉呀!他越想越苦惱,結果跑到恆河邊上面,算了!算了!我這一生命就送掉了。他就把衣服脫下來,對它恭敬頂禮,他說:「我絕不棄捨三寶!但是呢我這一生已經沒有希望修學了,所以我至心恭敬地祈求三寶加持我,然後讓我轉世,年輕就出家。」然後呢他對那件衣服脫下來掛在樹上,拜完了,噗通!跳到河裡面,他跳到河裡面自殺。

那個時候,那目犍連尊者,就因為剃了這個老比丘,這個老年人,他就觀察說:唉呀,我這個老徒弟現在在幹什麼?一看哪,他跳到恆河裡面去了!目連尊者的神通,那就把他救出來。救出來了以後,就問他說:「你幹什麼啊?」「我如此這般啊!」「噢,沒關係,你跟著我吧!」跟著他,然後呢跟著他就帶他去,說:「既然這樣子,我帶你去散散心吧!」好,然後呢散心。

結果跑出去的時候,喲,第一個就看見一個死屍,一個死屍。那個死屍長得非常漂亮的一個死屍,可是那個死屍身上有一條蟲,那個從她那個嘴巴裡面爬出來,從那個鼻子裡面鑽進去,然後鑽進去眼睛裡爬出來,在那個地方轉。看見了那麼美的人死掉了,啊!直覺得很可怕。然後呢,這個裡面一條蟲在那地方,看得真是噁心,他就問了,說:「師父,這個什麼?」「你現在不要問,等一下告訴你。」再跑!嗯,再跑,跑得去啊,他前面又看見一個人,說有一個女的,在那個地方幹什麼?在那個地方煮一鍋大的油鍋啊,在「嘩!」滾,滾完了,自己她「蹦!」跳下去!跳下去把那個自己滾熟了以後,然後呢撈出來自己吃。唉呀!這個痛苦不堪,死了以後然後再活。哎呀,他看了是毛骨悚然,「這、這怎麼一回事情啊?」「等一下告訴你,你再看!」就這樣。

那麼這麼一看、一看,就看到了第五個,看見了一個大山。哎呀,那個山是大得不得了地大!大極了!一個大山,就這樣。那麼到那個大山上面,他又看見了,反正是看見了各式各樣的那些恐怖的事情。那麼完了以後,他又問,他說:「怎麼這個地方,怎麼有這麼一個大山呀?」他就說:「那個大山呀,那個大山就是你前生死下來的骨頭。」「什麼?我前生死下來的骨頭!」那好了,我把前面的前後的因緣都告訴你吧!剛才你第一個看見那個死屍,是怎麼一回事情呢?喏,就是那個某個國家的那個長者,那個長者夫婦兩個都非常地好,那麼這個長者的夫人長得非常美!那麼他們到海裡面去求寶,不幸到了海裡邊哪,遇見一陣那個黑風,那個船翻掉了,翻掉了嘛就人死掉了。那個大海是不容死屍,那個海法,所以把那個死屍漂流到岸上。那麼這個女的本身,她長得非常美,所以生前對她這個身體非常執著、非常愛好,所以她死了以後,因為她那個身體的愛好、執著,所以變成個蟲。

哦!他看一下,嗨,人真一點意思都沒有,原來這樣結果。眼前是變蟲,因為她前生對這個身體的執著所以變蟲,這個蟲命完了以後墮地獄,然後呢受無邊的苦。唉!他聽見了是汗毛直豎,原來對這個身體,這樣好的身體都不能執著,那何況是我這個老的一百多,近百歲,啊,一無是處!他心裡是越想越害怕。所以我們現在想到這地方,不必為營養而忙,這營養忙了以後,你也投條蟲。她是個在家人喔!如果說是個出家人的話,你做條蟲的機會都沒有,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喔!

那她第二個幹什麼?第二個是某長者家一個傭人,那個長者是一個非常信佛的佛教徒。那麼那一次是供僧,供僧的時候,就叫那個傭人煮那個供僧的東西。然後呢她每次煮的時候,總是先把好的東西,先把它吃那麼一下,吃過了,然後完了以後,再供養其他的僧眾。結果因為吃了很好的東西,哇!長得非常好。那個主人說:「欸,你長得這麼好,你吃了什麼好東西啦?你是不是認認真真地去供養那些聖者?」「我是呀!我供養。因為主人你做得非常好,他們都吃不完,剩下來給我吃,我吃了這個好東西,所以這樣。」她騙了他的主人。她因為生前騙了,所以現在就第一個先受這個,這個是花報,等到這個花報盡了,將來就下地獄,要受無量無邊劫的苦,然後出來。這麼一個、一個這樣地說。

