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四十五卷.A面
所以我們一開始的時候,必定要把這個理路摸得很清楚,然後呢這個行相啊,認得得清清楚楚。這個理路認得得清楚,這是講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所指的內涵,就是這個行相;行相你把握得住,照著去做的話,那你就相應了嘛!現在這個行相是什麼?就是我們的身心相續的狀態。你懂得了道理,那個身心跟它相應了,怎麼會說念了半天,念不去的,對不對?怎麼會念了到苦的時候又丟掉的?不可能嘛!假定你苦的時候丟掉了,你根本不懂得什麼是皈依;如果你懂得了,苦的時候決定丟不掉,不但丟不掉,一定是會越苦念得越好。清楚不清楚?到這地方,大家有沒有問題?啊!所以這個圓滿教法之美啊!說到這裡,我們由不得我們不從內心深處,對於這個佛、菩薩、祖師感戴、感激。然後呢這個心情就是什麼?最好的念佛,歡喜啊!繼續下去。
《三摩地王經》云:「教汝應悟解,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
那麼教你──這個道理告訴你,然後你了解了、懂得了以後,像平常,照著這個東西你就觀察。因為你能夠這樣地觀察得如理相應了,自然而然,啊!你這個心就跟它相應了。
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隨念,心趣注於此。
就像這個道理,你念佛,念佛的──這個佛因為他種種,念他的身、口、意等等,無量的,「佛身無量」是包括了前面所有一切。你能夠經常地這樣地憶念,然後呢這個心,啊!也是跟著相應了,跟著相應了。
此行住坐時,欣樂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
那麼這樣的情況之下,不管你行住坐臥,說:好啊、好啊、好啊,心裡面歡喜、好樂!不但是你皈投依靠,也希望「我也將來能夠這樣」,這個就是我們,真正地超勝的第一步達到的,這個是發的世俗的菩提心。
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
這就是前面剛才說的,在那裡引那個經上面說,經上面的。你能夠照前面的這樣去修習、思惟的話,欸,你那個染污的心識漸漸淨化,那個時候你身、口、意三業,就漸漸地轉化成清淨。當然,然後呢這個的的確確,一直是繫念、讚歎、皈投依靠這個三寶殊勝的種種。這樣地憶念、思惟、觀察、皈投依靠,那就是「修心續」。心,這個地方講「心續」,換句話說我們身心的相續,真正的修行。你能夠這樣地修行,「晝夜見世依」,這個是心眼來看。換句話說,平常我們的心眼都在染污當中,都是隨順著愚癡的;現在這個時候隨順著智慧,這個是晝夜都是跟世尊相應的。到那個時候,你遭到病苦,或者不安,或者乃至於這個到最極端狀態當中──要臨終的時候,欸!「不退失念佛」。「苦受」啊,再苦的,不會能夠、不可能改變你那個念佛的心志,這個道理上面講過了,這個道理上面講過了,對吧!
所以我們不要忙著說:哎呀!我修行、我修行啊!你根本修行的訣竅、道理,一點都不懂,你修習什麼啊?所以你現在懂得這個道理,你只要照著這個道理思惟觀察,這不是最好的修行嗎?你能夠照著這樣去做的話,任何困難,就不會打擊你;反過來任何困難,卻幫助你修行的推動的動力。因為是幫助你來修行的推動的動力,你又得到了最佳善巧的修行的方法,把所有的困難一一克服,結果這個困難哪,都變成功你的功德。以前,這個困難始終擋在這個地方,不讓你爬上去,而讓你流轉在生死當中受苦;現在,嘿!正好這個擋在你的痛苦的力量推著你,變成功你淨業的最好的助力,就在這個地方啊!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努力學的啊!關於這幾句話,值得我們一再思惟觀察,你能夠把這一點把握得住,沒問題,沒問題了!
