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048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四十八卷.A面

那麼,所以這個是「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敬」,不是人家,啊,從他們信,然後呢從這個地方得到了。「以隨順物」,跟你相應的。譬如這個平常來說呢,尤其是我們出家人,我們出家人啊,不要在信徒面前讚歎那個,然後他覺得:「哎呀,對。」然後給你很多錢拿來供養。這個,這個不是,這個是染污相應。你拿了去,「隨順」,就相應的,如乞化,討到什麼就算什麼,然後你討到了,至誠恭敬地供養,那個對。

隨順物者,謂諸淨物,

哪!說得很清楚,這個才是清淨的,你心裡面沒有染污心相應的,隨分隨力得到。你不要花了很大的勁,現在我們用種種的方式,想了心思得到了,這個不淨物,這個不淨物沒有用,這個都是三世怨。

遠離不淨,

那麼除了這個心裡面不淨以外,外面有很多東西也不是。

雌黃所塗,酥所灌洗,

然後呢

局啒羅薰,

這個「局啒羅」我也不曉得是什麼。

遏迦花等

反正這種東西,不好的。

及諸所餘非清淨物。

據我所了解,譬如有刺的花,通常我們不供;然後有毒的花不供;還有很多花看起來很好,可是聞起來……就有等等,反正這種東西我們就不拿來供養。

又若如是財物供養,自無所集無從他求,應於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來諸供養具,以歡喜俱及於廣大勝解俱心,周徧思惟,一切隨喜少用功力,而修無量廣大供養,攝集菩提廣大資糧,

妙極了!上面所說的那個財物的供養,假定說我們沒有,也無從求起。這一點尤其是我們出家,所以出家不必忙著說:哎呀,我要求多少;你能夠這一點做到,這個功德就不得了。總之,出家人要供的要清淨為主,不要說我要求多少來,這個不相應。求多少來,你就是求到了,都是只有罪過,只有罪過!

那麼這個地方應該怎麼辦呢?你雖然自己沒有,也求不到,那麼那個時候,你就觀想「一切世界當中」,實際上呢,十方無量無邊不曉得多少啊,不得了啊!「所有諸如來的供養具」,以歡喜俱心,以廣大勝解俱心,就是:啊!佛──十方一切如來法會當中,有無量無邊的天人、聖眾,去供養這個諸佛菩薩。那個時候你以歡喜俱、勝解心,「周徧思惟」;換句話說,普緣一切。隨喜!很簡單,你只要隨喜,不要你自己供啊!哎呀,好啊!看見他們這個供養諸佛,你讚歎、歡喜,就這個心情。這個時候就能夠攝集很多廣大資糧。不得了喔!你就這樣的一個隨喜的心,你就積集了廣大資糧。我們現在說集聚資糧好像難啊!喏!不要你花一分錢,你只要能夠這樣去做。

恆常於此以真善心,起歡喜心,當勤修學。

它有這麼大的好處,又這麼省事啊!所以這個才是我們真正平常要真、善、歡喜,這樣的心情努力去做。我們起步,從現在開始;一定做得到的,這一生就可以做得到了;很快就可以做得到。

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所說,無主攝持諸華果樹及珍寶等,亦當供養。

那麼這經上面還告訴我們,無主攝持的,那比如說我們看見野花呀那些,不管是花、果、珍寶等等,也可以供養;有主的不可以。

正行供養者,

那個是財物供養。正行供養呢?是修行。我們十大願王中,第三個廣修供養,就是這樣的──以外面的財敬,然後呢裡邊這個身口的承事,而其中最好的是正法如實修行供養,就是正行供養。就是下面的:

謂於下至搆牛乳頃,

說這個正行供養,哪怕很短的一個時候,那個擠牛奶,那是很短的時候,那個牛奶每天要去擠的,很短的一個時候。修什麼?

