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四十七卷.B面
一旦墮落的話,啊,那一下去,是不曉得什麼時候再出來啊!這個是對於法寶。第三: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
哦,看看喔!對「僧伽、出家眾」,昨天我們說了,僧有四種,僧有四種。真實僧或者是勝道沙門,這個是證果的,下面這幾個呢,好像不是,乃至於最後的啞羊、無慚愧僧等等。但他這個地方說了什麼?跟上面的不一樣。我們念那個功德的時候,念那個真實僧、勝義僧;現在這地方就告訴我們,「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就是說,只要他今天那個形相是個沙門,對於這個形相你不可以罵、不可以毀。這點注意哦!所以《地藏十輪經》上面一再告訴我們,儘管他是污道沙門,儘管他是啞羊僧,儘管他是無慚愧僧,對不起,比之於人世間的轉輪聖王,乃至於天帝,也超勝不曉得多少倍。這個比喻就像那個金子做的一個缽盂,儘管那個缽盂今天髒,吐棄的髒東西,但是金子本身是金子哦!那個土器你做得再美,那個土就是土哦!這兩個不一樣。所以這個沙門相是很珍貴的,我們千千萬萬不要毀罵。
又一切種不應分黨,視如怨敵,
我們要恭敬。
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
同樣的道理,同樣的道理。前面對於佛寶我們說了兩個公案,實際上對於法寶、僧寶是一樣的,一樣的。剛才說感得這個十八類異類大魚,感得百頭那個劫毗羅公案,他實際上不是罵的這個佛,他是罵的那些出家人。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我們要恭敬,我們要絕對要恭敬!
《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芻,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
說我們現在希求好樂功德,所以離家出家。「林藪」那就是寂靜之處,就是草木叢生的地方,通常我們祖師說水邊林下,不是在鬧市區當中,這修行人到的地方。換句話說,因為我們要求寂靜之樂,所以出了家離開這個熱鬧、憒鬧的地方。那個時候你應該怎麼辦呢?一心自己如法修行,淨除自己罪障都來不及,你看人家幹什麼?看人家完全錯了,所以絕不應該看別人的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一方面不看別人的過失,一方面不要自己貢高我慢,我行、我強,這個不可以,你一生這個憍慢心,那什麼毛病都來了。
「此憍是諸放逸本」,這個憍慢之心、自恃之心是放逸的根本,放逸的根本,煩惱都跟著這上面來的。實際上呢,煩惱的根本就是個「我」,我的行相就是憍慢,就這樣。這個憍慢就是你把他看低,把自己看高,一來,不行!所以「永不應輕劣苾芻」,再差、再差的苾芻,你不要去輕視他。你如果說你不能做到這點,輕視的話,「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如果你對他有個輕視的心的話,對不起,一劫你都不能……這個罪障有這麼大,有這麼嚴重的罪障。我們現在出是出了家了,或者是沒有出家修學佛法了,這個也瞧不起,那個也瞧不起,唉呀,那是我們到哪一年啊?所以從現在開始了解了以後,趕快好好地懺悔,第一件事情,這樣的我們有機會。看下面祖師的行持的準則:
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如是行持,應隨修學。
那個敦巴尊者以及大瑜伽師,就是阿底峽尊者的兩個最親近的大弟子。他們在馬路上是看見黃布──黃布是什麼意思?就是那袈裟,袈裟的顏色。他因為這個是清淨幢相,清淨幢相的顏色就是這樣的,所以一看到那個,乃至於黃顏色,他就想到:哦,這個是僧寶的清淨幢相!馬上拿出來,然後呢弄弄乾淨放在乾淨的地方,他這樣地恭敬法。那塊黃布現在做了袈裟披在身上,是人,我們還去輕視他呀!所以我們不成功。這是我們應該了解,應該照著這樣去隨分隨力地學習的。
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經》云:「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
