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五十八卷.B面
所以在這個地方,這個文字很容易懂,可是最重要的就是上面一節、上面一堂課。大家千萬注意!這是我們修行決定的關鍵,你對這個概念能不能認識、能不能修行,上面這一堂課絕端重要!所以大家聽過了以後,我希望你們好好地深入地去思惟、觀察一下,務必要弄懂。弄懂了之後,你心裡馬上有不同的感受,立刻可以感受得出來,非常清楚。
否則的話呢,儘管你講修行、修行,修了半天你始終在形相上面轉。是,你說,啊,我歸依啦,說我受了五戒啦,乃至於出家剃度啦,乃至於受了比丘、菩薩戒了!但是你到底是修些什麼呀?對不起,你還是含糊一片。假定說你剛才上面這個概念弄清楚的時候,你心念一動你就清楚了:欸,這又跟著老毛病,在染污當中;反過來,一對,你馬上曉得這一念對的,那個時候你就千真萬確地曉得的。如果說念佛,這一念必定念得去,如果說學定,這一念必定是跟它相應,這個主要的概念就在這個上頭。
那麼輔助我們加深這種概念的策勵,就是剛才說的貪心增上,以及瞋心增上以及邪見增上的時候,那個士用果,就是那個增上果的狀態。這個等流心識完全是你內心的,你只要自己的心裡面一觀察就可以;而現在那個士用果是外在的,可是這個概念還是同樣地清楚哦!假定你不清楚的話,你一定對外面的東西不要說看不破、放不下,一定為它纏得死死的、纏得牢牢的。然後呢所有世間這個道理呀,千真萬確都從這個地方講起的,這樣。始終在這個地方纏,一點用場都沒有!所以你必定要了解,說原來這些東西,所以這個樣,都是什麼?邪見增上的結果,是明明這個是最惡劣的一個結果,我們偏偏把它看成好的。當你能夠有這個認識了以後,叫你放不下,可能嗎?你曉得得很清楚,那個是完全大騙子啊!害我們都從這個上面害起的。如果你不認識的話,雖然說要修行,叫你放,欸,覺得這個是好東西嘛,怎麼叫你放呀?你放不掉啊,這個修行就變成千辛萬苦,修行就變成千辛萬苦啊!
所以說到這個地方,我就想起一個很有趣的一個公案。這個佛的大弟子當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也很了不起的一個人──周利槃陀伽,大家都曉得這個人。這個人為什麼這麼特別呢?因為他笨。他這個笨的情況簡直是,他哥哥要出家,他也要跟著他哥哥出家,不讓他出家,哭哭啼啼,因為他太笨嘛,實在笨得一塌糊塗。然後呢佛就看見了,說:「好好好!那你來出家吧!」那麼出了家了。出家了以後呢,那個時候已經有很多佛弟子就教他,跟了幾百個人哪,就教他一個偈子就記不住。教一個偈子,四句偈喔!就是得前忘後,實在沒有方法,最後就告訴他學「掃帚」兩個字。他就念掃帚,念了個掃,掃什麼?掃什麼?帚字忘記掉了。哦,掃帚,帚帚帚,帚了半天,帚什麼?掃字忘記掉了。那我們無法想像說天下居然有這麼笨的人!欸,就有這麼笨的人。後來他證羅漢果了,他證了羅漢果了。