啊!說到最後,他說:「那麼這個大山是怎麼一回事情?」哦!這樣:前生那個地方有一個大國國王,那個國王是依法治國。他有一次那個國王吃醉了酒了,那麼有一個人犯了罪,犯了罪跑得去問那個國王,那個國王說:「既然犯了罪,依法治。」然後呢就把這個人殺掉。殺掉了以後,他後來酒醒了,酒醒了以後,他就想起:「欸,剛才有個人犯了罪,那個罪人現在哪裡呀?」「殺掉了。」「怎麼殺掉了?」「國王,你剛才不是說,犯了罪就依法治。」後來一想,這個人罪不致死,唉呀,他就很懊悔,懊悔已經來不及了。他是很正規的,可是因為他這樣地犯了這個罪,但他平常因為做了很多善事,所以他那個引業墮為畜生,但是他那個滿業,卻是做了這麼好事。所以完了以後,投一個大身眾生──摩羯陀魚,這個摩羯陀魚是大得不得了。平常我們說鯨魚、鯨魚,實際上比鯨魚還要不曉得大多少倍。

那麼後來那個摩羯陀魚,還有種種苦報,這不談。嗯,牠平常的時候常常這個一張開口,就這樣,這個我也簡略一點地講。有一天這個摩羯陀魚牠睡覺,一睡睡了一百年,那麼牠醒過來了。醒過來了以後,覺得嘴巴渴,就張開嘴巴來喝一口水。他那個摩羯陀魚一張開嘴的話,那個海水就像這個瀑布一樣,呱啦啦直瀉下去,所以海上的所有的這種東西,統統一起灌到牠的肚子裡。那個時候正有一船的人在那個船上,就順這個海水,就「叭!」下去。那下去了,大家曉得:哎呀!那是摩羯陀魚。那個船上的人這可是皈依三寶的,皈依三寶的。一看見那個情況,說這一下沒命了,大家拼命念: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大家拼命地念。這個摩羯陀魚宿生有善根的,牠一聽見這個,「欸!這個三寶相應的,不可以!不可以!」牠馬上把那個嘴巴就閉起來。閉起來了以後,結果因為這樣的因緣,牠一念這樣的善根,牠就脫了這個魚身,這樣,然後呢又投生到人間。然後這個魚身那就是喏、喏、喏,現在你那個大山,就是你那個宿生的身。那麼現在你就是因為宿生一念的善根,現在就這樣。「啊,原來這樣啊!」他一想到這件事情,那是不得了,拼命用功。結果以這樣的一個衰的老頭子,沒有多久,證了果了,證了果了。

證了果以後,那目犍連尊者就帶他回去,帶他回去的……他神通自在。他是證了果了,但是那些年少的比丘不知道,又看見這個老傢伙又回來了,又跟他開玩笑。他證了果,他根本不在乎,根本不在乎。別人還跟他開玩笑,那世尊可曉得的,反正你隨便輕視,輕視這個袈裟都不可以,何況是個證了果的聖者!那就叫那個老者,就給他說:「你現在出去作了些什呀?」他就給:「世尊哪!我的和尚告訴我這些呀……如此啊!」「是,你的生分已盡,所作已辦哪!」然後給他說法,他現神變。啊!這些年輕人一看哪,大為驚訝!所以大家就:「啊!你看,我們平常都笑他,這麼一個老的、老朽的,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功,他一念精進馬上成功。」這樣!

所以佛世的時候有各式各樣的,指鬘──那個殺人的一個人,欸,結果他也證了果了,鴦掘摩羅。然後優婆離尊者是一個下賤的人,他出了家也證了果了。還有一個我忘記掉了,是專門的除糞人,那是最下賤的人,他也出了家了。乃至於這麼個老頭子也出了家了,也證了果了。乃至於周利槃陀伽,周利槃陀伽,世尊叫他唸兩個字「掃帚」,他唸了個掃,帚字忘記掉了。掃、掃、掃,掃什麼呀?不知道。掃帚,帚、帚、帚什麼?掃字忘記掉了。說唸這麼兩個字唸了幾天,他也證了果了。我們現在總不至於這樣吧,總不至於這樣吧?注意啊!這一個是值得我們警惕的,原因在哪裡?簡單極了,就是你的心裡邊,就是你的心裡邊,你心裡邊振作起來,這第一個──我一定要做成功這一件事情,我一定要做成功這一件事情!