博朵瓦云:
那麼下面,祖師來告訴我們。引用那個祖師,那個祖師就是這麼修習的,他把他的經驗,以及他的開示跟我們說。
「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
照著前面這個,如法如理地不斷地去思惟,那個時候你「漸能深信」。這個「漸」字,注意哦!修行沒有一個例外的,一定是這個樣的。我們說頓悟、頓悟,悟的時候是頓悟,修的時候可是漸漸地來的呀!修的時候漸漸地來,天下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是,平常我們隨便做什麼東西,摸了個半天,忽然之間:啊!我懂了。是的,你懂是一剎那,可是它絕對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你前面就是摸了半天,然後呢?噢,開了竅了!眼前我們也是這樣,那個電燈,你這麼一撥,嗯,亮了!但是你外面要從外面發電機,裡邊接那個東西,喔唷!花了好大的勁哦!你因為花好大的勁,而且做對了,到那時一撥,就亮了!這個我們要了解,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你能夠這樣不斷地思惟的話,欸,慢慢、慢慢地,這個罪障淨除、資糧積聚,所以信心是增長、加深,那個時候「能得加持」,佛加持來了。佛不是不加持欸!這我們要了解,就是我們自己的障礙在那裡。
由於此上獲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
由於這個道理,你經過這樣地深入,那個時候才獲「定解」哦!現在我們還沒有定解哦,還是我們聽見了這個道理。所以真正的定解的話,還必須要你自己思惟,這個思惟要如理思惟,否則的話你打妄想,是妄想一萬年也沒有用哦!那個時候,你心理上面產生的淨信心,確定不移──啊!就是如此。那個時候,你得到了定解以後,就確定不移地說,原來你要去掉痛苦、得到快樂,都在這個上頭啊!你那個皈依呀,真正地對了──誠心皈依。否則的話,都是空話,否則的話,都是空話。說皈依,啊!好的、好的,求個皈依。然後呢就算是皈依了,總是講到:唉呀!跑得去皈依,讓我嘛多發一點財,然後呢求這個。都是求這個世間的,等於順世外道,都是完全外道的事情,都跟佛法不相應,都是求長壽、健康,保佑我闔家平安啊!
但是對世間人來說,我們不要笑他,佛不會笑他,佛處處地方,在依我們所歡喜的,從這個地方來引誘我們。所以剛才這個話,主要的是什麼?就策勵我們自己的。凡是這種地方你處處要了解哦!凡是我這種話,就是每個地方來策勵我自己,觀察我自己的內心,我們千萬不要拿這個標準去衡準別人,這個要了解。那麼,所以他現在說,啊!那個時候你就至誠恭敬地真正皈依。
若於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
妙了!你如果說對於我們所學的學對了!「正習學」,能夠學對了,好好地這樣地深入的話,任何事情都是佛法。這個話大有道理,以前在黑板上面,我曾經特別寫出來:「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引《華嚴經》上的。很多大乘經典上面,也告訴我們這一點,說你如果忘失了菩提心,不管你修什麼,對不起!這個不是佛法,這是魔業。現在這地方呢,你只要能夠這樣去認真修習,做任何事情都是佛法。嘿!嘿!這麼個好法。如果說做任何事情都是佛法,吃飯、穿衣,當然都是。在我們想像當中:哎喲!這個祖師都是大徹大悟以後的事情,他就是穿衣、吃飯啊都是佛法,我們凡夫份上,好像沒有份。不然!就是我們凡夫份上的事情。只要你能夠得到如理正確的教授,聞、思相應,只要照著去做的話,一切事無非都是佛法。如果說你要回向往生,這個就是淨業,這個就是淨業!所以叫「正助雙修」,否則助,助些什麼?助些什麼?就是這個呀!這個你做對了,這個也是正,是也是助呀!
吾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卜。」
哦!這句話聽了,真是,我們未免覺得痛心。實際上,現在我們,這個地方我們,博朵瓦那時候說的,博朵瓦的時代離開我們現在什麼時候呢?離開我們現在已經要……想想看,他是宋初的人,宋朝初年的人,快一千年,不到一千年,那個時候已經這樣了。唉!現在我們是更糟糕啊!我們現在說,我們現在對於佛的妙智──佛是一切智人哪!但是在我們心目當中看起來的佛,不如一個算命先生,不如一個算命先生。這個話怎麼講呀?他下面有一個解釋的。
此復說云:「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云,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則心安泰。
他下面,就是最後這個兩句話。譬如說,有一個算命先生,這個算命先生平常算得很準,那麼你去給他算命,那個算命先生就給你算了命,說:「欸!今年你很好,你沒有什麼災禍。」心聽了,心裡滿高興。假定不是這樣,
彼若說云,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若未能辦,心則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說,我未能辦。
假定這個算命先生說:「喔唷,不對哦!今年你流年不利哦!你應該怎麼樣去破除消災,這個事情是不要做、有忌的哦!」唉!我們好努力、好努力哦!假定說你沒有照著這個算命先生去辦的話,你心裡面想:「唉呀,不對呀!這個算命先生教授我,這個事情不要做,要那個、這個。我沒做了心裡面好像不大對勁。」算命先生,還有世間上太多的事情,或者醫生告訴你:「哦!某人哪這個東西不好。」或者乃至於別人勸你要這樣做,我們都會相信、接受、聽他。但是下面又說,
若佛制云,
在佛的戒律上面,或者佛經上面告訴我們,
此此應斷,此此應行。豈置心耶?
假定佛告訴我們,說這些事情你不要做啊!不可以做!而這些事情應該做啊!我們擺在心上嗎?我們擺在心上嗎?這話我在這裡,每次看到這裡,我總會停它好幾分鐘,自己問一下。我也建議諸位同修在這兒問一下,現在這個算命先生也好、醫生也好,人家告訴我們,喔唷!我們很聽得進。現在佛告訴我們說,這個不要做哦,這個要做啊!你有沒有注意?有沒有擺在心上啊?