那麼當然這個裡邊還有很多很有趣的事情,可是真正最主要的這個裡邊什麼原因呢?那麼就問佛了。那麼佛就說呀,他說在很多無量無邊劫以前,那個時候有一個佛出世,那個時候佛出世的時候,有一個國王出了家,那麼出了家以後,後來呢王子也出家。那麼出了家以後就跟著去學,去學的其中,他先跟著那個和尚。那個和尚就告訴他很多方法,除了講那個所謂持戒什麼等等,當然講那個法理,那個佛法的法理主要的都是講空緣起,他對這個東西聽不進,他對這個就是聽不進。所以他就毀謗,心裡面就否定那個和尚所教的。可是那個阿闍黎告訴他的,他倒滿聽得進,就這樣。所以他這個人持戒的行相是持得非常好,但是對於這個佛法的真正深入的內涵就不相應,不相應而且還去毀謗。所以後來他死了以後就墮阿鼻地獄,哎呀,不曉得多苦。然後出來了以後餘報他一直笨,笨得一直多生多劫就是這樣,一直到現在,一直到現在他還是這麼個笨法。但是他畢竟還在出家當中有過這麼一段緣,所以後來證了果了,這是一個。
另外有一個呢,他宿生當中又是,也在印度不曉得什麼地方,他是個大班智達。但是那個大班智達,他就是辯那些名相是很清楚,但是呢他本身是什麼?慢心、憍心很強,就怕人家勝過他,就怕人家勝過他。所以結果他講的是法,嘴巴講得相應,可是心裡邊卻不相應,心裡邊卻不相應。所以結果他死了以後就墮落,墮落了以後還是這樣笨,這麼的公案。
這個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就是真正重要的問題,我們必定要把握得住在哪裡。這個上面因為前面正講到,說是貪、瞋、癡增上的狀態,產生我們種種的顛倒的現象,而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所以能夠認得它──正、誤,靠什麼?靠正知見。所以正知見所見到的,就是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個叫作等流因果,修行就從這個地方開始。你有了這個念頭固然,你拜佛、念佛作任何事情,沒有一樣事情不是修行,就是你坐在這裡,就是你吃飯、你睡覺,沒有一個時、沒有一刻不是,這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的。那麼上面呢講白業,那個白業的果呢,
果中有三,異熟者,謂由軟中上品善業,感生人中,欲界天中,上二界天。
那麼由於你作的善業的重輕,然後分出來的果報也不同,最重大的善業感上二界,中等的是欲界,最下品的──軟品──感生人中。
諸等流果,及增上果,違於不善,如理應知。
等流果跟增上果,跟上面相反,這個我們應該了解。這個道理很容易,一說就過去了,可是這個感受,在這個地方,我們提一下,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才是真正重要的。譬如說我們講等流果,就是說當年你心理上面是怎麼樣的心理相,現在心裡又現起了。有很多人看見個小蟲,他就歡喜摸牠,把牠弄死;有很多人看見那個小蟲,他就歡喜牠,會去保護牠,他要放走牠。有很多人,大部分的人都是把牠弄死的多,但是確確實實有這種人。
不但在國內,我在美國那時候看見有一個,哦,他家裡非常好,他母親是非常信佛,然後談起來說他的兒子如何如何好,但是從來不讓他兒子到廟裡來,我說奇怪了,為什麼不讓他到廟裡來呀?後來一聽曉得了,如果讓那個兒子一到廟裡,這個兒子準做和尚。這個母親那當然,她雖然信佛,要他做和尚也不願意。問她為什麼?他從小就是給他葷的東西吃,吃進去他又會吐出來,然後長大了以後叫他吃,他就不願意吃。然後長大了看見一點點小蟲,他就看見那個小蟲他一定要去保護牠,就這樣。你想像得到嗎?這是什麼?喏,很簡單,等流因果!
