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050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五十卷.A面

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日中,晝三夜三,勤修歸依。

前面這個道理,你經常去憶念思惟,因為你經過了憶念思惟以後,那時候發現,啊!原來你要求的一切的好處,原來都在裡頭,那個時候,你自然而然勤勤懇懇地皈依。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就是有個好處呀,啊,就是難捨啊!結果呢如果說你能夠如理如量思惟、觀察,你就發現一切的好處原來──嘿,都要皈依三寶才得到。眼前這個好處實在是小得不能再小,而且貪了這麼一點小小的便宜,這個大好處都損失了。所以他並不教你真正地捨棄,他恰恰相反,要讓你得到大好處。

所以有很多人,這個也捨不得,那個也捨不得,我覺得這些人真沒有出息。要捨不得,要捨不得大的!眼前一點點小的東西覺得捨不得──我覺得不在乎,我捨不得是什麼?三千大千世界,我捨不得淨土,我捨不得是華藏,這個才是我捨不得的地方。你有種!然後你真正能夠這樣捨不得,你一定得到。那個都得到了,這一點點,唉,送給你都不要,這個是我們真正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的的確確要了解它殊勝的好處。你得到了這麼大的好處,啊,那一點點小小的事情都沒有問題了。所以為什麼他告訴我們,我們要多思惟觀察啊,就這樣。平常一點點小小的好處被人家擋住了,喔唷,大發脾氣!現在這麼大的好處,人家怎麼搶也搶不去,就等在那裡呀!所以我說真沒有出息呀,我們要做一個真正有出息的人,這樣才好!

這是第五,我曉得了殊勝的利益,以後那個就容易了。所以常常說:「哎呀,這個怎麼念佛才好啊!」簡單!你只要曉得,喏,這個有這麼大的好處,你真正曉得了以後,唉!這念佛真容易,教你不念佛都做不到。這個道理現在大家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麼很清楚、很明白,為什麼做不到呢?這個答案,暫時停一下,你們好好地去想,好好地去想。想不出來,來問我,我再來告訴你。如果你想出來,你不妨問問我看看,想對、想錯?我也不一定知道,但是至少我曉得那個經論上面,佛菩薩告訴我們,我可以把這個完整的指示教授,指出來告訴你。下面: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

真正皈依了以後,最起碼的,哪怕笑、開玩笑;最嚴重的,哪怕送了命都要努力守護,就是守護這個皈依,絕對不棄捨。皈依尚且如此,所以下面你皈依做到了,下面持戒等等自然都做到。所以這個根本只要做到了,上面就都做得到。現在實際上呢,就是我們那個根本沒有,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啊,哎喲,希望要求個菩薩戒,乃至於要求個密宗的大灌頂。不要這麼忙,你先把皈依做好了,你皈依做好了,下面一樣一樣東西都很容易,自然都會得到。你如果這個沒有基礎的話,不要說,啊,這個菩薩戒,密宗的灌頂,佛親自跑得來,跑到你面前,給你這個東西,也沒得用;反過來,你見到了佛,也沒得用。佛世這種公案太多、太多。下面說:

身命受用,定當捨離,若為此故,棄捨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故任至何事,不捨歸依。

我們所以捨不得的話,總有困難,現在最嚴重,哪怕那個身命,他真正皈依的人,哪怕身命可以捨掉,皈依不捨。為什麼呀?因為你那個身命以及眼前的受用,就算是你現在為了保護,捨掉了皈依,對不起,最後你能不能保護它?最後還是死欸!很多人沒有皈依的人,他沒有長壽欸,這很明白嘛,到時候照樣地死。於是這樣的話,你不就冤枉了嗎?不是冤枉了嗎?所以假定說,為了保護這個本來就要死的、本來就要棄捨的,而棄捨的話,太可惜啦,太可惜啦!所以你為了這個而棄捨三寶的話,那完了。「一切生中輾轉受苦」。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對不要捨棄,絕對不要捨棄。

反過來說,當苦惱發生的時候,你能夠皈依的話,那麼這個苦惱卻是慢慢地怎麼辦?可以減輕。因為這是業嘛!由於你真實皈依了,然後知道了正確地做,這個業障漸漸淨除了,於是這個苦漸漸遠離了。而這個都從皈依開始,皈依正是要為做這個。所以當你遇見了苦,你反而棄捨皈依了,那這算什麼皈依?

