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二十三卷.A面
是的,這是結一個緣!就算結個緣,好像很平淡,也有它的殊勝意義。但是,是不是就這樣能夠增長功德?不一定,要看它的內涵,這個內涵是絕對地重要。假定你對皈依這件事情了解了,做到了,馬上產生效果。什麼叫做到?上面,昨天已經告訴我們的,必定要跟相續和合,所以這個皈依,跟你的身心和合的。那我們說弄了個半天,怎麼個和合法呀?說實在的,這點我們都不懂。不要說初機的人不懂,乃至於很多久修上座,也未必見得了然於心。可是這地方並不是說那些久修上座毫無消息啊!他有的很多人,他在做,但是,他不一定了解這個道理,這個倒是很普遍的。
如果是我們只求自利,那個沒問題,你簡單解決了以後,像辟支佛,他自己完全覺悟了,叫他說法,他說不來,顯一個神通給你看看,這樣。那麼小乘的很多聲聞聖者,也是如此。如果,我們現在想學大乘佛法,要想自他兼利,而真正的目的,要想徹底解救法界一切有情,到了那時候,你開不了口,這怎麼辦?所以關於這個概念,非常重要!而實際上真正說起來,假定我們現在了解了,你跨出去的時候,那是事半功倍;否則的話,我們糊裡糊塗,做了半天,不曉得我現在這一念,對呀不對?碰巧的碰對,碰不巧的,碰錯也不知道,那只有死命地硬來、硬作,這樣。這個東西就是,花了太多的時間是得到很少的效果。
所以關於怎麼樣相續和合,這地方所以不講,因為這地方約略地、大略地說一下,把那個綱要告訴你,把那個綱要告訴你。說後面我們順著這個次第,一步步下去的話,他會告訴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第一步──皈依。皈依是什麼?什麼樣才是皈依?這太重要了,太重要了!到現在為止,我覺得我最受用的一件事情,沒有別的,就是皈依。還記得幾年以前,那時候我到台中去拜訪李炳老,那麼談起來,談起來了以後,這個我也給他說老實話,我說我學了這麼十多年哪,到現在為止,發現還在學皈依。欸,他老人家聽到很來勁!啊,他也說,說他學了一輩子也學這個!
看看喏!皈依兩個字不是那麼簡單!就像我們昨天曾經談起過了,說我們懂了,真的懂了嗎?大成問題!文字上面懂,那個是世間的,你如果不能深入──戲論、魔業,就是這個。那麼,現在我們說,弄了半天我們進不去,怎麼辦呢?欸!他告訴你,原因是你這個助緣不具足。助緣有兩種:障礙沒有清除,那麼要懺悔;資糧、順緣,沒有積聚,那麼要努力。在這種狀態當中,就告訴我們,修行那個七支,「以治身心」,治就是淨治、調治,這就是十大願王。現在我們看那個文,四十二頁第四行。
其禮敬支中,三門總禮者,謂「所有」等一頌。
這個禮敬支第一支,實際上這個禮敬支,包括了十大願王的兩支──第一、第二。那麼這個七支當中的,這個禮敬分成功三門總禮跟三門別禮;總禮是一起的,別禮是身、口、意方面。那個頌子就是「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就是這個頌。它那個「等」字的含攝,我想這個十大願王,普通我們在座同修大部分都很熟悉,所禮的對象,是三世的、是十方的、一切的人師子,就是佛陀。然後禮的時候,我以清淨的,「清淨」的這兩個字,要注意喔!所以昨天寫在黑板上,「清淨」跟「寂靜」兩個字的差別。如果說,廣義地來說,清淨也可以含攝寂靜;如果說仔細地說,清淨跟寂靜不太一樣。那麼對我們現在凡夫來說,我們能走的就是清淨,這個非常重要!
