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048B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四十八卷.B面

這種大善根哪來的?我的智慧依尊故,說得很清楚──依三寶。你能夠如法地去,照著上面的方式去供養的話,這個供養分意樂、分加行、分財敬、分正行,一樣一樣,乃至於喝一口水,做任何事情。乃至於跑到佛前面去上一根香,乃至於掃一個地,乃至於撿掉一點點垃圾,乃至於你看見這個東西排不對的,把它排排好。你能夠這樣去做,「如夏季江河,雖小極增長」,這個夏季的江河是怎麼樣?經過一個冬天以後啊,那個冬天山上都下了雪了,凍在那個地方,然後原來的水,流、流、流、流、流,都流得快乾了。欸,結果到了夏季。然後呢太陽來了以後,它日夜地、慢慢地山上的雪,不管你下雨、不下雨,那個雪融下來越來越大、越來越大。你只要肯這樣去做,就是這樣。

又如說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

又說不僅僅是東西,而在這個主要的看你的信心。所以真正重要的這個地方說明:看你的信心,就是你的內心裡面的淨信心。

若有信心,用曼陀羅及諸淨水,并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餘財物,應如是行。

假定你真的有信心的話,「用曼陀羅」,曼陀羅就是這個印度人當年的供法,現在西藏還保留著。所以你看《阿底峽尊者傳記》,喔唷,他萬一犯了這個自己的戒,隨時地懺悔了以後,馬上設一個曼陀羅供,換句話說就是曼達拉,拿起來,坐下來。有好的那個供的時候,他用七寶;最差的就用米啊、麥啊,他就然後拿一把,觀念:這個中間啊是須彌山,然後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八大小州,然後呢什麼七寶、八珍什麼,觀想供養。無量無邊的功德喔!前面已經說過了,你能夠這樣地供養,哪怕一盞水,你只要把這個淨信心──就是我觀不起來,一點點東西我就覺得:啊,一切東西都是三寶來的!至誠供養,都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不過這個地方說你沒有喔,如果說你實在有了而不能捨,那不可以喔!假定你真有淨信心的話,你會不會實在有了,放在那裡捨不得,然後呢拿一點象徵性,這個說有沒有淨信心啊?當然。真正有淨信心的,儘量拿好東西供養;沒有好東西,哪怕這個,也有無量無邊的果報。

如現實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

如果說你實際上有而捨不得,自己說:「哎呀,我很窮啊!我其他都沒有啊!」那東西就錯了。就像

等同博朵瓦云:「於一穢螺盃中,略擲少許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是諸生盲欺明眼者。」

這個博朵瓦就是敦巴尊者的弟子。它就等於說一個破碗,一個歪歪扭扭的一個破碗當中,隨便丟一點香草,然後唸:栴檀、冰片、妙香水啊,什麼等等啊!說這實際上的供養的詞當中,然後呢把最好的詞唸它一遍啊,這個就等於什麼?自己是瞎了眼騙那個明眼人,騙那個明眼人,這個萬萬不可以!

當然現在這種情況我們一般說起來是不會,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呢,我們不一定不會喔!這話怎麼講?我們現在,喔,每天要唸很多次,唸供養、唸回向,唸了半天,心裡不相應;他那個供養者就是這樣。實際上說如果你是不相應的話,實際上就是這種狀態。不過我們倒不是故意有意地欺,為什麼?我們就在愚癡、無明當中,所以這我們要認識的。我們時時注意到我們內心的狀態,想辦法去改善它。那麼上面是引經論、祖師的語錄,下面呢就引祖師的事實告訴我們。

又如樸穹瓦云:「我於最初供養香草,其氣辛辣。次有四合長香供養,其氣甘美。現在供養,若沈水香,嘟嚕迦等,其氣香馥。」

說,我最初供養的時候雖然沒有,但是我盡我的力量,那個時候供養的香「辛辣」。那個差的香比較差一點,就是同樣的檀香,你看,那個比較差的檀香供起來比較辛辣的,差的香都有這個。以後呢,慢慢地因為他供養了,感得的果報來了,所以他有四種好香合起來的,四種合起來的好香,它這種香就「甘美」。現在要供的話,都是沈水香,最好、最好的。眼前說起來真可惜,我們眾生的共業,真正的沈香,最近幾年來,已經十多年來,我到處去找,找不到了,再找也找不到了。現在這種沈香都……我剛出家的時候曾經還看見過,我好像跟你們說過一次,可是這種沈香比起以前的已經差了十萬八千里。唉,這是我們的共業啊!所以我們趕快努力,你能夠努力的話,我們還是會有機會感得這種好東西。