作是念已,數起誓願,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歸依語。

你了解了這個,這樣地思惟觀察以後,就下了一個立誓:啊!咬緊牙關──說這個誓是什麼?是要對自己所願求的一定要做到,這個叫作誓願──哪怕說笑話,絕不棄捨皈依。在任何情況下,絕不棄捨,就是這個道理。

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何方,於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

他下面有一點,說有的一些祖師們說呀,說其中我們皈依了以後,有一個學處。現在他下面告訴我們,皈依了以後應該學的幾樣東西。說有一些祖師們說有一個應該學的,說不管你到什麼地方,那麼,反正比如說:噢,通常說密教吧!說東方什麼如來,南方什麼如來,寶生如來是南方啦,西方是阿彌陀如來啦等等,或者到那個地方,皈依這個佛,到那個地方皈依這個佛,說這樣,有這種說法的。但是這種說法,大師說「未見根據」,未見根據,真正皈依,就是皈依十方三寶,就這樣,這個意思。而主要學的,就是上面〈攝分〉、教授當中所出的這幾點,關於這一點沒有根據。所以這地方順便提一下。

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

上面所說的六種共同學處,就是解釋《道炬論》當中的解釋。他為什麼要說這個?這個很有關係哦,表示他的師承。他這樣地了不起的一位大成就者,宗喀巴大師也好,阿底峽尊者也好,你看,我們曉得在印度,阿底峽尊者被稱為、被尊為第二能仁,宗喀巴大師也是。以這麼了不起的人,他們一開口,開口都有他傳承的,源源本本,說我這個傳承從哪裡來的,從這個我的老師、老師、老師,然後上去哪一個,最後推舉到佛,論是怎麼說,經是怎麼說。他們這麼樣成就的人,尚且這麼謹慎,我們現在一點樣子都沒有,自己開口就亂蓋,還說:「噢,一定要這個樣、要那個樣。」這就是我們的錯誤的地方。

注意啊!所以真正修學佛法,第一件事情要認得的──我在錯誤當中。千萬不要總是我覺得對,然後要別人照我這個樣做,那你完全錯了。單單你覺得對,那只是害你自己;你要教別人,還要害了別人,嗯,這個非常糟糕!這個雖然無關緊要的,好像;實際上這個裡面非常重要,就是我們真正學,就要從這個地方學起,要從這個地方學起。

各別學處初三種者,契經中說。

那麼上面是共同學處,這個是來源。然後各別學處前面有,各別學處有三個對吧?應止、應學,說各別學處前面三個──契經當中。各別學處當中,後面三種,

出於《歸依六支論》中。如彼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

這個就是跟前面這個別學當中的,這個應修三個一樣的內容。

〈攝決擇〉中所說此等,

還有〈攝決擇分〉說也是這樣的。

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隖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蘭若師所聞。」

就是這個就是說他的師承。喏,他說那些師承,阿蘭若師,就是阿底峽尊者親傳的主要的康地的三個大弟子之一;親從這個他的,從內隖蘇跋,一代一代這麼傳下來,傳到宗喀巴大師,表示他這句話有出處。所有的地方,由經、論一直溯到佛。

此語出於此師所傳壠跋嚩道次第中。

那就是告訴我們這個來源。那麼,上面就是我們皈依了以後應該學的,繼續下去。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

你皈依了以後,萬一有違犯了,怎麼辦?還有呢,怎麼是棄捨?這個道理說一下。

有說違犯六種成捨,

有一類、有一派這麼說:如果說你前面所說的這些道理,這個當中有六種違犯了,那麼你就棄捨皈依了。哪六種?