所以碰見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不懂得也就罷了,我們懂得了,千萬自己不要陷在為世俗的這種道理來愚癡自己呀!我們總覺得,哎唷,好像……尤其是念了很多書的人,覺得很懂道理,錯了!你這個道理都是世間,在輪迴當中的。這個地方我們真正地善惡簡別,要從這個地方去簡別,要從這個地方簡別。所以特別地說,這一個等流果跟那個增上果這兩點,對我們的修行當中是特別重要、特別重要,特別重要!因為我們耳目所對、起心動念無非在這個裡邊,你有了正確的認識,你隨時所遇見這種情況之下的話,那個時候,你能夠把惡業,把它靜息、懺悔,善業把它增長,這個概念我們應該了解。
《十地經》說,以此十種,怖畏生死,離諸悲心,由隨順他言教修習,辦聲聞果。
那麼,前面講的這個十惡十善這是人天的果報,經上面更深一層。由於你對於生死的真相認識得更正確,說不管多好、多壞都在生死輪迴當中,生了天一樣地可怕,然後呢你就覺得一心想跳出來。可是你只想到自己,而沒有引發那個悲心,這是第一種情況。然後呢「隨順他言教」,已經聽了佛陀以及諸佛菩薩的教化,努力去修行,這個──「聲聞果」。進一步,
又諸無悲,不依止他,欲自覺悟,善修緣起,辦獨勝果。
這個就是緣覺果,條件是一樣的,他也覺得世間的苦,但是呢並沒有聽人家講。雖然同樣地感到世間苦,同樣地求自己,急求自己解決而沒有悲心,那麼那個時候,他能夠靠他自己的智慧辨別,這個叫緣覺。三,
若心廣大,具足悲心,善權方便,廣發宏願,終不棄捨一切有情,於極廣大諸佛智慧,緣慮修習,成辦菩薩一切諸地波羅蜜多。由善修習此一切種,則能成辦一切佛法。
如果你心裡面廣大、具足悲心。這個「廣大」有個內涵,不是說,啊,我今天我也想救人,這個不叫廣大,這個不叫廣大。他這個真正的大悲的行相是什麼?普緣盡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上至無色界諸天,下至阿鼻地獄,一切有情;你最親近的人,你最厭惡的人,沒有一個例外,這樣的才是悲心。所以現在有很多人不了解這個行相,往往引起那個大小乘的諍辯,說他們小乘哪裡沒悲心。有,怎麼會沒有,當然有嘛!他們也有修四無量心。說起來我們這個悲心還沒有他大咧!我們還樣樣地只管自己,叫代別人考慮考慮都不願意,稍微自己損失一點,自己就噘了個嘴巴,總覺得別人不對,這樣。實際上呢的的確確遠不如他們,但是他們這個算是大悲心嗎?不是,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關於大悲的真正的行相在後頭,我們了解了這一點,那麼才能夠分別得出來,這個大乘跟二乘之間的差別。
那麼因為他的悲心廣大,他要廣利一切有情;要廣利一切有情,你必定要曉得怎麼樣幫別人的忙,這樣。所以要懂得種種的方便,還要「廣發宏願,不捨棄一切有情」,這樣的話,修,那個才是!所以現在呢本論是引導我們走這個路,一下我們是做不到的,但是我們也有幸宿生的善業感到這裡。眼前我們做得到的是什麼呢?處處地方都能夠代別人想一想,這一點哪特別重要,這一點特別重要!
說到這裡有一點事情我覺得非常感慨!儘管我們在這裡大家學那個大乘的,可是一點小小的事情,要利益旁邊的一點點人哪,哎呀,大家都誰都不願意,找了種種的藉口,找了種種的藉口。這個事情實在是非常差,非常差!我們必定要從小地方慢慢地去培養,然後呢增長這個心,你才有機會慢慢、慢慢地說。說起來大乘,乃至於說密乘,喔唷,灌了什麼的個大的頂,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是我們要正確地了解的。總之,對這個真實的內涵,不但要把意義認識,而且它意義所指的真正的心理狀態你認識了,把這一個改變過來。那個時候,對了、修行了!結果好處是你自己的呀,這個我們應該要了解它。
如是二聚十種業道,及彼諸果,凡餘教典,未明說者,一切皆是如〈本地分〉,〈攝決擇分〉意趣而說。
現在上面所說的兩聚、十種業道,一個就是黑的十種,一個就是善的、白的,兩聚。業以及果,凡是別的地方沒有說清楚的,那麼在《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跟〈攝決擇分〉當中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個我們要了解。儘管如此,上面我們說的,主要的、基本的意理已經有了,基本的意理已經有了。再下面,如果我們把共中士當中,十二緣起能夠了解的話,大概就不會錯到哪裡去了,主要的基本概念都能夠把握得住了。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第三顯示業餘差別中,