你自己能夠這樣恭敬,那麼人家也這麼恭敬你,經上面這麼告訴我們,這樣。當你能夠圓滿地達到了,你就是佛;反過來說,那個一切的痛苦就解除。所以我們正規修行,應該從這個地方去觀察,然後呢如理如量地、隨分隨力地行持。這個是別學,三樣東西應該遮止,三樣東西應該努力地學習。別小看喔!這個三樣東西哦,如果我們現在能夠真正如理如量去做的話,有不得了的好處。這個道理說起來是簡單極了,然後你真正去行持的話,這個裡邊學問大得不得了,大得不得了。所以古人都是什麼?「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去做了以後,那個時候你才會體會到,這個東西完全要做的,完全要做的。
現在我們平常啊,說來說去毛病在這個上頭,就是這個業障非常地重。這個業障分兩方面,一個呢就是自己的見解,總覺得自己的見解礙在這個地方;一個呢自己的情緒、自己的習慣,自己的習慣。所以這兩樣東西,很厲害地障在那個地方。目前我們最重要的,就要首先要認得這個東西,然後呢怎麼樣去對治它,怎麼樣去對治它。而要想把它淨治也好,要想增長功德也好,最重要的就是從這個恭敬三寶開始,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功德,都從這個地方增長,都從這個地方增長。
所以像我們眼前,我們看得見的很多同修,都是各人有各人自己善根。但是呢往往就沒有顧全到那個前提,或者偏在某一方面,就是這樣。譬如說我隨便舉一個例子,我們每一個人來了以後,一定房間裡馬上布置一個好好的地方,供一個佛像;然後呢要找這個去什麼上香、上水弄半天哪!房間裡要弄的,但是跑到大殿就不管!這個很有意思,這個很有意思。你到底是供佛,還是供你自己啊?那很清楚、很明白地你看得出來,這樣。然後呢自己修行很重視,常住的事情不管;你一個人很照顧,僧伽團體不管。佛告訴我們的什麼?僧伽,要你皈依的三寶啊!三寶當中,僧伽很明白──眾,如法和合之眾,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尊敬皈依之處啊!但是他為什麼自己房間裡?那就是他自己,是有一點善根,可是他那個善根,因地當中就弄錯了、做錯了,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所以我們早晨一開始敲鼓的時候,剛開始以前我還不懂,現在越想越有道理。敲那個鼓,「公事辦、公事辦,公事辦了辦私事」,當時我想,這個東西好像世間的事情嘛!啊!現在了解了,這個法則是通於共世、出世的。世間的事情辦完了,只是世間共同好;佛法裡面辦了以後,那個時候真正大家好。所以在這個地方,我提到這一點,從這個簡單的量則,衡量衡量自己。你如果能夠把這個三寶的地方,能夠如理如量恭敬做到的話,眼前本身就淨除了很多障礙,集聚了很多功德;將來你就能夠感得,你在一個正法的團體當中進去的,修學佛法你不要愁沒有善知識。這是我們眼前最起碼的地方,應該注意到的。
上面是講這個別學,這個別學的話,就是分開來各別各別的,分佛寶應該怎麼樣,法寶應該怎麼樣,僧寶應該怎麼樣,分開來講。那麼共學呢,那個就是不分佛法僧,不分佛法僧,那共同的,這樣。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共不共,這個地方指的共不共。所以
共學分六,初者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歸依者。
這個共學分成上面,隨念三寶的功德,那三寶整個的。那麼然後呢,因為你念的這個的功德的話,就心裡面自然而然地「數數皈依」。
謂數思惟如前所說,內外差別,及三寶中,互相差別,並其功德。
第一個。
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
經常思念三寶對我們的無比的恩德,無比的恩德。為什麼對我們有種種恩呢?因為他有功德──我們供養他,結果好處是我們的;你跟他學,結果好處是我們的。實際上,他三寶一直在教化我們,所有的世、出世間一切好處,都從這個地方來的。你只要念到他的恩哪,自然而然你的恭敬心就生起來了,很多地方都好。然後你不去念的時候,心裡念些什麼啊?唉,可憐,煩惱!因為你沒有如理如法地念,然後你就隨著煩惱,然後呢你在那裡輾轉輪迴。更糟糕的,我們自己還覺得很有道理,啊,總覺得自己有道理,那是錯上加錯,錯上加錯!所以這個是我們應該去,怎麼照著他告訴我們去念,念三寶的恩。這個裡邊說:
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
乃至於你任何情況之下,喝一口水、吃一口飯,吃隨便什麼東西,拿起來了,吃的先供養,啊!是供養三寶的。處處地方想到:我們為什麼能夠得到?尤其是我們現為佛弟子,深深了解世、出世間一切的好處從三寶來。既然從三寶得來的話,所以拿到這東西,我們第一想它的來源,所謂飲水思源哪!古人尚且如此說,這個一絲一縷,當思來處不易啊!現在我們更應該,修學佛法的人,當然更應該超過世間。世間的人只曉得來處不易,不曉得來的源處哪裡,我們現在不但了解到來處不易,而且了解這個根本因從三寶來的。所以我們說:啊!既然來的,我們要感謝供養。
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
喏!經上面老是告訴我們,
此是以獲飲食為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悉應了知是三寶恩,
這個我們應該了解的,這是隨便舉一個飲食,所有其他的一切好處,也曉得這個都是三寶的恩。
由報恩德意樂供養。此中復二,謂供養事及供養意樂。
這個分兩部分:一個供養的事,就是我們的行為;還有第二個,供養的意樂,我們供養的時候,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情去供養。
初中有十,
供養的方式一共有十點,這個容易懂,我們把它唸一遍就可以。
供養身者,謂親供養真佛色身。供養塔者,謂供為佛所建塔等。
第一個,供養身,說「供養真佛色身」。「供養塔」,就是供養為佛所建的塔,現在我們的寺廟什麼等等。真正的塔就是我們的寺廟,我們現在的塔是藏的骨灰,那個不對。因為這個是什麼呢?就是佛涅槃了以後,火燒剩下來的骨,或者是他的像,他的這些都是叫塔,這個才是真正的塔。那我們現在只看它的一點,說燒了骨灰,這骨灰還不是佛的。當然同樣的你只是講塔,不過佛經裡邊的,以及我們現在腦筋當中,三寶當中的佛塔那就是這個塔寺,塔寺。
現前供養者,謂前二事,現自根前而設供養。
就是這前面東西,或者佛的色身,或者在塔廟當中。
不現前供養者,謂佛佛塔非現在前,普為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
這是不現前供養。
又若於佛般涅槃後為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數等,亦非現供。
佛涅槃以後,我們造了佛像,然後呢寺院,這個都不是現前供養。
若供此二隨一之時,作如是念而供養者,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現前供養此二,亦即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及供十方無邊佛塔。
那麼不管是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供養的時候,我們這樣的意念觀想去供養──說這個法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眼前供養這個佛跟塔,就等於供養十方三世一切的無邊。
此是俱供現不現前。
等於現不現,乃至於十方三世都供了,這樣的供養方法功德最大。所以引論上面:
論說初者獲廣大福,第二較前獲大大福,第三較前獲最大福。
這一點看一看喔!我們總覺得,哎呀,最好遇見佛啊,這最好,這是現前供養。結果他告訴我們哪,「初者」,是的!現前供養是得到絕大的福報,但是第二還要大,非現前還要大哦!然後呢第三是更大哦!所以我們不要說,啊,現在佛不現前了!不是,現在不是佛不現前,佛不管他現前不現前,你去供的話,現前一種福,不現前是更大,第三種更大!那麼為什麼我們得不到?就是我們能供者的心是不是真的相應。我們跑到那個廟堂裡面去,唉,今天輪到我香燈,叫我燒一根香,委委屈屈地在那個地方做,你怎麼能得到功德呢?你那個不獲罪已經是逃不了,你那心裡面完全是個輕慢心。所以也有很多人做早晚課:「唉呀,做做做,真是苦惱得不得了,如果今天那個大和尚不在那裡,最好跑得去,跑掉了才好。」那這種心情哪!
