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062B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六十二卷.B面

設已作惡業,或當作亦然,汝雖急起逃,然不能脫苦。

如果說已經作了,或者將來要作的,凡是造了以後不管你怎麼逃,對不起,逃不掉的,那個苦你沒辦法逃。

任其居何處,無業不能至,非空非海內,亦非入山中。」

沒有一個地方逃得掉,這個業是感這個道理就是這樣,就是這樣!

又云:「諸少慧愚稚,於自如怨敵,現行諸惡業,能感辛楚果。作何能逼惱,淚覆面泣哭,別別受異熟,莫作此業善。

眼前那些智慧不夠的人、缺少的人,愚癡幼稚,幼稚──我們在佛法上面的確是很幼稚,的確,但是總算我們已經進入佛法了,雖然幼稚啊,慢慢地會長大的,這個還是我們要自己慶幸的。愚癡,那麼這一種情況之下,怎麼辦呢?「於自如怨敵」,這個話就是眼前我們的狀態。我們處處地方覺得為我,實際上呢是害我,旁人沒辦法害你,真正害我們的,就是自己,就是自己。什麼?無明。無明顯出來的行相什麼?就是個貪瞋癡,就是見煩惱,就是癡煩惱,不是,就是見煩惱,就是思煩惱。喔唷!講起來聰明得很,世智聰辯,這個是見煩惱;然後呢習性很重,唉呀,覺得要這個樣,覺得要那個樣,這個是思煩惱,這個是思煩惱,這個都是自己害自己。

所以我們眼前,因為我們什麼?愚癡,所以不認識這個,所以自己在害自己。因為愚癡,因為這樣,所以現在造種種的惡業,那個時候這個惡業造下了,一定將來感得惡果,這個果「辛楚」啊,痛苦得不得了,痛苦得不得了啊!所以假定造了什麼樣能夠感得這種痛苦逼惱,這種業會感得這樣的異熟苦報的,那千萬不要做,千萬不要做!另外一方面:

作何無逼惱,歡喜意欣悅,別別受異熟,作此業善哉。

欸,另外那個,你作了以後將來感果的時候,它不會苦惱,不會壓逼,心理上面嘛不苦惱,生理上面嘛不會逼惱,那麼而且歡喜的。關於這個,這一種異熟果的業,現在去造,對啦!好的!

自欲安樂故,掉舉作惡業,此惡業異熟,當哭泣領受。」

那最後、最後這一句話,我們現在都希望安樂,因為希望安樂,於是怎麼辦哪?「掉舉作惡業」,這個掉舉就是什麼?跟貪相應的散亂之心。實際上掉舉呢,總說起來就是心裡面散散亂亂,特別的是跟貪相應的。這個地方為什麼不說瞋呢?就是說,當你貪,貪不到了,被人家障礙住了,你就發脾氣了嘛!所以這個貪跟瞋是一件事情的兩個面哪!總之一句話,凡是你心散亂照著這樣的話,那麼這個時候,你造了這個惡業的異熟,對不起,雖然你現在是要安樂,到那個時候領受的時候就痛苦無比啊!到那時候來不及啦!「又云」哪,下面又告訴我們,一步一步地深入。

又云:「惡業雖現前,非定如刀割,然眾生惡業,於他世現起。由其諸惡業,各受辛異熟,是故諸眾生,於他世了知。如從鐵起銹,銹起食其鐵,如是未觀作,自業感惡趣。」

說,對我們現前來說,這個惡業雖然現前啊,這個惡業現前,就是我們感得的這個惡果,儘管現前種種不如意,但是再怎麼,它絕對不會這麼厲害的,像刀割,對不對?這個很清楚、很明白。唉呀,你今天稍微這個地方不如意一點,像會刀割這麼嗎?不會呀!我們最多說,唉呀,今天這個地方飲食稍微不配點胃口,唉呀,我們覺得受不了了!一定要講得樣樣如意自己的,實在是……。我們再嚴重的惡業絕對不會像刀割一樣,這個是很容易的,但是我們就是不了解這個道理啊!然後呢這種小小的不能忍受,應該做的小小的努力不願意去做,結果呢眼前造種種的惡業。造了種種的惡業,將來他世現起的時候,對不起,那個時候又去作惡業。「各受辛異熟」,非常痛苦、非常痛苦的,那個時候感得那個果,刀割是最好、最好的。