那麼除了上面說的這個以外,其他的業的相關的一些道理,主要的在這裡說一說。普通講業的話,可以用各種不同的分類,不曉得說多少種,那麼在這個地方最主要的,重要的幾點,跟我們修行最有關係的。
引滿差別者。
這種業的分類,有一種叫引業,一種叫滿業。
引樂趣業是諸善法,引惡趣業是諸不善。
什麼叫引業呢?就是這個業能夠引導你下一生到哪裡去的,這個業叫引業。善業呢,引導你到善趣去、樂趣去,說人天當中;惡業呢,引導你到不善、三惡道當中去,這個叫引業。滿業,
諸能滿者,則無決定。
滿業就沒有一定的,那麼下面說這個道理。
於樂趣中,亦有斷支,關節殘根,顏貌醜陋,短壽多疾,匱乏財等,是不善作。
說樂趣當中,他的引業是引的樂趣,但是在樂趣當中,對不起,他又斷手、瞎眼,長得又醜陋,壽又短命,又窮,這個都是非常糟糕的。這是為什麼?因為他造的不善業,這個不善業是什麼?滿業。所以他引業是善的,是滿業卻不善。前面我們曾經說過根本因跟圓滿因,大家還記得吧?根本因就是引,圓滿因就是說你到了這個地方是否圓滿。假定說你的引業是根本因是善業,然後所以引導你到了善道當中去,然後呢你也以善業來圓滿,那麼你不但生在善道,而且你這個善道當中是樣樣圓滿。反過來,雖然你引業根本是善的,但是呢你這個圓滿業是惡的,結果你到了善道啊,你這個一生當中充滿著惡的、痛苦的。這引、滿二業的不同,引、滿二業的不同。
譬如說我們現在我們要修行,哎呀,你很努力地修行。你修行是修行,可是平常這正知見把握得住,把握得很好,平常要向他捨一點東西幫忙別人他可不願意,只管自己的。對,到那個時候你還是修行,修行是修行,可是你得不到人家幫助。要飯哪,他就肚子餓;你跑得去找人家幫忙,遭人家白眼,諸如此類的事情,諸如此類的事情,這個我們隨舉一例。你分辨得越清楚,那麼將來助我們行持當中越好。
當然現在有很多人哪,唉呀,我反正不管它呀,我只要念佛。是,你假定真的什麼都放下來,一心一意,的的確確能夠提起來,好啊!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自然告訴你。然後我一心一意學定,什麼都不管,好啊!你得了定以後,生了天;可是生了天也不一定保險哦!可是你現在做得到嗎?對不起,做不到。你想修啊,提不起;想不修啊,又捨不得,那怎麼辦呢?毛病就在這裡。現在有太多人,哎呀,要想修行的,怎麼修法?喏,這個關鍵都在這裡,大家清楚不清楚?所以凡是這種例,你了解得越透徹,到那時候你心裡面行相非常清楚,那自然而然一步一步走上去。
不但如此,而且當你了解得透徹到某一個程度,你會發現非修行不可。這個話怎麼講?你為什麼不修行啊?要想討一點便宜!結果你發現所有的便宜哪裡來的?只有修行來呀!所以你知見越正確,那個時候修行是越容易,越容易。假定你得到完整的這個正知見的話,叫你不修行,是絕對辦不到,這麼個好法,這麼個好法!所以現在我們這裡主要的都是講這些道理,繼續下去。那麼上面說,這個是善引是惡滿,現在呢,說:
於諸旁生及餓鬼中,亦有富樂極圓滿者,是善所作。
這個是惡引是善滿,引業是惡的,因為引業是惡的,所以掉到旁生、餓鬼當中。嘿,但是啊,他的滿業可是不錯喲,所以他也有富樂,很圓滿──善所作。
由如是故,共成四句,
因為這樣的關係成四句,就是引業善,然後呢滿業善跟不善;還有呢,引業惡,是滿業是善跟不善,有這麼樣的四種,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記得這個故事嗎?到我們中國來最早期的譯經大師──朱士行,他是一個修行人,結果到中國來,這䧆亭湖神,這個公案你們知道不知道?他是西域的人,他宿生是個修行人,然後呢他結果最早把佛法傳到中國來,而且翻譯了很多最早期的經典,這個人非常精采的,翻譯的經也非常好。
那麼那個時候,中國有一個地方叫䧆亭湖,那個湖邊上有一個湖神,那個神非常靈異喔!你只要祈禱的話,只要祈禱的話,他一定有感應。感應到什麼程度?譬如說你祈禱他,他一定幫你一陣風。結果呢一個船向那邊開,一個船向那邊開,對開,照理說,有了東風就沒有西風,有了西風就沒有東風。欸,妙咧!他你只要去祈禱的話,向東開的有西風幫助,向西方開的有東風幫助,兩個船互不影響,這麼個神奇法!喔唷,所以這個廟裡的香火是非常盛、非常盛!