謂初三種各別學處

初三種就是皈依了佛,不應該皈依其餘的大師;以及皈依了法,要離於損惱心;皈依了僧,不可以與外道共住,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共住」,前面已經說過了,我們要記得。除了這三樣東西以外,下面還有呢,「恆修歸依」,說我們正式皈依了以後,要恆修皈依,假定說不經常去,那麼又錯了。或者,再下面第五,「為命不捨」;第六,「供養三寶」。這個六樣東西,如果說你做不到的話,那就等於捨棄了。有一派呢,

有說由其九種成捨,謂加違後三種

另外有一些說,要成了九樣東西違背了,那麼就是捨棄了,又加上後面三種,就是「各別學處」的後面的三種再加進去。就是上面這個六種,加上各別學處的後面三種。

其餘僅是虧損之因。

如果說,你沒有像上面所說的違背了六種或者九種,那麼只是差一點,虧損了,不是違背。這個是前面說。

然作是思,

那個地方告訴我們──宗喀巴大師:但是你假定說腦筋當中以這樣的想法、這樣的觀念,那麼這個就錯了。怎麼樣呢?說:

若與為命亦不棄捨有違犯者,實捨歸依。

說,假定說你遇見了困難,乃至於是有生命危險,你就棄捨了三寶,那麼那個時候,你實際上就棄捨了皈依。這樣的話:

如是雖未棄捨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歸,故亦成捨。

為什麼原因呀?他說雖然真正皈依的時候,它一定有一個儀軌或者什麼等等,當然你要捨的時候,你還是對著某人:「哦,我現在不皈依了,棄捨了。」實際上你那心裡面,形式上面沒有這麼做,可是心裡面已經違背了。本來皈依了三寶以後,你心裡面一定是依止,說執取這個大師是唯一的皈依處,然後所說的法是唯一所憑信的行持的準則,而行持的助伴,共同的同伴就是僧。心裡面現在你想:「唉,這個不行、不行,這樣做的話,生命受了傷害了,哦,不要、不要!」心裡面這樣想的話,你違背了你皈依的時候的這個內涵,那個時候,心裡面並沒有真正的皈依。既然沒有真正的皈依,當然捨棄掉了。

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捨因。

如果你這個心裡面沒有,僅僅是對上面告訴我們,皈依了以後應該學的那些道理,你沒有做好,稍微一點違背。那個就是因地當中不圓滿,種了一個棄捨的因,並沒有產生棄捨三寶的這個實質上的結果。

是故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

所以皈依是進入佛教的大門。

若有歸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殊勝力,

假定說這個皈依不是嘴巴上面講講,而是內心上面真實皈依的話,這個的的確確是最安全、最殊勝、最超勝的力量。這個力量不得了的力量哦,不得了的力量哦!前面說過太多了。

內外障緣不能違害。

不管是若裡邊、若外面,外面是人家,不管是有情,情與無情的傷害,裡邊是種種煩惱惑業等等的,都不能傷害。

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

所以皈依了以後,有皈依這個功德的差別:你皈依了以後,它生起功德很容易,而不會退轉,退轉也……不會退轉,就是退轉的話,它也少;現在我們功德不容易生起,退轉很容易。然後生起來以後呢?「倍轉增長」,加倍、加倍地很快地增長。

故如前說,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勵力不違歸依學處,是極扼要。

說由此我們了解,那曉得了,是,也必定從前面所說的,由於了解三界之內的真相,無常迅速,死了以後要墮落的苦,所以怖畏這個苦,然後要找解脫,找到真正皈依之處而至心受持,然後呢努力不違背,這個是皈依的最最主要的一個內涵。這一點我們要認識,照著去做一定得到這個功德。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處,是為三寶。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