我昨天下午出去,回來的時候經過一個板鴨店,一看,已經燒熟的一隻烤鴨二百四十元。唉呀,我一看心裡面「蹦、蹦、蹦、蹦」跳了半天!我說我現在隨便造一點惡業,隨便欠人家二百四十塊錢,到那時候你還他!現在你呀二百四十塊錢哪裡用不掉,哪裡省不下來?對不起,你那個時候如果造了惡業的話,然後呢欠了這麼一點點,就被他燒成這個樣,烤成這個樣,然後被人家吃,划不來呀!實在划不來,實在划不來呀!然後有的時候我跑過去跑到螞蟻,一腳踩下去,啊,一下幾十個!我們造了一點惡業,到那個時候你隨隨便便任何情況之下,喏、喏、喏,被人家一下這樣的話……所以現在再怎麼大的苦,不要說:唉呀,現在這個地方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啊!對不起,絕對不會像刀割在你身上吧?到那時你受苦的時候,那刀割是最好的喲,那是千真萬確的喲,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啊!

所以在這裡我們一定要好好地思惟,因為這個絕對不是──前面說是「極不現事」,它不是那麼眼前很明白讓你看得見的。我們眼前心理現行的是什麼?都是煩惱。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地修行,把這個煩惱把它淨除、懺悔,那個時候才可以。所以我們現在要了解,這件事情像鐵生銹一樣,對不起,鐵生銹不是外來的,它還是鐵自己生的,生完了以後呢,自己把那個鐵爛掉了。喏,就是我們這樣,這個惡業不是別人給你的,別人沒辦法害你,還是我們自己造的。所以我們自己看看做了沒有做,唉呀,這個都是我們自己造的業所感得的啊,經上面處處地方這樣告訴我們。好了,這個經上面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下面看:

康壠巴謂樸窮瓦云:

那個祖師們他們怎麼說:

「善知識說唯有業果是極緊要,現今講說聽聞修習,皆非貴重,我念唯此極難修持。」樸窮瓦亦云:「實爾。」

他們兩個對說,說我們的老師善知識告訴我們,這個業果是最重要、最重要,這眼前講很多道理,說很多修習──實際上我們學太多這樣東西,唉呀,不管是小的參禪、靜坐,有很多人說我要學打坐,我要學什麼;哦,看見一個大善知識我要去灌一個頂,哎喲,是大得不得了。對不起,這個都不是貴重的,最重要的是什麼?業果!而且這個道理不但最重要啊,而且很難修持。所以當年阿底峽尊者到西藏去的,人家稱他為「業果喇嘛」,喇嘛是什麼?最尊貴的稱呼。換句話說,這個了不起的大善知識專門講這個東西。你看,像阿底峽尊者這麼了不起的人,印度當年這樣的狀態,全印度尊他為「能仁第二」,「釋迦再來」,他告訴我們的什麼?就是這個道理。結果呢?下面樸窮瓦也說:「千真萬確,一點都沒有錯,一點都沒有錯!」那祖師告訴我們的。

上面這一段話,這個覺𡁮瓦那段公案,你們可以看看那個《阿底峽尊者傳》,《阿底峽尊者傳》到他後來到西藏以後,那個藏王請他,希望他能夠把佛法的精華,把這個修行最重要的道理給大家說一下。要我們現在想起來,唉呀,最好是最高的高高大法,其實他不是,告訴你什麼?「業感緣起」就是,所以人家稱他為「業果喇嘛」,他跑到哪裡跟你講這個。

我們現在不妨認真想一想,當你真正地對這個業感緣起,這因果報應,產生了決定深刻印象,你肯不肯做一點壞事,你肯不肯偷一點懶?但是這個道理說起來容易哦!講起來,不容易哦!實際上業感緣起後面還有一個字──空,業感緣起這是世間的因果,然後呢了解空性這是更重要的一個特點。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重要從這一個,這個概念上面把握住這一點,把握住這一點,所以說這個事情很重要。下面:

又敦巴云:「覺𡁮瓦心莫寬大,此緣起微細。」

這「覺𡁮瓦」是平常我們稱作,哎,菩薩啊,常常對人家就是比較尊重一點的稱呼。一般說什麼:「菩薩呀,你心裡不要自己覺得寬大呀!」換一個口氣我們就了解了:我們不要這麼浮浮泛泛,自己覺得懂了就馬馬虎虎──就是我們這種心裡面。一定要非常認真,對這個事情要確定產生它正確的認識,而且深入地思惟觀察到產生勝解,那個時候你心裡面就不會放逸。放逸的狀態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地方說寬大、寬大──欸,就覺得平常,你還說不上什麼,還覺得滿好,就這個。要曉得這個緣起的這個道理是非常細微,我們呢儘管今天講了,粗顯的地方看得見,細微的地方根本不知道啊!所以,

樸窮瓦云:

樸窮瓦就是敦巴的三個心子最重要的,說:

「我至老時,依附《賢愚》。」

看看!這樣的一位大善知識,他修行了一輩子,他說我到老了我還什麼?「依附《賢愚》」,賢愚什麼?《賢愚因緣經》。換句話說他一直修到老了,他一直還看什麼?看那個,喏,《賢愚因緣經》。《賢愚因緣經》就是平常我們經常舉的很多例子,說某人因地當中種了一個什麼因,感得這個果。這是為什麼我鼓勵大家好好地看看像這種書,經上面固然我們要看,乃至於現在流通的,像《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竈神記》,無非都是說明了這個。那些大善知識修了一輩子到老了還要看,我們現在啊,我覺得真是人人都是佛菩薩,我們剛入佛門都不要看。這個當然從好的地方說都是佛菩薩再來人,那了不起;壞的地方來看的話,那表示我們現在的這個業太重。所以這一點我們要自己檢查了然後策勵呀!

我想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假定說你是凡夫走上去的話,你去看了以後,你認真去看的話,你一定會產生很警惕的心情,乃至於你自己感覺得驚心動魄,就不會這麼馬馬虎虎了。到那時候你要任何時候覺得:唉呀,不可以啊!你如果那個時候覺得這不可以,你只覺得,唉呀,我實在太差,那時候你就開始走上修學佛法了。所以他說愚的人自己曉得自己差,對了,對了!那就是我們現在應該走的,看看那個祖師的榜樣呀!

霞惹瓦云:「隨有何過,佛不報怨,是方所惡,宅舍所感,皆說是由作如此業,於此中生。」

又有一個祖師說:它不管你做什麼事情,佛不會報怨。我們絕對不要說做了這個以後佛報怨,佛不會的。我們所有一切的任何事情所以感得的善惡,都是什麼?你做這樣的業感這樣的果,做這樣的業感這樣的果。像我們常常還聽見人家說一句很有趣的話,說:「這樣做的話,那個護法,或者是韋馱菩薩,或者是伽藍聖眾,他會護持的。」這個話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實際上有沒有道理?這很難說!韋馱菩薩、伽藍聖眾決定是護法的,但是他護的是法哦,他護的是法哦!如果我們眾生造的業不相應的話,那個沒有用哦!這個道理很清楚、很明白。假定說這個法要都是他們護,他們真是像我們想像當中說,都是他們護的話,現在請問:會不會是末法?現在是末法。那麼既然是末法,他們護的,他們護在哪裡啊?這不是道理很簡單、很清楚嘛!你們現在想想看對不對?