關於這個概念,我會一一指出來,真正我們現在要努力學習的,就是這個地方。你能夠以一念清淨地禮一下佛的話,這個功德不可思議,不得了地大,不得了地大!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說,喏,你如果能一念清淨地禮這個佛塔的話,那麼從這個下面,向下一直到那個金剛際,你禮的這個範圍之內,這個土磨成功細砂、細末,每一個末一個單位,你就將來得到如此多的轉輪聖王位,不得了呀!你現在我們腳底下,隨便挖一塊土,不得了!然後像你身體當中一直到金剛際,那不得了的!然後磨成粉末,你能夠清淨禮佛之功德,這麼個大法,所以說,這「清淨」兩個字,不要輕輕放過。
禮的時候呢,身、口、意,而且「一切遍禮」,沒有一點剩餘,這個是總禮。所以他下面解釋:
非緣一方世界及一時之佛,應緣十方過去當來及現在所有一切諸佛,以至誠心,三業敬禮,非隨他轉。
我們現在能夠做到的,就是恭敬至誠。「隨他轉」要了解,什麼叫「隨他轉」?有幾種形式:有一種隨他轉,隨外境的隨他轉,別人也拜,你也跟著拜,大家在這個地方,大家在那兒拜,你也不得不拜,就是這種味道。我們上早、晚殿很多情況之下,唉,苦苦惱惱跑得去,那是隨外面的他轉。還有一種呢,雖然沒有外面,你自己在那兒拜,但是啊隨煩惱轉,這個仍舊不相應。要怎麼樣才對啊?如法地、如理地,那個時候去拜,那個時候就是清淨的禮,這個概念,這個概念。
現在呢,關係這些問題,我們大家都會說:「哦,要清淨的,不要這樣。」什麼是清淨呢?假如你們已經懂得,非常幸運,去努力;如果不懂得的話,好好地努力學下去,好好地努力學下去。那個地方會非常細緻,也可以說很實在。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法,那不是說文字上面講了懂了,你真正做到的你心裡很清楚。隨時隨地一檢查就曉得,現在是雜染、是清淨的?是迷迷糊糊的、還是非常正確的?
所以那個時候不要等到說臨終的時候,哇,說啊,然後看看,等阿彌陀佛來不來接引。哪有這樣的事情啊?那時候太晚了,你當下一念、一拜,你就很清楚。平常的時候,你積累的就是這麼擺在那個,帳就是擺在那裡,你每天就算下來,今天賺、賠,看得清清楚楚。一天是如此,一個月如此,一年是如此,到那個時候,臨終的時候,你自然很穩當,很有把握!這個差別就是差別在什麼呢?一個是文字上面了解,一個是文字所指的我們相續;換句話,我們身心上的行相清清楚楚。下面:
智軍阿闍黎釋中云:
那位──這個大祖師解釋。
「此復若僅頂禮一佛,所得福德,且無限量,何況緣禮爾許諸佛。」
拜一個佛就不得了,剛才說的這個是拜一個佛的功德,就這麼多!現在呢,十方、三世,無餘遍禮,你能想像得到這個功德之大嗎?那個還是七支當中一支哦!那麼這是總禮。
三門別禮中
然後呢,身、語、意。
身禮敬者,「普賢行願」等一頌。謂以方時所攝一切諸佛,以意攀緣,如現前境。變化自身等諸佛剎,極微塵數,而申敬禮。此復是於諸境所有普賢妙行,發淨信力,由此信力,發起禮敬。「一身頂禮其福尚大,況以爾許身業禮敬,其福尤大。」智軍阿闍黎所釋也。
那麼,別禮呢,就是下面那個。「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等等,下面一共有幾句,大家都了解的。這個意思說以時、方,「時」就是三世,「方」就是十方。這個包含了什麼?包含了法界,無盡的法界,統統在這裡了。那麼然後呢「以意」,就說你的觀念去緣想這個。平常的我們那個「意」,是攀緣的什麼?外境是一種,裡邊是一種;不管是若外境,若內境,都是煩惱相應的。現在不是,我們要一心至誠地去緣這個,就像現前一樣。所以這個文字很容易懂。除了這個以外,還要於普賢的妙行,「發淨信力」,這樣。
這個以我們的情況看起來,好像我們很難做到。是!的確,以我們現在情況來說,是很難做到。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有一個基本的概念,大家要了解,我們現在到這裡來,學佛的凡夫,這是我最究竟的目標,所以我們盼望的是將來得到這個圓滿的果。請問,你要得到圓滿的果,現在該下如何正確的因?了解嗎?非常清楚喔,每個地方。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說:「唉呀,我是凡夫啊!」這句話對不對?對的。下面一句話,就不一樣了。平常我們說:「唉呀,我是凡夫啊!」那好,停在那裡,坐在那裡,等那個佛果天上掉下來。完全錯誤!下面說:「因為我是凡夫啊,所以努力在因地上面哪,積正因資糧。」這就完全對了!你要積正因資糧,要有正確的方法哦!那個時候你了解了正確的方法,照著去做,你就很清楚、很明白,一步一步地向前上進。所以說:「啊,我現在是凡夫啊,所以我要趕快努力啊!」你絕對不會停在這個地方!