那麼進一步我們要想了:對啊!那麼因為我們念到死、無常的迅速,然後死了以後,要墮落惡趣,哎呀,這個又這麼恐怖!然後呢就想為了怕苦啊,要找可以歸投依靠救護的地方,結果你找到了三寶。然後呢皈依了三寶,他又告訴我們怎麼學。然後呢這樣去學,他怎麼救?他怎麼把我們救起來呢?欸,對啊,這個我們要了解呀!他下面說:

如《集法句》云:「能斷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

欸,現在就告訴這個道理了,所以經上面現證成,然後解釋這個道理。經上面怎麼說?《集法句》上面,說這個真正能夠斷除痛苦的「有箭道」──箭,就是傷害我們──真正能夠避開傷害我們痛苦的這個道路,現在我告訴你啊,是誰?那這個是如來,「如來是大師」,這真正的一個大師,他可以告訴你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爾等應須行」,你們應該跟從著他,聽著他、照著他去做嘛,那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了。所以

佛是歸依大師,

真正的老師。

僧是歸依正行助伴,

那個僧呢,是皈依了以後你修行的時候的同伴,這個很重要的。

故正歸依是為法寶。

所以正確皈依的是什麼?法寶。這句話,注意!我們真正皈依的是法寶。這地方有個問題提出來了。前面告訴我們,我們正皈依的是佛寶,不是所有的一切,這地方又告訴我們正皈依的是法寶,請問:到底哪一個呀?很多經上面都說:哦!是皈依的唯一的是佛寶,現在這地方就告訴我們卻正皈依的是法寶。我現在請問你們:這個裡邊有沒有矛盾?你們想一想,這個答案也擺在明天再說。不過我有的時候,明天,到了明天忘記掉了。現在是記性不大好,所以希望同學當中提醒我一下,提醒我一下。剛才好像也有一個問題,我現在也忘記了剛才問什麼問題,提醒我一下,那我來告訴你們。

當然我是主要的是鼓勵你們好好地想一想,你們如果想一想的話,然後我那麼一提的話,你就得到那個宗要,得到那個宗要。不要怕想錯!真正說起來,我們是一定錯的,假定我們一定對的話,那我們何必來學呀?我們都對了嘛!實際上,正因為我們都是錯的,所以一定要學,這個道理要懂得。所以不要怕錯,怕不懂!不但是要不怕錯,而是更應該了解不懂。所以經過你思惟的話,更找出來你錯誤的地方。所以你經過了思惟提出來的話,把你的漏洞都能夠遮蓋住,這樣我們才能夠一步一步好好地增上,懂不懂?這是我所以要你們思的這個原因哪!你們也應該善巧利用這個機會呀,這是對你們最佳幫助。如果說你們想著,哎,要教你們自己去想去了,這對你們自己的最大的損失,這是要注意的。那麼繼續下去:

若能得此,解脫畏故。

因為你真實地得到了這個法的話,那麼一切的怖畏、痛苦解脫了,解脫了。下面就解釋這個道理,這個法寶,所謂法寶,得到法寶是什麼?

最下法寶,亦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轉勝進而為安立,非離此外,忽從他來。

這個才是法寶。法以教、證為體,大家還記住吧?法是什麼?內涵──教、證兩樣東西。「教」是告訴我們法的特質是什麼,如何行,得到什麼好處,這樣。然後呢你學會了,照著這個教去行,「驗證」了,如法如理得到這個圓滿的東西,叫作法寶。所以最起碼的,乃至於一點點,都由於如法地聽聞、理解,然後呢照著所理解的如理修持。結果經過這個修持以後,遠過、積德。遠一分過,就離開一分苦;積一分德,就得到一分樂。從「遠」方面說,叫「斷」;從「德」方面說,叫「證」。所以無非都是這樣的斷證兩件事情,這樣地繼續地倍倍增上而得到的,而得到的。就是說,不是說這個以外,其他的地方得到。所以絕對沒有天上掉下來的事情,這地方說得很清楚。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經論上面告訴我們。