精勤修習

努力去修,修──

四無量心,四種法集,隨念三寶,波羅蜜多,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

了解了空性,安住在這個上頭。

於淨尸羅,起防護心,於菩提分,六度四攝,精勤修學。

這些。關於這個內容,後面呢將來一一講的,就是講那些。

若能由此十種供養供養三寶,應知是名圓滿供養。

啊,不得了啊!這個是供養圓滿,這個是供養圓滿。

由如是等,興供養時,有六意樂,

上面是說加行,我們供養的方式、行為。下面就是意樂,我們應該以哪一種心理,又分六種。

能於三寶隨一之所,少分思惟,而生無量廣大果利。

不管是佛、法、僧,隨一,何況是全部。你能夠恆常,不得了!這個地方「少分」,少分地思惟,就能夠生出廣大的果利喔!就得到無量無邊的大利益,結這樣的好的果報。所以我們做任何一個供養的時候要了解:

一者無上大功德田,

這個一切的功德從這個地方來的,不管是佛、法、僧,你能夠恭敬供養的話,就有這麼大的好處。

二者無上有大恩德,

為什麼?一切世、出世間的種種好處,都從這個地方來的。

三者一切有情中尊,

因為這個才是真正的、唯一的可尊可貴之處。

四者猶如鄔曇妙華極難值遇,

這個鄔曇花,相傳千年一出。這個這麼大的功德,這麼大的恩德,這麼珍貴,卻是難能可貴。

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獨一出現,

整個的三界之內,只有出現,只有它,沒有旁的了,佛法僧這三寶。有了佛寶才有法寶,然後呢僧寶。所以這個僧也不是一個人,當然是指整個的這個團。

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

所有的世間的,所有這些圓滿,根本都從從這個地方來的。

作是思惟而設供養。

這個是供養的意樂。

此等是如〈菩薩地〉說而正摘錄。

就把〈菩薩地〉當中摘出來的。

恆常時中,於如是等隨應而行,若遇佳節及大時會,當隨力能修妙供養。

這是平常我們隨分隨力,如果遇見特別的事情的時候,那更應該好好地廣修上妙的供養。上面說過了,那麼下面有一點,下面這一點就是我們平常啊,我們說:哎呀,上面這個道理是懂,但是做起來好像,或者要去觀想,或者什麼等等,有不大方便。而下面有一點卻是我們隨時隨地,日常生活當中處處可行的,如果你把這個道理能夠認識做到了以後,那就可以得到廣大的資糧。下面說的什麼啊?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

因為我們經常要飲食,喝水、喝茶、喝一切飲料,乃至於吃飯等等。

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滿眾多資糧,

喏!你能夠以這個飲食之前先去供養,然後「無間缺」,一直能夠這樣認真去做的話,不要花大的努力,你就能廣集圓滿資糧。所以說:

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

這個是我們開始學的時應該做的。不管你受用什麼,「淨水」,換句話說,哪怕是水,可是這個要清淨喔!哪怕喝一點水,只要這個是清淨的。這個清淨分兩方面:一個這個東西本身清淨,髒的不行;第二個這個來處是清淨的,這一點很重要。所以我們以染污心求得的東西,這個不對。不要說:哎呀,你到處去攀緣,然後呢弄了很多東西,不相應!這個所以「淨」的意思,你能夠這樣去供養就對。

我現在才看見,真正看見那個大德,他平常任何東西,乃至於他到……我們在美國的時候,那時候有幾個大法師來,跑得去供養他一杯水,他拿起來捧在手裡捧了半天。先頭我不知道,我想:幹什麼?到後來久了以後他,就是大家了解了,所以他拿起來規規矩矩在那兒,捧在那裡念了半天,舉了一下然後喝。喔,那以後我知道了,千真萬確!現在所以不是沒有這種真正的行持的大善知識。凡是這種人,你真正的如果你了解了,你去觀察,你處處地方會見得到。凡是這種人還有一個特別的妙處,我現在慢慢地了解了,他們這種啊,不管是教理,不管是行持,的確有他絕頂超人的地方。你別看說那些真的有行持,好像隨便、馬馬虎虎;馬馬虎虎的人,對不起,很難說!