若於微供輕而弗供,則永生中終是唯爾。

假定我們對小的不供的話,永遠就這樣,永遠就這樣!這一生固然如此,這一生你不供,我們又白白地浪費了宿生的善根,下一世更沒機會了。反過來

若縱微少,發起殷重,漸得上妙,應如此師行持修學。傳說此師每配一次,須用二十二兩金之香。

說:反過來就算少,少雖然少,你供的時候心卻是有信心,殷重心去,那個時候你漸漸就得到上妙,又應該像學這個樸穹瓦那樣去。傳說他配一次,要用二十兩黃金的香。喔!現在這個經濟發達,二十兩黃金好像不太稀奇,那個時候是不得了的事情啊!你們看阿底峽尊者的傳記沒有?那全國國王的力量,集幾十年的,集起來的多少,只有多少金子。那個時候他一次要供這麼,為什麼?他供了以後感得的。所以你只要真正去做,那個果報很快地現起。

所以這是為什麼我說晚上我們溫習的時候,要看那個《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竈神記》,他們對佛法還沒有正確的認識喔!他就是馬馬虎虎地去做,像我們現在上面告訴我們道理,他們都不懂喔!他們沒有做了多久,那個命運整個地改善了,遠比原來就得到太好了,這不是很明白的事實嗎?所以這種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再下面:

若諸已得資具自在大菩薩眾,尚化其身為多俱胝,於一一身,復各化現百千等手,往一切剎,經無量劫,供養諸佛。

喏!這經上告訴我們清楚,已經證得大地菩薩,資具得自在,那是高地的菩薩,他們尚且要這種方式,化身為……一身為百千萬億身,然後呢一一身要化現各式各樣的百千手,往一切剎,在無量劫的時間供養一切諸佛。他們尚且如此,我們現在窮成這樣,居然不要!啊!說:

諸由少許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於此上希菩提者,是於正法極少知解,造次亂言。

我們現在得到了一點點少許相似功德,便覺得很喜足:「啊!得到一點點。」喔唷,念了一點幾聲佛就覺得:「喔唷,這個好啊!」然後呢拜了幾佛:「喔唷,我這個拜的時候很好。」乃至於連他這個都沒有,自己還說:「哎,學佛不從這個地方開始啊!」這個對正法根本不認識,是亂講啊!這個我們要了解啊!所以應該

以是應如《寶雲經》中所說而行。

怎麼說呀?

如云:「應當聽聞諸契經中,

所以說,應當聽聞諸契經中,

所有如是廣大供養,廣大承事,由其最勝真實善心,增上意樂,迴向諸佛及諸菩薩。」

所以我們要好好地聽聞,如理地聽聞諸大經論當中告訴我們的,廣大的供養、廣大的承事,以真實的心,增上意樂,然後不斷地這個供養,而且供養的果報還回向,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做的,應該做的。那個就是供養這一點。

這個地方我告訴你們一個公案,下面會談到的,這個我們業果當中,然後呢把這個後面的……今天告訴你們一個。佛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有一個比丘,這個比丘叫作寶天。他為什麼叫寶天呢?他自己是一個長者家的大富長者的兒子。他那個出生的那一天,他家裡邊忽然之間天上面雨下來七寶,把他家裡邊所有的這個庫藏什麼東西統統裝滿。然後呢完了以後,他的家裡面自然就生出一口井,八尺長,這個井裡面總出種種的寶物。

那麼這個婆羅門法,平常印度的方法,通常都是出生了以後,一定請那個婆羅門,就像我們相當於我們現在用排八字算命的去算算。然後呢去算命的時候,那個婆羅門通常就問問:除了他的這個生辰八字以外,他出生的還有什麼跡象呢?這個長者就告訴那個婆羅門說,欸,有這麼一件事情。啊!所以這個是吉祥、祥瑞的事情,所以這個小孩子的名字應該叫作天寶,不曉得叫天寶還是寶天?就這樣,那非常歡喜。長大了以後,又是長得長相圓滿,又長得絕頂聰明,非常歡喜。所以然後呢,到了年齡了以後,要叫他找個配偶的話,總覺得要門當戶對的,到處去找,找不到。欸,結果這另外一個地方有一家大長者,他養了,生了一個女兒,他生了個女兒,生的時候也像那個寶天一樣的,而且也家裡邊有一個八尺的那個井。也是同樣的情況,要到處說為了這個女兒,找一個門當戶對的這個女婿。結果碰上了,哎呀,一談居然還有這麼樣的好事情啊,好高興啊!然後呢他們就成了。成了以後,於是生活得非常好,那時正好佛出世,然後聽見佛來說法,非常歡喜。以後,他們兩個都要求出家,出了家,證了果了。大家覺得很奇怪,那為什麼他這個因緣是這樣?那麼佛就告訴他。