所以我以前曾經跟你們引用過幾個典型的故事,譬如福特成功的公案,乃至於近代很多這種有名人物成功的公案,他主要的是什麼呢?就是這心裡邊一心的信念:是,我一定要咬緊牙關,一定要立那個志!我們現在這裡有最好的環境,你只要這個立志,最後有最好的幫助,最好的教法,那成佛都不難哪!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到前面,最後的結論,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我們以最圓滿的這個德相之身──現在我們都得到了,儘管後面的幾位還沒有,但是我曉得你們幾位都正在做準備,步步走上去,步步走上去;然後呢要裡邊發最殊勝的意樂,到那個時候佛果是決定可辦,佛果是決定可辦。說到這個地方,然後呢因為下面剛講中士,中、上士這兩個,這個地方我也講一個故事,來比喻一下。

剛才不是講目犍連尊者嗎?他是佛弟子當中神足第一的,神足第一的,神通第一的一個人,最了不起的。有一天,是白月十五,誦戒布薩的時候,佛在這個阿耨達池,那個龍王那裡,那個阿耨達池龍王在布薩的時候就來看,一看哪,說:「欸,舍利弗尊者怎麼不在?」那麼他就問,說一看舍利弗尊者不在,他佛陀就跟目犍連尊者說:「某人哪,你去把舍利弗尊者叫來,把舍利弗叫來,我們要布薩了。」當然目犍連遵者,他因為神通第一嘛,他就去找,一看哪,那個舍利弗尊者還在給孤獨園,跑得去跟他說。他說:「這個,欸,師兄啊,佛布薩,佛讓我來叫你去。」「好、好、好,那你等一下,我這個……。」那一個帶子,解下來那個帶子……他要他等一下,他說不能等啊!不能等,要拉著他。那個時候有一根帶子擺地上,「你要拉,你先拉拉那根帶子看。」然後目犍連尊者,他是神通第一哦,要拉那個帶子,盡其神力是不能拉動。

那個舍利弗尊者,把那個帶子的那一頭,拴在這個閻浮提樹上面。因為目犍連尊者神力第一,所以他拉那個帶子,大地都在那兒跟著動,這個帶子一動都不動。啊!怎麼、怎麼、怎麼這麼這樣不行呀?那麼第二次,他想……這個舍利弗尊者一看不對,那被他那個大力拉動了不對,他不要綁在那個樹上面。他就把那個帶子的那一頭,繫在那個須彌山上面;他還在拉,結果須彌山也搖起來了!這個目犍連尊者神力是這麼大。但是儘管他神力大,這個帶子還是拉不動。不過舍利弗尊者一看,不對、不對,它帶子雖然沒有拉動,須彌山被他拉倒了,那可不是開玩笑的。他就把那個帶子那一頭,拴在世尊那個座位上面,他再去拉,一動都不動。唉,他心裡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他說:「好了、好了,反正我已經盡了我的責任,世尊告訴我來叫你,你不去,你管你的,我可去了。」所以他說完了,他就走了。

他神通第一喔,當然他是神通,一下就到佛。結果他跑到佛那裡一看哪,舍利弗尊者坐得好好地坐在這個佛的前面。咦?奇怪了,他就報告世尊:「世尊,是不是我的神通退失了?你說我的神通第一。」「對啊!你神通第一。」「是不是我退失了?」「你沒退失。」「那沒退失,為什麼我跑得去叫舍利弗尊者,先拉那個帶子,拉了個半天不動,最後回來的時候,明明我先回來,結果他等到我回來,他坐得好好地坐在那裡。」「不是,不是,那不管啦!好啦,回來啦,我們就布薩吧!」那布薩。結果很多弟子,本來大家覺得目犍連尊者的神通第一,結果大家都看見了這件事情,大家心裡想:唉,這個傢伙也不過如此!這樣,大家就輕視他。

所以布薩完了以後回來,佛曉得,這個聖者隨便起個輕視心不可以,他就說,說:「我的弟子當中,目犍連尊者的神足第一,你表演一點給他們看看。」「好。」怎麼表演?他就一動,一個腳站在須彌山的頂上面,然後另外一個腳站在那個梵天上面。然後呢,他把那個站穩了以後,一腳踢那個須彌山,那個須彌山一踢,那個整個的大地就「匡!」天翻地覆。喔!大家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服服貼貼,發現:啊!的的確確沒有一個人有這個本事。這個公案是同樣地講,同樣的佛怎麼樣,還沒有講,同樣地講兩個羅漢。可是羅漢當中,妙了!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目犍連尊者神足第一;儘管你神足第一,敵不過智慧。說明什麼?佛法的特質在智慧,佛法的特質在智慧。那麼舍利弗尊者,儘管大家是說羅漢,他智慧第一,你這個神通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怎麼比,比不過,這第一個。第二個呢,我們跟佛來較量一下,下面是有一個公案。