所以這個我們要了解,這個每一個地方,自己要觀察自己的心。所以前面一再說,你觀察自己的心理,很清楚、很明白。不要說,唉呀,我現在愚癡──你現在這麼愚癡你還不恭敬,你等到哪一年去啊?正因為你現在很差呀,所以趕快這個地方努力,慢慢地就轉變過來了。他下面道理也是,然後呢祖師的榜樣都在這個地方,祖師榜樣都在這裡。
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養時,應憶法性無所差別,先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為切要。
所以哪怕供一個佛,或者佛像,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先憶念那個法性。然後呢說法性是遍一切處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下面說,「極為切要」,這個很重要。
那麼說到這裡停一下,說來說去,總之這個道理,你一定要把所指的道理認識,這個道理所指的內涵是什麼,換句話說,指的就是我們的心裡的行相,看看我們的心裡行相是不是的的確確很恭敬。儘管我們眼前做不到說觀想的,像普賢菩薩,乃至於眼前觀想都觀想不出來,沒關係。可是你那個心裡面的確想:我在至誠恭敬地,我雖然看不見,佛就是看得見的。所以這個《止觀》上面告訴我們很清楚,那個《大乘止觀》上面也說,佛經上面也這麼說:就像瞎子一樣,在明眼人前面,這個瞎子雖然看不見明眼人,但是那個明眼人可以看得見。我們是看不見佛,佛看得見我們,你心念一動就看見了,鬼神都看得見。這一點我們了解以後,你自然而然去做的時候,啊!你心裡至誠恭敬地。你能夠這樣去做,慢慢、慢慢地,因為你做了,不斷不斷地練習,經過練習你就能力增長了。現在我們毛病就是,唉,現在不行啊!不行,停在那裡,永遠停在那裡。結果呢,停在那裡,你單單停在那裡,不退還好,那世間的染污卻是滾滾而來呀!這個是它要認識的地方。下面:
自作供養者,謂非由於懈怠懶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
什麼是自作供養呢?就是不要說,哦,現在我們自己作了!不是的,不是這個。不單單是你的身口在那兒做,還要你的心,自己不自懈怠。懈怠要注意哦!懈怠就是你心裡邊沒有這個精進相應的,沒有如理如法地推著自己去做的話,這個叫懈怠。別人逼著你去做,你的嘛心裡面委委屈屈地做,這個是懈怠。雖然你自己做了,功德是有的,這好可惜!我們都是這樣,時間也是白白浪費了,精力也是白白浪費了,然後呢得到的功德卻是很少,乃至於往往還得到很多的罪過咧!這是最可惜的一件事情。
那個時候你只要能夠轉變,有了這個正知見,同樣地你還是做那麼多事情,就會有絕不一樣的果報,而且很多這種情況,眼前就會得到。所以空下來,與其你們聊天,不如說找那些真正用功的,你問問他看。在座的好幾位同學談論了以後,他親自體驗到,哎呀,是歡喜、快樂啊!不是一定在那地方打了一個佛七,然後呢怎麼樣,就是我們聽了法,如理思惟觀察,照著去做的。跑到廚房也好,打掃廁所也好,自然而然那個心裡面跟法相應的那個法喜生起來了。然後呢這個是眼前的,而這個真正的將來的異熟果報,那是不得了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在這個地方鼓勵大家,好好地在這個地方努力學啊,你了解了去做的話,那這的確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所以前面一再告訴我們,「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哪!你好好地聽聞,然後懂得了,照著去做,不要花太大的努力,生死輪迴就跳出來了。何至於像現在我們弄了個半天,就是你沒跟它相應。然後呢苦苦惱惱坐在這個地方,勉勉強強那個白天你還是去做那個事情,像機器一樣,那像畜生一樣被鞭著,這個不算。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不是由於懈怠、懶惰、放逸這種力量,乃至於也不教──是自己去做!這個情況。所以這個地方,它從文字上面看,就說單單自己,不要教別人,實際上呢就是自己去做你這個心情也應該注意到。再下面,
教他供養者,謂念自己略有少物,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若教此供,當獲安樂,