但是呢馬馬虎虎的也有很精采的喲,看他的怎麼行。譬如說金山活佛什麼等等,他是應的「瘋沾行」。但是儘管他馬馬虎虎,他馬虎當中有他不馬虎的地方喔!這個我們要有這個認識喔!我隨便說一個笑話,那金山活佛是近代的大德,我們大家了解他,他有各式各樣的怪招。然後呢,人家給他送鈔票,送鈔票,他就把它吃進去,大家不懂他為什麼,他有他的大道理喔!他真正受的是受的什麼?受的什麼?哪,吃飽肚子。所以你給他一塊錢他也吃進去,一百塊錢他也吃進去,一萬塊錢他也吃進去,是這樣的!就是這個道理,就這樣。

給他吃的東西,不管生不生,乃至於到南傳去,有很多髒東西放進去,你送給我,我就把它吃進去。真的心裡面啊無分別住,就是這樣。好東西,他會送給別人去。還有呢,人家有的時候請尊者去拍照,欸,他不歡喜拍照,你要叫他拍照的話,他就脫下褲子來屁股給你。啊,那我們想起來的話,好可笑的一件事情喔!這個可笑裡面有他的大學問啊!我們拍照,要什麼?要面子,面子是什麼啊?你了解了這個道理,就懂得他那個行為是為什麼。喔!所以真正地有修行的人,他任何的很多的小動作裡邊,都有他的大文章在裡頭。當然,像金山活佛這高不可攀的人,他這個意義一定是有很深遠,我只是了解這麼一點點,你們不妨從這個地方去想,你就了解了。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該學的,就是現在這個本論告訴我們,我們剛開始下腳第一步,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少用功力,而能圓滿眾多資糧」。現在我們總覺得太差、太差,那給你這麼多的機會,你不努力,然後坐在那裡喊差:「哎呀,我程度太差啊!」你程度太差還不努力啊?這機會擺在這個地方呀!這地方很清楚、很明白,你只要去努力的話,嘿!不要怕、不要怕。所以現在真正怕的,就怕不認識,以及怕什麼,怕因地上面不認真去努力。你認得了,只要因地當中去做,那自然而然一定有好的結果的!下面供的時候呢,

此復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

供的時候不要說把壞的先供養;要供,把好的。現在我們常常:啊,這個不好的──不好的拿去供養別人去,供養三寶去,供養什麼去。所以說到這裡,有一件事情我隨便一提,隨便一提。那時候常常我們看見啊,在人家今天有一個什麼好的宴慶,慶祝完了以後剩下來的東西,送到廟裡去。這個是對在家人說的,我們出家人大家不大會做那件事情。當然人家送得來,送得來,我還是照吃,送給我們還是高高興興的。金山活佛,人家送給他什麼東西都吃了,那我們能比得上金山活佛嗎?但是對在家人來說,這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那個等於什麼?這個出家人啊,在他們這個行為當中,不知不覺的行為當中,等於是傭人。這一點大家注意!有機會的時候,不妨以後告訴真正信佛的那種信眾,千萬不要做這個事情,他家有了宴慶,剩下來的就供到廟裡面去。平常我們什麼?也是嘛!好東西吃完了,剩下來的,「好了,拿去,你們分分。」不是這個味道嗎?所以真正要供養的時候,這是很多小地方,那麼我們同樣地也是把最好的去供養。

還有呢,我們現在廟裡面常常看見很有趣的習慣。今天碰見一個法會,然後油炸的炸完了以後,跑得去供。供完了以後拿回來燒燒好了,然後自己來吃。你自己吃要把它燒燒好;那炸完了,為什麼?炸完了擺在那裡不壞。喔,原來你這樣地去供啊!了解不了解這個概念。

所以以後凡是你自己不相應的東西,不能吃的東西,千萬不要說去這樣地供養。那麼我們拿來了以後,就真正地供養。那個水果拿來了,先擺在那三寶供養完了以後,不要打開,然後呢吃的時候,自己再打開,那都是錯的!拿來了先把它打開,最好的方式,就像我們自己吃;吃不完,吃不完送給別人去,送給鳥獸去,這個可以。人家本來就是供養三寶,供養佛;如果說他本來是供養你的,那時候你說,欸,那我用什麼方式,可以。如果說,廣義的說供養,那你一定以最恭敬的方式;不要說先擺在那兒人家供一下、意思一下,然後回來去慢慢地享受;打開了,等一下要壞掉了──不可以!這地方我們要了解他告訴我們這個真實的意義。

又供茶時,現一切人,如洒揚塵,唯彈少許,不成供養,

上面我們看見了說,喔,那麼任何情況之下我們就要先供養,所以有人就拿出來供養的時候,拿這個茶水象徵性地灑一下,拿這個彈指彈一下,這個不成!就是一定要最恭敬的方式,最好的方式,去供養。