有一次,佛那麼講法,他曉得佛,他有好幾個公案。佛的所謂梵音聲相,這佛的這個聲音沒有近遠的,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地點、任何人聽起來就這麼美妙悅耳,與他的根器相應,就這麼恰如其分。你一聽那個聲音啊,就全部被它貫注去了;一思惟它的內容啊,你馬上得到好處;照它的道理去做,馬上證得了聖果了,這樣地好。所以他就想:它那個佛的聲音到底能夠多遠?他就找。結果盡他的神力一直找,怎麼找,那個聲音始終就像耳邊,始終就像這個樣子。結果走到有一個國土,那個國土名字我忘記掉了,那個佛叫作光明王佛,找到那個地方,找到那個地方它還是如此。

那個光明王佛的那個佛身非常長大,他那個長大多少?哦,是佛身高四千里,那麼那個菩薩身高是兩千里,我們現在的人身不到一丈,不到一丈。我剛才算了一下,他那個比起來,大概多少倍?一里的話,我們以前的華里是多少?一千,一百五十丈,對不對?好像是這樣。換句話說拿我們現在的比起來的話,是六十萬倍,哇!不得了。你不要說六十萬倍,這一萬倍;你不要說一萬倍,十倍,十倍一比的話,一百倍。現在一萬倍,六十萬倍,那你怎麼能比呢?所以這個目犍連尊者,那個比起那個地方的菩薩,小得那真是不能再小的,我們還找不到這麼小的小蟲。

那個菩薩那個時候正在吃飯,吃飯當中,目犍連尊者也不曉得那個是缽,他自己當然很小,他就站在那個缽的邊上面去遊行。那個菩薩正在吃飯,說:欸,怎麼一個黑點?這菩薩一看,原來一個小小的小小有情,他也不曉得這個什麼人,他就那兒看,嗯,什麼?今天那個缽的邊上,來了個小蟲。那個佛可曉得的,欸,說:「某人你注意喔!這個不是喔!這個是什麼?這個是某方(這個好像東方吧),釋迦牟尼佛座下上首弟子,神足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你千萬不要傷了他,你不要把他看成小蟲哦!」「哦?有這樣的事情嗎?」他心裡,嗯,他想這個釋迦牟尼佛,這個大概一定是……他那個弟子是神足第一,是這麼樣!他心裡就起了一個念頭。佛就告訴他:「哦,你們千萬不要起輕慢心!」所以他為了讓那些弟子們不輕慢,他就告訴他說:「某人哪,目犍連哪,你使一個神通給他們看看!」說:「是!世尊。」

然後他馬上一現,現一個無量無邊的虛空身,然後呢在虛空當中現一個大的獅子寶座,然後呢這個寶座上面有各種瓔珞,無比地莊嚴,然後呢瓔珞上面有各式各樣的蓮花,每一個蓮座上有釋迦世尊的化身在說法。啊!那個神蹟,就以他們這個地方,是從來沒有看見過。哎呀!大家無比地讚歎啊!讚歎得不得了。那個時候,菩薩的這個慢心統統降伏。那光明王佛說:「好、好,可以了,可以了。」他就恢復了。不過,他就告訴他:「欸,你為什麼到這裡來呀?」他說:「我要想找那個佛的聲音,找了半天找不到。」「這個佛的聲音,豈是你可以找的,佛的梵聲音相,它跟法界相應,沒近遠,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永遠去找,永遠就是這個樣,這是我告訴你。」這一下子目犍連尊者也服服貼貼的了。「唉!我真是起了妄心,佛一直告訴我們,這個羅漢不管在任何情況之下,你要測佛的智的話,你絕無可能,絕無可能。我怎麼今天會起這個妄想!好了,好了,回去吧!」就這樣,他要回去了。

結果他也沒辦法回去,唉呀,怎麼也沒辦法回去,他那個神力可不可到的。這一下他就慌起來了,求那個佛陀。光明王佛說:「就是以你的這個神力,不要說你現在沒有氣力,你就是有氣力的話,你都沒辦法回得去,要經過幾劫啊!」「那我怎麼來的時候,就那麼隨便聽一下就來了;怎麼回去的時候,怎麼回不去?」「那不是你的力量,是佛的力量!」「那怎麼辦啊?」他苦惱得要命。「很簡單,你一心皈投佛。」「對啊!我以前不信佛,這個絕不可以!」所以到那個時候,他就一心皈命,才心裡面一念是「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欸,好好地回到了佛跟前。