我聽見太多的人,啊!說這個護法會護的。你自己不努力,叫護法去護,這不是顛倒嗎?你如法行,就有你這樣的業力來感得,那個時候你如法,他才護你;他護的是法耶,他可沒有護你非法,你要了解哦,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眼前在這個龍蛇混雜的狀態當中,你如法、你忍,那個就是你如法,他會一直保護著你。你所以現在眼前感種種不如意,那是你宿生的業,等到這個業過完了以後,不但護法會護,佛菩薩會接引,到那個時候,你不到極樂世界也到天上去。對了嘛,這個才是真的呀!所以你如法行持,那個時候才會如法地護持你哦!不要我們自己不管,說:「啊,那個護法……」沒有這樣的事情。這個我們要了解,這我們要了解。

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是了解了這個業以後,我們必定要認識的一個,說:對了!現在了解了以後,那從此以後努力就不再做了,以後也要防止。但是有一個問題:我這個生命不是從現在開始的,從無量劫來那個時候積了不曉得多多少少,那怎麼辦,那怎麼辦?還有一個,儘管我現在了解了,但是有的時候不小心,或者是妄念,或者放逸還要犯,那怎麼辦呢?欸,那個時候它有一個特別的辦法──要懺悔。以前造的一定要懺除乾淨,然後呢,以後萬一不小心你也應該把它懺除乾淨,這樣你就可以不感這個惡果,不感這個惡果。所以這個地方進一步:

第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者。

那麼第二,進一步特別的現在我們要拿這個懺悔的道理,然後這個層次還是很清楚、很明白,看見沒有?所以我們平常譬如說三皈依,皈依之前一定要先來一個懺悔,為什麼原因?先要把以前弄乾淨了,那麼然後這個上面積累上去才可以。平常舉一個例子,常常說的,譬如說你要吃,做任何東西,事前你把它洗洗乾淨。不要說煮的時候洗洗乾淨,那煮好了你那個碗還得弄弄乾淨啊!否則的話你如果不乾淨的話,煮下來,這個農藥也在上面,泥土也在上面,吃下去,不把你毒死嘛,就把你吃得不消化,那個不行啊!所以它一定要懺悔以往的,以往的固然要懺悔,將來萬一不行也要懺悔。下面看:

如是勵力,雖欲令其惡行不染,然由放逸,煩惱盛等增上力故,設有所犯,亦定不可不思放置,須勵力修大悲大師所說,還出方便。

像我們現在這樣地「努力」,這樣地「努力」!他是說這樣努力法啊,還不小心,或者是放逸,或者是煩惱強的關係還要犯;如果我們不努力的話那這個地方不談了,那這個地方不談了。所以這兩個字,我們也應該擺在心裡上面衡量一下。我們已經說過很多次,所以現在凡是講到這個地方,我們都有一個標準,記住!處處地方拿那個標準啊,用來檢查自己的身心相續,用來檢查身心相續。不要聽懂了這個字,然後呢跑得去到處去「亂蓋」。下面說,檢查到了,那個時候不要說讓它去,不要讓它去,一定要努力照佛告訴我們的還出的方法──「大悲大師」就是佛──怎麼「還出」呢?就是這個罪染當中能夠還出來。那麼這個還出來分兩部分:

此復墮罪還出之理,應如三種律儀別說。

這個我們造的罪有兩種,一種叫遮罪,一種叫性罪。什麼是遮罪?就是制這個戒,制了以後這個不可以做的、遮止的,現在呢你不小心又犯了,這個叫遮罪。還有一個呢,不管它制不制,這個本身就是有罪的,是這樣,這樣。所以這一點,那麼在《戒經》上面特別告訴我們說:身、口兩個主要的是「遮」,然後意這一點的話,那就是「性」,特別是起心動念。這個是聲聞別解脫戒,粗的。

其實等到我們到了中國以後,就是大眾部所傳,尤其是南山道宣律祖所判,他們三家所判不一樣的──一個是一切有部,所謂「有部」,一個呢成實宗,還有一個就是到了中國來的,所謂我們根據《法華》、《涅槃》開權顯實以後判的。這個犯罪、不犯罪,這個有部說:那個身口才犯,起心動念不算;然後呢這個成實宗它就不是,不但是身口犯,起心動念──如果說你起心動念了以後你繼續地再想,你就犯了,所以雖然是小乘,它寬嚴也不同喔!等到到了中國,道宣律祖判的,就是你心裡面一念一動,那時已經犯了。將來這個道理,等到我們學這個戒法、戒體的時候他會特別說明,特別說明。