說那個因緣是在這個上一個佛,迦葉世尊出世的時候。迦葉世尊出世的時候,那時候也是一樣,反正佛出世,他出去這個乞化,討飯嘛!那麼所以有很多善信大國王、大長者,大家去供養。那個時候有一對窮人,窮得自己飯都沒得吃,平常都是朝不夕保的。那麼有一天啊,她那個先生出去看見供養心裡好羨慕,哎呀!他也聽見佛法,所以回來的時候傷心得不得了,說:「我本來已經窮得不得了,現在唯一能夠培植福德的是供養三寶,偏偏我又窮成這個樣,不曉得怎麼辦是好?」那麼後來他想到這樣的話他越想越傷心,越想越傷心掉眼淚。那他太太看見了說:「你為什麼這麼難過呀?」「我們已經窮成這樣了……。」窮中作樂,他就想起這段因緣。「欸,不,這的確是件好事情,我們家裡面找找看,說不定努力地找到,這凡是可以值錢的,我們不妨去想辦法去供養。」這兩個人到處去找,欸,居然找到一個銅板掉在地上,這個平常沒注意到的。啊,好歡喜喲!然後呢把那個銅板拿出來洗洗乾淨,然後又跑得去把那個銅……他找到了一個瓶,把那個洗淨了以後,裝了一瓶的淨水。然後呢拿了這個銅板,然後又拿了一塊好好的這個鏡子,就跑得去供養。

那個時候佛正在那兒受齋,那個佛的,他們的規矩,吃了之前要水來洗洗手,吃過了以後也要洗,所以他非常歡喜地就供養了一瓶的淨水、一個明鏡,然後呢一個銅板,就這樣的因緣。啊,好歡喜!回去了。就這麼一個因緣,心裡一直很歡喜。這個裡邊注意喔!事前心情這麼虔誠,供的時候這麼歡善,供完了這麼努力。從此以後九十一劫,完了以後,他這一生完了以後生天,九十一劫以後他一直與生俱來的,生到哪裡,那個天雨寶雨到這地方。

所以真正地如果你能夠如法供養的話,就有這麼大的功德。我們說現在佛不在世,他剛才說得清清楚楚欸!不現前供養的功德比現前供養更大,對不對?所以我們不要說:「哎呀,我們太差啊!」我們今天應該高興說:「啊,現在了解了好高興啊!趕快努力呀!」所以與其我們在這兒說閒話,趕快放下這個心情來,你說閒話都是造的罪過,都是造的罪過!然後呢趕快努力,這個是我們隨時俯拾即是,這樣你去做的話不要多久,慢慢地要的東西都來了,要的東西都來了。今天講完上面第二,供養講完了。

第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餘有情令受歸依。

那麼這個供養,下面「隨念悲故」。這個是前面告訴我們,聖教的差別在悲心的有無。那麼既然現在我們了解這究竟走的路子是最完整、最上的,當然這個我們一開頭的時候,也是要走這個路,所以一開始也應該了解,所以學諸佛菩薩的悲。那麼由於這樣的原因,那麼我們不但自己要能夠解脫,還要使一切眾生也得到這個好處,所以也使一切眾生都得到皈依。所以由念悲故,因為推己及人,發展大慈悲心,使所餘一切有情也找到真實皈依之處,解決苦惱,這個是第三。

關於這個悲那一點,是大乘佛法的重心,而本論最主要的引導的就是導向這一條路。等到前面的基礎加行、共下、共中學會了,最後進入上士的時候,一開頭是特別詳細說明。那麼所以詳細的內容,到那個時候我們再來研究。下面: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

是說我們皈依了三寶以後,那麼在這種狀態,不管我們做什麼事情,有什麼需要,都應該供養三寶,應該稟告三寶,祈求三寶的加持。還要呢,祈求三寶的指示該怎麼做,等等一切,都以三寶為主依靠,這個才真正皈依,而不再採用世間其他的種種方法。

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於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