這個裡邊有很多特別的意義,我不說。說明了一下,二乘跟佛之間,儘管證得同樣的果,佛同樣也得到這應供果的名字;羅漢也是應供果的名字,這兩者之間是完全不能比、完全不能比,完全不能比,完全不能比。這個概念我們必定要清楚明白。眼前這教法還沒說明之前,我們心裡邊先把這一種故事擺在心裡,等到你學完了中士,學完了上士,那個時候你就很清楚、很明白的,原因何在。現在我們不妨心裡面想:啊!沒錯,對,現在既然我們得到這樣圓滿的身,然後呢只要發這樣圓滿的意樂,一定得到圓滿的果。實際上呢這個還是最省事、最方便、最好的路,現在走下去。看卷六,一百五十二頁。

敬禮勝尊具大悲者足。

它每一個地方開始的時候,一定是皈敬世尊,皈敬世尊,這個道理一開始說過了。

如是隨念當死及思死後墮惡趣之道理,能令其心厭捨現世,於後善趣發生希求。

這就是前面下士道當中所說的皈依之因。因為內心當中有了這個認識,當然這個認識一定是依靠善知識,指明世間的真相,你如理觀察思惟的結果。所以到那個時候,就要求皈依。說:

次由共同皈依及由定解黑白業果,勵力斷惡修善,則能獲得善趣妙位。

由於這樣的因,所以你皈依,由於這樣皈依了,最後達到了解正確的佛法的根本,如法行持、斷惡修善,所以增上生。

然非以此便生喜足,

你不要把這個作為滿足。這個話講一下,這個話講一下。我們現在有沒有得到這個?對不起,很難說,以我來說,我自己曉得還沒有,所以我自己一點都不敢馬虎。我以前我有一個毛病,懂得了一點,哎呀,自己覺得懂得不得了,人家告訴我的就聽不進,我總覺得很懂。現在我看很多同學當中也是這個樣子,唉呀,他懂得了,他總覺得樣樣都懂了,然後呢其他也聽不進了,這個好遺憾、好可惜!世間也是如此,出世也是如此。

或者你看見,看見的不是壞喔,的的確確地,它的的確確是好。可是不幸的我們看見的什麼?我們看見的是五濁惡世的凡夫世界,在這個凡夫世界稍微好一點,然後你就覺得以這個榜樣的話,就算你做到了也只是如此欸!對不對?前面告訴我們,你證得了這個聖者的羅漢果都不行欸,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這個地方特別提一下,如果我們自己覺得「我很對!」你錯了,你錯了!前面告訴我們,你真正相應的話,如果你發現你自己錯了,那你是有智慧的人,你有了這個你就可以爬得上去。反過來說,你自己覺得你很懂啦,那對不起,你只是一個世智聰辯最多,而且這是八難中人,這是我們千萬要注意的!

所以現在前面已經提醒我們,這地方更告訴我們:千萬不可以覺得夠了!所謂這夠了已經生起什麼?已經生起共下士之量。所以大家注意,你們自己檢查檢查,是不是你已經生起共下士之量哦?我們共下士之量生起什麼現象?一看見眼前現在,一跑到齋堂裡,「唉呀,這個東西可怕,但是我不能不吃它!」所以你每吃一口,佛經上面告訴我們,如曠野食子肉想。你越吃是越難受,吃得可以飽了,唉呀,趕快放下來,那個才是生起哦!如果你吃的時候越吃越起勁的話,對不起,連它共下士都沒有。如果在這種情況,居然喜樂的話,那完全錯了!進一步,

是令發起共下士之意樂及發共中士之意樂,厭捨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緣而發大菩提心引入上士,

為什麼不能把這個就覺得滿足呀?哦!是說這個地方讓你作為基礎,先從這個基礎上面做這件事情。這個基礎部分是跟下士一樣的,這個叫共下士。然後更進一步,再上面一步──中士,這個是因為共中士一樣的,它共中士的內容是「厭捨生死一切」,不但是求後世,後世生了天你也不要。那麼依這個「發大菩提心引入上士」,這個才是。

故於此中,須修中士之意樂。

現在我們已經有了下士的量了,進一步就要上去。欸,念完了小學,要學中學了,不要說:「哎喲,我小學了,我現在樣樣都懂了。」要是說:「欸,我現在小學了,念完正好念中學了。」這樣那就對了!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