這是教他供,他這個教他供注意哦!他自己有,他也曉得供養的功德,但是呢他看見人家更差,他願意把那個功德讓給別人。不是自己小氣不願意哦,自己捨不得教別人供,這個不算!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它每一個地方的關鍵。
由悲愍心,唯教他供。
喏!所以這個時候所以教他供的,因為悲愍別人。明明看見這個好機會讓給別人,就像一筆好生意,明明曉得──啊,看見他太窮了!好了,讓給你做。這樣的心情。
又亦勸他共供養者,謂自他俱共同供養。此三福果,大小如前。
同樣地,第一個自己供養最小;你以悲愍心讓給別人,結果還比它更大咧!這個了解哦,這是以悲愍心明曉得這樣去做。第三呢,自他一起做是更大!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看見,說你供養佛,親自佛現前供養,功德還不如我們現在事後供養哦!經論上面說得清清楚楚哦!我們現在往往說:「唉呀,我們不在佛世啊,可惜啊!」不在佛世,你如法做的話,得到的福德不亞於佛世,還超過佛世哦,這樣好哦!同樣供養,同樣的道理。也許我們覺得:哎呀,我自己沒錢哪!你能夠真正地如理地教別人供養的這功德,還比你自己還要好。那千真萬確的這種道理都在這上頭,如果說你能夠鼓勵自他共同供養的話是更好。
財敬供養者,謂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薰香末香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敬問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支徧禮,右旋圍繞,又供田等無盡奉施,又供摩尼耳環臂釧,諸莊嚴具,下至供養諸小鳴鈴,散諸珍奇,纏寶縷線,供養諸佛,或佛塔廟。
這個就是財敬供養。這兩個字注意哦!財而恭敬,這個就是外財,供的時候是恭恭敬敬的。你這個不管是什麼,各式各樣的,以恭敬心去供養。
廣大供養者,謂以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
這個就是說什麼是廣大呢?像上面說的,恆常恭敬心去供養。
此復有七,謂所供物,眾多微妙,現非現前,自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為供養,
分七方面,謂所供的財物,供的東西多而好,現前供養、非現前恭養,自作以及教他,至心歡喜──心裡面供的時候,是非常歡善;還有「猛利勝解」,這個「猛利」通於至心、歡喜、勝解三樣。就是說,你供的時候要有勝解心,這個勝解心是什麼?就是你確定了解你為什麼要供,以及恭敬的時候,你那個心情感恩恭敬,確定曉得這是無上的福田,無上的功德田,無上的恩德田,你至誠恭敬地去供養他,以這一種至誠的、歡喜的這樣。眼前我們無處不是,如果你了解了,這個地方就是塔廟,供這個功德超過供佛哦!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哪怕是上一香一華,哪怕掃一個地,哪怕處理一點事情,你看見地上髒了,你能夠把它掃一下,你看到那個東西了,把它拿掉,這樣,都產生無邊廣大的果報。這是我們真不了解,真可惜啊!除了這個以外,
復將此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一定得到絕大的果報,還要把它回向,那個是廣大供養。
非染汙供養者,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養,殷重供養,不散漫心而設供養,不以貪等雜染供養,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敬而為供養,以隨順物而設供養。
那麼,什麼是「非染汙」?這個雖然你供養了,如果你心裡邊「輕蔑」,如果是「放逸」,如果「懈怠」,這種情況去教別人;你雖然有錢,「拿去!拿去供供佛啦!」這個不行。當然這個是教別人,實際上呢?就是你輕蔑心,這個本身就是,最主要的重點在這個地方就是,心裡面沒有恭敬心,馬馬虎虎、含含糊糊,就是這種狀態。所以要自己親手去供養,要殷重、殷切地供養,「不散漫心」。然後呢供的時候「不以貪等雜染」,這是什麼意思?我們現在就是這個狀態,跑得去供一個佛:「哎呀,菩薩啊!我供你三斤香蕉,然後我這個香蕉田下年豐收啊!」這樣。這個要注意,我們處處地方幹什麼?要回向無上菩提。我們還是要求的,要求這個,這個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