因為你趕快努力步步上升,欸,所以不知不覺當中,慢慢、慢慢地,這個一步靠近一步,一步一步靠近,靠一步,就接近了。就像我們平常念書一樣,平常世間再難的東西,喔唷,你沒學的時候,停在那裡覺得難得不得了!欸,它有一個很善巧的方法,先到幼稚園裡面去。啊,他跑到幼稚園做一些什麼啊?簡單極了!小貓跳、小狗叫,來來來,去去去。這個不用幼稚園也會呀!欸,但是它有它的道理在,你去了以後,弄弄很歡喜。剛去的時候,讓你有歡喜,然後呢一步一步上去,你不知不覺當中,到了二十歲、三十歲,你就成功一個大學者了嘛,你樣樣可以行了嘛!在你真正過程當中,你並不覺得這麼難得不得了欸!
所以你們到這個時候,你就信得過我一句話:「修行不難!任何一個時候,你只要跨一步,但是你必須跨一步!」這個時候你了解了:你跨了沒有?這個「跨」跟「原地踏步」是兩件事情。跨是要向前的,原地踏步已經不可以,弄得不好,我們往往,向後轉,再向後退。真正重要的在這個地方,修學佛法,亦復如是。所以這個地方就談到什麼?質正、量圓、次第無誤。等到你最後,到等覺、成妙覺的時候,還是跨一步欸!因為還是跨一步,所以我們釋迦世尊,坐在那個菩提樹下,抬頭一望,哎,成了佛了!不是嗎?他也這麼一下欸!但是他這個一下,怎麼呢?就是,哪,就是這麼一來!我們現在這地方,是亦復如是。
所以這個普賢的妙行,我們現在走對了,下腳的第一步就是千萬不要說:啊,這個十地菩薩的事情啊!對的,這是十地菩薩的事情!從哪裡開始啊?從我現在開始。你不想學佛也就罷了,趕快回家去,慢慢地懺悔,供養三寶,積了善根再來。跑到這個地方來的話,那就是正式走的時候,正式走的時候。所以我,這一點為什麼說,譬如我們這裡有一位老上座,昨天那個某某法師他說,欸,他是在這地方該吃該住的。我為什麼讚歎他?他這樣,他還這麼努力地在這裡學耶!所以我們年輕人哪,想到這裡該慚愧;反過來說,這個真是我們的老師。
那麼現在我們下面說,啊,我們能夠這樣地因地當中,有正確的認識,照著做對了,發起那個淨信力,要這樣去,所以這個是產生這麼大的功德!因為你有這個功德,對你以往的罪過來說,抵銷了,淨除罪障;抵銷了以後,向前來說,資糧集聚了。那麼這個別禮當中的「身」。意敬禮呢,
意敬禮者,「於一塵中」等一頌。謂於一一微塵之上,皆有一切塵數諸佛安住菩薩圍繞會中,應發勝解,隨念諸佛所有功德。
那個就是「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這個就是我們的概念,所以這個「意」敬禮。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就有微塵數的佛剎,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關於這個概念,怎麼?「應發勝解」。在這一段話當中,重要的要「發勝解」。什麼叫勝解?就是對你所緣的那個境,確定不疑的,不為他轉。平常我們心裡面浮浮泛泛,這個不是勝解,勝解的話,就是確定不疑的。
那麼這個我們現在,就是馬上用得上的,當我們有了這個勝解以後的話,儘管眼前我什麼都看不見,可是我確定曉得:我啊現在在無明當中,像一個瞎子一樣看不見,可是佛菩薩的光明,就像我雖然看不見太陽,像瞎子看不見太陽,可是太陽照著瞎子呀!所以你心裡面,這麼確定的這樣的心念。當你想著,你雖然看不見佛,可是佛是明明白白,坐在你面前瞪大你的話,你自然哪非常恭敬、非常至誠。欸,那個時候,這個相應的功德,一一都啟發增長,這個是意敬禮者。