若未能辦豈憂慮耶?
假定做不到,你心裡面有沒有憂慮?哎呀!說佛告訴我們這樣的話,哎呀,我怎麼做不到呀?我們不但沒有憂慮,
反作是言,
反過來還說,
諸教法中,雖如彼說,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
不但不聽,反而說:嗯,這個經教上面,佛雖然告訴我們要這樣,但是現在時代不同,這個行不通啊!不要這樣做啊!「唯住自知」,就是說我們自己知道的。所以,注意啊!我們現在大家不是學佛,我們大家在學「我」啊!假定是真正你學佛的話,一定說佛告訴我們這樣不可以──對啊!我為什麼做不到,我要努力啊!現在我們大家不是這樣。唉!我是想到這地方,每次聽到那裡,看見那地方,總是停下來真正反省。所以大家現在,唉!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犯了太多的毛病,就我們眼前的,其他的人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敢說;至少,我自己首先看見了毛病,然後呢在座的幾位同修,我也發現大家的同修的毛病,太嚴重了!自己的毛病是一點看不見。佛告訴我們,你們不要應該這樣的,只關鍵自己努力啊,淨化自己煩惱。自己煩惱一點都看不見,別人的看得清清楚楚,稍微一點點,眼睛瞪大了,這個不對、那個不對!然後還要跑得去,比佛還要好,還要教訓人家,策勵人家。對嗎?不可以呀!所以,這個地方是千真萬確。
乃至於更進一步,我們在這裡是常常說的,很多地方規矩,講過了規矩,大家忘得乾乾淨淨。就是講這裡最簡單的一件事情,我叫那個小鬧鐘不要動、不要動,一直到現在,那個小鬧鐘照樣地還在那兒動。今天早晨就有兩個,兩點多鐘就有一個人鬧,三點多鐘又有一個人鬧,我都聽見。所以我想:唉,我自己的德行不夠啊!好了,那只有這樣!我們現在在那兒學佛,大家哎呀!老師長、老師短,我講了多少遍,就是沒人聽。所以這個就是學佛啊,注意啊!我不是說你們不要鬧鐘,不!你如果真的用功,我非常讚歎。你可以用一個辦法,總是想辦法你自己鬧醒,好!然後不要鬧著別人,因為是公共的場合,我這隨便一提的一個小事。
從這地方,我主要的就是要提醒我們:這個祖師就告訴我們了,那為什麼我們學不成功?就是這樣的。欸,那個世間一點點,人家告訴你,你還很聽他;佛告訴我們哪,我們心裡面當作個耳邊風,那是我們不相應了。所以他前面一再給我們說,說「大師外支已成」哪!豈但是一個佛,十方無量無邊的佛,都在這個地方啊!為什麼我們救不起來呢?喏、喏、喏,毛病就在這裡。想想看,對是不對?因為我深深犯了這個毛病,所以自己覺得痛苦不堪。我想我的這個痛苦的經驗,對你們有用,所以今天說給你們聽。也是在座的大家同修,我們難得地信得過我,所以我把我看見的,我也誠心誠意地告訴你們,這是我的的確確看見的,規勸諸位。假定說我們在這個地方能夠反省得過,改過多少的話,我們就會解決多少問題,得到多少好處。這個道理懂了,下面有一句話,這個話重新再策勵一下。
若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
上面這個道理,假定說你不觀察的話,欸,那麼什麼啊?「隨心愛樂」。這四個字妙極了!這四個字妙極了。你聽是聽懂了,覺得很歡喜:唉呀,好啊!但是你不照著去如理思惟、觀察,那個時候你聽見了以後,是隨你的想法去做,這個狀態當中,那些都是空話。那麼這個實際上的現象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平常慣常的,聽見了佛法以後,然後呢照妖鏡,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就是自己照不到,自己就照不到。哦!心裡還很歡喜哦,就這個狀態。所以這個地方要好好努力啊!
若非爾者,
所謂「若不爾者」,是什麼意思啊?就是說,不是說不觀察,而是你認真觀察的話,那麼這個時候呢,
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實。
欸!那個時候你就做對了。把這個「法鏡」,這個法鏡,我們也可以說──照妖鏡,回過頭來照自己,把自己的「內」當中,仔細地一觀察,啊!發現問題對了,就在這裡,就在這裡!你能夠這樣地找到了問題,自己淨化了,問題就解決了。
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力引發至心定解。
啊,對啊!現在我們不是皈依佛嗎?就要想到佛是為什麼成佛?佛為什麼有這功德?你能夠這樣想,把這個認識來策勵我們自己,反過來淨化我們自己的話,好了!這就好了。所以告訴我們,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啊!在這個方面去思惟、觀察,引發決定不移的定解。
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
你對佛能夠生起來了,那法跟僧亦是如此。法就是「佛所從生」的,法是什麼?佛為什麼成佛啊?他就是修學了佛法才成的。當然你皈投、依靠、景仰這個佛的話,佛從那裡來?法來的,當然你也一定皈依它。然後呢他既然是修行成功,現在修行的那個僧,當然你也皈依他,同樣地。這個對了!