如果大家不想學則已,想學這裡說得很清楚:不要等,白等,白白浪費時間!唯一的辦法,要自己去修持。要修持,你必定要懂得修持的方法;要懂得修持的方法,一定要去聽聞;要聽聞一定要找善知識,所以這個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然後得到了善知識正確的引導指授,你照著它去思惟把握住、了解了修行的特質,然後一步一步深入的話,那麼那個時候,你就得到了這個法寶。得到了法寶,苦惱就解決,功德就安立,一樣一樣都行了!

哦!那麼現在我們了解,哦,原來最後找到這個根源在這裡。要想解決痛苦的根本從這裡,在法上面。那這個法又是什麼呢?你怎麼樣修行?怎麼樣離過?怎麼樣證德呢?當然你對那個法,應該有正確的了解呀!所以說: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修法。

所以那個時候,你必定要正確地了解,所謂「善巧」的話,對它弄得非常熟悉,什麼是善業,什麼是不善業,善業是感得什麼樣的好的果報,是惡業是感得什麼樣的痛苦的果報,這個種種的關鍵在什麼地方,你了解了。因為你了解了,不想要得到苦,所以要去掉、要捨掉惡業,要想得到樂果,所以要修善業;如這個正理正法這樣地取善的,然後呢,棄掉、捨掉這個惡的,這個就是修行正法,這個是修法。好了!從前面這樣必然一步一步推上來,跑到那地方,這個結果。

如果說你這樣地上來的話,你心裡面自然而然是一點懷疑都沒有。然後再加上你深入思惟、觀察、懺悔,把業障淨除了,那個心裡面很強有力了,生起來了以後,那時候叫你說:哎呀,不要修行,你辦不到。叫你在那兒偷偷懶,你不願意──喔唷,這個好處都從這上面來了,叫我偷一個懶,我浪費時間,那絕對不願意呀!這個關鍵都在這個上面哪,都在這個上面哪!所以反過來,你如果得不到的話,叫你稍微多做一點,喔唷,不願意,然後找到機會還縮在那個地方,那偷偷懶。結果你了解得很清楚:偷了一點小懶哪,受無邊大苦;哦!現在稍微努力一點的話,將來得到無邊安樂,有這麼大的好處啊!都從這個如理取捨,絕對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都要靠你自己如法地取捨,斷、證兩樣東西得到的。但是你要得到這個東西的話,還要什麼?除了聽聞以外還要如理思惟,努力地思惟,心裡面這種決定的勝解生起來了,所以說:

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捨,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亦不能脫此畏故。

假定說,你不努力地恆常思惟這個道理──哪個道理呀?兩種業:善、惡業,由善惡業感得苦樂的果報。你了解了,才能如理取捨。現在你不努力地長時期地思惟、努力,糊裡糊塗,不清楚,而現在一直在煩惱的現行當中。在這種狀態當中,對不起,你眼前種的因是什麼?煩惱、惡業之因啊!縱然你怕苦啊,對不起,你沒有辦法透脫出來啊!所以現在真正重要的:要真正懂得怕苦,要真正曉得求快樂。所以我們要有出息──是,怕苦的!是,要快樂的!但是要找到快樂的因,也要了解去掉痛苦的因,如理取捨,自然樣樣得到。所以說:

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

所以你為了避免將來這個惡果,從這個惡果當中救出來,一定要事先不要造這個惡因。在事先如果這個因地上面你能夠糾正,不要讓它隨惡、隨不善而轉,那個時候避免了這個惡因的話,自然你會避開這個惡果。要想這樣做的話,

此復依賴於諸業果得深忍信。

這個要靠什麼?靠對於業因感業果的這個道理,得到確定不移的認識。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