是《霞惹瓦語錄》中出。

他下面告訴我們。

譬如有一極肥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不忍。

就像有一個最好的一塊大肥沃的田,到該下種的時候,你不去種,讓它荒蕪。啊,這個我們實在不忍心啊!我們看民間老百姓,哪怕一塊小小的地方,哎呀,他努力去開墾,這樣。現在我們啊,很多地方小小的一點點的利益,我們瞪大了眼睛啊,忙著去爭,而現在供養這個三寶有這樣的大的功德擺在那裡,卻我們就不管,我們這個真是愚癡啊,愚癡啊!

前面告訴我們清清楚楚啊!怎麼告訴清清楚楚?不現前供養的功德,比現前供養還來得大,對不對?現在就是不現前供養,這不是個塔廟嗎?所以你跑得去做,隨便給它侍候、親近承事,不是我們信解、修行,就是親近承事供養嗎?現在我們不是最好的親近承事嗎?在這個寺院當中,你只要努力地把這個寺院弄得好好的、莊嚴,這個不是最好嗎?最好自己的培植自己的福德嗎?說起來自己:「哎呀,我沒有什麼、沒有什麼。」那這個大的功德田擺在那裡,你不下種,怎麼天上怎麼會掉下來呢?那這個是我們應該認識的。

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無間,堪種一切善樂種子。

上面所說的啊,這個這些最勝的福田,你如果照著去努力去勤勤懇懇地培植的話,能夠生現在的、能夠生以後的一切的好處。這個田啊,是任何情況之下,你都可以耕種。現在我們得到了最肥沃的田,對不起!耕種還有時間的,不是時間還不行的。而現在那個功德田、恩德田啊,一年四季,每季啊,沒有一個時候例外的,任何情況之下,卻我們卻不去供養啊,是可惜啊!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它都能夠種善樂的種子。那麼耕的時候,去種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啊?

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

要有淨信之心去。這個才是我們福田,我們從這地方去努力。

若未能作,至極堪惜。

假定是我們不能做的話,太可惜啊!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自己覺得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然後埋怨這個、埋怨這個;真正要埋怨,埋怨自己。眼前,啊!那個遍地黃金啊,俯拾即是,大家還不去忙,然後還去埋怨。所以這是最好的機會放棄了,還自己造罪惡。

尤其這個,說人家以前的人有一句話,叫「公門中好修行」,但是反過來說,真正世間很多好人,是不要到公門當中,為什麼?會造罪。佛門當中也是一樣,你弄得好的話,好修行;弄得不好的話,墮落,都在這個上面。

所以三藏當中,有一部叫《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另外一部經叫《慢法經》,《佛說慢法經》,這個經內容,我說一個大綱。說:「有的人侍候了三寶,得到功德;有的人侍候了三寶,不但得不到功德,墮落了。為什麼?」佛就告訴他:「簡單,你啊,以淨信心恭敬去侍候,就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你沒有這個東西,對不起,你害了!」所以現在這裡我們不要埋怨,就看看自己有沒有淨信心。馬上就回憶一下,皈依的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前面說得很清楚,這個皈依當中,內外兩支,外支是大師已成,最主要的就是我們內支不足,所以我們在這裡努力修學。如果說做不到的話,那個時候才應該:哎呀,可惜啊!這個我為什麼不努力啊?好好地努力啊!

如果說我們現在覺得自己愚癡,覺得自己身體不好,都是因為宿生沒有努力的結果,如果你現在趕快努力的話,來得及。所以《梵網經》經上面告訴我們,如果說你生病,若遭到種種困難,若「黑風所吹船舫」等。欸,平常如果我們碰見病、碰見這個,哎喲,趕快求這個、求那個;經上告訴我們啊,你趕快來念這個。當初我不懂,嗯,忙著碰見這種事情,你為什麼要念它啊?道理很簡單,你之所以現在遇見這種不吉祥、不順利的事情,為什麼?以前你因地當中造了不順的因嘛!所以現在感到不順的果嘛!既然你感覺不順的果,覺得難受的話,你要求那個順利的果,那趕快來嘛!從這個地方去找嘛!所以從讀誦、聽聞、思惟下手嘛,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你如果這樣去做,馬上就得到了。