是則歸依至於扼要。
這個時候談「皈依」,對了!就把握住這個重點了。要把握住這個重點,那就對了。現在我們說皈依──「南無」兩個字的意思,在這個地方清楚了!
此若無者,即能轉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
假定是這個沒有的話,那麼「轉變心意」的這個皈依,還沒有。真正的皈依,什麼?就是你皈投依靠。這是「皈依」兩個字,妙極了!「皈依」兩個字怎麼寫的?白字旁邊一個反字,為什麼要寫那個反字啊?有意思極了!以前我們這個心是染污的、黑的,現在了解了,哦!這個不對、不對、不對!要把它轉過來、反過來。反過來什麼?白的嘛!這個就是「皈」,這個就是你所依靠的地方啊!這個就對了。以前我們依靠在什麼上面?長夜無明啊!所以說你了解了這個,那個心意就轉變;心意轉變是真實的皈依,有了這個皈依,然後呢你一心向上啊,一切的功德從這地方產生,一切的罪障從這裡淨除。所以假定這個沒有的話,那其他還談什麼?根本沒有嘛!這個是千真萬確的,學佛法就從皈依開始,就這樣。
現在我們應該感覺高興啊!雖然我們現在做不到,不怕!真正重要的,到現在這裡大家已經了解了,我們不是怕做不到,而是現在懂得了──怕不知道!佛菩薩沒有一個例外的,他都是從一個凡夫,在輪迴生死當中跳出來,我們現在也是輪迴生死的凡夫嘛!佛的榜樣擺在那裡,就告訴:你只要找對了路子,肯去走,一定成功!關鍵呢?就是路子有沒有找到。到這裡,現在高興啊!
所以對我來說,一方面剛才前面想想,唉呀!覺得痛苦不堪,一方面歡喜無比。咦!痛苦是痛苦什麼?痛苦以前錯了。為什麼痛苦以前錯了?你知道錯了嘛!為什麼知道錯?你有對的東西嘛!所以那個時候就要歡喜呀!它有一個絕大的妙處,當你不知道的時候,它一定要靠這個力量讓你知道,知道的時候,你就痛苦了。那個時候,我們人一痛苦啊,心裡面,唉呀!覺得不靈光;但是呢你反過來去了解的歡喜,那個推動我們的心力又起來了。所以他處處地方,他有兩個方法來調治,來調治我們。
就像他前面講的那個銀匠,銀匠──我們銀樓裡邊那個做首飾的,水、火兩個,叫水火既濟。現在我們也是如此,一方面嘛策勵我們,那是會痛的;一方面嘛引發我們會歡喜的,這樣。所以你真正地懂了這個道理以後,你自己會很善巧的,一方面了解了這個錯誤了,痛苦;一方面知道了這個正確的,歡喜。啊,美啊!這樣的話,就步步上升、步步上升。當你就要放逸的時候,刺它一下,欸!然後呢痛苦心一生,那個放逸就不生了。然後你努力的時候,心裡慢慢地覺得又縮起來的話,慶幸一下,心裡就揚起來了。所以平常的時候,的的確確,這個修行哪,是有它種種善巧。那麼這個前面是佛功德,這個也只是簡單、扼要地說一下,下面是法功德。
法功德者。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滅道二諦,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
因為我們由於前面知苦、求救,找到唯一可救的是佛!然後呢說佛有這麼大的功德,啊!一心皈投、景仰。那麼我們就想:佛有無邊功德,他這功德怎麼來的?說由於修道、證滅,這個兩樣事情。然後呢把所有的過失淨除,所有的功德都圓滿,經過「教」的認識,如理去「證」而獲得的,是這樣的!就像下面引證,經上面,
如《正攝法經》云:「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
下面就是引那個經,簡單這個道理,就是上面所說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無量無邊的功德,怎麼來的啊?從法生起的,他接受佛法、照著佛法去修行,然後呢分分增長而成就的。說「法所化現」,這個是主要的是依為法,然後從法出生,這也是他修行正法,依於法,然後呢最後由於這樣而成辦所有一切功德,那個時候才成佛。哦!由於你敬佛、皈依佛,自然而然哪,同樣地會皈依到法。那麼這個地方,休息一下,下面我們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