語敬禮者,「各以一切」等一頌。謂於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讚之。此中音者,即是讚辭,其支分者,謂因即是舌根,(此與漢文稍有出入)海者是繁多辭。
那麼這個,他下面說與漢文稍有出入,這個我們漢文系統當中,就是第二支「稱讚如來」,實際上呢它併歸在禮敬支當中的語敬禮,我們這一支「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就是這一個。這個內容雖然描寫的時候,容有出入,可是它這個,你了解以後,照著去做的話,這是一樣的。所以這是第一支,這個是禮敬,那麼包括了十大願王裡頭兩支。第二支呢是供養,就是我們的第三支。
供養支中,有上供者,
供養分兩個:一個有上的,一個叫無上的。有上的,就是我們普通的。
「以諸最勝」等兩頌。
那頌文是「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就是這個。那麼這個兩頌,什麼?以最勝的妙華,最勝的香。
最勝華者,謂人天等處,所有眾多希有散華,鬘謂配貫種種妙華。
「華」就是散的一朵一朵花,「鬘」,就是把那個花連串起來的。
此二種中,皆有一切或實或假。
什麼是實?實在的。什麼是假?那是觀想的。
伎樂者,謂諸樂具,若弦若吹,
「弦」就是弦樂器,弦樂器。「吹」的話,就是管樂器,銅管樂器等等、木管樂器,都在這裡,簫呀、笛呀、喇叭呀那是吹的;弦樂器那就是鋼琴啊,那麼小提琴,這是弦樂器,那麼像我們這胡琴啊什麼等等。
若打若擊。塗香者,謂妙香泥。
那個「香」,用在塗在身上的,塗在身上的。實際上,我們現在西方人用的那個雪花膏等等,那麼印度當年,他很重視這個東西。
勝傘蓋者,謂諸傘中諸勝妙者。燈燭者,謂香油等氣香,光明及摩尼寶有光明者。燒香者,謂配眾香,或唯一種所燒然香。勝衣服者,謂一切衣中最勝妙者。最勝香者,謂妙香水供為飲水,以氛馥香徧三千界所熏水等。末香者,謂妙香末可撒可燒,或積為堆,或畫壇場,支配顏色形量高廣等妙高峰。
所有那些東西多得像那個妙高峰,妙高峰就是須彌山;那個,換句話說,不一定就像須彌山,既然是有上供養,拿我們世間來說,最多的,沒有再超過的。這個須彌山是眾山之王,所有的最高廣的就是它。
聚者加於前文一切之後,有眾多義及莊飾義並種種義。
就是這個,這文字滿容易懂,所以自己看一遍,這是供養。反正是把最好的東西,我們有的最好的東西,人天當中,但是這種東西並不是最超、最殊勝的,所以叫有上供養。那麼下面叫:
無上供者,
看看什麼是無上供?
「我以廣大」等一頌。
說「我以廣大勝解心……」就是這個,那個才是無上的。
言有上者,為世間供。此中乃是諸菩薩等,神力所變微妙供具。
這個「有上的」是世間的供養,現在的「無上的」是佛菩薩的神力供養。那麼現在我們有沒有這個神力?沒有。不要愁!這個神力是「果」,我們現在能作的「因」,因絕對可以做得到!我們現在真正應該做的,就是因。所以處處地方注意哦!我們現在真正修學佛法的人往往不認識,把握不住這一點,總是離開了因果談佛法,這個是一個修學佛法的致命傷,致命傷。所以我們真正的在眼前的,你只要自己問說:我現在當下一念,是不是在因地上面做?只要做,對了!