故如《讚應讚》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間非有,施處尊第一,是淨令座淨。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於尊為利害,異熟無盡際。」

像這個世尊這樣的──實際上三寶都是這樣──這個福田三世間絕對找不到的。所以真正我們要想培植自己的福德,只有這個地方,只有這個地方。這個像什麼樣呢?舉一個比喻,像虛空,不管它的橫、豎,都是無邊無際的。然後呢,你在這個三寶這個福德田當中,種一點點的好的種子,或者是反過來,一點的輕毀等等啊,你所感得的異熟果報,就這樣地無量無邊啊!這個是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應該了解的。不幸地,如果你不了解這個狀態,是什麼樣呢?下面這個就是不了解的這種狀態。

於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

明明這個最殊勝的田擺在這裡,結果呢,我們就看不見。我們看起來還不如一個庸俗之田,還不如庸俗之田!外面一點小小的好處啊,我們就想辦法,大家就擠在那地方,大家欲分一杯羹;而這個這麼殊勝的田,你稍微供養他一點,得到這麼大的好處,我們就不管啊!這就是什麼?我們差啊!「無賢善相」。這一點是我們應該認識的,我們應該認得我們自己在正是病當中啊!喔,如果有人來供養你一點錢,哎,你覺得這個人幫忙你忙啊!你啊就很要跟他好好地聯絡了吧!嗯,想辦法多得到一點。現在這個地方,你少少地供養,得到它這麼大的你卻不理它。啊,這是我們沒有賢善相,我們不認得啊!

故一切時,當勤精進供養三寶。

了解了之後在任何情況之下,精勤供養三寶。你能夠這樣,好處呢?

若如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

你能夠這樣,因為你對這個最殊勝的福田、功德田、恩田等等種了善根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你善根增長了,於是呢,善根增長啊,對於修道的那個次第,你的慧力也增長。慧力增長有什麼好處?看

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這段話,記在心裡!我們現在因為太差,所以聽的時候,啊,聽不懂;或者聽見了,記不住;記住了以後呢,不能如法去思惟;思惟的時候,又不了解怎麼個思惟法,得不到它的意義;然後呢,得到了去修習的話,修也修不出來。學定,也定得不到;念佛,一心不亂也得不到,深的更談不到。這種都是什麼?慧力,這個智慧太差。如果從這種情況之下,怎麼辦啊?依福田力。喏!你只要能夠依這個福田,如此努力供養的話,樣樣都生起來了。「是要教授」,最最重要的教授,沒有別的了。「教授」喔!注意喔!佛菩薩祖師的最精要的重點就在這個地方告訴你。

現在我們常常覺得,要修行啊、修行啊!喏喏喏喏,最好的修行的訣竅擺在這裡啊!現在我們這個不行啊,說我們要學習念佛,為什麼得不到一心不亂;我要打坐啊,為什麼要昏沈、瞌睡;要去看書,又看不懂;看完了以後,又記不住;聽的時候,又不行。毛病都在這裡,怎麼辦?就是這個。

所以大家說:「哎呀,我在這兒要想跑到那兒好好地學,還要常住忙這個、忙那個,不行啊!」對,是,如果你能夠學的能夠行,你是快馬加鞭深入;如果你不行了,趕快忙這個常住的事情。不同的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心情要整個扭過來,整個扭過來!你同樣地去做,你心情一扭過來,產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樣,完全不一樣!以前總覺得委委屈屈,不願意去做,被別人逼迫;現在是高高興興,曉得啊,這個正是我下腳第一步,最好的機會在這地方,最肥沃的田啊!這個別人是找都找不到的,趕快努力這樣子去做啊!你能夠這樣子去做的話,欸,不久樣樣都得到了。下面告訴我們,這個祖師的語錄、論,以及祖師自己的行持,都在下頭。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詩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雖小極增長。」

這個祖師,實際上譬如說,我們現在說馬鳴菩薩這個大祖師,他們印度,他們都是什麼──大班智達,他們對世、出世間的學問都是最了不起的。他都要有什麼?他為什麼成功?為什麼我們這麼愚癡啊?就是──喏,他有善根,他有了世間的這個根本,然後去修學,才能夠真正地深入。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