其實我們表面上面看,好像南傳的講起來說只管身口,好像心裡面不管哪!實際上真的嗎?如果真的話,佛不會說「自淨其意」;佛一定是說:「身不要犯,口不要犯,好了、好了,你們修成這樣那就成功了。」他沒這樣說哦,自淨其意。而且如果你不自淨其意的話,這個典型的公案照在這個地方,然後你生了天,再後去墮落。非常清楚,佛的真正目的不在這個上頭哦!這個是接引我們層次必然性,也就是說剛開始的,自然,你只要身口不犯,遮止了,久而久之慢慢、慢慢地你就心降伏了;心降伏了,然後你能夠深入啊!所以這不僅僅是說,哦,現在大眾部傳到我們,以及成實宗,其實真正的南傳的,它也是這個樣啊!所以如果說諸位對於南傳的有興趣的話,我建議你們《清淨道論》你們一定要好好看一看,這是南傳的非常精采的一本論,它就講得很清楚:你戒相儘管你持得很好啊,對不起,你心裡面如果是不相應的話,跟佛法不相應。就這個道理,那麼這個地方我順便說一下。

所以說分兩部分:遮罪,那我們犯了,那我們半月半月布薩的時候去把它懺悔。但是不是說嘴巴上面講一講哦!所以這個懺悔的時候,也這個長老一定說:「你見到罪嗎?」「我見到了!」「那你下一次不要犯!」「是。」一定要這樣見到!你拿什麼見啊?心眼去見嘛,這很簡單嘛!下次怎麼不犯呢?注意它嘛,才能不犯嘛!所以它絕對不是單單從身、口,只是說特別剛開始的時候,絕不可能了解得透徹,從心裡上面著力。就像那個小孩子一樣,他一定在環境上面配合得很好,慢慢、慢慢地讓你走上路,這個世間一切法的法相,法爾如是;佛,當然也一定如此,這道理我們要了解。這個是屬於「墮罪」,換句話說遮罪。

諸惡還出者,應由四力。

然後呢,「諸惡」,就是那個性罪,其他的罪還出之理,「應由四力」,下面這個。所以真正我們懺悔的話,這兩樣東西同時具足,那麼什麼的罪都可以懺乾淨。

《開示四法經》云:

先引那個經上面證。

「慈氏,若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則能映覆諸惡已作增長。

佛告訴我們彌勒菩薩,說菩薩摩訶薩──不要說我們凡夫──就是這樣的,他們有的時候還會。如果說他能夠照這四個辦法去做的話,那麼能夠把「已作增長」這個業都能夠「映覆」,就是遮止,都能夠把這種業都能夠淨除。哪四個法呢?

何等為四?謂能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及依止力。」

這四個,這四個下面每一個再說明它:

作已增長業者,是順定受,若能映此,況不定業。

他前面說,有了這四個辦法,那麼已作增長的也都能夠遮止。這個已作增長是定受的,真正說定受的是最嚴重的業,就下一生要受。你能夠懺悔,那個業都能夠遮止的話,何況其他的,何況順不定,當然更能夠。換句話,你只要能夠懺悔,再重的它都能夠懺悔乾淨,所以這個大乘真正的殊勝的地方的確是,的確是。那現在下面就解釋這四個,四個所謂「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以及依止力」。那麼這四個每一個加一個「力」,就是說你破壞現行有一種力量的。所以,

此中初力者,謂於往昔無始所作諸不善業,多起追悔。

就這一句話。這個破壞,怎麼破壞法呢?對於你以前所作的,這個以前,我們現在了解,從無始以來,既然時間是無始的話,這個作的惡業是不曉得多多少少,不曉得多多少少。對這個,要「多起追悔」,就是懊悔。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什麼是不增長業?就是作已追悔的,悔所損惱、亦對治所損,對不對?就這個。所以它不但眼前不增長,而且能夠把以前的還能夠淨除掉。這個地方呢,就是破壞現行,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當中。那麼要破壞它,靠什麼呢?靠這個,對於不善業追悔:唉,我怎麼作這個,怎麼作這個!怎麼作這樣不理想的!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