當然這因地當中做,也有迂迴跟直接遠近之分,所以我們現在真正差別的,就是差別這些。第一個,是不是在因地上做對?第二個呢,這個雖然同樣的對,是近、是遠哪;是迂、是直啊;是大、小啊,這一個。所以雖然是諸佛神力,對我們來說,卻也同樣地可以做。所以在我們三慧當中,聞、思、修三個,諸佛的神力,是跟修相應的;我們現在呢,聞、思相應的。聞、思相應完完全全是凡夫,所以這個辦法的的確確,從我們想修行的人下腳第一步,一直到最後成佛,一直成佛,然後跟它永遠相應。
頌後二句,於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義者悉應加之,
就是說每一句當中,都要把這「一切」加在上頭,統統包含,沒有一點遺漏。
是說敬禮及諸供養所有等起及其境界。(此與漢文稍有出入)
這個上面說所有的供養,及等起,什麼叫「等起」?大家了解不了解這等起的意義?我在這兒跟你們說一下:平常我們做一件事情,除了做這件事情以外,實際上,比如說我們的心跟其他相關的,就是同樣的這個心情,由於這樣的一個意樂,由於這樣的志願,所以引生出來的相關的各部分。我只是簡單地說一下,那個以後有機會,再把它詳細地說明。等流,等起,換句話說,你這個做的時候,若因、若緣都是圓滿的,沒有一點點雜染的,這個。那麼這是供養,供養下面呢,懺悔。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頌。
就是「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就是這一頌。
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謂我所作,此復具有親自所作,及教他作,或於他作而發隨喜。總攝一切說「諸惡業」,應念此等所有過患,悔先防後,至心懺除,則昔已作,斷其增長,諸未來者,堵其相續。
前面這個幾支,都是在順緣方面的,這個是防治這個逆緣一支,還有防治雜染。這一支如果做不好的話,其他的都做不好,都雜的毒的,都雜的毒的。所以這個特別重要!
那麼「我昔所造諸惡業」,為什麼要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分三樣叫貪、瞋、癡,總綱提起來叫無明,或者叫見惑、思惑,我們看得見的。不管你用什麼說,一百零八煩惱等等,開合不同,內容是同的。由於這個,所以從身、口、意發出來的,無非都是錯誤。「其罪自性」,那就是我自己所做的。那麼,這個自己做的當中,有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發三方面。
這個地方,這個「教他作、見作隨喜」,我們不大注意,但是我們經常很容易犯,很容易犯。譬如說,我跟某一個人不大好,然後這個幸災樂禍的心情哪,幹什麼?就是這個。你看見他,你的冤家受了痛苦了,你心裡:「活該!活該!我真高興,這個傢伙,真活該!該受罪!」你還覺得很有道理咧!你在幹什麼啊,你在幹什麼啊?所以這個戒經上面,不要說比丘,就是受五戒,它的妄語戒當中有一條,我當時一直不大懂,現在懂了。就是「證人入罪」,如果他犯了罪了,叫你去做證人,你看見的,你說:「對!我看見他。」不可以!欸?我們說:「他明明犯了罪了,我只是說實話,難道叫我說妄語嗎?」嘿,你們倒想想看,為什麼?要嘛佛不如你,你對!如果,你信得過佛的話,這個地方,它就有關鍵所在。
所以不要說,「他就是錯的」,我就在這個地方的話,好像理直氣壯,就這個樣。就這個樣,錯了!我們不要說佛法,不要說佛法──世法,記得不記得孔老夫子告訴我們一個最好的典型的故事?有一個人,他這個父子兩個人,他的父親偷了人家一隻羊,然後他的兒子去證察,說我的父親偷了人家羊了。人家說,哎呀,這個人很直啊!孔老夫子聽見了,搖搖頭,「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我想大家可能聽說過這個公案,所以聖人教人的方法,的的確確不是我們無明愚癡的人所看得見的。