結果那個朱士行大師來的時候,那一天晚上,那個廟祝就夢見那個廟神就告訴他,說明天來這兒有一位高僧,你請求他超渡,我這個地方有很多人家供養我的財物,你就交給他,讓他超渡我。那麼這個廟祝醒過來了以後,第二天盼望,說照著那個廟神所指示的,果然來個船,一看,有一個和尚。那麼就請那個和尚上來,告訴他。告訴他了以後呢,那個朱士行大師就超渡,那個大師是已經有成就的喲,他的本地風光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但是的確有成就的。因為他……我想你們在座的已經聽說過他的故事,等一下我還會再多說一點,說明這個人的成就,那麼現在我們繼續這個故事。
於是他就超渡,超渡完了以後他就說了,那過兩天你們會發現這個裡邊有條大蟒蛇,那個大蟒蛇是什麼呢?就是那個䧆亭湖廟的神,牠因為經過超渡了以後,得脫惡趣。果然沒有錯,朱士行大師走了以後就發現一條大蟒蛇,幾個山頭,哇,不得了!我們不要說那個大山,要我們那個後山,一個山頭,要多少長,不得了地大,死在那個地方。那麼什麼原因呢?他是宿生他們兩個一起修行,都是修行人,都是修行人。結果呢,朱士行大師是福慧並行,那個人他福是修了,這慧可沒有,慧可沒有。於是他的引業是造惡業,慧就是正知見,沒有正知見,所以結果引業很可怕,掉了,墮落旁生當中;但是滿業,他也做了很多喔,於是得到這麼大的福報。所以不是我們現在說,哎呀,你布施、你行善哪!欸,到那個時候你會象身掛瓔珞。
我現在尤其是在西方,你常常看見宿生那種好好……這個沒有正知見的修行人。什麼人哪?狗。你去看好了,啊呀!那個西方人的狗,那個主人天天給牠洗澡,然後呢還要做了衣服給牠穿,這個出去的時候,一定捧在那個汽車裡邊,那個超級市場裡邊一定有一行,是專門賣這個寵愛動物的食品罐頭的。現在當然我們台幣升值了,以前買起來這比我們人吃的還要貴。像我們現在隨便給牠吃一點,那牠絕對不要吃。我剛去的時候不知道,有一次剩下來一點點飯給牠吃,牠跑得去看了一下,不吃,這樣啊!這個典型的例子。如果拿這個東西跑到印度去的話,哇,那個乞丐搶來打架,那是豐富得不得了。這是什麼?前者就是引業是惡的,滿業是善的;後者引業是善的,滿業是惡的,這一點我們現在辨別得清楚。
所以不要說我們現在在修行喔,你一定要檢查檢查,正知見這個是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的這一點!反過來說,雖然你得到了正知見了,你不要說,哎,我只要修行就算了,其他的供養什麼等等都不要管了。那個時候就算你成就,你成就個羅漢果,倒也說起來可憐得很哪!這個概念,是為什麼這個地方要告訴我們引、滿二業,引、滿二業。下面繼續:
謂於能引善所引中,有由能滿善所圓滿及由不善圓滿二類。於諸能引不善引中,有由能滿不善圓滿及由善法圓滿二類。
就是分成四句,這個我們容易了解的。
《集論》云:「應知善不善業,是能牽引及能圓滿,
這個裡邊善業跟不善業分成兩類:一個是引業的善跟不善,一個是滿業的善跟不善。
於善惡趣受生之業,能牽引者謂能引異熟,
喏,就是,這個引業是引你的異熟果的。
能圓滿者謂既生已,能令領納愛與非愛。」
解釋得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