這個「興」字可能是「與」字啊,這個地方我不能肯定。那麼是說,不管你做什麼事情,有何等重要的事情,不管事無大小,一切都依止三寶,依三寶所指示我們的原則,以及隨順三寶、供養三寶,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再依止不隨順三寶的。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依止三寶、皈投三寶、隨順三寶呢?我們始終記牢一個原則,是說世間這麼地苦、這麼地無常,那麼為了要脫苦所以要找到可以依靠之處,在這種情況之下,然後你以理智觀察、抉擇的結果,發現唯一可以皈投依靠的──三寶。當然,既然找到了,你哪有不依照它的道理!這個很清楚、很明白。不過這剛開始在這個正確的認識上面,以及習慣上面還沒有完全轉得過來之前,這個道理我們應該了解。了解了以後,所以做一切事情,一定是依照著三寶的指示來做,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否則的話你儘管皈依了三寶,還是照著自己老辦法去做的話,等於沒有皈依,等於沒有皈依!

關於這個詳細的內容將來我們學習下面,尤其是講業,等我們了解了業的行相以後,那麼回過頭來再看這個道理的話,就會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說,喔!為什麼我們處處地方要照著這個三寶的道理去做。同時你也會了解:啊!這個戒的真正殊勝。它不是說給我們禁戒──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反過來,你不願意的,它偏偏教你這個要做、那個要做。而真正的真相,是以前迷糊不知道而受苦,現在既然找到了幫助我們解決我們苦惱的地方,它指示我們這個不要做,正是防止我們造惡因、感苦果。同樣地,我們不想做的,它教我們要去做,它正是告訴我們趕快種樂因,將來可以得到樂果,這個道理就會很清楚、很明白。那麼在剛開始還沒有學得完全,知見沒有建立起來之前,當皈依的時候這個大原則先把握住,所以說我們皈依了以後,隨便做什麼事情,一定啊依靠著三寶的指示。

平常在我們受皈依的時候,這個皈依師父、法師常常有一個開示,這段開示裡邊有一個很好的比喻。說有一個人那麼犯了罪,然後呢跑到一個地方去,譬如說從那個地方犯了罪逃到這裡來,求這個地方,或者是什麼這個地方的國家,或者什麼來躲。說這個地方的人說:「好,我可以幫忙你!但是你要老老實實在我這個地方,既然到我這裡來,照著我的規矩做,還有呢不要違反這裡的規矩。」如果說你能夠照著它去做,然後你在這個區域以內,這個區域的一切自然會保護你,對不對?這個很清楚、很明白。一旦你違犯了,這個地方也不允許你,然後呢離開那個地方,正好那個地方等著你,就把你抓去,這個世出世間情況都是這樣的。所以在這一點上面告訴我們,說我們皈依了以後,在任何情況,一切時處,自然而然以三寶為至心歸憑之處,而不再皈依其他跟三寶不順的。

這個話我們要進一層地了解,他上面告訴我們說,好像乃至於大自在天等,我們在這文字上面隨便一聽,往往疏忽了這個內容。這個內容是指什麼?換句話說,我們真正的示道、指示我們的大師,那時候是佛,大自在天都不是,何況是比他等而下之的鬼神!那個鬼神有很多神通都不是,何況世間那些有財有勢的那些人。不過既然我們在世間,當然世間的法則要遵守,這是絕對要遵守的,佛法一定不會與這個世間的法則違背的。但是在普通我們一般習性上面、概念上面這種見解,一定要把世間的這種量則拿掉,而以佛、法、僧這個基本概念作為我們一切行持的準則,這個是這一點特別告訴我們的地方,特別告訴我們的地方。

至於說下面所有本論上面說的那些道理,都無非是把這個原則的內涵、意義,為什麼,明明白白地、更深一層地告訴我們,更深一層地告訴我們。所以眼前我們只是靠我們的信心,然後呢有了這個信心,你認真地學下去,這個理路越來越清楚,到那時候你那個信心越來越清淨,自然而然你會做得越來越圓滿,所以我們要努力好好地學!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夜三,勤修歸依分二,一〈攝分〉所出勝利,二教授所出勝利。

再下面呢,由於我們了解皈依三寶了以後的殊勝的利益,這個了解了以後,自然而然我們一切時處──那麼這個一切時很籠統,現在在這個地方分為晝夜,那麼白天說晝三時,晚上又夜三時,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晚上。那麼這個裡邊也可以說,不管是你在任何情況之下,張開眼睛來腦筋清醒固然是,睡覺的時候,心裡面還在那兒一心一意地皈依,勤勤懇懇地修習。那麼這個裡邊又分兩部分,一個是〈攝分〉中告訴我們的什麼殊勝利益,一個是教授當中告訴我們的;換句話,一個是相宗,一個是性宗。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